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西域配乐是《天山之歌》。
这首曲子是中国著名音乐家吴文光为**《天山天女》所作的主题曲,被广泛应用于展示中国西域文化的场合。它以天山为背景,旋律优美、高亢,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使用了多种西域地区的乐器,如古筝、马头琴、塔吉克琴等,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神秘感。同时,曲子中也融合了一些民族音乐元素,如呼麦、咏叹调等,更加突出了西域音乐的独特性。
实际上,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了展示中国西域文化的代表性音乐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旅游推广、文艺演出等。对于想要了解西域文化和音乐的人来说,这首曲子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入门选择。
除了《天山之歌》,还有很多其他的西域配乐值得推荐,如《丝路之声》、《西域印象》等等。这些音乐作品都以西域为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
“一带一路”并非只是一把钥匙,而是“‘一串’共同发展的钥匙”,完全可以与不同国家、不同国情对接,提供不同的双赢、多赢、共赢的合作方案。
见证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崛起的埃及女工,从留学到就业都“与中国有着极深缘分”的哈萨克斯坦姑娘,与中国同事一起开发风电能源的斯里兰卡工程师。
这几天,一部历时一年、跨越四大洲、累计行程20万公里拍摄完成的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真实而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光影画面,平凡却不失生动的普通人生活,为观众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丝路画卷,更激发起朴素的情感共鸣。
故事的背后,其实是思想的引领。拿破仑有句名言,“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追求更为均衡、普惠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所展现的新理念——构建命运共同体,正是可以战胜利剑的思想。
而当“一带一路”由泼墨写意进入工笔细描,当沿线国家强调在未来航程上不愿错失“中国机遇”,就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都由衷赞叹:全球化的中国治理者“试图指引方向,在国际社会建立起一个崭新、强大、和平的力量”。
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各国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民心相通、文化认同、情感与精神沟通共鸣的重要纽带。开放包容、平等对话、互鉴共生、互利共赢是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不同发展模式的合作交流之道。
中华文明中不乏和谐共生、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基因。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通过适当调节,可以达到平衡和谐,并使事物发展变化。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开放的胸襟接受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差异。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抱持交流合作的真诚意愿,积极开展各种文明间的沟通对话,找准各方的共鸣点,互利互鉴,共荣共生。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上的珍贵遗存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悠久历史,真实记载了沿线各民族的紧密联系和文化融合。古代中国的养蚕法、冶铁技术、凿井技术、造纸技术等生产与科学技术,是从丝路走向中亚和欧洲的。
这些当时的先进技术,对于沿线生产力的促进和提高,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一些中原没有的物种,其中以葡萄、苜蓿最为知名。随后一些带“胡”字或不带“胡”字的农作物,陆续从丝路运到中国。
这些物种经过千百年的种植、选育,成为中国农业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教、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百戏杂技等中西文化西去东渐,蔚为大观。
永固城遗址
临泽的昭武古城遗址
永固城附近的烽燧
永固城地处祁连山北麓,焉支山西侧,为东西交通要冲,它东接甘、凉咽喉之地的大草滩军马场,南连军事关隘扁都口,是中原通往西域道上的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它曾是月氏族的都城,汉初曾是匈奴单于王的避暑之地,故又叫单于王城,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丝绸之路重镇 兵家必争之地
民乐永固古城,坐落于张掖市民乐县东南的永固镇,距离县城12公里。
它是一座 历史 悠久的古城, 历史 上河西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此处相关。
初听它的名字,含义从字面上就能猜到一二,“永世坚固,固守城池”,但在几千年浩荡时光冲刷之下,如今的它又是什么模样?
