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第1张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整理的《理智与情感》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1

这本书是简·奥斯丁的。我非常喜欢她的另一本书《傲慢与偏见》。我觉得她的书的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似乎读了一点就再也放不下了。一看到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就不放下了正在读的《包法利夫人》。还好,我的选择是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似乎带给我太多的意外了。我从没想过,小说的剧情还可以是样子的。当然,我更喜欢作者本人。知道吗?从这本书里我所感悟到,或是学到的格言: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吗?

这本书讲述的是理智的姐姐和感性的妹妹。妹妹在爱情上受到了无限量打击,随后,终于明白了,理智是要的。最后,都找到了爱,所爱的人。过上了美满的生活。与许多当时英国的小说不同,都在用悲惨的结局去抨击当时社会的险恶的时候,简·奥斯丁去却塑造了圆满而让人向往的结局。当然,就这,在看完人的小说的时候,你会觉得,当时社会的肮脏与腐朽,甚至,你会怀疑,世界上真的有最圣洁无私的爱情的。可是,当你看完简·奥斯丁的作品之后,你的那种消极心态,就会被作者的魔法赶跑了。

我相信,作者同一样。不愿去承认,也不愿用黑色幽默去讽刺爱情。她试着用良知和美好的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渴望,来教导,要善良。要相信,爱情真的。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2

面临波涛澎湃的大海,埃莉诺安静地注视着远方,她没有表现得悲痛欲绝,她理所应当地接受了一切,可心中依然是思绪万千。她没有丝毫地发泄,因为她不希望家人为她担心,所以她总是那么镇定。生活一如既往,她不像她的妹妹玛丽安那样,把一切感情都写在脸上,让其他人担心,甚至影响到其他人,她知道那样并不能改变什么,对自己和别人根本毫无用处,所以她努力的压抑自己的感情,甚至忍受玛丽安的无理取闹。

我认为埃莉诺的理智是全书的亮点,她拥有一个女性应该拥有的美德,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简奥斯丁把埃莉诺作为女性的典范,为读者描述了她心中赞赏的女性。而玛丽安则是另一方面的代表——感性。她有自己的主张,而且决不搭理其他人的眼光。她先爱上了朝气蓬勃的少年,似乎与她有同样的意见与看法,可威洛比的始乱终弃使她无法忍受,她毫无顾忌的发泄,不顾姐姐的意见,自行其事。她的开朗性格曾使布兰顿上校被深深吸引,而她的无理取闹又让其他人十分担心。还好时间似乎可以治愈一切,大病初愈的玛丽安回到巴顿庄园,被埃莉诺的理智感染,渐渐清醒,接受了布兰顿上校的爱情。

所以说埃莉诺能帮助身边的人获得幸福。而她自己呢,她的爱情是否值得。爱德华与埃莉诺在各方面互相吸引,她眼中的爱德华诚实、理智、有责任感,在得知爱德华已订婚的消息后,她并没有因此而讨厌他,而是理智的看待他,努力地抑制自己内心的感情。而爱德华也确实值得,他在年少时,瞒着母亲,轻率的与一位女孩订婚,而在后来的经历中,他遇见了埃莉诺,并被深深吸引。而为了履行责任,他并未向埃莉诺表露情感,而是决定放弃母亲提供的舒适生活,与露西结婚。而露西早与他的弟弟罗伯特定情,从而策划了这个为得到母亲钱财,使其独立的计划。爱德华被欺骗了,可他觉得庆幸,因为他获得自由,可以追求另一位更高尚的女性。他和埃莉诺获得了彼此珍贵的爱情。

《理智与情感》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可它处处体现着智慧与理智。从这部小说中,我体会到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事都可以为所欲为,在做每一件事前都应思考后果,顾及到身边人的感受。理智应是生活中处事的原则。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3

这个故事读完了,确实不如《傲慢与偏见》看着舒服,主题鲜明。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地方就只是结局处让人的感慨。

