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经常会思维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说明什么?

如果一个人经常会思维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说明什么?,第1张

如果一个人经常会思维混乱,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说明这个人处于病态,很大可能是患有脑疾病。如果经过医院确诊,脑子没有问题,就说明文化素质不高,语言交流能力太弱。

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阶部分,是管理思维和意识的主要器官。因此,大脑萎缩会导致患者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下降等症状。

那么,大脑萎缩早期患者有何表现 大脑萎缩早期患者有何表现

大脑萎缩易发于老年人群,引起大脑萎缩的原因有很多。大脑萎缩的程度不一样,患者的表现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

大脑萎缩早期患者有何表现

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是大脑萎缩患者早期的表现。具体表现如下:

1语言障碍,发音有一定障碍,说话不太利落,书写困难;

2行为怪异,如爱捡拾无用的东西;

3经常性迷路。患者常会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

4情感淡漠,自私,多疑,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丧失主动性,不爱与人交往;

5管理财务的能力下降,不能独立购物,虽然能做熟悉的工作,但对任何新的要求都暴霹出不胜任。

大脑萎缩是一种漫长的疾病,病情进展缓慢,早期患者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一般可持续2--5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常被认为是老年人年纪大的正常状况。

目前,治疗大脑萎缩最好方法是干细胞移植治疗法,能够从根本上去除病灶。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有许多医疗机构技术未能达到水准而开展干细胞移植,导致疗效不理想。治疗大脑萎缩一定要到正规、专业的医院。

心理:认知障碍的类型与症状

 认知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认知的过程: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当认知过程出现障碍会有什么症状呢认知障碍的类型有哪些呢

 

 认知障碍的类型及症状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这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例如,感到阳光特别耀眼,风吹的声音感到震耳等。

 2、感觉减退:这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减低。例如,强烈的疼痛或难以忍受的气味,都只有轻微的感觉。

 3、感觉倒错:对慰藉刺激可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例如,对凉的刺激产生了热感。

 4、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样的感觉,且难以表达。特点是不能明确指出体内不适的部位。

 

 (二)知觉障碍

 1、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例如,把挂在衣架上的大衣看成为躲在门后的人。按感官不同分为:错听、错视、错嗅、错味、错触、及内感受性的错觉。

 2、幻觉:一种虚幻的感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它的存在。例如,无人在场时,病人听到有人责骂他的声音,或看到某人在窗外。幻觉常是知觉障碍。

 (1)听幻觉:临床上最常见。内容多样,声音种类、性质可不同。如讲话声等。

 (2)视幻觉:较常见。内容多样,形象可清晰、鲜明和具体也可模糊。形象有时比实物大(视物显大性幻视)有时有比实物小(视物显小性幻视)

 (3)嗅幻觉:多见的是一些使病人不愉快的难闻的气味,强度不一。

 (4)味幻觉:病人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

 (5)触幻觉:临床常见的是麻木感、刀刺感、通电感、虫爬感等。

 (6)内脏性幻觉:可产生于某一固定的器官或躯体内部。病人清楚地描述自己的某一内脏在扭转、断裂、穿孔或有昆虫在胃内游走。

 (7)运动性幻觉:是关于本体感受器运动和位置的幻觉。例如,病人躺在床上感到被抬着走的颠簸的感觉。病人沉默不语时感到自己的唇、舌在运动在讲话的感觉(言语运动性幻觉)。

 下面是特殊类型的幻觉:(8)思维鸣响或思维化声、思维回响:当病人想到什么就听到说话声讲出他所想的东西,也就是说幻听的内容就是病人当时所想的事。

 (9)机能性幻听:幻觉和现实刺激同时出现,共同存在而又共同消失,但二者并不融合在一起。

 (10)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的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时,另一感官即出现幻觉。

 (11)入睡前幻觉:出现于入睡前,病人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幻觉形象。

 就幻觉的外部形象来看,可分为成形和不成形两种。

 就幻觉的性质,又可以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

 (1)真性幻觉:此时病人所感知的幻觉形象与真实的事物完全相同。

 (2)假性幻觉:病人感受到的幻觉形象一般来说轮廓不够清晰、不够鲜明和生动,它并不具有真性幻觉那种客观现实性。这些幻觉形象并不位于客观空间,而只是存在于病人的主观空间之内。所有这些幻觉并不通过病人的感官而获得的。

 3、感知综合障碍:病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对这一事物(包括个人躯体本身)的某些个别属性,例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却产生与该事物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感知。

