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最难戒的是乡愁,最难忘的是家乡的年味,那一碗碗美味佳肴中碰撞着味蕾的浓情蜜意,更燃烧着对家乡美食文化的炽热情怀。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山东人家乡的年味又有什么特色呢?
特色美食
1、花饽饽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花饽饽主要分威海大花饽饽,烟台盘饽饽。胶东花饽饽以面粉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胶东花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2、杨家埠木版年画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有鱼有肉不是年,贴上年画才是年。”
民间年画世代相传,至今沿袭,以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审美情趣,以最质朴、最真诚的美,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喜怒哀乐。
山东潍坊杨家埠,是国家命名的年画和风筝之乡。这本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来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的“民间艺术大师”杨洛书所刻制,色彩浓烈,感染力强,具有浓郁醇和的乡土气息。祈福破旧立新,迎祥纳福,国泰民安,福禄寿禧!
3、花样枣馒头
这是一道主食,主要制作材料有适量酵母、适量红枣、面粉等,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具有滋阴补阳,补血的功效。过年怎么也得有点年味啊~有幸看到民间高手们做的枣馍馍,那叫一个美~感觉更像是艺术品。只有图六是我做的,哈哈,虽然简单点是不是也像模像样啊。高手在民间,真真佩服她们的好手艺~在我们山东,至今还流传着这么一种风俗:每年从农历腊月开始,家家就开始蒸花馍、祭祖先、祈平安、求吉祥~
特色风俗
临近三十,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饽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馒头。但是大饽饽同馒头相比,要比馒头大三四倍,也不是单纯的馒头样子,而是做成各种形状,就像工艺品一样,美极了。花饽饽是饽饽的一种,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花样所以称之为花饽饽。
在胶东,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过大年,蒸饽饽,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向上、红红火火。大约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各家就开始蒸大饽饽了,一直能持续到年根,每家都蒸上好多,整个正月都不用做面食了。
过大年蒸饽饽是胶东年俗之一,寓意让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在山东省胶东地区,每到过年时间,家家户户都会赶制或者定做胶东花饽饽迎接新春佳节。2016年2月5日和2月6日,山东卫视《早安山东》栏目和央视《新闻联播》先后报道了文登百姓制作花饽饽迎新春的新闻。
山东威海花饽饽习俗传承人,威海大地食品厂技术厂长林荣涛在新闻联播中详细介绍了胶东花饽饽的传承历史和制作工艺。胶东花饽饽,也叫面塑或者捏面花,它是胶东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美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候,人们都要蒸制花饽饽进行祈福和纪念。这些用面做的花样饽饽,既好看又好吃,还蕴含求吉纳福的愿望,深受百姓喜爱。2009年,文登胶东花饽饽民俗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走亲访友的礼品渐渐的被各种便携的礼盒所替代,但胶东人招待宾朋的餐桌上,大饽饽是主角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文登花饽饽不仅在国内非常受欢迎,而且还出口到国外,让中国这一过年的传统文化走出了国门,实现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完美结合。
1 关于大枣饽饽诗句
关于大枣饽饽诗句 1描写大枣的诗句
唐代杜甫《百忧集》: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
唐代白居易《杏园中枣树》: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拮柔,从君怜柳杞;君术悦月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一些。
宋代王安石又说: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宋代诗人刘克庄有“枣木流传容有伪,笺家穿凿苦求真”。
今人施蛰存有“书林喜发新财路,梨枣争开小品书”。
明人,揭轨《枣亭春晚》:“昨日花始开,今日花已满,倚树听嘤嘤,折花歌纂纂,美人浩无期,青春忽已晚;写尽锦笺长,烧残红烛短;日夕望江南,彩云天际处”。
