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带给我们什么启发?不要百度搜索

丝绸之路带给我们什么启发?不要百度搜索,第1张

丝绸之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业之路,是秦汉时期中国强盛的代表之一。通过丝绸,中国文化开始逐渐向外传播并取得了难得的影响力。直至今日,提起丝绸人们大多还是会联想到中国。可以说,丝绸文化是我们中国的代表文化之一,是我们的骄傲,因而21世纪的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以下启发。

1、一个国家的强盛和他的包容、开放是紧密联系的。汉朝之所以强盛,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皇帝大力恢复生产,轻徭薄赋,让社会趋于稳定,逐渐累积了财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汉王朝通过丝绸之路积极向外传播文化,开辟了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市场,也吸引了无数商旅进入汉朝交易,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再加上军事上的无敌,使得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骄傲的时代,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开放、强盛的标志!

2、高品质的商品是打开上层社会消费市场的必备品。丝绸是由桑蚕丝或榨蚕丝等蚕种通过“抽丝剥茧”制作而来。作为生物纤维,丝绸本身非常亲肤,不会引起过敏,手感也非常顺滑,加上优秀的刺绣工艺和图案设计,丝绸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面料,完全符合当时上层社会对于奢华的追求。曾经的丝绸之路上,丝绸本身是可以替代货币进行各种商品交易的,可见它的高端性。当时丝绸是中国的代表产品,远在西方的国家对这种来自东方的完美面料自然是非常喜欢的。因为丝绸之路的遥远,能够运送至西方的丝绸本身就不多,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皇室专用。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打开西方高端市场的第一条商道,为中国累积了财富。

3、勤劳永远是一个民族最可贵的品质。秦汉时期的中国,是百废待兴的,除了战国风云,还有楚汉战争都大大削弱了中国的国力,刘邦出行甚至找不到马,只能座牛车。而过了几十年,中国的汉朝就成为了东方之最、世界强国,和当时的罗马帝国称雄于世,这当中不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开拓了这一伟大盛世吗?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往西方的商道,也是我们中国人勇于探险,勤劳奋斗,自强不息的结晶。

  26年前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曾经在国内外引起过很大的反响。20多年过去了,2005年两电视台再次携手,重走丝绸之路, 中日双方共派出350人的拍摄队伍,深入敦煌、楼兰、黑水城、喀什等10个地点进行联合拍摄。 “展现了很多我国在丝绸之路上新的探索发现,比如对于丝绸之路上人类迁徙历史研究的新发现、小河墓地的考古发掘过程的纪录。另外,比如敦煌壁画,虽然一直人为保护但是仍不断消磨损毁,我们在片子中也提出了对现有文物如何保护,敦煌这样的文物到底能够再存在多久,这样新的思考。”韦大军解释说,此次拍摄不再是丝路古道沿线的纪实报道,而是选择十处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点进行发掘,每集各自成章。同时,我们拍摄到了很多观众很难看到的甚至是从未看过的第一手文物资料。比如壁画,丝绸之路沿途有很多非常精美的壁画,但目前这些流失的壁画保存在13个国家的博物馆里,这些壁画是我国电视媒体以往没有报道过的,我们专门有一个海外组,走访了10个国家,同时他们还拍摄到了很多西方探险家当时的日记、笔记等珍贵的资料。历时两年摄制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已于2005年10月完成,将于2006年3月10日在CCTV-1黄金时间播出。 26年前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曾经在国内外引起过很大的反响。不可否认,26年前的《丝绸之路》确实是一部力作,它的拍摄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规模上代表了当时我们所能达到的纪录片制作的最高水平。当时参与摄制的日方组NHK电视台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家被允许进入中国腹地进行纪录拍摄的西方媒体,而中国政府为保障拍摄的顺利进行采取了一系列高规格的措施,例如开通铁路专线,甚至是出动军队。 这次对丝绸之路的重拍,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重新体会26年前的成就,也重新审视和反省它的叙述方式和看待历史的视角。时间过去了26年,这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几千年的历史来说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对于我们,对于中国当代的电视媒体,二十多年的经历是意义非凡的。当然,如今我们已不再可能轻易的将一个纪录片的拍摄升级为国家行为。纪录片制作者们也开始摒弃长久以来形成的诸如“好大喜功”、“全景展示”以及追求所谓“波澜壮阔”“史诗性”的积习,力图去把握一些复杂的情感,——因为世界和历史本身就是复杂的,况且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同整个国家一起,一直在经历着封闭与开放间的挣扎。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可以而且理应变得多元化。当我们试图用另外一种更超然、更客观的角度回看我们那些已经被定义为“灿烂辉煌”的历史时,不由的产生出悲凉或是说无奈的情愫。正如我们的丝绸之路,作为欧亚大陆上陆路交通的主干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时期所确立起来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渐渐颠覆,西方世界的兴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让它湮没在历史和传说之中。

