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情感调解类的综艺节目更受父母的追捧?

为什么一些情感调解类的综艺节目更受父母的追捧?,第1张

因为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就已经在我们的眼睛里,或者说是视线里慢慢的淡去,因为我们要出去忙着工作,又或者忙于一些比较难以解决的事情,根本没有时间去陪伴他们,更多的时间都是和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在一起,甚至有时候工作连自己的妻儿都顾不上。

如果要说父母的话,他们肯定也会顾不上的,但是他们无非就是最想念你的那一类人,因为他们把你从小养到大,对你的情感已经可以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他们知道你要忙自己的事情无法去帮助你,但是他们的心里一直在挂念你们,他们怕自己会对你形成一种麻烦,让你分心来去照顾他们,而无法完成自己的事业。

所以有的时候他们就会以一种懂事到让你自己都感觉到非常害怕的形式来跟你说,自己其实不想你并且他们也会他打扰到你。这个时候你其实就应该去跟自己的父母说一声,你并不怕他们来麻烦,你怕的是无法跟他们交流,所以说我一些情感类的调解节目非常受自己父母的追捧,因为他们感觉在这个时候可以跟你在一起。

甚至会说你们之间的情感可以通过这种节目来进行调节,让你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他们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感受。虽然他们并不想麻烦你,但是内心却渴望着跟你一起交流和陪着他们。所以说也正是这些情感类的综艺节目的存在,才使得父母的情绪有了发挥的空间。

《爱情保卫战》算得上是情感类节目中的翘楚了,这个节目收视率非常的高,而且节目中奇葩众多,导致节目经常上热搜,令人印象深刻。所以,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看《爱情保卫战》?这个情感类节目凭什么那么火?

节目里的故事很精彩,吸引了很多人观看

节目的故事非常之精彩,里面嘉宾的家庭问题不是婆媳、夫妻、恋人之间的争吵,就是人们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每个嘉宾之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有些很奇妙。

许多人说,节目中嘉宾的经历只是一个剧本。但是实际生活中的平淡故事往往没有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每个人都可能看到这些有争议和矛盾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真实的事情需要项目团队去发现,所以我们只能按照剧本去做。如果只做真实的故事,这个节目的目的是好的,但它不符合公众的口味,恐怕节目日后也不会出现在屏幕中,因为这样的节目没有很大的流量,对电视台收视率没有好处,那电视台就不会留下来这个节目了。

很多人在生活中有感情上的问题,他们希望能通过观看节目帮助自己找到答案

这个节目的故事常常都是来源于生活。节目中的嘉宾都在谈论他们的个人经历。在嘉宾讲述自己的故事后,评委的点评有助于及时缓解他们的困惑。听了之后,人们都印象深刻,感到非常愉快和舒适。每个人都喜欢这个节目,因为它贴近个人生活,可以帮助他们自己的生活。

应该说,到了节目和没有到节目的人都有会情绪混乱。只有少数几对夫妻或者情侣不会吵架。如果生活顺利,那就是好的。当吵架时,这对伴侣分手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事实上,我们中的许多人对此感到担忧。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婚姻或者爱情,更不用说如何面对我们的爱人了。我们的心情非常糟糕,我们真的需要有人来领导我们。

嘉宾涂磊老师有个人魅力,很多观众因为喜欢看涂磊的点评而观看节目

节目中的嘉宾涂磊先生经常会做出很犀利的点评。他讨厌背叛,讨厌骗子。他无情地批评生活中不负责任和自吹自擂的人。有时候他的话很难听,经常会在荧屏外引起争论。这个节目的主持人赵川也是一个迷人的存在。他很有趣。他的高情商经常在关键时刻温暖观众和嘉宾的心。当两人发生激烈的争吵时,他总能突然改变画风,使诙谐幽默的场面不会失控。他对爱情的中肯评论也是该节目的一大吸引力。

涂磊有时候说话也许会让人感到压迫,这也是这个节目的魅力所在。让所有人都从听别人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丰富他们的感情,增加他们的经验。不得不说,很多人也来找这些专家,他们的分析和评论很有说服力。虽然有些人有时无法接受,但这都是真实情感的表达。

首先,综艺节目是什么?很多人只是以为综艺节目就是真人秀,那你视野就太狭窄了!综艺节目包括娱乐资讯类(如娱乐新天地),娱乐脱口秀(如奇葩说),综艺表演类(如星光大道),游戏娱乐类(如我们经常看的快乐大本营),益智竞技类(如中华好诗词),还有近年来市场火热,快速发展的“真人秀”娱乐类,如《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明星大侦探》等等。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电视台其实是需要盈利的,他们的盈利来源就是广告收入,所以他们在乎的就只有节目收视率是否高。然而,从之前的收拾统计来看,综艺节目的质量好坏,口碑好坏,似乎都不能影响收视率。影响收视率的就只有话题度和平台大小。这种现象导致像《跑男》这种一季不如一季,创意枯竭的节目,依然会凭借超强的宣发霸占收视率榜单。

1、搞笑烂梗;在跑男里,从第一季到第五季,节目组和各位跑男成员,真的是越来越为了搞笑而不断地重复梗,有时候还会很尴尬,毕竟不是谁都能像陈赫一样思维敏捷,自带笑点,尤其是AB,往往不搞笑还要故意去制造笑点。

