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第1张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每一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数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现德育教育的素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德育内容的能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德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举几个具体的我在教学中的事例。实例一:我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节时,搜集了很多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西周的商高在发现这个"定理"时,要比欧美各国家早近五百年!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古代数学的辉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我就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实例二:我在讲解概率这一部分内容时,就经常自己篇题目给学生!我曾编过这样的一道题目,以世界跳水比赛为背景,众所周知,中国跳水队是我们的梦之队!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列出了很多中国选手和外国选手在以往进行过的比赛中的胜负情况,最后让学生计算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得到冠军的概率!这样的一种做法,使原本枯燥的概率计算成为了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好!实例三:在讲解校级公开课《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而眼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第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其次,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要以个人的偏见,教师轻视和鄙视学生,这是最沉重的打击,它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回答问题时讲错了,也应该让他们讲下去。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全班学生都会有很大启发,这样既可以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讲出新观点,更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比单个人的观念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数学学习。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就能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1、融景于情 :当你处在某个情绪阶段的时候,比如你心里比较的悲伤,伤感,所以当你看到落叶景色的或者夕阳西下景色的时候,变觉得这个景象就是你心情的外在表现。(这个和触景生情有区别,首先文字上面就可以区分。一个是已经有“情”,随后又看到的是正符合此刻的景而后者则是看到景色独特,再引发自己的“情”)

2、融情于景:融情于景是诗歌在写景时的基本要求,是写景的方法,即诗歌写景时不能只进行客观描写,而应将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3、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扩展资料:

描写方法

1、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2、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 

3、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扩展资料来源:描写方法_

  一年级语文棉花姑娘教学反思1

 在学校的校本语文教学研究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我深深的体会到:你悟的越深也就反思的越深。我教学了《棉花姑娘》一课。课后我认真的进行了回顾,有了以下的体会。

 《棉花姑娘》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组第30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棉花姑娘请求啄木鸟、燕子、青蛙等为自己治病的故事,透过这个童话故事,让孩子们了解燕子、青蛙、七星瓢虫、啄木鸟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的科学常识。

  教学中的优点:

 一、首先能够进行充分的准备,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头饰、挂图、录音等教具,对于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用心性有十分良好的作用,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爱学、学的情绪,起到了用心的教学作用。

 二、在教学生字时,能够详略得当,指导细致到位。我把生字分成部件去指导书写,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够对孩子做到细致的指导。

 三、提问题时能够以一个大问带动全文的学习,而不是把文本肢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去浪费学生的时间。孩子们在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的引导下学习,能够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一、比如:教学中,学生指出“圆圆的”一词要读得圆一些,这是件好事,但我没有及时引导更为重要的词语“很快”和“惊奇”就应怎样读更好,使得此处的品读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在鼓励学生方面,今后就应像赵志祥老师说的那样,对学生不要太吝啬要多看一看他们进步的地方,让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在课后,有学生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棉花姑娘生病了,她要自己找医生,农民为什么不给她打点药水治病呢”我笑着说:“我想如果你是照顾这些棉花姑娘的农民伯伯,必须会帮她们治病的是吗”“嗯,是的!”孩子笑着走开了。我发现我们的孩子真是十分会思考问题,我总是去关注一些课本上的文字,想着透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让学生学习,其实孩子们想的角度往往是不同于大人的,而我有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有很多时候,在这方面孩子们往往给我上了一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会把自己的经验多多发扬,把自己教学中需要改善的地方进行有意识的修正,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一年级语文棉花姑娘教学反思2

 《棉花姑娘》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小动物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课文插图色彩明丽,语言充满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感受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融入情境中。上课伊始,我以精美的课件和让学生看生动有趣的动画片,把孩子们不知不觉带入文本情境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后带领学生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与角色产生情感碰撞。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出示课件图画,再通过图文和解说,让学生观察棉花姑娘怎么了?棉花姑娘身上的小黑点是什么?启发学生想象成千上万的蚜虫待在棉花姑娘身上,她的心情怎样?哪句话写出了她的心情?抓住重点词语“盼望”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棉花姑娘难受、急切希望治好病的心情。接着我这样过渡:棉花姑娘正在盼望医生来给她治病时,谁来了?他们之间都说了什么呢?假如你是心急如焚的棉花姑娘,你会怎么说这句话?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障碍之后,我紧紧抓住棉花姑娘的三次呼救:“请你帮我捉害虫吧!”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感悟课文。感受角色所带来的乐趣。