故事结局中露西在这件事上的全部作为,尤其她最后获得的成功,满可以拿来作为一个人最鼓舞人心的样板,说明一心一意图谋私利,不管在进行中表面上会有多大障碍,总是能万事大吉,大叫好运的,只要不怕花时间,昧着良心就行。

玛丽安和布兰顿上校结合了,威洛比丢失了她的爱。一个放荡、奢靡的贵族纨绔和一个自己不爱的有钱的内心恶毒的女人结婚了。而这同时他爱上了玛丽安,知道了自己曾经对玛丽安的感情是如此无法忘记。他得到玛丽安结婚的消息,内心不可能不痛苦。

埃莉诺和爱德华结婚了,他们经历了太多。爱德华也因此得到了解脱。埃莉诺不再需要为别人担心,她享有自己的小生活。她的哥哥及罗伯特也享受着自己的生活。每对情侣都情投意合,有相同的爱好。

这种结局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而看似完美的结局,是否完美呢?首先直率、感情不受任何障碍的露西拥有无限的才华。她本来可以得到威洛比的情谊,而只是因为金钱使得这种关系不能实现,这正是现实生活。这部小说且不从它讽刺高层社会的颓废奢靡的生活方式。仅从现实世俗的观念来看,这部小说语言不及《傲慢与偏见》风趣幽默、主题突出,其现实意义却能与现代世俗相符。玛丽安和布兰顿相差十九岁,十七岁的少女要克服自己“容易犯错的恋爱观”,等到自己内心平静下来和曾经自己认为老得不能结婚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是多大的悲哀。

反省现实,青春的青涩让你拥有自己的第一份爱,带着自己的天真无邪,纯净的爱着世界上的人。而人到成年,内心拥有自己的成见,理会世俗带来的困扰,寻求一份适合的爱。只是理性吧!就是理智,不是情感。成年的谁都不会再是玛丽安。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4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着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处女作。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情感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

《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并以书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头脑和其机敏与智慧,当然了,还少不了她心中炽热的感情,来表现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中心思想。这是一部寓于情趣与幽默的作品。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内容,许多人都认为有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人物的表现,而无论这种感情是否会给其自身或其家人带来痛苦。如果想要克制或隐藏,那便是错误。而简则通过两姐妹的`故事对这种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从书中可看出,她认为诚挚热烈的感情固然重要与可贵,但仍需理智去控制与调节,毕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随意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会有伤害。只有同时具备理性的头脑和思维,才能避免或把这种伤害降为最低,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很多取舍,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5

回来后发现那边《理智与情感》已经蒙上了薄薄的一层灰尘,只是里面完全是崭新的,淡淡的罪恶感油然而生,渴望之情也相伴而生,于是,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名着,能吸引我坚持读完的书不多,名着就是名着,它的魅力就在于此。仔细读过之后,才体会到那句脍炙人口的话:一本好书,就等于一次生命之旅……

《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着《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在理智战胜情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幸福……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6

简·奥斯汀以反讽刺的手法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但写作技巧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人物个性描述的都非常真实细腻,让人由衷地感叹简·奥斯汀对人性的洞察。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7

我是强忍着也没有最终把这本书看完。也许有空还是看原文吧。

可能是因为时代久远,风俗有异,也可能是翻译得不够准确流畅,有些地方简直费解。重要的地方比如当时人们对订婚的意义是如何界定的,如果约束力强的话,爱德华对艾莉诺产生感情明显不道德,然而如果订婚的约束力很弱,爱德华却并没有表现出要取消婚约,甚至连坦诚相对也没有做到。艾莉诺对外没有像妹妹那样张扬自己的情感可以称作为理智,但是她和爱德华之间连这种必要的沟通也没有,和妹妹的盲目又有什么区别?