7月中旬的一天,我们来到民乐县永固镇。
古城遗址在镇子边,人们为了保护它们,将农舍盖在了远离古城墙的地方。
如今,永固古城只剩下西北一隅的断壁残垣和孤立于湖边的清代土塔,似乎在证明着古城昔日的辉煌。留存的古城墙有二三米高,是古城城墙的一个角,建在一片开阔平坦的台地之上,周围是绿油油的农田。一层层人工夯筑的痕迹告诉人们,这不是普通的土墩,这是先民们靠双手修葺而成的城。当年为修筑古城而搭建的栈道、木椽的孔道依旧保留在城墙上,或大或小,或高或低。
永固古城东、南、西各开一城门,内有瓮城,四角有瞭望墩,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城内偏南也有一东西方向的城墙,将城分为内外两部分。因永固城的形状像算盘,故民间称之为“算盘城”。
与永固古城隔河相望的便是八卦营汉墓群,其规模之大,堪称河西之最。登高远眺,但见古冢累累,坟草萋萋,一眼望不到头,似乎在诉说当年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从已考古挖掘的墓室中发现的壁画及出土的钱币、陶罐、木马、弓箭、弩机、铜镜等文物,也能佐证永固古城的盛衰变迁。
永固城昭武城 月氏人的双璧
2000多年前,祁连山南麓的扁都口一带,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这里世代生活着一个游牧民族——神秘的月氏族。
永固城的兴盛,第一个 历史 节点就与月氏有关,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古代游牧民族,匈奴发迹,汉通西域,佛教东渐,都与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在秦代,中国北方为东胡、月氏和匈奴占据,此时“东胡强月氏盛”,后来曾霸气凌人的匈奴夹在这两大部族之间,只能俯首称臣,小心翼翼地与他们修好。
早在战国后期,月氏的势力如日中天,已有“控弦十万”之众。
它一举击败另外一个活跃的少数民族乌孙,尽占了河西地区。这时的月氏主要的活动范围在河西走廊张掖到敦煌一带,永固古城作为月氏东城,与临泽昭武城(月氏西城)遥遥相望,成为月氏人引以为豪的双璧。而在这片广大的区域,水草丰美、牛马蕃息,使得月氏的势力空前强大。
然而月氏这支号称横扫草原的马背上的民族,却在与匈奴的角逐中最终败下阵来。在秦末汉初,匈奴逐渐强大起来,不仅对月氏,继而对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公元前177年前后,匈奴持续攻击月氏,月氏便迁徙去了伊犁河流域(史称大月氏),一些跟不上西迁队伍的老弱病残,留下来进了南山(祁连山), 历史 上称为小月氏。到西汉文帝时,伊犁河流域的月氏再次受到匈奴的打击,继续西迁到阿富汗境内的阿姆河,击破大夏,建立了大月氏国。
月氏西迁之后,永固城成为匈奴单于城。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约大月氏国夹击匈奴,但远离故土的月氏人却似乎已经忘却了这段家国之恨,此后,张骞被单于拘获滞留,地点就是此城,而一代战神霍去病出兵河西,大破匈奴也是在此城。
两汉之后,河西走廊在 历史 上的热度并没有冷却下来,而永固古城一再变化着自己的名字:前凉王张祚在此置汉阳县,又置祁连郡。北凉时叫赤泉,北魏时称赤城戍,西魏则谓之赤城,北周又改为赤泉,隋朝时名为赤乌镇。
唐时为回鹘牙帐,西行求经的唐僧也曾住过此城。而就在永固镇子中心的玉皇庙中,就塑着一尊玄奘像。
隋炀帝时期,永固城是国际化的都市
正因为河西多民族生活的多彩画卷及其经济的富庶,隋朝时的永固古城熠熠生辉,被西域人看作是河西走廊上的另一个长安,它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隋炀帝杨广。
公元609年夏天,河西走廊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空前盛事:大隋帝国的皇帝亲临河西走廊,西域二十七国郡主使臣都来觐见隋炀帝。
传说隋炀帝召开的这次彪炳史册的“万国博览会”是在焉支山召开的,其实不然。山大沟深的焉支山,没有较为平坦开阔的地方供二十七国的郡主使臣下榻,从客观环境来看可能性并不大。其实,真正召开会议,供炀帝接见使臣的地方正是离焉支山不远的永固古城。在地理位置上焉支山在永固城东侧,选焉支山下接待西域诸国郡主使者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永固城商业物资便利的条件,二是焉支山下夏季水草丰美。
没有永固城的依托,举办这样的盛会几乎没有可能。在隋代,永固城已经属于国际化的都市,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杨广出扁都口后的第一站下榻就在永固城,焉支山当时只是永固军士放马的一片草场。
在“万国博览会”期间,西域各国郡主使者也都云集永固城。大隋天子君临永固,首开世界万国博览会先河,使这座千年古城大放异彩。直到唐安史之乱后,永固城先后成为吐蕃和回鹘活动中心,西夏时又为甘州回鹘临时都城,元明时永固城复称为单于城,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城池,定名永固城。
在古城遗址流连,眼前是孤寂的清代砖塔,塔檐下挂的铜铃被风吹动发出缓慢低沉的铃声,让人临风怀远,虽然如今的永固城已是繁华落尽,但它在河西走廊乃至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影响永远不可磨灭。
小贴士
临近景点
扁都口、海潮湖水利风景区、 圣天寺
特色 美食
羊肉小饭、糊馎、青稞面搓鱼子、臊面
传承丝路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聆听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触摸着互利合作带来的获得感,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正在凝聚起更广泛的共识,激荡着更丰富的智慧
