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元 恺
乐 曲 解 说
(一) 燕赵故事
1 小白菜
这是我在童年听到的第一首民歌------一首流传久远的歌,它表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遭受继母虐待的悲惨境遇,和他对生母的依依怀念之情。我以这首民歌的凄婉旋律为基础,用弦乐刻划主人公对往日温暖亲情的眷恋,以及为母亲送葬情景的回忆。中间部分的旋律是我根据河北民歌《哭五更》的音调重新创作的,其中有哀伤的呜咽,无奈的叹息,也有短暂的憧憬。当旋律重新回到《小白菜》时,小提琴以充满幻想的空灵音响把人们带到了这苦命孩子寄希望于天国的依稀梦境之中。
2 小放牛
这是一首农村歌舞曲,曾被编成京剧和昆曲短剧而流传全国。
清晨, 阳光明媚,清风拂煦,牧童在牛背上吹著竹笛悠然自得地走出村口。路上,一位美丽的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则以“赵州石桥甚麽人修?玉石栏杆甚麽人留?甚麽人骑驴桥上走?甚麽人推车轧了一道沟?”一连串问题请村姑回答,作为指路的条件。 聪明的村姑有问必答,一一应对,二人边唱边对, 一派欢乐气氛。乐曲以音色对置的手法表现一问一答的诙谐情趣,最后以乐队的全奏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3 茉莉花
中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各省几乎都有旋律、歌词各不相同的《茉莉花》长期流传。我选取了我的祖籍河北沧州地区的《茉莉花》的旋律。这是一首优雅细腻,精致委婉的歌曲,表现了少女以茉莉花自喻,对美好爱情充满幻想的烂漫情怀。由小提琴、中提琴先后演奏的《茉莉花》旋律,时而恬淡宁静,时而含情脉脉,时而以不协和和弦表现少女偶上心头的一缕愁绪。当另一旋律与《茉莉花》重唱时,则象是一首爱的颂歌。然后,音乐转入沉思,又在结尾时凭添一丝迷惑。
4 对花
“春季里来什么花儿开?春季里开的是迎春花 ……”
对句歌是民歌中常见的形式,而以季节为题问答花名则是对句歌中常见的内容。这首乐曲的主题采用的是河北沧州地区的《对花》,中部则是另一首沧州民歌《放风筝》的旋律。
全曲以多变的节奏、对置的音色和丰富的力度变化描绘出对歌场上欢腾热烈的场面:一连串喋喋不休的反复音调象是场外熙熙攘攘的助威呼喊,把对歌场闹翻了天。中部插入的慢板则是手执竹板击节入场的女子表演“落子”(莲花落)的舞蹈场面。
(二) 云岭素描
1 小河淌水
“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象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这是一首即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云南情歌。
曲以原曲歌词提供的时间(月夜)、空间(山下小河旁)为背景,用弦乐高音区的模糊音响模拟朦胧月夜,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的丁冬音响模拟小河流水。在这样的背景上,恬美的英国管和明亮的长笛先后唱出这柔美动人的旋律。当旋律转为全体弦乐齐奏时,低声部模拟“阿哥”以放慢一倍的同一旋律热烈应和,把炽烈的爱情之歌推向高潮。
2 放马山歌
“正月放马正月正,赶起马来登路程;二月放马百草发,小马吃草顺山爬……”这首流传全国的云南民歌, 表现了放马人豪爽的性格。乐曲中使用打击乐器和小提琴的滑奏模拟马铃、马蹄、马鞭声和放马人的吆喝声。中部以《赶马调》的悠闲舒缓节奏和甜美平稳旋律刻划放马人途中的休憩情景。
3 雨不洒花花不红
“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上花一蓬,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洒花花不红。”这首云南情歌歌词一语双关,言简意赅;旋律调式独特,婉转动人, 曾在各地广为流传。乐曲以象征雨滴的三连音音型贯穿全曲,先后用大管、单簧管加短笛以及弦乐木管的交替演奏这优美迷人的旋律。
4 猜调
这首幽默诙谐的云南童谣以“绕口令”式的节奏表现了姐妹问答对歌的活泼情趣:“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前卖嘛?哪样长长妹跟前?”“……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海中间;银线长长街前卖,丝线长长妹跟前。”乐曲以木管乐器的明亮音色和弦乐拨奏的轻快节奏突出显现了旋律的戏谑气氛,中部引用了另一首云南民歌《安宁州》的优美旋律。
(三) 黄土悲欢
1 女娃担水
乐曲的主题是一首反映旧时代农村女子苦难生活的陕北民歌。全曲采用传统的变奏曲体裁,从多侧面揭示苦难中的女子的内心世界。主题和最初的两个变奏凄楚悲凉,第三变奏刻划了主人惆怅不安的心理活动,第五变奏表现了她试图同悲惨命运抗争的蠕动,最后一个变奏又回到悲凉的主题,而且变得更加孱弱纤细--------苦难是难以摆脱的。
2 夫妻逗趣
“说你呀,邋遢呀,真邋一得遢呀,头上的金丝呦乱呀如麻呀,娃他妈!”这首对唱描绘了一对夫妻相互取笑的嬉戏场面。三弦和板胡象徵一对嬉戏中的夫妻。钢琴的不协和音和小堂锣的滑稽音色强化了乐曲的喜剧色彩,半音调性对置和节拍错位更使乐曲充满幽默感。
3 走绛州
这首歌流行于陕西和山西,表现了主人公肩挑扁担口唱歌谣步履轻快地向绛州进发的愉快心情。板胡的旋律轻松愉快,小提琴的固定音型好象扁担上下忽闪的弹性动作,展现了一幅优美的乡间画面。
4 兰花花
《兰花花》是一首产生于陕北流传于全国的叙事歌曲。歌曲强烈控诉了旧时代包办婚姻对自由爱情的摧残,歌颂了反叛封建礼教,追求幸福婚姻的青年女子兰花花。然而,在封建社会,她不可避免地要以生命为代价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乐曲的第一部分以柔美的双簧管和热情的大提琴表现兰花花和她的情人充满幻想的甜蜜爱情。中段以铜管的强暴威严和弦乐的悲恸哭诉象征兰花花的抗争和愤怒,定音鼓和大锣的哀鸣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乐曲结尾,定音鼓沉闷地奏出主题,留下了最后的微弱呼唤。
(四) 巴蜀山歌
1 槐花几时开
巴山蜀水,培育了四川人勤劳、爽朗而富于幽默感的性格。这首词曲并茂的《槐花几时开》是一曲典型的四川山歌。歌词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意味深长:“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其旋律也十分别致,从全曲最高音起,每句歌词拆为两个乐节,并加入四川山歌特有的衬字,起伏婉转,扣人心弦。
乐曲由双簧管、圆号、弦乐、长笛和英国管先后演奏这首山歌的优美旋律。 和声以另一调性做背景衬托,描绘了一个远景近景既分离又相合的山村画面。
2 黄杨扁担
这是一首四川秀山花灯调,表现了小夥子挑担到酉州送米,却兴致勃勃地观察酉州姑娘梳头打扮的情景。歌词俏皮风趣,四川民歌特有的衬词更增添了歌词的幽默感:“黄杨扁担软溜溜哇(姐里哈里呀),挑一担白米下酉州哇(姐呀姐呀) 下酉州哇(哥里哈里呀)。”
乐曲以强劲的全奏刻划小夥子彪悍的形象,中段以一首山歌的二重唱表现年轻挑夫休憩是时悠然自得的神态。
3 绣荷包
《绣荷包》是中国民歌中常见的题材,表现少女为情人绣荷包时的兴奋与羞涩心态。荷包是男人系于腰间用以装钱和零星物品的布袋,女子常以荷包赠与情人作为定情物。民歌中《绣荷包》以四川、山西和云南的三首流传最广。
乐曲从弦乐四重奏开始,然后转为木管,间以竖琴的装饰性滑奏和长笛的华彩乐句,宛若姑娘手中的飞针走线。
4 太阳出来喜洋洋
这是一首爽朗明快的四川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岗,手中拿把开山斧,不怕虎豹和豺狼。” 乐队全奏贯穿全曲,铜管乐器粗野的呐喊,弦乐从压抑到爆发的转接,以及定音鼓的狂燥敲击, 表现了雄性勃发的阳刚之气。
(五) 江南雨丝
1 无锡景
以锡山、惠山和太湖闻名于世的江南名城无锡,历来是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的灵感之源。以无锡为题的名曲,一是阿炳的《二泉映月》,一是这首江南小调《无锡景》:“天下第二泉,惠山脚半边,泉水碧清,茶叶泡香片,锡山相对惠泉山,山脚下,两半边,开个泥佛店。”这首管弦乐曲以清秀的木管音色和朦胧的弦乐音色描绘了无锡秀美迷人的湖光山色。
2 杨柳青
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扬州小调。“杨柳青”是原歌中的衬词,并无特别含义。这首小调歌词不固定,常填入诙谐,风趣,欢快的词句。 乐曲采用弦乐拨奏, 从两个声部开始,逐步转入全部弦乐的拨奏,并以拨奏模拟民间打击乐的锣鼓节奏,突出了乐曲的欢快气氛和俏皮性格。
3 拔根芦柴花
这是一首江都县的秧田歌,“拔根芦柴花”系原曲衬句。“白米饭好吃要把秧来栽,鲜鱼汤好喝要把网来拈……”乐曲以钢琴和长笛先后演奏这首秧田歌的轻快旋律,弦乐拨奏和清脆的板鼓伴奏之,勾画了一幅秀美的江南图景。
4 紫竹调
这原是一首流行於苏州的市井爱情小调,后成为上海沪剧曲牌。其歌词经历代艺人传播修改,成为一首含蓄有趣的情歌:“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箫儿对著口,口儿对著箫,箫中吹出开花调。问哥哥,这管箫儿好不好?”乐曲以弦乐和二胡、琵琶、曲笛演奏旋律,竖琴的晶莹琶音与之相和,颇具江南丝竹的风格。
(六) 太行春秋
1 走西口
《走西口》讲述的是过去年代生活在黄土高原贫瘠地区的人们背井,西渡黄河口出外谋生的故事,流行于山西、陕西的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各地的《走西口》内容相近,曲调却有很大差异。这里所采用的是山西小调的旋律:“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著哥哥的手,一直送到小村口。”乐曲以如泣如诉的弦乐音色和细腻落错的复调声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这里有缠绵悱恻的喃喃私语,更有肝肠欲断的生离死别。