另外,虽然任何虚构的、非虚构作品都会包含作者的品味和观点,纯粹的客观是不可能的,但是说教意味太浓的小说难免无味。人物的设定、情节的发展完全都是服务于作者早就预设好的立场,小说中的男男女女变成步法固定的棋子,没有活力。也可以说是,把复杂的生活改造的过于简单,这种简单主观性又太强。

读书不是为了挑刺,因为是经典,所以期望太高,困惑比较多。其实感动的地方也很多,能让我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

首先是书里面两姐妹的审美比很多人要丰盈。她们看待初次见面的人也好,喜欢的人也好,除了外貌、装束,还会仔细观察他们的性格、态度、人品、教养,甚至是学识、趣味。她们的审美其实就是简奥斯汀的审美吧。在其他小说里,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有人会关注那么内在的东西,在简奥斯汀那里却是必不可少的呢,这点有趣。

还有就是艾莉诺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既不会像露西姐妹那样刻意逢迎,又不会像妹妹玛丽安过于爱憎分明。从善意的角度来看待别人,对不那么喜欢的人仍然能尽力应对,照顾颜面。还有艾莉诺对妈妈和妹妹的体贴、周到,对家人的爱和责任感,是最让人感动的。

内容简介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勾能,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小说阅读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a/aosiding/lzyq/

书摘

“等天气晴下来,我恢复了体力之后,”玛丽安说,“我们每天一起散步,走得远远的。我们要走到丘陵边缘的农场,看看那些孩子们怎么样啦。我们要走到约翰爵士在巴顿十字口的新种植园,和修道院属地。我们还要常去小修道院遗址那里,探索一下它的地基,尽量找到我们听说的它一度达到的最大深度。我知道我们会快乐的。我知道我们会愉愉快快地度过这个夏天。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决不能晚于六点钟起床,从那时起直到吃晚饭,我要把每时每刻都用在音乐和读书上。我已经订好了计划,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一番。我们自己的书房我很熟悉,除了消遣之类的书籍找不到别的书。不过,巴顿庄园有许多书很值得一读。我还知道,从布兰登上校那里可以借到更新的书。我每天只要看六个小时书,一年工夫就能获得大量我现在觉得自己所缺少的知识。”

埃丽诺佩服妹妹订出一项如此宏伟的计划。不过,眼看着同一种热切的幻想,过去曾经使她陷入极度懒散和任性埋怨,现在又给她的一项如此合乎情理、富于自我克制的计划安排增添了过激色彩,她不由地笑了起来。可是,转而想起还没履行她对威洛比的诺言,她的微笑又变成了一声叹息。她担心,她把那些事情一告诉玛丽安,可能再次让她心神不安,至少会暂时断送她那忙碌而平静的美好前景。因此,她还是想把这不幸的时刻向后推迟,决心等妹妹身体完全康复,再定个时间告诉她。但是决心下定后,又违背了。

玛丽安在家里呆了两三天,天气一直不够好,像她这样的病号哪里敢出去。不过,最后终于出现了一个和煦宜人的早晨,玛丽安获准由埃丽诺搀着,在屋前的篱路上散散步,只要不觉得疲倦走多长时间都可以。

妹妹俩出发了,因为玛丽安自从生病以来一直没有活动过,身体还很虚弱,所以两人不得不慢慢行走。刚走过屋角,到达可以对屋后的大山一览无余的地方,玛丽安停下脚步,举目朝山上望去,然后平静地说道:

“那儿,就在那儿,”玛丽安用一只手指去,“就在那道高冈上——我摔倒了,而且第一次见到了威洛比。”

说到最后三个字,她的声音低沉下来,但随即又恢复了正常,接着说道:

“我高兴地发现,我见到这个地方一点也不感到痛苦。埃丽诺,我们还能谈论这件事吗?”她这话说得有点吞吞吐吐。“还是这样谈论是错误的?我希望,我现在可以谈啦,照理也该谈谈。”

埃丽诺亲切地要求她有话直说。

“至于懊悔,”玛丽安说,“就他而论,我早已懊悔过了。我不想跟你谈论我以往对他的看法,而只想谈谈现在的看法。现在,如果有一点我可以感到满意的话——如果我可以认为他并非总是在演戏,总是在欺骗我。然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可以相信,他从来没有像我有时想象的那样缺德透顶,因为那个不幸姑娘的遭遇——”

她顿住了。埃丽诺一听这话加获至宝,欣喜地答道:

“你若是可以相信这一点,你以为你心里就会平静啦?”