 (1)视物变形症:病人感到某个外界事物的形象、大小、颜色以及体积等出现改变。有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等。

 (2)空间的感知障碍:病人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事物变得接近了或离远了。

 (3)周围环境改变的感知综合障碍:病人感到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不活动的,甚至是僵死似的,或者相反,感到周围一切都在急遽地猛烈地变化着。病人还可觉得周围事物变得似乎是不鲜明的,模糊不清,缺乏真实感(非真实感)。

 

 (三)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1、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1)思维奔逸:这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多和转变快速而言。病人联想过程异常迅速,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内容十分丰富。思维有一定的目的性,但常常为环境中的变化所吸引而转移其话题,不能贯彻始终(随境转移),或按某些词汇的表面毗连(同音押韵)或某些句子在意义上的相近(意联)而转换主题。给人以缺乏深思熟虑或信口开河之感。

 (2)思维迟缓:这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思想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特点。因此病人言语简短,语量减少,速度缓慢,语音低沉。

 (3)思维贫乏:其主要特点是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

 (4)病理性赘述:这是以思维过程的主题转换中带有粘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为其主要特殊。病人表现讲话罗索,讲半天讲不到主题上。

 (5)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致使人感到交谈困难,对其言语的主题也不易理解,严重时可发展为破裂性思维。

 (6)思维破裂: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和应有的逻辑性。

 (7)思维不连贯:表面上与破裂性思维十分相似,但产生背景不同,它是在意识障碍情况下产生的,病人的言语较上者更为杂乱,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

 (8)思维中断:病人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这种思维中断并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这是指思潮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它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10)象征性思维:指病人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

 (11)语词新作:病人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特殊的意义。有时把几个无关的概念或几个不完全的'词拼凑成新的词,以代表某种新的含义。

 (12)逻辑倒错性思维:这是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的明显障碍为主要特征,其特点是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题,又缺乏逻辑根据,更突出的是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甚至因果倒置。

 (13)诡辩性思维:缺乏现实意义和确切的根据,所议论的课题,常是一些想入非非的事情。并拒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

 (14)持续言语:这是与病理性赘述症状比较近似的一种思维,但持续言语时思维的特点不仅是粘滞,而是在某一停滞不前。病人单调地重复某一概念,或对于某些不同的问题,总是用第一次回答的话来回答。

 (15)重复言语:这是指病人常重复他所说的一句话的最末几个字或词,此时病人意识到这样是不必要的。

 (16)刻板言语:指病人机械而刻板地重复某一无意义的词或句子。

 (17)模仿言语:指病人模仿周围人的话,周围人说什么,病人就重复说什么。

 2、思维内容的障碍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1)关系妄想:(牵连观念)病人把周围环境中一些实际与他无关的现象,都认为与他本人有关。把别人所说的话、报纸上的文章、不相识的人的举动,都认为对他有一定的关系。常与被害妄想交织在一起。

 (2)特殊意义妄想:可在上述关系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病人认为周围人的言行,平凡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且赋有特殊的意义。

 (3)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妄想之一。病人无中生有地坚信周围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谋害、破坏。

 (4)影响妄想:(物理影响妄想)病人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均受外力的干扰、控制、支配、操纵,或认为有外力刺激自己的躯体,产生了种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认为自己的内脏活动也都是受着外力的操纵或控制。病人对这种体验往往解释为是受某种仪器的影响(被控制感)。

 (5)夸大妄想:多发生在情绪高涨的背景上。内容常因时间、环境、病人的文化水平和经历有很大不同。

 (6)罪恶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以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人民惩罚,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

 (7)疑病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是不治之症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检验,都不能纠正病人的这种病态信念。

 (8)嫉妒妄想:病人坚信爱人对自己不忠实另有外遇。因此对爱人行为加以检查和跟踪。

 (9)钟情妄想:病人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旧纠缠不已。

 (10)被窃妄想:病人认为自己所收藏的东西被人偷窃了。

 (11)内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读心症)病人认为他所想的事已经被人知道,虽然病人说不出是怎样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搞得满城风雨,所有的人都在议论他。

 (12)变兽妄想:病人确信自己变为某种动物,并有相应的行为异常。

 (13)超价观念: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14)强迫观念:即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观念或概念,多次重复地出现于病人的思想,且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

 

