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六课作者资料
流沙河(1931—) 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五十年代初任《川西日报》副刊编辑并开始诗歌创作。1956年出版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因参加编辑《星星》诗刊和发表散文诗《草木篇》而被当做“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遣送原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6年“文革”后复出,继续发表诗作。
流沙河前期的《农村夜曲》题材比较狭窄,思想和情感都相对肤浅。1956年以后,他除了继续创作歌颂党、歌颂“沸腾的建设事业”的诗外,《信》、《艾》、《病》、《雨中》、《火》、《谜》、《回信》、《雪夜》、《八月的夜雾》、《胆小的少女》、《少女的哀愁》等诗注重从较为宽广的生活领域焕发诗的情思、捕捉诗的形象。在这些诗中,他摆脱了图解生活的套式,真实而又灵妙地描绘了少男少女在情窦初开时心灵的轨迹和情感的波纹,有着丰富性灵和血肉身躯的人的形象在他的诗中出现了。
1956年的一组散文诗《草木篇》是咏物言志诗。诗人通过对五种植物白杨、仙人掌、梅、藤、毒菌进行描绘,以草木形象化和人格化的描写,借以隐喻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立身处世之道。在艺术上,选择草木的种类及部分特征给予夸张表现,使之具有诗的形象特征;采用白描手法以及漫画式的简笔勾勒形象,结合草木特点运用直白的感情表达方式,爱憎鲜明又符合诗的要求。正像组诗的题记中引用自居易诗“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所暗示的,这也是诗人对待世事的真诚告白。
回归诗坛以后,诗人保持了厚实、质朴、真挚、内敛的抒情风格,而对时代、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思考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复出后,最初的一些作品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表达的多是摆脱不掉的对韶华已逝、青春不再的伤感和失落,如《重逢》、《归来》、《故园别》等;也有记录遭难时得到的情感慰藉的诗作,像《梦西安》、《情诗六首》等,读来委婉而苦涩;同时,诗人也有如《太阳》、《老人与海》、《理想》等重大政治题材的抒情诗诞生,表现出一定的思辩色彩和乐观豪情。
流沙河回归诗坛以后的诗作结集有《故园别》、《游踪》、《流沙河诗集》等,另有诗论集《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等。
初一语文第六课作者笔名叫流沙河。流沙河(1931—) 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五十年代初任《川西日报》副刊编辑并开始诗歌创作。1956年出版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因参加编辑《星星》诗刊和发表散文诗《草木篇》而被当做“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遣送原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6年“文革”后复出,继续发表诗作。
流沙河前期的《农村夜曲》题材比较狭窄,思想和情感都相对肤浅。1956年以后,他除了继续创作歌颂党、歌颂“沸腾的建设事业”的诗外,《信》、《艾》、《病》、《雨中》、《火》、《谜》、《回信》、《雪夜》、《八月的夜雾》、《胆小的少女》、《少女的哀愁》等诗注重从较为宽广的生活领域焕发诗的情思、捕捉诗的形象。在这些诗中,他摆脱了图解生活的套式,真实而又灵妙地描绘了少男少女在情窦初开时心灵的轨迹和情感的波纹,有着丰富性灵和血肉身躯的人的形象在他的诗中出现了。
1956年的一组散文诗《草木篇》是咏物言志诗。诗人通过对五种植物白杨、仙人掌、梅、藤、毒菌进行描绘,以草木形象化和人格化的描写,借以隐喻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立身处世之道。在艺术上,选择草木的种类及部分特征给予夸张表现,使之具有诗的形象特征;采用白描手法以及漫画式的简笔勾勒形象,结合草木特点运用直白的感情表达方式,爱憎鲜明又符合诗的要求。正像组诗的题记中引用自居易诗“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所暗示的,这也是诗人对待世事的真诚告白。
回归诗坛以后,诗人保持了厚实、质朴、真挚、内敛的抒情风格,而对时代、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思考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复出后,最初的一些作品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表达的多是摆脱不掉的对韶华已逝、青春不再的伤感和失落,如《重逢》、《归来》、《故园别》等;也有记录遭难时得到的情感慰藉的诗作,像《梦西安》、《情诗六首》等,读来委婉而苦涩;同时,诗人也有如《太阳》、《老人与海》、《理想》等重大政治题材的抒情诗诞生,表现出一定的思辩色彩和乐观豪情。
流沙河回归诗坛以后的诗作结集有《故园别》、《游踪》、《流沙河诗集》等,另有诗论集《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二、问题研究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 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2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9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0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11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12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13探究这首诗的脉络。
探究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
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告诉我们要有理想,并去追求。
初一语文上册第六课“理想”就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的源泉。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了理想,我们的生活才有方向,奋斗才有目标。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
初一语文上册课本第六课的教学资料我的西师大的你要不
初一语文第六课词解释扒窃:从别人身上偷窃钱物
浓荫:浓密的树荫
海天相吻:海天相接
初一语文 第六课理想 课文问题
总有人会放弃他拥有理想,追逐理想的机会,而只要你坚持,你努力,理想终会成功每个人都有拥有理想的机会它不会抛弃任何人
初一语文上册第六课课文,理想《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无光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古,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再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初一语文第六课理想 第一大题练习说明
一 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2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本题挑出几个难点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并联系旧课作比较阅读。有的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有的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学生有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为理想而勤奋学习,做功课的时间就不能看电视,可以说牺牲了看电视的愉快。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句就容易理解了。
