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句原文
咏菊(北宋·王安石)
其一
院落秋深数菊丛,缘花错莫两三蜂。
蜜房岁晚能多少,酒盏重阳自不供。
其二
补落迦山传得种,阎浮檀水染成花。
光明一室真金色,复似毗耶长者家。
2、诗句解析
其一:深秋,院落中无数菊花怒放,在花丛间有几只蜜蜂飞舞,在这深秋不知道它还能采多少蜜,在这重阳节里只有自己一个人不停的饮酒。
其二:偶然在落迦山得到了一颗种子,阎浮河的河水把它孕育成花。在阳光照进的屋子里慢慢长成了金**,很像邻居长者家里的那株。
3、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感事咏菊》的尾联是:“十载岂无陶靖节,东篱萧索待知音。”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冯时行《感事咏菊》:
寒花冷艳为谁发,霜露泠泠祗汝侵。弱质向人如有托,清香绝世本无心。
会逢仙老收灵药,不用骚人费苦吟。十载岂无陶靖节,东篱萧索待知音。
扩展资料:
诗歌思想感情分析:
诗歌赏析中的一道必考题就是思想感情分析题,通常会结合某一句诗句或者就整首诗要求考生分析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试着给古诗分类,从作者、题材内容,再到思想情感,这样就可以在大的主题范围之内再结合具体诗句答出具体的情感。
如田园诗通常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通常表达了诗人思乡、惆怅或者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表达自己意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咏史诗通常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说借菊花来表达思乡之情是不确切的。综观中国历代的咏菊诗词,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的着重描写菊花雅致的姿容、颜色;有的则着重表现菊花独有的内在气韵。有的直抒胸臆,述说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有的则采取比兴寄托的表现方式,通过菊花,以隐曲幽微的笔触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愫。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
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这首诗中,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
菊花被称为“花中隐士”,主要归功于东晋著名隐士、田园诗人陶渊明。据载,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归隐田园、适情足志,以追求性情的本真,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成为后世文人心目中的隐士典范。他酷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写下了不少咏菊名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等名句,堪当咏菊诗中的经典。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他在《和郭主簿》一诗中也写到: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如果说陶渊明之前的咏菊文学还大多停留在对菊花外形、功用的描述,那么从陶渊明开始,咏菊文学就逐渐转向了对菊花内在品质的赞美歌颂。菊花傲然不俗、坚贞不屈的品性,与传统文人理想人格中的清高淡泊、固守穷节等品质相契合,成为一种隐逸文化的固定象征,菊花也成了隐士的化身。咏菊诗词中常用常出的“陶令、东篱、白衣人送酒”等有关陶渊明的典故,也与菊花意象融为了一体。
二、游子的感时伤怀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作。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为脍炙人口。这三句用西风吹卷帘幕,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她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李清照在佳节重阳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语言清丽高雅,文雅优美。
三、志士的坚贞高洁
很多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唐代诗人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这两句诗抒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高尚人格的写照。
