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你的潜意识

保护好你的潜意识,第1张

作者 艾米

一天同事萍姐把周末的夜班和小孟换了,提前一天上,周末就可以陪孩子出去玩了,我笑着开玩笑说:“换班一般会有意外惊喜哦”。

萍姐笑着说:“姐会镇的住的,不要替姐担忧”。

隔天早上刚进课室走廊就听见萍姐在办公室喊我的名字,在办公室门口就看到萍姐脸色苍白,一看就是夜里没有休息好。

萍姐说:“夜里急症手术电话一响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这个预言家,真的被你说中了”。

一台手术做了四个小时,术后又下医嘱观察病人,一夜基本没有合眼,早晨整个人都虚脱了,下班回家赶快补觉,哪里还有精神去陪孩子。

人的潜意识是存在的,武志红老师在他的书《身体知道答案》中写道,聆听身体的声音,打开进入潜意识的大门,身与心的合一,是做你自己的真正开始。

人的潜意识是比较灵敏的,它是你身体和内心的直觉,能不能拥有它,要看你在内心有没有尊重它的到来。

我有一位朋友离异后一直想再找一位伴侣,理由是平时都会过的很好,就是生病时太孤单了。

知道她这个想法后我就想,一定要经常和她联系,万一她需要帮助呢。

自己也是有许多事要忙,每次想起她的时候都不能及时给她打电话。

然而正是有这种随时准备帮助她的想法,最近两次联系她都是她正在发烧时。

我给她打电话也是在连续两天都会突然想到她才电话给她,可能她那时也在想到我吧!

所有人的第六感是很灵的,大家是不是也有过说曹操曹操到的时候呢?

经常我们在谈论谁时,说好久没有见到某某了,刚说完他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我最灵敏的是和妹妹的情绪链接,我们俩结婚后居住在两地,不是经常见面。

每当她遇到事情情绪低落时,我会莫名其妙地烦躁不安,直到她心情好转我才好了。

知道这个事情后我就很注意和她电话联系,这样我们俩有什么烦心事就可以相互倾诉一下,然后心情就好多了。

好友慧慧的婆婆患恶性肿瘤十几年了,慧慧老公和他爸爸性格极其相似,一样固执难以听取别人的意见。

有次他们吵架时,慧慧就脱口说出,你这么固执把我气的和你妈一样生病你就后悔吧,没想到慧慧真的得了和婆婆一样的病。

也许在她的潜意识中就在婆婆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了吧,因为在她和婆婆的聊天中,她们俩对各种老公的抱怨都是出奇的一致,这就更加坚定地强化了她自身的致病因素。

我们绝对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你可以使你的生命变的丰盛,如果你的人生失败,那你并非别人的受害者,你是自己的受害者。

要使你的生命变的丰盛,要破解你生命游戏的规则,你必须重新与身体建立链接,使头脑与身体之间打通一个通道。

保护好自己的第六感,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你,会使生活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做到这一点后,你将会发现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

2014年我们提前离开学校,关于就业,我们有许多的彷徨和未知,没想到父亲提前给我安排的,陪同妈妈,照顾奶奶的任务。

一开始我是排斥的,更加是反对的,认为我跟奶奶没有什么感情的,毕竟我们没有拥有太多时间的相处。

直到最后,发现父亲的无奈和苦楚,针对奶奶的照顾,恰好轮到父亲的时间,原先爸爸哀求其他人帮忙照顾的,现在都不同意了,可是爸爸现在的工作分身乏术,实在无法顾及奶奶,妈妈和我的协商同意,替代父亲回老家一趟,照顾奶奶。

我们回去的时候,发现奶奶因为全身肿泡,现在已经在医院,我们就直接奔赴医院。

在医院的相处,奶奶跟我和妈妈都没有话语,只是在我和妈妈给她擦洗身体的时候,大声大叫的觉得疼痛。

轮流值班的时候,我经常发现一个人的寂寞,选择独自看小说,可却发现看小说的时间,遗忘了白蛋白的结束,更加遗忘了要给奶奶倒尿壶,被护士发现,劈头盖脸的说了我一顿,认为我怎么照顾家人的?怎么可以这样的粗心大意和马马虎虎。

奶奶把屎拉到床上的时候,我更加是惊慌失措,犹豫不决,认为奶奶这么重的身体,我怎么办搬得动?可是又发现这样放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极大的臭味的。

灵机一动,将奶奶的身子翻了过去,然后将妈妈习惯用的帕子把那坨屎包了过去,再用开水清洗那个地方,凉水擦干净,最后再把那坨屎倒进厕所。

奶奶的吃饭,更加让我觉得操心,甚至是焦躁和烦恼,有的时候连续几天不吃饭,有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

跟她说话,并且劝解她,发现她终于敞开了心扉,说着想吃粥,早上的时间在外面去给她买蔬菜粥,还有包子和馒头,中午的时间在外面给她打包素菜回来,发现她随便吃了几口,就罢休了,不管我怎么劝,她始终不肯再吃了,并且闭上双眼,沉沉的睡去。晚上的时间,觉得外面新奇的麻辣烫给她带着,刻意的选择不辣的串串,并且慎重给她吃1~2串,她觉得不满意的,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碰到隔壁病床的开小灶,他们诚意的邀请我们一起,我情不自禁的进入这个香味,可是奶奶不情愿的,却依然愿意让我去。

妈妈过来的时候,会刻意的从外面带来包子馒头和稀饭,大家能够吃得饱饱的,然后还从家里带来的中饭,这样奶奶跟她中午能够一起享受。

我回到家的时间,晚上自己煮面,可有的时候碰到四娘在家,就在他们那边去吃饭,还从他们那边带的饭,第二天直接送到医院去。

后来重新恢复了,我和妈妈一起照顾奶奶,妈妈跟奶奶一样的,就是晚上都不喜欢吃饭。就这样,我独自去外面吃饭,然后剩下妈妈独自照顾奶奶。

中午我们习惯在外面吃饭,然后打包回来给奶奶吃的,妈妈考虑周到的,直接给奶奶带其他的东西,比如饺子,汤圆之类的,果然奶奶看到的,觉得是她能够承受的,刚毅果断的吃下去。

