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和曹丕都是曹操心爱的儿子,但是相比之下曹植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因为曹植从小就很聪明,七步便能够作出来一首诗,曹操最开始都是把曹植当做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的,好几次曹操其实都想立曹植为太子的,后来却是败给了曹丕,也是造化弄人,而这其中也算是曹植的老婆间接害了他。
并且曹植曾经因为写了一篇登台赋,被曹操大肆夸赞,与此同时,曹操却看到曹丕还在苦思冥想,写不出来完整的诗句。当下曹操便觉得有些丢人,两个儿子之间竟有这么大的差距。便不由自主地对曹丕进行了严厉的训斥。
从这两个事件看来,曹植曾是曹操最为中意且最为满意的儿子。作为他心目中的接班人,曹操带领着曹植东征西战,还把曹植封为临淄侯。这个时候曹植与曹丕继承父位的几率当下立见。许多有眼色的大臣们当下便站了队。比如有名的杨修。但是,曹植的老婆崔氏却把曹植拉下了水。
公元217年曹操举行家宴。曹丕和妻子甄氏、曹植和妻子崔氏都参加了。曹丕的妻子穿着十分朴素,并且行为也很恭顺。但是崔氏却穿得异常的艳丽。曹操看到了引人注目的崔氏后认为崔氏的衣着过于的华贵,违反了自己的不铺张浪费的观念。于是曹操十分生气,把崔氏打入大牢并处死,而这次的家宴便导致了接班人的转变。
曹植
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大诗人,他的《
七哀诗
》是以一个思念丈夫的女子口吻多写的,“
君若
清路尘,妾若浊水泥,”可以看出女子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但是其实是表现他和
曹丕
之间的关系,曲折的表现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
吴乔,字修龄,太仓人,康熙乙亥卒,年八十五岁。著有《答万季野诗问》、《围炉诗话》、《西昆发微》等。与清初虞山诗派关系甚密,倍受钱谦益、冯班、贺尚及许学夷之影响,其论“诗文之辩”、“诗中有人”等都颇具见地。
《围炉诗话》是使他名声大震的理论批评著作,自问世以来,因其理论尖新而获得众多学者、诗论家的关注。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璟评价该诗话“哀梨若剪”,诗论家赵执信久慕《围炉诗话》,三次访求书稿而不得。《四库全书总目》赞同诗话中所提出的“诗中有人”等观点有精妙之处,肯定其对明前后七子摹拟习气的批评声讨。陈良运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一书中认为吴乔是虞山派中值得重视的诗论家,“于政教说、于审美说,都有创见”。
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有两大因素尤其重要:诗人与诗人所处的环境。早期的论诗家们已经注意到并且着眼于两者关系的研究,吴乔也不例外,在《围炉诗话》中拈出“心”与“境”两个核心概念,分析诗歌创作中主体和客体关系,以此探明诗之“意”的来源以及诗中“意”的形成。
吴乔认为“境”直接作用于“心”,这是诗歌创作的先要条件。“境”是指诗人所经受的人事境遇,是诗歌创作的客体,而“心”正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在《围炉诗话》卷一中,吴乔提到“心不孤起,仗境方生”气“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说明“境”这一客体对主体“心”的作用:人的境遇有穷困通达之分,所处其间的诗人则会相应的产生哀伤喜乐的不同情感。诗人欲将盘绕心间的思想情感一吐为快,“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由此萌发创作诗歌的冲动。因此吴乔指出诗人的创作中,“意”来源于“境”对“心”的影响,若诗人忽略了自身所处的境遇,就无法有感而发,诗歌的命意就丢失了。
在《答万季野诗问》中,吴乔提出“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意好比是米,那么文就好比是米做成的饭,而诗则好比是米酿成的酒。米要经过加工才能做成饭,饭要经过发酵才能酿成酒。虽然饭比米香,酒比饭醇,但须先有米,才能炊而为饭,酿而成酒。这几句以精妙的比喻,说出了作文、写诗的过程及诗较之文更精美的道理。可供引用说明在诗文创作中应该“意在笔先”,或强调思想感情要经过加工整理才能成为精美的诗文。
“意”如同“米”是诗文之本,但“意”在诗与文中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文意与文之词关系直接,“措词必副乎意",如同米与阪,从文词中明显看得出其意。而诗意与诗之词关系却可间接,“措词不必副乎意",仿佛米与酒,意于诗之词中并非能一眼透穿;“米"经过“酿”的提炼、改造过程已经变形,表现得颇隐蔽,但味道却反更深厚。这决定亍“诗道性情"及“为人事之虚用”的性质。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得出“诗酒文饭”的观点,为后世的论诗家所称道。其论说的切入点是诗与文的审美差异比较,可以说他在对诗文差异性进行层次分析的同时,发现了诗之所以有别于文而成为诗的审美特质所在。他认为诗歌的第一大特质即是“诗为虚用”。
