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类: ,把握作品主题 一,整体感知,理清线索(情节,情感脉络) 把握作品主题 整体感知,理清线索(情节,情感脉络) 把握作品主题 , 1,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情感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 人物为线索 2,理清情节:可依据时间,地点,人物情感,事情发展阶段的变化,并根据一些标志性的 语言进行确定 3,领悟作品主旨需抓关键语句如开头部分总领全文的总起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落 中的中心句;结尾部分揭示全文的主旨句 二,理解题目的多层含义和作用 理解题目的多层含义和作用 1,含义:①表面含义——实指什么,②深层含义——结合文章内容,主题挖掘,看一看关 含义: 含义 键词语有没有引申义,比喻义 例:本文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有哪几层含义?(3 分) 答:①指小偷送的最后一朵玫瑰②指《夏日一朵玫瑰》那一首歌③指那个女歌唱家④ 象征着小偷身上复活显现的美好人性 2,作用:可从以下角度分析:①从内容上分析,是概括情节,还是揭示主旨?②从吸引读 作用: 作用 者的角度分析,是吸引读者注意,还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还是引发读者思考?③从修辞, 技法角度分析 例: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 答: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节……;由物及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例: 《蔷薇几度开》 《田野上的白发》 《背影》…… 三,分析人或物的形象特点 分析人或物的形象特点 1,分析人物描写,归纳人物的性格 而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 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来看,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言,神态,心理,动作,细节等 (作用是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且 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并表现作者的爱憎倾向 ) 如: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忠厚隐忍, 吃苦耐劳, 坚忍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生动, 丰满,感人 丰满,感人 ★归纳人物性格题一定要全面,完整问问自己,从语句可以看出的性格品质 2,分析抒情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①特点:尽量选用文中现成的词语概括景物呈现出来的特点 ②意义:往往寄寓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抒情形象也许会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略 四,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略) 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 五,分析常见写作技法及作用 分析常见写作技法及作用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2,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性 修辞手法 格,生动形象,亲切自然,有情趣;夸张——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突出形象特征,增强感染 力;排比——增强语势,富有节奏感,加强了某种情感;反复——强调作用;设问——自问 自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反问——加强 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3,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特点)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特点) 表现手法 象征——形象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深沉,含蓄之美; 启发读者联想, 思考; 增强艺术感染力 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 衬托,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等 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①联系主题,语境;②解读修辞,转换语言;③补充潜省语句,领会深层含义 含义: 含义 例:说说"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疯长的憧憬 "的含义 答:四月,美丽的春天,既使人陶醉;又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如把题干中的"含义"改为"作用" ,该如何作答呢? 例: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4 分) 答: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 分) (2 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 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 分) (2 2,作用:①从内容上分析;②从结构上分析;③从表达效果上分析 作用: 作用 例 1: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 分) (3 答:①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④烘托老 人的形象 (答出三点即可) 例 2: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①"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 突出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七,赏析作品语言 语言特点的思考角度:①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精妙的形容词,起限制作用的副词等; ①字词 ②修辞(见上)③手法上 修辞 ③手法上(见表现手法,色彩的映衬)④语言风格上 ④语言风格上(运用叠词,音韵和谐, 委婉含蓄) 答题要点:语言特点+结合语境的具体作用+情感(思念,赞美,敬佩,忧愁,惆怅,寂寞, 伤感,烦闷,恬淡,闲适,仰慕,愤激等) 例 1: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叠词)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 补充:记叙的三种顺序为顺序,倒叙,插叙倒叙是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吸引读者; 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说明文 一, 整体感知,明确说明对象 整体感知,明确说明对象 考查方式1,直接写出文章的说明对象2,用说明对象为文章拟标题 如何找1,看标题2,看首段或末端中的关键词 (结构:总—分—总,分—总,总— 分) 二, 筛选信息,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筛选信息,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查方式1,直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如《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2,用说明对象的特 征填写图表如《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漫话阶梯》 