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Alfred Adler) ,奥地利人,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之父,因有关自卑情结的论述而知名于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最为著名的心理学著作之一。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背负着三大约束而生:
进而发现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主题中: 职业、社会与性 。这是《自卑与超越》理论的三大基石,在我看来就是处理好与这个世界、与他人、与异性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问题解决的好,自卑感会下降,解决不好,自卑感会控制你的人生。
阿德勒自己卑微和有缺陷的童年让他的人生获得了重大的感悟,寻到了自卑情结与超越之间的关系。在这本巨著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五岁前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能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和任务,阿德勒将之称为“生活方式”。 身体缺陷、被溺爱或者被忽视的成长经历,都会深刻的影响到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童年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慎初慎始。
在孩子的生命之初,母亲如何与之相处,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爱与信任至为重要。为母之道没有特别的诀窍,一切都来自兴趣与练习。而社会和家庭应当给予母亲足够的地位和尊重,让母亲能有更放松的心情去照顾孩子。
母亲需要在得到信任后,应该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包括父亲在内的其他人身上。而父亲只要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孩子的好伙伴和社会的好成员就可以了。儿童最初看到的他人合作就是父母间的合作,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和楷模。家庭的顺位也会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有影响。
阿德勒还可以通过人们对早期的最早记忆画面,发现他们的价值判断倾向和对人生经历的解读方式。
自卑是促使人进步的动力。 人类有自卑感,才会不断的前进,不断的超越。因为自卑会催生人制定发展自我的“优越目标”。如果在发展自我中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挫折困难,建立了于社会与他人的正向连接,就走向了超越自卑之路。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对社会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解读能力很差。 作为成人,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解读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孩子学会合作,学会和他人之间的链接和关系。如果他的解读出现重大偏差,人生会出现问题,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阿德勒认为, 暴力犯罪分子本质上都是懦夫,他们内心都有深深的自卑感 ,然而没有能力和方法合理的处理自卑感,所以采用暴力的方式去寻找优越感。犯罪是对英雄主义的懦弱模仿。
正确超越自卑的唯一方式,是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学会与他人合作,关爱他人,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不断肯定自我,降低自卑感,提升幸福感和价值感。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纠正孩子的潜在错误,帮助他逐渐走上正确的超越自卑之路。
教育一个人最重要的机会,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给与足够的肯定,提升他的自尊水平, 这样在别的方面改进也会变得非常容易,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我都学得会。
因此,阿德勒认为, 教师必须做母亲应该做的事情 ,在学校里边,核心是有没有认真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真心地跟他们产生连接,和他的对话过程当中让孩子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和力量。同样,学校给予孩子最好的影响,是想办法跟孩子建立联结,让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真正的关怀。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地通过训练得到进步的,这样他才能够去关爱别人,用老师对待他的方法来对待其他的人。