  编辑本段历史

  是西方人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近代史,甚至“丝绸之路(SILK ROAD)”这样一个术语都是西方人命名的。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称。重新“发现”它的是一批西方探险家,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这片古老的亚洲腹地,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然而不幸的是,他们本身并不单单是学者,几乎每一个外国探险家在离去时都带走了数额庞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现在还陈列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里,和他们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观瞻。今天的人们如果需要对那些文物进行研究或拍摄的话,便不得不遍访瑞典、英国、俄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几个国家。 第一集生与死的楼兰导演:谷大象 在古代楼兰王国所地处的沙漠腹地,出土了一具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的干尸,其中令人们惊叹不已的是被称之为“小河公主”的“楼兰美女”。这些古代居民生存在什么年代?他们从哪里来?以怎样的方式生活着?为何突然消失?一系列疑问与假设成为了本集的重要内容。 第二集吐鲁番的记忆导演:韦大军 不同的种族和不同的文化曾经在吐鲁番和睦相处,宗教艺术曾经在这里留下了惊世杰作,这种文化现象是珍贵的世界遗产。尽管我们可以用影像还原昔日的绚丽,但是对吐鲁番来说,巨大的遗憾却是无法弥补的。 第三集草原石头祭导演:丁 虹 辽阔的草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的依靠。它一方面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子民,但另一方却又不可避免的限制和影响了游牧民族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与发展。游牧还是定居?也许是草原民族心头上一块永远无法搬走的石头。 第四集一个人的龟兹导演:韦大军 在丝绸之路上曾经有许多僧侣为了信仰舍生忘死,鸠摩罗什是佛教文化东传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在龟兹的时空中,功名与寂寞、宏大与渺小如同高山与石子悄然转换。 第五集和田寻宝导演:丁 虹 一幅带有玉般微笑的东方美女壁画,引领摄制组进入沙漠腹地——丹丹乌里克,那里曾经是古代于阗国的中心。地处素有玉石王国之称的和田的中心,它是否埋藏着玉石宝藏?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和田。 第六集敦煌生命导演:谷大象 莫高窟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其中上万平米精美的古代壁画、彩塑,成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今日敦煌的骄傲。然而,那些壁画却发生着各种病变,一步步走向死亡。如何能够让这些古代壁画长存于世,关系到敦煌的文化生命是否能够延续下去。 第七集青海之路导演:韦大军 当北方丝绸之路在4-5世纪陷于阻塞的时候,东西方的经济贸易是通过什么途径接触的呢?从青海出土的大量丝绸成为“青海之路”的有力证据,丝绸之路的线路图也许需要重新绘制。 第八集探访黑水城导演:张超英 由于丝路重镇黑水城的绝大多数文物文献流失国外,致使这个城市的信息在非常长的时间里沉寂在博物馆幽暗的库房中。当史金波教授破译了西夏草体文字后,黑水城仿佛复活。 第九集十字路口上的喀什导演:刘勇良 喀什自古以来都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补给城市。地处于中国版图的最西端,它素有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称号。在这里至今仍然保留着很多丝绸之路兴盛时期的建筑和文化。如今的喀什已经成为中国西部边疆重要的开放口岸。如果说从前的喀什为过往的商人们提供了生命的保障,那么今天的喀什则承载起了新丝绸之路复兴的希望。 第十集永远的长安导演:韦大军 唐代的中国拥有巨大的财富,京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由于中国文化的巨大包容性,这个城市在280多年的时间里,以大国的情怀接纳并融合了来自异域的多种文化和不同人群。