以下定义的方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 如《小品建筑》4,选择题型 解题方法找中心句 (先看首尾,如没有,则需仔细研读,概括分析 ) 三, 分析文章结构及顺序 分析文章结构及顺序 1,结构见上 2,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外→内,上→下,前→后,总体→部分等)逻辑顺序(现 象→本质,因→果,果→因,主→次,一般→特殊等) 以简答的形式问是否能调整段落的顺序 考查方式有直接填空,有划分层次,有以简答的形式问是否能调整段落的顺序 如:第④⑤两小节都介绍了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 (3 分)《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 ) 答:不能,因为前者"色彩的鲜明"明显,直观,而后者"色彩的明暗"容易忽视,需稍加 玩味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答题思路 首先判断两小节分别说明的是什么内容, 然后揣摩两个内容之间是否存在必然 的顺序,比如时间,空间或逻辑先后 如: 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 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 《绝句》 , 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 答: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位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而引用后者则是为了说明"倒春寒" 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提醒: 有的说明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 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和段落的说明顺序不 一样,有时候甚至会考某段当中介绍某个内容时的说明顺序,需格外注意审题 四, 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考查方式1,直接问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在告知了说明方法的基础上, 请考生分析其作用3,不提"说明方法"这个词,而是问文章某处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例 1:画线句"罗马人盛赞其抗菌力,用薰衣草来泡澡和清洁伤口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美丽的薰衣草》 ) 答: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薰衣草的杀虫抗菌效果好的特点 例 2:文中为何举恐龙和蓝鲸这两个例子呢?(二模《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 ) 答:恐龙和蓝鲸分别是陆地和海洋"生物金字塔"中最大的动物;用它们做例子有代表性; 为了说明许多生物的演化历史能说明"魔咒"的魔力 例 3:文章引用普罗旺斯薰衣草的传说,有何作用? 答:增添薰衣草的美感,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 3: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 答: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 答题格式举例子:以……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列数字:数据的使 举例子: 列数字: 举例子 列数字 用具体详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作比较: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 作比较: 作比较 的……特点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引资料:引用 打比方: 引资料: 打比方 引资料 名言,格言,谚语,说明了……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传说,趣闻,说明了…… 的特点,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 五,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1, 词语的含义如说说"着色的情感"的含义《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 ) 2, 标题作用 (得分点同文学作品)※因为说明文的标题通常就是说明对象,所以从内容 上来讲标题的作用是引出说明对象或者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 《脸儿为什么会变红》 《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六, 语言品析 语言品析 考查方式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到目前为止,大约,可能,几乎……) ①直接问加点字词有何作用②问文中某个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并说理由③问加点 字能否删去 例 1:国家馆屋顶上还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 答: "大量的"表示数量多,准确说明了国家馆屋顶上使用的太阳能板之多; "有望"表示有 希望,说明中国馆实现照明自给是一种理想状态,并未成为现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 例 2:第六段中加点的"据化石推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据化石"说明下面恐龙长度数据的来源,增加了可信度; "推断"表猜测,说明此数据 还不能完全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格式首先,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如问能否替换,还需对替换词语进行解释 然后, ) 结合语境体会有加点字时句子的含义;最后,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通常会涉及两类词语: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①表达情感的词语,特别是副词 (方法: "删除法"即把加点词去掉和原句进行比较,找出 区别 ) 如:品味"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和"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中加点词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 答: "又" "也都"表明人类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频率高,范围广;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破坏 生态环境行为的痛心 ②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词语 (※ 除比喻要说成是打比方外,其他修辞同文学作品中一样用) 如: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多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 成粽叶式的青绿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 (07 南京《在节日里徜徉》 ) 答: "悄然走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端午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染"准确 传神地表现出端午习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七,拓展性试题 提醒:需结合文中所介绍的知识进行回答 如: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最后两题;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最后一题; 《漫话阶梯》最后 一题; 《东方之冠,中华舞台》最后一题 补充: ★ 文章开头引用《智取威虎山》的对白,有何作用? 