进入社会后,需要从根本上正确地认识到, 职业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方式 。如果只是把职业当做带来优越感的一个工具——希望付出很少的努力,但是能够得到巨大的回报,那么所有的职业都会令人觉得沮丧。同时,职业有时会被用来作为逃避社会和爱情问题的借口。比如,一个人疯狂地致力于他的事业并认为他没有时间花在婚姻上,所以不应该对它的不美满负责。
最后,樊登老师希望大家记住这三个关键词: 合作,平等,联结 。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学会与人恰当的合作,学会正确解读这个世界,改变自私的处世模式,能帮助我们走出自卑的丛林,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第十章 职业
人的三个基本问题,职业问题,社会问题,两性问题。这三个问题不是孤立的,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这三个问题相互交织着,解决一个问题必定有助于另一个问题的解决。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友谊,社会情感(社会兴趣),合作。
早期儿童的训练,早期儿童的兴趣都会影响到以上三个问题的发展。对于儿童而言我们最重要的是找到儿童的兴趣,以此为入手点,鼓励他在其他方面开展有益的探索,并给于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发展他对世界对人的兴趣。帮助他与这个世界建立连接。进而达成具有合作能力和生活兴趣的未来公民。这样的人,才可以通过正确的途径,形成符合社会价值的生活风格,才可以透由工作职业贡献提升自我价值,达成追求优越感的目标。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潜能,每个儿童都可以借有此途径解决未来职业发现问题。
在着手开始这篇书评之前,我犹豫了很久,迟迟难以下笔。有许多问题令我感到为难:不同于文学书籍,《自卑与超越》属于心理学分类,内容更加专业化、知识概念化,这意味着留给书评人的发挥空间变得狭窄了些。我不断地思考,究竟该如何下笔,才能够在不使原书内容失真的前提下激发读者的兴趣;应当如何规划文章结构使其富有层次感和逻辑性,并合理的融合书中的观点与个人的创见;使用怎样的行文风格,利于文章内容避免晦涩枯燥……思考到后期,我甚至有些焦虑,打出开头,删掉重来,反复不停。后来我意识到,这些心理反应与行为的来源,是 自卑情绪 。这二字涵盖在书题目中,是这本书的主题之一,也正是接下来我想作为切入点和大家谈的话题。
自卑与自信是一对孪生兄弟,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自信往往是备受推崇的,而对于自卑,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关于这一说法,作者阿德勒提出了否定观点,即自卑并非一种劣态,而是力量的源泉。引用书中的定义,“自卑是因为你的准备不足、无法应对,所以在问题面前坚信自己无法解决的症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故而不存在绝对的自信,每个人都必然有自己力不能及之处,在面对没有十足把握解决的问题时,自卑的心理通常会以怯弱、畏惧、焦虑等情绪展现,严重时会引发神经症、抑郁症和生理病变等疾病。
人人生而自卑。 那么,为何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才能差异呢?原因在于,每个人利用自卑心理的方式、方向与利用率不同。阿德勒在此提出关于有关自卑的“补偿性”观点:我们都向往优越,而自卑所引发的压力感将驱使我们向优越的方向产生“补偿性行为”。在这个岔路口,如果你选择不断挑战自我,尝试继续解决问题,那么你将会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若是被自卑情绪牵着鼻子走,任由它的摆弄,获得优越感的行为将会“奔向没有生命意义的侧面,真正的问题被无视和排除”。你将在无形中为自己设限,“退缩、停滞,一心避免失败,而不是争取成功”。
我们的灵魂深处有着永远无法被填满的不满足感。自卑正是来源于此,渗透了我们在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阶段。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暗示与说教就可以解决的,个体之间差异的复杂性与生活的多元性,都令心结的打开格外艰难。
所有抛出问题,却不给予建设性方案的做法都是耍流氓。作为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针对“自卑”与“超越”,提出他的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这是一本大师之作,它并没有局限于问题,进行细碎的、庞杂的解答,而是从俯视问题的高度,解释了贯穿生命整体的价值观,自卑与超越的探讨作为暗线贯穿全书;我想,也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来试图阐释方案,才能够实现一个人精神建设的完整性。人的思维系统如同一个巨大的机器,而对每一段个人经历的自我解读都是组成机器的一部分零件。这些零件彼此之间相互关联、制约和影响,想要令机器发挥出理想的功能,必须保证每一个零件都正常地工作。当你形成了健康的思维体系后,对于生命将能够做出更为科学的解读,有关自卑情绪的问题的处理便会容易一些,甚至不攻自破。这就是阿德勒为读者建立全方位的价值观的意义所在,也是这本书的普适性所在。