“它不仅是经济上的联通,而且还是一种精神上的联通”“出席这次论坛,就像来到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是开放与合作,这也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交往的基石”……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渐行渐近,一些外国政要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心声。坦诚真挚的话语,呼应着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的主旋律,成为丝绸之路精神的最新注脚。
回溯历史,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用生命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书写出“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华彩篇章。伴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习近平主席将丝路精神概括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强调弘扬丝路精神,就要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这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观念和方法上的灵魂。今天,在丝路精神的指引下,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交流故道,“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孕育合作的硕果,舒展开崭新的交融图景。虽然肤色不同、语言相异,身处的文明语境也存在差别,当人们聆听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触摸到因互利合作带来的获得感,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正凝聚起更广泛的共识,激荡着更丰富的智慧。
环顾寰宇,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冲突与动荡也频频敲门。事实一再证明,和平对话是解决问题的优选方案,携手合作是走向繁荣的光明之路。沐浴着21世纪的阳光,合作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在肯尼亚奇苏姆省,一名疟疾孕妇因使用中国生产的青蒿素药物“科泰新”被治愈,遂将生下的孩子取名为“科泰新”;在浙江义乌,随着中欧班列的抵达,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品尝正宗的苏格兰威士忌。当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崇扬“和”的理念、秉持“合”的心态,追求平等互利、共享共赢,是对丝路精神最好的诠释。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合作、开放、共享,可说是丝路精神恒久不变的底色。千年之前,东南亚的占城稻经海上丝路传至福建,逐步影响了中国水稻的品种结构。老挝种植的水稻虽同为占城稻后代,却受制于落后的生产技术水平。2015年,一位名叫徐国武的中年人开始在老挝种植水稻,以中国标准定义了稻米品质,让老挝米重新焕发生机,阔步迈向国际市场。从共同考古挖掘历史交集到开设孔子学院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从亚吉铁路开通并为员工开展系统培训到为柬埔寨西港特区引入深圳式管理服务……放眼“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化为现实。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正如阿根廷文学家博尔赫斯所言,“友谊是最可靠的财富”。如果心与心能紧密联结,就不惧山海之远。由于能源短缺,巴基斯坦经常遭遇停电的烦恼,即便在第一大城市卡拉奇,这种尴尬也经常上演。但许多巴基斯坦朋友保留着这样的习惯:“中国朋友来了给开电风扇”。这种“高级待遇”的背后,体现了老百姓对真诚合作的朋友的尊重。据测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交流规模已超过2500万人次,中国游客已成为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客源。在丝路精神的感召下,人与人之间跨越国境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凝聚起彼此互信、共同前行的正能量。
打开卫星拍摄的地球夜间灯光分布图,分布极度不均衡的光亮令人印象深刻。它仿佛某种隐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依然任重道远。中国有句古语,“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无疑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全球公共产品。倡导对话和平、坚持合作共赢、尊重道路选择、促进文明互鉴,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务实奋进,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能肩负起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让丝路精神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
