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福建的客家人为什么会选择“土楼”做房子呢?

有些福建的客家人为什么会选择“土楼”做房子呢?,第1张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的气候、地形都迥然不同,所以南北的饮食习惯、建筑等方面也是大不一样。比如,安徽的徽派建筑,因为南方的雨水天气比较多,所以会形成“飞檐”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如果你去福建游玩,你会发现福建的土楼建筑特别多,福建的永定土楼比较有名。去观看的时候,你会感慨:真是一个地方一种建筑文化。为什么客家人会选择“土楼”这种风格的房子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土楼房屋的占地面积大,适合人多的大家庭居住。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圆在所有图形中面积最大。土楼就是采取圆的这种建筑风格。一座土楼,四世同堂居都没有问题,大家庭的人住在一起,让人感觉其乐融融,十分幸福。

第二,地形原因。古时候沿海地区匪患不断,更不用说福建地区了。土楼这种建筑就是为了抵御外敌。在古时候,土楼还作为战争时期的防御工事而存在,在抵抗敌人和盗贼的入侵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外敌在这样的建筑下,也只能望洋兴叹了。因为这种比较严实的建筑,易守难攻。想要攻破,就只能空投炸弹了,一般的方法都行不通。

第三,自然环境的影响。土楼的土墙非常敦厚,可以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福建地区位于我国的南部,每年的降水量都比较多,天气比较炎热。冬天,寒风凛冽。土墙就可以根据四季的季节变化,提供适宜的温度。

其实,从建筑上也可以看出福建地区的文化,应该是传统、保守和热情的。客家人最是热情好客,你如果去做客,一定会为你做上一桌香喷喷的当地饭菜,让人垂涎不已。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漳州土楼遍布于漳州市的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山区。它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土楼的前身是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建筑,它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漳州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

  田螺坑土楼群由1座方形、3座圆形和1座椭圆形共5座土楼组成,居中的方形步云楼和右上方的圆形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又在周边相继建起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五座土楼依山势错落布局,在群山环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构成人文造艺与自然环境巧妙天成的绝景,令人叹为观止,是民居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1年5月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350年的比萨斜塔闻名世界。它的出名,在于斜而不倒。六百多年来,塔身缓缓向南倾斜,近一个世纪倾斜似有加速之势,尤其是经过1972年大地震后,它的斜度现今已达8度。比萨斜塔的斜,是塔身整体的斜。单从塔体来看,每一处结构还都是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的。

  在中国福建南靖县境内,有一处堪与比萨斜塔叫板的古建筑,它就是号称“东倒西歪楼”的裕昌楼。裕昌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建于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较比萨斜塔仅晚十几年。裕昌楼共有五层,房室270间,从三层开始,楼内回廊木柱便从左向右倾斜,最大斜度达到15度;而第四层回廊的木柱又以同样斜度反方向从右向左倾斜,两层楼的木柱看上去东倒西歪。歪斜尽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层至五层的木柱回廊看成一个整体,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顶部的木柱却是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的。裕昌楼的斜,是局部结构的斜,就像今天的央视新大楼,有惊无险,斜而不危。

  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典江村河坑自然村,距南靖县城58千米。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楼建于1549年。河坑土楼群有仙山楼阁、北斗七星。

  漳州土楼数量很多,共有800多座。第一座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的土楼是华安仙都二宜楼,被誉为“土楼之王”,是土楼中的优秀代表作,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有“圆楼之王”、“国之瑰宝”之誉。