2、煽情泪点;在一些选秀节目中,其实选手自身实力已经可以过关了,但还要打亲情牌,现场哭泣,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没有必要很做作虚伪,原本的好感都会被通稿、被节目组的故意筛选、剪辑、安排所磨灭掉。

3、表演;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变形计》的制片人说:“我觉得媒体再也不能等着故事发生,再也不能平平淡淡地记录生活,电视人应该制造戏剧性。”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的真人秀都是有剧本的,每个成员都是已经有人设的设计,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入戏太深。感觉最假的真人秀节目:十二道锋味,从第一季到第二季目前的十二道锋味每期我都有看,但还是无法不让我觉得这个真人秀节目假的不行,充满演,很少可以看到明星的真性情。

第一季大部分都是走国外路线,里面很多设置的点都让人觉得有些刻意。第二季设置了个锋味家族,想走中国美食路线,这几期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锋味家族到农村的两日一夜生活,相对于第一季,想制造点比较不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原本以为这样明星的表演相对会真实点,但还是跟第一季没什么差别,总的来说,十二道锋味看下来除了结尾霆锋做的一道菜那部分较为真实外,其余的都有一阵让人假假的寒意上来,失去了真人秀该有的乐趣,但无聊如我既然每一集都看了,可能基于我对于美食的热爱吧(主要是冲着美食去得)还有我对于真人秀节目能有多假的好奇心吧。

《金牌调解》火了之后,带动一堆调解类节目,可这种节目有个关键,节目必须要红,才有人信任你,愿意把自家狗血事拿到电视上讲,是觉得你能解决问题,老百姓又不是傻瓜。所以除了《金牌调解》这种积累好多年口碑,嘉宾供不应求之外,其余调解类节目,都必须找演员,好一点的真假参半,差些的10个有1个真的就不错了。要不真的要开天窗的啊。

看过某爱情调解节目,那男的吃喝嫖赌那叫一个渣啊,女方声泪俱下,可来的长辈,却是一个“干妈”。那时候纳闷呢,这种人生大事亲妈不来,干妈来凑啥热闹,后面看看这两个人,悟出来,长相实在差太远,演亲母女完全没说服力啊!导演组也不容易顺便说说为什么相信《金牌调解》是真的,除了看过节目确实有说服力,还有个朋友是南昌执业的律师。有一次一个老人家跑去咨询要“告”金牌调解栏目组。

原委是这样的:老人家的儿子和儿媳妇闹离婚,于是上了金牌调解,调解录制过程中双方调解暂时成功了,但是在节目播出前双方又吵架并且已经办了离婚。老人想阻止节目播出,怕儿子不好再找媳妇儿……但看过签的合同是,你可以随时选择放弃不录,但一旦录好,播不播就是完全栏目组决定,当时查证,节目片子都剪好了。所以最后还是播了,真不知道当事人看了是怎样的五味杂陈。

有些嘉宾很爱演代表人物:刘文、徐梦;在2010年5月播出的《非诚勿扰》中,混血美女那笛被一个刚毕业的“纯情男生”刘文领走。当时,现场大声发表“爱的感言”的刘文,还感动了不少观众。但节目播出之后不久,就有网友发现,在一档曾经在各地卫视播出的广告短片《环球商机》中,刘文曾经以“欧阳玉吉”的名字出现,经营一家韩版服饰连锁店,而曾经以甜美的空姐形象出现在《非诚勿扰》中的徐梦,同样也出现在这条广告片中,名字变成了杨柳,两人经营着“夫妻店”,对着镜头大侃生意经。此外,“欧阳玉吉”还对着镜头提到,“我们准备明年就结婚。”网友就此质疑,刘文和徐梦都是专职群众演员,和那些经常出现在医院广告中的所谓观众一个性质。

情感节目造假,征婚节目造假,鉴宝节目造假,求职节目也造假,试问当下的电视台各类节目,还有什么不是假的,还有什么是真实的?我们是否到了该请出著名的打假人士方舟子先生给全国几百上千家电视台好好打一下假的地步了?这样的节目造假,或者愚弄了选手,或者愚弄了观众,唯一能够从中获益的,恐怕就是电视台了,因为他们通过这样的造假和炒作,获得了他们最需要的收视率。

可是,这种建立在造假和欺骗基础上的收视率,又能持续多久?作为公共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又体现在哪里?其实不管是征婚节目还是求职节目,这些造假事件的背后,都少不了电视台的影子。有时候,电视台明明知道嘉宾在个人履历和成就上存在明显的造假,但就是不提前采取防范措施,而是故意让他们走到镜头前,接受大家的“打假”,如此一来,噱头来了,亮点来了,收视率自然也就来了。有时候,电视台更是直接参与造假,找来群众演员在节目中扮演角色,编造故事,目的当然还是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收视率。

问题的关键是,不管是征婚节目还是求职节目,抑或是鉴宝节目,观众之所以愿意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节目的真实性。如果要看假的,直接去看电视剧,看小品不是更好?正是因为观众相信节目是真实的,所以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感情去观赏,去和节目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命运。可是面对各种各样的伪纪实,真造假,感觉上当受骗的观众,还愿意继续被骗下去吗?失去了公信力的电视台,还能留住观众吗?