2 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太原城里好热闹,这一边灯耍龙摆尾,那一边秧歌扭得好。”这是一首欢腾热烈的山西民歌,表现了元宵节之夜人们兴高采烈的心情。乐曲以铜管的引子和唢呐的曲调把人们带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晚会气氛之中。当人们沉浸在节日之夜的欢乐之中的时候,一曲深情的《绣荷包》缓缓流入人们心田:“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吹动杨呀杨柳梢。”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特心境。
3 爬山调
爬山调流行于山西河曲和内蒙古武川一带,亦称山曲。它同陕北的信天游在结构上十分相近,都是散板式的上下句结构。内容亦以爱情题材为主,乐曲由两首爬山调联合而成。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山村男女青年以山曲表达心声的情景。
4 看秧歌
秧歌是北方农村流行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民间歌舞,山西的秧歌以晋中地区的祁太秧歌最为著称。祁太秧歌产生在祁县、太谷,以叙事歌曲和短剧为主。这一首《看秧歌》本身就是一首秧歌曲,描述了一对姐妹结伴到邻村看秧歌,一路上趣事层出的情景。乐曲突出了秧歌的打击乐音响,以北方特有的火爆气氛把音乐推向高潮。
---简论鲍元恺《炎黄风情》的艺术构想
学东 鲁琦
《黄河之声》1999年第一期
就在世人感叹交响音乐知音难觅、抱怨交响新作排演艰难之际,作曲家鲍元恺创作的《炎黄风情》却有着另外一番命运。这部作品自1991年10月首演以来,远播中外、续演不衰、遍受赞誉。先后由国内外多家交响乐团在世界多座城市和地区竞相上演,该作品的多种版本的激光唱片先后问世。如今,《炎黄风情》不仅已经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而且其中的部分曲目,已经被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列入普通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一些城市的小学、初中音乐教材也选用了这部作品的部分曲目。可以想见,当那些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耳濡着《炎黄风情》一天天长大,《炎黄风情》将不仅从空间的广袤上,且会在时间承续的持久中,释发着深远的影响力。
(一)
上世纪初以来,随着交响音乐这一外来音乐形式的引入,中国作曲家开始了这一新领域内的探索。几十年来,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作曲家知识构成和审美追求的差异,他们在中、西音乐这两极之间所选取的融合处和切入点各不相同,而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交响音乐作品,却是他们共同的夙愿。归纳起来,他们的创作无外以下几种思路:一是以民族民间音调为素材,用交响乐的多声技法加以丰富和深化;二是抽取出民族音乐中最具特性的“细胞”加以自由发挥;三是于音响结构的内部组织和创作构思的审美特色中,把握中国风格之神似。本来,这几种思路各有其功能和侧重,从而构成了中国风格交响音乐创作的“生态平衡”。它们只有创作水准的高下,并无创作层次的贵贱,它们都有可能也已经各自产生出一些传世的精品。然而,也许是因为不同时期作曲家对不同思路创作侧重和提倡的诱导、听众欣赏层面的差异,尤其是若干年来“新潮”音乐的影响,这种“平衡”出现了某种倾斜。不少人的头脑中出现了这样的观念:“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无调性、听不懂=创新、现代、先进、高级;而传统技法、有调性、有旋律、能听懂=保守、陈旧、落后、低级。”
在这样的观念下,以民族音乐为创作素材、对民族音调、风味的追摹,自然就变作了过时的把戏被抛在了脑后。
相反,另一些作曲家记起了“画鬼容易画人难”的古训,深感把那些早已存在且为民众熟若家珍的民族旋律,用交响音乐的语言重新结构,既不失华夏传统之神韵,又能合今人之情趣,别有难处。由于“受到最简单的素材的限制”,“通常要求作曲家掌握更加熟练、高超的写作技巧。”②为此,他们宁愿从民族民间音乐宝库的门前走过,去另辟新境了。
应该说,近年来雅俗共赏的交响音乐作品的奇缺,与以上两种思潮不无关联,而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鲍元恺却一头投入了中国民歌的海洋,既不蔑其“易”,更不畏其“难”,从容献上了他的交响音乐新作《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24首管弦乐曲》。
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曾产生过不少以民歌为素材的交响音乐作品,如贺绿汀的《森吉德玛》、马可的《陕北组曲》、李焕之的《春节序曲》等等。可以说,民歌不仅是中国作曲家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也是听惯了单声旋律的中国人了解和接纳交响音乐的桥梁。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们倍感亲切的民歌旋律作中介,交响音乐这一多声的外来形式,才有可能在中国生根、开花。
鲍元恺的《炎黄风情》可以说是其前辈的同类作品在现代的延续和继承,是一次更全面、更系统地运用和展示汉族民歌的民族管弦乐的尝试和探索,它由从河北、云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六省区精选出的24首民歌(加上作为结构中部的《哭五更》、《放风筝》等共计31首)组成大型的交响音乐作品,其民歌体裁之多样(包括山歌、小调、号子等全部汉族民歌体裁)、调式之丰富(共计宫、商、徵、羽四种调式),都是空前的,不啻是一次在交响乐队带领下的对汉族民歌的巡礼。
其实,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与以往的以民歌为素材的创作在创作动机上不尽相同。后者更着眼于“请进来”,即“为交响乐队创作如何才能做到群众化和民族化作一些探索。”③而前者更立意于“走出去”,即以交响音乐这一形式为桥梁,把中国音乐推向世界。确切地说,《炎黄风情》不是一部以民歌为素材的作品,而是一部以展示汉族民歌为目的的作品。这种创作动机的微妙变化,是中国音乐家在求索和反思中对自己民族音乐价值的重新确认,是鲍元恺在进行了各种创作实践后“蓦然回首”的产物。
几十年来,中西方音乐并没能真正做到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中国音乐“落后”、“简单”、尚处于欧洲音乐发展的初期阶段的思想颇有市场。“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魔影在西方也在中国徘徊着。中国作曲家们依照西方音乐的“榜样”塑造着自己的作品;西方音乐家则对中国的音乐知之更少,他们一方面将那些纯粹的中国民歌视作对欧洲音乐的抄袭,一方面又创作着根本不似中国音乐的中国音乐。
鲍元恺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作曲家,他赞赏巴托克关于民间歌曲有着“巴赫的赋格曲与莫札特的奏鸣曲”④同样价值的观点,意识到中国传统音乐“有着西方专业音乐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神韵和丰富积淀。这些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古老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灿烂音乐遗产,向我们展示了无比广阔的艺术创造的天地。”⑤中国丰富的汉族民歌必将使专业音乐创作获得新的生命。多年的创作实践使鲍元恺意识到:当我们对汉族民歌的规律还没有透彻地把握、对其美的内涵还没有充分发现的时候,我们从中提取出的“基因”往往并非其神髓,因而也就不可能“嫁接”出优良的新作。与其让那些“仿民族性”的作品流传,还不如把原原本本的汉族民歌展示于人。他自信中国音乐独特的魅力。于是,他在《炎黄风情》中让西洋乐器尽力摹仿中国民歌的滑、抹、颤音;加入板胡、唢呐、三弦等中国乐器;对20多首原民歌的旋律未动一音,甚至《蓝花花》的几次变奏也是依据民歌的分节演唱。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人们听到“原汁原味”的中国音乐。而正是从“洋为中用”到“中为洋用”这一观念的转变,使《炎黄风情》不仅从数量上,也从本质上完成了对以往同类作品的超越。
(二)
然而,鲍元恺在强调民歌“纯正性”的时候,没有将“纯正”的涵义作狭隘的引伸。他意识到,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音乐不仅有相异的个性,也有相通的共性。在人类交往臻密、地球愈发显小的当今,各民族音乐间的相互融合,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然的。衡量任何民族的音乐价值既要看它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区别程度,也要看它能够接纳外来因素和被外域音乐所接纳的程度。因此,那种远离国际交流的封闭自赏的音乐,也终将会被世界与时代所远离。只有携带着民族优质基因融入国际音乐交往,且能为其他民族所接纳和敬重的民族音乐,才能成为参与构筑人类音乐大厦的基石。这也许正是鲍元恺最终选取中国汉族民歌与西方交响音乐形式联袂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汉族民歌作为最具中国音乐特色的形式,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只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隔绝和交通工具的局限,汉族民歌所暗含的种种技巧与成就常呈分散的状态。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各地民歌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妥善地搜集、整理和保存民歌(如正在进行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工作),以及以其作为我们发展当代音乐永久的参照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也该注意到,当现代的音乐传播多由民间转入音乐厅场、人们的欣赏口味已不可避免地发生某种转变的条件下,纯民歌的演唱已不可能作为带有普遍意义的表演和欣赏方式了,这无疑会大大限制民歌的传承范围。于是,最能代表中国音乐精神的汉族民歌与最能体现西方专业作曲水平、且为世界成熟的主流艺术形式的交响音乐的结合,无疑会打破中国民歌的封闭状态、拓展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发挥难于替代的作用。