四、勇者的豪情壮志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又赋予了菊花新的内涵。他在《题菊花》中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他的另一首诗《菊花》,又题《不第后赋菊》,大概是黄巢科举落第后的泄愤之作。全诗这样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这首诗中,诗人也是借开满京城、占尽秋光的菊花来渲染起义军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1描写菊花的古诗与赏析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菊花》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湘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陆龟蒙《忆白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李商隐《菊花》忆菊 一季西风未尽思,秋心最记傲霜时。黄花灿灿篱枝绽,瘦影纤纤山月知。
蝶叶翩跹摇梦远,冰魂缱绻念君痴。诗中宿怨经年叹,憔悴潇湘待约期。
访菊 朗日晴心趁兴游,东篱素韵为诗留。馨香绕舍谁家院?冷蕊呵枝槛外秋。
傲骨幽怀情重重,痴心细语思悠悠。逍遥南山同物老,一曲清歌吟白头。
种菊 幽幽小院待君来,为伴仙姿素手栽。雨落听风欣叶长,霜飞扫径喜花开。
朝吟冷色诗成韵,暮饮寒香酒入杯。腹有经书亭有客,心栖净土远尘埃。
对菊 弃世留香品贵金,黄华自重傲霜深。疏篱抱膝听花语,素韵呈秋对月吟。
虚竹同君盟契友,幽兰与我共知音。清心若水流泉响,守静怀朴度寸阴。
供菊 清容出水伴诗俦,黄卷青灯夜更幽。秀色徐开香满室,明眸善睐韵三秋。
书邻绿友成佳境,梦赴兰台约旧游。骋目驰怀方寸远,云舒云卷月心留。
咏菊 入夜诗情随露侵,翻书拣句问琴音。千年故事何词赋?万古高风怎样吟?李醉花阴裁瘦句,陶怀菊意念痴心。
羞将钝笔说灵秀,脉脉秋思咏到今。画菊 临笺秉笔写疏狂,研墨挥毫放眼量。
绿叶青青犹带露,黄花灿灿正含霜。纤枝蕴秀生新色,皓月倾辉惜晚香。
傲骨天成难绘就,秋容一纸沐斜阳。问菊 寂寞秋心孰可知?寒香冷蕊自东篱。
孤标傲世何人伴?瘦雨凄风那季迟。圃旧园空飞雁断,魂单影只倩谁思?痴情不遇休恨隐,解语相期回首时。
簪菊 种绿裁枝闲日忙,黄花一朵扮新妆。娇羞女儿三分秀,适性先生九样狂。
竹下吟诗惊月影,云中放鹤踏秋霜。兰心可比书山玉,不染纷华素鬓旁。
菊影 秋窗素印一重重,叠叠流光入画中。风动香临花隐约,云飘叶颤蕊玲珑。
疏枝帘上轻曳绿,旧梦眸中漫幻空。惜玉怜芳呵远近,凭心月下认朦胧。
菊梦 一季花魂水样清,秋篱月色透窗明。情牵驿路思前愿,梦去蓬山觅故盟。
魏晋乡魂东圃遇,宋唐客雁北坡鸣。云中漫步携知己,芳草天涯不了情。
残菊 西风凋碧老枝欹,露重霜深落叶时。衰草寒烟香已散,疏篱冷圃翠无披。
惟余傲骨诗心念,只怕冰魂梦里迟。岁岁年年花事了,年年岁岁待相思。
唐寅 题菊花图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菊花图 九日风高斗笠斜,篱头对酌酒频赊。
御袍采采扬妃醉,半夜扶归挹露华。菊花图 佳色含霜向日开,余香冉冉覆莓苔。
独怜节操非凡种,曾向陶君径里来。菊花图 飒飒金飙拂素英,倚栏璚朵入杯明。
秋光满眼无殊品,笑傲东篱羡尔荣。墨菊图 白衣人换太元衣,浴罢山阴洗研池。
铁骨不教秋色淡,满身香汗立东篱。菊图 锦里先生日晏眠,客来高论坐无毡。
酒资尽在东篱下,散贮黄金万斛钱。墨菊图 绿云架上草龙蟠,马乳含秋露下干。
昨日文园愁肺渴,几丸嚼破蔗浆寒。薛逢 杂曲歌辞·何满子 系马宫槐老,持怀店菊黄。
故交今不见,流恨满川光。许敬宗 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 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
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许敬宗 同前拟 游人倦蓬转,乡思逐雁来。
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王勃 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孟浩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韦应物 九日 一为吴郡守,不觉菊花开。
始有故园思,且喜众宾来。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杜甫 复愁十二首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佳节虽逢菊,浮生正似萍。
故山何处望,荒岸小长亭。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丛菊生堤上,此花长后时。
有人还采掇,何必在春期。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晚菊绕江垒,忽如开古屏。
莫言时节过,白日有馀馨。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浔阳江畔菊,应似古来秋。
为问幽栖客,吟时得酒不。钱起 九日寄侄箊箕等 采菊偏相忆,传香寄便风。
今朝竹林下,莫使桂尊空。顾况 黄菊湾 时菊凝晓露,露华滴秋湾。
仙人酿酒熟,醉里飞空山。卢纶 赠别司空曙 有月曾同赏,无秋不共悲。
如何与君别,又是菊花时。李端 和张尹忆东篱菊 传书报刘尹,何事忆陶家。
若为篱边菊,山中有此花。司空曙 别张赞 今日山晴后,残蝉菊发时。
登楼见秋色,何处最相思。司空曙 别卢纶(一作纶别曙诗) 有月。
2与菊花有关的古诗词赏析菊 象征坚贞高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七绝题画菊
微黄淡紫凌霜菊,独立疏篱秋月明。
满地花阴人不见,寒烟漠漠抱幽贞。
大意:
明月映照的疏篱边,菊花犹在傲寒斗霜。花阴满地,