 (四)注意障碍

 临床上注意障碍大致可分为三方面:1)注意程度方面的障碍,2)注意稳定性方面的障碍,3)注意集中性方面的障碍。

 1、注意增强:在某些精神病状态下,病人特别易于注意某事物。

 2、注意减弱:即主动及被致力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注意迟钝)主致力注意和被动注意的明显减弱,并不都一致。

 3、注意缓慢:指病人注意兴奋的集中困难和缓慢,但是注意的稳定性障碍较小。

 4、注意涣散:病人不能把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并保持的时间,以致注意很容易分散。

 5、注意狭窄:病人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

 6、注意固定:指病人的注意稳定性特别增强。

 7、注意转移:主检指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注意不持久,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

 

 (五)记忆障碍

 临床上记忆障碍大致可分为两方面:记忆量方面;记忆质方面。

 1、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回忆得起来。

 2、记忆减退:是指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普遍减退。

 3、遗忘:(回忆的空白)指那些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经历的遗忘。

 (1)顺行性遗忘:即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

 (2)逆行性遗忘:即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

 (3)进行性遗忘:见于老年性痴呆。

 (4)心因性遗忘:是由沉重的创伤性情感体验引起,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与病人犯了某种严重错误或罪行有关。

 4、错构:是一种记忆的错误。医学教育网

 5、虚构:也是一种记忆的错误,是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或体验,说成是确有其事。

 6、潜隐记忆:(歪曲记忆)是指病人对不同来源的记忆混淆不清,相互颠倒。

 7、似曾相识症或熟悉感各旧事如新症或生疏感:病人体验新事物时,有一种似乎早已体验过的熟悉感,或将已多次体验过的事物感到似乎从未体验过的生疏感。

 

 (六)智能障碍

 智能障碍可表现为全面性的或部分性的智能减低,程度严重时称为痴呆。主要有两种类型:先天性智力低下和后天获得性痴呆。

 1、智力低下:大脑发育不良,或受到阻滞,使智能的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

 2、痴呆:一种综合征,常是慢性或进行性的,并伴影响脑功能的器质性情况。病变多为进行性的,常不易恢复或不能完全恢复。

 (1)全面性痴呆:大脑的病变主要呈现为弥散性器质性损害。常出现人格改变。病人缺乏对其疾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定向力也发生障碍。

 (2)部分性痴呆:这类痴呆由于病变所侵犯的只是某些限定的区域,因而使智能产生部分的障碍如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困难等。但其人格的基本特行征一般保持良好,并具有一定的批判和自知的能力,定向力也比较完整。

 (3)心因性假性痴呆:病人对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回答很荒谬,在生活中,他却能解决比这复杂的问题。

 (4)童样痴呆:此时病人主要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那样稚气的样子,他学着幼童说话的声调自称才三岁,逢人就喊“叔叔”、“阿姨”,这类现象多见于癔病。

 

 (七)自知力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病状态和认识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自知力完整的病人通常能认识到自己患了病,知道哪些是病的表现并要求治疗。精神病患者一般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自知力完整程度也随之而变化,且此种变化常有一定规律性。精神病初期当精神症状开始出现时,有时病人的自知力尚保存,他还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变化。随病情的发展,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力,否认它们是不正常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称为自知力丧失(或缺如)随着病性的好转,自知力也逐渐有所恢复。

 

 (八)定向力

 指一个人自己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的状态的认识能力。

 1、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2、对其自身状态的认识

 认知障碍包括在注意、感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过程方面的异常的表现,感知觉和思维障碍是许多精神病具有的症状。

;

如何识别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大方向指引是怎样的?

曾经有一位我的咨询患者,在服用抗抑郁症药物半年后,自身的体验感是感觉自己在往逐步好的方向发展了。半年后的一天,他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没有症状了,遂把药物停了。

“他当时自我感觉精神亢奋、充沛、冲动消费、觉得自己可以做大事、活跃度也比以往更高了、话也变多了等等。”

这是他在向我咨询地过程中,我询问他康复后,他向我表述的一些表现。

后来我再问他,“你的这些康复后的表现,比从前没病的时候有区别吗?”