“诗为虚用”中的“虚”是指诗歌具有非世俗功利性,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必须舍弃对现实功利的考虑,方能“物我同一”,进入创作的澄明之境。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对人有益、有害这两面性。比如**花,花朵所散发的气味吸入过多会使人感到眩晕昏迷,**果实食用过多令人上瘾,这是对身体有害的。将**花和果实进行科学的深加工和提炼,并且严格控制用量,即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这便是给人带来益处。但**花一旦进入审美活动,人会去欣赏花朵艳丽的颜色和优美的外形,其有益或是有害的一面不再为人所关注,功利取向在人的审美意向面前变得无足轻重。
“诗为虚用”的论点与康德的审美非功利性之论有相通之处。吴乔同时也强调“诗为虚用”中的“用”,诗人写诗是为了“吟咏情性”,以此可知诗歌在表达情感这一审美层面上具有功利性,世间不存在超功利的诗,不见性情的诗歌吴乔将之贬斥为“异物”。诗之“虚用”是诗歌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是无用之用。吴乔有如下总结:“诗乃心声,非关人事,如空谷幽兰,不求赏识,乃足为诗。”作诗不追求实际的世俗利益的满足,而是应忠实于表达诗人自身志向情怀。真正的诗应该是出自诗人本心,一派自然天真。
“诗为酒”的第二层面是指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吴乔对此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解释: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词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也。诗之措词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
吴乔认为,诗与文都将“意”视为根本,但是表达的方式相互不同。作文应清晰明了地表达思想内容,让读文的人更易理解作者作文的意图,文中之言和作者之意是相符合、相同步的,就像饭一般,由米煮成但却能看出米形状。诗歌却不然,其所包含的意象与生活形态之间存在着差异,诗歌不是对生活的析模仿而是诗人对现实生活和自身情感状态的提炼、升华,所以诗人会采用一系列特殊的表达方式,诗中之言和诗人之“意”不再是一一对应,而出现了吴乔所说的“变形”,如同米酿造成酒,米的固体形状完全改变而成了液态的酒。
诗之所以能如酒“醉人”,是因为诗歌含蓄不尽的审美属性。文人作文章,分论点围绕总论点而展开,讲求文意鲜明、不蔓不枝。吴乔敏锐地注意到,当读诗之人在诗意空间中尽情沉吟时,会有一类审美体验岀现,即是共鸣,好比喝酒之人,因酒感染了情绪而喜悦、哀伤。
“文饭诗酒”说不失为《围炉诗话》中一大理论创新亮点,从诗歌的审美功用、审美表达方式、审美属性和审美体验这几大方面来探讨诗歌审美特质这一维度。
明代前后七子可以说占据了明诗坛的半壁天下,他们皆以盛唐诗为宗,但却在创作上陷入了摹拟窃古的泥潭。毫不夸张的讲,明代复古主义者最为后人诟病之处即在于此,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更是不吝啬笔墨,历数复古之流的弊病。
没有经史的概念来点评诗歌是吴乔所不能认同的。他冷嘲热讽那些不合格的鉴赏者:“胸中无史书时事,故非所责。”《围炉诗话》中曾载敖陶孙器评子建云:“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实际上,子建一直受到曹丕、曹叡的限制和打击,其诗歌大部分都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或者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这与“少年风流自赏”简直是风牛马不相及。于是,吴乔讥刺:“敖陶孙器之评诗,如村农看市,都不知物价贵贱。”“只此一语,知其未曾读书也。”
《围炉诗话》中还提到长久以来文人们对李商隐诗歌存在误读,只道其“艳情”,没能领会其中深意。吴乔感叹:“(李义山)其诗七百年来知之者尚鲜也”。他自认独具慧眼,透视出李商隐诗歌的“本意”,“凡读唐人诗,孤篇须看通篇意,有几篇者。须合看诸篇意,然后作解。庶几可能作者之意,不可执一二句一二字轻立论。”吴乔还提及要以谨慎的态度全面地鉴赏诗歌。这也是较为积极的观点。
吴乔生逢乱世,一生游走于南山北水之间,途中多有感触,类同于某些前人诗中所描写的境和情,因此他对这些诗产生强烈的共鸣,将其诵读而出,借以一吐当下的情感。好诗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主要原因即是诗人表达岀了人的普遍情感,如离家去国的羁旅之人会因离别怀乡的诗作而感伤,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会在前贤所遗留下的胜迹面前喟叹。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扩展资料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
推荐给你以下信息:
《门有车马客行》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个乐府古题名。在[唐]吴兢所著的《乐府古题要解》中对于此乐府古题曾做过解释说:“右曹植等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备叙市朝迁谢,亲戚雕丧之意也。”在这里,我们可以初步地看出这种古题所写的内容就是一些关于社会凋敝,民不聊生的一些场景。而在我们今天所要比较的晋·陆机的《门有车马客行》、晋·张华的《门有车马客行》、魏·曹植的《门有万里客行》这三首诗歌,所表现的正是上述的主题。在这三首诗中,陆诗的文采最为华丽,且意象也最为丰富。陆机写了不少乐府诗,大多是严格按照乐府古题的题义、仿照早期歌辞写作的,除少数几篇,难以看出其个人生活的内容,因此,这一首也就更显示出了它的可贵之处。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向门前的“车马客”询问一些故乡的消息,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家乡人民的生活的疾苦。在文章的一开头,作者听闻有故乡客到,便“揽衣不及裳”,表现了作者心中激动与急切之情。接下来呢,就“拊膺携客泣” “叙温凉”嘘寒问暖一番,而且还要加上一个“掩泪”的动作,使作者复杂的益于言表的心情,跃然纸上。紧接着,作者通过“车马客”之口,道出了但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情况和故乡的近况:亲友零落,旧齿凋丧。市朝迁易,城阙丘荒。坟垄日多,松柏茫茫。在这里,作者不惜笔墨,对一系列的事物进行了描写,而且还以同样的笔调,采用了排比的手法,使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感情充沛,酣畅淋漓,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到最后,作者笔锋一转,从“车马客”身上转到了自己的身上通过自己命运的多舛,不能够在太平盛世中度过表现出了遗憾之情。其实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作者并不是自私的,他是借之命运,衬托出了国家的命运,流露出的显然是对破灭的故国的怀思及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 与陆诗相对比,张诗则显得更为简洁直率、通俗易懂。在张诗中,作者也与陆机一样,是借“车马客”之口道出了生活的悲凉反映了社会的黯淡萧瑟。但是与陆诗所不同的是,陆诗通过“车马客”之口述说后,自己写出了“车马客”所讲述的内容。而张诗则不同,张诗所描写与表现的是侧重对“车马客”的倾诉,但是对倾诉的内容却之字不提。具体是什么内容呢?或许是个人生活遭遇的不幸,或许是对社会的动乱的悲哀,作者没有点明,这样给读者留下更为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在这里,作者一直强调的是“悲忧”的连绵不绝,旧悲未去,新忧又至。在文中如“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 “前悲尚未弭,後忧方复起。” 而“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更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一整天的倾诉,仍然诉不尽心中的苦水。当然,作者在诗中对于这个“车马客”遭遇的同情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捷步往相讯,果是旧邻里。”一个简单的“果”字,其蕴涵的内容却是深刻的。它不仅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这“车马客”是“旧邻里”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意思之外,还隐藏着更为深层的含义:对故乡人民的怀念与关心,同时也流露出了浓浓的恋乡情结。在曹诗中,作者的描写较为简练,文字也比较朴素,同时在情感的表现上也比较平淡内敛,似乎扮演着一种类似局外人的角色,但其实又不然。同时,曹诗也综合了上述两首诗歌的特点:与陆诗相比,曹诗与陆诗一样,将“车马客”所说的内容通过笔墨表现出来,展示了社会的背景;与张诗相比,一方面曹诗则与张诗有着共同的特点——哭述,通过“车马客”的倾诉,既交代了倾诉者的身世与遭遇,也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的悲凉,另一方面作者“果得心所亲”与张诗的“果是旧邻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的也都是对故乡亲人的眷恋与怀念。在诗中,作者引了“车马客”的诉说:“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说明了政权覆灭,故国已亡,而如今“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借以逃避现实和不甘心沦为“吴越民”的决心,感人至深。以上就是对这三首诗歌的简单分析与比较。其实,这三首诗在表现的内容题材上都是一致的,在情感上也是可以互相贯通的,只是在表现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罢了。至于孰优孰劣,其实各有千秋,各有特色,而不能一言蔽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1 关于情感共鸣的诗句
关于情感共鸣的诗句 1关于“共鸣”的诗句有哪些
1《送李山人还玉溪》唐代 顾况
好鸟共鸣临水树,幽人独欠买山钱。
若为种得千竿竹,引取君家一眼泉。
2《海子上有期》元代 黄清老
金堤晴日共鸣镳,倾盖松阴待早朝。
数尽荷花数荷叶,碧云移过水东桥。
3《留别凯烈彦卿学士》元代 雅琥
十年帝里共鸣珂,别后悲欢事几多。
汗竹有编归太史,雨花无迹染维摩。
湘江夜雨生青草,淮海秋风起白波。
明日扁舟又南去,天涯相望意如何?