既是中西合壁,自然要涉及到对中西音乐特质长短强弱的比较与剖析。鲍元恺以为,蕴含着丰富的单音内涵的优美旋律,是中国音乐最具特色的属性,也是西方音乐难于比拟之所在;而西方音乐所擅长的丰富和声基础和系统的多声创作经验,是中国音乐最为薄弱的环节。他不能接受那种把音乐价值的相对性绝对化的做法,似乎由于单音音乐乃中国音乐之本质属性,就注定了中国音乐只能永远沿着单音音乐的道路走下去。他以为,中国传统音乐历史地走上单音盛行的道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既是社会实践中多声音乐土壤贫瘠的结果,也是包括儒道等音乐美学思想制约及文化心理模式封闭守旧的产物。因此,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审美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我们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多声音乐实践、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多声音乐作品,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不满足于欣赏单音音乐的听众的今天,僵化地看待民族审美习惯、以单音音乐为绝对审美准则的做法,不仅是迂腐的,更是行不通的。
乍看起来,鲍元恺的音乐价值观似乎有些前后矛盾:单音神奇,多声亦佳,如何为之其实,这恰恰反映出鲍元恺独特而辩证的中西融合观。总体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没有局部的优劣,更不意味着彼此没有学习、借鉴的必要。他曾说过:“我所说的融合,是黑与白的融合,但不是灰色;是驴与马的融合,但又不是骡子。我要求我的作品中有此也有彼,但绝不能把彼和此的特色都抹杀;是把不同性质的‘元素’放在一起,但只让它们融合,而不是化学中的溶合是‘太极’和‘无极’的同时存在。”⑥显然,《炎黄风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融合观而创作的。它没有以牺牲中国音乐的旋律美为代价,换取多声语言的丰满;也没有以摈弃多声思维为筹码,赢得民歌曲调的完美。它既保持了传统单声民歌的旋律、音势、甚至演唱特色,又充分展示出管弦乐队丰富的多声表现力。单声的纯美与多声的繁复被令人信服地、完美地统一在同一部作品之中。
也许,《炎黄风情》中的诸多作曲“技法”,并不是鲍元恺的首创,但却经过了悉心的选择和巧妙的组接。这种选择和组接不仅要以音乐的内容、情感为依据;以多样性及避免雷同为准则,还要以不破坏中国的艺术趣味为条件。在鲍元恺的笔下,传统的技法焕发出新鲜的活力;“西方”的手段充溢着“中国”的情调。譬如,为了突出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炎黄风情》大量运用了复调性的织体写法,它们中包括《小白菜》中严格的五度模仿,《走西口》中严格的八度模仿,《小河淌水》中扩展时值的八度模仿;更多的则由于民歌旋律的限定而采用对比式的复调声部和自由的非严格模仿。即便是和声织体,也多通过各声部不同节拍位置的休止、延留、辅助音和经过音的手法给以复调化的处理。从纵向和声结构来看,鲍元恺不排斥以物体振动的泛音原理为依据的三度结构原则,又注重通过转位和弦、高叠和弦和非三度叠置和弦淡化“洋”味,使音响更加绚丽多姿。从横向的和声进行来看,全曲多以二、三度关系的弱进行为主,辅以四度强进行,流畅而又富于色彩。另外,双重调性的和声结构在这部作品中也时有出现,或是因旋律的简洁给和声配置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或是因旋律于和声同主音不同宫音而形成的双重调性的交叠(如《槐花几时开》的旋律与和声竞相差三个降号)。这些技法无疑对丰富民歌的音响色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风格的强调还体现在《炎黄风情》的转调技法上。综观全曲,24首分曲每曲都有转调,却没有一处采用西方传统的功能性转调手法。它们或为旋律自身的调式转换,(如《绣荷包》的羽宫交替、《看秧歌》的羽商交替)或为段落间色彩性的调性对置(如《杨柳青》中的大三度转调、《夫妻逗趣》中的小二度转调、《小河淌水》中的小三度转调)。而更多的,则是通过前乐段尾音与后乐段首音的同音相承(即“鱼咬尾”),由于两音为同音高的不同调式音所形成的转调。又因为首音和尾音在转调前后的调式中所处音级的不同,造成了同主音不同调式、同调式不同主音等二度、三度、四度多种转调的可能性(如《茉莉花》中以前段徵音为后段羽音的大二度转调、《雨不洒花花不红》中以前段羽音为后段角音的四度转调、《绣荷包》中以前段宫音为后段羽音的小三度转调等)。其中,又以大二度羽徵调式转换为最多(除《茉莉花》外,尚有《猜调》、《小放牛》、《放马山歌》等)。这一大量存在于我国民间音乐中的转调手法(如民间乐曲《江河水》即是),不仅大大丰富了旋律的调性变化和色彩对比,而且突出了中国音乐连绵展衍的线性思维,从而充满了中国音乐的神韵。
(三)
真情,是鲍元恺几十年来音乐创作的终极追求。他重视创作技巧,一种新技法的研习,一种新音响的追摹,常使他夜不能寐。但那是因为他懂得音乐的情感要在他对各种形式要素的调配与运用中,才能体现出来。为了音乐情感的需要,他敢于使用最“前卫”的技法;而为了同样的目的,他又不惜砍掉任何多余的手段。这次的《炎黄风情》,由于是以汉族民歌作为其表现内容,这就既决定了鲍元恺所运用的技术不能超出调性音乐的范畴,也决定了他本人的情感及创作个性只能在民歌的限定中、在管弦乐对民歌情感的诠释中显现出来。这既给鲍元恺带来了便利,又为他平添了约束。
民歌是一种通过听觉记忆和口头流传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其歌词与曲调经一代代普通民众和无名艺术家的打磨、提炼,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因而往往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民俗、气质和情感的最集中的体现。明代冯梦龙说过:“世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道出了民歌的魅力恰在于它“法天贵真”的品性、在于它是用欢乐和血泪凝聚而成的真情实感的宣泄。正因如此,人们才不仅把民歌看作具有音乐形态学的研究价值,更看作是情感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范例。从这个意义上说,《炎黄风情》所包含的民歌,为鲍元恺的创作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情感基础。《对花》的欢悦、《猜调》的谐谑、《蓝花花》的凄怨、《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豪壮、《绣荷包》的依眷、《走绛州》的豁达,它们或是景色的素描,或是心言的表露,或是借景寓情,或是分节叙事,可谓喜怒哀乐俱全,酸甜苦辣皆有。而鲍元恺的创造在于,通过管弦乐队的调色板,把这些率真而简约的民歌所蕴含的情感进一步渲染、揭示出来,尤其是他遵从民歌的情感基调而又不囿于歌词限定,循着音乐自身的规律,将民歌演化为精致而独立的器乐作品,使民歌的情感含量和幅度常常得以创造性地扩展和深化。《小白菜》中弦乐声部的五度模仿,象是小女孩与生母灵魂的对话;《闹元宵》里管弦乐队与唢呐的交响,似纯朴乡民的载歌载舞;《走西口》中小提琴与大提琴深情的倾诉,让人更深地体会“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内涵,而《蓝花花》悲楚全奏的嘎然休止,则让人顿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谛。这样的音乐自然不会被你拒于心门之外,因为这声声旋律不知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涌动了多少个春秋;这样的音乐当然也不会让你觉得索然无味,因为作品中无论是风格的对比和统一,情绪的对置与转换,配器布局的迁跃与层递,音乐高潮的积聚与消退,总能把你引入到一个出乎意料又合于情理的艺术境地。
表面看来,《炎黄风情》不过是以地域为线索,将24首单曲顺序编排在一起。实际上,鲍元恺在作品的宏观结构和布局上,是颇费了一番脑筋的。《炎黄风情》的体裁和内容决定了它不能从中外现成的曲式中找到归宿,而必须在借鉴中外曲式中诸如反复、变化、对比、并置、递进、高潮等原则的同时,营构出自己独特而严谨的结构样式。在每一组乐曲中,鲍元恺总是把较慢的、带有散板特性的单曲安排在最先(如《小河淌水》、《无锡景》、《走西口》的开始部分),而将快速火爆的单曲安排在最尾(如《对花》、《猜调》、《太阳出来喜洋洋》等),使人感到它与中国传统曲式中散慢中快和起承转合原则的血肉联系。唯一的例外在上半场的最后,鲍元恺以缓慢悲怆的《蓝花花》收尾,耐人寻味。它既奠定了上半场从《小白菜》到《蓝花花》的总体悲剧基调,又通过这种悲剧气氛所造成的心理的空旷感和期待感,加强了与下半场音乐的联系,并使听众最终在《看秧歌》大团圆的喜庆气氛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实际上,《炎黄风情》的上下半场恰似悲喜的两大“乐章”。
从乐队的编制和配器中我们不难发现,整部作品只有五曲运用了大型乐队(以加入小号组、长号组为标志),它们分别为上半场第一组、三组的尾曲和下半场第四组、六组的末曲及六组的二曲。三弦、板胡、唢呐、锣鼓等中国乐器也都安排在上、下半场的最后一组(即三组、六组)之中,这样在上下半场的两大“乐章”中,自然形成了强--弱--强两个拱形结构。在这个大的框架下,鲍元恺也注重了乐曲间情感的反差和调配,极力避免音色和乐思呈示的单一化,做到反复多姿(如《杨柳青》完全运用弦乐的拨奏、《夫妻逗趣》采用乐队与钢琴的竞奏),最终将全曲集中在同一个调中心上(由《小白菜》的G徵到《看秧歌》的G羽)。这样,原本是一首首零散的民歌就被汇集于一个多样而统一的系统之中了。
