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到新疆喀什人的酒店有多豪华吗?

你能想象到新疆喀什人的酒店有多豪华吗?,第1张

回顾我在新疆的旅行,之所以一待就是两年,且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南疆的喀什,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发现了在喀什旅行的乐趣:有些“突如其来”的人文风情,是可遇不可求的。

有一次我和两个小伙伴去一家当地的民族特色餐厅吃饭,偶遇一位乌兹别克族的大叔,互相攀谈几句,感觉很是投缘,于是他便邀请我们去参加他们家族几日后的婚礼。

乌孜别克族

我国有56个民族,新疆就有47个,而乌孜别克族在其中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他们的人口数量非常少,整个新疆只有1万多人。在我和乌孜别克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可以深深感受到这个民族的一些“优越”的气场,我想,这大概也和这个民族的整体“身世”有关。宋代的时候,乌兹别克族从中亚迁入中国,喀什是这个民族最早到达的新疆城市之一。在历史上,很多有规模的民族性质的迁徙多是因为战乱、饥荒或恶劣环境的影响,然而乌兹别克族从另一片土地上“移民”到中国,却是因为经商。

乌兹别克族人很擅长做进出口贸易,他们经营的也都是丝绸之路上比较抢手的货物:丝绸、瓷器、茶叶等。到了清朝,乌兹别克族的商队依然来往于西亚与新疆之间,一度十分辉煌。就这样一直过了四五百年之后,才有乌兹别克族的农牧民和小手工业者迁到喀什。

直至今日,新疆境内的乌兹别克族也大部分生活在城镇中,在农村的乌孜别克族人相对较少。

所以,在新疆旅行路上接触到的乌兹别克族人,其气质、容貌、家族的整体情况,和其他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给人的感觉相当富有,且非常豪气。在新疆喀什的旅行中我发现,越富有的少数民族家庭越“豪迈”,他们会在盛大的节日里大宴宾朋,在婚礼嫁娶等重要的日子里举办华丽的狂欢派对,遇到外地的朋友来“围观”,他们会热情邀请进门,并将自己家的融融之景全盘托出。在内地,这样的做法大概会被误会为“显摆”,而对于新疆的少数民族来说,这是他们展示自豪、美好、幸福、希望的一种方式:看,这就是我的家,它真的很棒不是吗!

乌孜别克族的婚礼

到了婚礼这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如约而至。原来之前偶遇的乌孜别克族大叔,是新郎官的爸爸。他对我们说,乌兹别克族人结婚,男方也要送彩礼,也要准备新房,并且结婚的钱要由男方家里出。这和内地的婚俗传统倒是比较相似的。而女方家里可以视条件出陪嫁,准备一些居家装饰品、电器等配件就好了。但,乌孜别克族的新人一旦结婚之后,在经济方面丈夫“大权独揽”,财产支配由男方决定。

在以前,乌兹别克族的婚礼非常繁琐,要接连举办好多天,期间要经历宴友、探亲、互相赠送礼物、跳“集体舞”等很多个环节,流程繁琐,现在则简化了很多。我们参加的这一场婚礼,上午是男方家的狂欢,下午是女方姐妹团的相聚,晚上去酒店举办仪式——这酒店让我大开眼界,待我稍后贴图细说。在男方家宴客的这个环节中,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乌孜别克族的女孩子聚在一起。

她们的相貌和维吾尔族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五官更加立体、精致,脸型更加有棱角,皮肤也很白皙,即便人到中年,已经富态圆润,也依然保持着靓丽的容颜。除了容貌之外,他们的家,也非常靓丽。

乌孜别克族的新房

得知新房就在隔壁的小区楼上,我们几个向男主人提出请求,可不可以去他们的家里参观一下,男主人欣然接受。新房从外部看起来,和普通的住宅楼房没什么区别,但是一进到屋里,我们当即就被惊艳了。这简直就是童话故事里面公主住的房间啊!

