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话剧《雷雨》上演数十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现当代话剧舞台乃至文坛的经典之作。《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剧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感情历来是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而主要人物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关系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感情呢?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感情,这个问题很难用“有”或者“没有”来简单武断地回答。这要从两个人三十多年来的经历和情感的变化中探寻究竟。
剧作中似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十的代北方城市的一个闷热的夏天午后,而主人公周朴园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和侍萍相识相恋。那时周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大少爷,单纯热情,涉世未深,人世鬼蜮的无耻丑恶还未全然污染其年少的心灵,而侍萍是他家中的侍女,美丽温柔,如春花般绽放着青春的气息,两个人朝夕相处,两颗渴望爱情雨露滋润的少年心灵自然而然地碰撞出耀眼的爱情火花。他们闪相爱了。这是环境使然,也是青年男女初萌恋态的必然结果。这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正如后来周萍甚至周冲对四凤的感情一样,是纯真、美好值得赞许和歌颂的,因为它没有功利色彩,更谈为上刻意的玩弄。当然,不是天下所有纯真的爱恋都能收获的果实。当周朴园的家长知道两个人恋爱的时候,他们一定是极力阻挠反对,因为这不是“门当户对”的婚姻,于是他们为周朴园另谋了一个门第等级相符的婚姻,在家庭的压力和自身自私自利的驱动下,周朴园被近最终让步,周、鲁的爱恋号曾烟火般照亮两颗青春寂寞的心,但最终也只能如烟火般消逝于暗黑的天际。
成年后的周朴园逐渐由一个单纯的青年转变成自私、狠毒、伪善的资本家,但侍萍的影子仍未从他的心灵中消失。剧本第二幕写到三十年来周对鲁的“怀念”,这是很值得品味的一件事情。失去侍萍后,周朴园遇到的人生难题之一是爱情生活的不如意。他也曾花天酒地过,繁漪已是他的第三个妻子了。但直到晚年没有任何女性能像侍萍那样令他满意。于是很自然地,他怀念起侍萍,追忆起一生中与侍萍同居那段甜蜜的情感岁月。最开始,这种怀念或许只是处于精神空虚的偶尔回想,但随着现实爱情生活愈来愈不可救药,这种怀念就成了他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当他意识到好日子一去不再来时,就产生了一种类似后悔打碎了心爱的玩物的内疚。人生的难题是它不仅把怀念限于心灵,而且见诸行动:他记得侍萍的生日,把她当正式嫁给周家的人看待;一直使用侍萍用过的家具,保留着侍萍生孩子后怕风连夏天也不关窗的习惯;到处打听侍萍的下落,后来准备给她修坟┅┅在这种怀念中,他觉得自己虽然有罪于前,却能不过于后,仍然不是为多情而高贵,从而卸掉了良心和道义上的重负,心理趋于平衡和充实。这种怀念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
当三十年后的一个下午,在周公馆里,周朴园意识到站在他面前的“下人”就是他“日思夜想”的侍萍时,美丽如谎言的“怀念”立刻如风中的肥皂泡不攻自破。他紧张到了极点,以至连声惊呼“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当他从事平口中得知侍萍是无意间因找女儿才碰上他时,周朴园的紧张稍有缓解,一番软硬兼施的话语企图打消侍萍出现可能会危及他的社会地位和脸面的同时,又想用钱收买侍萍,企图用钱堵上侍萍的口,让她永远不再提起他以往的“丑事”。当然这一切没有得逞,终因鲁大海的出现和周萍四凤的出逃而更惊惶不安 。
纵观三十年来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变化,是一个由真心想恋到虚假怀念到断然绝情的过程,这一变化归根结底缘于他自私虚伪的本性和它所属的封建资本家的阶级本质。鲁侍萍在周朴园的生命中虽曾占据极为重要得地位,但也没有摆脱被玩弄、丢弃的结局,是一个被其领域被侮辱的形象。如果我们对周朴园的怀念侍萍还心存一丝怜悯,不妨就送他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吧
陈奂生是当代作家高晓声创造的一个出色的艺术典型。作家为这个人物写出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四个短篇,组成陈奂生系列小说,其中以一九八○年二月发表的《陈奂生上城》最为成功。在这部小说中,陈奂生表现的种种举措,丰富的心理波动,折射着处在新时期农村变革中的老一代农民在迈出新生活第一步时的喜悦和惶恐,他们的得意和令人“含泪地微笑”的愚昧。
一九七八年的年底决分吹掉了陈奂生头上的那顶“漏斗户” (意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的帽子,物质生活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抽空还可进城卖点农副产品。他在精神生活上也有了新的追求,开始为自己的言辞拙讷,不被别人看重而感到遗憾。他做梦也想着有一天能亲自碰上一件大家都未曾经历的事,像他佩服的说书人一样给大家吹一吹。
早春的天气寒意料峭,去了一顶“漏斗户”的帽子,一阵轻松,却使上了年纪的陈奂生头上感到有些冷。于是,他打定主意进城卖掉油绳买顶帽子。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小说开首用着唢呐一般的欢快节奏展开了陈奂生上城的喜剧奇遇。