我精心推荐
在广袤的地球上沙漠、高山、沟壑、沼泽、荒原,各种复杂的环境曾严重阻碍着人类的交流。然而,即便天险重重人类探索与交流的脚步从未停止,即使在只能靠步行的时代,人类依然能跨越千山万水创造奇迹。一条古老的商道逐渐形成,公元前138年,一个不同郎官从长安启程,踏上出使西域的征途。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次出使将担负更为重大的可载入人类史册的使命,他所开启的道路将连通东方与西方。它蜿蜒曲折却又绵绵不断,它有主干也有分支,甚至扩展到浩淼的大海,它冲破了自然与人为的巨大障碍,极度衰弱又几度兴盛,成为人类历史中的伟绩,直到现在它依然能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它就是丝绸之路。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一支三十二万精兵组成的大军,奔赴大同城东5公里处的白登山。此时,刘邦已完胜最强大的对手项羽,他的军队也身经百战成为威武之师。然而,强悍的匈奴仍对新兴的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匈奴,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拥有强大的骑兵队伍,依仗着时速可达60公里的骏马,匈奴骑兵经常南下侵扰。刘邦决心倾举国之力彻底打败匈奴,不料,就在白登山四十万匈奴铁骑突然间将汉军团团围住,一困就是七天七夜。白登山之战使汉王朝完全处在了劣势,不得不采取和亲等怀柔政策来维护与匈奴的关系。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逐步进入鼎盛时期,胸怀大略的汉武帝不再甘于对匈奴低声下气,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一雪前耻,成为汉武帝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胜算,西汉朝廷在积极备战的同时,也在外交方面多方谋划,一位匈奴的降人告诉汉武帝,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大月氏,大月氏被匈奴打败后被迫一再西迁,只因没有强援无法报仇。这个消息令汉武帝非常振奋,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当即产生,他要派出一个高规格的使团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以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一支一百多人组成的庞大使团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之旅。为首者,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然而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荣誉的向往,有着强烈的探险精神,他喜欢开拓未知的领域,不甘心碌碌一生,他就是张骞。当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者时,几乎无人敢应募,张骞欣然而出,担负起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国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大月氏国的具体情况,甚至它所处的确切地址,张骞等人几乎一概不知,西域的一切也只在传说中,包括巍峨的昆仑山和神秘的西王母。
西域,是见诸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地理概念,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汉朝初年,匈奴征服了天山南北三十多个小国,完全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在中国先民的地理观念中,昆仑山位于西北,是陆地上最高的山,也是黄河的源头。据说,西周的周穆王曾经乘着八骏神车西征到达昆仑之丘,与西王母酬唱游玩尽欢而返。昆仑山,实际上是今天新疆哈密北部的天山,巍峨的天山遮住了先民的视野。在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对于天山以西以北的世界,人们知之甚少,对于张骞出使的西域,除了美丽的传说,更多的是可怕的传言飞沙走石渺无人烟。然而,更大更现实的困难还是匈奴的阻隔,要想前往西域,首先必须途径匈奴统治的广大地区,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障碍。