《炎黄风情》自创作至今,已经十年有余了。今天,它的妙响仍时常回荡在我们的耳畔,它留下的启示和思考更时常萦绕于我们的心头。它告诉我们,“传统的民族形式未必旧,最现代的手法也未必新。关键却在于我们能否从传统的深厚基础中吸取出新的精神力量。”⑦它提醒我们,不管世界如何变幻,不管技巧怎样翻新,追求使听众强烈共鸣的艺术境界,永远不会过时。它证明,中国作曲家前面的道路不仅很漫长,而且通往成功的途经也很多样,作曲家尽可以在自己偏爱的领地和擅长的角度驰骋创作才华。
注释:
①《乐府新声》1992年4期3页。
②《巴托克论文书信选》(1985年版)140页。
③ 李焕之《音乐论文选集》(1966年版)6页。
④《巴托克论文书信选》(1985年版)30页。
⑤ 鲍元恺《中国风》(载《音乐研究》1994年2期)。
⑥ 侯军《东方既白》(1993年版)403页。
⑦ 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1990年版)33页。
炎黄风情里有24首歌曲,其中分为6个组曲,每个组曲中有4首有悠久历史感的代表中国各地的民歌,音乐用西方的管弦乐演奏中国的民歌,让人有一种激昂、悲怆的感觉。其中黄土悲欢组曲中有:夫妻逗趣、走绛州、兰花花和女娃担水4首民歌,都是西北民歌,主要表达的是陕西的风土民情,其中走绛州相对欢快一些,表现的是一个去赶集的中年男性的开心和快乐的心情,节奏轻快。女娃担水讲的是一个年轻女孩从小辛苦劳作,没有一天轻松的日子,前半部分音乐缓慢悲沉,表达了女孩苦痛无助的心情,后半部分节奏逐渐明快,表现了解放后女孩子对之后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期盼。夫妻逗趣是夫妻两人平日里相互打趣的小日常,乐曲跳跃感强。兰花花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首歌曲了,郭兰英老师曾经将这首歌唱红大江南北,兰花花是个美丽又命运悲惨的解放前女孩子,自己的命运由不了自己做主,花样年纪被迫嫁给地主老头,她不甘于这样的命运,想要奋起反抗,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出逃。整首乐曲主要以钢琴为主,乐曲有急有缓,有种如泣如诉的感觉,表现兰花花悲哀又不甘的人生。炎黄风情是非常有中国民歌特色的曲子,表达了中国人民在解放前受压迫受奴役的悲惨生活里,依旧顽强反抗,不屈不挠,热爱生活,表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鲍元恺
鲍元恺,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44年出生于北京市。曾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时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现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艺术研究所所长。
中文名:鲍元恺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44年
职业:作曲家
毕业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代表作品:《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华夏弦韵》室内乐集、六部交响曲:《纪念》等
职称:厦门大学特聘教授
人物经历
鲍元恺,1944出生于北京,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7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3年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1991年就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2005年成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厦门爱乐乐团艺术顾问、厦门演艺协会艺术顾问。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是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5年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12年获厦门大学“南强奖”。其作品成为在海内外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被收入到国内九年制义务教育各个年级的音乐课本作为欣赏教材。
主要经历:
1957年发表第一首歌曲作品《登山》,同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56级插班。
1958年参加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红领巾乐队”(现中国少年交响乐团)。
1959年从长笛专业转学作曲。
1961年至1963年跟随苏夏教授学习作曲。
1962年保送升学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师苏夏、杨儒怀、陈培勋、段平泰。
文革,中断学习,先后以“反革命”“五一六分子”罪名被关押五年。
1973年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
1979年至1982年跟随许勇三教授学习作曲理论,重点研究巴托克作品。
1987年至2005年任《音乐研究》编委。
1991年《炎黄风情》首演,投入以西方音乐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风“系列创作。
1992年获颁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3年应美国新闻总署(USIA)邀请访问美国。
1993年至1995年转至江定仙教授门下学习作曲。
1988年(增补)、1992年、1996年任天津市政协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委员。
1994年至2005面先后九次到台湾访问、演出本人作品和从事专业教学。
2000年《台湾音画》在台北首演,2006修订,重写第四乐章,列为第二交响曲。
2001年《华夏弦韵》在北京首演。
1998年任天津市政协第十届、2002年连任第十一届常委。并任天津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外事及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至2007年任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任常务理事。
2002年至2005年任台湾南华大学教授其间两次会见该校董事长星云大师。
2004年转入交响曲创作,第一交响曲《纪念》在成都首演并由雨果公司出版唱片。
2005年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
2006年第三交响曲《京剧》在北京首演并由EMI出版唱片。
2007年任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2008年第四交响曲《厦门》在厦门首演。
2009年第五交响曲《禹王》在北京首演。
2011年任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
2012年第六交响曲《燕赵》在北京首演。
2013年在天津图书馆举办从教40周年讲座。
2013年到2014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系列讲座《植根民族传统跻身世界乐坛》。
主要成就
艺术风格
鲍元恺一方面保持从民间音乐汲取养料与精华,同时又把西方音乐中的作曲技巧吸取进来,把中国民歌变成了一个艺术品。民歌是一个比较原色的艺术,真正的专业艺术作品,需要经过高层次的艺术处理,这点他做到了,而且成功了。
艺术主张
“作曲训练,对位比和声更重要。特别是二声部对位,简直是作曲的基础。”鲍元凯
音乐教学
鲍元恺教授从教四十年。在他的嫡传弟子中,有以电视剧音乐《空镜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次获得电视飞天奖音乐奖的王宪,有与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创作出别开生面的新型音乐剧《印象刘三姐》的刘彤,有以韵味独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中国首届音乐创作《金钟奖》和多部交响曲的刘长远,有以雅俗共赏的歌曲《北大荒》《好大一棵树》蜚声乐坛的伍嘉冀,还有电视剧音乐《爱你没商量》的作者王小勇,歌曲《祥云飘绕的土地》的作者楚兴元,以及在中国古乐谱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天津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孙光钧教授。在新疆和内蒙古,还活跃着由他的弟子组成的作曲家群体。之后,鲍教授又在台湾培养了一批音乐学子,为海峡两岸共同振兴中华文化准备了生气勃勃的庚续力量。
2005年,鲍教授以在天津院音乐学院的作曲教学成果获得了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此后,他从本科教学转向研究生教学,并将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重心转向了综合大学。他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从师范类到专业类的学科转型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并制订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办学宗旨:“以综合大学为依托,以艺术创作为中心,以学兼中西为基础,以开发潜能为目标,培养既具有公民意识又具有独立人格,既继承优秀传统又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
