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9句刻骨铭心的情感话语

《诗经》里9句刻骨铭心的情感话语,第1张

诗经情话  

0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大意 :鱼鹰关关对着唱,停在河中沙洲上。漂亮善良好姑娘,该是君子好对象。 最美好的季节,就是情思萌动的季节。

02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大意:巧妙笑时酒窝好,美目盼时眼波俏。美人一个秋波、一个轻笑, 便使我永生难忘。

03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大意 :我偶遇美人一位,清丽温婉。看遍 世间种种好,人间还是女儿俏。

04

今夕何夕,与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诗经 · 唐风 · 绸缪》

大意: 今夜是何夜?见这好人真欢欣。你呀你,我该对你怎么办?一见钟情的惊喜,心花怒放,激动得手足无措。

0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大意: 初生的芦苇色青苍,夜来白露凝成霜。我常说的那个人,在水另一方。我喜欢的人儿啊,难追呀难追,可我从不放弃追求你。

06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

大意: 月儿出来亮呀,美人多俊俏呀。缓缓地步行呀,劳苦得我心忧啊。别人见月思故乡,我却在月亮上看到你的脸庞。

07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大意 :你的衣领青青,常常挂在我心。 喜欢一个人,就会不知不觉地,记住关于他的所有细节。

08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大意 :一天不见她,如同三秋长。相见时,恨不得一天就是一年;相思时,一天作万秒万分计。

09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

大意 :风雨像黑暗,鸡叫还不停。既然见到你,还有什么不欢喜?久别重逢,见到你的那一瞬,所有的苦楚都无影无踪。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对风雨鸡鸣的描写引出了后面人物的活动。

诗歌描绘了风雨大作、天色阴沉、伴随着鸡鸣的暗淡、悲凉的景象,运用起兴,对风雨,鸡鸣的描写引出了后面人物的活动。渲染了风雨凄迷、阴冷沉郁的氛围,从而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女子等到丈夫后的喜悦之情。

在对风雨的反复描摹中,深化诗歌中暗淡、凄凉的意境,渲染气氛,强化喜悦的感情,突出主题。

 《山有扶苏》,《诗经·郑风》的第十首。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这首诗写一位男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毛诗序》说,“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就有失牵强。《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山有扶苏

 题解:女子俏骂情人。

 原文

 山有扶苏,①隰有荷华。②不见子都,③乃见狂且。④

 山有桥松,⑤隰有游龙。⑥不见子充,⑦乃见狡童。⑧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

 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

 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注释

 ①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②隰(xí席):洼地。华: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词。一说拙、钝也。

 ⑤桥:通"乔",高大。

 ⑥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狡狯的少年。

 赏析一

 宋代老夫子朱熹何以惹来后世的谩骂,我看跟他对《诗经》的评价有极大的关系。他说:“郑卫之乐,皆为*声。”其实他哪里听到“郑卫之乐”了他所看到的不过是三千年前的诗句文字,而且此人很不地道,先是赞成《诗序》,继而又反《诗序》,为何变化如此之大耶无他,只不过要把《诗经》的“经”的地位降下来,而把自己所编的“四书”抬上去。

 《诗经》变成文学作品,进而变成民歌,就是从他这里来的。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这人世间的事就是这么阴差阳错。不过倒也因了这些阴差阳错,给尘世间增添了一些乐趣。

 正如《郑风》中的这首《山有扶苏》,本来是诗人用来讽刺郑国的公子忽,“所美非美”,结果却成了一首非常俏皮的情诗。诗中的女子本来是在等待她的帅哥,结果却等到了一个狂夫;本来这个名叫子都的帅哥,只是诗人随意虚构出来的一个名字,结果却使“子都”的美男子之名传遍天下。

 我也不反对现代人把这首诗看成是女子与情人约会之时,和他打情骂俏。

 娇爱和戏谑,是女人男人两情相悦、激情碰撞之余的火花,更是性爱之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了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满目都是情,满脸都是春。正如五代时一位号为“曲文相公”的诗人和凝写他自身的经历:“醉来咬损新花子,拽住仙郎尽放娇。”把自己和心爱的女子尽情欢谑的场景写得那么令人艳羡,连他自己也不尽得意地说:“今夜仙郎自姓和。”

 《山有扶苏》中显然也是这样一个女子,自己约会等待的情人明明是个美男子(即便不美,在她眼里也是美的),却偏偏要说他是“狂夫”、“狡童”,正如我们现代人,爱把自己的爱人称呼为“死鬼”、“冤家”一样,其实在这些言词的背后掩不住心中的骄傲与欢喜。