“是的。这对我心情的平静有着双重影响。他与我有过那样的关系,怀疑他居心不良,这不仅是可怕的,而且使我自己显得成了什么人?像我这样的处境,只有极不体面、极不慎重地乱表钟情,才能使我遭受——”

“那么,”姐姐问道,“你想如何解释他的行为呢?”

“我认为——哦!我将十分高兴地认为,他只是变化无常——极其变化无常。”

埃丽诺没再多说。她心里在盘算:究竟马上把情况告诉她为好,还是等到她身体更壮实一些。两人默不作声,又慢慢走了几分钟。当我希望他暗暗回想起来不会比我更不愉快时,”玛丽安终于叹息地说,“我的希望并不过分。他回想起来会感到十分痛苦的。”

“你是不是拿你的行为与他的行为相比较?”

“不。我是拿我的行为与理应如何相比较,与你的行为相比较。”

“我们的处境并不相似。”

参考资料:

http://bkbaiducom/view/60332htm

  姐姐埃莉诺是“理智”的代名词,她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她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第一段的最后,她的母亲对嫂子的粗暴举动十分不满,“因此,若不是她大女儿劝她应该先考虑考虑一走是否妥当,那么媳妇一到,她原是会马上就永远离开这所宅子的”。这样读者对埃莉诺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一点认识:她处事谨慎。小说继续写到“埃莉诺,这位在劝说母亲的过程中大起作用的大女儿,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性格可爱,富于情感,但她懂得怎样克制自己的情感”。这是文中唯一一次正面叙述她的性格。但这是对她性格的一个概括。在后文中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及对话描写和一系列的细节把她的性格体现出来。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她的性格。首先,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在她与母亲妹妹离开诺兰庄园以前,达什伍德太太和玛丽安一致认定爱德华和埃莉诺用不了几个月就要结婚了,并为此高兴不已,她们对爱德华深信不疑。俗话说爱情会蒙蔽人的双眼,面对爱情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失去理智。但埃莉诺却不是这样的,她甚至比母亲更沉稳。“她不像玛丽安那样相信自己对爱德华的倾心会前途光明……至于将来结局怎样,她毫无把握,尽管她母亲和妹妹仍旧认为一定会圆满。而且他俩相处越久,她便觉得他的关切性质可疑”。2从她的担心可以看出她很冷静,对于男朋友的一点点不对劲都有所察觉。她这并不是多疑,读罢全文我们会知道,爱德华之所以会对她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是因为他早已和露西私自订婚,他夹在两个女人之间左右为难。但埃莉诺也决不是没有感情谁都不相信的冷血动物。实际上,她心里是爱着爱德华的。“有时候,她还认为那只不过是友谊,于是便伤心一阵”。她不希望自己和爱德华仅仅是朋友,但却没把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在母亲和妹妹谈论他们的感情时,她总是巧妙地避开。这说明她不想让自己的感情影响到大家的生活。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也是故做矜持。这是,十八世纪英国女人的一个特点。她又富于情感,想到男友她会默默伤心。她对自己的感情谨慎而冷静,对待别人的爱情也是一样。当威洛比离开巴登庄园以后,玛丽安沉浸在思念之中。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英俊潇洒,心地极好的好人。但埃莉诺却另有发现。她甚至还因为这和亲爱的母亲嚷道:“我是喜爱威骆比的,真心喜爱他;怀疑他靠不住,对你是痛苦的,对我也同样不好受。我的怀疑是不自觉的我不会任其发展下去。我承认他今天早上态度失常,确实把我吓着了。”3她比经历世事的母亲更谨慎和精明,她是爱着妹妹的她怕妹妹受到伤害所以不惜和母亲争论。但她又很细心,她没有把这些直接告诉妹妹,怕妹妹担心,玛丽安进来后她就巧妙地转换了话题。无论是对自己的感情还是别人的感情,她都能冷静对待,谨慎处理。

