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调动情感功能
毋庸置疑,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我们通过挖掘教材蕴含的情感(亲情、爱国情、英雄情等),既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字传情,既表至诚至爱,又表切肤之恨,更表无畏之勇。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一个“忍”字,大写人际情感,在“忍”中抒情,辨明美与恶;一个“怒”字,奋写切肤之恨;一个“丛”字,突显斗争环境的恶劣与艰辛,也反映革命者斗争的勇敢与无畏。教师抓住这些字,传练字之道,同时又使学生领悟到字中包含着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感。
一语动情,美不胜收。学习《荔枝蜜》一文时,教者抓住“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中的“颤”字,调动学生对蜜蜂的贡献精神的赞美之情。但推敲不能就此而止,还要进一步挖掘、延伸,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像蜜蜂一样令人“不禁一颤”的,想一想自己怎样才能像蜜蜂那样让人“不禁一颤”。这样经过反复敲打,就溅出了耀眼的思想火花,这火花点燃了学生热爱生活、奉献精力的感情烈火和生命价值观。
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假如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就会支离破碎,只有用情感的红线串起来,词句的生命力才能清晰的表现,作者用词遣句的匠心、寄寓其中的情感才得以传送,学生自会在领悟无声胜有声,无言胜有言的写作之妙的同时,领悟个中丰富的人间情感之美、生命永恒之美。
联系生活,拓展主题,也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教者只要稍加提醒,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文章的主题句 “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富有深刻的哲理,是把握作品深层含义的关键所在。若此时仅是质疑一句“此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未必能真正有效地体会。如果教者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具体地看出信赖包含了“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不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等等”,然后创设一组画面(如《惊弓之鸟》王烈的弹弓、狰狞的枪口对着鸟的世界,《炮火纷飞》战争破坏人类文明的场景,《谈判桌上》政治和谈、商业洽谈的情景……),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正当学生陶醉在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中时,教者突然让学生看到不愿看到的画面(但这画面是事实、客观存在,是我们人类的残忍和贪婪使我们失去了鸟儿对我们的“信赖”,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学生就能从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体会文章主题句的含义。就在此刻,教者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消除上述不愿看到的画面?怎样才能使“信赖”永驻人间呢?学生自会发自内心的说出是“爱”!大凡真正的文学家,都热爱世界,热爱人生,热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草木花石、乃至一鸟一虫。现代著名作家冰心早在她的《山中杂记》中写到:“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也爱雏鸟的双亲!”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感悟文章主题的同时,加以拓展,让学生领悟个中丰富的人间情感之美、生命永恒之美,让爱之泉流淌在学生心田,流淌在学生的整个人生旅途中。
二、创设情感语境,激发情感功能
胡适先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作者赋予自己的作品情感,写得动情;教师又寄以自己的作品理解,教得动情;那么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学得动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情感语境,激发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
比如,《小橘灯》一课,把自制小橘灯带进课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会调动起来;《黄山记》的录像导入,黄山美景让学生有愉悦的美的享受,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通过观察录像,看到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姿、战争的激烈,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冲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所叙述事件及文章思想深度的理解。
又如,《七根火柴》中写无名战士牺牲的情景,如果问:“这儿对无名战士进行了怎样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结果是不自觉地抽掉了感人的内容,只在写作技巧上打转,学生情感难以得到激发。若换为:“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话语是什么?留给人间最后的动作是什么?这些语言动作是他什么心灵的写照?和一般人相比,他的伟大之处在哪儿?”这样一问一比,学生敬佩英雄的感情潮水奔流而出;这样一问一比,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相互融合,达到相互促进、强化的目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情感,并使情感体验强化认知活动,使认知更清晰深刻,情感感悟更加刻骨铭心。
