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课文幼时记趣书下面的词语注释 老师让抄,书没带。急

七年级语文课文幼时记趣书下面的词语注释 老师让抄,书没带。急,第1张

沈 复

预习提示:

本文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明确预习内容。预习内容包括:

1、 了解作者和作品;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4、 分析课文,回答:

①本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揣摩文章的妙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②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能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文言文。

2、概括文章内容,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读懂文言文;体味主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 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师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幼时记趣》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

二、学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是:朗读——品析——积累——创造。据此本文可以分四步来学习:译读激趣——理读积趣——寻读品趣——想读创趣。

三、预习提纲:

(一)识记文学常识

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内容,识记重点内容

(二)译读激趣:

1、朗读课文

学法指导①读准字音

②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注意语调语气(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2、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①增——此法适用于文方省略句式,翻译这种句式,只有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

②删——有些文言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思,译时可删除。

③调——由于文言倒装句的记号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译时务必把倒装词语的位置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④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⑤换(古今词代替)——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三)理读积趣:

学法指导

所谓理读,就是以某知识点为核心,对文章进行梳理、整理式阅读。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梳理。

a、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词)

b、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c、找出文中的成语

d、找出文中的省略句。如文中“群鹤舞空”一句应为“群鹤舞(于)空”

(四)寻读品趣:

①本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揣摩文章的妙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②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学法指导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③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五)想读创趣:

话童年,延趣意

①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类有趣的事么?

②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四、学生自学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小组交流,分享预习收获(组长负责,统一意见)

二、课堂展示

(一)检测文学常识

检测方法 看屏幕,抢答

(二)译读激趣

1、朗读课文

展示方法男女生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朗读比赛(结合屏幕)

2、翻译课文

展示方法一生一句,先读原文,再翻译;其余同学发现错误进行纠正。

(三)理读积趣:

展示方法

1、分小组分别展示一词多义词、通假字、成语。

2、说出文中的省略句。

<教师准备>

一词多义词

观:昂首观之(看)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经常)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以丛草为林(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

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之)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四)寻读品趣:

展示方法抢答,其余同学可补充,可质疑,可辩论

<教师准备>

①本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揣摩文章的妙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②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 标志词——“故”

③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热爱生活 明察秋毫 丰富想象

(五)想读创趣:

展示方式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 屏幕展出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迷,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三、教师小结

我们说“物外之趣”的产生反映了作者的“真”。这种“真”表现在内容上,表现在趣味上、表现在兴致上、也表现在情感上。这就是我们在本单元主题中所倡导的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四、欣赏歌曲《童年》

五、作业:

拟出几条爱护草坪、爱护动物的标语

板书设计

练习题

(1——5题为预习检测,6——10为反馈检测,11——15题为课外提高练习)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是 代文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

⑵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

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

⑷以土砾凸者为丘。( )( )

⑸凹者为壑(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③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⑤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本文围绕 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 、 、 的趣事。

5、出自《幼时记趣》的成语有:

阅读语段,回答: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语段选自《_____》,作者_____。

(注意“语段”两个字是陷阱)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以丛草为林: 盖一癞蛤蟆: 鞭数十:

8、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9、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 ,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

11、汉语中某些动物的叫声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

马_____ 犬_____ 狼_____ 虎_____

猿_____ 狮_____ 鸟_____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2、“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13、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15、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

答案:

1、《浮生六记》 沈复 三白 清

2、⑴qiānɡ“僵”,僵硬;⑵lì鸣叫;⑶yí愉悦,高兴;⑷lì碎石;⑸hè山谷

3、 略

4、记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5、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6、《幼时记趣》 沈复

7、把 当作 原来 鞭打

8、“以丛为林,……凹者为壑” “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9、庞然大物 癞蛤蟆 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10、对生活的热爱 仔细的观察 丰富的想象

11、嘶 吠 嚎 啸 啼 吼 鸣

12、螳螂 蛇

13、觇 审视 视

14、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

15、螳螂捕蛇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徐:慢慢地)徐喷以烟:用烟慢慢地喷它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想象强:同“僵”。)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承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当时年龄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选自: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沈复,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小说。

★文章概括:

三件趣事:

1、观蚊如鹤

2、神游“山林”

3、鞭驱蛤蟆

文章中心: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文体:散文。

考点

1重要实词

余、故、私、或、素、徐

2重要虚词

之、其

“之”:(1)代词作用。例:驱之别院。之,它,代蛤蟆。(2)作结构助词用。例:故时有物外之趣。之,表偏正关系,的。(3)作动词用。至之市,之:去、往。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版本

闻尊阁版《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沈复的《浮生六记》被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所收录。

课后考答:

1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 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词语:“果”“怡然”等。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 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蛤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

4.推测作者将癞蛤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5.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a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幼时记趣

开放分类: 文学

《幼时记趣》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我能张着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能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余:我。稚:幼小。明:眼力。察:看清。藐:小。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抬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所向:所想象的景象。之:这里指“群鹤舞空”的景象。强:同“僵”,僵硬。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让人高兴得喊痛快。