电视台的收视率很重要,但不能为了收视率就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就忽视了自己的公共责任和社会良知。如果为了收视率就可以不择手段,则电视台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传媒公器,它又在向广大观众传达一种怎样的价值观?

  首先要知道哪种节目是情感类节目,其实现在好多节目中都可能无意中牵涉到人们的情感,无论是节目中的父母亲情,还是身边的爱情友情,抑或是师生情之类的,都带有部分情感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情感类节目指的大概就是专门为情感设计的,想要在适当的时候激发人类的最柔软的心灵的节目。

  我不可否认,中国的绝大部分人对情感类节目有一定的偏好,在闲暇时间可能专注于收看这些节目,导致其收视率较高,但是我在这里不得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情感类节目可以有,但是希望主办方一定要做到位,并且尊重所有人的利益和尊严,为什么话要说的这么重,我们可以看一下《变形计》这个节目,这个节目是城市有钱人家的孩子和农村的穷孩子互相交换家庭而诞生的节目,刚开始这个节目确实收视率挺高,而且每个城市孩子都长相讨人喜欢,但是在这个节目的背后,有多少人心疼过那些见过盛大的世面的农村孩子。

  这样说吧,我就是一个农村孩子,虽然生活环境远远要比电视里那些孩子好的多,但是我还是依旧向往城市里花钱的大手大脚,试问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抵挡住金钱名利的诱惑而不忘自己的本心?答案是极少数,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应该遵循世界发展的规律,情感的节目是讨喜,但是制片人应该在这个剧的背后仔细思考一下,到底这个节目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有没有通过这个节目让更多的人一步一步向着自己的目标勇敢走去,哪怕没有,你到底有没有让这个剧成为摧毁孩子心灵的一个助推器,情感类节目的收众并不都是成年人,我们总该为孩子的未来考虑一下。

最近演唱会变得更加频繁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首先,演唱会是音乐艺术家与观众之间互动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能够打动人心、传递情感。观众们渴望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而演唱会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最佳场所。在演唱会上,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艺人的表演、感受现场气氛,并与其他音乐爱好者分享共同的热情。

其次,演唱会对于音乐艺术家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在音乐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音乐销售和下载收益有所下降,演唱会成为艺人们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演唱会,艺人们可以吸引大量观众,提高曝光度,同时也能够通过门票销售和赞助商合作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

另外,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的普及也为演唱会的推广提供了更多机会。艺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粉丝互动,发布演唱会消息和预告片段,激发观众的兴趣。同时,音乐流媒体平台也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演唱会的消息,并通过直播等形式观看现场演出。

对于我个人来说,选择最想看的演唱会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因为音乐的魅力是多元的,每位艺人都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魅力。然而,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我会选择看许巍的演唱会。许巍是一位极具天赋和魅力的艺人,他的音乐风格多样,舞台表演精彩纷呈。他拥有强大的嗓音和实力。观看他的演唱会将是一次难忘的音乐体验,我期待能够近距离感受他的音乐魅力和舞台魔力。

在正式调查前 先安排几次不同数量的实验调查在实验调查中运用统计学原理 然后再在很大的群体里 调用一小部分群体 用比如打电话的方法抽样

收视数据是为了解节目收视情况以便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我国多数电台和电视台都越来越注重收视数据的作用。媒介经营从“拍脑袋”、凭经验到相信客观数据是媒介经营管理和节目设置的一大进步。但是,数据的主要作用是为人所用,这些数据最终能用来干什么,怎样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得有用信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数据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为收视数据的利用提供一些建议。

收视数据指的是通过调查获得的关于广播电视节目收视情况的数据。按照使用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电视的收看数据和广播的收听数据。按照获得数据的内容不同又可以分为收视数据和满意度数据。我国主要采用收视数据。满意度数据在香港和日本有一定的应用,这种数据主要是借鉴了商品的用户满意度指数,用来了解受众对某媒体或某节目的满意程度。我国从80年代中期才开始逐步从国外引进收视数据。1996年,当时的广播**电视总局颁发了“关于在广播电视系统推荐使用全国电视观众调查网电视收视率的通知”后,收视数据正式确立了地位。特别是最近几年,各台都比较注重收视数据的作用,普遍都花钱从统计局、专业的收视率调查公司或市场调查公司购买数据。但是,无庸置言,我国对收视数据的有效分析、利用程度还比较低,收视数据的真正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一、收视数据的作用

眼下,多数电台和电视台主要把收视数据用于台内的管理。比如什么节目该上马,什么节目该裁掉;用来评奖和评优等。理论界也主要关注如何利用收视数据形成科学的节目评价体系。可以说,这种利用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水平上,没有明确收视数据的真正用途,还没有开发数据的主要作用。台内考评只是收视数据的用途之一,它在收视数据的诸方面的作用中不应该占主要作用。想要了解收视数据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它的产生过程。