圆形的白纱帷幔从房顶倾泻而下,撒向床的四周,床幔镶嵌着粉纱花朵,被四周浓烈的色彩包围,仿佛置身于**的布景里。大叔告诉我们说,房子里的很多装饰品、家居用品都是纯手工的,有一些还是自己家的女人们亲自做的。在过去的岁月中,乌兹别克族妇女的手工刺绣久负盛名,她们做出的花边、丝织工艺品,包括手工地毯,具有浓郁的“伊式”特色,精致华美。这间房子里看不到一丁点儿的白墙和光壁,壁橱和壁龛铺满四周,色彩搭配富丽辉煌,花纹复杂而精彩,且形式多变。

男主人说,他们家里铺的地毯每一块都非常贵,随手一指就是万元以上的价格,此外还有精心收藏、动辄上千元小小一只的琉璃制品。乌孜别克族的装修搭配让人感觉没有规律可循,丰富、斑斓、绚丽是主要的外在彰显。

“喀什人的五星级酒店”

这可以说是我在喀什旅行途中最有收获的一天,直到晚上我们才知道,这家人举办新人仪式的地方是喀什非常著名的一间酒店:骑士大观园。

这里比新人的房间更为“震撼”。当地人说,这里虽然没有上“星”,但它是公认的喀什人心目中最好的餐厅,被称为“喀什人的五星级酒店”。

骑士大观园的内部装修可以用“奢华”来形容,金碧辉煌,就像一座巨大的宫殿。

殿堂里有数根粗柱,柱子上的花纹呈二方连续排列,但是仔细看,每一条花纹的粗细都不同——这是经工匠纯手工雕刻上去的。

这座酒店有4000多平米的建筑面积,站在二楼的围栏往下看,每一面墙壁的装潢、每一个壁龛里的装饰品都不同,包括天花板的设计都根据区域的不同打造出不一样的形式,每一个细节都独具匠心。凭双手塑造这些装饰,没个三五年,是完成不了的。

真的没有想到,在喀什还有这样的地方,这一份“精心的豪华”,已仿佛不是一个酒店那么简单,而是设计者倾尽一生才华,用成百上千的图案来拼凑成的自己梦想中的城堡。

新娘子

喀什人显然已经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他们完全不关注那些锦簇团花,女人们直奔二楼新娘子的“闺房”,小伙子们则聚集在一楼的舞池,开始一轮新的狂欢。

新娘子一身白纱,显然已经静坐了很久。乍看,我以为她穿的是婚纱,但这件白纱和西方的传统婚纱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它的每一个边角都镶嵌着精致的花边,而且花边格外宽大,在前襟和腰部的花边上,还镶嵌有复杂的钻饰。

此外,新娘子随身佩戴着多件黄金首饰,据说黄金越多,女子越“贵重”。

首饰搭配在乌兹别克族习俗中是很有讲究的,佩戴首饰的“规矩”是每一个乌兹别克族女子都必须掌握的礼仪,即使是小女孩子,也都佩戴着漂亮的饰品。

这个民族的女孩子每一个都非常漂亮,她们头上的小帽子叫做朵帕,有的是四角形,有的是圆形,是乌孜别克族女子的专属配饰。

据说乌兹别克族没有“近亲不能结婚”这一说,他们就连表兄妹、堂兄妹都是可以互相成婚的,不知道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但是由于人口少,在喀什的乌兹别克族多已与维吾尔族通婚,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相似的民族习惯和饮食文化。

但是此次我并没有看到传说中乌孜别克族“结婚必吃”的那种抓饭,从桌子上摆放的薯条、饺子、炒菜等餐食来看,他们的餐饮习惯已经逐渐汉化。

新疆 尔族的风俗习惯 百度

1个提问有了新回答

新疆 尔族的风俗习惯

匿名 | 2013-09-13 | 分享

新疆 尔族的风俗习惯→告诉我吧

10分钟内有问必答前往下载

我来解答

推荐回答

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饮食习惯   典型食品: 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 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饮食习惯,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拉面、混沌等。馕是在馕坑里烤制的象饼一样的食品,晾干后一、二个月也不坏,通常早餐、待客、送礼和出远门时作为干粮。抓饭是用羊肉,清油和胡萝卜焖制的一种主食,是新疆特有的饭食。 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 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 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 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单。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 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传统节日 尔族信奉 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古尔邦节是 教的传统节日,于每年 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传说“先知”伊不拉音梦见“ ”( ),“ ”命令他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给神,当伊不拉音忠实地执行“ ”命令的时候,“ ”又命天神送来一只羊代替他的儿子。从此,就有了宰羊祭祀的古尔邦节。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宰羊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 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肉孜节又叫开斋节、尔德节。每年 历9月为斋月。过肉孜节前,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 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