素帐:白色的蚊帐。以:用。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小草多而杂乱的花台边,我经常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于:在。凹凸:高低不平。丛杂:多而杂乱。其:这里指自己。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中高兴,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想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着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顺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刚刚安定,捉住蛤蟆,鞭打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选自: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沈复,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文章概括:

三件趣事:

1、观蚊如鹤2、神游山林3、鞭驱蛤蟆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篇1

 一、目标导引: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

 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庞( ) 哈蟆( )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 、“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 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五、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馈:

 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七、教后记:

初一上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文言文词的集纳梳理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文言文词的集纳梳理

 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沈复,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⑵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⑶ 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三、师生讨论疏通文意

 1、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点拨

 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指导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字字落实,准确

 1、简介文言文词语的特点:现代汉语一般用双音节词,文言文一般采用单音节词,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回忆 扩张 太阳

 2、一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 ===增补适当的内容

 调 ===调换词语的位置

 省 ===省略不必要的内容

 先给学生感性认识,具体做法,结合具体语句的翻译

 3、学生自己试翻译课文的第一小节,指出学生翻译中的问题,教师订正。

 4、学生试翻译第二段,,教师订正翻译中的错误,并且将省与调具体

对申福清代文学家“休闲姬曲”是一首抒情散文和记叙文,文章,生动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本回忆录,作者描述了他童年的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有趣的,向我们展示了全面的网站孩童般的身影童心,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童趣和天真的味道。主要体现在:

之一,回顾写童趣,串珠线。

这是文本的童年美丽的有趣的故事,它的核心是明显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童心为此,文章进入儿童世界“童趣”为主线的眼睛,按照“一般 - 分”完整结构的组织,密切的“有趣”的性格来写。首先童年往往已经超过了总写超越尘世的享乐,而“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将密切关注它的质地”,如下张某。然后,高桥三个有趣的:第一件事情有意思的是蚊子,如利息起重机的概念,根据不同的飞蚊症是“鹤舞组空”,打蚊子的蚊帐,“我”感到非常高兴;第二个有趣的事情感兴趣神游森林,视草树木,昆虫蚊子的动物,巨石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手感舒适;第三件是两个昆虫有趣的战斗概念,作为一个“怪物”癞蛤蟆吃了两虫,“我”生气,鞭和驱动器。到目前为止,一些零星的小故事,连缀成一个整体,神造鬼形散效果。

二,观察细微的亮点是清白的。

童年趣事,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眼里是令人难忘的“事件”。文章中安排的线索,而在看待事物的童年视角独特,选择典型材料的童趣,生动的细节刻画。这整篇文章俏皮的发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生动传神的每一个细节,线条突出的清白。看看一些典型的例子:在“红”字的“红烟备考”,人们希望看到像蚊子的情况一窝蜂飞烟弥漫游荡; “固定网格精细视觉”中的“设置”,在“厚”凸鉴于高度集中的特殊感情的形状和心态“被集中观”,“夏蚊成雷”的人群,避免犹恐少,年轻的“我”是“意为群鹤舞空”,津津乐道的理念,瞧得想象; “到心脏的话,还是一千一百真是鹤”,“看头部,项为之强”,这说明了时间,兴趣越来越浓观测长度;蟾蜍“拔山从树上下来,”违背常理似乎感觉到一读,深精细化工精彩表现,笔者着重描述颇为相似,并且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蹲他们的身体,“头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丰富的想象力,童真可爱。

鲁说:“孩子们可以欣赏,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飞入天空,他想潜入鸟巢想象一下“这说明孩子有特殊的夸张,像一些功能或情节夸张的东西,产生丰富离奇的想象。这篇文章是由大胆的想象,非常夸张的强烈自信俏皮。夸张和比喻兼用“夏蚊成雷”的小组发现一只蚊子嗡嗡声如闷雷起重机蚊子隐喻之间,找出两者的形状的形状,直接和肯定“的的心脏”够它主讲现身飞的景观,然后创造性地“的青云起重概念”;我蹲在草丛中,看着这两个蠕虫病毒的战斗,当兴致正浓,并呼吁蟾蜍的“攻击”,说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来”,其中虚拟了现实生活中,“虚拟”太生动神奇;把丛草为林,野生动物视为害虫,土壤的砾石丘比喻成谷,也是“我”的创意联想和想象的产品,而这些联想和想象,而且是基于一个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一个起点,因此显得生动,有趣,更如此辉煌的文章充满了奇怪的童趣。

协会是创新和想象力的基础。我们要鼓励创新,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我们要保持年轻人特有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次敢做敢当,勇于开拓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幼时记趣》

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像着这样的景象(专家翻译: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专家添加: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我仰起头来观看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舞鸣叫,我把这景象当做青云鹤图来看,果真就觉得它们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作沟谷,想象自己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癞蛤蟆)的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后,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1763~1825以后)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

 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只要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ァ〉谝槐椋航淌Ψ抖痢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

 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

 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遇到困难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

 (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简单小结。

 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推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122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