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父母也会遇到孩子大吵大闹情绪失控的情况,那是不是每次孩子任性的要求父母都要答应呢?那么又该如何应对孩子情绪失控的现象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尝试着与孩子建立起"情感连接"。
为什么孩子会经常出现情绪失控孩子经常性出现情绪失控其实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一定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大脑的发育是有规律的,一般会遵循"从后到前、从内到外、从下到上、从右到左的发展秩序和规律,不同时期的孩子,大脑发育的区域和水平各不相同。一个人到25岁之后,大脑才算是完全发育好。
因此,小孩的右脑占据主要负责地位,而左脑思维较为弱,所以孩子就会比成年人更加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这也正是孩子自控力弱的重要原因。
此外,除了大脑的发育程度外,父母的教育也会影响孩子,从而使得孩子经常性的出现情绪失控,有些父母在面对孩子吵闹时,会掺杂进自己的负面情绪,在孩子面前也会容易情绪失控,对孩子大声责骂甚至施以暴力,时间久了,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对待负面情绪的方式。
孩子情绪失控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1孩子习惯性的情绪失控不利于孩子社交,容易伤害到其它小朋友。
2情绪失控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心态健康影响身体健康。
3孩子经常的情绪失控会逐渐让孩子形成冲动的性格,暴躁的脾气。
4孩子情绪失控会影响亲子关系,容易与父母对抗顶嘴,不利于和谐家庭。
5情绪失控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心理精神疾病,如:强迫症、狂躁症等。
面对孩子情绪失控,父母怎么建立起"情感连接"面对孩子情绪失控,父母与孩子建立起"情感连接"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怎么样才可以与孩子建立起"情感连接"呢?毕竟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代沟,也存在着不同的想法,但是,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艰难,只要做好以下几步就可以。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心理学也有提到:孩子的多的行为模式的形成,都来源于孩子眼中的父母的行为的模仿。孩子是一张空白的纸张,而父母就是填补空白的其中一种颜色的画笔。因而,当父母有愤怒情绪的时候,父母处理愤怒情绪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如果父母从来都没有在孩子面前表达愤怒的情感,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也绝不能表达愤怒。而父母总是以大声、破坏的方式表达愤怒,那么他们的孩子往往在表达自己的愤怒时都会这样做。
所以,父母当自己存在愤怒情绪时,要学会用健康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隐藏起来不让孩子知道自己不会愤怒。适当的转移注意力,多点和孩子沟通交流,也可以把孩子当成小大人,分享一下自己的愤怒的,让孩子知道愤怒可以这样表达出来。
换位思考,达到与孩子的"共情"。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很多父母都会以领导的身份命令孩子停止哭闹,但是这样做效果并不好,有的孩子不仅不会听从父母的指令,反而会与父母对抗、顶嘴甚至打起来。
因此,"反馈式倾听"要求父母切身体会孩子们在带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硬扣在孩子们的身上,然后去指责孩子。
在孩子的情绪还未得到缓解和平和的时候,父母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孩子情绪时,就可以把自身带入孩子们的角色之中,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遇到孩子所面临的问题时,自己的感受会是怎么样的,然后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一边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一边给予孩子安抚。
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尊重孩子的负面情绪。《全脑教养法》中说到:"聆听与关注,认清孩子情绪",书中还引用了一个小故事:一天晚上,蒂娜的儿子刚回房睡觉就又出现在客厅,说自己睡不着,接着孩子就发出了一连串的抱怨和不满,孩子说的这些看似毫无逻辑无理取闹的话语,实质上是缺乏左脑的逻辑排列,孩子的右脑在捣蛋,导致孩子情绪波动大,无理取闹。
倘若这个时候,我们用自己的左脑理解孩子的右脑思维,那就是在和孩子较真,很容易就和孩子硬碰硬了,所以,我们要先关闭自己的左脑,用右脑倾听孩子的情绪,像例子中的蒂娜那样,一边拍着他的背,一边用安慰的语气跟孩子说:"有时候真的很难受,对不对?但你知道的,我永远不会忽略你的,你一直在我心里,你要明白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就能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关心自己的情绪,慢慢的,情绪就会缓和下来,当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父母就可以用左脑的逻辑思维为孩子分析事情,引导孩子想出解决办法。
多带孩子外出活动或者运动。哭泣也是孩子内心情绪自我释放的方式,有些父母会经常忙于工作,疏于对子女的陪伴和关心。孩子遇到问题,也不敢找父母谈心和沟通,日以继日的长期积淀,孩子就会在某个小事情的触发下把小情绪爆发出来。
所以,父母在平时的休息时间可以多点带孩子外出游玩,培养一下亲子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扩宽孩子的视野。带孩子去做运动也是一种情绪发泄的方式,运动不仅可以锻练身体,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还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内心的负面情绪。