导语:丝绸之路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它不仅仅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条甬道,还是历史长河中绚烂的一笔。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央视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新丝绸之路》拍摄历时两年,摄影组深入丝绸之路,在西域沙漠和绿洲间寻找拍摄遗落的东西方经济文化等文明元素交融的痕迹。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遍访瑞典、英国、俄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几个国家拍摄研究外国探险家挖掘、切割的现在还陈列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里的文物。摄制组在资料房堆了半屋子的带子中,在总共拍摄了1000多盘的素材带中,筛选、缝合与加工成包括序片在内的生与死的楼兰吐鲁番的记忆草原石头祭一个人的龟玆和田寻宝敦煌生命青海之路探访黑水城十字路口上的喀什永远的长安十一集独立成章的《新丝绸之路》大型纪录片。是继去年《故宫》后,央视又一大手笔的纪录片制作。虽然此次,CCTV与NHK仍是合作,但他们的合作方式是同一命题、分别拍摄、各自制作,最终完成的是CCTV与NHK两个版本。抛开NHK版本不说,单说CCTV的《新丝绸之路》绝对是最近几年内我国纪录片制作中的优秀作品。下面就从《新丝绸之路》内容选取,表现

手法,镜头语言,画面语言,音乐运用等不同角度来赏析评价。

(一)超然客观的领取

内容上,这次的拍摄不是26年前《丝绸之路》那样对丝路古道沿线的纪实报道,而是选择了十处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点进行发掘记录和扩展,每集各自成章。从罗布泊深处神秘的小河墓地、保存完好的4000年楼兰美女干尸、吐鲁番关于壁画的记忆,和田宝石的探寻,全世界仅存的一颗释迦牟尼真骨舍利、草原道上的石刻鹿文,黄金面具等一大批的珍贵文物,来反应这条横贯亚洲腹地、叶脉渗透当时世界各地的文明之路的历史,继而揭开古东方、古世界文明的一角。本片所呈现的内容受益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许多观点来自被广泛认可的学术的支持。另外,片中还大量介绍了近现代的一批西方探险家,因为想要拍片、想要引出某些题材和内容不得不这样做,西方探险家们从传说、历史和接触的文化发现了丝绸之路这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这片古老的亚洲腹地,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西方人本身并不单单是学者,几乎每一个外国探险家在离去时都带走了数额庞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现在还陈列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里,和他们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观瞻。所以,今天的摄制组便不得不遍访瑞典、英国、俄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几个国家,来完成本已被截取的拍摄了。开始看片时,应该是自己的民族情感在作祟,心中总是一股不舒服的感觉,一种悲愤填于胸口,待看完,静下来思考就觉得导演领取的观点比我个人的要高出许多要超然很多。导演韦大军有这么一段话“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民族情感,但《新丝绸之路》不会在这个情感上做过多的文章,因为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可以而且理应变得多元化。当我们试图用另外一种更超然、更客观的角度回看那些已经被定义为‘灿烂辉煌’的历史时,不由得产生出悲凉或是说无奈的情愫。正如我们的丝绸之路,作为欧亚大陆上陆

路交通的主干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时期所确立起来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渐渐颠覆,西方世界的兴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让它湮没在历史和传说之中。”

正是因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感觉“新”字加得很好,想想26年前与日本合作拍摄的时候,我们还沉浸在“文明古国”、“地大物博”的自我欣赏和膨胀阶段,拍摄过程不仅开通专线,还动用了军队,仅仅过了26年,对于历史而言那是一瞬,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同整个国家一起,一直在经历着封闭与开放间的挣扎。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可以而且理应变得多元化,我们审视自身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应回归理智,所以这次拍摄有意回避了“全景展示”、“波澜壮阔”的习惯,选择十个场景,加入了不少感情和看待历史的正确方式。比如敦煌壁画,虽然一直人为保护但是仍不断消磨损毁,片子中也提出了对现有文物如何保护,敦煌这样的文物到底能够再存在多久,这样新的思考。所以26年后的丝路重拍,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内容的更新,新科考成果的展示更是当代的我们思想的成熟,是我们更客观更理性的记录历史的一种成长。

(二)纪实写意型艺术

电视纪实作品,是从生活中选取素材,以“真实世界再现”的纪实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非虚构艺术作品。在对生活过程的忠实记录和生动细节描述中,表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评判和情感,这就构成了我们熟悉的纪实艺术品格。中国电视纪录片研究会会长陈汉元曾经就电视的纪实艺术有过这么一段表述“纪录片的使命就是忠实于事物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要去干预这个过程,因为过程就是历史,如果做干预了,使它的走向变了,那么你可能歪曲了这段,你在捏造变更历史真象,制造一种历史真象,纪录片就是纪录片。”