他说还是有的,“比如:比以前爱表现了、睡眠时好时坏,但精力始终很充沛,可又使不出劲的那种,想做些有成就的大事等等”。他的表述,似乎有些懵懂,我在想估计他也不知道自己从前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了。

的确,在一些经历过中、重度抑郁症折磨后的患者,大脑的记忆会快速衰退,极其容易抹掉从前的记忆,这里的抹掉不是完全抹掉的那种,而是在看从前的自己,更多的是一种隔着薄膜的不真实感体验。我相信用这个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这或许就是中、重度抑郁症的一种真实体会吧。

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记忆会逐步退化,会发现记忆越来越不如从前了,刚才还记得的事情,一个小插曲,可能就会把很重要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等自己再次想起的时候,可能时间被耽误了,而深深的自责自己,这是很多现代人的烦恼与体验,不过这种记忆的退化,可能是暂时性的卡顿,也可能就是一种生理与思维的退化,如果没有什么情绪上的障碍、也没有生理疾病,那么它便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而被抑郁症或者双相情感障碍折磨后的患者,那种记忆的衰退过程,是明显的,是在病境中,暂时无法逆转的。

因为大脑的神经递质出现了紊乱,记忆暂时根本无法回归到一个正常的水平,只有等待病情逐步康复后,这种记忆的恢复,才可以慢慢修复,但是始终比从前还是有些差别了,即便是这样,你也别太担心,因为它不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所以我们要合理去看待这一个异常的现象,别总是给自己的生活去添堵了!

人生本来就很多烦恼了,不要再因为这个记忆的退化或者不如从前的问题,而再次自责自己,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苦不堪言,那就不应该了!

我们要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都在进入一个老化的过程,如何来延缓身体各个机能退化的进度?还是那些道理,比如:

“合理性地常运动、早睡早起不熬夜、保持心情愉悦、饮食规律。生活中杜绝一些有害身体的不良嗜好。那么你就可以使自己比同龄人看上去更加健康与有活力。”

遵循科学是被誉为最好的道理的道理,谁违背科学,谁就会在未来的时光里,承受一些你本不该承受痛苦。

见过太多信佛、信基督教,而耽误治疗病情的患者,甚至有些患者以为信了佛、信了基督教就可以治病,这简直就是愚昧至极。我只想告诉你,你活得还不通透!

我们在有信仰的同时,更多的是要遵循科学、回归现实。信仰是好东西,因为它一种能量、一种鞭策、一种帮助我们提升生命境界与觉悟的能量,这些都是对我们精神上的优渥支持,而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有血有肉,没钱就等死的残酷现实。所以,现实才是一切活着的根本,在有信仰的同时,敬畏科学,才是完美的呈现,才是大智慧。

说了很多题外话,我们言归正传。

这位患者在半年,自我感觉完全没有症状了,甚至比以前更好了,遂把药物扔进了垃圾桶,可是好景不长,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又出现了之前抑郁症发作的一些症状,比如:早醒、情绪低落、头晕、不爱动、担忧恐惧、食欲下降、兴趣丧失等等,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可能要完了,因为那种不好的感觉完全跟第一次发作时一模一样,这更加剧了他恐惧的心理。

实在熬不住才又去找了医生,医生判断他可能是复发,遂给他暂时又开了抗抑郁症、抗焦虑、促进睡眠的药物。

接下来,他便在网上找到了我,于是就有了以上的一些内容。

对于这位患者的情况,无论是其与我在当时的咨询阶段还是在现在看来,他的情况还是有些复杂的,不排除当时他自我觉得好了的时候,是一种躁狂的发作,何谓躁狂的发作,躁狂的发作,在医学上被称之为:双相情感障碍。

什么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分轻、重类别以及混合类别,即:分一型和二型、混合类。

一型,则是典型的重度躁狂重抑郁,即抑郁症和躁狂症的严重程度是一样的,都很严重。

而且重度躁狂的症状表现有些丧失人性的表现,比如:摔东西、发脾气、完全丧失了情感的召唤、甚至有些人会控制不住地伤害自己,比如:割自己的手与手臂,看着血流的麻木感,而潜意识里又觉得心疼不应该。

类似这种一型的双相情感障碍之躁狂发作,需要及时就医治疗,治疗的方向必须先采用心境、情感稳定剂类的药物为主,具体使用何种药物,要针对其症状对症下药,先使用一段时间的心境、情感稳定剂之后,再来联合使用抗抑郁症、抗焦虑的药物。待症状缓解些了,结合心理咨询治疗,可以收到很好的干预效果。

当然,如果睡眠不好,也可以前期联合心境、情感稳定剂一起使用。

而二型,则是典型的轻躁狂重抑郁,即轻度躁狂症,其程度明显低于抑郁症发病的程度。

二型轻度躁狂,如同文章开头的案例一样,在抑郁症发作期间时,虽然有想死的想法,但是想死却不敢死的,往往不算是躁狂的表现,而是痛苦的表现。你也可以说是矫情,当然这是外人的理解。