答: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人脸为什么会变红" ,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议论文: 一, 寻找归纳论点 寻找归纳论点 考查方式①直接问②不直接说"论点"这个词,而是问文章的写作意图等③要求给文章 拟标题 2,答题策略:①论点的提出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题目即论点,b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c (a 通过材料或故事引出论点,d 结尾总结归纳论点 ) ②可根据语言标志找论点如"我认为" "由此可见" "总而言之" "因此" "所以" "不难看 出" "足以证明"等 ★ 提醒:论点必须是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告诉读者针对某个问题应该"如何看待" 如 提醒:论点必须是明确的 告诉读者针对某个问题应该"如何看待" "如 " 何去做" 疑问句和词语均不能作为论点 和词语均不能作为论点 何去做" 疑问句和词语均不能作为论点 二,理解和运用论据 1,论据分为:事实论据(事例,现象等)和道理论据(原理定律,名人名言等) 2, 考查方式: ①分析论据的作用 ——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 (先答出直接证明的观点, 再答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 ②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③选择题型:选择和论点相符的论据 三,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1, 考查方式:①直接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②笼统问:文中运用了多种 论证方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③问:某个句子有什么意图?(有什么表达效果?) 2,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 运用举例论证,通过……的事例,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论证了……论点, 论证了……论点 ② 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警句) 论证了……论点,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 ,论证了……论点 论证了……论点, ③ 运用对比论证,将……和……进行正反对比,更加鲜明地论证了……论点 论证了……论点 论证了……论点 论证了……论点,易被人接受 ④ 运用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论点 论证了……论点 四,梳理和剖析论证思路 1, 考查方式:①用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或某一段的论证思路 )②用问答的 形式,要求回答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③以调整顺序的方式问:文章 ×段和×段能否调换,为什么? 2, 答题策略 (1) 议论文的行文思路一般为:提出问题(引出观点)→分析问题(运用论据证明论点) →解决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2) 了解议论文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开头:直接\通过名人名言(故事等)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结尾: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发出号召或劝勉 (3) 利用表顺序的词来组织答题语言"首先" ( "然后" "接着" "最后"等) 例:5+3 第 162 页《学习语文不能速成》第 2 题 例: 《论友谊》 答题表述一般如下:首先,直接(通过……)提出(引出)……的论点;然后,运用……论 证方法(举了……的例子或引用……的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了……的结论 五,揣摩和品味议论文语言 1, 修辞 (比喻说成是比喻论证,其他修辞和文学作品一样用) 2, 遣词造句的严密 六,阐发个人观点 1, 考查方式:一般为最后一题 2, 提醒:观点要明确,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可采用总分,分总式的结构来组织语言, 使得思路清晰
这首诗艺术上颇有特色,作者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尽量抑制感情,渲染环境的悲剧气氛最后选取八十邻翁这一人物形象,描述他“哭牛如哭子”的情节。因小见大,即事言情,比起大声疾呼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弦。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未发个人的牢骚,而是把慨叹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不幸和灾难之中,表现出时代的苦难。他不仅仅是从宋遗民角度谴责元廷不顾民生,而是有着更深广的同情心,显示了系心民瘼的博大胸怀,立意超出了单纯发抒旧君故国之思的遗民诗,当是空谷传音之作。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绝句》
此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特别是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受,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这都是值得借鉴的。
一月春寒缩牛马,束桂薪刍不当价。
去年霜早谷蕃熟,雨烂秧青我日晒。
深山处处人夷齐,锄荒饭蕨填朝饥。
干戈满地此乐土,不谓乃有凶荒时。
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为命牛亦冻。
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春寒叹》
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文学作品类:
一、整体感知,理清线索(情节、情感脉络),把握作品主题。
1、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情感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人物为线索。
2、理清情节:可依据时间、地点、人物情感、事情发展阶段的变化,并根据一些标志性的语言进行确定。
3、领悟作品主旨需抓关键语句。如开头部分总领全文的总起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落中的中心句;结尾部分揭示全文的主旨句。
二、理解题目的多层含义和作用。
1、含义:①表面含义——实指什么,②深层含义——结合文章内容、主题挖掘,看一看关键词语有没有引申义、比喻义。
例:本文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有哪几层含义?(3分)
答:①指小偷送的最后一朵玫瑰。②指《夏日一朵玫瑰》那一首歌。③指那个女歌唱家。④象征着小偷身上复活显现的美好人性。
2、作用:可从以下角度分析:①从内容上分析,是概括情节,还是揭示主旨?②从吸引读者的角度分析,是吸引读者注意,还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还是引发读者思考?③从修辞、技法角度分析。
例: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
答: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节……;由物及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例:《蔷薇几度开》《田野上的白发》《背影》……
三、分析人或物的形象特点。
1、分析人物描写,归纳人物的性格。