收视数据是利用统计方法,在作为总体的收视人群中抽取部分样本,根据样本的情况来推断总体情况。它一般从以下几种方式获得:1、人员测量仪:一种可以记录受众收看或收听时间的专门仪器,可以定时反馈给数据中心。2、日记卡:由受访者填写特定格式的表格,记录自己的收视行为。3、面访:通过上门或拦截访问了解受众的收视行为。4、电话访问:由访员向目标受众打电话了解受众的收视行为。

由于现在的电视收视率行业发展比较快,这两种方法获得的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好一点,有效访问的成功率也比较高,特别是采用人员测量仪,数据的客观性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所以这两种方式在电视受众调查中使用的比较多。后两种方式主要用在广播中的受众调查中。

在问卷设计中(人员测量仪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问卷,但是它要求样本户提供背景资料。比如年龄、家庭人口数、收入等等)如果主要关注的是受众收视的行为和动向,而不是不关心受众对特定节目和栏目的满意程度,那么获得的数据就是收视率;如果主要想了解受众对特定频道、栏目和节目的满意程度,那么数据就是收视满意度。总之,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得到的数据,无论数据是收视率还是满意度,目的都是为了了解受众,受众的眼球才是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收视率首先是用来了解受众需求,从而为节目编排提供指导。专业人员收到每个样本的收视情况后,都要汇总。把这些数据建立在一个大的数据库里面,然后进行分析。首先要分析节目和频道的走势,一般都要通过图表体现出来。然后在传播学知识的指导之下,利用高级的统计分析方法找出复杂的数据背后的规律。可以了解到哪些人在收看或收听节目,他们的社会属性如何,具有这种社会属性的人对节目的兴趣点在哪个地方。从而能够调节节目的类型、风格等。让节目更加适合这些受众。

收视数据还可以帮助媒体了解到节目的实际受众和目标受众和目标受众之间有哪些差别;节目的潜在受众是哪些人,利用什么途径可以吸引这些潜在的受众。根据这些信息再改进节目的风格,就可以有针对地提高节目的受众人数的受欢迎程度。如果收视数据有变动,那么变动的原因是受众还是节目本身。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长期的规划提供帮助。

其次、收视数据可以协调媒体、广告商和商家之间的关系。

随着媒介市场的多元化,受众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所以每个媒介都面临着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的局面。媒介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过度到买方市场:媒体已经不可能凭借自己的意愿支配广告客户。广告客户在媒体中做广告,首先要考虑这个广告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效果。现在,我国的广告效果监测手段还很不发达,在几乎没有能给特定广告提供专业的效果监测的情况下,广告客户就只能凭借收视数据来确定在哪个地方做广告。如果广告是通过广告公司 的代理,那么商家首先就会问广告商,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段而不是选择别的时段。广告公司也只有通过收视数据才能给商家一个交代。总之,收视数据是联系媒体、广告商和商家的纽带,在这三者中间起着调节作用。那些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收视水平的媒体必然会在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商家也可以利用更高的“接受人群”,达到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收视数据在协调这些关系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局限。广告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购买行为。受众的最终购买一般要经过知(收看或收听广告)、情(对广告从而对产品有好感)、意(购买的意愿)、行(购买行为)四个阶段。商家最关注的是第四个阶段,也就是广告是否刺激了商品的销售行为。如果有了这种刺激作用,那么广告的投入产出比例是否合适。而收视数据主要关注的是收视行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通过它只能了解到受众是否观看或收听了广告。却不能确定这种广告能不能转化成最后的购买行为。广告客户通过收视数据来了解广告效果时,其实是用第一个阶段来推测第四个阶段,所以经常会有误差。比如,有的节目收视或收听率很高,但是它的受众可能集中在购买力有限的阶层。那么中高档的消费品广告就不会有太大的实际效果。虽然收视数据有这样的缺陷,但是在缺乏其他可信资料的情况下,还是媒介、广告商和商家的最佳选择。

二、收视数据的充分利用

收视数据的主要优点是它比经验和常识更加科学。它可以突破个人的视野、情感的局限,提供更加实证的结论。媒体购买的收视数据一般有两种形式:原始数据和已经作好的分析结果。除了很专业的媒介调查公司以外,多数的公司都不具有传播学知识,对数据用户的实际情况也不够了解,所以最好媒体自己还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当媒体获得原始数据获得以后,得到的仅仅是节目的收听和收看的指标。有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指标;这数据的升降说明了什么;它和那些因素有相关关系,或者有因果关系;怎样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节目的定位和调整。这些都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甚至要做专门的调查寻求答案。

如前文所说,收视数据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了解受众,从而为节目制作提供信息。所以,了解节目的收视指数的上升或下降是比较初级的利用。媒体购买的收视数据还要尽可能的包括受众的背景资料(主要是经过分析而挑选出来的、与受众的收视行为有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背景资料)。然后可以使用高级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寻找真正影响收视行为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的节目调整才能够提高节目的接受程度。单纯的收视率或收听率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例如,收视数据的上升或- 3 -下降不仅是受众数量的改变,很可能是受众群体的整体流动;持平的收视数据并不代表受众属性的稳定。比如,某个节目的收视调查中,收视率没有明显的改变,但是经过分析却发现,受众的个人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却在上升。表面上来看,节目的收视率比较稳定,所以节目不应该有大变动。但是实质上受众本身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就应该改变节目的设计:或者使节目适合以前的受众,以增加节目的收视;或者向高收入和高文化的水平靠拢,找出这类受众感兴趣的地方(诉求点),然后整个节目的设置向这方面靠拢,以便开发出节目的潜在受众。

