1、新疆人,提到阿凡提,人们就会想起那个集幽默和智慧于一身的维吾尔族老大爷。阿凡提不仅在新疆、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形象,就是在国外也备受推崇。记者这次走访乌兹别克斯坦,就在历史名城布哈拉感受到阿凡提的影响。
2、乌兹别克斯坦旅游胜地布哈拉,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位于欧亚大陆最深的腹地,在丝绸之路兴盛的年代里,是连接东西方商路。
3、2006中国国际旅交会 张艺谋印象主题之旅 冬季出游现在进行时 循着鲁迅故居去旅行 的一颗明珠。在集中众多古迹的老城区游览途中,记者意外发现一座阿凡提骑毛驴的雕像。据当地朋友介绍,这是乌兹别克斯坦人为纪念这位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英雄人物而修建的。原来,阿凡提在乌兹别克斯坦很有名气,一直被尊称为“纳斯尔丁·阿凡提”,即“老师、智者”的意思。
4、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阿凡提从事过许多职业,像苦力、车夫、医生甚至剃头匠。但无论怎样变化,阿凡提始终都是一名勇于反抗剥削阶级和各种不公正的斗士,是老百姓的代言人。他头戴毡帽、倒骑毛驴的形象也在布哈拉一带深入人心。如果你问街头老者是否知道阿凡提的故事,他肯定会给你滔滔不绝地讲上一阵。至于这些传说出自哪里,却已无从考证了。
有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指具有故事基本特征的内容单纯、篇幅短小,与儿童的接受相适应,供儿童阅读和聆听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善于从生活中取得题材。内容包括一些民间故事,生活故事,改编故事,历史故事,谜语故事,动物故事,侦探故事,睡前故事。
民间故事:是一种流传于民间,具有一定传奇性和幻想成分的题材广泛的叙事性口头文学形式。乌兹别克民间故事《阿凡提的故事》。
改编故事: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依据而改编的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故事,也称文学名著故事。李庶根据英/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译写了《 大人国和小人国》。
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的区别:
儿童故事大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比较客观地叙述事件的进程;儿童小说则可以有更多的主观情感注入作品。儿童故事的价值在于故事本身,重视的是精彩事件的叙述结构;而小说的价值则在于人物和主题,重视的是 典型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深度。儿童故事讲究的是讲故事的技巧;而儿童小说为要加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效果,则必须更注意精雕细刻的描写。
换言之,故事是 粗线条的;小说则是精细的。儿童小故事:儿童 小故事指具有故事基本特征的内容单纯、篇幅短小,与儿童的接受相适应,供儿童阅读和聆听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儿童故事一般具有完整连贯,生动有趣,语言口语化和生活化等特征。
乌兹别克人有自己的语言。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匈牙利语支,与维吾尔语和鞑靼语非常接近。乌兹别克语是基于阿拉伯字母的音标。目前新疆的乌兹别克人基本都是用维吾尔语或者哈萨克语。
乌兹别克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民间文学在乌兹别克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乌兹别克民间文学包括谚语、谚语、传说、故事、民歌和长篇叙事诗。
乌兹别克人善于通过类比和澄清来辨别是非。19世纪上半叶,乌兹别克进步诗人穆罕默德谢里夫以其犀利的文笔揭露了大量的社会道德问题。在他写的一系列寓言诗中,最著名的有《母驼与羊》,《猴子与木匠》,《龟与蝎》等。
在乌兹别克民间故事中,两代情和阿尔达卡沙是众所周知的人物。在劳动人民眼中,他们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是穷人的代言人。他们用幽默、诙谐、生动的语言无情地讽刺和嘲讽了统治阶级,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愚昧和残酷,体现了大多数乌兹别克劳动者不畏暴力,敢于同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进行勇敢斗争的精神。
乌兹别克诗歌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大多篇幅较长,情节完整,叙事故事首尾呼应。他们往往用主线贯穿整个故事,不仅读起来流畅自然,而且脉络清晰。
乌兹别克人的短诗叫“卢八一”。篇幅短小,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穆赛德的诗是一首短诗,也就是六行。这种诗数量不限,每节六行,运用广泛,艺术感染力强。此外,还有一种诗歌风格叫做“Pahedan”,即碎片诗。这种富有诗意的句子很短,表达相似或相近意象的词语往往以很快的节奏排列在一起,常用来表达热切的感情。
作家的出现将乌兹别克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对乌兹别克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巩固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如格律诗,讲究轻重音、押韵、押韵、复调等。诗句流畅,朗朗上口。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是和张骞的名字分不开的。
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
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三十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蕃)、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它们面积不大,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人口不多,一般两三万人,最大的龟兹是八万人,小的只有一二千人,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除生产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产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饲草苜蓿。畜牧业有驴、马、骆驼。此外,还有玉石、铜、铁等矿产,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铜铁铸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国,虽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国国王以下设有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军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赋税诸国,取畜给焉”,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
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口。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是“世敌”。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并没有完成本身任务。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张骞,汉中成国人。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儿子,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乌孙,63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做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冯夫人。由于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汉宣帝任命卫司马郑吉为西域都护,驻守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是极其残酷的。西汉的封建制度,较之匈奴的奴隶制度要先进得多。因此,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接受西汉的统治。西汉政府在那里设置常驻的官员,派去土卒屯田,并设校尉统领,保护屯田,使汉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拉希莫夫是在二战参加战斗牺牲的。
因为拉希莫夫是少有的出生于乌兹别克的二战苏军高级将领,所以1967年乌兹别克**制片厂为其拍摄了一部传记**。影片主要描写了拉希莫夫在二战中的征战经历,乌兹别克多次亲自上阵、身先士卒,所以几次负伤并最终牺牲。影片场面完全不逊于后来的《解放》系列影片,且带有中亚**所特有的歌颂英雄的史诗气质。
拉希莫夫的英雄事迹对于后世的人们而言起到了很大的积极启示作用,可以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直面挫折,成为一个百折不挠的人群。
拉希莫夫的故事对于年轻人的启示:
1、应该树立为国家贡献的意识,才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帮助国家建设。
2、应该主动保护好国家的一些机密,才可以让国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3、应该主动保证自身成长为一个积极正能量的青年,祖国的希望才有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