大概因为腰里有了几个钱,陈奂生一进城并不忙于卖油绳,而东悠西转地相看他的那顶帽子,实惠一点自然是他的想头,但不管怎样,非得是顶“簇新的、刮刮叫的”。三个钟点过去,他算是选定了二元五角一顶的,至此才记起得卖油绳了。为了用油绳钱换帽子钱,他是硬着头皮转悠到火车站,临及晚上十点半光景才把油绳卖完。卖帽子的店铺已打烊,看来帽子是买不成了,他叹了口气,想动身回家, “谁知一站起来,双腿发软,两膝打颤,竟是浑身无力”, “口腔上爿却象冒烟,鼻气火热,一摸额头,果然滚烫,一阵阵冷风吹得头皮好不难受”。——他是病倒了。尽管他是窘极的,但想到自己毕竟是个堂堂男子汉,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匆忙的必要”,倒宽慰了起来,找着了车站上的一个长椅,露出了一个微笑, “那扶在椅上的右手,轻轻提了起来,象听到了美妙的乐曲似的,在右腿上赏心地拍了一拍,松松地吐出口气,便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
是县委吴书记在陈奂生病得迷迷糊糊中用小车送他去看了病,随后又忙乱地把他送进县委招待所的上乘客房中。第二天天光一亮,陈奂生醒来,发现自己住在那么好的房间里, “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盖着刮刮叫三层新的绸被子。于是一股自卑而纯朴的情感浮漫心胸,他“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象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
一结帐,陈奂生大吃一惊, “一夜五元”。——“我的天!自己竟一困困掉了两顶帽子!”浑身顿时热汗淋漓,居然还向服务员冒出“我是半夜里来的呀”这句外行话,心里是忿忿然的。回房间去取旅行包,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 ‘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 ‘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 ‘扑通’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结帐前自发的自卑感激全然消失了,代之以一种似乎被欺骗后的恶作剧的报复。陈奂生性格的喜剧性正是表现在这种相悖的行为逻辑之中。
不过,陈奂生毕竟还有 的法宝: “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但是终究还无法排解“五元钱”的肉痛,他更是报复起来: “困到足十二点走”, “捞着多少算多少”;想到没洗脸, “便把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他出了五元钱,“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出了招待所,买不买帽子的问题又袭上心头, “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当帽子买到, “他立即戴到头上,飘然而去”。作家对陈奂生心理的推演到此并没有结束。快到家门口了,陈奂生忽然想到如何向老婆交代,他设计了几种谎言,都不满意,最后心头蓦然一亮: “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元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这真是他做梦想的事呵!现在, “他可以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有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
陈奂生,这是一个活脱脱的、相当丰满深厚的农民艺术典型。他同他的前辈不一样,临逢到好时候,苦难凄悲的命运已与他无缘了;但他还有同他的前辈一样,见少识浅,愚昧自卑,即便在新时期的祥云笼罩下,还无法将因袭的阿Q气褪尽。这便是作家写陈奂生时会有“情绪轻松而又沉重,高兴又慨叹”的基本原因。
王蒙说高晓声的小说是“寓土于洋”,高晓声写陈奂生正显示了如许的特色。浓重的心理描写,本是外国小说的胜场,作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细致的心理描述,但往往又将叙述和白描手法融和之。作品开首陈奂生上城时的心情不是一种静止的抒发。 “悠悠上城来”,加之“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的环境点染,是很生动的一笔。
高晓声熟悉农民,他的幽默才能使他笔下的陈奂生“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具有耐人寻味的喜剧色彩。上述陈奂生在招待所为“五元钱”的种种举措,表现了人物心理逻辑的喜剧荒谬性。一层紧接一层的喜剧逻辑的推演,加重加深了人物性格之于读者的 。
特别是陈奂生身上的那股阿Q气,展示了现代老一代农民灵魂中的光华和阴影,它的丰富的意蕴和历史深度,洞开了我国当代小说的一个异常突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的门额上,朗然地标示着当代小说犀利的思想批判能量,标示着它们是杰出的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当然继承者。同时,陈奂生这个形象所以会赢得当代读者的欢迎,只要看看他的性格所展现出的当代中国社会的面影,就很足够了。