可是对于《新丝绸之路》所涉及的题材,摄制组要挖掘的要拍摄的是历史遗留的文化符号,他们采取的是写实和写意结合的艺术手法,跟过去传统的纪录片拍摄手法不同,《新丝绸之路》的拍摄方式有很大变化,正如导演韦大军所讲的,称它是一部“变种纪录片”。除传统的纪实手法外,还将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比如专门成立了“再现组”,用真人表演的方式呈现古代战争、民族迁徙、20世纪初探险者的所作所为以及神秘的“楼兰美女”等等。而“航拍组”将借助直升机、动力伞等工具从空中拍摄,最为宏观的景象将组成“俯瞰丝绸之路”这特殊的一集。摄制组还计划用电脑动画技术复原灿烂的壁画、恢弘的城堡以及当年的生态环境。其中场景再现特别是电脑特技的运用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二集结尾部分,利用数码技术还原伯孜克里克壁画,最初的几个镜头颇有张力,镜头引导我们从洞窟群的边缘穿过,进入狭长的洞窟,,数字复原的壁画彷佛从土砖砌成的洞壁上渗透出来,缓缓亮起,象2000年前的画师点亮手中的油灯。华彩纷呈的壁画,佛像,供养人纷列两侧迎候,千年时光纷至沓来,蔓延过遍布刀痕的洞壁。那些镜头让人震惊,可惜那只是一种技术的还原,也许曾经的辉煌只属于那些懂得寂寞的先人,因为他们远比现代人执著。《新丝绸之路》,只是一个折射着完美画面的空洞眼神,朝着那幽深的洞窟投去匆忙的一瞥,就抽身而退,空留诸神坐在时间的深处,轻轻得叹息。这些叹息应该给现代人一些启示和思索。《新丝绸之路》在记录现在,重现过去,在沙漠的深处寻找文化遗迹,希望,和启迪。片中记录了最近几年新发现的考古成果,给人们展示了西域先民的生活和文化,对印欧人种从草原世界打通到绿洲世界的道路给予了解释的根据,也给西域古代史以更多的线索;片中也记录了现在丝路沿岸部分生活生产习俗的继承。在记录这些文化元素的时候,导演选择了严格的客观和真实,在此他

们坚持着属于纪录片的纪实艺术;而当现代人面对有限的历史文明痕迹,更多的是科学的推测,甚至是很多的想象和猜测,无论是片中对原始先人生活场景的再现,还是关于古西域若干故事的猜测,辽阔的戈壁将一切生命衬托得格外醒目,在丝绸之路绝大多数地段,这一现象令人感动。这个主题更多地是讨论地域和群体的文化,其兴趣点大多不在帝王历史上,所以具有别样的魅力。他们都不自觉的给那些文明痕迹以某种解释和诠释。在表现这一部分《新丝绸之路》的导演们显然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运用了写意的手法,把那些符号升华。但同时片中的一些关于主观记录元素的处理,也是属于纪录片的,比如重现镜头的虚化,在面对一些考古中不能确定的话题,他们都尽量不采用肯定的句法,在质疑中引导人们去跟随着镜头寻找答案,也许根本现在还找不到答案,但镜头展示了找的过程,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新丝绸之路》根据思想,情感表现的需要,该纪实的纪实,该写意的写意;纪实中蕴含着写意,写意中融会着纪实。体现着一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形神互济的综合美。虽然在理论界,关于纯纪实和创作主观性还有很大的争议,但个人觉得任何影视作品,都应带有人性的关怀,展示人类历史中某一时期的记忆。具体是纯粹的记录还是加以写意手笔,要视题材而定了。《新丝绸之路》在纪录片的发展轨迹中如果是个变种,那希望以后关于纪录片有更多形式的研究,继续引导纪录片“多样性”的发展。