面对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父母要先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调整好,以一种平和安慰的态度开导孩子,倾听是建立情感连接的重要途径,孩子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时候,父母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份强势,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和见解,学会换位思考,而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引言: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总是不能够理解孩子的各种想法,这是因为父母和孩子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父母用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那父母应该如何正确的跟孩子建立共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加强交流如果想要和孩子产生共情,就一定要在平时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在孩子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父母才能更好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为他们提出最好的意见,所以在平时父母们一定要多和孩子交流父母们在下班之后或是上班之前都应该注意和孩子一起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和孩子进行交流,平时放假或是休息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亲子间的感情,加强亲子间的交流。
二、锻炼共情能力对于很多人来说与别人产生共情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在平时很难理解别人的各种想法,这部分人群他们是有一定的情感缺失的,所以在平时如果很难和自己的孩子产生共情,就一定要多多的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尊重别人,理解别人,这样才能更好的产生共情,所以如果父母想要与孩子的感情更好,平时让孩子与自己更加亲密,就一定要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
三、理解孩子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完全不能理解孩子,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平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对孩子多多包容,多多理解,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事情,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交流沟通,对于孩子来说也会与父母产生更多的羁绊。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父母亲与孩子建立情感交流“联接”的过程,就是原生家庭给孩子注人精神能量的过程。
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是孩子精神的营养餐,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无助。孩子在家庭中最大的心灵渴望是建立和父母的情感联接,需要充分感受“我们是一起的”的归属感。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世界是安全的,生活是温暖的。
保持交流,相互沟通,彼此理解是亲子和谐的前提,也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然而,我们有些家长认为:“供你读书,供你吃饭,还想什么”但是,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提供,还需要精神和情感上的给予。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如果忽略孩子在精神、情感上的需求,双方就难以达成情感共鸣,久而久之,孩子和家长的关系会变得淡漠而尴尬。
“改善人际环境的关键在于加强心理调适。”著名的心理学家法斯博士认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孩子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第一步,是寻求与父母沟通的另一种方式。”
而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时大多站在家长的高位,采取高压政策,总认为孩子的想法和所作所为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很少用心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和思想。
孩子放学回家时,看到妈妈正在厨房做饭。他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情
孩子的话还没说完,妈妈就喝道:“作业做完了吗”显然,刚进门的孩子肯定还没来得及做完作业。于是,妈妈就呵斥:“还不快去做作业,什么话等做完作业再说!"沮丧的孩子只得灰溜溜地回房间去做作业。
当一个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心中的怨气和不满会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学会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倾听孩子受到的委屈,温柔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支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分享孩子成功的快乐,做他们的知心大朋友。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接纳他们的情绪,或喜或悲,让他们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父母是他们的支持者,父母的怀抱是温暖的避风港。慢慢地,父母就以爱的角色融入了孩子的心灵。当然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架一座“ 理解”的桥,开一扇沟通的窗,其中“ 倾听"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个孩子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老师为此找孩子的母亲谈话。