早上的时间,妈妈和我条件反射的给奶奶带粥,比如蔬菜粥,八宝粥之类的,然后再给奶奶留下的包子馒头之类的。

关键的问题是从堂哥的冰箱里拿出的白蛋白,然后给奶奶一直持续不断的输着,可是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白蛋白在减少,这个帮助提高奶奶的生命的东西,需要迫不及待的供应。

家里的几个兄弟,大家需要平均分摊的,可是三爹认为没钱,四爹抱怨家里几个孩子读书,现在拿不出来的,二爹直接回避。

妈妈抱怨,这样的家人,有什么可留恋的,还掏心掏肺的,我们不辞辛苦不远万里的替代你来尽孝,结果你把我们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爸爸觉得无奈的,独自承受着白蛋白的费用,可是觉得奇迹的事情,最后他用巧妙机智的方法,在大家面前计算白蛋白的费用,认为大家需要承受的,那是作为兄弟,作为儿女应该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不由分说,大家重新履行了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把钱给了爸爸。

后面的一段时间,奶奶经常连续几天不吃饭,不管我和妈妈怎样的劝慰,始终都不肯吃。

妈妈的担心和焦虑,选择咨询医生,发现的问题,半身不遂,瘫痪的问题已经是注定今生的事情,关键是她现在不吃饭,营养跟不上,这样子下去,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妈妈的恐惧和害怕,认为再怎么也不能够在医院去世,她可承受不了周氏家族对她的骂名。

跟爸爸商量之后,选择带她回老家,老家的生活早已被安排好的,住三爹的房子,恰好三爹回来,可以照顾我们的日常。

我记忆深刻的是出院的时候,奶奶特别高兴,在车子里疯狂任性的喊道,我回家了,终于回家了,好像这是一个盼望已久,终于实现了的愿望。

老家的生活,发现并不如安排好的那种稀松平常,而是发现白天的时间,三爹独自在院坝搞建筑,希望在这里修围栏,然后在里面弄一个花台。

照顾奶奶的时间完全交付到妈妈的身上,而我可以泰然自若的做自己的事情,比如看小说。晚上的时间阴森森的,到处关门闭户的,人烟都没有,连虫鸣鸟叫的声音都悄无声息,妈妈害怕得早早的关了房门,早早的给奶奶喂了饭吃。

可是让我们觉得诧异的事情,从不爱在我们面前说话的奶奶,居然跟三爹话特别多的,不过可以理解的事,说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我和妈妈没有经历过的,更加没有参与的程度。

三爹也觉得特别依赖的,总是在心情沮丧难过伤心的时候,独自找到奶奶,跟她抱怨的命运的不公,比如二哥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兄弟之间,他怎么可以让别人这样堂而皇之的欺负我。

奶奶更加感受到亲人之间团聚的渴望,总是迫切的要求他们全部回来,等到的发现从未回来过的幺爸,居然头一次回来了。

回来的时间,觉得闲暇无聊的,兄弟之间选择去钓鱼。没想到,被奶奶强烈要求的,给她挠痒,幺爸觉得无所谓的,反正应承了她的愿望就行了。

三爹说到的,以前不在的时候,就是他经常给她挠痒,回忆她要求我去的时候,我发现那些烂了一层又一层的皮实在不忍心,又觉得这样下去对她的身体有害无益,果断选择拒绝。

偶尔来一次的二爹,被她发现的,也要求给她挠痒,我和妈妈都觉得不可置信的,可是事实却是发生了,果然对于他们来说,作为母亲是不可挑战的权威。

家人们回来的氛围,让奶奶感受到团聚的欣慰,很快恢复了饮食的正常,气色也渐渐好了。

在这里待着,我也慢慢习惯了,早上可以看着院坝的建筑,下午可以出去溜达溜达,去爬坡,去别人家的房子串门,总觉得田园风光是无限温柔的。

可是发现三爹因为广州方面的事情要提前离开了,可是依旧愿意让我们住着,把钥匙给我们,可是妈妈考虑的这里人烟稀少的,寡亲冷淡的,果断选择回平昌。

还是跟爸爸协商的同意,我们带着奶奶回到了平昌,然后三爹觉得没有后顾之忧的,从这里坐车去广州。

在平昌,发现妈妈总算觉得安心的,认为这里是熟悉的地盘,楼上楼下有认识的人,远处近处都有热闹的集市,还有热闹的人。

跟在老家一样,在这里我一样拥有闲散自由的时间,下午可以出去爬山,也可以独自去图书馆,在那里看书。

奶奶依旧觉得不高兴的,就这样离开了她心心念念的老家,可她又觉得无奈的,发现既然是儿女的安排,考虑到他们的角度,就选择心甘情愿的接受了。

可依旧甘心的,家人没有回来完的?除了父亲,经常会跟她电话联络的,四爹也会电话联络的,大姑和二爹偶尔会下来的,那么就是幺幺没有回来,她可望而不可及的,经常在梦中呼唤着栓栓,回忆小的时候,她特别爱这个人,进入为她是一个男孩,结果发现她是一个女孩,可惜后来跟随着幺幺去云南了。

这样的呼唤伴随着我们家里人的声音,发现刻不容缓的家人团聚是她现今为止最为需要和期待的事情。

爸爸出马,打电话要求他们回来,没过几天,他们开车回来了,陌生而熟悉的距离,发现长大之后的相遇,还需要根据时间进行调和。

幺幺倒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奶奶能不能吃甜的,依然愿意按照她的心意给他去买醪糟,好像在医院的四娘一样,认为她既然喜欢喝酸奶,喜欢喝饮料,那就让她喝,反正她的生命也延长不了多少,迄今为止,那就让她高兴吧。

我猜测幺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会竭尽所能的满足她的心愿。

只是跟幺爸一样,也只是随便待了几天,就匆匆离去了。

奶奶开始发脾气,抱怨妈妈做的饭菜不好吃,认为四娘做的饭菜好吃,妈妈不开心的认为既然这样,你就让她给你做吧。

妈妈生气,准备撒手不管,最后轮到我经常给奶奶喂食,不过也是按照妈妈的指示做的,发现她只是口硬心软的不与婆婆计较的,在后面进行指导。

晚上的时间,她总喜欢吃小汤圆,我刻意去小卖部买了几袋,然后经常给她喂食。

她觉得满意的,可还是始终忍不住的呼喊,有的时候呼喊爸爸的名字,我认为他们都有事情,何苦这样把他们喊回来了?她生气的认为,翅膀长硬了。妈妈过来的插话,你到底想怎样的呢?你让他们回来,他们也都回来陪着你,可是不可能陪你一辈子,人家也有人家的事情要做,陪着你一阵子,最后总要离开的。何苦这样的始终折腾他们呢?

