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即身体的姿势,形态。然而舞蹈虽然是作为一种无声的动态活动,但是通过对肢体语言的展现,同样具有语言表达明确含义的功能,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然而体态在优秀舞蹈作品《老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光是听《老伴》这个名字,就应该能够猜出其大致内容是想要表达: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从幼年―青年―中年最后步入老年阶段的这样一个自然规律。舞蹈从头至尾都是在以老年人的体态融合在整个作品里,弯腰驼背、步调缓慢这些特点都是体现出了舞蹈作品的手法新颖且吸引观众的地方。比如蒙古族舞蹈《喜悦》就是为了单一体现出蒙古少女对春天到来时的心理感受;然而维吾尔族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个作品不仅仅只是去表现出热闹的场面,同时也加入了非常丰富的剧情与之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作品内容即丰富饱满却也不显多余、拖沓。《掀起你的盖头来》以维吾尔族舞蹈为核心,其体态的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与《老伴》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同样都是塑造人物形象,但在不同的环境、情境下,都是会有所差异的。只有先通过对体态上的塑造,才能从外表去更好的认识人物,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更显丰富。
二、舞蹈作品中心态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心
(一)女性角色的心态在《老伴》舞蹈作品中的呈现
作为一个年老的角色把握,创作者首先把人物形象的范围限定在了一个头发花白、逗趣的这么一对老夫妻的一个表现区域里。舞蹈一开场便以模仿老年人走路的形态呈现,贯穿舞蹈始终的是老年人的形态特征,比如佝偻驼背,步履蹒跚等典型特征都能充分表现出老年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而女性角色表现出的时而生气、时而追逐打闹等风趣幽默的心态,都是对演员从心态上面去刻画人物形象提供了更丰富的想象力。虽然作品中女性角色大多时候都透露着的大女子主义,却也依旧能够在很多细节之处看出女性角色对对方无微不至的体贴关心,比如,擦汗、煽扇子等细节描写,都是出于爱的关怀。而手持芭蕉扇的形象特征,也是为了能更好的让演员从心态上去刻画人物。因为芭蕉扇是最能代表特定市民阶层的属性,是指那些生活在社会比的较低阶层,经济上不是很富足的,但却能自愚自乐的群体。除了对心态理解的同时,通过体态的变换、心态的转换,再加上胶州秧歌特有的风格韵味,在符合整个舞蹈剧情发展的前提下,使得舞蹈作品本身即不失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统风格特点,又能加入创新后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得演员能更好的在舞台上去诠释舞蹈《老伴》中所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
(二)男性角色的心态在《老伴》舞蹈作品中的呈现
在舞蹈《老伴》中,男性角色其实就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要为舞蹈烘托氛围,又要与女性角色完美的配合,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试想一下,舞蹈中要是缺少了男性角色的逗趣、哄闹,就不可能会产生女性角色与之互动的场面效果了,无论是相互间的斗嘴或是挑逗对方;还是为对方捶捶腿、整理衣服甚至哪怕只是相互间对视后的一个浅浅的笑容,都是作者为了能够更好的去表现刻画出来的两位老人一起风风雨雨这么些年后,当激情逐渐的褪却,人生的大喜大悲都已成为过眼云烟之时,厮守相伴就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所以整个作品都是在互动的情况下去完成的。而男性角色在鼓子秧歌的运用上也恰到好处,通过鲜明的风格“脚颠膝微颤、手臂走弧线、跑蹬跳拔窜”使风格即要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之上,又要能保持其独特的个性与特点,再加上创新的发展内容,才能使作品本身达到对传统的保留、区域的特征、人物的塑造形象等不同的体现方式。
三、舞蹈作品中风格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
(一)风格在舞蹈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把握
舞蹈的风格就决定了舞蹈的种类,风格就是特点、是个性,同时也是具有独特性的。舞蹈风格性的不同不但体现在舞蹈的语汇上,同时也是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人物个性的不同都会有所体现。
舞蹈《孔雀飞来》便是这一典型风格的舞蹈作品。在傣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性舞蹈就是孔雀舞。孔雀舞又是能够为傣族人民带去美好生活愿望的舞蹈。舞蹈首先牢牢的把握住了傣族舞蹈的审美核心,在对传统风格的保留下,大胆突破其原有内容,对节奏、动律、体态都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同时又借鉴了较多现代舞蹈的技巧元素与之相融,使得整个作品即不丧失傣族孔雀舞中的柔美、灵巧,又能带有一种强烈的现代气息感揉在其中。整个作品的风格都是以灵巧、轻快作为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丰富的舞蹈语汇和对孔雀形象的饱满想象,都让这一即脱离了传统傣族舞蹈单纯的形态模拟却又不失本民族风格性的舞蹈作品,焕发出了一种新的感觉,使整个作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前进道路。
(二)风格在舞蹈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风格在民间舞蹈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要是舞蹈中没有了风格的区别就不可能会产生舞蹈之间的差异性。舞蹈中要想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必须要大胆的突破传统意识观念,在时刻保证风格的完整性的同时,加入创新的元素,这样即能保证风格的不丢失,同时又能使塑造出的人物形象表现的更加的有活力、有张力,给观众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好的舞蹈成品,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离不开演员与编导的共同努力之外,更应该要通过演员对心态上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孕育出即拥有风格又能突出主题内容的这样的一个舞蹈作品。