母亲知道后,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在临睡觉前,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上学却总迟到”孩子先是愣了愣,见母亲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母亲听后笑了。第二海排天一早,母亲跟儿子一起去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她感慨万分:“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儿子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从此,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被那位深深懂得爱的母亲所打动。她没有粗暴地责问,没有无情地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倾听之中,融入了对孩子的赏识、宽容、耐心和激励,给孩子创造了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
试想,如果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孩子那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纯洁心灵可能就从此消失了。
首先,我们要养成倾听孩子说话的好习惯。
当孩子唠唠叨叨无休止时,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无端猜测去处理所发生的事件,或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式的说教,这会适得其反。要学会耐心倾听,作出正确的判断,实施恰当的行为。父母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玩耍,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不妨在倾听孩子天真烂漫的叙述中,走进孩子丰富神奇的内心世界。
其次,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表述原因。
孩子的情感外露,高兴时又蹦又跳,伤心时又哭又闹,如果父母视而不见或简单应付,就会形成相互之间的情感隔膜。家长要做一个有心人,主动接触孩子,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倾听并分析原因,帮助其克服焦躁不良的情绪,培养其积极乐观的良好情绪。
一位母亲每天晚饭后总爱带 孩子出门散步半小时。 此时,孩子像个欢快的小鸟,总喜欢叽叽喳喳地说在校的活动情况,如某个老师如何讲课,某个同学出了趣闻等。如果孩子在校受了什么委屈或犯了什么错误,他也会在母亲的耐心倾听下一吐为快。母亲针对孩子说的具体情况,常因势利导,作循循善诱的教导,让孩子知道经历事情的得与失,知道哪些需要继续发扬,哪些需要注意修正。这样,孩子散步回家后心情怡然,做家庭作业时也顺心顺手多了。
第三,不要忽视无声的倾听目光接触。
目光接触就是注视对方的眼睛,它是孩子获得情感滋润的重要渠道。他们会依赖目光接触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得到满足。父母要通过个会心地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轻微的手势,来传递自已对孩子行为的理解,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耐心地倾听之后,要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
每天都留给孩子一些时间,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听他们倾诉内心的阴晴圆缺,感受孩子情绪的起伏涨落。
首先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隐私,并且在孩子对父母说自己心里的困惑和问题时,父母应该非常耐心的倾听,其实就是父母也应该经常询问孩子心里的一些想法而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如果孩子在学习或者是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进行打击,反而要对孩子进行鼓励给予孩子自信心。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快要成年了,所以他们那些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对于父母的一些思想总是不能理解,经常和父母存在一些冲突,而这个时候父母也不应该太过于专制去管教孩子,而是应该去尊重他们内心的想法,让他们能够与自己好好进行沟通。
第一,尊重孩子
青春期的很多孩子那些都是比较敏感的,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管教时应当尊重孩子,对于孩子在学习一些生活上所取得的成就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未知的困难和坎坷,并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很多事情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能与父母曾经的认知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个时候父母也应该去尊重孩子的有些想法和看法,而不是一味地去贬低或者是讽刺他们。
第二,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
虽然说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想法和认知以前是比较成熟,但是他们对于有些事情的看法依然不够深入,如果说自己的自控力比较差,很有可能会被一些人带入歧途,因此父母也当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以及他们对于有些事情存在的问题,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解答与孩子成为朋友,成为孩子的倾听者。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比较敏感的,而他们的心里又存在着与家长背道而驰的想法甚至想要挑战家长的权威,所以才会引发很多的冲突和矛盾,而家长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王春雨学习分享第429天(20220626星期日)