果然不出所料,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陇西郡出境不久即被匈奴拦截,为了使张骞屈服匈奴人采取了威逼利诱的手段,张骞始终不为所动。匈奴首领又将张骞等人流放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西北寒地,让他们自生自灭。在极艰难的情况下,擅长骑射的甘父以射猎鸟兽帮助张骞度过困境。甘父,本是匈奴人,在汉地时是唐邑侯的一名家奴,他与张骞一样有着非同寻常的开拓精神。为了将张骞留下,匈奴首领单于特地给他娶妻。然而,张骞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张骞被匈奴扣留达十三年之久,却也熟悉了西部的生活、语言、风俗和地形。公元前129年,张骞终于等到了出逃的机会,在匈奴人放松监视的时候,张骞和甘父等人最终成功逃出匈奴,向西寻找大月氏。这是又一段及其艰险的历程,他们不得不经过茫茫的大戈壁,在呼啸而至的狂风冷冻交加中,随行者又有人被夺去了性命。他们还需翻越欺负不断的葱岭,所经之处一连数天荒无人烟。大月氏究竟在何处,经过数十天的艰难跋涉,张骞还是没有找到,他要出使的目的地,好在他到达了位于中亚费尔干那盆地的大宛。
大宛的国王早就听说过,汉朝非常富强,但一直无缘交往,所以对张骞非常欢迎。张骞说明出使的意图,请大宛国王将他们送达大月氏,大宛国王答应了张骞的请求,派了向导和翻译带领张骞等人,经康居属地辗转来到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不料,被迫以伊犁河、楚河流域西迁的月氏人已经在原大夏国土上建立了新的家园,那里的自然条件比原居地更好,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再向匈奴寻仇。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对方仍含糊应答,张骞只好返回。劫难重重,归国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带着妻儿和甘父逃回汉朝,回到魂牵梦绕的长安。第一次出使西域至此结束,人们不难发现此行的艰险和残酷,出发时庞大的使团此时只剩下两人,更令人感到难受的是出使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付出如此巨大而惨重的代价,当张骞两手空空见到汉武帝时,已是人面全非,十年世事哽咽难言。然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果真没有收获吗?对于西汉朝廷而言,张骞带回了极其重要的信息,他详细汇报了亲临四国、传闻的六国的情况,使年轻的汉武帝兴奋而神往。西域,从此由虚幻的想象,变成真实的存在,这是东西方世界得以沟通的基础。张骞介绍,大宛有好马,马出的汗像血一样,是天马的后代,大宛的宝马令汉武帝血液贲张。
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持节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已不像第一次那么凶险了。经过一系列战争,汉朝大败匈奴,匈奴被迫远徙,出使路途变得非常畅通。此时,张骞已年近五十,身体也因饱经沧桑而变得衰老,然而他仍是出使西域的不二人选,巨大的使命感依然充斥着张骞的心胸。在他看来,貌似险恶的西域实则是他的宝地,是能够成就他人生价值和巨大荣誉的所在,他愿意为出使西域洒尽他的热血。使团队伍更为庞大,出使人数达300人。带着汉朝廷的热望,每人备马两匹,携带上万头牛羊和价值为数千万的金币丝绸等贵重物品,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伊犁河、楚河流域的乌孙国。
乌孙是西域的大国,也是匈奴的重要属国,张骞此行的目的是说服乌孙弃匈奴亲汉。张骞此次出行非常顺利,毫发无损的来到了乌孙王庭所在地,赤谷城。庞大的使团,贵重的礼物,衣饰鲜明而彬彬有礼的使臣,这一切让乌孙君臣对遥远的大汉帝国心生敬畏。乌孙王热情地招待了张骞一行,表示愿意与汉朝交往,但是不愿意与匈奴为敌,婉拒了汉朝来使的政治诉求。他派遣使者跟随汉使回到长安表达答谢之情。
汉武帝,又先后把两位汉宗室公主嫁给乌孙王,实行和亲政策,终于使乌孙从亲匈奴转为亲汉。公元前71年,汉军五路讨伐匈奴,乌孙出兵助汉立下大功。乌孙成为汉朝在西域的可靠盟友,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持续了百年之久。除了出使乌孙国之外,张骞派遣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进行访问,宣扬汉朝的威德,表达交往的意愿。完成第二次出使的任务,张骞返回长安一年后就病逝了。这一年是公元前114年,张骞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完成出使西域的重任,这一伟绩足以让他名垂千古。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凿空一词,形象的描述了张骞开通西域的壮举。张骞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无形财富,他的卓识远见坚定信念,他的不畏艰险用于开拓,他用一个人有限的热血洒成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无价之路。这条丝绸之路走过平原草地,跨越高山峻岭,穿过沟壑沙漠,为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
张骞和他的部属是有史以来第一批踏入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中原王朝官方使节,张骞使团所到之处宣扬汉朝的威德,传递汉人的友善,使天山南北亚洲腹地的人们第一次了解到汉朝的强盛与富庶,产生了与这个东方大国交往的愿望,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对于这样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政治之路、经贸之路、文化之路为什么要叫丝绸之路呢?