  历史最悠久的是华安县沙建镇的“齐云楼”,它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规模最大的土楼是直径达945米的诏安县宫陂乡“在田楼”,它有“超级土楼”之称;土楼造型多样,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最为奇特的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它是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经过紧张热烈的审议讨论,最后由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委员国一致表示通过将中国的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而备受世人瞩目。1999年,福建土楼“申遗”工作启动。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04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去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福建土楼遗产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评估考察。今年上半年,福建土楼顺利通过正式评估,成为提交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的全球47项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之一,这也是2008年我国参评的唯一文化遗产审议项目。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福佬人为主的漳州市,福佬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在70年代之前,流行“客家土楼”一词,随后调查研究,发现土楼并非客家人独有,闽南人的土楼比客家人土楼还要多。一些学者的研究显示,在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福建之前,漳州的闽南人已经有土楼,土楼之根源在闽南漳州。把闽南土楼称为客家土楼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学界转用福建土楼一词概括闽南土楼和客家土楼。中国国务院文物局立福建土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有关单位也是以福建土楼一词申报世遗的。不过最著名的土楼如振成楼,承启楼,田螺坑土楼群的住户是客家人。

2008年7月福建土楼46处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初溪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华安县大地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及怀远楼、和贵楼。

历史背景: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

土楼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陈元光戍兵漳州,58姓落户闽南。闽南许多圆形山头,至今还遗留古代兵寨的遗迹。圆形的山头自然不宜筑方形山寨,因此山寨遗迹多呈圆形。这些圆形山寨便是圆土楼的原型。最初的圆形兵寨只有一层,后来逐渐演变为民居,为了节省耕地,便向高发展,成为多层圆土楼。客家系由中原迁移到闽南,带来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因防卫需要,建立厚土墙,这便是最初最初是五凤楼和方土楼的来源。由于圆形的土楼,可以用同样长度的外墙,包围着最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层了望点的视野,比方楼宽阔,因此也被客家人纷纷采用。

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带领十多人的考察组来到福建考察,回国后出版专著[5]、举办展览。他报告:“在布满梯田的谷间,圆土墙的建筑物,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群山之间。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样,环形屋顶漂浮荡漾在烟雾之中。”神秘的福建土楼于是为外界公众所悉知。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以土楼为图案的“福建民居”特种邮票。

1999年美国盖蒂保护所付所长 内维尔·阿格纽(Neville Agnew)到福建南靖考察福建土楼。他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民间建筑”。

2002年1月31日,中国国务院文化遗产委员会向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申报,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1689 “福建土楼”。

2008年7月6日 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的防卫系统:土楼的外墙底层多由花岗岩石块和大粒河卵石磊成,以三合土粘连,厚度1米至2米,不怕敌人火攻;厚实的土墙,弓箭子弹不入,还可以抵挡炮弹。1934年政府军包围据守一座土楼的农民起义军,曾炮轰土楼,19发炮弹只在土楼外墙留下小坑[11]。石墙部分一般向下深筑2米,以防敌人挖地洞。外墙底部不开窗,十分严密。大门的门框由大块花岗岩凿成,大门用二三寸厚的木板制造,外包铁甲。为防敌人火攻,大门顶部筑有灭火水槽。土楼外墙最高层,四周设有射击孔,土楼人家可以从射击孔用火枪居高临下射击来犯的强盗或敌人。射击孔外小内大,便于枪管左右上下移动。土楼的环形走廊,俗称走马廊,利于防卫队和弹药的调动。一些土楼如二宜楼,没有走马廊,代之以紧靠外墙内壁的环形通道,作为战时兵员弹药调度。福建西南许多村落的土楼,更聚合成土楼群,形成联防布局,易守难攻。土楼底层仓库储备粮食弹药,可以维持几个月。在紧急情况下,土楼内还有隐秘的地道,通往邻近土楼或田野,便于居民撤退。

建造:土楼的营建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

就地取材,由红壤(生土)掺上衫木、鹅卵石、石灰、细砂、竹片、糯米粉汤、红糖、蛋清夯造而成。因此大型的土楼需要家境殷实的人家集数代人之力才能造成。

结构

一楼为厨房,二楼贮藏粮食堆放农具,三楼卧室。

一楼、二楼不向外开窗。三楼以上才对外开窗。

有的土楼在高处建有瞭望台。

你欠我一辈子的意思是对方非常喜欢你和爱你,希望永远和你在一起女人总是太痴情,一旦对某个人动了真情,便会义无反顾,就算她们知晓自己错付了真心,也无法抑制对他的想念,还是会为他默默付出。

