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职,因生性耿直,以“敢谏”著称,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转任忠州刺史。少年时,自居易曾随父亲白季庚避乱江南,到过杭州,对杭州的印象非常好,“余杭乃名郡,郡郭临江汜……闻有贤主人,而多好山水”。长庆年间,朝廷中朋党之争已起,河北一带发生兵乱,白居易多次上疏,未被皇帝采纳,“济世终无益”,便请求“外任”,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任杭州刺史。虽说杭州是他早就向往之地,然因宦途失欢,难免心灰意冷,于《舟中晚起》诗中说:“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原本想到杭州“冷吟闲醉”一番的,谁知到了杭州之后,却于不知不觉间爱上了西湖的山山水水,于是,钱塘湖堤筑成了,堵塞多年的六井也疏通了。为政期间,造福百姓,百姓的感念之情无从言表。白居易却淡淡一笑:“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为政之余,白居易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就是置身于山水之间,吟咏竟日。灵隐是他爱去的地方,他在《宿灵隐寺》中曰:
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
宿因月桂落,醉为诲榴开。
黄纸除书到,青宫诏命催。
僧徒多怅望,宾从亦徘徊。
寺暗烟埋竹,林香雨落梅。
别桥怜白石,辞洞乱青苔。
渐出松问路,犹飞马上杯。
谁教冷泉水,送我下山来。
“六百日’’当中,人山“十二回”,应该说频率够高的了。可见得他对灵隐寺一带是非常感兴趣的。另有一诗《灵隐寺》云: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元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如此绝尘脱俗之处,怎不令人向往怎能不于短短的时间内“入山十二回’’即便入山二十回也不为过呵! 白居易人灵隐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灵隐、天竺、韬光诸寺的僧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故而交谈至夕,便会应僧之邀留下来住宿。白居易与灵竺诸寺之僧的交往,最为深厚的莫过于韬光庵的韬光禅师了。韬光禅师是四川僧人,他辞别师父云游四方之际,师父告诉他:“遇天可前,逢巢即止。,’唐穆宗时,他云游到了杭州灵隐里面的巢构坞。
不久,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韬光禅师醒悟过来说:“奇哉,果然遇到了‘天’(白居易,字乐天),又逢上了‘巢构坞’,此地即为师父嘱我的栖止之所了。”遂在此地建筑寺庙住下了。
韬光地处胜景,从灵隐去韬光途中,山径曲折,古木婆娑,翠竹夹荫,树枝虬错,浓绿杳深,草香扑鼻。禅院钟声,伴着清流淙淙,有如仙乐。立于庵楼之上,远眺钱塘江,宛似银河跌落了一条白练,遥遥接于天际,望之,莫不令人胸襟坦荡如潮。钱塘胜景“韬光观海”籍名甚早。
白居易与韬光禅师一见如故,常有诗词往来,韬光禅师曾邀白居易为韬光庵题字,白居易写了“法安”两字,所以后来有人将韬光庵改名为“法安院”,终因韬光禅师名气太大,庵名又改了回来。白居易常去韬光庵相扰韬光禅师,想特设素宴请一次韬光禅师,作为礼尚往来:“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他原本想:备了素斋,韬光禅师总会来的,谁知他非但不来,还接到了他的一封信,信为一首诗: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枕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唯能引水种金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
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朋友尽管是莫逆之交,然要来点世俗中事,韬光便不再客气了。毕竟,你白居易是官场中人,与我有殊交,可要让我下山去赴所谓的“素宴”那是绝对不行的。自珍清名、修行避世之意若此,白居易还有何话说!