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来看,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而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细节等。(作用是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且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并表现作者的爱憎倾向。)
如: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忠厚隐忍、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丰满、感人。
★归纳人物性格题一定要全面、完整。问问自己,从语句可以看出的性格品质。
2、分析抒情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①特点:尽量选用文中现成的词语概括景物呈现出来的特点。
②意义:往往寄寓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抒情形象也许会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四、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略)
五、分析常见写作技法及作用。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2、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性格,生动形象、亲切自然、有情趣;夸张——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突出形象特征,增强感染力;排比——增强语势,富有节奏感,加强了某种情感;反复——强调作用;设问——自问自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3、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特点)
象征——形象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
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
衬托、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等
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①联系主题、语境;②解读修辞,转换语言;③补充潜省语句,领会深层含义。
例:说说“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疯长的憧憬。”的含义。
答:四月,美丽的春天,既使人陶醉;又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如把题干中的“含义”改为“作用”,该如何作答呢?
例: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4分)
答: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2分)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2分)
2、作用:①从内容上分析;②从结构上分析;③从表达效果上分析。
例1: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①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④烘托老人的形象。(答出三点即可)
例2: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①“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七、赏析作品语言。
语言特点的思考角度:①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精妙的形容词、起限制作用的副词等;②修辞(见上)③手法上(见表现手法、色彩的映衬)④语言风格上(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委婉含蓄)
答题要点:语言特点+结合语境的具体作用+情感(思念、赞美、敬佩、忧愁、惆怅、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仰慕、愤激等)
例1: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
补充:记叙的三种顺序为顺序、倒叙、插叙。倒叙是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吸引读者;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说明文
一、 整体感知,明确说明对象。
考查方式1、直接写出文章的说明对象。2、用说明对象为文章拟标题。
如何找1、看标题。2、看首段或末端中的关键词。(结构:总—分—总、分—总、总—分)
二、 筛选信息,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查方式1、直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如《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2、用说明对象的特征填写图表。如《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漫话阶梯》3、以下定义的方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如《小品建筑》4、选择题型。
解题方法找中心句。(先看首尾,如没有,则需仔细研读,概括分析。)
三、 分析文章结构及顺序。
1、结构见上
2、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外→内、上→下、前→后、总体→部分等)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因→果、果→因、主→次、一般→特殊等)
考查方式有直接填空,有划分层次,有以简答的形式问是否能调整段落的顺序。
如:第④⑤两小节都介绍了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
(3分)(《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答:不能,因为前者“色彩的鲜明”明显、直观,而后者“色彩的明暗”容易忽视,需稍加玩味。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答题思路首先判断两小节分别说明的是什么内容,然后揣摩两个内容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顺序,比如时间、空间或逻辑先后。
如: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
答: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位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而引用后者则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提醒:有的说明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和段落的说明顺序不一样,有时候甚至会考某段当中介绍某个内容时的说明顺序,需格外注意审题。
四、 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考查方式1、直接问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在告知了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请考生分析其作用。3、不提“说明方法”这个词,而是问文章某处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例1:画线句“罗马人盛赞其抗菌力,用薰衣草来泡澡和清洁伤口。”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美丽的薰衣草》)
答: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薰衣草的杀虫抗菌效果好的特点。
例2:文中为何举恐龙和蓝鲸这两个例子呢?(二模《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
答:恐龙和蓝鲸分别是陆地和海洋“生物金字塔”中最大的动物;用它们做例子有代表性;为了说明许多生物的演化历史能说明“魔咒”的魔力。
例3:文章引用普罗旺斯薰衣草的传说,有何作用?
