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骑士精神与中国的武侠精神是自古到今时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两种文化风度,甚至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比如,骑士精神在之后的火器时代渐渐演变成为绅士风度,而武侠精神的侠肝义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符号。 那么究竟什么是骑士精神,什么又是武侠精神,这两者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别林斯基说:骑士精神是“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骑士精神自然是源于骑士文化,在中世纪的欧洲,在教廷的神权与宫廷的皇权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阶级,即骑士阶级,他们不是贵族,但又高于平民与兵士,享受一定的特权,并有充分的财力购置华丽昂贵的盔甲和马匹,而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自己精湛的武艺誓死效忠自己的领主与宗教。根据骑士阶层的这一特点,所提炼出对骑士的要求,即骑士精神,而这骑士精神主要体现在骑士的八大美德上: 谦卑(Humility)、荣誉(Honor)、牺牲(Sacrifice)、英勇(Valor)、怜悯(Compassion)、诚实(Honesty)、精神(Spirituality)、公正(Justice)。
谦卑,即彬彬有礼,尊敬他人,谦虚谨慎,这是骑士日常生活中的待人(尤其是待女人)之道。对所有未怀恶意之人,都谦和有礼,礼数周到;而对心仪的女子,更是放下一切的骄傲,单膝跪地,表达爱意,这种情怀在无数的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荣誉,则是与骑士性命同样重要的东西,之所以说,骑士是骄傲的,就是因为他们的信条中,荣誉高于一切。成为骑士需要经受无数严苛的技能与道德考验,而成为骑士之后的人一举一动也都代表着整个骑士团以及所效忠的信仰与神的荣光,所以荣誉对于骑士是最为重要的财富,一个合格的骑士不会让任何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玷污自己的荣誉。牺牲,是骑士的义务,为了自己的信仰与大局利益,有勇气做出自身利益甚至生命的牺牲,才是一个称职的骑士,无论政治斗争多么复杂,牺牲看起来多么不值得,但有勇气为了自己信仰而牺牲的骑士,往往是被人们所广为传颂与称道的。英勇,自不必说,怯懦者当然不配骑士头衔,关键时刻勇于挺身而出,当然是骑士应具备的起码品质。怜悯,是对于弱者与愚者的博大包容之心,竭尽所能的扶危济困,救人于歧途与危难之中。诚实,当然就是讲诚信,心怀坦荡,毫不虚伪,言而有信,经得起神的审问。精神,就是精神力,也就是由对信仰的忠诚产生的一种强大意志,以此坚强的意志,面对一切。公正,就是平等无私,严守信条,维护正义与公理。
骑士的八大美德,个个都充满着理想化的浪漫色彩,在这样的道德准绳下,造就了一个比王公贵族还要受人尊崇的阶层,也异化为了骑士精神,作为所有人的道德典范。虽然在实际历史上,真正符合这八大美德的骑士只是凤毛麟角,但这种终极的精神目标,依然给了骑士一个无比神圣的光环。骑士精神所塑造出的骑士,以其勇力与谦恭,给了人们很大的安全感,并引申为对宗教信仰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而中国的武侠精神,也是源远流长,司马迁的《史记》中便有专门的一章,叫做《刺客列传》,刻画了战国时代的“士”,这个士,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士,指的即是侠客,而对侠客的定义与说明,司马迁也提到过:“今游侠,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这也是武侠的几大美德,首先,“其行不轨于正义”,这个正义并不是指善恶层面的概念,而是指各种权威所指定的伦理道德与统治秩序。这是侠客一项品质,不墨守陈规,以自己的道德标尺行事,所谓“替天行道”。“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言而有信,行动起来有始有终,承诺必然真诚并且兑现,这是“义”字的体现,常常说的“讲义气”,便是这种情操。“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也就是说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了帮扶他人以及自己的信念,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武侠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盖世的武功?