四、结语
在舞蹈作品中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风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真正去体会其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才能很好的把握住角色的内在心理情绪以及表情上的复杂多变。因此,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要想呈现在观众眼前,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中心态、体态和风格缺一不可,只有巧妙的运用其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地在舞蹈作品中去诠释心态、体态与风格对塑造人物形象即有联系又有着差异的关系。
舞蹈包含有舞蹈表情、舞蹈节奏和舞蹈构图三个基本要素。节奏是舞蹈动作的时间因素,构图是舞蹈表演者的表情和节奏的变化构成的,含有空间因素;造型性舞蹈表情是通过舞蹈家创造的人物形象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所以它不同于一般自然状态下的情绪,亦不只限于面部表情,而主要是通过“力度”、“速度”和“幅度”去体现。这些对比的形式和舞蹈的节奏,结合着表情构成了舞蹈上动的构图。通过动的构图,表达了人物形象特定的思想感情,创造出各种美的舞蹈想象空间。因此,舞蹈这三要素的互相结合,互相作用,形成了舞蹈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舞蹈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但在不同的舞蹈形式中却有不同的侧重。一般自娱性舞蹈多侧重于节奏,而舞台表演的舞蹈则是三者结合起来,密切不可分的。
红船女子的表现手法是以身体语言和声音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舞蹈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情感。具体表现为:
1 舞蹈动作:红船女子的舞蹈动作充满了力量和优美,既有扭腰摆臀的柔美,又有跳跃旋转的动感,还有握拳挥臂的豪迈。这种动作的变化和组合,往往可以表现出舞蹈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和内涵。
2 面部表情:红船女子的面部表情十分重要,她们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情感和意境,比如喜怒哀乐、挑战和坚毅等等。面部表情的丰富和准确,使得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
3 声音表达:红船女子的声音表达方式包括了口头语言和唱腔,她们使用不同的语调和音色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比如高亢的呐喊、悠扬的歌唱等等。这种声音表达方式往往可以与舞蹈动作相呼应,从而加深观众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红船女子的表现手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提升:
1 提高技能水平:红船女子需要不断提高舞蹈技能和音乐技巧,从而更好地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2 注重细节表现:红船女子需要注重细节表现,比如舞蹈动作的精准度、面部表情的准确性、声音表达的抑扬顿挫等等,从而使得舞蹈作品更加完美。
3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红船女子需要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彼此的协作和配合,使得舞蹈作品的表现更加精彩。
红船女子的表现手法是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舞蹈是一门最能展现人物性格特征与内心情感的艺术。它由人的肢体动作和姿态构成,非常富有表现力的高雅艺术。既由肢体表达,肢体与人内心是最密切、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而且舞蹈作为一门人体表现的艺术,表达的是人的思想、性格,内心感情,所以,舞蹈可以称作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个别的或独特的艺术形象反映一定的现实,是感性地表达舞蹈着和编舞者的感情和思想,因此,舞蹈用可以用一定的模式和手段表现人物性格。性格是人内在心理的综合表现,典型人物的心理表现出典型性格,舞蹈的姿态以及动作往往是以一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在特定的舞蹈情境中,舞者的姿态、动作,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技术性以及艺术性。这些形式美、技术性及艺术性都是来源于人体本身,是人的内在感情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的动作,动作来自与舞者本身,也就是说,外在的技艺和形态都必须与人的内在情感相同,受到情感的影响和波动,并且能够表现出这种情感,舞者如果在舞蹈时将注意力的重心放在舞蹈技术和自己的肢体上,就自然会减少对舞蹈本身的投入,这就失去了舞蹈的真谛与生命力。舞蹈是善于行发情感的艺术,优秀的舞蹈作品必然是将深厚的、凝练的、动人的情感,加以创造,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和艺术表现融为一体,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创造真正的舞蹈艺术