在阅读过程中中,你将会对卑微感与优越感产生全新的认识(第3章),了解到早期的记忆与梦是解开自卑根源的钥匙(第4、5章),并能够自发地回顾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考量不同时期的自己、判断所受到的非良性的影响(第6、7、8章),加深无法处理对待自卑情绪带来的最坏情况下的恶果——犯罪的理解、并予以自身警示(第9章)。在阅读第1、2章有关哲学基础的探讨时,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但如果你抵抗住畏难情绪的攻击,继续阅读下去,会发现它作为开头篇目的绝妙之处:为后文起到的提纲挈领的重要性(第10、11、12章对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探讨);并将感受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博爱精神。我建议大家在完成全书的阅读后,重新返回1、2章细读,这将有助于你把握整本书的整体性脉络。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类的心灵产生思想观念,支配着身体发展创造。心理学的普世价值,部分在于帮助我们对身体接收的印象产生积极地、有利于发展的观念。 思想与行动一直是捆绑在一起的,想要抛开现实进行人格上的加强是绝对无法实现的 。对此,阿德勒在其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贯穿全书的行动方案——答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希望大家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它,理解、认同并践行它。
当然,我不能打包票说,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会成为一个自信爆棚、智慧超群并且行动卓越的人。我们无法成为圣人,但是我们绝对有机会和能力向着日臻完美的方向不断改进。当下的人文环境,对于书中理想化的学说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我们的目标势必需要在一个难以逾越的框架下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抛弃底线、消极对待。我想,正是因为能看到未来仍然有无限改造的可能性,人类才会在不断自我激励之下突破以往的局限,发挥出更加优秀的潜能来造福世界。正是因为难掩的脆弱,我们才得到了个人完善与丰富的机遇和动力。最后,祝愿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全新的、超越的自己。
Ps推荐马晓佳的译本
读《自卑与超越》-听听百年前心里学大师阿弗雷德阿德勒,对人生,对个人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的看法,总结和归纳,
感觉好像就坐在大师对面,聆听他的教诲一样。总是想找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谈谈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生活的琐事。
也曾有这样的小伙伴,但是大家谈过之后,又各自忙着各自的生活和工作。曾经的对话,就好像被清洁工叔叔或者阿姨
从地上扫起来,丢进垃圾桶的树叶一样树也不记得已经掉落的树叶,路人也不曾记得一样。也许我们的交谈太随意,没有建设性。
如果抱着学习的目的有建设性的交谈,也许意义就会不一样,也不会让人那么容易忘记。但是当你读一本好书,书中那些
伟大的人的思想却久久的停留在你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可以在你的心里留下痕迹,甚至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在你软弱无力的时候,
给你提供一些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坚强与力量。读一本好书真的就像聆听一位良师益友的教诲一样,让人心里充满感恩与感动。所以不管生活多么的艰难,只要还有读书的机会,学习的机会,我们就还有成长的机会。作为一个生下来就有佝偻病的阿弗雷德阿德勒,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选择做一名医生,并且成为了一名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心理学医生。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对人类对别人有好处,有贡献,对别人的存在,有价值和意义,他认为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学不会与人配合与人合作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1年前我也曾尝试读过《自卑与超越》但是可惜的是,当时读起来很枯燥,根本读不下去也读不懂。奇妙的是,最近再次拿起这本书,再次尝试阅读的时候,我竟然发现自己像吃了蜜一样,读了进去。我想这应该归功于读了斯科特派克老师的8本心理学著作之后的原因吧。我特别佩服派克博士,我把他叫作我的老师,因为他的确是位很了不起的人,读他的书也像聆听他的教诲一样,让人心里充满了力量,让人的心里不再浮躁不安。在看别人经历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观察自己的思想,默默的归正自己的思想。就像阿德勒说的人的思想指引着人的行为。