婆婆的低声无语,然后又闭上了双眼,好像沉沉的睡去,直接忽略我们的存在。

后面的时间,她又开始不吃不喝,眼神有些忽明忽暗的,二爹来过的时间,认为怎么不快点把她带回老家,现在这个样子怎么行?

妈妈觉得担心的,再次去咨询医生,医生认为的他活不过这几天了,有可能就在这两三天吧。

那天下午回来,我看到妈妈的惴惴不安,果断的做出决定,带奶奶回老家。

邀请大姑他们下来,他们集体的认为奶奶的样子可能是回天乏术,离开的日子不长了。

可是提起带她回老家的时间,觉得今天车子带不下,还有路上堵车,实在焦急。

这件事情就这样戛然而止,耽搁下来,没想到就这样准确的被医生算定的,两天过后的一个晚上,奶奶去世了。

妈妈觉得后悔的,没有不顾众人的阻拦,没有不管不顾的,不惜一切代价的带奶奶回老家。毕竟落叶归根,人死灯灭总是希望在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或者一直居住的地方。

我觉得印象深刻,难以忘记的,那就是那天晚上,我早早的给奶奶喂了小汤圆吃,可是跟以前不同的是奶奶没有任何反应的,任凭我用汤勺喂到嘴里去,毕竟以前的话,她会等待我喂到嘴里之后慢慢吞咽。

10点多的时候,我又去看了奶奶一眼,并且叫了她的名字,她眼神呆滞的看了看我,然后重新把眼睛闭上,沉寂在她一个人的世界。

妈妈觉得始终不放心的,选择和四娘商量的,带奶奶回老家。

可还是习惯性的给奶奶按摩一下身体,让她提前有一个放松缓冲的时间跟环境。可是发现跟以往不同的,现在的她没有任何反应的,任凭妈妈和四娘的按摩。

直到给她换衣服的时候,发现她手脚冰冷,觉得不对劲的,可还是不敢肯定,更不敢鼓起勇气看她的气息,大声呼叫四娘下来,发现四娘真的是勇气十足,用手触摸她的鼻子,一瞬间的吓到,认为奶奶真的是一命归西了。

感慨这样的缘分,从前的爷爷也是自己用手触摸他的鼻息,发现他一命归西了,如今的奶奶也是同样如此。

这下子真的是不由分说的直接订灵车回老家,片刻也不能耽搁的,当晚就必须彻夜不停的赶回老家。

和我一样第一次亲身经历亲人的死亡,妈妈有些站立不安的,不知所措的,幸亏四娘的指导,照样给奶奶换好衣服,然后到小卖部买些灵纸过来,用一张零纸盖住奶奶的头部,然后在整个屋子里用盆子烧着灵纸。

我想在一旁观看的,直接被四娘阻挡,要求我在我自己的卧室,不要进来。

堂姐夫匆匆赶来的,认为实在不可思议,怎么可以这么快的走了,这个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底下的鞭炮声响,发现车子的赶来,妈妈首当其冲的参与其中,坐在前面的位置。

本来大家要求我就在家里,不要离开,可是我想要跟妈妈一起去,不想要错过这样的环节。

堂姐夫觉得我难能可贵的,直接夸奖我,现在周家除了萍姐,就是我能够担当大任了,一定不要辜负周家的期望,去吧,给周家的姐妹做一个好的榜样。

在路上风驰电掣的开着,我看着黑漆漆的环境,始终不敢闭上双眼的,觉得这一晚上真的是一个剧烈的挑战。

重新回到了家,发现鞭炮声响的,下车的一瞬间,齐刷刷的一群人。

二爹好像对我们都不满意的,直接略过我们,看着婆婆的遗体被那些人抬了下来,然后发现大姑还有妈妈给奶奶重新换衣服,四娘可能是生理方面的,觉得身体不太舒服的,眼泪也不止,二爹不理解的,反而严厉的指责她,认为她装腔作势。四娘不满意的,选择远远的离开。

想要走近的,发现大人阻拦我的距离,只好选择在里面烤火。

大姑搬着奶奶的遗体,打算去山间焚烧,我觉得不能错过的,选择跟随,发现来到的是一片开阔的田地,大姑勇气十足的点燃着,嘴里念念不忘的嘟囔着,妈,你此时升上天国,一定会有一个好报的未来。

看着燃烧的烟火是鲜艳灿烂的,大姑高兴的说,只有好人才会这样的症状。妈这辈子没做过坏事,总算是注定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我觉得不懂的封建迷信,不过认为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燃烧遗体,也是别样的经历和体验。

夜已深了,我被安排到二爹的房子里去休息,可是始终睡不着的,选择在厨房烤火,听着他们摆龙门阵,听着听着,迷迷糊糊的睡了两个钟头。

一早起来,发现二爹独自打扫卫生,还抱怨自己一夜未眠,我们居然还能睡得安稳。

因为遗体直接运送到三爹家里,所以接下来的送葬事宜,选择在三爹家里进行操办的。

刻意找的一些经验老道的手艺人打磨的冥房子,冥车还有冥纸币等,买的一个厚的棺材,刻意的留一条缝,然后把奶奶的骨灰摆放在里面。

硕大的照片放在棺材上面,每一个回来的家人都要照例对着照片,进行跪拜,敬香。

爸爸是第一个回来的,集中注意力的看着奶奶的照片,神情严肃的跪拜着,大家觉得不满意的,认为爸爸没有哭。

我却觉得爸爸只是不习惯表演,他只是在他情感流露的时间,独自一个人的承担。

其次四爹回来,看着奶奶的照片,情不自禁的流泪,四娘安慰他,那么大的人了,不要哭哭啼啼的,事已至此,还是节哀顺变。

最后是幺幺回来的,她泪流不止的,觉得始终不敢相信的,还责怪我和妈妈没有用心照顾。

哭泣了一会儿之后,冷静下来,和我们讨论接下来的事宜,其间还开玩笑的说着媛媛很像萍姐一样,勇敢坚强,面对奶奶的去世,始终是不哭的,平时也不习惯在他们面前流露出脆弱的一面。