答:增添薰衣草的美感,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3: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
答: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
答题格式举例子:以……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列数字:数据的使用具体详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作比较: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引资料:引用名言、格言、谚语,说明了……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传说、趣闻,说明了……的特点,增添文章的趣味性。(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
五、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1、 词语的含义。如说说“着色的情感”的含义。(《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2、 标题作用。(得分点同文学作品)※因为说明文的标题通常就是说明对象,所以从内容上来讲标题的作用是引出说明对象或者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脸儿为什么会变红》《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六、 语言品析。
考查方式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到目前为止、大约、可能、几乎……)
①直接问加点字词有何作用。②问文中某个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并说理由。③问加点字能否删去。
例1:国家馆屋顶上还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
答:“大量的”表示数量多,准确说明了国家馆屋顶上使用的太阳能板之多;“有望”表示有希望,说明中国馆实现照明自给是一种理想状态,并未成为现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2:第六段中加点的“据化石推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据化石”说明下面恐龙长度数据的来源,增加了可信度;“推断”表猜测,说明此数据还不能完全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格式首先,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如问能否替换,还需对替换词语进行解释。)然后,结合语境体会有加点字时句子的含义;最后,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通常会涉及两类词语:
①表达情感的词语,特别是副词。(方法:“删除法”即把加点词去掉和原句进行比较,找出区别。)
如:品味“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和“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中加点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答:“又”“也都”表明人类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频率高、范围广;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痛心。
②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词语。(※ 除比喻要说成是打比方外,其他修辞同文学作品中一样用)
如: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多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07南京《在节日里徜徉》)
答:“悄然走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端午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染”准确传神地表现出端午习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七、 拓展性试题。
提醒:需结合文中所介绍的知识进行回答。
如:《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最后两题;《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最后一题;《漫话阶梯》最后一题;《东方之冠,中华舞台》最后一题。
补充:
★ 文章开头引用《智取威虎山》的对白,有何作用?
答: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人脸为什么会变红”,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议论文:
一、 寻找归纳论点。
考查方式①直接问②不直接说“论点”这个词,而是问文章的写作意图等③要求给文章拟标题。
2、答题策略:①论点的提出常有以下几种方式。(a题目即论点,b开门见山提出论点,c通过材料或故事引出论点,d结尾总结归纳论点。)
②可根据语言标志找论点。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总而言之”“因此”“所以”“不难看出”“足以证明”等。
★ 提醒:论点必须是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告诉读者针对某个问题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去做”。疑问句和词语均不能作为论点。
二、 理解和运用论据。
1、论据分为:事实论据(事例、现象等)和道理论据(原理定律、名人名言等)。
2、考查方式:①分析论据的作用。——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先答出直接证明的观点,再答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②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③选择题型:选择和论点相符的论据。
三、 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1、 考查方式:①直接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②笼统问: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③问:某个句子有什么意图?(有什么表达效果?)
2、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 运用举例论证,通过……的事例,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 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警句),论证了……论点,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 运用对比论证,将……和……进行正反对比,更加鲜明地论证了……论点。
④ 运用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论点,易被人接受。
四、 梳理和剖析论证思路。
1、 考查方式:①用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或某一段的论证思路。)②用问答的形式,要求回答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③以调整顺序的方式问:文章×段和×段能否调换,为什么?
2、 答题策略。
(1) 议论文的行文思路一般为:提出问题(引出观点)→分析问题(运用论据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2) 了解议论文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开头:直接\通过名人名言(故事等)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结尾: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发出号召或劝勉。
(3) 利用表顺序的词来组织答题语言。(“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
例:5+3第162页《学习语文不能速成》第2题。
例:《论友谊》
答题表述一般如下:首先,直接(通过……)提出(引出)……的论点;然后,运用……论证方法(举了……的例子或引用……的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了……的结论。
五、 揣摩和品味议论文语言。
1、 修辞。(比喻说成是比喻论证,其他修辞和文学作品一样用)
2、 遣词造句的严密。
六、 阐发个人观点。
1、 考查方式:一般为最后一题。
2、 提醒:观点要明确,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可采用总分、分总式的结构来组织语言,使得思路清晰。
《春寒叹》作者描写了在干戈满地的动乱之秋,江南广大地区又遭受着多雨烂秧和天寒地冻的严重自然灾害,表达了作者关注民生,对老百姓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元朝廷不顾民生艰难的谴责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