从目前来看,获得收视数据主要通过以下程序:1、抽样:由于收视数据涉及到某个地区的全部的拥有某种接收设备的人,所以人数很大。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所以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普查来了解该地区每个人的收视情况。这样做不仅客观条件不允许,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一般都是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从目标人群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来推测全体受众的情况。科学的抽样是影响最后数据有效性的关键。2、实施:有些是建立固定的被调查人群,长期对他们追踪访问;有些是每次都更换新样本,每次都调查不同的人群。然后利用访员记录受访者的收视行为。3、汇总、分析:把所有收集起来的数据录入电脑做分析。4、总结结果:根据专门的传播知识解释这些数据,并且提供节目、栏目和频道建议。为节目的设置、竞争广告和媒介管理提供建议。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

1、因为的样本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的,所以必然有随机波动,收视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是正常的。它可以反映受众总体的大致情况,却不能完全代表全体受众,所以比较这个月和上个月,这一周和上一周的收视数据的上升或下降的意义不太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分析出收视数据的回归线(回归方程),看节目的中长期的收视水平相对于回归线(回归方程)的上升和下降水平。并且看这些上升和下降是不是可以用偶然的波动来解释。即使有非偶然的波动、也要找出合理的理论和事实解释,才能够确实得出节目收视情况的结论。轻易给节目和栏目下结论是很不可取的。

2、因为采用的是抽样调查而不是普查,所以一些特定受众的真实情况不可能得到反映,特别是当这些受众的比例比较小的时候。比如说广告商想做一个给占人口少数的特定人群使用的产品的广告,他首先要了解这种人群的节目收视情况。如果媒体采用一般的收视数据,那么由于数据是抽样调查得到的,只访问了总体中的一小部分,要了解的受众又是少数人群,那么在收视数据中这类人的数量就非常少,根本不具备代表性。在当媒体想要深入了解节目的收视情况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这时候,普通的收视数据的不足就暴露出来了。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必须针对这部分受众组织专门的调查,用定量方法或质的研究方法来解决。

3、整体的数据来源于每个受访者,在受访者和最终数据之间有很多的中间环节。在现实中,有些数据采集公司对用户不负责,数据采集的管理工作不完善,所以会影响数据的可信性。有时甚至完全不能反映受众的真实情况。当媒体根据收视数据做决定时,首先要想这些数据的可信度有多高。避免在错误的信息基础上作出错误的决定。

4、收视数据反映的是受众的总体收视情况,发现不了受众的态度。比如说,收视数据可以发现观众是否打开了电视(国外已经研制出来可以测量电视前是否有大型动物(它还分不清人和狗之间的区别)的收视仪,它可以监测出电视是否被开着,但是根本被观看。但是,同样遇到了一个问题,有时,电视前只蹲了一条狗;有时受众开着电视,却在呼呼大睡。)但是,受众观看电视的行为本身和态度却很难被发现。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节目的收视率不是很高,但是,节目有自己固定的、忠诚度很高的节目。这些受众对这些节目往往持有很肯定的态度。无论是节目改革还是台内评估,对这些节目都应该慎重考虑,不能仅仅根据收视数据做决定。

三、数据的长期利用

随着大家对收视数据的重视和数据获得手段的改进,从节目播出到获得收视数据之间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例如,电视的收视率调查已经逐渐用人员测量仪代替了日记卡。日记卡是让样本户自己记录收视行为,然后由访员定期回收的方法。一般来说回收周期是一周。也就是说,中间的时间间隔最少是一星期。人员测量仪是一种可以自动记录受众收视行为的仪器,比较先进的人员测量仪可以通过电话线传输当天记录下来的数据。数据的短期利用也就越来越方便。但是,无论是评估节目还是为寻找影响收视行为的相关因素,仅仅是短期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从节目的评估来看,节目的短期升降说明不了太多问题。节目的收视数据是围绕一条回归线上下波动的,短期底于这条线或高于这条线并不能得出结论说这个节目更加受欢迎了,或者受欢迎的程度有所下降。收视数据反映的是收视的总体趋势,而不是几次确定的数目。这一点很象股票的走势图,它反映的也是升降的总体趋势。股价的升降要从总体的走势来分析,而不是偶然的升降。

此外收视数据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只有经过长期的数据积累才能发现规律。比如受季节的影响。实践证明,收视指数一般在冬季会达到最高点,在夏季会达到最低点。所以,进行中短期分析的时候,最好参照已经积累的数据和规律。现在建立大型的数据库是比较方便的。数据库最好能记录尽可能长的收视数据和影响收视数据的相关因素。越多的信息中就越能发现新规律,数据也越有说服力,结论就越有价值。

最后,还应该在大型事件和突发事件出现时,进行有针对的数据收集工作。突发事件和大型事件在媒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往通过这些事件可以寻找出受众对媒介的信任程度、第一求诉率、信息深度要求等。这些数据对媒介有很有价值,在媒介的经营和节目策划非常重要。