清代诗人蒋诗的:“水田声里疑无路,枣树花香又一村”;又有儿歌唱道:“金花银叶片,端阳十里香”。枣乡氏谣:扛上长杆打红枣,对对姐妹对对笑。摘一颗鲜枣放入嘴中,真是,嚼去馨生齿,摘来露满林。宋代赵 的“枣熟房栊瞑,花妍院落明”。还有黄庭坚的“日颗暴千红玉软,风枝牵动绿罗鲜”。而唐代大诗人刘长郷的诗中:“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现代诗人申爱萍的《秋,在红色梦里》:“……我们离得很近/因何迷茫,陌生,凝神/是一串串珍珠放光/是一丛丛玛瑙,溢彩/仿佛漫步葡萄园/千架枝藤/莫不是葡萄嫁接的新品种/一颗枣树,一蓬红伞/钻在树下一碰/飘一挂红瀑布/卷一场红色风/象似落英/砸得额头丝疼”。民间自古就有“一日吃三枣,七十不显老”的说法,西晋文学家傅 在《枣赋》中赞:“脆若嚼雪,甘如含蜜……全生卷气,服之如神”。东晋诗人陶渊明也有:“黄花复 实,食之寿命长”的诗句。宋代郭祥正也说:“甜出诸饧上,香居百果前”。半个世纪前诗人李木庵在延安留下的诗句:“长生果祝星云寿红枣汤过鲈腍鲜”。他在《延安思》中写道:“抛卷拨炉火,烤馍煮枣时,一灯寒夜里,此景暖人思”。
宋代诗人梅晓臣在《豪州李蜜学寄御枣一箧》:“沛谯有巨枣,味甜蜜柑差。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尝供趋 门,岂及贫儒家。今见待士意,不异卢仝茶。食之天厌 ,咏德曾未涯”。明代李东阳的《若 夜馈送瓶枣》写的一片深情“异代神仙事不赊,如 丹枣胜如瓜,多情馈客诗兼远,急 斜筐半步斜”。
2关于大枣的诗句
1、出篱大枣垂朱残
唐
李贺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2、出篱大枣垂朱残
唐
李贺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3、啖如瓜大枣
宋
刘辰翁
《洞仙歌·也曾海上》
4、有如瓜大枣
宋
刘辰翁
《百字令/念奴娇》
5、安心培大枣
宋
陈著
《次韵洞真道士卢致远》
6、安期大枣东方桃
宋
崔与之
《寿李参政壁》
7、安期大枣荐青玑
宋
李刘
《寿提管》
8、安期大枣端如瓜
宋
张椿龄
《思高人》
9、藕如船大枣如瓜
宋
张镃
《得巨笋三尺围送五叔兴》
3关于红枣的诗句
宋王安石《赋枣》
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
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余甘入邻家,尚得馋妇逐。
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餍足。
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
贽享古已然,豳诗自宜录。
沔怀青齐间,万树荫平陆。
谁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
广庭觞圣寿,以此参肴蔌。
愿比赤心投,皇明傥予烛。
唐白居易《杏园中枣树》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照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4形容红枣的诗句
1 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
2 白露皱红枣,西风摆老荷。
3 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
4 小枣金丝系万方,乐陵根抵艺名扬。
5 秋日枣林片片红,金丝无核贡称雄。
6 书林喜发新财路,梨枣争开小品书。
7 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
8 嚼去馨生香,摘来露满林。
9 妙味宜天人,色香绝凡俗。
10 触齿甘欺骨,浮辉色凝晶。
11 风苞堕朱缯,日颗皱红玉。
12 黑腰虚羡尔,红皱岂为然。
13 沛谯有巨枣,味甜蜜柑差。
14 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15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
5关于枣子的诗句有哪些
1、《秋游原上》——唐代白居易
新枣未全赤,晚瓜有余馨。
译文:新的枣子还没有完全成熟红透,但快要下架收尾的西瓜却仍然散发着浸人的香味。
2、《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唐代李白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译文:别处宴席没口味,此地的酒菜开心霏。村北酸枣累累,篱东寒瓜漫地。
3、《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代辛弃疾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译文: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4、《百忧集行》——唐代杜甫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译文:八月份门庭前梨和枣成熟的时候,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5、《又呈吴郎》——唐代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6描写大枣的诗句
《得巨笋三尺围送五叔兴》
年代: 宋 作者: 张镃
猫头名字出长沙,别号犀株岂过夸。
好对竹尊招二子,藕如船大枣如瓜。
《思高人》
年代: 宋 作者: 张椿龄
仙人昔是瑶池客,佩玉鸣銮生羽翮。