不见一个赏花人到来。它独自在漠漠的寒烟中,保持着高洁坚贞的节操。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树开。
青帝:司春之神。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破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
《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
元稹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3搜集两首菊的古诗词,并赏析《题菊花》唐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赏析: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咏菊》明 朱元璋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赏析:
这首朱元璋咏物言志、最脍炙人口的《咏菊花诗》,大约作于朱元璋担任红巾军将领,与元军进行激烈战斗的年代。此诗无论从用语、用韵,还是寓意寄托,都酷似黄巢的作品。显然,朱元璋的诗作是受黄巢菊花诗的影响借鉴而来。但朱元璋的咏菊之作,口气更强硬,风格更凌厉,更有一种英雄气概和威慑力量。如果说黄巢的“满城尽戴黄金甲”,还仅是一厢情愿的“梦想”的话,那“遍身穿就黄金甲”,已经就是黄袍加身了。如此霸气外露,也只有朱元璋了。
供参考。
4怎样赏析诗歌《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5与菊花有关的古诗词赏析菊 象征坚贞高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陶渊明) 七绝题画菊 微黄淡紫凌霜菊,独立疏篱秋月明。 满地花阴人不见,寒烟漠漠抱幽贞。
大意:明月映照的疏篱边,菊花犹在傲寒斗霜。花阴满地,不见一个赏花人到来。
它独自在漠漠的寒烟中,保持着高洁坚贞的节操。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树开。 青帝:司春之神。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破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
《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
“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 元稹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6关于菊花的诗词咏菊出色者当属陶渊明与黄巢二人,
但我最喜苏轼的诗词。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
黄巢 菊之武神
《题菊花》——豪情万丈、雄心勃勃;《不第后赋菊》——杀气腾腾、俯视王权;《自题像》——意境萧索、淡然笃定。这三首诗的文学技巧不高,但其中器识和气魄却直冲云霄。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赏析黄巢七岁重阳节做的第一首咏菊,临席急就,吟来却满腹诗华,充满难得的浪漫主义色彩,举座惊叹,小小年纪诗学才华初绽,胸怀大志的豪情已流露无遗。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这不,张艺谋导演就借用了他中间的一句作为影片名。其时,他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诗兴大发,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菊”字,而且,透过那盛开的**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陷长安的磅礴气势。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着尽着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独倚栏干看落晖。
赏析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空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独倚栏干看落晖”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黄巢的菊像刀,褪却了菊花原本的清孤,被赋予了桀骜不屈、杀气纵横的品行,写出了最豪气的人生。
=====================================================================
陶渊明 陶渊明是菊圣
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并且赋予菊花“君子”的人格。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
赏析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松菊秀美坚贞、不畏风霜的审美特征被写得形神兼备,如在眼前。
7古诗菊花的赏析菊花
唐朝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首咏菊喻志诗,题为《不第后赋菊》,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