轻度躁狂的表现,往往不会表现出摔东西、攻击人、发脾气,而是更为和谐的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如文章开头的案例极其符合又疑似轻度躁狂的症状,那么轻度躁狂的表现有哪些?为了帮助大家梳理清楚,这里把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症状罗列出来,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得根据患者实际体验为主,再来判断才是符合科学的。

因为人类的情感体验是复杂的,复杂性在于一个人的人格和环境以及结合以往的表现来全面综合判断,不可单一性就作出结论,文章旨在普及一些常识和理念、提醒,仅此而已。

双相情感障碍症状表现:

抑郁状态与亢奋来回切换,时而低落时而兴奋,低落时就是抑郁症状,亢奋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脾气暴躁、不睡觉也不困、行动力变多、过度夸大自己的能力、冲动做些丧失理性的事情,比如:过度消费、冲动做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这种抑郁与亢奋来回切换后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频率亦是如此。

躯体症状如抑郁时躯体症状一样,如:头晕、头痛、心慌、肠胃不舒服、颈椎腰椎酸痛等等。

亢奋时,躯体症状不明显。

抑郁症症状:

主要是心境低落、丧失兴趣、怕压力,怕社交、自卑、不爱说话、喜欢封闭自己、爱哭、脆弱、轻生念头浮现、觉得活着毫无价值与意义、食欲下降、失眠(少部分患者出现嗜睡情况,属于逃避现实的本能反应)、性欲降低、不怕死,并伴随有躯体症状:头晕、头痛、心慌、肠胃不舒服、颈椎腰椎酸痛等等。

焦虑症症状:

主要是坐立不安、惶恐不安、担心有害怕的事情发生、失眠、怕死、疑心严重、无心做任何事情、眼神游离等等,并伴有躯体症状:心跳加快、惊恐发作、腹泻、肠易激、颈椎腰椎酸痛、喉咙有异物感等等。

精神分裂症:

感情缺失麻木,出现幻觉、幻听、幻想、幻嗅等等,主要以幻听为最常见,并伴随有被害妄想症,对事情的理解思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扭曲,不同普通人。

有些患者还有自言自语的行为,逻辑思维混乱等等,躯体症状如同抑郁焦虑症的表现类似。

当然精神分裂症的人,伴随抑郁焦虑症是很常见的,重叠概率也是非常高的。

还有一种双相情感障碍叫:混合型的。主要是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

通常都是在躁狂发作后,心境又低落了,即:来回切换的一个状态。

对于轻度躁狂,即二型的治疗方向,原则是联合用药治疗,但是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加量先服用心境、情感稳定剂,而抗抑郁的药物,在急性期的最初治疗阶段是作为辅助性药物,而减少剂量去服用,与此同时,同步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精神疾病的信心,梳理患者的思维,纠正认知等等。

再者对于轻度躁狂,治疗的原则可以按照抑郁症去治疗也是可行的,因为轻度躁狂,发展成重度躁狂,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些条件主要一个还是跟一个人的人格密切相关。

大多数轻度躁狂都不会发展成重度躁狂,大家也别以轻度躁狂的某个症状去下结论,比如很多抑郁症患者出现过度消费,单单就认定是躁狂的症状或许太过于草率和自己吓自己了。

过度消费也可以解读为对自己好,满足自己的欲望,情绪的宣泄,所以还是合理看待这种行为。

总之患者应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准确地把自己的体验感描述给你的主治医生,只有这样,才能对症治疗。

当然,也建议患者去大一点的医院,因为专业,所以自然有它的价值。

另外再啰嗦几句,文章开头的案例,那位咨询者很显然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私自停药!

现在看来,我们如何定义他的病症,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马后炮的意思是告诉你,请一定要遵循科学地服药管理,足量足疗程是治疗中度、重度抑郁症的最低的治疗原则方案,越过它,可能治愈不彻底导致再次复发。

与此同时,提醒患者们,不要过度依赖药物,药物不是万能的,修心才是根本,加强身体锻炼,则是当今治疗精神疾病最好的天然药物,没有之一。

生命在于运动,等你病了后,你才会真正领悟到这六个字的含义。可能那时是一种多么痛的领悟,但是别怕!