 人性使然,古今同理。

 诗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起兴,对应的正是自己心中的恋人,高山上长扶苏,湿地里开荷花,各得其所,各称其美。自己心中的恋人其实也和子都、子充一样的美。至于子都、子充是什么人,谁也不知,只有姑娘心自知。《孟子》说:“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不过,诗中的子都还真有其人。子都,春秋时期郑国人,大名叫作公孙阏,子都乃是其字。子都是当时的一个有名的偶像派人物,不仅相貌生的美,还有着一身的好武艺,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郑庄公的大夫。然而,子都虽美,却是个小心眼。《左传》隐公十一年里便记载了他因争车未遂而在阵前射杀己方大将颍考叔的事情。

 而子都的盛名,仅靠这一件事还炒作不起来,若不是因为这首《山有扶苏》的诗,子都不过就是无数美男子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得不到那么多的“粉丝”。仅凭这一首诗,子都入选中华美男榜,便是实至名归的了。

 孟子何尝又看见过子都孟子所看到的“子都”,还不就是诗中女子心里的子都。其实这“子都”,就好比今天追星族眼里的“刘德华”、“李连杰”一样,只可远观而不可近得的偶像。在这首诗里,“子都”被用作了帅哥的代名词,或者也可以说,子都乃是众多郑国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和假想的约会对象。

 后人说,郑国是情歌的沃土,我信。至少这一首诗便足以证明郑国的男男女女都颇解风情。这可能得益于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当时郑国的国势吧。

 《毛诗正义》中说,郑国“右洛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可见其地理位置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有山有水。这样的地方即便不产美女,也容易生产多情人。

 另:据说秦始皇之妻郑妃常唱此曲,便给郑妃生下的大公子取名扶苏,希望他能像扶苏一样繁茂。

 赏析二

 《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毛诗序》说,“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高亨《诗经今注》以为这诗写“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二说似乎都较牵强。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有一定道理。而宋儒朱熹则认为《山有扶苏》是“*女戏其所私者。”此说倒比较接近诗旨。所谓“戏”,即俏骂之意。至于称诗中女主人公为“*女”,完全出于道学家的偏见,因为在他看来,《郑风》中的所有恋爱诗都是“*奔之诗”。今人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之类的说法,即脱胎于朱熹之说,但扬弃了朱说的糟粕。

 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想像: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姑娘早早就来了,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心上人来。最后,姗姗来迟的爱人总算见着了,姑娘心里当然很高兴,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说: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可不是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啊!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样的良人,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啊!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男女在欢会中的愉悦的心情,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现,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不更表示他们的亲密无间吗小儿女的情态在诗中确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至于诗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和“山有桥松,隰有游龙”这四句,读者大可不必当真,以为是恋人约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清代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得好:“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也说:“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本诗中的起兴就属于这种性质。当然,无论是高山上长的扶苏树、松树,还是水洼里盛开的荷花、红蓼,这些美好的形象,从烘托诗的意境的角度看,还是很有作用的。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全文解释及赏析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题解

 这诗所写的是: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的'时候,一个女子正想念她的“君子”,如饥似渴,像久病望愈似的。就在这时候,她所盼望的人来到了。这怎能不高兴呢?

 注释

 (1)凄凄:寒凉之意。

 (2)喈(接jiē):古读如“唧”。“喈喈”犹“唧唧”,鸡鸣声。

 (3)君子:女子对她的爱人之称,已见《君子于役》篇。

 (4)云:发语词。已见《卷耳》篇。胡:何。夷:平。云胡不夷:就是说还有什么不平呢?言心境由忧思起伏一变而为平静。

 (5)潇潇:《广韵》引作“潚潚(音修xiū)”,急骤。

 (6)胶:古读如“鸠”。胶胶:《广韵·五肴》引作“嘐嘐(交jiāo)”,鸡鸣声。

 (7)瘳(抽chōu):病愈。言原先抑郁苦闷,像患病似的,现在却霍然而愈。

 (8)如晦:言昏暗如夜。已:止。

 余冠英今译

 风吹雨打冷清清,喔喔鸡儿不住声。盼得亲人来到了,心头潮水立时平。

 急风吹雨雨潇潇,听得鸡儿咯咯嚎。盼得亲人来到了,心头百病一齐消。

 一天风雨黑阴阴,为甚鸡儿叫不停。盼得亲人来到了,喜在眉头笑在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78-1792、 王卉《郑风·子衿》中的女性爱情意识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0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56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