总之,收视数据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信息,在媒介经营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好、利用好收视数据可以起到节目调整、联系广告商和说服受众等作用。当然它也有缺陷:只能记录收视行为,不能记录行为背后的情感和节目忠诚度。如果利用好收视数据,再结合其它方法,完全可以给媒介的内部经营和外部发展带来全新的理念。

  情感热线节目是结合了早期的热线节目和谈话类节目发展而来,在中国可以认为是始创于1996年浙江文艺广播电台的“万峰时间”——《伊甸园信箱》。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代之后,情感热线节目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阵“情感热线旋风”。各地电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情感热线类节目,如辽宁电台的《轻风夜话》,天津人民电台的《夜访百家》,深圳电台的《夜空不寂寞》,哈尔滨文艺广播电台的《午夜倾情》,黑龙江都市女性广播电台的《叶文有话要说》等等。情感热线节目一时间遍地开花,迅速升温,个中缘由包罗万象,受众需求日益凸显、节目本身的传播观念、传播方式、主持人风格迥异于以往的节目形态,等等诸多因素、内外因共同搅热了情感热线节目,这里针对受

众原因作简要分析。

众所周知,情感热线节目要具可听性、耐听性,即让听众听得清、记得住、好听、爱听,这是广播争取受众选择的“底线”。当今受众处于“买方市场”,要争取听众选择,培养听众的“约会意识”,节目必须实现由可听到必听的拓展,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听众,使节目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资料”。可见受众因素是提升收听率的一剂良药。

一、受众需求加速节目升温

社会的高速发展变革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始终感受着自身际遇的变化和动荡,很多人都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工作、学习、生活、感情)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彷徨和信心不足,压力过大,于是不同行业、身份人群的生存状态、人生经历和心态变迁,可以给他们一些启迪、信心和感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情绪,放松心境,摆正心态,以达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有资料显示,中国人群中,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多数人或多或少的都在承受着精神衰弱、压抑症,甚至是恐惧症的困扰。学生时代有学习压力、升学压力,走向社会之后又有就业压力,工作上的竞争压力,还有一直都伴随着每个人的人际关系,情感,婚恋等等一系列的“高压问题”是现代人所必须经历的,但却不是都能妥善处理好的。人们渴望着一种心灵的寄托,试图在找寻一种有效的解压方法,情感热线类节目恰好给受众开创了一个这样的空间。应该说是受众的需求让情感热线节目有了发展壮大的可能,在此针对此类节目做了几点受众需求分析:一是为了解闷消愁,缓解压力。比如逃避日常生活的种种制约,摆脱烦恼,清除疲劳,释放情绪,松弛神经等。二是为了沟通人际关系。如通过移情效应同参与节目的人物结成假设的社会关系,以获得有利于日常社会关系的效用。三是为了确认自我。如通过节目反映社会不同层面的信息内容,寻找确定自己位置的坐标,学习应对问题的方法,强化自己固有的价值观等。四是为了监视环境。通过媒介或节目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等。

二、受中国传统思想束缚,电波传情得宠

如果说“受众需求”是情感热线节目热播的内在受众原因,那么“受中国

传统思想束缚”应该是这一点中的外在因素。上面我们说受众找到了“排气筒”,“减压阀”和“缓冲器”,但作为参与节目的听众必须通过电话这种媒介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节目。为什么不找朋友、亲人或通过其它方式去找寻“治疗”方法,因为中国人有强烈的“面子”问题,他们宁愿找陌生人去“疗伤”,也不愿将自己的隐私在光天化日下讲给身边的熟人听。而电话(也包括短信、电子邮件)正好适应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可以通过电波向主持人讲述自己的疑惑、不安、烦躁,同时也少了许多后顾之忧。在黑龙江都市女性广播的《叶文有话要说》节目中,据统计,每天会有近300个电话打进(其中,导播能接起来的有几十个,转进直播间参与节目的只有十几个左右)。试想,难道这300个电话的主人身边都没有亲人、朋友,没有可以让他们述说衷肠,为他们排忧解难的人吗?!当然不是,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人在心底还是藏有传统思想的束缚,“面子问题”是根深蒂固的,以至于那些“心理咨询室”,“心理诊疗室”会门庭冷落,而这类的情感热线节目倒是红红火火。不得不说,在中国传统思想束缚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情感热线节目还是会火热存在的。

三、中国老龄化凸显,为收听率助力

最新数据资料显示,中国人口60岁以上的有144亿,占亚洲60岁以上人口的一半,这一数字还将以每15年1亿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将达到437亿,这就意味着我国人口正处于老年化时期。老人睡眠时间少,又没有太多事可做,广播的便捷正好符合老年听众群体。近几年SMR赛立信媒介研究显示, 老年听众群,目前是广播规模最大,也是最忠实的听众群,大约占整个听众群的20%左右。与读报、看电视、上网相比,听广播更能吸引老年听众群体。于是,公园或广场健身的老人,多会随身携带收听器;夜深人静后,睡眠少的老年人更会陪伴在收听器旁,听他们喜欢的情感热线节目。老年人之所以收听这类节目,一方面是对社会动向的一种关注,借助节目平台了解年轻人的心态;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回忆,听着别人的讲述,追忆自己已逝的韶华岁月。当然,他们也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参与到节目当中,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提出诚恳的意见或建议。除此之外,他们也是主持人的良师益友,为节目出谋划策,带动节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之,老年听众是收听率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情感热线节目热播的受众原因之一。