  二、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体会,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比如在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时,为了更明确地对比棉花姑娘的心情,我把棉花姑娘说的话放在一起学,这是教法上一个大胆的尝试。引领学生读好棉花姑娘三次不同“请求”的语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并读出棉花姑娘痛苦而着急的心情。这样以读代讲,点拨、讲解。通过情境感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去体验情感。收到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语感的效果。

  三、合作交流,快乐学习

 上课过程中,我积极倡导“以人为本、自主合作”的课改理念和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1、本课的内容比较浅显,各段的句式相似,因此,在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还有哪些医生给棉花姑娘治病?他们之间又说了些什么?是谁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让孩子们根据教学提示,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形式检验自学效果。在这互帮互助、互评互学、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揣摩角色的语气,进行个性朗读,达到了感悟课文情境,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目标。

 2、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让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来合作学习。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我亲自演棉花姑娘,有的同学演燕子,有的同学演啄木鸟,有的同学演青蛙,剩余的同学全都上台来表演七星瓢虫。这样一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了表演。把读、演、评融为一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唤起了学习的情感,主动参与了学习,发展了语言,形成了合作的意识,又尝到了学习的喜悦。达到了在快乐中自主学习,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效果。

  这堂课美中不足的是:

 1、个别手语不够规范、熟练。

 2、作业课件已设计好,但忘记打出布置作业。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一、 选择较小的切入点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五六百字左右的篇幅内定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材料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俗话说:“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

二、 材料新鲜

记叙文的选材,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本上出现了模式化、规律化的选材倾向,写老师总牵扯到“蜡烛”,写同学总写到“半块橡皮”,写爱心总离不开“希望工程”……诸如此类,把生活生硬分割,使人读之生厌。文章的材料好比建造房屋的材料,但文章对材料的要求永远是“力求新鲜”。想想就可以知道,假如一位阅卷教师连续不断地看到“歌颂蜡烛”的文章,他会怎么判分!所以新鲜的材料是记叙文获得满分的基础条件。

三、 内容真实

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

我们作文时应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如果我们一味地为了打动人而胡编乱造所谓的动人故事,只能让阅卷老师反感。当然,我们所说的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上去。我们所谓提倡的“艺术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四、 构思精巧

记叙文要写得精彩、写得让人难以忘记,就不得不在文章的构思上下工夫。构思的精巧起“以小见大”、“选材新鲜”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互相包含。一般说来,构思精巧的文章,一定是“以小见大”的,也一定是“选材新鲜”的。如一篇深圳中考作文《留下》就完全以精巧的构思取胜。全文由三个电话留言组成,记录了非典时期一位姑娘的父母、男友、朋友的三个电话留言,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构思在中考作文中实属凤毛麟角,自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构思的范围不能局限在内容或形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遣词造句都可以纳入。在作文之前,审好文题之后,构思就应该开始了。

记叙文的发展写作要点是——

一、 立意深刻

这里的立意深刻是指文章的主题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富有深意

二、 语言生动形象

这是指文章的描写功夫。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精细入微的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心理,事件的动态,景物的变化……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一定会获得高分。

三、 技巧熟练

文章是用语言文字表现主题的,如何使语言文字达到最佳表达效果,就以看写作技巧了。一般而言,写作技巧包括详略、表现用法(象征、以物喻人、过渡言志等)、体裁安排、顺序、点题、过渡响应等。

一 把握情境,真实地叙事

写什么?叙事指叙述各类事件,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表达内容。事,必须有具体的情节,情节是指事件的变化和发展经过,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内容。一个完整的情节就应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当然,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

叙事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重要的是“把握情节”,因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靠情节来表现的,情节在文章中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是从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情节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具体、连贯,突出思想意义。

怎样把握情节呢?

(一)选择和提炼情节是重要的一步

选择、提炼有代表性情节,就是抓住生动、新颖、能揭示生活深刻意义的人和事。

我们讲过生活中的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但题材(情节)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的结果。情节的真实性、丰富性、典型性,都要求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素材为依据,从中选择、提炼出富有思想意义的情节来。这个选择提炼的过程也是你对生活深入思考、加深认识的过程。

(二)其中“抓住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就是情景、境地。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人物遇到了怎样紧急的境况,怎样危难的处境,怎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怎样一种特殊的困难,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等,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这样写一方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品质、感情等在特殊的困难或考验面前表现得更鲜明,更可信;另一方面可以抓住读者,读时对文中的人物关注,产生阅读兴趣。一个“情境”描述、渲染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活动的背景,在此后,再来通过刻划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如《七根火柴》中对草地气候变化的情境描写,《小桔灯》中对小姑娘家境的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写。