骑鲸千载说白云,弱水三万那可隔。
蓬瀛深处乃其家,无限真仙衣绛霞。
相呼酌醴劝蟠桃,安期大枣端如瓜。
龙吟虎啸众乐奏,神芝瑞草生奇葩。
愿将此意踵太古,自然之道非特夸。
《寿提管》
年代: 宋 作者: 李刘
满廊香雾弄霏霏,欲去还留燕子飞。
酒盏自便秋思早,花枝未怯鬓毛非。
脱巾骂灌从狂醉,剪烛留髠好缓归。
我欲寄君无杰语,安期大枣荐青玑
7形容红枣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红枣的诗句有:
《贺新郎 秋晓》
年代: 宋 作者: 蒋捷
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绝句》
年代: 唐 作者: 喻凫
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
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
《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
年代: 唐 作者: 贯休
满眼尽疮痍,相逢相对悲。乱阶犹未已,一柱若为支。
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
《寄枣人行书赠子履学士》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
甘辛楚国赤萍实,磊落韩嫣黄金丸。
聊效诗人投木李,敢期佳句报琅玕。
嗟予久苦相如渴,却忆冰梨熨齿寒。
释义:
红枣 [hóng zǎo]:枣树成熟的果实。
8关于枣子的诗词
1、《又呈吴郎》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白话译文: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2、《国风·豳风·七月》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白话译文: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3,《百忧集行》唐·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白话译文: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时能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4、《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白话译文: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5、《杏园中枣树》唐·白居易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白话译文:
人们都说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既平凡,又粗鄙。
树皮像开裂的冻手,树叶像细小的鼠耳。
它为什么没有自知之明,也来开花在这杏园里。
它怎能受到攀折赏玩,幸而没有遇到伤害摧毁。
在二月的曲江江边,各种花红得风光旖旎。
枣树也在它们中间,好像是嫫母对着西子。
春风对树木倒没有偏爱,它在温暖的吹拂下成长,从不停止。
眼见得树干将要合抱,得尽了生生不息的天理。
且让我传话给春游的客人,请回过头来细细注视。
您如喜爱绕指的柔软,听凭您去怜惜柳和杞。
您如追求悦目的美丽,它不敢去竞争桃和李。
可是您要造一辆大车,那车轮车轴的取材必须在此。
1、祭祀
在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准备好贡品祭祀已故的亲人,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风顺。
2、贴春联
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
3、扫旧
新春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又有扫除晦气之意。
4、贴挂贴
过年贴挂贴(又叫桃符)和贴春联一样,五颜六色的挂贴给春节增添了喜庆。
5、贴年画
北方人喜欢在春节时张贴年画,给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6、守岁
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7、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8、拜年
北方人有晚辈给长辈拜年的习俗,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辈们三五成群地到长辈那里拜年问好。
9、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不管男女老少组织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10、过年当天男人贴春联
女人在准备各种美食,贴春联之后,在祖先的排位前面摆放水果,菜品,糕点,筷子,来缅怀先人。
11、晚上家里的人不会去串门
在家守岁包饺子,等待12点的钟声,放鞭炮以示庆祝新年的到来,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迎接死去的列祖列宗回来一起过年,鞭炮为列祖列宗弓|路的说法。开始吃新年的第一顿饺子,争取在新的一年里第一时间抓一 个好彩头。每个人都要喝一点酒,寓意一年当中衣食无忧。