这也印证了圣经上所说的: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特别喜欢钦佩这两位大师。派克老师比阿德勒小几十岁,阿德列和弗洛伊德是同时期的人,但是阿德烈应该比弗洛伊德小几十岁,因为阿德烈被称为弗洛伊德的接班人。虽然派克老师和阿德烈也许根本没有见过面,但是他们两个人一位是佛洛依德的朋友,另一位也曾在书中多次提到并引用弗洛依德的思想。我想我也应该读一读弗洛伊德。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阿德勒或者是派克博士,他们都是敬畏神的。特别是派克博士,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在书中把基督的爱和思想,虔诚,与人的行动作为结合起来,并作出了详尽的阐述和归纳,我相信他也是照着这些思想行动的人。他认为造成人心里疾病的很多原因,是因为人的心里偏离事情的真相,活在脱离实际的,或者自欺欺人的虚假里。他鼓励人应该面对事实真相,用中正的眼光,思想面对一切问题。对待人的错误,不能含糊其词,应该是: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
我可以原谅你的不是,但是我必须让你知道,或者至少我自己心里必须知道这件事你是做错了。而我的心里不能给错误找出各种借口或者理由,不把事实真相理清楚,盲目的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觉得他们有理由伤害别人,所以他们所做的就是对的,可以原谅的。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即使你选择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但是他们的错误的行为也应该受到批判,或者给于指正。我想这应该就是公正和正直。如果人失去了公正和正直,人就容易得心里疾病。派克还说那些恶劣的罪犯,都是有严重心里疾病的人。
阿德烈也说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任何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对人类,对 社会 ,没有任何的贡献,那么这个地球也许会向他发出这样的反馈:你什么都不能做,你去死吧,我们这里不需要你。。。当我看到这点的时候,我心里也一震。我们活着不仅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家人,甚至整个人类。因为活着就是有价值的。过好自己的小家,也是为大家做贡献。
圣经当中也教导我们要爱人如已。要尽心尽兴,尽义尽力爱主你的神。那么怎么爱主呢?只是嘴上说说吗?只是按时候做礼拜吗?这样对主有什么益处呢?做礼拜对我们自己是有益处的。但是主说你们如果把一杯水给我小子们里的一位喝,就是给我喝。我想这只是主所举的一个例子。意思就是教我们如何爱他,爱他就是表现出对人的关爱。对信的人和对不信的人都一样。因为你不知道也许那些现在还不信的人将来却是最贴近主怀里的人。那些伟大的大师,像阿弗雷德阿德勒和斯科特派克博士,他们都是深切明白主的思想的人,也切实的履行神对自己的呼召,耗尽毕生的力量,把自己在心理学领域的所学所成,分享给人,并写成书,留给后来的人学习。他们的付出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我相信也是被神纪念的。我们要好好学习,不仅要学习圣经上的教导,践行主的话语,也要学习那些伟人的思想效法他们的行动作为。当然伟大的人还不只我所提到的这几位,还有好多好多。不仅 历史 上的,我想也有现今与我们同时代的还在为人类默默付出的长辈或者同辈们,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好好学习,克服懒惰,多思考,多行动,多努力。一切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自卑与超越》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海哲/译
第二章 思想和身体 P25-48
思想就像发动机。 思想一发动,就能触发其在身体上所发现的一切潜能,帮助身体找到一个无法攻破的安全地带。在身体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达和每一个征兆中,我们都能看到思想的目的所留下的印记。
要想一个人有某些身体上的行动主要还是要触发思想。比如,大姑姑经常叫家婆艾灸,说艾灸养生。老人家说:"我人好好的,艾什么灸?"我说:"她没有养生的观念,你怎么说都是没用的。"没有一定的思想,确实很难让人有相对应的行动。如果有一定的观念,那么就一定会促进某些行动的发生。运动和训练的观念、保健观念,这些足以证明思想在进行自我发展,这些观念都是思想对身体的协助,是思想在朝着最终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提供给身体的。
身体缺陷会带来诸多的不利条件,但是这些不利因素绝不代表着个体的命运就已注定。如果思想积极向上,一直寻求正确出路,并努力克服周遭的重重阻碍,个体也会和那些没有身体缺陷的人一样成功。 一个不怎么完美的器官,也能成为优势之源,但是只有思想找到克服这种不完美的方法才行。
我想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这本书我去年暑假看了一遍,海伦凯勒在19个月大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视觉和听觉。但是,她没有放弃,虽然失去听觉视觉,但她仍然用感觉在学习。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取得了成功。
当然,我还想到了尼克胡哲,澳大利亚著名残疾人励志演讲家。他天生没有四肢,但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们有身体缺陷都那么努力,我们四肢健全的,怎能懈怠呢?