早在公元3000年前,中国人就懂得了养蚕抽丝织绢制绸这种技术,在瓷器和茶叶传到西方之前,丝绸是中国和西方贸易的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商品。20世纪以来,从塔里木盆地到罗马帝国东方行省帕尔米拉罗马帝国本土意大利都发现了汉代丝绸制品,安息的达官显贵、罗马的宫廷名流都用中国丝绸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汉朝前后延续了四百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张力和活力的时期之一。公元前后,汉朝与亚洲的多数地区之间存在着贸易关系和政治关系,由此形成的路线被统称为丝绸之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他说‘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这条商道从中国的政治中心长安或者洛阳发端,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穿越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西域进入中亚地区,然后继续向西通往西方文明的中心罗马帝国,或者向南到达捐毒。’从此,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将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心连接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政治之路,通过丝绸之路汉朝剪除了匈奴人的威胁控制了天山南北,把疆域从河西走廊拓展到帕米尔高原。公元前101年,西汉大将军李广利率军击败大宛国,带着上千匹汗血宝马凯旋回朝,汉武帝挥毫作赋《西极天马之歌》,‘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对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来说,得到宝马良驹固然可喜可贺,威服四方万国来朝才是他的光荣与梦想。然而,由于这条道路跨度如此之广,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为其沿途安全提供保障,它就无法长期存在,汉王朝以其强大的国力当之无愧地成为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开拓者与保护者,并为这条道路的畅通与繁荣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从汉武帝开始,汉王朝倾注全国财力开拓新地,维持丝路畅通,而且持续时间长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今位于甘肃民乐的稀罕八卦营古城遗址,一千年前这里就是屯粮重地。汉武帝在击败匈奴设置张掖郡后,开始实行大规模移民屯田。屯田,是汉朝经营西域维护丝路的重要举措,一千年来民乐屯田移民的后代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繁衍,而伴随他们的是祖辈延续下来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如今,古老的耕作模式已被现代的播种机械所取代。
今位于轮台县城以西约二十公里的拉依遗址烽燧,建于西汉。‘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轮台是边关战斗与边塞苦寒生活的代名词,位于西域中部的轮台是汉朝在西域的政治中心。公元前60年,匈奴势力被逐出西域,西汉在这里设置了西域都护,专门管理西域事务,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在西域地区设置的郡级行政机构,标志着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并入了中国版图。从此,今天的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王朝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防御北方骑兵民族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汉代的北方长城东至辽东西达敦煌,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武帝征发了数十万人在荒无人烟的帝国西陲修筑边防要塞,要塞东起敦煌西至始墨,度沙越漠蜿蜒布列,起到了保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作用。然而汉朝在西域的经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西域距中原遥远,汉军无法长期驻扎,汉朝使臣遭劫或者被杀的惨剧时有发生。东汉之初,由于改朝换代的大混战国力明显减弱,一度无暇西顾。西域诸国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北匈奴,丝绸之路一度中断六十五年,时代呼唤着另一位英雄人物出现,他就是班超。他将像张骞一样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和繁荣作出卓越的贡献。
汉代,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邦国分布在沙漠绿洲和戈壁草原上,史称西域三十六国。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详细记录了每一个邦国的地理位置、户口总数、人口总数、兵力以及风俗特征。公元七十三年班固的弟弟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投笔从戎,跟随奉车都尉窦固与匈奴作战。班超作战英勇,受到窦固的赏识,派遣他出使西域,班超等人到达西域的鄯善国。起初,鄯善国王接待他们非常恭谨周到,但不久突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断定这一定是北匈奴的使者来了。此时,匈奴已分为北匈奴与南匈奴,南匈奴于公元48年归降东汉,而北匈奴仍与东汉对抗且实力强大。西域诸国不知道该服从东汉还是匈奴,鄯善国王业犹豫不决,这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班超将一起出使的36人全部召集,鼓励大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要消灭了匈奴使者,鄯善国王就会吓破肝胆,我们大功就搞成了。’当夜,天一黑班超率领36名勇士突袭北匈奴使者的住地,在大风中燃起了大火。为了制造声势,他们还擂起了战鼓,北匈奴使者及随从人员100多人,均被击杀或烧死。第二天,当班超将北匈奴的头颅交给鄯善国王时,鄯善举国震恐,班超趁势劝说安抚,使鄯善国完全归附东汉。班超的事迹传到东汉朝廷,汉明帝大喜,亲自授命班超全权处理西域事宜,并打算派出大批兵马供班超调遣。班超接受二楼使命,但没有接受大批兵马,他认为只要现在的36名勇士就足够了。