12、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登花饽饽讲究纯天然手工制造,原料全部采用优质面粉和新鲜的瓜果蔬菜,无任何添加色素,融合了粮食瓜果蔬菜的营养,营养价值极高,老少皆宜。
要想花饽饽好吃,在选料上,要选择优质小苗磨成面粉,和面时加适量牛奶、鸡蛋和白糖,然后反复揉。在众多步骤当中最重要的当属加入的“引子”和揉面的过程。从和面、计量、揉面、制作,再到蒸制,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做出来的花饽饽就会口感不佳。花饽饽的制作各个步骤中,最为重要的是和面和整形。有的花饽饽造型讲究,和面就要硬一点。有的花饽饽则可以软一点。而且和面的程度要达到手光、面光、盆光。 “守面”不仅是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肩膀、手臂和手腕协调用力,均匀地揉。面“守”得越好,蒸出来的花饽饽就越筋道、越好吃。
富贵有余花饽饽的风味特点如下:
食材清单:
面粉 500 克
干酵母 5 克
盐 5 克
糖 50 克
鸡蛋 2 个
牛奶 250 毫升
食用油 150 毫升
红枣 10 颗
枸杞 20 克
黑芝麻 20 克
红豆 50 克
制作步骤:
1 将面粉、干酵母、盐、糖、鸡蛋和牛奶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成面团。然后,加入食用油,揉成光滑的面团。
2 把面团分成两份,一份用来制作红旗,另一份用来制作余下的部分。将红旗部分揉成两个长条,分别用来制作红旗的上下两半。将余下的部分擀成薄片,用模具或刀切成想要的形状。
3 把红旗的上下两半放入预热好的烤箱中,以 180°C 烤制约 10 分钟。取出后,将余下的部分也放入烤箱中,以 160°C 烤制约 15 分钟。
4 在烤制的同时,将红豆煮熟,沥干水分备用。将枸杞和黑芝麻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
5 把烤好的花饽饽取出,放在盘子上。将红旗放在盘子中央,将煮熟的红豆撒在红旗的周围。在红豆周围,放上余下的花饽饽,撒上混合好的枸杞和黑芝麻。
6 最后,将切碎的红枣撒在花饽饽的表面,即可享用。
认同的,许言和沈子畅这对情侣,在剧中其实是在不断的吵架和分手的,而最后妥协的都是沈子畅。虽说作为男人,不管对错也是要主动认错和好的,但是如果一直都是沈子畅做出让步的话,也是会累的。
而许言和沈子畅从大学开始便在一起了,即便大学毕业后,两人也没有分手。许言本身就是一个有点作的女生,有些小虚荣,喜欢名牌包,即便自己的条件无法购买名牌包,但是会让男友给她买。
但是沈子畅本身一个月的工资就八千块,除去两人开销的话,基本没有什么钱了。后来因为沈子畅给许言买了一个假包,所以许言便闹分手,最后还是沈子畅买了一个真包之后,许言才没有脾气了。
在两人的关系中,一直都是沈子畅在不断的妥协,而序言的话并不会妥协,甚至一点也不会让步,两人最后的分手其实是最好的结果。因为沈子畅在这段感情中太累,一方一味地妥协的话,最后还是会无法继续在一起的。
什么是唐卡
唐卡,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进行描绘,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朱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历经百年仍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生动地描绘了宗教文化,使其中的各种形象栩栩如生。目前,“百度网盘朝云数字藏品平台”就推出了唐卡数字藏品,制作精美,种类丰富,有护国佑民的广目天王和白伞盖佛母数字藏品,还有彰显圆满智慧的时轮金刚和忿怒金刚数字藏品等等,9月14日中午12点开始发售,全球限量1000份,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打开百度网盘APP,点击“我的”——“更多服务”——“数字藏品”,就能进入该平台的数字藏品商城。
绘本的作者谢秋颖简介及作品谢秋颖,自由插画师Macho,绘本作品曾获2020iJungle插画大赛很好奖、第八届HiiiIllustration靠前插画大赛很好作品奖等。代表作品《花饽饽》是我国胶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花饽饽,都是从麦子开始的。一粒麦子经历拔节、抽穗、上场等诸多流程,才能被磨成面粉,然后经过和面、揉面、捏棉花、上色等许多流程,才能被蒸成花饽饽,过程漫长而烟火气十足。许多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都少不了花饽饽的身影: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花饽饽——二月二的圣虫花饽饽、三月三的春燕花饽饽、七月七的乞巧花饽饽,等等。每个人生节点也有不同的花饽饽——寿桃饽饽、龙凤呈祥花饽饽、百岁花饽饽,等等。花饽饽的造型也多种多样,有莲花形状的、鲤鱼形状的后,小主人公做了一个梦,在春天的田野上,和麦子一起成长。
你怎么看待汉服?汉服是汉代人的服饰,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我们应当继承更需要发展,不能停留在远古的时代,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服饰无论哪个朝代,哪个国家,只要穿着舒适,大方得体,好看就好
因为有人不希望中国再出现民族服装,比如某些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国家。
不要小看了着装的重要性,军队为什么要统一服装为什么在要求实用的情况下还一定要求美观有谁知道吗,答对有奖。
好吧我先透露答案:认同。
民族服装也是同样的道理,认同自己的民族。