奇怪的是这一次幺爸没有回来的,反而让他的儿子替代他回来。面对奶奶的去世,他显得很平静,也很淡定。甚至不知道人死了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和感受。我解释道就是永远的离开,再也见不到的反应。

他反而给我提起他看过很多的鬼故事,鬼**,恐怖的事情经历的多了,反而见怪不怪,觉得现实当中的死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瞬间觉得他真的是与众不同,跟他有着更多的交集,谈论彼此之间感兴趣的话题。

爸爸自告奋勇的写着奶奶的生平,以及对他的褒贬不一的评价,可是我发现可能是畏惧母亲的权威,爸爸记叙的始终都是对奶奶的赞扬。

我提出的建议,他认为过往的英雄人物都只能够是赞扬,表扬他们的功,至于不好的留给后人去评价。

生平我不了解的,所以选择不予以指正的,可是有些词句之间的连接提出的建议,父亲认为我对文字的喜好,是颇有见解的,选择诚恳的接受。

送葬事宜开始,我们就好像集体被训练的一样站在一起,手拿着花圈,神情严肃的听着奶奶的亲人的庄严的宣告,开启这样的序幕。

紧接着父亲宣读着那份对婆婆的生平介绍,身边的人说着要哭的,甚至大姑也劝慰着我快点哭,我觉得不满意的,哭不出来的声响,为什么要进行表演?

最后鞭炮声响,准备上坡了,又一轮被集体要求的哭泣,发现哭不出来的声响,始终无法迎合他们的需求。

突然间的下雨,爸爸念叨着,可能是上天眷恋,告慰母亲的恩德,才会选择下雨。

联想外公去世的时候,也下雨,可能是觉得外公和奶奶可以怜惜的人物。

提前安排好的坡地,发现大家还是照样循序渐进的挖土,把奶奶的骨灰放进去,然后聚集着把奶奶埋进去。

重新回到这里,发现音乐声从哀婉动人变成轻松愉快,一时之间连我们的心情也变得轻松愉快,只是吃的早饭变成冷冰冰的。

彻底的结束了送葬,大家好像彻底的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一样,重新回到各自的家,每个人轮流洗去一身的尘土,轮流用洗衣机洗去一身的衣服。

文/雪花飘飘

老伴啊,你这病啥时能好?咱自己受这份罪就可以了,现在还把儿媳妇搭了进来,她好的工作也给辞职了,为的就是专门照顾我们,耽误她享受生活,所以你就赶快好起来吧。

这是萍姐的婆婆在自言自语,对着躺在床上的老伴说道。

萍姐的公公3年前患上老年痴呆,刚开始的时候婆婆一个人还能独自照顾,可婆婆本来身体也就不行,半年后公公的病情恶化,等于说是完全没有了自我能力,而这时婆婆也病倒了,作为儿媳妇的萍姐是立马辞掉了远在外地的工作,决定回到家照顾公婆。

萍姐在外做得也是家政服务,对于照顾老人来说还是比较有经验的,萍姐这边要给公公搓背,换衣服,喂饭什么的,虽然有时候婆婆也会在一旁帮忙,可实际说明,上了年纪的婆婆来帮忙也没有多大效果,还是要萍姐一人独自完成。

萍姐自打工作辞职了以后,每天在家里和公婆待一起,对于照顾自己的公婆萍姐没有怨言,她常说:自己家条件不好也请不了人照顾,家里也就老公一个儿子,作为儿媳妇不来照顾谁照顾?难不成就这样让婆婆一个人照顾?这显然不可能,所以萍姐还是自己来照顾,也可以安心一点。

很多人都说萍姐是个好儿媳,也有人问过萍姐说:阿萍,你在外打工自由潇洒,现在回到家照顾老人,也没了工资,你会不会后悔啊?

萍姐说:这个世界上还是要讲亲情的,钱没了还可以挣,如果人没了那就真的什么都没了,所以没什么后悔的,自己曾经努力过,即便最后结果不理想,也无话可说,如果公公能多活几年,不是更好吗?所以钱就先由老公一个人挣吧。

萍姐这些话让村里很多人有些脸红,毕竟村里还是有和萍姐的反面教材的,可萍姐不是圣人,左右不了他人,自己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萍姐这一照顾就是3年多,每天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事,给公公喂饭,推公公出去走走看看,或者是给公公洗澡等等一些生活中的琐事,但姐萍没有抱怨过一句。

有天萍姐在给公公喂完饭后,拿着碗出了房间,在外面吃饭的婆婆却停住了,细细看着儿媳妇,顿时有点泪目,这3年来儿媳妇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婆婆心里有点自责。

等萍姐坐到饭桌上时,婆婆放下碗筷,手握着萍姐的手说:傻闺女阿,我们家对不住你,嫁过来没有过好日子,反倒现在还这么尽心尽力对我们好,婆婆看你都苍老了许多,这些年真是苦了你,我们家娶了你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萍姐把婆婆的手握在自己双手里,对婆婆说:妈,你这说的什么话,照顾你们不都是应该的吗?再说照顾你们也不累,没有对不起我的,我只知道一家人要和和睦睦才是最主要的。

婆婆听了萍姐的话,掩面哭泣,萍姐说:妈,这没什么好哭的,你吃饱了的话,我就把碗筷拿去洗了,说完收拾了一下桌子,而后去到外面又开始忙活了起来。

不论接下去还有多久时间,萍姐只知道现在公婆人都还活着,就得多陪伴多照顾,不然百年以后,想要陪伴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看着遗像叹气,这显然不是萍姐想要的!