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文化素养,务实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音乐教育思想。鲍元恺教授把他多年来艺术教育心得总结为十六个字——自以为是、求异存同、不求甚解以、得意忘形。其一,“自以为是”。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他常对说:“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好学生不是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至于“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讽刺社会上某些官员的话,转意为教育规律,说的正是心理学上“心想才能事成”的皮革玛丽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其二,“求异存同”。是说艺术艺术一定要避免“同”,追求“异”,这样才能出其类而拔其萃。其三,“不求甚解”。此言出自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是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精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哉矣”。广泛地粗略浏览,才能开阔眼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浏览中发现和自己的个性、兴趣、追求相一致的地方,就要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地究其所以然。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真理,但事事求甚解,如何“破万卷”?其四,“得意忘形”。即得其“意”(意境、神韵)而忘其“形”(技术、形式),“形”的修炼最终是为了“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才是艺术的至高境界。鲍教授常说引述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来批评某些以音乐为专业却把音乐技术化、理论化、物质化的专业音乐教师或学子。他说:“从感受的层面上说,这些人对音乐的理解不见得比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更丰富更深刻”。
鲍元恺教授一直在音乐创作和专业教学之间不断变换着角色。他说:作曲和教作曲其实是不同思维方式的两件事。前者是从共性中跳出来,找到和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而后者则是从前人不同风格的艺术中归纳出共性,而把规律性的东西告诉学生。
选自赵小也《老骥伏枥,再造辉煌》载《中国乐坛》2012年第四期
主要作品
《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1991)、《华夏弦韵》室内乐集(2001)、六部交响曲:《纪念》(2004)、《台湾音画》(1996/2000/2006)、《京剧》(2006)、《厦门》(2008)、《禹王》(2009)、《燕赵》(2012)、童声合唱套曲《四季》(1980)、《景颇童谣》(1981)等。
相关作品
01爱的珠穆朗玛
02敕勒歌
03海河我故乡的河
04蓝色的梦
05拾贝壳
06伴着白鹭上青天
07我和大海
08奔向大海
09清明
10我们的共和国
11拥抱未来
12天佑家园
13创世纪的盘古就是我们
14月亮的故乡
15未来
16绿色的明珠
17彩虹
18雪花
19厦大学子之歌
20涂山
21冰凌花
22爱情的传说
23献给志新阿姨
24开吧小红花
25让生活充满翠绿
26亚哈拉里
外界评价
万爱民:鲍元恺先生是当代中国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不仅得到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在国外也受到热烈欢迎。
左云瑞: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以脍炙人口的中国汉族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西方管弦乐色彩,展示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汉族人民生活画卷。其中,充满动力而又富于色彩的和声,是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徐彩虹:以鲍元恺《太行春秋》的钢琴改版为论述对象,以其民间音乐的运用和音乐风格特征,及其改编手法和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重在剖析鲍元恺对山西民间音乐如《走西口》《看秧歌》等5首民歌素材的创作思路及朱培宾的钢琴改编套路。从中,既可以看到中国管弦乐发展中民族化的缩影,也可看到钢琴中国民族化的点滴经验。
第一组曲 燕赵故事
Stories on the Lands of Ancient Yan and Zhao
(1) 小白菜 Little Cabbage 4:40
(2) 小放牛 The Little Cowherd 2:57
(3) 茉莉花 Jasmine 3:02
(4) 对花 Can You Guess What Flower It Is 4:10
第二组曲 云岭素描
Sketches of the Highland of Yuannan
(5) 小河淌水 Flowing Stream 5:08
(6) 放马山歌 Song of Wrangler 2:24
(7) 雨不洒花花不红 Blossoming for Rainwater 2:20
(8) 猜调 Song of Riddles 2:50
第三组曲 黄土悲欢
Sadness and Happiness on the Yellow Soil Highland
(9) 女娃担水 A Girl Who Carries Water 6:26
(10) 夫妻逗趣 The Amusing Couple 1:52
(11) 走绛州 Going to Jiangzhou 2:25
(12) 兰花花 Lan Huahua 7:21
第四组曲 巴蜀山歌
Mountain Songs of the Ancient States Ba and Shu
(13) 槐花几时开 Expecting the Blossom of Scholar tree 5:09
(14) 黄杨扁担 Yellow Poplar Shouldering Pole 3:15
(15) 绣荷包 Embroider a Pouch 2:10
(16) 太阳出来喜洋洋 Happy Sunrise 1:43
第五组曲 江南雨丝
Drizzle in the South
(17)无锡景 The Scenery of Wuxi 5:44
(18)杨柳青 Green Willow 1:20
(19)拔根芦柴花 Pulling out a Reed Catkin 2:01
(20)紫竹调 Bamboo-flute Tune 3:43
第六组曲 太行春秋
Seasons in Taihang Mountains
(21)走西口 Going to West Gate 3:36
(22)闹元宵 Happy Lantern Festival 3:27
(23)爬山调 Mountain Tune 2:17
(24)看秧歌 Going to Watch Yangge Dance 5:13
1 小白菜 这是我在童年听到的第一首民歌——首流传久远的歌,它表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遭受继母虐待的悲惨境遇,和他对生母的怀念之情。我以这首民歌的凄婉旋律为基础,用弦乐刻画主人公对往日温暖亲情的眷恋,以及为母亲送葬情景的回忆。中间部分的旋律是我根据河北民歌《哭五更》的音调重新创作的,其中有哀伤的呜咽,无奈的叹息,也有短暂的憧憬。当旋律重新回到《小白菜》时,小提琴以充满幻想的空灵音响把人们带到了这苦命孩子寄希望于天国的依稀梦境之中。
2 小放牛
这是一首农村歌舞曲,曾被编成京剧和昆曲短剧而流传全国。 清晨, 阳光明媚,清风拂煦,牧童在牛背上吹著竹笛悠然自得地走出村口。路上,一位美丽的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则以“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一连串问题请村姑回答,作为指路的条件。 聪明的村姑有问必答,一一应对,二人边唱边舞,一派天真。乐曲用音色对置的手法表现一问一答的诙谐情趣,最后以乐队的全奏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3 茉莉花
中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各省几乎都有旋律、歌词各不相同的《茉莉花》长期流传。我选取了我的祖籍河北沧州地区的《茉莉花》的旋律。这是一首优雅细腻,精致委婉的歌曲,表现了少女以茉莉花自喻,对美好爱情充满幻想的烂漫情怀。由小提琴、中提琴先后演奏的《茉莉花》旋律,时而恬淡宁静,时而含情脉脉,时而以不协和和弦表现少女偶上心头的一缕愁绪。当另一旋律与《茉莉花》重唱时,则像是一首爱的颂歌。然后,音乐转入沉思,又在结尾时平添一丝惆怅。 4 对花
“春季里来什么花儿开?春季里开的是迎春花 ……” 对句歌是民歌中常见的形式,而依季节次序问答花名则是对句歌中常见的内容。这首乐曲的主题采用的是河北沧州地区的《对花》,中部则是另一首沧州民歌《放风筝》的旋律。 全曲以多变的节奏、对置的音色和丰富的力度变化描绘出对歌场上欢腾热烈的场面:一连串喋喋不休的反复音调,像是场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呼喊助威。中部插入的慢板则是手执竹板击节入场的女子表演“落子”(莲花落)的舞蹈场面。 1 小河淌水
