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的定义
2 从内容上看,古诗是一种以抒发人类情感、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特点的文学作品。古诗常常表达着诗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是一种具有深刻思想和情感内涵的艺术形式。
古诗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从形式上看,古诗是一种有着特定韵律和格律的文学作品。它的韵律和格律是经过严格规定和约束的,这种规定和约束使得古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3 从历史上看,古诗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它载着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抒发情感。古诗以抒发人类情感为主要特点,包括爱情、友情、亲情、思乡、怀古等方面的情感。古诗的情感表达通常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感受等方式来实现的,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字法就是这个字是象形,会意还是形声。
句法就是分析句子结构,主谓宾之类的。
音韵分析押韵和格律有必要可以讲下拟构和吟诵。意境就是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赋比兴,白描对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谢邀:
开篇明义,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诗词蕴含着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的稳定性。
诗歌创作在唐代达到巅峰,词作经过晚唐和五代的发展,到宋代时,也发展至它的巅峰状态。代宋代,诗人、词人们总结出了许多创作方法,不仅扩大了诗词词的题材范围,而且增强词的艺术表现能力,有的词人甚至能将诗歌的创作技巧移花接木班地融入进词的创作中。
这些创作方法,从类型来看,除了原创性的按谱填词以外,主要有和韵、集句和隐括等创作方法,而“和韵”是宋代诗人、词人进行诗词创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那么,什么是“和韵”呢?所谓的“和韵”,就是指依据所和诗词原作的原韵来写作诗词。关于“和韵”的作品,其实最先出现于诗体中,后来经过词人们的移花接木,才进入到词的创作当中的。
词的“和韵”创作,最早始于北宋词人张先,就是那个在词作中以写影而出名,并被人们送上雅号张三影”的张先,熟悉宋词的人,都是知道他的。
比如张先的《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一词,就是词人张先为朋友程公辟赠别的时候作的一首和词,再如张先的《少年游·渝州席上和韵》一词,就是在宴会雅集的时候创作的一首“和韵”词。
追根溯源,词的产生本来就是应文人士大夫宴会、雅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具有娱乐性质的歌曲。依调填词本身也是一种“和”的行为。
众所周知,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间的宴会、雅集活动是非常多的,而且宋代士大夫阶层在宴会、雅集的时候都有歌声作伴。人文士大夫在宴会、雅集的时候吟风弄月,各逞风流,以诗词歌赋为宴会、雅集助兴就是非常流行的事情了。你做一首词作,他来唱和一首,在宴会上,一首首和词就产生了。
张先以后的两宋词人,既按词调又用词题词序。像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西园雅集”就发生在北宋年间,参与者是像苏轼、黄庭坚这样的文坛名宿,他们在宴会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诗词唱和活动。
诗人、词人们在宴会、雅集中唱和,在唱和中或“应歌”或不“应歌”,是词坛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都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使用的一种文学的和社交的语言,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与价值。
流行于北宋的“和词”之风一直延续到了南宋。宋词的“和韵”有三种方式:
一是“依韵填词”,通俗地说就是和作押韵只需用所和词作韵脚同韵的字即可,不必用原字。
二是“次韵”,又叫“步韵”,也就是要求和作的押韵必须用所和词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原词相同,这是“和韵”中难度最高的一种,创作时对韵脚等都有诸多的限制。
三是“用韵”,通俗地说就是所和诗词的原韵脚字而先后次序可以不同,往往写明用原韵。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唱和词,就是明显地用了“次韵”的创作方式;再如方岳的《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一词,就是词人方岳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韵律而填成的一首词。
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