原创情感故事,图来源网络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从胡适的《鸽子》开始,现代诗的创作至今已接近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间,中国新诗经历了突飞猛进的繁荣,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诗的流派繁多,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现代诗的兴起,导致了文言诗逐渐淡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舞台,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第一个现代诗创作的高潮。但由于现代诗这一文体出现伊始,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创作理论体系,对于其的审美标准也各不相同,导致许多新诗的创作走向泛滥和随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和损害了新诗这一文体的形象。为此,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就当时新诗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诗的规范和严谨提供了依据。

  之后虽然出现了许多其他的主张,如左联提出的“革命诗歌”、抗战时的“国防诗歌”、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并在之后逐渐衍化形成的“新民歌运动”等。但是真正为大众所接受,并在艺术的层面形成共识的还是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外来思潮的影响,以及新时期诗人的摸索,从闻一多的“三美”主张上,又逐渐延伸出了更多更丰富的认知。一些主张被弱化,如建筑美,另一些主张则被强调,如绘画美。而还有一些流派,针对“三美”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诗歌理念,由于这里探讨的是一些基本的内容,故而不做赘言。

  一、音乐美——诗歌语言的节奏

  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在当时是针对新诗的韵律问题提出的。在当时,由于对文言文学过于左倾的抵触和颠覆,以至于一概与文言文学有重合的内容都被尽量的回避,如韵脚就被许多的诗歌创作者所忽略。20年代,冰心根据日本绯句而创立的冰心体,在带动小诗风潮的同时,更加把诗歌的音乐感这一问题丢进了历史的灰尘堆里。当时的诗歌,如最初刘半农沈尹默的诗、如郭沫若的《女神》、如湖畔诗社汪静之的《蕙的风》等,皆不在意诗歌的韵律。一方面固然是考虑新文学运动提出的颠覆文言文学,另一方面也因为新文学在创造社、文研会等领导下,倡导人文的回归,诗人们要求打碎一切的枷锁,尤其是限制其创作的格律的限制。

  在这里我们要顺便提一下,正如萍姐上期所说,文言诗对于格律的要求很严,几近苛刻,对于新生的白话文学而言,如果要求其平仄对仗,严格按照平水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新诗创作的初期,诗人们多以破坏格律为荣。到了二三十年代,经过了十年创作热潮的新诗越发随意,几乎是随便说上两句话,就能冠以诗歌的名义。在这种情况下,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中的音乐美,并以新月社的诗歌创作,严格按照其执行。如他的《死水》,每节皆隔行押韵,节节换韵。与当时的诗歌创作情况相比较,可以说是非常的严谨。

  到了今天,尤其是经过了文革之后的诗歌创作热潮,现代诗的创作对于韵脚已经不做要求,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又要回归到20年代那样几乎混乱而随意的诗歌创作状态。相反,我们更应该学习“音乐美”的理论,并在另一个方面将之体现出来,这就是诗歌语言的节奏感。换句话说,就是诗歌语言内部的旋律,也即语脉。

  我们看文革后的现代诗佳作,甚至看之前二三十年代现代诗的佳作,即使是在最为混乱的创作时期,优秀的作品依旧是节奏感相当强的作品。如胡适的《鸽子》: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这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一首诗歌。我们自己朗诵一遍,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在这首诗中,有一跟很鲜明的语脉线索,不管是从情绪的抒发上,还是在语法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始终都有二字或四字一落的节奏,经过划分,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晰: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在这里可以看出,从第一行开始,就形成了占全诗主题的四字一顿的节奏。我们知道,四字一顿相对于阅读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节奏。如千字文的四字一顿、如骈文的四六句式,又如许多词牌中,也会采用四字一顿的节奏,这都是为了在便于阅读的同时便于朗诵。就如这首《鸽子》,相信现在就有很多朋友能够背出来了。如果全诗的节奏不一,或者变化很大、没有一个固定而有迹可循的规律,那么这首诗在语脉上就会显得破碎,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意图、情绪的抒发也不容易体现出来。

  要培养优秀的节奏感,语感很重要,这个可以从平日的阅读中训练出来,大家可以多读多看,结合作者在语言中赋予的情感。从古诗文开始,然后扩展到经典的现代诗歌。诗朗诵是一个很不错的练习方法。诗歌是最难的,也是最精华的文体,如果诗歌能写的很棒,那么其他的文体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去。

  至于我们在写作中如何做到节奏感,我想如果刻意的在字数或者语法上进行要求,那样不但会中断诗意,也会显得很呆板。就我的经验,在创作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完全全地融入语言当中去,倘若你拥有之前提到的语感,在写作的同时,你的感情会浮上来,覆盖在语言的表面,指引大家寻找到语言内部的节奏。

  好的诗歌,并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面,并不是说有华丽的辞藻和严整的韵律就是一首好诗。创作一首诗歌,就好像女娲造人,把泥人捏的再怎么栩栩如生,也是一只泥人,要想脱胎换骨成为人,需要赋予灵魂。而我们赋予诗歌的灵魂,就是我们创作时的情感,这情感不是很玄的东西,而是有形有质的,依附在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上,伴随着语脉流淌出来,感染读者。能让人感动的,就是好诗。而感动人,就靠这语感。

  二、绘画美——诗歌的意象和语言

  闻一多提出绘画美,是针对当时某些诗歌语言粗糙鄙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口水诗、垃圾诗或下半身诗歌。诗歌是最精炼、最精华的文体,这一点我们都知道。诗歌的语言,自然要求也更高。不能冗赘是一点,炼词炼句也是一点。那么如何把我们笔下的语言变成诗歌的语言呢?

  意象的使用

  我们知道,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象的运用,讲究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即不求客观、外形的逼真准确,而求内在神韵的暗合的默契。当然,这一切最好在公众思维能接受的范围内;或者说,除非是情绪的需要,尽量避免一些哗众取宠的意象,比如说下半身诗歌和垃圾派。这里不深究。

  如闻一多的《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我们把文中加点的几组意象串联起来,可以看出后面的“苍蝇”“垃圾桶”和前面的几组意象是不和谐的,再联系题目,不难体味出作者在表白心理、自我解剖的复杂的爱国情感。

  意象的运用在某些流派中还会走向两个极端,即没有意象或者晦涩艰辛的元素化写作,没有意象的诗歌,如梨花体的部分,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而元素化写作的诗歌,一般出现在长诗中,比如说海子的太阳七部书。其实元素化写作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完全附庸风雅,乱写一气,有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还有一种,就如海子一样,拥有自己完整的、清晰地世界观体系,并且意象元素有明确的、固定的指示。这样的诗人,对于自己的作品往往会有注释,或者有了解改诗人的人员进行解读。比如说艾略特的《荒原》,诗人本身就加了许多注解;又比如海子的《诗学:一份提纲》,以他的《太阳·土地篇》为例,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我们在诗歌创作中,目前还不需要刻意去达到这样的程度,因为功力的问题,很容易就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们在创作中,应该注意的是,先从选择意象做起,尽量选用合适的、准确地、拥有美感的意象,避免哗众取宠。越是日常的,就越能感动人心。这里说的很简单,但是需要各位在日常的创作中,努力将之付诸实践。