二 “以小见大”,挖掘深远

取材虽然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生发出的意义应是深远的,这就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题材小,不要就事论事,而要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尝一脬(pāo)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从锅里舀取一块肉尝一尝,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这一锅肉烹调的好坏。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我们同学们经历的多是小事,我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才容易写好。“以小见大”的写法,还便于细节描写,写得深入,写得生动,表现出深刻认识。

如《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

生活中的小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于发现,注意搜集,积累。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三 选取若干材料,行文注意结构安排

1 以时间为序

事件在一定的时段中发生、发展、变化,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如童年、少年、青年三个生命时段发生的事;早晨、上午、下午一天的时间段;上课前、上课、下课后;一节课的时段等。按照时序安排材料,发生在不同时段的事件(或片断),要标明时间的变换,给读者鲜明的时间印象和事物发展的状况。

2 以空间转换为序

空间(或者说地点、环境)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事物总是存在在一定的空间中,在空间中发展、变化的,因此,叙事离不开空间这个条件。

空间有比较大的地域,如洲际,有比较小的某个具体的城市、乡村、街道、学校、操场等,用不同场所、不同景观的转换等来安排结构,需要在文中标明空间的转换,给读者空间变动和空间印象,能帮助读者把握不同空间的不同风貌的变化。如《多收了三五斗》,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有空间转换的交待“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不同的场景中,叙述的对象、内容也有所不同。

3 场面分段标题式

场面是由人物在一定的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也就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它由人、事、景三个因素构成,在文中选取了若干个场面,那就要将这几个场面有机地组合起来,可以用分段加标题的形式,也可以用过渡、衔接的段落或句子。分段加标题的形式比较鲜明,也省略了设计过渡的问题。

4 线索贯穿

文章选取若干事件或片断,就需要用一条线索来贯穿,把大大小小的事件或片断有机地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有的文章以物为线索,主要是在事物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用某物把生活片断有机地联起来,如《记一辆纺车》、《七根火柴》等。有的文章以“意”为线索,也就是以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认识为线索,串连各个片断。如《春》抒发“我”对春天的热爱和追求,选择了盼春、绘春、颂春等一系列片断,寄托了作者的感情,用作者对春天的感情贯穿全文。有的文章以人物为线索,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以他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把文章若干片断、情节贯穿起来。

还可以按作者(或“我”)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为序,将前后的事件或片断联接起来。如《荔枝蜜》

四 点面结合

点,是指事物局部,重点;面,是指事物的全局和整体状况。叙事写人既有对事或人的全貌和整体情况的概括介绍或一般描述,又有对人或事物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特别是重点情况的详细叙述和描写,并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点面结合,叙事写人既有全貌又有重点,就能给人既全面又具体,既完整又形象的感觉。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部分,既有全貌又有局部。《一面》中写鲁迅的肖像就是对“点”的描写,又有“面”的概括,就是鲁迅的伟大精神。《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与鲁迅相识、相处、告别的若干事件、片断,是“点”,概括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是“面”。

五 开头引入、渲染、铺垫,结尾引出、照应、升华

古人说:“凤头,猪肚,豹尾。”(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乔梦符的话)意思是要重视文章的开头,设计一个好的开头会使文章增加色彩,“凤头”的意思是“美”。要美,不能单纯认为就是词藻美,语句美,而是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也是美。

开头引入的要求是切题,“美”,吸引读者。渲染就是能用简要的语句将其意突出,抓住读者,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当然这是写诗的要求,写文也如此,不是“奇”而是真,“逼真”,如同在眼前。铺垫就是做些必要的铺陈和垫衬。

引入、渲染、铺垫的方式很多,如:

交待环境,引入人物、事件。如《孔乙己》

点出所写的对象、人、事。如《我的老师》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交待写作动机。如《背影》《一件珍贵的衬衫》

解题,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如《白杨礼赞》

紧扣叙事,直抒胸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如《多收了三五斗》、《故乡》

设置疑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结尾要引出、照应、升华,就是把读者从具体的事件、人物中引出,使记叙完整,并把读者引回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引向更为深远的境界。古人说“豹尾”,就是结尾要有力,且“画龙点睛”,有精神,有神采,就是余味无穷,发人深思,给读者以精神境界或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这就是升华。

结尾引出、照应、升华的方式很多,如:自然收束,回味无穷。如《小桔灯》、《背影》

富有感染力的抒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含蓄深刻带有启发式,发人深思。如《荔枝蜜》、《故乡》、《多收了三五斗》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如《一件小事》、《一件珍贵的衬衫》