总之,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去看待和接受情感热线节目,让它能更多的造福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真正做到为民而生,为民谋利。

一·个人网络电台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网络电台和调频电台的区别。调频电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 FM(Frequency Modulation),这是一种调频波段,我国调频波段范围在87-108MHz。很多影视作品中的“电台主播”大多都是调频广播主持人,且大部分都是直播。

网络电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在我的理解中,就是将声音录制并且处理过后,发布在固定的平台上,供听众收听或者下载(和音乐网站里的音乐并无区别)。

我今天所谈到的都是就”网络电台“而言的。

二·网络电台节目主要分类

现在网络电台节目的分类越来越细,很多其他领域,比如电视节目,文化节目及综艺节目都出品了相关的音频产品。

我借用“网络云音乐”的电台分类索引大致介绍一下:

占据目前网络电台市场的主要类型是:情感类,音乐类,资讯类,生活类,娱乐类,文化类,脱口秀类和语言类。如果不太理解具体内容的话可以听一下。

像我自己做过的节目,维安记系列属于情感类,吟游诗人属于音乐类,冬日读诗属于文化类。

建立个人电台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定位,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的电台属于分类中的哪一类?”

2:“我的电台大致推送内容是什么?”

三·国内主要网络电台平台

比较大众的是荔枝fm,喜马拉雅fm,蜻蜓fm,考拉fm,网易云音乐的主播电台虽然并不大,但质量也挺高。还有一些我比较喜欢的小众平台,比如片刻里的“ting”,落网也不错(落网没有电台,主要做小众音乐)。

新手起步做电台的话,我的建议是荔枝fm和网易云音乐,荔枝的口号就是“人人都是主播”,而且这些年荔枝也开始涉足(音频)直播电台;网易云的门槛也不高,还不用像荔枝那样审核。

这些平台发展的比较成熟,所以新电台一般很难火起来,除非参与一些活动(比如荔枝fm经常举办专题活动),或者被放到首页(网易云电台可以私信小编帮忙推荐节目的,当然节目本身质量要过硬。)

四·电台节目组成部分

电台目是一门听觉艺术。大致由三大组成部分:人声,垫乐,音效。

举例:戳这里听

比如这一期“声音碎片”,前面的水声是音效,主要是为了渲染一种氛围,背景的音乐也是为了营造感觉,为人声做铺垫。

我再以一期情感类节目为例,一般来说,分为四个部分,片花(我喜欢叫台宣),开场白 ,内容,结束语。

1台宣:就像电视节目固定的开头短片一样,一来显得更正式,而来也有一种仪式感。

2开场:如果有一句固定的slogan会好些;就像我们“期待与你相遇几分钟,不多不少刚刚好。”一样,让人记住。加上主播自我介绍以及对于本期节目简单的介绍。给听众一个铺垫。

3结束语:可以针对节目内容和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及简单的告别。

五·具体准备

前期:节目内容准备,音乐准备,封面图。稿子doc,音乐mp3,jpg。

中期:录制,剪辑

后期:包装,推广

1。内容:

确定选题,然后准备节目内容,基本上都是要有节目稿的(脱口秀节目也要有话题提纲)内容一般是主播或者编辑准备的,大致分为两种:

a 原创类-自己写的稿子,比如蓝绿调频里的都是维安自己的原创稿子,这样有助于把电台和公众号衔接在一起。

b搬运类-也就是文摘类,很多美文类公众号都是读别人的文章,要注意的一点是先从对方处取得授权。

2 声音条件:

网络电台具有一定的业余性,因此并不要求主播是科班出身,声音也不一定要多有磁性。但是要明确的一点是:播节目时的说话的方式和平时聊天是不一样的,我也是摸索了很多年才能达到一个可随时切换的状态(我平时说话不是这个声音)。一般来说声音相对集中在口腔前端。大家可以多听听一些相对专业的主播的波音方式,找到自己舒服且有感觉的播音状态。

要注意的是:

a需要根据自己的节目风格调整播音的语气,节奏和情感状态。

b普通话要尽可能的标准,不然听着很跳戏。北方同学儿化音重一些比较适合做脱口秀,儿化音不是很重的适合做情感类节目。(个人观点)

3录制工具:

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录制工具。对此,我给大家提供了三个套餐~

搭配1 :电脑,电容麦,外置或内置电脑声卡,防喷罩,监听耳机

(适合相对专业的且有固定录制场所的主播)

朋友圈里很多电台大神都是一套搭配的,这个比较适合专业级别而且放在家中,因为设备比较多。因为我自己不是用这些设备的,所以不能做具体推荐,但是如果你在某宝搜索:“主播录音设备套装”也能找到相关的推荐。

搭配2:录音笔➕后期剪辑

(适合要求便携性的主播,且对录制效果要求不是特别高的主播)

录音笔的好处在于可以便携,像我这种一般都躲在图书馆角落录音的人来说是再好不过了。麻烦的就是录音笔需要先录制下来,后期再处理。也可以插电脑进行一次性录制,但是没有套餐一的设备组合那么方便。