  语言的组织

  我们知道,诗歌是最精炼的一种文体,讲究用最短的篇幅表达最深刻的情感或思想。许多诗人能够把诗歌的语言艺术发挥到极致,短短几个字就能给出无限的思维空间。我们作为诗歌的初学者,不要求能够达到超过语言篇幅的内涵,但至少浪费在文本表面的空间应该减少。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从语法的角度来看。

  一首优秀的诗,至少应该做到每个字都不可删减。诗歌有限的篇幅决定了每个字都有出现在它现在位置上的理由,而没有理由的字词绝对不能保留。

  体现在语法上。首先,除非是蕴含深意,尽量避免使用连接词,如:因为、所以、于是、后来、故而……之类。诗歌是跳跃的,如果你跳跃不起来,就删去所有的连接词,那么就可以飞起来了。

  其次,可要可不要的词句一律不要。诗歌不同于其它文体(当然,其它文体也是这个原则),对于篇幅和字句的锤炼要求很高,没有存在意义,或者可以被更短的词句所替代的句子就是累赘,只能够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淡化感情的抒发。如果不知道诗歌的语言需要精简和凝练到什么程度的话,可以看看北岛的《太阳城札记》。当然,对于初学者,不会要求那么严格,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下笔就是很大的进步,足够区分日志心情和诗歌的界限。

  当然,也有一些诗人惯用长句,行数也很多,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优秀的诗歌大部分虽然很长,但是可以删改的部分却很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长句在推动感情的发展上与语脉相契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长句在成分的安排上很合理。

  再次,少用人称词、少用副词;多使用名词和形容词。其实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我们看到,一首好诗,尤其是80年代之后的好诗,很少会长篇累牍地出现“你我他”这些人称词,也很少用很、非常、特别、极其这一类的副词。如诗人南岩告诉我的,“我爱你”和“我非常爱你”,哪一个更能打动人心,就不须赘言了。

  至于多用名词和形容词,是说用客观的手法表述出这首诗想给读者传达的画面或场景。客观不是说不带入感情,相反,在这个场景或画面在脑中出现前,创作者的感情就应该先行融入其中,并在感情的参与下,在脑海里形成最初的印象。在表述的过程中,不是企图通过文本动人,而是通过画面感,情节感,节奏感动人,通篇无情,却能动人,这是很高的理想。可能我这样说比较笼统和抽象,我们看看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的第七首:

  俯视着黄昏,我把悲伤的网

  撒向你海洋般的眼睛。

  那里,在最高的篝火上燃烧、蔓延着

  我的孤独,它像溺水者那样挥动着臂膀。

  我朝着你那出神的眼睛送去红色的信号

  像海水拍击着有灯塔的海岸。

  你一味沉默不语,我那远方的心上人儿。

  从你的目光里时时显出惊惶的海岸。

  俯视着黄昏,我把悲伤的网

  撒向撼动你海洋般的双眼。

  群群夜鸟啄食着第一批星星

  它们的闪烁如同我爱你的那颗心。

  夜神骑上他的黑骏马奔驰

  在原野上播撒蓝花穗。

  看这首诗,我们很容易就被其中丰富的色彩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折服,而文字内部的孤独、悲伤和狂热的爱恋也随着场景的行进流淌出来,感染我们。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我们看到,通篇出现明确情绪的只有“悲伤的网”和“我的孤独”,且在这里是作为名词而存在,作用是奠定全诗的基调,为感情的发散给出一个方向。全诗没有一个副词,唯一的副词成分的词句是第二节第二行的“像溺水者那样”,在这里我们看到,即使是作为副词使用,也是一个很形象的副词,与表程度的“很、非常”,或者我们可能会使用的“孤独地、无助地”相比,“像溺水者那样”不但生动的刻画出了我的无助和绝望,也远比“孤独地、无助地”更有代入感和感染力。

  聂鲁达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外国诗人。外国诗歌由于翻译的问题,我们往往只能吸收其结构、哲理等方面的营养,而聂鲁达的诗即使是经过了翻译的淘洗,仍然能够有如此致命的吸引力,这和他的画面感和色彩感是分不开的。在把场景意象传达给读者之前,这意象就已经经过了作者本身情绪的加工和感染,从而拜托了对文本的依赖性。质朴的语言可以翻译之,华丽的语言亦可以翻译之,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聂鲁达的诗告诉我们,诗歌原来也可以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根据诗歌的情绪主线选择词语。这么说可能有些空洞,具体而言就是,如果到了最后一句,诗歌的情绪是爆破式的,即最后即高潮。这样的诗歌需要短促的仄音,斩钉截铁的力度作结;而如果诗歌的情绪是逐渐推进,到达高潮后冷却下来,比如说多节、排比的抒情诗,这样的诗歌则最好用连绵的平声作结,力度要求轻柔,好达成余音不绝的效果。当然,不是说必须要这样,只是举一个例子,在炼词的过程中,语音的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当然,前提是不要刻意地追求语言,那样会让诗歌显得做作。这个小技巧是我用了很长时间才领悟出来的,也许不适合所有的人,可是利用词句的语音效果来推进诗歌的进程,这一点确是很有效果,却很容易被忽视的。

  三、建筑美——诗歌的分行技巧及其他

  闻一多最初提出“建筑美”的主张,是提倡每节固定行数,每行固定字数,隔行押韵或者每节头两句和最后一句押韵这样的新格律诗。新格律诗出现后,被徐志摩和闻一多发扬光大,又有冯至的十四行诗,接过了格律诗的大旗,但最终还是向自由体妥协了。即使是同为新月社干将的徐志摩,在之后的创作中,也很少遵循新格律诗的体例。我们在这里讲的“建筑美”,当然也不是当初闻一多所提倡的“建筑美”,而是细化为诗歌的分行问题。