侯英 山西省太谷县职业中学关键词舞蹈教学 激发情感 形神兼备中图分类号J7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91-01舞蹈是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最好的抒情表意的方式,而情感表现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教师单方面的情感讲述,更需要学生对舞蹈情感的感悟和把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舞蹈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呢?多年的舞蹈教学使本人摸索出一些经验,希望得到同行的斧正。一 用心感受音乐,努力激发情感舞蹈表演中音乐、动作、表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舞蹈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在感知一舞蹈音乐作品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得到的音响效果,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得到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为帮助学生进入舞蹈的意境,“听”是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在教舞蹈之前,我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倡导他们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满足他们的聆听需求。让音乐刺激听觉,产生联想,让学生体会乐曲的性质,并让他们说说欣赏乐曲时产生的想象,再以动作来表现音乐,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及表现动作做好准备。例如,我在教授民族舞《在希望的田野上》前,首先让学生初步聆听歌曲然后提问:“同学们,在我们辽阔的田野上生长着什么呀?”学生回答后,就引出歌曲中的麦苗、炊烟、小河等美丽的景色;接着再次聆听音乐,我通过步步深入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欢快跳跃的旋律以及优美的歌词,最后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听、唱、编、跳等艺术实践综合活动的过程中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乐之余,让他们种下希望,树立起建设祖国的美好理想。这样就能充分感受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也营造了教学氛围,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有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启示,学生就知道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表现舞蹈中的动作了。二 眉目传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眼神训练“手、眼、身、法、步”是古典舞中的重要元素,其中“眼”的表现特别重要。眼睛作为人的一种感知器官,作用不仅仅是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媒介,更重要的是反映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令全国各地乃至世界非常震撼的舞蹈《千手观音》,是一个佛教题材的舞蹈,我认为领舞邰丽华的成功正是因为能深刻地把握住这一佛教菩萨形象。她在眼神的处理上做得非常到位。眼神流露出慈祥端庄,使观众看了不禁联想到敦煌、西藏等地千手观音的形象。试想一下如果邰丽华的眼神过于游离、呆滞或者做作,那观众看了一定觉得不伦不类,也不会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正是因为眼神,才能使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和艺术互动,使舞蹈与观众形成对话,产生震撼的艺术效果。我们学生对舞蹈形象的展示,仅仅处于模仿阶段。这种模仿是单纯的、单一的,甚至是麻木的。实际上,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二度创作。无论是动作、眼神或是情感,均是在舞蹈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元素,进而表达自己对舞蹈形象的理解。然而,对非专业的学生来说,达到这种水平太难了。舞蹈对他们来说仅仅是美的象征,如何去理解,如何做到眉目传情这些都无法进行。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地进行了一些训练。我制作了一些小纸条,写上一些形容表情的词语,如兴奋、难过、忧伤、开心等等,在训练时,让他们自己抽取其中的一张,之后用眼神来表现抽到的词语。用这种方法训练了一个月,就有了明显的效果。三 形神兼备,舞蹈训练过程中注重表情的训练大家或多或少都观看过文艺演出,作为一名观众,纵使无任何的音乐,我们也可以从舞者身上感受到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就要通过舞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所谓“观其舞,看其功,查其色,鉴其貌”。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始终贯穿其中,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的焦点。人们对舞蹈的感觉,只有舞者才能唤醒。舞者也只有完全投入到舞蹈中,理解动作要领,注意把握舞蹈的整体风格,仔细揣摩角色,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它是舞者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舞蹈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流露出真情实感,从而抒发优美、欢快带有幸福感的舞蹈。总之,我认为“动作”是舞蹈的躯壳,“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作”是“感情”的基础,“感情”又能使“动作”升华。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更要注意她们内心的情感培养,通过良好的情感体验来形成她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城南旧事》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
感情的起伏是懵懵懂懂的童年,到体会到生活的艰苦,到回忆起回不去的童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
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