古人讲究“首尾圆合”,“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白居易《新乐府序》“标其目”就是揭示文章的题旨。“卒章”就是文章结尾。“志”就是主旨。强调开头夺目,结束升华。清朝李渔《闲情偶寄》中“务使开门见山,不当借帽覆顶”,形象地说明开头不应该把“山”,题旨遮挡住。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中强调“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须要”必须要放开,结尾要“长留余味”,要响亮,像唐朝白乐天《金针诗格》中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不回。”

我们写文章也应注意用“回顾之笔,兜裹全篇”,首尾一体。

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到感情真挚那么,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

一、叙事传情。将浓郁的情感融于一定的事件之中,这些事件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依托,流露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如《父爱昼无眠》一文的作者就是通过叙事来传达父子情深的:一位下岗的父亲为了凑足儿子的学费,夜间到浴池替人擦背;为了让儿子静心学习,白天在浴池的客座上躺睡。父子在浴池相见时,父亲反而觉得自己给儿子丢了面子,“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和你的同学看见,叫你没面子,哪料到这么巧……。”这些不加雕饰的叙写中,显示了父亲的纯朴和对儿子的挚爱。“我”失声的惊叫,响亮的回答,则饱含着对父亲的感激和抱愧。结尾作者再次叙写了替父亲擦背的感人一幕,“我泪眼汪汪的望着父亲,认真了说:‘爸爸,我想为您擦一次背……’‘好吧,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下来,我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将父子之情推向了极致,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二、写景寓情。将自己的感情寄予在客观物象之中,通过客观景物的触发,唤醒作者或作品人物藏在心中的某种感情,从中收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但考生在借助物象时,一定要注意所借的物象在本质上或特征上要与寄寓的感情相似、相通,不能牵强附会。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将所寄寓的情感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才能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如2004年一考生在描写爷爷的去世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悲痛时,就运用了写景寓情的方法。她在文章写道“这是一块向阳的山地,阳光从苍松翠柏间隙中闯入,在枯黄的草地上落下斑驳的影。深秋的阳光苍白无力,在晨风的摇曳下甚至有些阴冷。我看着它——那个承载着生命的小盒——一点点的被黄土掩埋,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我知道,我永远的失去你了,我的爷爷。” 通过“苍白无力的阳光”、“枯黄的草地”这些景物,渲染了阴冷凄凉的气氛,烘托了“我”悲痛欲绝的感情,从中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三、细节衬情。抓住日常生活中人物的细小神情、动作及微妙的心理活动,进行精心刻画,从而衬托作者或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战胜脆弱》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场面:“清晨的风吹着,倒也不怎么热,其实并没有我什么活干,只是把整堆的土粪撒开就行了。我坐在地头看爹犁地,因为爹没有我叫我走。随着牛铃声一次次由近到远,又一次次由远到近,天气也越来越热。把一块地犁光是不可能的了,我心里想。果然,在火热的太阳下,那头老牛的汗开始顺着布满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往下流,喘气越来越重,走得越来越慢。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形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等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操作系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如果动力系统作用大,操作系统的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缓解学习疲劳也有调节作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法国启蒙思想家曾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以情动人的教学可使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学习,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将课本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信念。所以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心理学规律塑造和调节学生的情感,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学生的情感活动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强化。情境即个体所处的一种具有“个性化涵义”的社会心理环境,它能唤起和激发人的某些重要情感,并在不知不觉中使某些情感体验得到强化。作为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安排学生担任某种活动角色,在角色情境暗示下,学生能获得新的角色体验。

创设成功情境,常常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情感。学生从自己所感受到的成功、关心、爱护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对集体、他人、社会的情感等,往往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密切相关。可见,情感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情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指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活动为初始线索,个人道德的发展最终由个人内部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作为内在保证。在道德信息组成的因素中,如果抽去“笃信”的深刻情感,抽去强烈的责任心和追求理想的高度热情,道德信念就成了语言的外壳而失去原有意义。

再如,情感对道德行为有引发和调节作用,情感一旦形成定势,就能够维持和深化人的某种行为,以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于情感教育。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付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关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师爱还能使学生仿效教师的品德。模仿性是青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学生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教师的情操和观点,而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能把教师的优良品质印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用充满情感的激励,能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张显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尽量地尊重一个人”。中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第一就是要尊重学生,在这种尊重的基础上再用情感去教育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说,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师生关系是教学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和“共振”,在教学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予的教育,学生接受性最强,效果最佳。

在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关系,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在教学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爱。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能够沟通师生思想,协调师生关系,并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情感源于需要,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和归属、自主和承担责任、被尊重和肯定。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萌发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情感教育的价值在于:1对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2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3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4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5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6完善学生的品德;7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因此,情感教育就是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使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及对教师的亲近感,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131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