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什么情感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什么情感,第1张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作者对南宋当权者的偏安一隅的讽刺。诗句出自宋代李清照的词作《夏日绝句》。意思是: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一是杜牧的乌江亭 杜牧是起反讽。但并没有全盘否定项羽的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以来衬托第二句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大丈夫应有广阔的胸襟。有着成与败的包容,但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只怪一句时不利,第三句一句承上启下,为最后一句“卷土重来未可知”,变成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几字不可知,又恰恰体现出项羽本身的问题,作者表达出对项羽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总体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二是王安石的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

而王安石则就是实实在在的讽刺了

他才看篇就点名项羽失败的原因,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丧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三是李清照的 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从题目来看就知道作者是来赞美项羽了,

这首诗要从作者的坏境来分析,李清照的所处的南宋世道混乱,外兵入侵的大前提下

这首诗起调高亢,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表明作者深身的悲切和对项羽无尽憧憬,

  1、霸王别姬、悲歌慷慨等,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2、人物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3、文章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4、文章概述: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470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