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赏析,第1张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我们知道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词的内在结构是由词心和词境组成的,“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然善述情者,多寓诸情。”由此可见,景情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论情要先论景。然而,一方面来说,意境是由多重意象造就的,没有分散的意象,也就没有所谓的意境这个整体了;另一方面来说,“语言无法表达的,立象以尽意",所以接下来我会从意象入手,来简要分析李易安的《声声慢》。

从整体来看,整首词是情景并茂的,但又不同于一般词的格式——上阙写景,下阙写情;它是首尾抒情,中间以残秋景象和行为细节做铺叙。所以我先从中间来阐述所含意象,推入至景,进而释情。

“酒”,中国诗词歌赋中似乎总少不了这个意象,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归乡之喜悦,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万丈,有“东篱把酒黄昏后”的惬意自适,也有“一杯浊酒尽余欢”的伤情…“酒”本是男子所爱之物,甚至成为男子于文学中抒情的一种代表,然而在这里,李易安作为一名旧时代的女性,却是直接借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可以说在当时是及其少见的。在这里易安用“淡”来形容酒的味道,她内心凄凉,这种凄凉连酒都无法排遣,酒的醇厚都被冲淡到索然无味,仿佛不经意间就展现了易安的愁思至深,令人叹息。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诗经·小雅》中“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借“鸿雁”来表达役夫的辛苦悲惨;《汉书》中的“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是鸿雁传书的最早出现。而在易安这里,这只鸿雁并不是初见,而是“旧相识”,短短三个字,就指向过去——回忆起新婚时夫妻相思相爱“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如今故雁再见,却已是物是人非,只剩自伤,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联系在一起,塑造浓浓的悲伤。“伤心”一词指代不明,我理解为是无形中赋雁共情,人与雁同悲,更增哀愁。

“黄花”即菊花,在古代意象中菊花最普遍用来作为高洁之士的代表,而在易安笔下,它是愁的寄托。“如今有谁堪摘”亦是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联系在一起的,过去“云鬓斜簪,徒要教郎并比看”的美好早已逝去,如今花盛开,人憔悴,无人采摘 ,花自萎去,倍增伤感。即伤往昔美好不再,又悼念亡夫,在语言之外的今昔对比,在不知不觉中衬托出不胜寂寞愁苦的情怀。

“窗”这一意象在古建筑中很常见,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苏州园林的窗景了。宗白华曾经说过“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杆,镜中以吐纳世界景物。”(这样的角度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可以自如的控制时间流逝,使其节奏化。)这首词里的“窗”更像是词人对个人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坚守,无论是秋天的景致,还是渲染天地的生息寒暖,秋雁悲鸣,都是透过窗户看到的 ,她对外界似乎已经没有兴趣了,独自守在窗前,就像守着过去的美好一样。(这里的“天黑”又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结合在一起,我们记得易安年少时“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那时她兴致正好,天黑也不愿归家,而如今去是在盼着天黑,似乎只有天黑了她才可以在梦乡中回忆过去,极言愁之深。)

梧桐本是象征祥瑞,后因巫灵文化有了不祥的寓意,在汉代枚乘的文章中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人们便用半死梧桐来表示悼亡,丧偶。陈祖美认为“以梧桐的飘落喻指赵明诚的亡故”。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到关于黄昏的意象“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诸纷来,所谓最难消遣。”黄昏十分契合悼念主题,冷瑟低沉,是主题氛围的渲染,对于总给人一种生命将逝的联想暗示,起到功能效应,在易安这里由于前面诸多意象的叠加,将悼亡的悲痛推向了极致,那种在一天叠加起来的愁思愈渐浓烈,到黄昏时,终究是压抑不住,只有感叹“怎一个愁字了得!”。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声声慢》是中国内地男歌手崔开潮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崔开潮填词,刘洋作曲。该歌曲收录于2017年03月26日发行的专辑《急驶的马车》中。

歌曲歌词: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

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崔开潮

崔开潮,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零零碎碎

点点滴滴,梦里有花梦里青草地

长发引涟漪,白布展石矶

河童撑杆摆长舟渡古稀,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零零碎碎

点点滴滴,梦里有花梦里青草地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

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42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