我们需要与我们的孩子连接,而不是不断的纠正他们。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连接,而不是纠正。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因为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而被爱。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做自己,他们可能就会出现负面的行为、心理问题和反社会倾向,甚至犯罪。
我们与孩子连接严重断裂可能发生在简单的事情上,就在几秒钟之内。孩子就能从与我们的互动中探知我们真实想法。例如当孩子放学回到家还没有放下书包,很多家长就会劈头盖脸的提出很多问题,“你今天过得怎么样?考试表现的如何?在学校里有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
他们认为这样就是和孩子在进行连接。实际上,他们却是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意愿和标准强加给孩子,根据他们的喜好引导谈话的方向。孩子很可能没有心情向父母汇报他们在学校的情况,因为他们在学校很累了,一点儿也不想在放学后再回答另外一个成年人的问题。他们需要的是放松心情。
如果孩子回答说“我现在不想谈这些,我太累了。” 那么家长就可能会表现的非常失望,从而与孩子的感受失去连接。家长觉得自己被孩子怠慢,这种想法完全是出于出自臆测,因为他们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只希望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孩子即将放学回到家的时候,我们要在情感上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给他们放松身体和心情的空间,让他们决定是否与我们交谈,允许他们设定谈话的基调,而我们只需要作为一个倾听者。我们要微笑着开门,无论他们是否对我们微笑和拥抱。不管孩子的情绪如何,他们都需要感到自己被父母全然的接纳。换句话说,孩子是导演,回家之后,他们有权要求父母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东西。作为父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回家后是多么需要放松和休息。尽管我们很想知道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游戏的情况,但此时并不是合适的询问时机,除非孩子主动开口他们。我们只需要给他们温暖的欢迎,随着他们的心情做出回应。不妨等孩子恢复了精力,适应了家里的环境。我们在温和地询问他们一天的情况,此时他们很可能愿意开口。但是我们也不必心急,要等待真实联结展开的时机。作为家长,我们更容易重视精神联系,并想用它代替情感联系,这通常就认为交谈是最好的方式。我们认为通过谈话就可以与孩子产生连接。然而,我们往往会用语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不是倾听孩子的需要。
因此,我们首先要放空思想,进入一种全然静默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与孩子的情绪协调一致,让孩子觉察到真实的自我,我们要接纳他们的感受。让自己进入舒适自在的静默状态,使父母与孩子产生连接的前提。
大人们整天忙着工作、赚钱、应酬,好不容易回到家,月亮已经高高挂起了,虽然和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打照面的时间,却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一起玩耍游戏了。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的互动模式,进而危及亲子关系。单就亲子疏离这个问题来看,父母工作太忙,平时无法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动,自然不易和孩子培养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亲子间关系疏远,就容易衍生更多的问题。
亲子疏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全面性的,无论是在心理健康反面,还是生理发展方面,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1、缺少心灵寄托
亲子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孩子安全感、自信心、自我尊重的基础,一旦他没有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等他渐渐长大,需要进行的人际互动越来越多的时候,这种不好的经历会限制他的发展。因为没有让他愉快的经历,可能他会从心底排斥与人交往,觉得这样的交往也没有什么意思;或者在不得不参与互动的时候,显得特别被动。
2、错过孩子的成长
忙于工作的父母,当然很难妥善扮演好照顾者的角色。很多父母对工作非常看重,什么都以工作为先,孩子就完全丢给长辈或者保姆照顾。虽然表面看起来孩子的生活没有遇到什么麻烦,而且被照顾得还不错,但长辈在教养观念中过时、不科学的地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也许这些不好的影响短时间无法显现出来,但一旦问题明显了,想改正花费的精力就更多。你可以不用从头到脚、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但你一定要参与到对孩子的照顾中,参与他成长的过程,不要某天蓦然回首,发现孩子已经变得你不认识了。
建议家长忙碌之余,抽点时间想一下,在你的人生价值观里,优先顺序是什么,怎样才能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尽量找出平衡之道,让亲子之间的互动即使少,也能有高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亲子感情多培养
如何才能避免亲子疏离的情形出现?从生活中延伸情感交流。其实只要父母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和孩子聊聊天、玩一些小游戏,孩子自然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感觉到和父母在一起的开心,慢慢累积彼此间的亲密感。至于游戏的种类及是否具有探索性,以适合全家人参与为先,在合适的、安全的范围内,你可以将任何事情都设计成孩子的游戏让他参与,不过千万不要让孩子独自看电视、呆在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要提醒所有父母的是,对0~4岁的`孩子,父母带他参与的游戏,会在无形中一点一滴塑造孩子的喜好和品味,并建立他日后兴趣选择的倾向,所以父母应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榜样。