但是敌国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在中国,虽然做不到“剃发易服”,但他们可以雇佣些公知,分化民族情节还是能做到的,这不,争论就来了么。
再回答“为什么穿出去还要被人指指点点的”
因为汉服太漂亮,是谁说不漂亮的
一言不合就上图:
有人说,上面那个汉服**姐没法干活,或者说不适合工作。当然啦,这本来就不是干活穿的衣服,你见过西方人有穿燕尾服干活的吗民族服装又不是只有这一款,下面这款也是汉服,包你干活不碍事。
说实在的,如今所谓的“汉服”圈跟“古风”圈是一个样的:都是标榜弘扬传统文化,实则对其一无所知----只不是一个是对服饰,一个是对诗词罢了。
单从衣服上来看,汉服大体形制就是“深衣”“上衣下裳”以及“襦裙”。其中“上衣下裳”最为正式,一般作为礼服用;深衣是官、士常用;襦裙则是女性常用,至于所谓的“泥腿子”(庄稼汉、劳动人民的蔑称),都是短衣长裤。所用的材料最好的不过绫罗,大多数都是仅仅用的布帛-----换到如今,且不说材质云云,就靠着男性大一码的睡袍外穿、女性丝制连衣裙露出抹胸、肚兜,就变成了所谓的“汉服”了汉服的“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都上哪里去了
其次,汉服是个体系,其中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从纹章来讲,其不论颜色、花纹,都是有指定含义的,周礼讲“以纹为贵”、《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其中十二纹章也都是有各自的代表意义(”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足衣(鞋子)也有:舄、履、屦、屐、靴、鞋的分类;头饰也是各有定式:男戴冠、巾、帽等,通用的主要有冕、弁、幞头等。女则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反观现在的汉服党:穿着古装穿运动鞋穿着古装留的板寸打着鼻钉带着手表这就是用汉服弘扬传统嗯我们讲的是精神而不是形式汉服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就要代表汉服----就算说精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留长发你怎么不留着这可是孝道啊!
最后,我对于汉服见解谈不上独到,但是起码不歪------服饰的作用,无非蔽体御寒,之后再谈如何美观云云。然而所谓的传统是指的这些吗诸子经典、诗词歌赋乃至人文思想,今天穿着类古风装的人----不说精通,就算是略知一二的有几人靠着穿着古人不认、今人不认的东西作秀,就能美名其曰代表传统,就能弘扬文化了说实话,每个人穿什么衣服是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但是要打着某某幌子,来带这种丢人的节奏,自己不觉得羞愧吗
作为女性,我认为汉服也只仅仅是一种服饰,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不同的朝代有不同朝代的特点,衣服亦如此。
汉服结构宽松,穿起来潇洒飘逸,有仙风道骨之感,如若轻闲无事,或行行走走,肯定是一道亮丽的养眼风景,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但是个人认为,任何一件事物,被后人慢慢摒弃,必有道理:那就是它己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我们吃穿用度,总是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变好,既简单又实用,假如你穿着汉服去开车、去高空作业、去田地间劳作真的合适吗不但不合适,更的是羁绊和危险了
所以闲暇时穿穿汉服,彰显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可以的,但如果把它回潮复古,作为文明时代的主流服饰是不妥当的。
我认为穿汉服出去被指责的关键有两点。
第一,整体上不配套。
我们可以注意下日本和服出行时的样子,也可以注意下其他民族服装出行时的样子,人家无论是发饰头饰和衣服还有脚下鞋子都有一个相对的统一,但是你观察一下我们在路上遇到的所谓汉服人员,往往衣服凑合是那么个样子,可头发呢,尤其女孩子并没有很规范,甚至披头散发状如妖孽还有主要脚下的鞋子千奇百怪,有高跟;有运动鞋;有休闲鞋。假如你不懂该穿什么样子的鞋,可以看一下历史,或者参考下影视资料,至少你也该选择一双纯粹的棉质手缝纳底的布鞋吧
第二,汉服需要统一。
真正的汉朝人服装并不适合现在人穿着,不仅宽袍大袖而且光腰部的褶皱就挺费劲的,而且下摆很长制约正常的行走和活动。所以严格意义上我们需要在“汉服”的基础上做一些保留和取舍,不仅要符合现代人基本穿着和习惯,还要考虑汉族的传承和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另外从朝代更替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是递进发展的,而且人类服装上也是朝着更加方便,更加实用发展的。当然民国不具备传统服装的概念,清朝又作为外族统治在情感上让人不能接受。那么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只能停留在晚明时期了
综上两点,“汉服”必须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不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做就做到认真,你要随便穿出去一件衣服孤芳自赏那是属于个人的事,但要充盈起一个民族的符号就要在细节上不能马虎更不能随意!