(三)光、影、音的运用

说到《新丝绸之路》的用光,画面,及音乐,单看片头就可以征服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可以看出央视在不断的竞争与成长中,现在制作人有很明显的精品意识。每一个镜头的运用,每一个画面的构图和用色 、用光,每一个音乐的音符都是在执著和挑剔中筑就的。具体到镜头语言,片中不论是航拍的气势恢弘,展现西域特有的自然人文风光;或特写的壁画写真,展示壁画精致的质地和制作的精美;或者虚化的镜头重现原始西域人的生活生产亦或战争的杀戮;也或者一个拉镜头,记录沙漠驼队的步履,展现西域人们生存空间,生态环境;更或电脑特技完成的壁画岩洞复原,古长安城的复原更是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和感动。画面的处理,让我很佩服央视的摄影,那么唯美的构图和用光,给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给我们的更是美的享受和心灵深处的触动。和去年《故宫》一样,片中很好的运用了光和影的唯美变化,他们不但使画面饱满有张力,也为画面凭添了一些神秘的魅力。在看完片子很久后,合眼回忆,片中唯美景致的画面还可以在脑海浮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贞以漫漫黄沙为远景,以一线骆队为近景,夕阳西下,构成的剪影效果的构图,细腻的光线,柔美的构图,与沙漠的辽阔空旷,让我很清晰的意识到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路,更不仅仅是埋葬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这条路更是生命的沿承文明的融合和继续。同时让我难忘怀的是壁画人物眼神的特写,那眼神用特写来记录,凝神却表现很大的哀怨,那些眼神属于鸠摩罗什一样的僧人,也是创造华夏灿烂文化辉煌历史的'先人对我们民族我们后人的凝视。可以这么概括,《新丝绸之路》的绝大部分画面张力十足,饱满极具感染力。同时摄制时高科技的运用也给了片子画面更多的更新颖丰富的内容。《新丝绸之路》的拍摄在技术手段上采用了超级高清晰设备,这也是纪录片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这种高端的设备进行拍摄。摄制组还特别为此成立了航拍组,以直升机、动力伞、航模飞行器从空中全方位进行拍摄。其中讲述丝绸之路起点西安的《永远的长安》,以翔实的史料,大气的拍摄手法,以及真实逼真的三维动画,还原了大唐盛世长安。熟悉却陌生新奇的画面内容也给片子很多的魅力。

提及片种的音乐,我甚是喜欢,但在看片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注意力,因为从始至终片子中的配乐都和画面混为一体,甚至让人感觉不到音乐的存在却时刻引导我们去回忆,思考和感受审美的愉悦。看完片子,静静的体验片中的音乐,同样给我们悠远神秘的感受。《新丝绸之路》片头、片尾主题曲及大篇幅的背景音乐均出自西安音乐人程池之手。程池曾参与过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音乐创作,并为电视剧《不能没有你》《大宋提刑官》,**《绿茶》《妈妈》创作主题音乐,观众熟悉的央视《今日说法》《半边天》片头音乐也出自程池之手。在张艺谋、张元、韦大军等名导演眼中,程池是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作曲家。《新丝绸之路》共12集,程池为此创作了《一个人的龟兹》《草原石头记》《青海之路》等十多段不同调式、风格的音乐。片中我们感受到的正如他所讲的“我在写这些音乐时,想带给人们更多的温暖和对历史的回忆。在丝绸之路上,我的录音机录下了风吹树叶的哗哗声,小河流水的叮咚声,四周很是空旷,听着自然界给予人类的最朴素的声音礼物,心中很是舒畅,人也极其地放松。采风中,我还走进许多村落农家,收集了新疆、青海等地的大量民间音乐,有些音乐的旋律真是鲜为人知,它们凝重、质朴、多情,我的创作想像力得到极致的发挥。”我如果单单用“荡气回肠”“悠扬”等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形容那些音乐,显的是很单薄的了。因为那些音乐都来自西域黄沙和绿洲,来自西域人们千百年来的积累和沉淀。因为在任何的影视作品中只有音乐和画面融合的天衣无缝了,那所用的音乐才是最宝贵的。正如那片中一声秦腔或者牧民悠然的高歌放在现代的某个小提琴音乐会现场,定义一定会是一种噪音,但在西部的漫漫黄沙,在无边的草原中,那就是悠扬的让人身轻神怡的美妙乐音。那些音符中,同样记录着文明的符号,记录着属于西域这片神秘土地的生命的咏叹。

26年后丝绸之路的重拍,成功或失败,都是很难定论的。但不的不提的是,显然当代导演在拍片时都有受到“经济社会”的影响,片中不断出现的片花,广告味十足,十分影响看片时的心理感受。在此简单的提及制片中个人认为的这一点不足。片子的成败,不好定论,因为导演面对的是我们这些看世界的方式逐渐多元化的受众。而丝绸之路对于我们是历史的回忆,对这个古老题材的表述必定有无数种方式,在形式上不存在新与旧,只存在合适与否的问题。《新丝绸之路》因该在我国的纪录片发展史上留下一笔,当然做为受众更期望有更多更精品的纪录片出现,亦或20几年后丝路再重拍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审美的愉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9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