然,并不是你付出的多,爱就能够得到回应,很多时候,若是你爱错了方式,你之前所做的就都是无用功,你还是得不到他的爱。

在一段感情中,纠缠是最无效的方式,你频繁的联系他,只会让他渐渐对你产生厌倦心理。

就像歌词里唱的一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你越是主动向男人示好,他就越是不会珍惜和宠爱你。

每段感情,都会有腻烦期,若是你想让爱情保鲜,就一定要尝试冷落男人,你给他的甜太多了,偶尔让他尝点苦头,他会更加爱你。

爱一个男人最聪明的方法,不是纠缠,而是冷落。

一、冷落男人,只给他七分爱

有句话说,爱得太满,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若是没有遵循适度原则,就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同样,爱一个人,也要适度。

爱人爱七分,就足够了,在他生病的时候,你要给他陪伴,给他送去温暖,在他惆怅、无助、脆弱的时刻,给他安慰,温柔地对待他。

在他需要你的时候,尽量陪伴在男人的左右,在他工作或者繁忙时,你不必等待男人,你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自己上面。

当女人学会爱自己,多花一些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适度冷落男人,拉开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这样,男人会更加珍惜你。

男人都有征服欲,你偶尔对他冷一点,他会不适应,男人会想办法得到你的心,引起你的注意。

二、吵架后不理男人,让他主动来哄你

在感情中,主动的那一方,从一开始就输了,若是你爱得太过卑微,男人就不会那么在乎你了,每一次你们吵架或者闹矛盾,他都不会主动求和,而是等待你向他认错。

或许,在你的心里,他是最重要的那个人,每一次你们发生争吵,你都会感觉到不安,因为太害怕失去他了,所以每次都是你服软,然,你的主动,却未必能换来他对你的在乎。

在和男人吵架后,你不要纠缠男人,更不要降低自己的底线,你最好冷落男人一段时间,让他主动来哄你,让他主动和你道歉。

若是你太主动,男人就会把你对他的好当成一种习惯,如果你想得到男人的爱,就在和他吵架之后矜持一点,克制自己不去联系他。

三、相处时冷落男人,给他一定的空间

男人和女人不同,在一段恋爱中,若是女人动了情,便会把男人当成自己的全世界,她想时时刻刻陪伴在男人身边,一刻都不想与他分开。

而男人的爱,是隐忍的,是克制的,是有分寸感的,男人即便再爱一个人,也不会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女人身上,他们是需要空间的。

在他们想独处或者与朋友待在一起时,若是你反复纠缠他,他很可能会越来越厌恶你。

若是你想留住男人的心,就要给男人一定的空间,尤其是他压力大或者想要独处的时候,你稍稍冷落他,让他一个人静一静,男人发现你的良苦用心后,他会越来越爱你。

有一些女人,一味纠缠男人,她们以为这样便能在男人身上获得爱,实际上,这是一种最傻的做法,聪明的女人,懂得冷落男人。

你冷落男人,他非但不会离开你,反而会把你捧在手心上,男人会更加珍惜你,余生,女人要记住,你学会爱自己,男人才会来爱你。

福建土楼始于宋元时期,因为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所以又叫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介绍:

福建土楼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泉州市境内,包括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泉州土楼等土楼群。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有30多种23000多座。

福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扩展资料:

福建土楼的发展历史:

宋元时期(11世纪~13世纪),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较粗糙,形式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关于最古老的土楼,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是《重修虔台志》。

明代(14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愈益重视教育,置学馆,设书院,劝民入学,渐成风气。通过科举致仕不断涌现。这些发迹官宦之家,大兴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筑规制兴建土楼,建筑形式渐趋考究,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

清代、民国(17世纪中叶~20世纪上半叶)时期,闽南地区条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势必建造更大规模的楼房,

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于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围楼以及方形、圆形等丰富多姿的土楼。其特点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等。在晚期,外来文化影响在部分土楼的建造中并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楼,一直延续现在。这时期,土楼建筑比较注重实用性,结构简练,缺少华丽的装饰。

-福建土楼 (福建省土楼群)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707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