“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象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这是一首即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云南情歌。
乐曲以原曲歌词提供的时间(月夜)、空间(山下小河旁)为背景,用弦乐高音区的模糊音响模拟朦胧月夜,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的丁冬音响模拟小河流水。恬美的英国管和明亮的长笛先后唱出柔美动人的旋律。当乐曲转为全体弦乐齐奏时,低声部模拟“阿哥”以放慢一倍的同一旋律热烈应和,把炽烈的爱情之歌推向高潮。
2 放马山歌
“正月放马正月正,赶起马来登路程;二月放马百草发,小马吃草顺山爬……”这首流传全国的云南民歌,表现了放马人豪爽的性格。乐曲中使用打击乐器和小提琴的滑奏模拟马铃、马蹄、马鞭声和放马人的吆喝声。中部以《赶马调》的悠闲舒缓节奏和甜美平稳旋律刻画放马人途中休憩的情景。
3 雨不洒花花不红
“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上花一蓬,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洒花花不红。
”这首云南情歌歌词语语双关,言简情深;旋律调式独特,婉转动人,曾在各地广为流传。乐曲以象征雨滴的三连音音型贯穿全曲,先后用大管、单簧管加短笛以及弦乐木管的交替演奏这优美迷人的旋律。
4 猜调
这首幽默诙谐的云南童谣以“绕口令”式的节奏表现了姐妹问答对歌的活泼情趣:“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前卖嘛?哪样长长
妹跟前?”“……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海中间;银线长长街前卖,丝线长长妹跟前。”乐曲以木管乐器的明亮音色和弦乐拨奏的轻快节奏突出显现了旋律的戏谑气氛,中部引用了另一首云南民歌《安宁州》的优美旋律。 1 女娃担水
乐曲的主题是一首反映旧时代农村女子苦难生活的陕北民歌。全曲采用传统的变奏曲体裁,从多侧面揭示苦难中的女子的内心世界。主题和最初的两个变奏凄楚悲凉,第三变奏刻画了主人惆怅不安的心理活动,第五变奏表现了她向悲惨命运的无力的抗争。最后一个变奏又回到悲凉的主题,而且变得更加孱弱纤细——苦难是难以摆脱的。
2 夫妻逗趣
“说你呀,邋遢呀,真邋一得遢呀,头上的金丝么乱呀如麻呀,娃他妈!”这首对唱描绘了一对夫妻相互取笑的嬉戏场面。三弦和板胡象征一对嬉戏中的夫妻。钢琴的不协和音和小堂锣的滑稽音色强化了乐曲的喜剧色彩,半音调性对置和节拍错位更使乐曲充满幽默感。 3 走绛州
这首歌流行于陕西和山西,表现了主人公肩挑扁担口唱歌谣步履轻快地向绛州进发的愉快心情。板胡的旋律轻松愉快,小提琴的固定音型好像扁担上下忽闪的颤动,全曲展现出一幅优美的乡间画面。 4 兰花花
《兰花花》是一首产生于陕北流传于全国的叙事歌曲。歌曲强烈控诉了旧时代包办婚姻对自由爱情的摧残,歌颂了反叛封建礼教,追求幸福婚姻的青年女子兰花花。然而,在封建社会,她不可避免地要以生命为代价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乐曲的第一部分以柔美的双簧管和热情的大提琴表现兰花花和她的情人充满幻想的甜蜜爱情。中段以铜管的强暴威严和弦乐的悲恸哭诉象征兰花花的抗争和愤怒,定音鼓和大锣的哀鸣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乐曲结尾,定音鼓沉闷地奏出主题,留下了最后的微弱呼唤。 1 槐花几时开
巴山蜀水,培育了四川人勤劳、爽朗而富于幽默感的性格。这首词曲并茂的《槐花几时开》是一曲典型的四川山歌。歌词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意味深长:“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其旋律也十分别致,从全曲最高音起,每句歌词拆为两个乐节,并加入四川山歌特有的衬字,起伏婉转,扣人心弦。
乐曲由双簧管、圆号、弦乐、长笛和英国管先后演奏这首山歌的优美旋律。 和声以另一调性做背景衬托,描绘了一个远景近景既分离又相合的山村画面。
2 黄杨扁担
这是一首四川秀山花灯调,表现了小夥子挑担到酉州送米,却兴致勃勃地观察酉州姑娘梳头打扮的情景。歌词俏皮风趣,四川民歌特有的衬词更增添了歌词的幽默感:“黄杨扁担软溜溜哇(姐里哈里呀),挑一担白米下酉州哇(姐呀姐呀) 下酉州哇(哥里哈里呀)。” 乐曲以强劲的全奏刻画小夥子彪悍的形象,中段以一首山歌的二重唱表现年轻挑夫休憩时悠然自得的神态。
3 绣荷包
《绣荷包》是中国民歌中常见的题材,表现少女为情人绣荷包时的兴奋与羞涩心态。荷包是男人系于腰间用以装钱和零星物品的布袋,女子常以荷包赠与情人作为定情物。民歌中《绣荷包》以四川、山西和云南的三首流传最广。 乐曲从弦乐四重奏开始,然后转为木管,间以竖琴的装饰性滑奏和长笛的华彩乐句,宛若姑娘手中的飞针走线。
4 太阳出来喜洋洋
这是一首爽朗明快的四川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岗,手中拿把开山斧,不怕虎豹和豺狼。” 乐队全奏贯穿全曲,铜管乐器粗野的呐喊,弦乐从压抑到爆发的转接,以及定音鼓的狂燥敲击,表现了雄性勃发的阳刚之气。 1 无锡景
以锡山、惠山和太湖闻名于世的江南名城无锡,历来是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的灵感之源。以无锡为题的名曲,一是阿炳的《二泉映月》,一是这首江南小调《无锡景》:“天下第二泉,惠山脚半边,泉水碧清,茶叶泡香片,锡山相对惠泉山,山脚下,两半边,开个泥佛店。”这首管弦乐曲以清秀的木管音色和朦胧的弦乐音色描绘了无锡秀美迷人的湖光山色。 2 杨柳青
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扬州小调。“杨柳青”是原歌中的衬词,并无特别含义。这首小调歌词不固定,常填入诙谐,风趣,欢快的词句。乐曲采用弦乐拨奏, 从两个声部开始,逐步转入全部弦乐的拨奏,并以拨奏模拟民间打击乐的锣鼓节奏,突出了乐曲的欢快气氛和俏皮性格。 3 拔根芦柴花
这是一首江都县的秧田歌,“拔根芦柴花”系原曲衬句。“白米饭好吃要把秧来栽,鲜鱼汤好喝要把网来拈……”乐曲以钢琴和长笛先后演奏这首秧田歌的轻快旋律,弦乐拨奏和清脆的板鼓伴奏之,勾画了一幅秀美的江南图景。 4 紫竹调
这原是一首流行于苏州的市井爱情小调,后成为上海沪剧曲牌。其歌词经历代艺人传播修改,成为一首含蓄有趣的情歌:“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箫儿对著口,口儿对著箫,箫中吹出开花调。问哥哥,这管箫儿好不好?”乐曲以弦乐和二胡、琵琶、曲笛演奏旋律,竖琴的晶莹琶音与之相和,颇具江南丝竹的风格。 1 走西口
《走西口》讲述的是过去年代生活在黄土高原贫瘠地区的人们背井离乡,到口外谋生的故事,流行于山西、陕西的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各地的《走西口》内容相近,曲调却有很大差异。这里所采用的是山西小调的旋律:“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著哥哥的手,一直送到小村口。”乐曲以如泣如诉的弦乐音色和细腻落错的复调声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这里有缠绵悱恻的喃喃私语,更有肝肠欲断的生离死别。 2 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太原城里好热闹,这一边灯耍龙摆尾,那一边秧歌扭得好。”这是一首欢腾热烈的山西民歌,表现了元宵节之夜人们兴高采烈的心情。乐曲以铜管的引子和唢呐的曲调把人们带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晚会气氛之中。当人们沉浸在节日之夜的欢乐之中的时候,一曲深情的《绣荷包》缓缓流入人们心田:“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吹动杨呀杨柳梢。”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特心境。 3 爬山调
爬山调流行于山西河曲和内蒙古武川一带,亦称山曲。它同陕北的信天游在结构上十分相近,都是散板式的上下句结构。内容亦同爱情题材为主,乐曲由两首爬山调联合而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山村男女青年以山曲表达心声的情景。 4 看秧歌
秧歌是北方农村流行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民间歌舞,山西的秧歌以晋中地区的太谷秧歌最为著称。太谷秧歌以叙事歌曲和短剧为主。这一首《看秧歌》本身就是一首秧歌曲,描述了一对姐妹结伴到邻村看秧歌,一路上趣事层出的情景。乐曲突出了秧歌的打击乐音响,以北方特有的火爆气氛把音乐推向高潮。 BAO YUANKAI
YANHUANG FENGQING
Chinese Sights and Sounds
24 Pieces on Chinese Folk tunes for Orchestra
Suit 1 Yan Zhao gu shi
Heibei Folk Songs
Stories on the Lands of Ancient Yan and Zhao
1 Xiaobaicai_Little Cabbage
This is a very popular folk song talking about how a boy was ill-treated by his stepmother Apart from the touching melody, the strings was being highlighted to imitate the boy's sorrow He missed his mother very much and the composer made use of another Heibei folk song Crying at the Daybreak to show the boy's weeping sadness, helpless sighs and transient expectation In the end, the violin brings us to the misty dreamland which the poor boy is longing for