从白素珍到张爱玲,由古至今爱情都不会因为你是一个有着美好愿望的女子而功德圆满。面对不属于自己的爱情,请给它一个潇洒的转身,给它一个美好的归宿,留给曾经的爱人一份永远的纪念。以下是我整理的如何正确对待感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情是什么呢 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感情啊,让人欢喜让人忧愁的感情啊。情为何物她就是藏在你心里的一段美好记忆,她就是你遇见美好的人时产生的一种感应,她就是让你日夜思想的一个人。 二、爱过了就不要后悔 但是,爱过了,就释然了。人对自己爱过的人,似乎无怨无悔,经年以后,会对一切感到平淡如水。而人对那些自己不爱的人,或者有意无意中伤害过的人,反倒有一种深深的思念,每每梦中醒来,回忆往事,泪水会打湿了衾枕,心中会充满了愧疚。 三、爱是会有回应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呢为什么情感的天平在多年以后发生了倾斜呢原来,这就是爱的魅力了,爱在爱中满足了,付出了,即使什么也不能得到,就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但是被爱,就不一样了,也许当时感到被人家爱是一种负担和麻烦,但是经年之后,才发现被爱的幸福和被宠的甜蜜,才发现自己错过了一种最珍贵的爱,才发现自己欠了别人很多很多。 四、爱情不一定是相互的 人世间,很多人的感情诉求,不一定有回应,尤其是恋爱中的红男绿女,当一方有情,而另一方无意的时候,是最伤人的。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很多人都把那份割舍不了的情感忍痛割爱了,很多人心中都有一种遗憾埋藏。 五、爱情不是苦苦纠缠 话说,虽然写过很多关于如何追求爱情的经验写过爱情溜走的时候怎样更有效果的挽回爱情,其实内心是排斥的。因为内心深处觉得,爱情是你情我愿,是纵然粉身碎骨也要拥有的,而不是苦苦纠缠。相信我,这些话是我的真心话。 六、爱情只是调味品 可能每个人,都会有把爱情当做一切的时期吧只是在爱情的路上风里雨里走过后才会明白,爱情不过是生活中的调味品,没有,缺少一点味道但照样生活,有,不过是增添一点味道罢了,一切依旧。爱情不是唯一,这是真的。 七、爱情没有可比性 爱情不是货物,不是用来炫耀的东西,所以爱情之间没有可比性。穷人有穷人的爱情,富人有富人的爱情,谁好谁不好谁都说不清。如果你要是把你的爱情进行比较,你只有一个结果:你的爱情好差劲!这和人外有人一个道理。
扩展资料:
1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伪自由书·再谈保留》),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主人公阿Q这一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阿Q实际上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阿Q贫无立锥之地,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他终于被剥掉最后一件布衫,连恋爱的权利也没有;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永远都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他的现实处境是如此悲惨之至,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阿Q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Q这种性格上的“精神胜利法”: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悬揣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蒙受了“生平第二件的屈辱”,“拍拍的响了之后”,“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就忘却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例如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之后,就自欺欺人,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精神胜利法”使阿Q虽受尽剥削和欺凌却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的地位。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他许多复杂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游荡,被迫作为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出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Q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鲁迅从雇农阿Q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遵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铸的时候,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的某一点,使其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在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明显打上了近代社会急剧破产,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又找不到出路的不觉悟的农村流浪雇农的阶级烙印。小说对未庄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阿Q精神胜利法与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封建传统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的联系,与小生产者的落后、闭塞、保守、软弱地位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阿Q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典型。