你依旧还来得及,别放弃,去积极实施起来吧!任何时候都不会晚!不久的将来,你会收获一个健康、心境如水的自己。

-end-

-end-

最近“某知名女星”的八卦新闻

霸占了各大APP,

有网友根据

她参加综艺时的表现

以及平时发表的言论,

推测她有“双相情感障碍”,

也就是躁郁症。

那么,到底什么是躁郁症,

它有哪些典型的表现呢?

下面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何为躁郁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躁郁症,全称躁狂抑郁症,也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以情绪为主导症状的心理障碍,是以患者持续一段时间的心境低落或者心境高涨为主要症状的心理疾病。 躁郁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且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躁狂发作给人的感觉就是 患者被加满油、被充满电、被按下了快进键, 他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都会显著地加快、增多和高涨,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三高" : 思维奔逸、情感高涨和活动增多。

思维奔逸

表现为头脑转得快,脑子就像加了润滑油,思考问题很快,想法很多,有很多想法接踵而至,这些 想法或观点之间可能欠缺逻辑,患者感到语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 给人的印象是,说话滔滔不绝,眉飞色舞,讲话内容浮浅。

情感高涨

患者感到心情愉快, 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自尊心膨胀或者夸大,感到很开心。 给他人的感觉是患者处于欢乐或幸福中,患者的情绪很有感染力,常常能带动周围的氛围和他人的情绪。

活动增多

患者感到 精力旺盛,兴趣广泛,闲不住,整天忙忙碌碌。 过度参与那些很可能产生痛苦后果的高风险活动中,比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愚蠢的投资等。

注意力分散、缺乏理性、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也是躁狂发作的突出特点。

而抑郁发作,大家就比较了解了,是和躁狂发作相反的一种状态,给人的感觉是缺乏动力,就像电压不够导致电灯泡亮度不够的感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三低”:思维迟缓、情感低落、活动减退。

近些年抑郁症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多,大家也都慢慢了解了,但是对于躁郁症,可能还是知之甚少。抑郁其实是情绪的极端负极,而躁狂便是情绪的极端正极,抑郁情绪下会极端悲伤、否定自己,躁狂情绪下便会极端肯定自己,觉得自己站在世界之巅。而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顾名思义,便是患者几乎不可控地在这两种极端中切换,中间可能会有正常状态。 就像在天堂、地狱与人间不可控制地停留体验一样。

乍一听,大家会觉得躁狂状态也挺好的。确实,据患者反应,当自己处于躁狂状态时,能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爽!比如, 一位来访者提及自己躁狂严重发作时,觉得自己是武则天,不是觉得自己像哦,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就是武则天,这时候,她肯定体会到了获得巨大成功后的喜悦和对生活的掌控感。但是,当躁狂状态褪去,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羞耻感以及承受着躁狂状态时做出的不可控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很难弥补的后果。

躁郁症的发病机制

目前并不能完全确定具体的发病机制,较公认的说法是 “生物-心理-社会”共同影响, 即,一般认为患者具有比其他人更容易患某种疾病的生理素质基础,我们把这种素质称为易感因素,就像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容易患消化系统疾病一样。还需要有生活事件(社会因素)的刺激和患者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发病。

躁郁的发作往往有特定的生活事件诱因, 比如缺乏社会支持、得到研究生入学资格等。

心理因素方面,躁郁症患者存在消极的认知风格、外露的情绪特征。 这些心理因素就使得患者难以面对社会生活事件,引发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冲击患者的易感因素,最终导致发病。

虽然有研究佐证,患者并没有比普通人承受更多的生活压力,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歧视躁郁症人群的借口,因为无论是生物基础的易感因素,这一先天基因,还是患者自己的心理因素,这一基因加持环境塑造而成心理因素(患者容易悲观、绝望的负面认知,不是他们自己能控制的,可能是生活在经常被习惯式否定的环境下塑造而成的), 这都不是他们能够选择的,他们实际上是很无助的。

严重的躁郁症会有什么后果

躁狂与抑郁,并不是简单的开心与不开心,它们是偏离正常心境的心理障碍,严重的时候不可控,并且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社交和工作。

比如抑郁严重的患者会觉得抬个手臂都好难;躁狂严重的患者根本不用睡觉,但是省下来的时间不是高效地生活和工作,而是把脑子飘在云端,甚至会让患者无法正常社交与工作,抑郁严重会觉得大家都不理解自己、感到被拒绝,主动脱离社交,进而影响生活和工作。