封官晋爵?都不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武侠终极使命的写照:“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大害”。一切以“天下”大局为重,在此前提下,拥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高超武艺,有“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大节不可夺”的坚定,更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悲壮。
武侠的情操,在先秦就已经广为流传,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武艺高强者在民间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行侠仗义,为战乱中受苦的大众带来一丝庇护。然而自从儒家思想大行其道之后,侠的精神便受到了很大的打压和排挤,儒家讲求愚忠与虚伪的道德,侠客这种自由的精神显然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历朝历代的官方,对于侠客都是持打压态度。
有了以上对于骑士精神与武侠精神的罗列,基本可以形成骑士与武侠的一个大概形象,骑士:闪亮的盔甲,高大的战马,彬彬有礼,自信满满,含情脉脉。武侠:轻装简从,来去如风,自由洒脱,不怒自威,古道热肠。骑士的终极目标是信仰、宗教,效忠的是理想,追求美丽的贵妇,有着严谨的信条和浪漫的情怀;武侠的终极目标是替天行道,匡扶正义,忠于自己的信念,追求海阔天空的自由,感情深刻、内敛而专一。骑士精神与武侠精神,很多地方是相同的,比如勇敢,诚信,怜悯,慈悲,谦逊,公正,意志。而不同的地方在于终极目标的差别,骑士是神权与王权的武器,是一种权威的体现,代表的是统治者的利益;而武侠则是民众自由意志和朴素道德的代言人,代表的是最广泛的利益,而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利益。骑士的骄傲来自于高收入和相对高的地位,而武侠的骄傲来自于自身强大的修为。
在实际的历史以及文学作品中,骑士和武侠有相近之处,便是数量相对稀少。骑士属于正规军,直接参与战争,在军队中比例很小,但由于有着精良的装备,往往是战争中的一股高速机动的强大力量;而武侠属于散兵游勇,多数身怀绝技但并不直接参与战争,大多数都是被偶尔看中召集入伍,在战争中,往往扮演着军队教头,教给军士们武艺,或者作为刺客,直取敌人的核心。很难说哪一个更厉害,但都作为一种精神的向往,存在于各自民族的文化之中。
然而两种精神在实际上受到的继承和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骑士精神演化成了绅士风度,以及fair play原则,植根在了西方文化的血脉之中,虽然他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只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超过中国,但这种精神文化的成功继承使得他们很快从蛮夷土匪摇身一变成了“文明人”,不要总说人家多么虚伪之类,至少形象和气质上,那隐隐的骑士精神充满人格魅力。而侠义精神呢?自从中国因内部的战事而错过工业革命契机之后,这种自信从容与自由洒脱的精神便随着文字狱、闭关锁国、高度集权等不再适应新世界的老套统治措施以及随之带来的工业、经济以及军事的落后磨灭殆尽。整个民族的文化因落后而变得保守愚昧,奴颜卑恭。当外敌全面入侵的时候,这种民族的侠义精神又复兴了一段时间,但当时的朝廷在这种时刻对自己人的镇压与对外的谄媚与妥协,使得愚昧与奴性又占据了主流。以至于到了后来的民国时期,虽然思想得到了大的解放,可武侠精神依然衰微并被遗忘,倒是从洋人那里传来了骑士精神,可中国人学起来还是如隔靴搔痒,不得精髓,文化土壤不同,难以很好的磨合。即便到了今天,“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中华民族传统武道精神,依然没有如骑士精神那般融入到本民族的灵魂之中,成为中国的典型人格符号,实在是很可惜。
收藏于 2010-07-10
来自于百度空间
文章有问题? 点击这里 反馈给我们
武侠小说的核心思想,或者换个说法: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个思想,他不叫金庸,不叫古龙,也不叫其他,他是一种,你自己的思想。
什么叫要有怎样的核心思想?关键是,你想表达什么?你要表达一种自己的思想,我说了这种思想,他不姓金,不姓古,他不是任何人的,否则,千篇一律的,毫无意义。
当然,这也不是现在垃圾网络小说里表现的各种丑恶以及极端,这种东西根本不配叫思想!