2 Xiaofangniu The Little Cowherd
It is a dance tune about the dialogue between a little cowherd boy and a clever country girl When the girl asked the boy to show her the way, she was being tested with lots of questions However, the intelligent girl had given the correct answers Their conversations contribute to a joyful and amusing atmosphere The sentiments were pushed to a climax by the full orchestra
3Molihua Jasmine
There were many tunes or songs named Jasmine that could be found all over China especially the eastern provinces This piece is from Cangzhou in Heibei Province with elegant and delicate melody The tune is played by violin and viola, describing how a girl projects herself as a jasmine flower and dreams about romantic love
4 Duihua Can You Guess What Flower It Is
The format of questions and answers is often found in folk songs especially about the flowers' names This tune is one of them from Cangzhou which is merged with another folk song Flying the Kite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piece The changeable rhythms, contrasted tone colors and frequent shifts of dynamics depict a noisy and gay picture of the cheerful crowd
Suit 2 Yun ling su miao
Yunnan Folk Songs
Sketches of the Highland of Yuannan
1Xiaohe Tangshui Flowing Stream
This is a Yunnan folk song describing how a girl is missing her lover under a moonlit night Different instruments were used to picture the scenery such as the string instruments for the moonlit night, the piano, harp and glock for the flowing stream The touching melody is then played by the English horn and flute respectively The music reaches its pinnacle when the low register part representing the boy friend played at half speed and is accompanied by the full string ensemble
2 Fang Ma shange Song of Wrangler
This popular Yunnan folk song describes how the herdsman is grazing their horses on the pasture land and mountain It also shows the bold and straightforward character of the herdsman Percussion and violins are used to mimic the sounds of horse bells, hoofs and whips Another wrangling tune with slow tempo and sweet melody appear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piece which shows the peacefulness of the herdsman when taking a rest during his work
3 Yu bu sahua hua bu hong Blossoming for Rainwater
It is a well-known Yunnan folk song in a pun form by which the girl is like a cluster of flowers and her lover is like a dragon in the sky The melody and mode of this tune are unique and beautiful Triplet pattern, which symbolizes raindrops, is used all over the piece The bassoon, clarinet, piccolo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 are used respectively to interpret this fascinating melody
4Caidiao Song of Riddles
This is a children's folk rhyme from Yunnan In the rhythm of tongue twister, the song depicts how the two sisters are engaging in questions and answers The mood is humorous and vivid which can be reflected by woodwind and string instruments The middle part of the piece borrows the melodic tune of another Yunnan folk song Anningzhou
Suit 3 Huang tu bei huan
Shannxi Folk Songs
Sadness and Happiness on the Yellow Soil Highland
1 Nuwa danshui Theme and Variation by Folksong of Shannxi
The theme of the melody originates from a Shaanxi folk song which is talking about a country girl's hard life The music develops in different traditional variations that probes the girl's feelings in many aspects The tone is sad and melancholy which shows her disconsolate and hard feelings It also depicts her attempt to struggle against her miserable life
2Fuqi douqu The Amusing Couple
It describes the amusing scene of a couple who are laughing at each other A three-stringed Chinese plucked instrument and the banhu symbolize the couple respectively The discord of piano and humorous tone color of small gong further strengthens the comic flavor of the theme
3Zou Jiangzhou Going to Jiangzhou
It is a popular song in Shaanxi and Shanxi which shows a cheerful man with a carrying pole on his shoulder humming when approaching Jiangzhou The beautiful country scenery is illustrated by the light-hearted and happy tune of banhu while the fixed sound pattern of violin imitates the elastic movement of the pole on his shoulder
4Lan Huahua Lady Lan Huahua
This song is from the north of Shaanxi Province talking about a brave girl called Lan Huahua She protested against feudalism and pursued her own happy marriage Her struggle ends in tragedy and finally costs her life The music begins with oboe and cello to depict their passionate love Then the brass and strings come in to symbolize her struggle and wrath In the end, the theme is recapitulated by the kettle drum and finally leads to the tragic ending of the story