  第二她的性格在她对待人的态度上也是有所体现。在巴登庄园,她遇到了布兰顿上校。威洛比评价布兰顿上校为“有一种人,人人都说他好,却谁也不关心他,人人都乐意见他,却谁也不想找他交谈,他正是这种人。”玛丽安也赞成这样的观点。但埃莉诺却不这样认为,甚至还和他们争论了起来:“可别这么瞎说,因为你们俩都不公平。巴登庄园里全家都尊敬他,我每次见到他,也总是想找他谈谈。” 她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她看人比较客观。诚然,布兰登上校少言寡语,但他善良,有教养,举止文雅。二是因为她很善良。她深知上校对玛丽安有好感,但她却没当会事,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还取笑他。这让埃莉诺有些同情上校。

  第三她的性格体现在她为人处事上。她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帮脾气急躁的母亲解决一些问题。和妹妹一样,她不喜欢斯帝尔姐妹,但她没有像妹妹一样表现出厌恶或者根本不理睬。她能够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她们虚假的语言。甚至还答应为情敌保密。当听到露西虚情假意的话时,她心里很清楚:话倒说得全都很动听,但是我们谁都骗了谁。但她还是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关心”地询问:“可是,你今后怎么打算呢?”多精明的姑娘啊。通过短短的一句话,既表现出自己对露西的关心,又缓解了尴尬的气氛,同时还巧妙地探了露西的口风。得知了露西对爱德华的态度。

  书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妹妹玛丽安,她是“情感”的代言人。在描述她的性格特点时,作者同样采用了先总体正面描写,再通过语言细节侧面烘托的方法。小说第一章介绍了埃莉诺的性格之后,就对玛丽安的性格进行了评述。“玛丽安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懂事,聪敏,而且无论做什么都专心致志,她伤心或欢乐都毫无节制。她大方,可爱,讨人欢喜,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她的这些性格特点首先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对待爱情她是个完美主义者,她挑剔,对爱人甚至有些苛求。正如她自己说的:“我阅历越深,越是相信我将永远碰不上我能真心爱的人。我要求得太多了!她一定得有爱德华的全部品德,他的仪表和风度还得极其动人,能为他的善良增光才行。”4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但玛丽安却对自己的爱情如此苛求。完美主义者往往很悲观,因为他们很难达到目标。玛丽安也一样,她也对爱情很担心。致使刚刚十七岁却担心自己一辈子也不会遇到自己真爱的人。对待爱情,她又是冲动的,不谨慎的。第一次和威洛比见面后,她就急于知道他的所有信息。仅仅听了约翰爵士的几句介绍就对威洛比有了好印象。她根本就没有自己认真思考过威洛比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经过几次接触,她就匆匆和威洛比确定了恋爱关系。而且表现得很显眼,虽然姐姐曾几次暗示过她,劝她应该稍加检点,但“她在这种事情上却厌恶一切遮遮掩掩”。多么热情似火的一个姑娘啊!但正是她的热情冲昏了她的头脑,蒙蔽了她的双眼,她没有看清威洛比的真面目。威洛比离开巴登别墅之前的态度很反常,甚至对达什伍德太太的热情邀请都很冷淡。但这并没有引起玛丽安的注意,她只是沉浸在无尽的痛苦和思念之中。“她躲着大家的目光,吃不下饭,说不出话……她无力控制自己,因为她也无意控制自己。只要稍微提到和威洛比有关的事,她立即就受不住。爱人的短暂离开就对她有这么大的影响,可见她有多么情绪化。到了伦敦以后,她不断地给自己的心上人写信,可他却毫无音信。她不但没有丝毫怀疑,还断定肯定是有什么不幸的事缠住了他。她不谙世事,还沉浸在自己对爱人的完美印象中。但她对爱情的完美主义受到了重创:威洛比无情地抛弃了她。她也应该好好反醒自己的行为了。