(1)遗传的肾功能障碍
其病症可能会表现在肾或膀胱上或者由先天性的脊椎裂导致,而且通常会在相对应的腰部位置发现端倪,比如对相应的区域的皮肤上长痣。
有时候因为环境的改变或者父母态度的变化,这种行为会突然消失。如果孩子不再利用自己的不足达到自己抽的目的,遗尿就能被克服。
(2)渴望被众人关注
也许是另一个孩子出生了,他们发现越来越不容易,从父母那里得到完全的关注。因此,遗尿代表着一种想要与父母保持更亲密关系的渴望,即便这种方法并不讨人喜欢。
文章有提到一个方法:如果父母让孩子参与照顾新生儿,那较大的孩子就不会将父母转移到新生儿身上的注意力视为自己重要地位的降低,也不会为此感到愤恨。
(3)梦的解析
尿床的孩子常常梦见自己已经起床走进了厕所,这样他们就能原谅自己,而他们也能找到尿床的正当理由。
遗尿很明显真的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 ,孩子是在用他的膀胱说话,而不是嘴。
书签:p46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的立场,在四五岁之前孩子会确立好自己的心理目标,并建立起思想与身体之间的根本联系,固定的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形成,与其情感上和生理上的习惯和特征相一致。其中混合了特有的合作程度,或高或低,我们也能通过这样的合作程度对个体加以评价和理解。
《自卑与超越》的译本非常多,确实不好选择。本人阅读了三个版本。
1、《超越自卑》,凤凰出版社,郁丹译,2011年7月第1版。这个版本翻译很差,部分章节可说是其烂无比,读起来很费劲,有些地方的翻译可以说是不知所云,甚至完全偏离原意。比如P32页,把“偷窃”翻译为“偷窥”;比如P14,这段话,谁看得懂:“鉴于科学的促进,人们对它的兴趣大大增加,所以它可能比政治和宗教等更能接近这一目标,也更能让人类理解生活的意义。”我猜原文大意为“随着科学(应该主要指心理学)的进步,人们对科学的兴趣越来越大,它可能比政治和宗教更能够接近这一目标(即教育人们关注人类整体福祉、为社会利益奉献),也更能让人们理解生活的意义。”另外译者显然没有研究学习过阿德勒的思想体系,很多术语翻译随意、不统一。书面改为“超越自卑”更有误导作者本意的意思(全书核心思想是教人们超越你的自卑吗?)。这个版本千万不要看,浪费时间。
2 《自卑与超越》,天津人民出版社,杨蔚译,2017年9月版。这个版本翻译语言非常流畅,可读性很强,内容比较全(另外两个版本少一些内容,特别是案例相关,可能对应的原版不同),关键术语做了索引解释,有利于读者深入学习。不过由于意译较多,有的地方感觉加入了译者的理解,或许有失真。这个译本推荐。
3 《自卑与超越》,吉林出版集团,马晓娜译,2015年7月第1版。这个版本翻译风格比较平实,文采不如上面,但应该比较忠实于原文。这个译本也推荐。
阿德勒这本书是他的核心著作之一,内容丰富,是学习个体心理学的好书,但是阿德勒沟通演讲能力应该比较好,但本身写作能力估计一般,所以有的地方有些表达重复,篇章的结构性逻辑性有瑕疵。国内的译者为了蹭热点,把原著名字“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生活对你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比较平实准确的名字,改为吸引眼球的“自卑”、“超越”这样的字眼,译者本身可能也没有研究过阿德勒的思想体系,拿来就译,怎么可能确保翻译质量?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影响深远,内容丰富,岂是一些小白们妄议的“纸上谈兵”“违背科学与常识”那样。
当前的翻译市场估价都是这样,要想真正学习,建议多读几个版本吧,要想吃快餐,就困难掉进坑里面,如果掉进坑里面,也要多想想是什么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