班超投身西域达三十一年,把亲汉邦国联合在一起,打击匈奴和叛汉势力,维护了西域的和平与汉朝的声望。在公元94年的一次军事行动中,班超成功地调发了西域诸国军队八万之众,使西域50多个国家重新归附了汉朝。班超,更善于用外交手段团结和联络较远的国家,在他的努力下旧的丝绸之路更加通畅,新的丝绸之路正在开拓。班超希望与西方的大秦直接沟通,大秦就是罗马帝国。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崛起于亚欧大陆的西部,逐渐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东方的汉朝与西方的罗马是当时世界上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文明中心,但双方未能建立直接的联系。今天,在古城威尼斯还存在有上千年的古老玻璃工艺作坊。一千年了,老作坊的主人们还沿用着古老的手工制作,这些玻璃制品继承了祖辈的制作工艺。在大秦人深爱汉朝的丝绸之时,汉朝人也非常喜欢大秦的宝珠。东汉诗人辛延年在《羽林郎》一诗中,刻画了一位外族美女的形象,‘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诗中提到的大秦珠,就是来自地中海一带的蜻蜓眼玻璃珠,从西域到内地,从宫廷到酒肆,大秦珠成为深受汉代女性喜爱的装饰品。
公元97年,班超派遣部将甘英出使大秦,可惜的是甘英只到达波斯湾沿岸的条支,就因当地商人故意渲染海上的危险而止步不前,未能完成使命。又过了七十多年,公元169年九月的一天,东汉都城洛阳张灯结彩,一派祥和景象,在威风凛凛的皇家卫队的引导护卫之下,一群外国使节缓缓走来,当朝天子汉桓帝在可容万人的德阳殿隆重接待了来使。大秦使者的这次来访是两大文明古国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大汉王朝德布天下威加四海的象征,而这一次大秦使者走的路线是海上丝绸之路。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11年,汉朝大军平定了南越,设置了南海等九郡,中国的船只就从日南、合浦等港口出发,沿近海航行进入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使东西方有了更进一步的交往,丝绸之路的内涵也更加丰富,糅合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边疆、民族等诸多因素,书写了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光荣与梦想,勇气与豪情。如今,无论是陆地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重新焕发了生机。公元2013年,中国政府郑重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由此开启了一带一路建设新的篇章。两千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虽经朝代的不断更迭却依旧繁荣,合作与沟通,信念的坚守与不断地探索是古老丝路继续繁荣的精神根源。此时,丝绸之路光辉灿烂的前景正呈现在我们面前,成为我们即将实现的伟大梦想。然而,我们也不会忘记正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顽强与勇气凿通了丝绸之路,实现了周穆王驰游八荒探索宇宙的梦想。汉朝开辟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古代丝绸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绘就了人类文明繁荣的壮丽篇章。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古代丝绸之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堪称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的奇迹。大大小小、难以胜数的中外交通线路,构成古代丝绸之路的“血脉经络”,构筑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基本格局,建构了古代东西方世界相互连通的交通网络,成为亚欧大陆之间最为便捷的通道。
众多的通道使得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东西方使节、商队、僧侣、学者、工匠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沿线国家商贸与人文交流的半径由此被大大扩展,贸易市场半径由此被大大拓宽。
二、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沿线国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等各类农作物络绎不绝进入我国。
丝绸是沿线国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档货物。原产于我国的丝绸,在古代西方国家十分名贵。在古希腊购丝绸、穿丝绸成为富有和地位的象征,甚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命运女神”和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亚狄像等身上都穿着透明的中国丝织长袍。
公元5世纪前后,我国茶叶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陆续传入南亚、中亚、西亚,15世纪一经传入即迅速风靡整个欧洲。茶叶贸易使沿线国家的贸易收入大幅增加,带动了沿线经济的繁荣及相关行业的突飞猛进,转口贸易也随之长足发展。
三、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丝绸之路是我国与沿线各国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之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炼铁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我国古代造纸术大约从公元4世纪起传入朝鲜和日本,公元8世纪传入中亚、北非和欧洲。8世纪末,阿拔斯王朝先后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办造纸厂,大马士革一度成为欧洲用纸的主产地,造纸技术又传到埃及、摩洛哥。随着12世纪西班牙、法国出现造纸作坊,中国造纸术席卷意大利、德国、英国。