  她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姑娘,就像她对爱情的态度一样,她做什么都不想遮遮掩掩:她不愿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怒就怒,甚至可以说有些任性。约翰爵士开玩笑说她是挑逗威洛比,她火了:“约翰爵士,你这种说法我特别讨厌。什么庸俗的话都当俏皮话来讲,真恨死人,什么挑逗男人啊,征服男人啊,简直不堪入耳。这样的话是粗俗的,没有教养的。开头说可能觉得挺聪明,时间一长就毫无俏皮可言了。”5对于自己的长辈,甚至可以说是自己家的恩人,她却可以如此不留情面的回击,可见她的性格有多坦率。她不像埃莉诺那样能忍气吞声,以此来适应大家或者说是社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她是一个反叛者。费勒斯太太贬低埃莉诺,埃莉诺虽然心里难受,却忍气吞声。这让玛丽安受不住了,“惹得她怒气冲冲,马上激动地说:这种夸奖真新鲜!莫顿**关我们什么事?谁认识她?谁管她画得好不好?我们考虑和说的是埃莉诺”。6她的大胆让大家很吃惊,没人会想到她敢当众回击富孀费勒斯太太。十八世纪的女性都应该是那种温文尔雅的,但玛丽安却敢反其道而行,当面驳斥长辈。多么有个性的小姑娘啊。当然,她的愤怒和勇气不光是她性格的原因。她爱着姐姐,不想让姐姐受别人的嘲笑,这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后,玛丽安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再一次来到她和威洛比当初的约会之地时,她很平静。她能过理智地面对曾经的感情了,不再一味地伤心哭泣了。最后,她也找到了真爱。布兰顿上校,这个一直深爱着她的“老男人”才是她的归宿。这和她当初对上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初她认为上校的年龄可以当她的爸爸了,这样的一个老弱的男人是谈不上结婚的,但最后她却嫁给了他。她不再任性,她成熟了,理智控制了情感,这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简·奥斯丁与家人长期生活在封建保守势力强大的农村,生活圈子相对狭窄,这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极其相似。因此,她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情,体会主人公的感受。由她来描写这样的故事让人信服。就连他的外甥也说:“简·奥斯丁笔下的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处,简直没有一个不是她本人那可爱的旗帜和热情的心胸的真实反映。”7主人公生活在父权社会中,人的价值观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女人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她们只能从属于男人。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又带有敌意的社会中,主人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性格。埃莉诺是顺从的,她小心翼翼地按照社会的要求行事,顾大局,识大体,虽然自己会吃点小亏,但总体来说在当时的社会她的性格是可行的。作者也很推崇她的性格。而玛丽安则有些叛逆,在表达感情上她更大胆,她敢于反抗伪善的社会习俗。在女权主义风行时期,有许多评论家认为她才是完美的。然而在当今社会,两人的态度和性格都不可取。识大体固然重要,我很赞赏她的心胸,恋人背叛了她,她却还要帮助落魄的爱德华找工作,但我想很少有人有她的气度。但如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利益要靠自己去争取。在顺应社会的同时也要享受和争取自己的幸福,当然也包括爱情。很少有人会心平气和地为情敌保密。而玛丽安又太过卤莽,不够冷静,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如今我们应该更好地把二人中和起来。如果说埃莉诺是一分情感,九分理智而玛丽安是一分理智九分情感,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做到四分情感,六分理智。

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

01

冬天的雪,纷纷扬扬的下着,那厚厚的雪将若兰庄园,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这无情的雪,仿佛阻碍了人们的脚步,整个村庄都显得静悄悄的,庄园的主人亨达什伍德先生躺在床上,他消瘦苍白的脸上己被病魔折磨的变了形,他痛苦的呻吟着,妻子双手紧握着他手,三个可爱女儿脸上挂满了泪水和悲伤,他将儿子叫到跟前,断断续续的叮嘱着他走后一定要照顾好继母和三个妹妹,约翰满口答应了,那天傍晚亨利走了,在亲人的眼泪中,告别了这个世界。

生活还要继续,丧事刚刚办完,若兰庄园又多了一户人家,约翰和妻子也搬进了若兰庄园,约翰的妻子范妮,狭隘自私是一个特别看重金钱的女人说话刻薄,她以主人的身份出现在庄园里,她对婆婆和三个小姑子,没有一点怜悯之心,且说话刻薄,语气中总是流露着含沙射影,这让婆婆很不爽,好在她的大女儿埃莉诺,总是苦苦的劝母亲,不要和哥嫂闹翻,总算是相安无事。