不管是有人叫着、嚷着复兴汉服,觉得不复兴汉服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就要绝种一样也好,或者又有人去掐汉服的定义,比如把某些特定的中华历史服饰(例如旗袍等)排除在汉服之外也好,我就觉得这玩意,你基本当个自己兴趣爱好就行,千万被上纲上线。
很多人看到现如今的汉服文化就会拿日本、韩国来打比方,觉得他们传统服饰文化保护的多少多少好,平时有多少人穿,而我们就怎样怎样。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们是基本上的单一民族国家,不像我们这样各民族间撕逼、歧视严重。
别不承认,特别是某些人,到如今了还看不起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曾经入主中原的民族人士,搞得自己就是多“伟光正”一样,只能说这样的人三观都是被那啥吃了,人家毛子抢了我们这么多土地,怎么不过去手撕呢也就是个键盘侠。所以我觉得,只要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出现过的服饰,如果你说要复兴汉服,直接叫“复兴华夏服饰”不仅更好,更准确,也更容易令人信服。
其次,服装的发展必然是伴随“观赏性”和“工具性”,观赏性汉服并不需要说,很美很好看,但是工具性汉服就非常差了,工作性能肯定不能和当代经过上千年演化的现代服饰对比。
所以你在小圈子里面再怎么玩,再怎么去召集同类爱好的人,那都没关系,但相当一部分人把“汉服复兴”拿来上纲上线,真不知道他们是哪里学来的这种套路。泱泱中华,难道不穿汉服就不是中华了
您好,您的问题描述可能有点错误。
在汉服同袍中,所谓的山寨不是说是创新的或者其他的。
说的是抄袭别人家的款式。
正如书籍抄袭,影视抄袭一下,剽窃别人的创意是令人不齿的和抵制的。
(上图不是山寨,是复原图)
然后再说说您可能想要表达的意思。
您的可能意思是说现在汉服同袍中的一些考据党等等,
不能接受汉服制式什么的改变,也比较的抗拒汉元素服装。
这个从长远来说肯定是不行的,因时而变,融入时代元素是必须的。
但是现阶段还是汉服复兴的初期,很多的传统的制式还未被考证。
很多人对汉服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有些穿汉服的人连形制都不对,观念礼仪也不对。
总要先学会走路,再考虑去学跑步对吧。
毕竟,衣冠上国,汉服也不仅仅是一件简简单单的民族服饰。
当然,现在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汉元素服出现了,
汉服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了,很多人纵使没有穿过,也听说过。
很多人纵使不喜欢,也不会去抵制了。
汉服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民族服饰,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
汉服也就是一件简简单单的民族服饰,为什么别的民族可以穿,我们穿不得
汉服开始流行,是一种文化复兴吗
近年来,“汉服文化”不断兴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着汉服上街,旅行,提倡在传统节日穿着汉服。这群生长在20世纪的80/90后,为什么要沉迷于老祖宗的服饰呢
现在开始流行的汉服,不是一种旧事物,相反它是一个新事物。汉服的复兴,不管是因为现代人看腻了现代服装,才去追寻复古,还是由于时代进步,审美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总之当代的汉服,正是时代推陈出新的产物。
现在不少的女孩儿穿上汉服,真是美得不像话,汉服之美,是一种好看而不可言说的美。
鉴于当代人中还有很多人对汉服毫无所知,所以,下面用简单问答的方式,来回答有关汉服方面的一些问题。
其一、电视剧和影楼里看起来很古风的都是汉服吗
不是,汉服有严格的制式要求。一些历史剧(比如大秦帝国)里穿着确实是汉服,但仙侠剧、武侠剧、影楼和景区路边拍照的都不是汉服!
其二、汉服是指是汉朝的服装还是汉族的服装呢
其实我们今天讲的汉服,是广义的汉服,其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狭义的汉服只是我国古代人们的一种服装统称而已。
其三、什么是真正汉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指的是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于清代“剃发易服”,绵延数千年间,汉族与其前身华夏族所穿的服饰。简单来说,就是汉族的传统服饰。
其四、汉服就是汉代的衣服吗
不是!汉服是指汉民族传统服饰,包括了所有朝代的汉族服饰。
其五、汉服不是和服/韩服
日本和韩国在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服装确实有相似之处,但是仔细看就能发现,真的不一样。对比起来,日本和韩国对传统服装的保护和宣传却比我们到位很多。很多中国人居然只知和服,不知汉服。
其六、中国服饰到底包括些什么
如今提起中国代表服饰,大家想到的也是旗袍、唐装、中山装。这些改良自满族和西装的服饰,事实上跟占中国总人口约90%、在中原地区生活了几千年的汉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并不是说满清服饰不好,而是我们连少数民族有他们自己的服饰都知道,却不知道我们汉族祖先曾经真正穿着的服饰。
其七、或许有的人会说,汉服穿着繁琐,早就不适应现代生活,是该淘汰的糟粕。
和服穿着比汉服还要繁琐,但重大节日时,日本人依然会穿着和服。提倡复兴汉服的起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汉族对自己文化的健忘症,真的太严重了。2010年曾经出过这样一则社会魔幻新闻,穿汉服上街竟被误认为是和服而被围攻。
汉服认知的若干盲区
1、汉服不是指着古装/影楼装/舞台装。电视剧、影楼、舞台设计里因拍摄表演需要而设计的服装,不是汉服!