尔族的民风民俗 民族习俗  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 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 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尔族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和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尔族人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节日风俗。 尔族信奉 教,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等。

古尔邦节。 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 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

过肉孜节。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 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 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诺鲁孜节。“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达一天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 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对他们来说,每年3月20号到22号的诺鲁孜节是最重要的节日。诺鲁孜节的仪式在20号的黎明开始,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然后,家长要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跟着,人们就要做诺鲁孜饭(就是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种佐料煮成的稠粥)。从当天午时起, 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等到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也就开始了。 诺鲁孜节是伊朗和中亚的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

尔族的民族风俗(简单特点) 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馊。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罚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 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尔族的民族风俗 民族习俗

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 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弗,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 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新疆 尔族的风俗习惯 “ 尔”是 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 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功,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尔族有自已的语言, 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 字母为基础的

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 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

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食俗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 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 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节庆

尔族信奉 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 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 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尔族在新年有什么习俗 尔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 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肉孜节过后的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有经济条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请亲友邻居来家做客。 以上两个节日,各 寺都打鼓、吹奏唢呐欢庆,召唤 尔族男人们到各自所在地的 寺内会礼,向 祈祷。会礼功后,先上坟,然后各家请阿訇到家诵经。

这是 尔族的教历新年~

对于元旦和春节他们没有什么习俗

尔族的春节习俗 诺鲁孜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新疆, 尔,哈萨克,克尔克孜,乌兹别克等突厥民族都庆祝这个传统的节日。 “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

尔族把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诺鲁孜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更开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盛装举行各种节日活动。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乐。然后,家长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在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里,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

节日当天日出更以后, 尔人要做“诺鲁孜饭”,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加上多种佐料(也加野生调味佐料)煮成稠粥,称作“克缺”或“冲克缺”(丰盛粥)。做这种饭时,不再宰牲畜。从当天午时更起, 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到日落更以后,每户请客吃饭,男女老少分别跳舞和唱歌,尽兴表达对新春的欢悦之情。

“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就开始了。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 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鹘”记载的西回鹘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

如今,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个包含 尔族在内的突厥民族在同一时间庆祝诺鲁孜节。 尔族相传至今的节日形式主要包括:(1)每年昼夜时差相等时分即3月20日――22日夜晚零点击打诺鲁孜节鼓,普告天下节日来临;(2)听到鼓声的人们自发地汇集到击鼓地点唱歌跳舞,直至天明,这是诺鲁孜节麦西莱甫开幕的标志,第二天从日落开始至次日太阳冉冉升空为止。这是琴师、歌手、舞手显示才能的最好舞台;(3)次日,人们洗浴净身,换下冬装,吃诺鲁孜节饭,邻里间相互赠送诺鲁孜节饭以示祝贺新年。原先有恩怨纠纷的人们相互间拜年谅解和好,甚至离异夫妻间协商破镜重圆;(4)早餐后,邻里中的男人汇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帮助居住区内贫困残疾者进行讨论,自愿捐助贫困者;(5)家家户户全部动员,对家里户外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衣物被褥; (6)为鸟雀筑巢,为它们繁殖打基础;(7)上坟,在亲人坟头上施洒谷物;(8)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维修或重建桥梁,清理池塘,做好引进春水的准备,并全面动员,植树造林,美化环境;(9)该节也称之为踏青节,家家户户连续诺鲁孜节是 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

诺鲁孜节上的叼羊比赛

应当到喀什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登记,地址:喀什市人民东路。

根据《婚姻登记条例》规定:

第十条 内地居民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愿离婚的,内地居民同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华侨在中国内地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内地居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第十一条 办理离婚登记的内地居民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一)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

(二)本人的结婚证;

(三)双方当事人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书。

办理离婚登记的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华侨、外国人除应当出具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证件、证明材料外,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还应当出具本人的有效通行证、身份证,华侨、外国人还应当出具本人的有效护照或者其他有效国际旅行证件。

离婚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72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