Suit 4 Ba Shu shan ge
Sichuan Folk Songs
Mountain Songs of the Ancient States Ba and Shu
1Huaihua jishi kai Expecting the Blossom of Scholartree
Sichuan people are known for their diligence, straightforwardness and humor This is a typical Sichuan folk song talking about how a girl is missing her lover The tone is amusing and unique The beautiful melody is recapitulated by the oboe, horn, string instruments, flute and English horn respectively while the harmony in another mode pictures the village scenery
2 Huangyang biandan Yellow Poplar Shouldering Pole
This Sichuan folk song talks about a young man watching the girls in Qiuzhou to do make-ups on his way carrying a load of rice there too The music begins with the full orchestra to portray the strong young man while the duet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piece depicts the leisurely and relaxing mood during his rest
3 Xiu hebao Embroider a Pouch
Embroidering pouch is a very popular theme among Chinese folk songs It shows the excitement and shyness of young girls when embroidering pouch for their lovers Girls always give a pouch to their lovers as a token of love The music begins with string quartet, and is followed by the woodwind, harp and flute respectively It is just like the shuttling thread in her hand
4Taiyang Chulai Xiyangyang Happy Sunrise
This is a lively and straightforward folk song from Sichuan Province It describes the happiness and pride of children when they climb up the hills to work The melody is played by the full orchestra With the highlights of brass, strings and kettledrums, the masculine tone of the piece is further strengthened
Suit 5 Jiang nan yu si
Jiangsu Folk Songs
Drizzle in the South
1 Wuxi Jing The Scenery of Wuxi
Wuxi in Jiangnan Province is famous for its beautiful scenery which is also the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poets, painters and musicians Such as the Moon Reflected in Two Streams and this folk song are both well-known tunes talking about Wuxi This orchestral version of the folk song depicts the charming scenery by both the woodwind and strings
2 Yangliuqing Green Willow
It is an animated and brisk Yangzhou folk song It is named so because it uses green willow as a foil in the lyric which is meaningless The lyric is changeable with humorous and cheerful words Pizzicato is applied among all strings and is even used to imitate the rhythm of gongs and drums The delightful and active tone of the melody is then fully expressed
3 Bagen Luchaihua Pulling out a Reed Catkin
It is a folk song in Jiangdu County which is always sung when transplanting seeds in the rice fields Accompanied by the strings in pizzicato and small drums, the tune is played by piano and flute respectively to portray this beautiful Jiangnan scenery
4 Zizhudiao Bamboo-flute Tune
It used to be a popular love tune in Suzhou and is then become a mode of tune for Shanghai local opera Huju The lyric is implicit and amusing Accompanied by the harp, the melody is played by the strings in the style of Jiangnansizu
Suit 6 Taihang chun qiu
Shanxi Folk Songs
Seasons in Taihang Mountains
1 Zou Xikou Going to West Gate
Popular in Shanxi, Northern Shaanxi and Western Inner Mongolia, this folk song talks about the migration of the poor people from the Highlands for a better living The music adopts the Shanxi tune with the theme of the sad separation between two lovers Their feelings are depicted by the strings and the polyphony parts of the orchestra
2Nao Yuanxiao Happy Lantern Festival
This is a cheerful Shanxi folk song showing the happiness and excitement of people when celebrat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introductory brass and tunes by suona lead to the climax of the festive joy Then a soft and emotional tune of Embroidering Pouch appears to depict the sentiment of missing their own family under this annual gala
3 Pashan diaoA Tune of Mountain Climbing
Popular in Hequ, Shanxi Province and Wuchuan, Inner Mongolia, the structure of mountain tunes is similar to that of Xintianyou in the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Both of them are in sanban (no tempo) and also have the main theme of love This piece is composed of two mountain tunes which shows how the young village people express their love through those songs
4 Kan Yangge Going to Watch Yangge Dance
It is a country dance popular in the villages of Northern China This piece talks about two sisters who go to see the dance and have met lots of interesting things Percussion is highlighted to depict the rhythm and also the liveliness of the dance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