  在攻讦现代诗的人群中,有一个观点最为扎眼,即认为现代诗就是把一段话随便分行,让人看不懂。说这话的人很明显没有认真的去接触和深入研究过现代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诗的分行都是很有讲究的,更何况现代诗语言的精炼性更不是随便说一句话就能说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现代诗分行的一些基本讲究:

  按思维逻辑分行

  这是最简单,也最常见的分行方式,一行诗就是一个思维逻辑的进行过程,下一行诗和上一行诗间有明显的逻辑界限。这在初学者中最为常见,在20世纪之前的外国诗人中也很常见。如雪莱的《秋:葬歌》:

  1

  太阳失去了温暖,风凄苦地哀号,

  枯树在叹息,苍白的花儿死了,

  一年将竭,

  躺在她临死的床上——大地,被枯叶

  纷纷围绕。

  来吧,出来吧,季节,

  从十一月到五月,

  穿上悲哀的服装

  给冰冷的一年送丧,

  再象飘忽的幽灵守着她的墓场。

  2

  凄雨在飘飞,冷缩的幼虫在蠕动,

  都为临死的一年:河水充盈,而雷声

  不断哀号;

  快乐的燕子飞去了,蜥蜴也回到

  它们的洞中;

  来吧,出来吧,季节,

  让明媚的姊妹奏乐;

  披上白、黑和黯灰,

  把僵死的一年跟随,

  为了使墓地青绿,再洒下滴滴的泪。

  因为比较常见,在这里不做深入。

  按语脉进行分行

  这在诗歌创作中,属于高一些的技巧。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语脉问题,并不仅仅是通过词汇的语法节奏来完成的,也需要通过分行来达成。比如诗句之间的字数悬殊太大,或者内容太多,情感的密度分布不均,可以通过分行来将一行切成两行。这样的分行对于语感和语言的把握要求比较高,切分的好,会浑然天成不留痕迹,切分的不好,会让整首诗变得破碎,字句拗口。必要的时候,在切分之后,还需要加以润滑和引导。比如说戈麦的《大风》:

  晴日降下黑雨,大雨降下宿命

  军团的云,枫叶的云,一座高楼危然高耸

  原野上羊群盘卷成一个漩涡

  地上的风,天上的风,一个大氅在山上哀号

  在云涡中抖动的是一颗发绿的心

  在一朵黑云上张望的是一个灵魂的空壳

  大风横过秋日的旷野,只露胸围

  一团乌云,在那生长阳光的地方

  一个人满身秋天的肃杀,伫立在河上

  神经的人,落魄的人,不食烟火的人

  他在心中遇见黑夜,遇见时间

  遇见蛛网上咯血的鹿,遇见一个宽广的胸怀

  一个人伫立在风中,他的心中裂为两瓣

  裂为两半,一半在河岸,另一半在河岸

  旷世的风像一场黑夜中降临的大雪,他在心中

  看见一个人在大雪中,从另一个身上盘过

  哦,上帝的中山装,从你那四只口袋里

  风像四只黑色的豹子闪电一样飞出

  啃食玉米的房屋,啃食庄园丰盛的雪骨

  劫掠着树木,劫掠着大地的牙齿,劫掠着采石场

  两个黑夜结伴而来,一个骑着一个

  一个大雪中昏聩的瘫子在空中撕扯着天空的胃

  那里存积着胃,存积着栗子和火,盔甲之下

  一颗最大的头颅,它已登上疯狂的顶峰

  这首诗在语言技巧上的重视比较多,我们看:

  他在心中遇见黑夜,遇见时间

  遇见蛛网上咯血的鹿,遇见一个宽广的胸怀

  一个人伫立在风中,他的心中裂为两瓣

  裂为两半,一半在河岸,另一半在河岸

  旷世的风像一场黑夜中降临的大雪,他在心中

  看见一个人在大雪中,从另一个身上盘过

  在这里,可以没有第四行开头的“裂为两半”,但是如果那样的话,分行间的过渡就显得平庸,在这里加入一个“裂为两半”一方面造成第四行的字数与上大致均等,在阅读中,第四行的语脉就呈现出一个舒缓、沉重、而苍凉的氛围;另一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视线在此停留的时间加长,两次的吟唱强调了这个“裂为两半”,把这首诗荒凉、孤独、矛盾的心态从细部给出了宏观的感受。

  又比如西川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对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在这首诗里,第三四行、第七八九行、第十六十七行也是一样的,通过语脉来断行,但是这里还是用到了一个模糊化的互文技巧,比如说第七行和第八行的断行,把“地方”放在第八行之前,一方面是为了强调上下两行对于这个“地方”的修饰。另一方面,也是利用古诗中互文的技巧,告诉读者,这“地方”远离城市、在青藏高原上,在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同样的,第十六、十七行的断行,一方面是每行字数的考虑,另一方面,“点着油灯的陋室”单独一行,也是强调和连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诗歌逻辑:我=陋室-被群星踩成的祭坛-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紧张、虔诚但兴奋。而这,也是本首诗歌的重点。

  按哲思进行分行

  这样的技巧,多出现在哲理诗中,通常表现为把一个整体的意象拆分开,通过对文本的割裂,造成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哲理思考,从而形成巨大的张力。这样的诗比较难写,写出来也比较难被接受,尤其是当选择的意象比较生僻时。不推荐初学者尝试,因为有取巧的嫌疑。

  如非马的短诗《鸟笼》:

  打开

  鸟笼

  的

  门

  让鸟飞

  走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这首诗乍一看肯定有很多人会说,这也算是诗吗。可是我们仔细地看看就会发现,这样的分行很有讲究。以单纯的动作或语素成行,每一行的内容都是简单、纯净的。这与其他很多诗歌诗意模棱两可,赋予意象或语言多重理解可能性的美学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不是说后者不好,后者中也有优秀的作品,如北岛的《走吧》。但是对于哲理诗这一范畴而言,非马这样的诗无疑更能调动读者进行文本接收过程的第二次创作。

  我们看:

