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福建的土楼历史及人文风俗!

介绍一下福建的土楼历史及人文风俗!,第1张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福佬人为主的漳州市,福佬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在70年代之前,流行“客家土楼”一词,随后调查研究,发现土楼并非客家人独有,闽南人的土楼比客家人土楼还要多。一些学者的研究显示,在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福建之前,漳州的闽南人已经有土楼,土楼之根源在闽南漳州。把闽南土楼称为客家土楼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学界转用福建土楼一词概括闽南土楼和客家土楼。中国国务院文物局立福建土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有关单位也是以福建土楼一词申报世遗的。不过最著名的土楼如振成楼,承启楼,田螺坑土楼群的住户是客家人。

2008年7月福建土楼46处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初溪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华安县大地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及怀远楼、和贵楼。

历史背景: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

土楼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陈元光戍兵漳州,58姓落户闽南。闽南许多圆形山头,至今还遗留古代兵寨的遗迹。圆形的山头自然不宜筑方形山寨,因此山寨遗迹多呈圆形。这些圆形山寨便是圆土楼的原型。最初的圆形兵寨只有一层,后来逐渐演变为民居,为了节省耕地,便向高发展,成为多层圆土楼。客家系由中原迁移到闽南,带来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因防卫需要,建立厚土墙,这便是最初最初是五凤楼和方土楼的来源。由于圆形的土楼,可以用同样长度的外墙,包围着最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层了望点的视野,比方楼宽阔,因此也被客家人纷纷采用。

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带领十多人的考察组来到福建考察,回国后出版专著[5]、举办展览。他报告:“在布满梯田的谷间,圆土墙的建筑物,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群山之间。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样,环形屋顶漂浮荡漾在烟雾之中。”神秘的福建土楼于是为外界公众所悉知。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以土楼为图案的“福建民居”特种邮票。

1999年美国盖蒂保护所付所长 内维尔·阿格纽(Neville Agnew)到福建南靖考察福建土楼。他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民间建筑”。

2002年1月31日,中国国务院文化遗产委员会向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申报,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1689 “福建土楼”。

2008年7月6日 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的防卫系统:土楼的外墙底层多由花岗岩石块和大粒河卵石磊成,以三合土粘连,厚度1米至2米,不怕敌人火攻;厚实的土墙,弓箭子弹不入,还可以抵挡炮弹。1934年政府军包围据守一座土楼的农民起义军,曾炮轰土楼,19发炮弹只在土楼外墙留下小坑[11]。石墙部分一般向下深筑2米,以防敌人挖地洞。外墙底部不开窗,十分严密。大门的门框由大块花岗岩凿成,大门用二三寸厚的木板制造,外包铁甲。为防敌人火攻,大门顶部筑有灭火水槽。土楼外墙最高层,四周设有射击孔,土楼人家可以从射击孔用火枪居高临下射击来犯的强盗或敌人。射击孔外小内大,便于枪管左右上下移动。土楼的环形走廊,俗称走马廊,利于防卫队和弹药的调动。一些土楼如二宜楼,没有走马廊,代之以紧靠外墙内壁的环形通道,作为战时兵员弹药调度。福建西南许多村落的土楼,更聚合成土楼群,形成联防布局,易守难攻。土楼底层仓库储备粮食弹药,可以维持几个月。在紧急情况下,土楼内还有隐秘的地道,通往邻近土楼或田野,便于居民撤退。

建造:土楼的营建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

就地取材,由红壤(生土)掺上衫木、鹅卵石、石灰、细砂、竹片、糯米粉汤、红糖、蛋清夯造而成。因此大型的土楼需要家境殷实的人家集数代人之力才能造成。

结构

一楼为厨房,二楼贮藏粮食堆放农具,三楼卧室。

一楼、二楼不向外开窗。三楼以上才对外开窗。

有的土楼在高处建有瞭望台。

福建土楼的作用主要包括六个:聚族而居功能、安全防卫功能、防风抗震功能、防火防潮功能、通风采光功能、经济环保功能。另外,福建土楼还包括六大特性:经济性、防御性、坚固性、物理性、艺术性、环保性。

福建土楼的文化内涵

1、家族的凝聚力:在同宗土楼里,楼内子孙拥有共同的祖辈,最高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

2、道家哲学思想:在客家土楼建造中,多以道家哲学思想为指南,其他类型的土楼建造也用道家思想来择地定位。

3、浓厚的文化性:许多土楼内设有专门的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提供给本楼及邻近孩子学习思想文化。

除极少部分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及省级、国家级保护单位的土楼得到开发和修缮外,其它大部分土楼由于年久失修,或无人居住,或无人管理面临诸多危险。很多当地人非常担心这一座座汇集祖辈心血的土楼倒塌,担忧土楼的营造技艺无人传承。

土楼营造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一座土楼的修建时要花费很久的。中国人历来崇尚风水,客家人也不例外。在修建土楼前,楼主会请来风水先生,用罗盘占卦选好大门的朝向。破土动工的时间,也由风水先生选定。

土楼其实是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用竹片木槌不断地炼打翻动,然后堆放停置一段时间使其融合老化。

土墙的坚固性还在于其"墙骨"。夯墙的时候,工匠们通常会在墙里加入杉木枝条,人们称之为"墙骨",相当于现代建房中钢筋的作用。杉木枝条坚硬,不容易腐烂。据说当地人从地里挖出来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杉木条,居然坚硬如初。

与火爆的旅游业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越来越多的土楼居民从楼内搬出,住进楼房洋房。福建已有40多年没有新建营造土楼了。

如今,熟知土楼营造技艺、修缮技艺的老工匠已经不多了,年龄也都大了,年龄最小的也有60多岁,且土楼的工作目前只剩下修修补补。也许再过几十年,土楼就真的没人修缮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001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