白居易与灵隐之缘尚不在此,他所题的《冷泉亭记》,使得他与亭子都籍名千年!杭州官府有个习惯,每有一个刺史来杭州,必会在好山好水处建亭寓志,那时,刺史相里在灵隐山谷中建了虚白亭,刺史韩皋建候仙亭,刺史裴常棣建观凤亭,刺史卢元辅建见山亭。后来,右司郎元写出任杭州刺史时,建了冷泉亭。此亭籍名久且长,是因了白居易的《冷泉亭记》。应该说灵隐山水早就有口皆碑,在此也建了许多亭子,但没有一个长享盛名,唯有冷泉亭却亭亭玉立到如今,大概是“亭因人显”之故。白居易在《冷泉亭记》中说:“东南山水,余杭为最。就郡则灵隐寺为尤,就寺则冷泉亭为甲。”那么有人会问:白居易也是刺史,何以不建一个亭子寓志他认为以前已建有多座亭子了,“五亭相望,如指之列,佳境殚矣,虽有敏心巧目,复何加焉”已有这么多亭子,再建一个又有何益不如为亭子做一篇记,也许比建亭子更有纪念意义呢!一念之间,下笔之余,确实让冷泉亭留传千古,也让自己与冷泉亭联系在一起。常有人提起“白居易题记冷泉亭”,颇有章回小说之气势。白居易不仅撰写《冷泉亭记》,还题写了“冷泉”两字于亭上。那个“亭”字,等到两百年后,由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补上,为灵隐与冷泉亭平添了一段佳话。也怪,白居易不光写有冷泉亭诗与记,也为其他亭子如候仙亭等写过诗句,何以独名于冷泉亭大概因为冷泉亭本身处于宛若仙境之地。
《晓过西湖》颔联“青山倒影水连廓,白藕作花香满湖”,诗人以视觉、嗅觉入手,从水中青山倒影所连接城郭,到湖上白藕红莲所荡漾湖面清香,所见所闻,西湖清晨之秀丽清新,从字间溢出。
尾联“西风吹人不得寐,坐听鱼蟹翻菰蒲”,诗人以西湖晨景之美,使人不得安眠,深藏着诗人对西湖的执着热烈;以鱼蟹在长满菰蒲的水中翻腾的动景,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涌动的对西湖怜爱之情感。
晓过西湖---梵琦
船上见月如可呼,爱之且复留斯须。
青山倒影水连廓,白藕作花香满湖。
仙林寺远钟已动,灵隐塔高灯欲无。
西风吹人不得寐,坐听鱼蟹翻菰蒲。
首联写湖上晨光初露,近在咫尺的一弯明月尚未隐去,似觉可呼,令诗人留恋不舍。次句化用苏武李陵诗“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朦胧清澄的西湖之月,令人怜爱,多想再多留一会儿啊——表达出诗人临别不忍去的感情。
颔联出句由视觉入手,写水中所见之倒影青山,水涯连城廓,湖天一色。对句复及湖上白藕红荷,以及荡漾于湖面的阵阵荷莲清香,由所见兼带嗅觉,西湖晨景的秀丽、清新已从字间溢出。
颈联转从听觉落笔,诗人乘舟晓过西湖,仙林寺的晨钟声渐渐远去,灵隐寺塔上高高的灯光,也在朝雾晨曦中若有若无了,诗人在晨钟余音中不知不觉回到了视觉领域。这一联写景,除了紧扣“晓”字、突出视听中的时间转移和感受外,还富有舟行湖上渐去渐远的动感:钟声,灯光,都在暗示视闻的空间距离不断扩大。
末联“西风吹人不得寐”,可见诗人被西湖深深打动,他将“不得寐”的原因虚写为“西风吹人”,真正的原因则告诉读者是西湖晨景之美使人赏之不足,弃而安眠,在外表的游离漠然中深藏执着热烈。结句“坐听鱼蟹翻菰蒲”客观状写鱼蟹在长满菰蒲的浅水里不住翻腾的动景,传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其“西风”既应合“白藕作花”点明了季节,又为“鱼蟹翻菰蒲”巧作衬垫,使全诗笼罩在一片秋晨的清气之中。
《晓过西湖》这首诗,秋月,平湖行舟,水天相连,迷迷茫茫。一轮明月倒影水中,离人仅咫尺之遥,冰清玉洁,宛若处子。诗人不禁为之心动,真想去呼喊她,怜爱甚深,不忍离去,只愿再多待一会。抓住了西湖的特色,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从船上放眼望去,只见青山倒映湖中,湖水连着城郭。正是莲藕开花季节,绿叶白花,清香满湖,令人心醉。正沉醉于湖光山色之际,远处传来仙林寺的晨钟声,抬头望去,高高的灵隐寺塔上的灯火将明将灭,隐隐可见。 天色将晓,湖上西风吹来,带着缕缕荷花清香,诗人睡意全无,于是便披衣起坐,静静地听着鱼蟹在菰蒲之中翻飞。全诗抓住了西湖的特色,融入了诗人的真实感受。
注:
仙林寺,在城中安国坊,建于公元1162年(南宋绍兴三十二年)的一座著名僧寺。
菰蒲,是两种浅水植物。
梵琦(1296—1370)元代僧人。字楚石,小字昙曜,俗姓朱,明州象山(今属浙江宁波)人。9岁出家,16岁受具足戒于杭州昭庆寺。22岁时,为道场寺侍者,又典藏钥。
后历住海盐福臻寺、天宁永祚寺,杭州凤山报国寺、嘉兴本觉寺。公元1347年(至正七年),帝赐号“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公元1357年(至正十七年)住报恩光孝寺。公元1359年(至正十九年)退隐永祚寺,于寺西侧筑居,自号西斋老人。公元1463年(至正二十三年),再住永祚寺,未久即退隐,专修净业。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师被诏入京,说法蒋山。寻复应诏者再。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秋,诏向鬼神情状。师馆天界寺,集经论成书。将入奏,示微疾。越四日,具浴更衣,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谓同召僧梦堂曰:“吾行矣。”问:“何往?”答曰:“西方。”噩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师即厉声一喝而化。世寿75岁。阇维,齿、舌、数珠不坏。着有《楚石梵琦语录》20卷、《西斋净土诗》3卷、《北游凤山西斋》三集、《和天台三圣诗》、《上生偈》等传世。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作者很爱西湖的春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作者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三首词各自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想要避免“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牌位”事情再发生,不仅需要宗教监管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巡视工作,更需要寺院管理人员,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和爱国情感教育。除此之外还需要广大民众,继续监督寺院日常工作,对于存在问题地方,应该及时提出,让对方能够第一时间整改。
杭州灵隐寺召开了全寺僧众大会,其宗旨便是吸取玄奘寺教训,不让同样错误,发生在自己寺院。通过召开这次大会,加强了寺中僧侣责任心,也能够让众多僧侣意识到,哪些行为不可有,哪些事情坚决不能去做。
除了这两个寺庙外,全国还有很多寺院,想要杜绝此类事情再现,下面两个方面必不可少。
一、寺院加强管理,工作人员责任心和爱国心必不可少会出现伤害民族感情这样恶劣事件,除了供奉者有直接责任外,寺院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有着不可推卸责任。供奉者行为恶劣,但寺院没有拒绝,并将其供奉,这一做法也同样恶劣。
如果寺院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有着高度责任心,以及强烈爱国情感,便不会出现这样事情。即便发现错误,也会第一时间处理并上报,不会等到网友发现,借网友之手让全国人民愤怒谴责。
二、民族宗教事务局加强巡视管理,群众也发挥监督职能在这件事情中,当地宗教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也受到了严厉处罚。由此可以看出,想要杜绝此类事情再现,宗教管理事务局应该加强日常巡视检查,督导寺院正常管理和工作。
我们作为普通群众,身负监督职能。可以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如发现有不妥地方,及时告知寺院管理人员,或者是当地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
民族情感不容践踏,任何有损民族情感行为,都将受到全国人民强烈指责,其当事人也必然会接受严厉处罚。
1 边疆关于思乡的诗句
边疆关于思乡的诗句 1关于边塞思乡的诗句