参考答案:
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本题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初一语文导学上册第六课 理想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
告诉我们要树立理想。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初一语文第七课风筝!作者资料背景主旨!急!鲁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作品背景:风筝的写作背景
《风筝》写于1925年1月。但是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像是《风筝》的提纲。
当然,《我的兄弟》是独立的一篇作品,它表达一种愧疚之情,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残酷的。《风筝》也写了这些,也表现了这种感情和这种思想。但是,《风筝》毕竟是一篇崭新的作品,它表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这些。《风筝》的开头和结尾都写着一个被压抑、被封锁住的春天。如果说《雪》是在冬日里寻春,那么《风筝》却是在春风里感到冬的肃杀。这仍然是一首关于春天和青春的诗,是鲁迅在继续“寻求那逝去的青春”。
《风筝》一开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写起。然后,便是故乡“春二月”的回忆,是“一片春日的温和”。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它引导读者进入“久经逝去的春天”。
(1)仙人掌没有奴颜媚骨,终至被逐出花园,但仍然顽强生活;诗人对它的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同情,对它那种顽强不屈的节操给以了充分肯定。 (2)托物言志(托物喻人,象征)。不要学藤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惜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乃至把人置于死地。 |
把握意象,必须结合作者的情感。 (2)明确表现手法,掌握专业术语。托物言志(托物喻人,象征)。 不要脱离诗意,放入原文结合作者情感来答。 |
托物言志 寓意深刻
——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诗《草木篇》
安徽省砀山县第三中学(235300) 王本利
草 木 篇
流沙河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 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梅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采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1956年10月30日
[题外话]
流沙河有许多比《草木篇》更深沉、精美的诗作,但提起流沙河,更多的人熟悉的还是《草木篇》。这篇作品曾被指责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诗人被戴上右派帽子,蒙冤二十余年。因为有了《草木篇》,才有了流沙河1988年出版的那本让人读来欲哭无泪的《锯齿啮痕录》。读完那本自传体散文著作后,我们会宁愿没有《草木篇》,而希望流沙河有一个正常的人生,假如时光可以逆转的话。
流沙河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草木篇》不一定是他最好的作品,但由于错误的批判,使它成了诗人的“成名”作。现在好了,我们可以平心静气的去读去分析这篇作品了。
[赏析]
为了更巧妙地表达某种愿望某种情感——赞美或者谴责,歌颂或者批判,认可或者否定——作家常常会在动笔之际先来一番极认真极仔细的“选择”,以便选择一个足以寄托其情其理的极生动极具体的“物”,然后再紧扣此“物”,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并在看似写“物”的表述中,极传神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或愿望。此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说的 “托物言志”。
《草木篇》就是这样一组托物言志的散文诗。组诗通过对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五种植物的描绘,歌颂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也鞭挞了立身处世中的假恶丑,表达了作者的“善恶之心、坦诚态度和刚直人格”,寓意颇深。
关于《草木篇》,让我们先抄录一段作者的《锯齿啮痕录》:
咏物有诗,其来久矣。周公作《鸱鸮》,屈原颂桔,荀况赋针,杜甫吟枯棕,白居易咏凌霄花,姜夔唱蟋蟀,于谦赞石灰。历代骚人墨客,滥写松竹梅菊,叫人都听厌了。本是一碗陈饭,我又去炒,得出什么好吃的来!
然而有感于情,有结于心,不能不发,不敢不抒,顾不上得罪某些人了,就糊糊涂涂地写下了《草木篇》。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有感于情,有结于心”,有感有悟才能使作品具有真正的灵魂。想必是见识了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奴颜媚骨和鬼魅行径,诗人流沙河渴慕一种孤高自许、刚直不阿、忠贞不二的人格风范,怀念一种久违了的立身处世之道,唾弃那趋炎附势、损人利己而居心险恶的小人。作者以灵慧的眼光去观察,以敏锐的心灵去感受,当他找到了一组植物作为载体,这满腔忧愤,就都有了寄托之所:正是因为有感于白杨的宁折不弯,作者才赋予它绿光闪闪的宝剑的比喻;有感于仙人掌的风骨和韧性,才如此描绘它为世俗难容的境遇;有感于梅的纯洁和忠贞,才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作者所描绘的不是自然事物的属性,而是象征着不同的人生状态。这里的艺术形象,凝聚着人格力量,诗人从它们身上发现了某些高贵的品格,能给人以启示:像白杨的傲骨,仙人掌的顽强不屈,梅的纯洁忠贞都可视为立身之本。在平凡的事物中,作者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组散文诗还通过各艺术形象之间的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组诗热情地歌颂了孤直不屈、刚正不阿、忠贞不二的美好品格。诗人通过描写白杨的“斗土”形象,描写白杨那种宁死也不肯向谁弯腰的精神,赞美了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中也不卑躬屈膝的高贵品质,独立的人格和向上的追求。仙人掌没有奴颜媚骨,终至被逐出花园,然而“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这种刚正不阿的操行和顽强的生命力恰恰反映了诗人对刚直人格的追求,作者对仙人掌顽强不屈的节操给予充分肯定,也对它的不幸命运寄予深切同情。梅花有不同凡响的精神追求:一般的花儿献媚邀宠的态度,她是不赞成的,她有主见,她一旦把自己许给白雪,便一心等待冬天的到来,这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也启示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同样要保持这种品格。
组诗无情地揭露了损人利己、善于伪装、暗中害人的丑恶行为。诗人在篇首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的诗句,题旨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学篇中所写的“藤”和“毒菌”。藤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惜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乃至把人置于死地,显然是个暗算他人的卑劣的角色;而毒菌则善于用漂亮的外衣包裹自己以害人,作者提醒人们要善于识破他们的伪装,警惕现实生活中的两面派。通过这两个形象,作者对邪恶对阴谋进行了谴责。
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在感情抒发上憎爱分明,是这组散文诗的主要特色。当然,拟人化的生动,语言的简洁,也是不可忽视的。总之,《草木篇》堪称当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