思想之所以叫思想,就是因为是有思有想的,什么部位可以有思想?就是脑子啊!
我举一个例子:
孙晓写《英雄志》,他是以一种历史小说的方式去诠释武侠小说,并且设定了四个不同性格的主角,这四个主角在他设定的大环境下,因为性格、环境、遭遇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产生了不同的选择,这个小说,主要是反应在这种抉择的碰撞与矛盾之上,当然,他的思想是三大辩,他要从中反应出、不可避免地反应出,人在时代下的境遇。
但这篇小说叫《英雄志》,就是英雄的志气,所以,如果将四大主角都视为英雄,那么就是说,四个主角的志气——志气是比较通俗的说法,换一种说法,就是梦想,梦想的建立,哪怕同一个梦想,不同思想的人其过程也不同,再加上剧情当中种种矛盾等。
我们以大化小,不说武侠小说,就说一个人,我们同一个人,就算家庭状况差不多,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也会因为内在、外在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境况、遭遇以及思想的各种不同等。
所以我建议,武侠小说的核心思想,必须是你自己认为真正的武侠——你要记住!武侠不姓金或查!也不姓古或熊!
然后是侠义精神,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就是哲学上的伦理道德问题,我还是这样表示:尽量用你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
倘若问及金庸笔下最配英雄这个词的人物,想必大部分给出的正解都是萧峰。萧峰这一生问心无愧,虽然本为契丹人,父母却一心持着和平观念,并且被少林玄慈带头杀死。萧峰在长大后问鼎中原豪杰,被揭露身世后,他于孝一道找出仇人,于父亲和自己追求的和平一道,用身死换来中原和平。这份情怀几人能及。而此人说的四个字,也被视为爱情的真谛。
金庸是武学大家,想必大家都认同,但是说他是个情感专家,可能有的人会质疑。其实,在金庸的武侠作品中,不乏对男女情爱的讨论和描写。在神雕一作,小龙女和杨过,互为师徒,却彼此深爱,最终用时间的等待,换来了彼此的厮守和天下人的认可。郭靖黄蓉大侠,有过少年时的轰轰烈烈的爱,最后夫妻死在一起,成全了民族大义。这份爱同样难得。
至于萧峰和阿朱的爱,则是让人不禁悲叹。萧峰的一句我既误杀阿朱,此生终不再娶。让人不禁含然泪下。萧峰立下誓言,用一生的了然一人,回报和诠释自己对于阿朱的爱。萧峰认为,不论是四海列国,或者是千秋万代,决没有人比得过阿朱,甚至一千个美女,也同样比不过,只因为阿朱就是阿朱。
事实上,萧峰的确做到了坚守自己的诺言和爱情,哪怕是为了遵循阿朱的约定,日日和阿紫相伴,并且保护其周全,可萧峰也从未对一心苦追自己的阿紫动过心。其实,倘若阿朱地下有知,也不会在意自己的妹妹和爱郎厮守,这或许还是她遗嘱的另一层含义:照顾好阿紫,彼此都要幸福。
可正是萧峰因为秉持着一生爱一人的态度,纵使阿紫万般好,他也丝毫不动心。在穷追不得后,阿紫曾悲诉过,自己究竟哪里比不上自己的姐姐,而她又有哪里好,为什么萧峰永远忘不了她。姐夫永远不能变成丈夫。
萧峰用四个人回复了对方的深情相对:你不是她。四个字固然无情,却可以诠释人世间太多的不爱。爱和不爱,并非是先来后来的限制,就算那个人已经离开。可后来者依旧难以进入萧峰的心房,哪怕阿紫万般好,胜过阿朱万般,萧峰也不会转变心思。事实上,阿紫也全然比不过自己的姐姐。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这份事,就是在诠释悲剧。而金庸的天龙八部主旨,又何尝不是在诠释悲剧的含义。在这部作品中,金庸要诠释的就是悲剧和求不得。萧峰作为主角之一,自然也是爱而不得。和义弟段誉对王语嫣的痴情追求不一般,萧峰和阿朱彼此钟情,却又因为上天玩弄的仇恨,最后阿朱代父受过,装作父亲被萧峰杀死。
其实,就连诸人眼中最幸福的段誉,不一样是爱而不得,结局追得王语嫣本是皆大欢喜,可终究他还是认清了理想和现实,在金庸新版,两人还是分道扬镳,强求的爱情,难道真的是爱情吗?金老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不,他对爱情的正解是萧峰和阿朱的悲剧之恋。
当青石桥上,萧峰的降龙十八掌打出后,这位英雄的心终于被金庸安排的命运彻底撕裂,他甚至只求一死,和自己的爱人共度黄泉。可是,万般痛苦,萧峰也不能死,他的死法早就已经被安排在了不久后的契丹自尽。在契丹皇帝面前用自刎换来两国和平的萧峰,