和孩子培养感情,是细水长流的一件事情,不是你想起来了就和孩子疯玩几天,忘记了就完全对孩子置之不理可以做到的。良好的亲子感情,是孩子将来成功的基础之一,也是他最初与人交往的愉快经验之一,多多重视和孩子相处时的质量,无疑是给孩子健康成长奠定的另一个坚实保障。
表现爱。孩子完成一件事后的一句夸奖,尊重孩子的个性,父母所规定的一切,一定得到孩子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教育,对待人和事,家庭中都是平等的。做错事也不要横加指责,要慢慢开导,让孩子明白道理,知道什么样的事该做,什么样的事不能做,有助于成长。告诉孩子,家长是他的后盾,不管在学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和家长说,家长绝不会打骂他,一定会心平气和解决问题。
最后落到地面还不敢保证自己哪一面朝上,而且落在地面的那一刻,如果父母来不及补救,就会被陆地上的捕食者吃掉。 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更不要以家长的身份去压制他,要试着与他做朋友,不要让他排斥自己。鼓励。当孩子在成长路上遇到挫折,困难时,来自父母的鼓励无疑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和前进的力量。
突然发现世界的中心不是他的失落,到那个时候再让他回味家人的爱是不是有点晚了呢?更有甚者会换来对家人的抱怨。所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的方式是——让他知道,你爱的是他本来的样子,不是外在的一切条件。让他知道你很喜欢跟他玩,也想让他快乐。不过,当自己没空,要上班做事时,他要学会忍让或者自己玩。
早晨每天同她一块吃饭,中午陪她做游戏,晚上教她去做家务,礼拜天给的不对,白费力气。做父母的一定过好自己的生活,把经营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不要过多的关注和控制孩子。越是忍不住将怒气发泄在孩子的身上,结果越会塑造一个反抗父母的孩子。
家长跟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要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如果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盛气凌人,难免会疏远亲子之间的关系。
一,以平等的态度交流。要以朋友的姿态,平和婉转地说话。用陈述句和疑问句,少用祈使句,不用感叹句。要目中有人,顾及到孩子的反应和感受。比如,周末你想安排全家去郊游。你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一定会欢呼雀跃,没想到孩子猛烈摇头。原来,他和小伙伴约好一起去打篮球。比如,快中考了,你为了缓解孩子的压力,特别安排了跟孩子一起聚餐,可是,孩子拒绝了你的安排。原来,他要利用这一点时间集中攻克一个难题类型。为了与孩子更加接近,要尽量寻找与孩子共同的话题。比如,体育比赛,比如流行歌曲,比如明星的资料,当孩子从你的嘴里,听到对周杰伦才艺的敬佩,对成龙慈善之心的夸赞时,孩子的心,会悄悄向你靠近。还有就是,勇于向孩子认错和示弱,让孩子从你的真诚中,体会到父母的平等和友爱。
二,尊重孩子。这是亲子关系成功与否的关键。尊重,体现了对人格的肯定和自尊的认可。能不能对级别地位低于你的人给予尊重,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与风度。对孩子更要尊重,因为孩子的自尊此时是十分脆弱的,更细要家长细心呵护。
1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家庭大事还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只要孩子说的有一份道理,一定要尊重。哪怕是与家长的不一致,也一定要听孩子把话说完,并对其中的动机或某些合理的地方进行肯定。以鼓励孩子的用心。
2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千万不要以“与学习无关”或“影响成绩”为借口,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抨击和诋毁。要像爱护娇嫩的花骨朵一样,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给与呵护。要懂得,兴趣是孩子成功的前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自由充分的去做,对于孩子专注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形成很有帮助。
3尊重孩子的隐私。电话,信件,物品等。青春期的孩子十分脆弱和敏感,弄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逆反。
4尊重孩子的朋友。无论穷富,无关成绩,只要孩子喜欢,就要一律真诚相待。给孩子一个人际交往的自由空间和锻炼的机会。
三,倾听孩子
1态度要真诚,心不在焉,不耐烦,肢解语义,急于反驳等。都是不可取的。
2要做回应。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当孩子的感受不断被否定时。
四,赏识孩子。家长的责任不是去发掘孩子身上的错误,而是相反,要千方百计去寻找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加以肯定与弘扬,使之发扬光大。
五,包容孩子。有位著名科学家庆祝金婚,旁边的人们询问50年和睦相处的秘诀,老头答曰:“忍”。老太太说:“忍无可忍时,再忍!”如何能做到百忍成金?那就是有一个“泔水桶”的肚子和“垃圾桶”的胸怀。孩子是成长中的孩子,成长的本来含义就有允许错误和重新尝试的意思。要容忍孩子不按你的要求做,要容忍孩子的看法和你大相径庭。要容忍孩子某些想法“大逆不道”,要容忍孩子犯错误,并且在指出其负面结果的同时,肯定其正面的动机。
六帮助支持孩子。孩子只有感觉能在你这里得到理解帮助与支持时,才会敞开心扉,跟你实话实说。要是知道说了实话,会招致羞辱训斥或反感的话,打死他也不会说的。因此,要怀着走进孩子心灵,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的心态,去与孩子交流。才会有成效。
七,将习惯性的偏激反应,转化为睿智聪颖的回应。
一个男孩子没考好,把六十分改成八十分让家长签字。
支持,可能是一次郁闷的开导;也可能是一次困惑的探寻;可能是一次跌倒后的搀扶,也可能是危急时刻的“拔刀相助”。要的就是细心观察和体会。
总之,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通情达理,理解他,懂他,愿意帮助他,值得交心。那好吧,于是,孩子 打开了心门,亲子之间亲密无间,和谐交流的局面就形成了。
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