1、《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3、《塞下曲》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4、《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塞下曲》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2描写边塞思乡的诗句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其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塞 下 曲(其二)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3描写思乡或边塞风光的诗句
思乡诗句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唐代 岑参 巴南舟中夜市 (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流喧。近钟清野寺,远火点江村。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孤舟万里外,秋月不堪论。)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唐 白居易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唐 李商隐 无题 (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唐 岑参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唐 白居易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
——唐 杜牧 送友人 (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唐 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唐 刘皂 旅次朔方(一作贾岛诗)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似故乡。)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唐 殷尧藩 同州端午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莫怪行人频怅望,杜鹃不是故乡花。
——唐 司空图 漫书五首 (溪边随事有桑麻,尽日山程十数家。莫怪行人频怅望,杜鹃不是故乡花。)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唐 李商隐 滞雨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春江风水连天阔,归梦悠扬何处寻。
——唐 权德舆 斗子滩 (斗子滩头夜已深,月华偏照此时心。春江风水连天阔,归梦悠扬何处寻。)
边塞诗句
唐 王昌龄 相和歌辞·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横笛关山月,谁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 相和歌辞·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王昌龄 相和歌辞·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雁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出塞二首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 高适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高适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人归。
高适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4关于思乡的诗句
01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0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03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09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2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1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14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 15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17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 18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 19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欧阳修 20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 21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
从此隔音尘。 ——韦庄 2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2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柳永 24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
——张先 25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26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周邦彦 27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 28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 29 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 ——程垓 30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 31 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 ——刘基 32 离人无语消魂,细雨斜风掩门。
——杨慎 33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34 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柳永 35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36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 37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白居易 38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39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4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4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甬 42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43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44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 45 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46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47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48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49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 50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51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 52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53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怀。