我国古代印刷术是沿丝绸之路西传的又一重要技术。早在公元7世纪我国就发明雕版印刷,在吐鲁番、敦煌等地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北宋时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不久,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至13世纪,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欧洲人将这一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登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欧洲第一家印刷厂在意大利设立,印刷技术迅速传遍整个欧洲。
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培根盛赞中国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他说: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3页)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事实上,我国四大发明的西传,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文明之路,丝绸之路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把中华、印度、埃及、波斯、阿拉伯及希腊、罗马等各古老文明联结了起来、交融了起来。
东西方文化交流遍及音乐歌舞、天文历算、文学语言、服装服饰、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民乐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通过与当地音乐形式、演奏技巧的有机融合,不仅成为沿线国家民族化、地域化的代表和标志,而且深深地镌刻在了沿线各国各民族文学、戏曲、歌舞伴奏、民间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唐代,琵琶从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从我国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至今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公元753年,六次东渡终获成功的鉴真,在日本弘传佛法,开创门派,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天平之甍”。
早在公元1世纪初,儒学已传入朝鲜,《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成为朝鲜人的经典读物。5世纪以前,儒学经朝鲜传入日本,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到日本的儒家学者。
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互动,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相伴始终,丝绸之路在把多种文化、多种文明紧紧连接起来的同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丝路文化和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朽贡献。
扩展资料:
以史为鉴 合作共赢——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对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堪称中国经济升级的战略引擎。
我国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由于起步较晚,相对落后,而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形成中西部地区与中亚、东欧、西亚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对推进中西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维护国家安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调整城市结构和人口布局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加强与沿线各国的经贸联系与文化交流,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借助经济合作的深化,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势必为我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和能源供应。
二、对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南亚,乃至中东和欧洲部分地区各国友好交流、促进区域合作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
中国与丝路沿线各国开展的务实的、互动的区域合作,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前景广阔。上合组织六个成员国和五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惠及近30亿人。
21世纪的高科技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不断修建完善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通信等公共设施,宛如古丝绸之路上的现代商队,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最终成为共同发展的合作带和命运共同体。
中国一带一路网——共话丝路>丝路观察>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新华网——以史为鉴 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与今天
丝绸之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是德国学者的“发明”的。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