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这首诗以花喻人,开千古诗词借花咏女人的先河。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浮现在眼前的是衣着华丽的新娘,面带桃花,娇羞妩媚,心怀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带着家人的美好祝福,步入婚姻的殿堂。人面桃花,交相辉映,气氛热烈喜庆,这是一个女子一生之中最幸福的时刻。从此,一个女子有了其“归”处,而这个“归”处就是家庭。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姑娘嫁过门,亲朋好友的祝福里少不了,早生贵子,绵延后嗣,这似乎是女子的一种使命。从此,这个女子就有了一个新的称呼——母亲。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桃树枝头,硕果累累,枝繁叶茂,而妻子贤淑有德,家庭才能和睦幸福。一个贤良淑德的女人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来说都是一件幸事。女子有德,宽容大度,勤劳能干,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俗话说,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子。古时,人们对于妻子的德行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个女子既要艳若桃花,又要“宜室”“宜家”,既要有貌,又要有才,更要有德。这要求的确很高。足见,一个女子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来说,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会给这个家庭或家族带来新鲜的血液,使家族兴旺,和和美美,幸福久远。
身为女子,一家之母,当要修身、修心、修德。做一个“桃之夭夭”的女子吧,“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 夭(国风·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夭夭(音yao):少壮茂盛貌。灼灼(音zho):花朵盛开的样子。华:花。之子:这个人,那个人,此指新娘。于归:出嫁。宜:使……和顺。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家庭,倒文以叶韵。《左传》:“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或云:“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家:叶音gǖ)。蕡(fén):果实丰腴,红白相间,果将熟的样子。蓁蓁(音zhēn):树叶繁茂貌。
译文: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丰腴的鲜桃结满枝。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翠绿繁茂的桃树啊,叶子长得密稠稠。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此诗运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辉煌起点。《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既然是源头,即意味着以后有与它相关的内容都可以从它那里看到影子或找到依据。如《桃夭》首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可谓咏物写景的千古名句,也对后世大量以桃花为题材的诗词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现在许多人因为《诗经》是用三千年前的文字记录的生活,读不懂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无聊至极而放弃走近它的机会真是遗憾啊!
《诗经》的第六首《桃夭》是爱情诗的"老祖宗",正如清代姚际恒所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桃夭》这首诗,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些句子,可见它的影响力。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理一理,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涉及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第四篇《樛木》写夫妻要相互扶持,帮助对方成长。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第六篇《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的几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回娘家探亲,夫妻相互扶持,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等等,几乎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
《礼记·大学》引《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五常”之说,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因为”宜家”正是为了“宜国”。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到。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桃夭》这首诗从表面看好像在写桃花,其实是在用兴的手法写美人。所谓“兴”就是欲言此物,先言他物。先看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美丽的女子呀,你像盛开的桃花一样明艳,明艳得像火一般。包括后面的“有蕡其实”和“其叶蓁蓁”,都是在借桃花来形容这女子有多好看。
这女子不仅长得美,心也美。再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的意思就是这个女子嫁到丈夫家,美媳妇见了公婆,操办的夫家和顺又美满。包括后面的“宜其家室”和“宜其家人”,也都是在写这女子的品德是多么的美好。艳如桃花、照眼欲明,还只是小美人,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和“宜其家人”的品德,才能算得上大美人。
宜,使和顺美满的意思,室谓夫妻所居,家为一门之内。如果说对新娘容比桃花是毫不掩饰的赞美的话,这里就是含蓄的将女子的“善”,掩藏在宜家宜室宜人中了。也就是说,新人过门后,若能让一大家子都和睦幸福,仅有美丽的脸蛋是不够的,必得有颗善良的心,才能被夫家的人所接纳,日子才能和顺美满,其乐融融。
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三次变换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兴旺的景象。古人通过桃花似的外“美”,巧妙地和“宜”的内“善”结合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这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期盼,也是统治者的希望,所谓“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说白了,就是建立在“宜家”、“ 宜室”、“ 宜人”上的“宜国”。
《诗经》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底色,每个人此生都该至少读一遍《诗经》,读懂它的美!
1、意思: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2、原文:《桃夭》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_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思是: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
——出自《诗经·周南·桃夭》
夭夭:茂盛的样子。
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
华:花。
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
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
扩展资料:
《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参考资料: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桃之夭夭1,灼灼其华2。之子于归3,宜其室家4。桃之夭夭,有蕡其实5。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6。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
1夭夭:花朵怒放的样子。
2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
3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4宜:和顺、亲善。
5蕡(fén 坟):肥大。有蕡即蕡蕡。
6蓁(zhēn 真):叶子茂盛。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
美与善的统一--读《诗经·周南·桃夭》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 祝贺 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 政治 、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 美学 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论这个问题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这很容易理解。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到《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可真是一语道破。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嘉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僻。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象小桃树那样年轻,象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 诗经周南桃夭原文
2 诗经桃夭原文
3 诗经国风兔置的原文及注释
4 国风桃夭白话翻译
5 桃夭 诗经
"国风-周南-桃夭 "作为《诗经》的第六篇,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为什么女人结婚这一条在第六篇?通读《诗经》,我们发现婚姻家庭占据了半壁江山,这说明古人对婚姻家庭的重视。特别是《国风-周南》的前六章,有男欢女爱的,有相濡以沫的,有勤俭持家的,有孝敬父母的,有思念征夫的,有希望新婚的,有希望多子的,这些都体现了婚姻家庭的主题。
一个女人在婚礼上唱的一首诗。唱出了一个女人结婚时对婚姻的期盼和对生活的憧憬,文笔细腻。看似只有几个字的改动和重复,其实作者很用心。第一章写 "花",第二章写 "实",第三章写 "叶",用桃花树的三种变化,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的美丽;写实,写叶,用桃树茂盛的枝叶、果实来比喻婚姻的幸福。它反映了先秦人对美的理解:姑娘不仅要有桃花的外表,还要有 "宜室"、"宜家 "的内在美。
桃花盛开后形容已婚妇女能多子多福,家业兴旺,这是一种传承家族的责任美;最后,桃叶是用来形容女性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她能与家人和睦相处,出现 "家和万事兴 "的局面。这就是女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这是一种大美。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