躁郁症的治疗

目前最有效的是药物与心理干预一起治疗, 药物短时间内效果好,但是不解决根本问题,容易复发,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重塑认知与信念,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需要时间长,一般至少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到好转,所以药物与心理干预一起是目前最提倡的方案。

患者应该如何自我解救,

作为患者家属能做些什么

就患者而言,患者应该首先 正确认识躁郁症并把它正常化。

正常与异常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极端,我们的生活是两者构成的连续体,不同个体处在这个连续体的某个点,人与人只是在这个连续体所处的位置不同,并没有本质区别。我们现在只是把自己放在了比较两端的位置,但是这没有关系,并不是说我们不好,不可爱,没有价值,只是这样的话会影响我们自己的生活,让我们不是很幸福。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可以更幸福更轻松呢? 首先,一定要遵医嘱用药,不过度,不私自停药,不然自己会遭受更大痛苦。如果有条件的话积极寻求心理干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自己在生活中也可以建立“躁狂与抑郁发作的监控表”。例如,将睡眠、性欲、对未来乐观、谈话多少等作为监控数据,10分制打分,当发现这些数据偏离正常时,可作为躁狂(打分过高)、抑郁发作(打分过低)的表现,及时调节。如何发现有躁狂发作迹象,就要避免进行那些有可能恶化病情的行动,如饮酒过多、熬夜、开始新恋情等。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不是自己内心真正需求的,只是躁狂的发作影响而已。另外,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也同样重要,研究表现,睡眠紊乱会导致躁狂发作。‍

就患者家属而言,最主要的就是接纳、支持。这里提到的接纳支持并不是像我们平常认为的,为患者的治疗付出了多少金钱与精力,而是真正接纳他,接纳现在的他,接纳有躁郁症的他,让他感觉到这样也没关系,这样的他也依旧可爱、有价值,而不是一心要改变他。 如果,家属对患者提出改变的需求,患者做不到快速改变,会给患者带来更大压力或者自责,这样更不利于患者的恢复,甚至会慢慢脱离家属。

最后,希望大家能放下对躁郁症患者的偏见,从某种程度上讲, 理解与接纳才是躁郁症患者的特效药。如果有躁郁症的倾向也不要紧张,寻求帮助,科学治疗,终会痊愈。

双向情感障碍它和抑郁症一起走进了我们的认知中,双向情感障碍感觉和抑郁症很像,但又感觉不像,它到底是种什么病

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病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心境障碍)。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病率1%~3%,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常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中国既往的研究(1993年)显示发病率在0083%,不到01%,发病率比国外低。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症状

1、情绪高亢:这主要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发作时的特征,患者通常情况下比常人兴奋,容易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过程中语速不自觉加快、语调起伏变化较大,从他人视角观察往往发现患者眼睛炯炯有神、面部表情丰富。

2、肢体活动增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发作时往往较之正常人表现出明显的肢体活动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极有可能出现不合乎情理的伤害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如果患者为学生,则往往在上课期间左右移动、活动频繁以及眼神四处飘忽。

3、幻听臆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较为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幻听以及臆想的现象,患者可能表现出过度兴奋沉迷或者异常害怕惊恐的表情。这时候周边的人应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时不要轻易接近触碰患者。

4、焦虑失落: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症发作时,患者可能表现出现异常的焦虑或者情绪低落。患者可能出现明显话语减少、不愿参与社会性活动以及眼神、面部表情呆滞。

5、体重增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体重增加往往与抑郁症的发作密切相关。患者由于大脑内五羟色胺分泌增多,刺激相应神经产生冲动以及某些特定细胞因子的分泌,可能造成组织脂肪生成增多、降解转化减少。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某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患者体重增加。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症与抑郁症的发作往往呈现出不规律性,患者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因此,在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日常交往过程中,应小心谨慎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避免做出刺激患者病情加重的行为。

双向情感障碍可以治愈吗

双相情感障碍能否治好笼统的回答是能,是可以治好的。

但是双相情感障碍也是一种比较复杂、比较严重的疾病,最终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本身病情的特点、病情的复杂程度,不同人病情复杂程度也不一样,还有身体方面其它疾病的情况,家庭、社会的支持,经济状况,家人对他的关心、照顾情况怎么样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和最后的治疗效果有关系。作为家人最需要做的是配合医嘱进行系统治疗,由医生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方案的必要调整,这样是保证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最好的、最正确的做法。因为双相情感障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会达不到治愈、治好的程度,有部分患者可能最后出现精神残疾的结局,在精神残疾里面双相情感障碍也是常见的疾病之一,所以要配合医嘱治疗,对病人进行更多的理解、关怀和适当帮助是保证疗效正确的做法。