黄巢,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世代贩盐,家资富足,善击剑骑射,通文墨,以雄辩名著一时。他善武能文,赴试不第,对唐朝黑暗统治极为不满。《不第后赋菊》这首诗,表达了他藐视封建统治者,要举行农民起义的志愿与决心,设想将来有那么一天,他要带着身披黄金盔甲的战士攻入长安,推翻唐朝的反动统治。
“待到秋来九月八”。 九月初八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前一天,古人有重阳登高赏菊的习俗。作者此处不用九月九而用九月八,是为了诗歌的押韵。
“我花开后百花杀”。我花,指菊花,比喻农民起义军。百花杀,意为百花凋谢,比喻唐朝统治阶级灭亡。
“冲天香阵透长安”。冲天香阵,意为菊花香气冲天,比喻起义军浩浩荡荡,正气凛然弥漫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多**,一语双关,隐喻长安城为身披黄金盔甲的起义军所占领。
唐朝末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苛捐杂税繁多,连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唐僖宗李儇声色犬马,不理朝政,专好斗鸡打球。有一日,唐僖宗心血来潮,让四个御用闲人打球,说道谁能得胜,即授为节度使,结果其中有一人得胜,果然被任命为节度使。唐廷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乱。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以贩盐为业的王仙芝,率山东、河南农民几千人在长垣揭竿造反,黄巢亦与群从八人募众数千人起兵响应王仙芝,攻克河南十五州,啸聚兵马数万。
公元878年,王仙芝战死沙场,仙芝残部投归黄巢,推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各地群雄并起,从黄巢造反者难计其数。
公元880年,黄巢兵马攻占洛阳,公元881年渡江攻破潼关,进入唐都长安。唐僖宗李儇避驾成都,黄巢自号大齐皇帝改元金统,杀唐朝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
《全唐诗》共收黄巢诗三首,除了其中的《自题诗》为后人所作外,还有一首《题菊花》也是黄巢的咏菊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在《题菊花》这首诗中,以青帝自居,表达了自己改天换地的伟大胸襟。晚秋时节,风声飒飒,寒风中的菊花,蕊寒香冷,连蝴蝶都难得一见,孤芳只有自赏,倘若黄巢能当个司春之神,他一定会让菊花与桃花在同一时间开放。
黄巢率数十万兵马南征北讨,其势浩大。兵马入城,焚官衙,杀墨吏,但对读书人却是格外开恩。因当时军中流传民谣:“逢儒则肉,师必覆。”被俘士民凡自称儒者,巢兵皆释之不问。兵过福州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巢将下令:“此乃儒家,灭炬勿焚。”
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但起义军没有加强已夺取政权的巩固。唐僖宗纠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等藩镇势力反扑,李克用进军渭桥,与黄巢大战,黄巢战败焚宫室被迫撤出长安,公元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自杀。
唐末有位诗人叫做黄巢,他曾写过一篇关于秋菊的诗叫做《不第后赋菊》。黄巢在唐末除了诗人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唐末时期带领农民起义的领袖。这首诗是在黄巢考中科举之前所做的,这时的黄巢对于唐朝末年的政治局面有了自己的看法,借着赞美菊花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关于唐朝诗人黄巢所写:《不第后赋菊》的寓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
一、借菊花观赏的时间,表达出对于未来美好的向往。黄巢在诗中第一句就提到了一个时间“九月八”。在古代九月八的第二天九月九就是重阳节,也正是古代人们攀登高山,欣赏菊花的大好时节。诗人只提到“九月八”,而没有提到“九月九”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美好事物有着急切的心情。借着观赏菊花,表达出自己对于美好未来向往和憧憬。
二、唐末政权要下台。诗中的第二句以百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还在开,来暗示作者即将带领农民起义,将唐末的政权推翻,农民从此当家做主,过上美好的生活。
三、对于封建制度的憎恶和不屑。诗中的第三句中提到:菊花的香气飘在了整个长安城的上空中。在唐朝时期的封建思想里,天是代表着君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作者丝毫不理会这些,飘在了上空中,代表着君王对于封建黑暗社会的不屑和憎恶。
这首诗总共就只有四句话,其中三句都是在表达作者对于唐末黑暗社会的讨厌和不屑,只想带领着农民进行起义,而自己的农民兄弟们一起推翻唐末的封建社会,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从起农民当家做主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