  让鸟飞

  走

  这里,飞和走,分开两段,那么就完全不是我们所说的一个“飞走”所能包含的内容。“飞”可以是动词,也可以做状语;“走”可以是动词,也能够做状语,甚至因为另起了一行,所以“走”的主语就拥有了多重可能性,可以是鸟,也可以是自己,也可是两者兼具。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这个被还给自由的对象也可以是鸟,也可以是笼,也可以两者皆是。这样的可能性,才是全诗的主题。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解读,这首诗如果深究的话会有无限的可能。非马在老年时曾经两次回顾这首诗,第一次改成了“把自由/还给/天/空”第二次改成了“鸟笼也是天空”,当然这是题外话。

萍姐、周金勇、珍珍是电视剧《恋爱先生》里的人物。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珍珍是电视剧《恋爱先生》里的角色,《恋爱先生》萍姐、周金勇、珍珍是由姚晓峰执导,靳东、江疏影、李乃文、李宗翰、辛芷蕾、田雨、宋妍霏主演的都市情感剧,该剧讲述了程皓、张铭阳、邹北业三个男人经过一番努力后,都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另一半,同时也收获成长的故事,电视剧中的玛丽苏、傻白甜女主角,剧中的罗玥是新颖的刺猬女孩人设,内心柔软渴望一份真爱,戳中很多都市职场女孩的泪点。

前几日,因为《文乡枞阳》平台刊登了我一篇文章,乡友兴周推送我的文章到朋友圈。

半小时后有位叫“平水相逢”的人加我微信。一看是乡友兴周推荐的,我猜一定是认识我的人,马上接受了。

她说她是菜洼队的人,菜洼与我娘家小村庄只隔了一片松树林的小平山。那里,是我小时候爷爷、奶奶常带我去的地方。我心里在猜,“平水相逢”是谁呢接受微信后,我正准备问对方,她第一时间给我发信息了,她说她是志萍。

得知“平水相逢”是志萍,心里很激动,想不到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能遇见志萍,她的出现,把我的思绪又带回到十五岁之前的岁月中,唤醒了我遥远的记忆,那些回忆像**一样在脑海中闪现。

其实按辈份应叫志萍为姑姑(小时候叫姑姑),现在,我俩都已经年过半百了,想到她比我大几岁,还是叫姐姐更亲切。

她的父母和我爷爷奶奶是很好的朋友,如果二老健在的话,有一百多岁了。

虽然过去了几十年的时光,但是二位老人的形象一直刻在我脑海中,我小时候叫志萍的父母,叫陈爹爹(爷爷)、陈奶奶。

陈爹爹有一米八几的身高,人很清瘦,讲话声音洪亮。陈奶奶总是面带微笑,讲话细声细语的,每次奶奶带我去她家,总喜欢将我楼在怀里,陈爹爹家房前屋后有好几棵果树,每年枣子、杏子、桃子成熟的时候,他们都会早早的送到我家里来。

俩位老人待人特别和善,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也不忘把家里自种的瓜果送给我爷爷奶奶。

记忆中,我爷爷、奶奶和志萍姐的父母关系特别亲,我小时候呆在陈奶奶家最多,一是二位老人疼我,二是因为有志萍姐姐。她比我高几年级,记得她家书多,我常借书看(忘了书名),志萍与我小姑又是同学,她上学经过我村庄,她常和我小姑一起上学,我就成了她们的小跟班,那时我才十一二岁左右。

志萍姐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她姐姐我印象深些,到现在我还记得大姐的模样,因为大姐嫁在本村,对她哥哥,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陈爹爹、陈奶奶比我爷爷奶奶先去世。

记得我读完小学,志萍姐读高中了,我们就分开了,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志萍姐,也没有去过菜洼村庄。

但我在微信中,得知是志萍姐时,真的很开心,三十多年了,我们都没有见面了,感谢文字、感谢《文乡枞阳》平台、感谢乡友兴周推荐,让我和志萍姐再次重逢。

昨天晚上,我又和志萍姐聊起很多往事,她一直夸我记忆力好,那么小经历的事见过的人都还记得。

之前一直认为志萍姐定居在江城安庆,昨天晚上得知,志萍姐没有考上大学,后来嫁到长江一座岛屿上,丈夫是做装潢业务的,他家公司开在青岛。

志萍姐生养了俩个女儿,现在都大学毕业了,大女儿工作在合肥,小女儿工作在上海。

期待与志萍姐在上海重逢(她说五月份来上海),人生就是个圆点呀,走着走着,我和志萍姐又重逢了,我俩在回味过去岁月中的点滴,怀念两家老人的善良、淳朴,怀念过去那些温馨岁月,也感怀时光如电,一转背三十多年的岁月就过去了。

当年初见志萍时,我还是小女娃,一晃,我俩都是年过半百之人。

志萍姐说,以后她和丈夫也来上海定居,余生,我要好好再续与志萍姐青梅竹马的友情。

连续剧《小敏家》,有太多的细节值得回味了。

比如刘小敏、陈卓后备箱甜蜜周年纪念日约会的那一段。陈卓一个离异的中年男人,竟是这般的细腻,这样的柔情,为了一个周年纪念日,弄出的花花点子,足以“闪瞎”了观众的眼睛,不得不说成年人的浪漫,不怕你做不到,只怕你想不到。

陈卓,一个有点发福,有点“碎嘴”的男人,能在刘小敏受委屈的时候,把她从家里约出来,陪她吃,陪她哭,陪她聊天,陪她游车海,真的是暖到了心。可这样一个浪漫有爱的男人,怎么会离婚呢?这或许就是彼此之间没有心灵的共振吧。

成年人的感情,有时候很简单,他们没有年轻人的海誓山盟,也没有老年人的执手相看,他们只在乎眼前的心有灵犀和彼此相伴。

作为观众,我很喜欢剧中陈卓和小敏的相处方式,一个嘘寒问暖,一个心有所依,彼此之间无需太多的赘述,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

连续剧《小敏家》,能让观众在琐碎中收获一份暖意,这一点非常可贵。

比如母女三人睡前吃甜点这一段:母亲为姐姐甜点里加了虫草,妹妹只有银耳羹,妹妹假装生气抱怨母亲偏心,于是,姐姐就把剩下的半根虫草递给妹妹……谈笑间,母亲的和蔼,姐姐的温柔,妹妹的娇宠,看得人心里有了千般柔情、万般羡慕。

婚姻的不幸并没有给这三个女人带来太多的负面情绪,相反在母亲的陪伴下,一家人过得有滋有味,甜甜美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859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