双向情感障碍是心理病还是精神病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精神病,属于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它的表现有躁狂、轻躁狂发作,比如情感高涨、精力旺盛、活动增多、言语增多、思维加快,又有抑郁发作,比如情感低落、快感缺失、精力下降、兴趣减少、活动减少等表现的一种心境障碍;躁狂和抑郁可以交替、循环、混合方式出现,呈反复出现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部分有残留症状的患者可转为慢性。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概念

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 向障碍终生患病率为55%-78%,双相障碍是一类临床常见且危害严重的重性精神疾病,多起病于成年早期,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 分裂症、抑郁症等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父母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向障碍I型,则子女患双向障碍的概率达50%-75%。。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临床表现

典型躁狂发作表现:心情愉悦或容易发脾气,言语增多、高谈阔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膨胀,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爱管闲事,计划多但虎头蛇尾,行为挥霍或鲁莽,睡眠需要减少,性欲亢进。

典型抑郁发作表现: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悲观,愉快感缺失即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兴趣减退或缺失,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既往感兴趣的事也变得索然无味, 自我评价下降,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一无是处,自责甚至自罪,认为自己成了别人的包袱,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感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精力减退总 觉得乏力,自感脑子反应迟钝,自杀观念或行为。

三、临床现状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共病率的特 点,该病对患者的婚姻、子女、职业等诸多方面均有严重影响, 15~44岁人群中,在全球范围双相障碍为致残原因的第六位。该病临床上误诊率高、识别率低、自杀风险高,完全治愈率低,很多患者面临着抑郁的慢性迁延、 转相的频繁、转相的突发等。

四、提高识别率,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

双相障碍从发病到准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是 5-10年,超过1/3的患者至少10年或以上才被确诊为双相障碍,其中6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抑郁症,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均证明了双相抑郁与 单项抑郁有诸多不同的临床特征,多数研究显示,与单相抑郁相比相比,双相抑郁患者发病年龄偏早(小于25岁),抑郁发作次数多或频繁发作,伴有非典型症状 概率高,比如食欲旺盛、体重增加、睡眠增加,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概率高,共病多见,双相障碍的阳性家族史也是风险因素之一。

造成误诊率高、识别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轻躁狂的难以识别,对于轻躁狂状态常被患者感受到抑郁缓解或作为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和具有自我协调的心境状态,故 轻躁狂患者极少自发报告这种情况,那么这时家庭成员的细致观察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要减少误诊率,提高识别率,除了需要临床大夫需要不断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同时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那么作为家庭成员对此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患者有过首发抑郁之后,要多关注患者情绪的波动、行为的变化、语量的多少、 与人的沟通、内心的体验、言语的内容等的变化,尽可能地回忆患者是否有过持续几天的觉得心情愉悦,或发现脾气的变化,或变得勤快了,或一反过去的羞涩而表 现健谈,爱吹牛,感觉不到困倦,工作能力提高,睡眠需求减少,创造性提高,有很多想法等,并向大夫详细表述。另外: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也可以了解一些简单 易操作的测查量表,并借助这些工具来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及提高警惕性。比如: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

五、症状缓解后是否需要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是多长?

精神疾病的治疗要以患者为中心,既要考虑患者短期的症状控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归社会,因此维持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复发,加强心理、社会及职 业的康复,维持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的频率,延长间歇期,维持治疗时间越长,复发的几率越低,那就究竟维持多长时间?对此目前尚无定论,一般根据患者疾病发作 的频率、治疗的敏感性、病程的长短研究报道,双相障碍首次复发的平均时间为29年,一次躁狂发作后有90%复发,躁狂在第一年中的复发率为51%,2年 后为33%,四年后28%,即使维持治疗,在发病后的一年内仍有37%的双相障碍患者复发,5年复发率达73%。对于抑郁来讲,如果在第一次治疗后即获得 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33%,如果经两次治疗获得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50%,如果经过三次治疗才获得缓解,高达50%的患者会在半年内复发。选择何时试 停药要根据上述情况并结合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去权衡风险获益比,因此如果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不明显,在保证定期检测各项监测指标如心电图、血常规生化内分泌 各项、血药浓度等基础上,尽可能久地维持服药,国外有文献提倡应尽量无限期地持续维持,那是否能长期维持治疗,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不容忽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00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