范妮有个弟弟叫爱德华,自从姐姐搬进了诺兰庄园,他就成了姐姐家的常客,在频繁的接触中,埃莉诺发现,爱德华和嫂子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他正直善良,人品出众,知识渊博,酷爱读书,情趣风雅而纯洁,爱德华也被艾莉诺的美貌而吸引,在这静静的山谷中,爱德华总能看到,艾莉诺将四季美景留在画版上,他从心底爱上了这位博学多才的姑娘,更重要的是她心地善良,性格温柔,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酷爱读书,两个人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而这些举动,怎么能瞒过范妮的双眼呢?

她怎么容忍弟弟娶取一个一贫如洗的姑娘,她抓住机会就开始奚落母女三人,说自己的弟弟前途无量,母亲准备给弟弟找门贵亲,哪个姑娘要是勾引自己的弟弟,绝对没有好下场,这种话一天也不知重复多少遍,听的母女三人如坐针尖,他们再也不想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决定离开诺兰庄园。

02

很快他们找到了一个新的住处,他们整理好自己的物品,雇了一辆马车,也许有太多的不舍,他们要离开这座从小生长的地方,心里五味杂陈,一路上都默默无语,忧心忡忡,未来的生活是那么的渺茫无助,只有车夫的吆喝声,马车的铃铛声,在耳边回响,经过几天长途跋涉,她们终于到了终点站,一下车,他们的心情豁然开朗,被眼前的美景而震撼,郁郁葱葱的树林,山谷里泉水叮咚响,绿色的草宛如一块绿色的地毯,那些不知名红色**的小花,争奇斗艳的开着,这就是巴顿山谷。

在群山环绕之中,那红色的小砖房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精致漂亮,对于这个新家,母亲显得格外的兴奋,没想到这么低廉的价格仅能租上这么漂亮的房子,母亲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巴顿庄园的主人是约翰米德尔顿爵士,他四十来岁,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热情好客,和三位**还是远房的亲戚,应该称为表侄女,他一再诚恳的表示,在没有安顿好房子之前,一日三餐可以到他家里去用餐,并送来一筐水果,每天及时的送来当天的报纸。

很快,他们又认识了约翰爵士太太,她大约二十六七岁的样子,长的非常漂亮,身材也迷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对人冷冷清清,不善言谈。

约翰爵士是一个非常爱热闹的人,每一个星期他都会举办一次家庭宴会,夏天喜欢在野外举行聚餐,冬天闲暇时,家里会举办不计其数的舞会,三位**的到来,让他很高兴,三位表侄女年轻漂亮,知书达理并且二侄女能歌善舞,博得众人的喝彩。

在聚会中,他们认识了约翰爵士的岳母詹宁斯太太,他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人,丈夫死后给她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两个女儿已经出嫁了,说话直来直去,从来不遮遮掩掩,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业余时间总喜欢给年轻人牵线搭桥,成为这里远近闻名的红娘。

在这次聚会中,还有约翰爵士的朋友布兰登上校,他不声不响一本正经,已经年过35岁,是一名典型的凤凰男,此时的他完全被琴声所吸引,她看着眼前的这位姑娘,让他想起了自己初恋的姑娘,这位姑娘和自己初恋的姑娘的模样简直太像了,就连弹钢琴的姿势也极为相似,布兰登上校样听得非外投入。

每一次举办舞会,詹尼斯斯太太就发现,布兰登上校喜欢邀请玛丽安做舞伴,不久他就断然的宣布,布兰登上校爱上了玛丽安,这可是天设良缘,男的有钱女的漂亮。

玛丽安觉得莫名其妙,在她的眼里,布兰登上校太老了,都可以做她的父亲,她才17岁,简直是太荒唐了,他对布兰登上校一点感觉都没有,詹尼斯太太简直就是乱点鸳鸯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389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