推荐品牌(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1TASCAM

2Zoom(我用的就是这个牌子,其中的h1和h2的性价比高)

3Sony(如果预算足够还是索尼大法好)

搭配3:手机(苹果手机的音质相对好些)

只要有好的录音环境和好的录音角度,手机录音的效果也不比录音笔差哦,将音频文件导入电脑后期剪辑就好~荔枝fm里有一个录制的功能,可以加入背景音乐,还有淡入淡出的功能,对于电台小白来说是再好不过了。

4剪辑:

其实声音可以像平时我们看到的**那样剪接起来,这就要用到相对专业的音频剪辑工具。

1Adobe Audition(我现在用的就是这个)

优点:专业,细节调控好。

2gold wave

优点:文件小,有手机版本。

3yy语音

听我朋友说yy语音上面有音频剪辑功能,自己没有试过,如果感兴趣可以试一下。

4实在不会的人可以试试荔枝的直接录制

(荔枝fm录制界面)

ps:Adobe Audition或者gold wave的录音和剪辑的教程网上有很多,真的不难学,我高一的时候都是对着视频自学的。所以不要用“不会”作为借口。

5音乐(音效)

至于音乐的配乐,不同的器乐呈现出的感觉和氛围不一样,最开始可以找一些电台的配乐单参考一下,久了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注重平时的配乐素材积累,而且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速和音乐的节奏。

a平时建立自己的音乐素材库:遇到好听的音乐或者音效可以存起来。

b网易云音乐上有很多歌单:都可以直接用。

c在bgm的选择上尽可能小众(可能我有强迫症),因为我平时听的纯音乐比较多,如果听别的节目音乐很熟悉,就觉得跳戏。

(网易云歌单截图)

(网易云歌单截图)

6处理:

为自己的电台节目做一个好看的封面是不可缺少的包装,好看的封面和不错的题目会吸引听众点击进来,一般来说处理的要求不高,按自己的能力来就好。

1Photoshop处理

大二的时候时间比较多,吟游诗人的封面都是自己ps做的,现在看起来还是很美!

2黄油相机等手机软件:

很多人总问我推送怎么做的,有个app叫做“黄油相机”,处理超级方便,如果来不及用ps做封面,就靠它啦~

(黄油相机欠我广告费啊喂!)

六·其他问题

1推广:

和公众号的推广一样,电台的推广也是大问题,好不容易做了节目却没有人听。因为维安自己并没有专门推广过电台,就是在公众号里宣传一下,所以能给出的建议很有限。

值得一说的是,很多电台平台经常会举办主题活动,比如下面的荔枝fm的截屏,很久之前我参与过类似的主题活动,并成功的上了首页。同时还可以勾搭一些官方的小编,给他们进行私信推荐节目,如果节目质量好的话也会在首页进行曝光。

2盈利:

电台这一块的收入好像远不如做公众号的收入多,很多签约主播的收入其实我并不清楚,但是有很多”接活”的主播,比如帮一些大的公众号录制文章,或者开设付费节目。荔枝fm现在也有了”荔枝币“(也就是打赏),但是首先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听众基础,所以我个人认为靠电台节目的盈利并不是太可观。

3版权:

电台一般涉及到的就是内容和音乐的版权,内容最好是原创,如果是搬运网络文章,务必向原作者申请授权,在节目里也要明确作者和出处,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至于音乐的话,我其实也不完全清楚,记得以前荔枝有个主播课,里面的大v说音乐只要不涉及商业用途,是可以用的。

4推荐几个个人喜欢的电台和主播:

由于时间问题,我就简单的安利几个我平常听得多的,有质感的电台。

主播:(主播名-所属电台)

BOBO-《十点读书》《bobo读的你要听》

wookong-《西游的ipod》

艳秋-《艳秋电台》

nj一念-《漫步时光》

电台:(节目类型——节目名称)

英语美文类——《为你读英语美文》(我属于这个组织哦,特别安利)

音乐分享类——《音乐芭莎》

不可错过类——《蓝绿调频》

七·写在最后

刚把这个东西翻出来了,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个mp4,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期网络电台节目的录制工具,高一的时候自己就是用这个小东西录音,然后导入电脑进行剪辑。

现在这个nano的案件已经坏了,我也不愿意再打开它,虽然里面保留着很多我当时的音频日记已经录制的干音。

我很喜欢电台,从我小学的时候的第一个mp3开始。坚持了这么多年,从最开始用mp4录音到现在有自己的录音笔,从中学的广播站到现在自己的个人电台。

我的电台一直断断续续地弄,其实运营得并不是太好,因为时间不够,或者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我从来没有觉得是个负担。不觉得很累。现在有很多人看到别人做公众号自己也开一个,看到别人做电台自己也要去试。不是不可以,因为做电台节目是严肃的事情,要么做好,要么不做!

做电台也需要积累,多听,才能播得好。或许它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入。但是能让你和你的听众,有那么十几分钟的温暖。

电台主播是很温暖的角色,不是随便伴着bgm念几句鸡汤就行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想成为明星,成为被人关注的对象,但是要记住,别人之所以记住你,是因为你打动了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304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