另一方面,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是历史上“两次奴于异族”,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接连失败的中华古国屈辱地位的产物,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安于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民族精神状态,即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弱点”。鲁迅从他对中华民族历史、现状长期深刻的研究中,发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他的《阿Q正传》正是对于我们民族最伟大的自我批判,并从这实事求是的清醒批判中寻求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阿Q正传》的主旨及历史价值正在于此。从这个角度看,毫无疑问,阿Q是中华民族中具有精神胜利法弱点的这一类人的典型,写出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概括性。
希望采纳
告诉你方法吧、、呵呵、、希望有帮助、、、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因为篇幅短小,小小说的人物并不复杂,《赌》中只有“暴君”、“哲人”和“上帝”三个人物,而主要人物明显是“暴君”和“哲人”。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如《赌》文中对二人的神态、动作描写,对“暴君”的语言描写等。如果我们在分析时仅仅关注“暴君”的语言描写,我们也许只能从文中读出他浮躁(或急躁)的性格特点,但再通过分析他“指着哲人的鼻子”等神态与动作,我们就能进一步了解他张狂(或盛气凌人)、自负等性格。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赌》文第③段中的“他(暴君)很自信,多年的厮杀……”中的“自信”及第⑤段中的“他(暴君)傲慢地站起身”中的“傲慢”等,这些词语不仅是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也直接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具有深层含义)的描写词语。比如,文中多次写到“哲人”的“笑”与“沉默”,无非是为了展示哲人“沉着(沉稳)”、“心态平和”等性格特点。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角度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比如,文章第⑥段末句写到“沙漠越来越静了”,乍看似乎与人物性格无关,但就是在这样“越来越静”的沙漠之中,“哲人”坚韧与平和的心态才最巧妙地得以展现。再比如末段中写道:“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只有以坚毅的性格去战斗,才能看到生命的绿洲呢?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赌”完全程之后我们发现,“暴君”因浮躁而自食恶果,而“哲人”则因坚毅谦卑而最终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春天,整个情节都是围绕“暴君”的浮躁与“哲人”的平和心态而展开的。
于是,我们可以将“暴君”的性格特点归纳为:张狂(盛气凌人)、傲慢、自大(自负)、浮躁(急躁、意气用事);将“哲人”的性格特点归纳为:沉稳(沉着)、谦卑、耐劳(坚韧或坚毅)、心态平和。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在《赌》文中,“暴君”形象可概括为:“暴君”是一个盛气凌人、傲慢自负且经常意气用事的反面形象;“哲人”是一个遇事沉稳、待人谦卑、心态平和且能吃苦耐劳的正面形象。概括时,如果能够确定人物身份的,则以“工人”、“农民”、“小市民”、“手工业者”……概括;如能确定其评价的,可以“文学家”、“画家”、“政治家”……概括;如能确定其(阶级)性质的,可以“资本家”、“封建地主”、“走狗”……概括。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赌》文塑造“暴君”和“哲人”这样两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从“暴君”的角度来说,无非是告诉人们目空一切的狂妄之徒终将自食恶果,警示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心浮气躁;从“哲人”的角度而言,无非是想告诉人们唯有以谦卑与坚毅的心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到达心仪的彼岸;如果再联系题目“赌”,从二者对比的角度来分析,又不难看出文章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赌博,狂妄自大者必然输掉自己的人生甚至生命,心态平和者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步分析法概述
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人物分析写法具体介绍如下所示。
1、抓住人物形态特点,即描绘人物外貌及神态描写的句子,先析外在特点,然后在特定的环境中思考分析体会人物情感。
2、抓住人物言语内容,领悟其心。即抓住人物语言,联系上下文,由表及里,辨析领悟人物思想情感。
3、抓住人物行为特点,品析其神。几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词句,理解表层意思,分析深层含义,品悟人物的精神风貌。
4、了解人物的生活环境,把握文章主旨,这是基础,然后分析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首先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某一类人的特点),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这一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