——白居易 54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 55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56 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 57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8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59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60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 61 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然似去年。 ——赵嘏 6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5十句关于思乡的诗句
1、《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3、《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4、《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5、《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6、《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7、《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8、《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9、《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月夜亿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6《逢入京使》中突出表现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到底是哪
绝对是后两句,因为它感情真挚而强烈,相关信息如下:
原作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故园:长安,指作者在京城长安的家。
漫漫:漫长,遥远。
双袖龙钟泪不干:以袖拭泪,双袖沾湿而泪不止。龙钟,淋漓貌,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拜托。
君:指入京使者。
古诗今译
东望故乡路途遥远,两支袖子都已经擦湿了,泪水依然止不住。今日途中有幸与您相遇,本想修封家书却无纸笔,只好托你捎个口信,代我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江陵县)人,先祖世居河南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出身于官僚贵族家庭,天宝三年(744)进士,天宝八年(749)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任安西节度使,岑参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肃宗在凤翔时,任右补阙,后出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长史。五十五岁左右升为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县)刺史,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曾两度出赛任职,对戎马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对边塞异域的风光有着细致的观察,所以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佳作。他的边塞诗,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反映了战士的英勇而又艰苦的征战生活,描绘了边塞的绮丽风光。岑参的诗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的传统,擅长于七言歌行体的创作。他的诗想象丰富,色彩辩分,情感热烈,气势磅礴,且有奇峭的艺术魅力、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岑嘉州集》,存诗三百六十首。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是在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七百四十九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岑参被奏请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到节度使幕掌书记。本篇即作于此次赴边疆的中途。写的是旅途中遇见回长安的使者所引起的思乡之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
《登飞来峰》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闻说:听说。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缘:因为。
赏析: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作者王安石对社会的主要影响力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1、景物:
①艳丽的江花。②碧绿的江水。
2、思想感情:
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3、古诗原文:
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4、译文:
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二忆江南词三首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 ,枕卧其上 ,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译文: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象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山寺寻找皎洁月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玩赏那起落的潮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重新玩游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