众所周知,情感的表达可分为语言表达和身体表达等,在人类语言还没有形成前,人类的信息交流主要靠肢体语言的传递。肢体是情感表达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身体活动能调节体内激素的分泌,起到抒发情感的作用。发端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文化的武术,首先是一种身体、肢体的活动,是一种肢体语言,因此,情感情绪也可以通过武术这种身体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1原始的生产劳动促进了古代武术的萌芽。
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人类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最初出现的防御和进攻的意识和动作不能看作武术,那只能说是动物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面对“人类少而禽兽众”的局面,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只能进行本能的“动物性”搏斗与撕咬,这样才能保存性命。
武术最初的萌芽就是为了适应人类这样的生存方式与状态,搏斗高级意识的出现,形成了简单的“击”“刺”等武术动作。非语言交流时期,人类最初捕杀食物和抢夺地盘时,会以怒吼或肢体的夸张动作来恐吓对手,从而占据主动地位,就如同大猩猩用双手击打自己的胸部一样。这是最初的动物性宣泄。随着人类文明意识的发展,兽性的一面削减,人的社会性增强,人类学会了隐藏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除了最初的野蛮表达方式,也延伸了更多的情感宣泄方式。
2情到深处,武术动作是情感的外显。
武术因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产生,当满足了这些需求后,人类会根据更高级的需求而进行武动作的升华。《礼记·乐记》中有记载:“凡音之起,由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同理,武术也是一样,无论是武术套路的创作过程还是演练上都体现出寓情于“武”的情怀,这些“情”不仅包括了自信、果敢、无畏、淡定、坚持等性格表现,还包含了喜、怒、哀、思、恐等情感。武术动作在创编或者是演练的过程中,人的情感也会参与到其中,当武术动作中融入情感并与表情、节奏、韵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动作就更加有“神韵”了。动作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动作的结果。
武术动作有“十二型”之说,是用自然景物表现武术的动静气势,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这些比喻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武术形体变化中神韵,加上动作组合错落有序更使得情感外向化[2]。太极拳中站桩,双眼微闭,双手环抱于胸前,周身放松,虚灵顶劲,让自身融入自然,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心境。站桩是情感放松的一种表现,当然,也只有处于一种平静的情绪下,才能起到站桩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
3动作在外、情感在内,二者相得益彰。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神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为情绪可以通过眼睛表现出来。中国武术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眼神对武术的演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以刚猛为特点的南拳,不单单是要发劲短促有力,必须配合以眼神的凶狠,这样才能体现出南拳的灵魂。武术演练者的内心情感是要通过武术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的。情感刺激能够使人的身体行为发生改变,而行为改变则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身体不是单一的物质或者心灵的存在,而是身心统一体。身体是一种表达的空间。借由身体,行为主体的情感、记忆才得以传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