三、不断完善教师人格,升华情感功能
学生在校学习,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许多成分来自教师言传身教。在教育教学的活动实践中,老师心情舒畅、激昂奋进地与学生接触、交流,学生们会精神百倍,专心致志,全身心地与你相融;反之,学生们也会抑郁不乐,让你感到一切是那样毫无生机,死气沉沉,而且会感觉越来越糟。教师的一举一动皆视为表率,一言一行都当楷模,这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教师人格因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每一位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自身人格的重要性,要不断提升自我人格修养,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有一次,许多人听钱梦龙先生上课,有个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且很不正确。钱先生走到他身边,仔细听后说:“你的意思我听明白了,只是声音小了点。我把它大声重复一遍,看符不符合你的意思。”钱先生大声地按自己的意思说了一遍,问学生是不是。学生点了点头。钱先生又请这位学生大声地重复了一遍,然后鼓励他说得正确。钱先生这种启发,给学生以自尊,促学生以自强,可谓启而得法,变而有智。如只是简单的说“声音太小,没吃饭吗?下次响亮些。”或“不对,坐下去仔细听讲。”那么这堂课学生恐怕就再也不会听“讲”,而只会在那里“想”,他的思想、人格都受到损伤。在特殊的场合,如学生有错误,违纪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情于意料之外,运用爱的行为纠正学生的错误,引起学生情感的震动和觉醒,创设“和蔼、宽容”的教学情境,升华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情境、教师人格等因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运用师生情感的互动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之达到一种“文中有我,我与文融”的水乳交融的境界,使情感功能真正实现升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情感与知识交融”的和谐境界,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后感的开头这样写:
1、描绘情景这是一种简单描绘自然景象或人的情绪、行为的开头方法。以环境或情绪带入。2、运用设问如《读后的感想》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写:我读了某某某,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呢?3、开门见山这种开头,直截了当地点明读了作品后的体会。
#瞄准征文大赛#最近正在收看比较热播的电视剧《瞄准》,拍的确实不错,节奏比较紧凑,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衔接都比较到位。特别是几位主演很好的,将人物的内心波澜以 情感 刻画了十分深入。
印象最深的就是由黄轩主演的苏文谦,作为曾经活跃在抗日战场上的民间爱国人士,曾与军统特务池铁城搭档多年,因为在一次被欺骗的任务中,亲手狙杀了自己的救命恩人,而发誓再也不拿枪的苏文谦最终在一次次协助***的专案组反狙杀的生死与共中,在一次次各色人物的 情感 碰撞积累过程中,找寻到了自己的信仰,决定真心实意站到了人民一边,也重新找回了持枪的理由,决心不惜一切,挫败暗杀阴谋。
从苏文谦身上,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信仰可以改变一个人,信仰更可以坚定一个人,义无反顾的前行。
当然,我认为电视剧里面所展现的,或者说更值得我们去探寻的,是疏文谦这个信仰建立并实质坚定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
从整个电视剧剧情发展的情况看,我认为这信仰只是 情感 的升华。是一个 情感 积累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第一次 情感 的升华,是苏文谦被池铁成欺骗执行狙杀任务,结果却把自己的救命恩人给杀死了, 情感 上受到非常猛烈的撞击,这次 情感 的碰撞,让他彻底断绝了与国民党军统特务们的联系,发誓再也不碰枪,因为在他看来,日本人已经投降战败了,再也没有碰枪的理由了,甚至因此而堕落。
第二次 情感 的升华,是小雪在其堕落的时候,给他带来了关怀,小雪,虽然是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但是却用孩童般的可爱和纯洁,帮助苏文谦出了低谷,重新找寻到了人生生活的意义所在。
第三次 情感 升华,是小镜子,在执行任务中被水母特务组狙杀,小镜子,也许是疏文谦心目中作为教官内心确认的第一个徒弟,因为自己的任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镜子的死亡,内心有无限的自责?更重要是小镜子被军统水母组特务狙杀,让苏文谦更加认识到水母军统特务组的残酷与冷血。特别是看到小镜子,为了执行任务,不怕牺牲英勇就义死在自己的眼前,用最后一口力气帮助自己完成任务,当他感受到了***人解放军的无私与伟大。再回想起杨之亮之前也是如此的义无反顾,让她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当然,在一次次的任务中,苏文谦感受到的是无数个和小镜子和杨之亮一样无畏牺牲,英勇献身的故事给起 情感 上带来的冲击。
最重要的感情升华是,应该就是欧阳湘玲在一次一次的误解中,始终给一起极大的支持和鼓舞,并和他一同并肩战斗,当他得知欧阳湘玲是杨之亮的未婚妻时,在其内心深处所引起的波澜是毋庸置疑的。
… …
就是再这样一次次 情感 的碰撞,以积累的过程中,苏文谦的 情感 的生活,信仰便由此诞生,他坚定了要保护他人,与邪恶斗争的信仰,他坚定了摒弃黑暗迎接光明的信仰,他坚定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仰……这些都足以让他重新拿起枪,发挥潜力,最终,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苏文谦击败了过去一直水平高于自己的池铁城,专案组也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暗杀阴谋。
这真不愧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值得去观看,去学习,去领悟。#瞄准# #瞄准征文大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