2、是改良汉服不是真正的汗服。改良汉服也就是包含有汉服元素的衣服,是现代人根据汉服形制简化设计后的衣服。严格意义上讲,这也不是汉服。但是由于是包含有汉元素的服装,毕竟来自传统汉服,一定程度也有助于大众了解汉服,所以汉元素将比古装,更容易被专业人士接受,但它仍然不是纯正意义的汉服。
3、辨识真正汉服的几个简单技巧
A露不露肉:古代人保守,胳膊、腿、腰、甚至手脚都不能露,所以汉服的袖子全都是放下来的,一般能把手都全部遮住,如果能露出以上部位的,肯定不是汉服。
B剪裁方法:汉服全部是平面剪裁的,如果带有立体剪裁才能达到的设计,都不是汉服。
C材质选用:汉服以棉麻、雪纺为主,配色古朴,花纹也多为中国传统纹理,如果用到了艳丽反光的面料或特别透明的纱一般都不是汉服。
D由于当代人的“创新精神”太厉害了,以上技巧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无法辨别时,还是请参考标准制式图样。
在当代汉服刚刚兴起的时候,有少数历史学者认为现代人穿的汉服并不是真正的汉服,是对汉服文化的“随意改动。”
其实,狭义的汉服汉服虽然是古代的服饰文化,但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发扬光大汉服文化,就不能囿于旧制,作茧自缚,我们要发扬汉服文化,必须不断广开思路,大胆融合各种现代因素,不断推陈出新,把新式汉服饰文化,推到一个新的时代和世界的高峰。
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具体体现,它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中华民族的美学观,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摘自)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不管是单纯觉得汉服好看,还是对汉服体现出来的中华传统美的价值观有兴趣,反正我确实佩服这群穿汉服人的勇气,佩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佩服他们顶着众人奇异的目光,告诉大众汉服是什么的勇气。
此外,还有些人对汉服有这样那样的偏见,特别是认为穿汉服就该像古人一样的全套打扮起来,其实汉服复兴不是复古,我们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继承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粹,让它在当下乃至未来也能绽放光彩!
希望有一天穿着汉服上街这件事,就像日本人穿着和服上街一样正常。
首先汉服它和现在的所有衣服一样,他首先是一件衣服,只是样式不一样罢了。衣服的功能保暖,装饰,他也都有。
第二,人们的穿着如果都统一为一种服装,那么整个社会是不是太单调了,所以在现在人们常穿的服装之外,有人穿汉服,一定是很吸引眼球的。
第三,穿汉服不是标新立异,它是一种审美观的表现。他比穿乞丐服的人要有文化品位。只有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才可能穿汉服。有些人他也是通过穿汉服这种形式,唤醒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热爱。
第四,我无论在哪里看见人们穿汉服,我都觉得十分漂亮。可惜我的身材不适合穿汉服,否则我也会买一套穿一穿。当然要想使汉服流行开来,仅仅是模仿古代的样式还不行,应该再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才会更加流行。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汉服把古典、含蓄、轻盈、飘逸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汉族自古就是个相对内敛的民族,对美的追求不是极致的细腻就是低调的奢华,加上纺织业的相对发达,绫、罗、绸、缎、丝、帛、锦、绢每个时期的不同营造了不同的让人惊叹的服饰之美。
下面这组Q版插画完美展示了
汉服的款式
——
穿我汉服,彼为暗香盈袖,闻歌起舞之服。
穿我汉服,彼为金戈铁马,英雄洒血之服。
穿我汉服,此为我汉家礼义之所系也。
穿我汉服,此为我汉家魂魄之所依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