4《颂古三十九首》宋代 释道枢
一番雨过一番晴,蚕眼已开桑眼青。
鹁鸠树头啼不已,百舌黄鹂相共鸣。
5《同崔员外秋宵寓直》唐代 王维
建礼高秋夜,承明候晓过。
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
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
更惭衰朽质,南陌共鸣珂。
6《拟试以虫鸣秋》宋代 曾丰
大化转无休,虫那得自由。
暗中谁擘口,闲里共鸣秋。
气感蟾蜍冷,声归蟋蟀愁。
幽闺勤杼柚,远塞急衾裘。
岂不便钳口,而犹强出头。
呶呶竟无益,也胜唤晴鸠。
7《赠封御史入台》唐代 苏味道
故事推三独,兹辰对两闱。
夕鸦共鸣舞,屈草接芳菲。
盛府持清橐,殊章动绣衣。
风连台阁起,霜就简书飞。
凛凛当朝色,行行满路威。
惟当击隼去,复睹落雕归。
8《离临安舟中有怀山薮朱文之子聊作五绝以寄》宋代 史尧弼
仙舟轻漾首仍西,我独南征未得归。
相望两鸥空浩荡,何如双鸟共鸣飞。
9《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唐代 王维
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
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
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
10《摸鱼儿 扬州》 元代 吴存
笑风流、少年杜牧,如今双鬓成雪。
来寻豆蔻梢头梦,二十四桥明月。
人事别。把故国兴亡,欲问无人说。
淮云万叠。但雨外疏钟,烟中断角,到晓共鸣咽。
芜城外,几树西风落叶。销磨多少豪杰。
平山堂上朝中措,天载妙音几绝。
歌一阕。怪水部、梅花怪我心如铁。
才情未竭。待跨鹤重来,缠腰半解,一奏玉笙彻。
2关于共鸣的诗句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从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来看,其成就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这首诗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植)应声便为诗曰……”曹植与曹丕为同母弟兄。植少年时即以才华特异为父曹操所赏爱,几被立为太子。及丕继操位建立魏朝,植虽居侯王之位,而备遭忌迫。本诗即是其一次遭受威迫时情思的反映。《世说新语》首句作“煮豆持作羹”,“本是”作“本自”,此据丁晏《曹集铨诗》本选录。
诗的首二句以叙事提起,意谓煮豆而燃起豆茎,漉滤起熟豆来作豆汁。三四两句形容豆在锅中被煮时的景况,把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的感情,以豆和萁比喻兄弟间迫害与被迫害的情况。“豆在釜中泣”句,以豆在锅中被煮得鼓起水泡作响,而着以“泣”字描述,极切合诗人此时被压迫的心情,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抒发了自己沉痛的心情。末二句是由上二句所写情景产生的反思,以萁对豆之相煎熬,控诉兄弟相迫之乖违情理。兄弟之同正如萁豆之同根,燃萁煮豆,事属自然,世所常见。诗人此时满怀被胁迫的激愤心情,矢口而出,说来如此自然贴切,乃使阴狠冷酷如曹丕,闻此亦不免“深有惭色”。而“萁豆相煎”亦遂成为兄弟间互相鱼肉之名喻。
据《诗纪》,此诗亦有仅作四句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辞意颇简切。旧评对二者各有短长。陈祚明评此诗云: “窘急中至性语,自然流出,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可谓持平中肯之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侯门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3请写出一句引起你情感共鸣的古诗词句子,标明出处并就其语言或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北宋诗人林逋为时人所知、为后人仰慕,源于它的这首咏梅绝唱《山园小梅》。在此诗中,他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照传神、言近旨远,尤以篇末的“以身相许”式的表白,更是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实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我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我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我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当然,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4诗文古诗词中,一定有许多名句能引起你感情的共鸣,请你写出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注释]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简要评析]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5与情感有关的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李商隐《乐游原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