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装品牌_基于情感化设计的亲子装探究

亲子装品牌_基于情感化设计的亲子装探究,第1张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设计情感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亲子装的出现正是立足于此,将情感化概念通过服装的语言表达出来。

1情感化设计概述

情感化设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所提出的,并逐步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将人类的情感认知与设计思维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联系分析。人作为社会群体的成员,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情感思维始终贯穿其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在经济基础上会更多的追求精神财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社会群体的物质需求不再是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时候,人的注意力开始转向社会性、精神性的需求,从而逐渐脱离了物质层面,转向对情感价值和人文内涵等非物质因素的关注。因此,现代设计就应该顺应人类物质基础的增长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将设计思维与情感要素更合理地结合,引发人类内心的情感诉求,从而使设计与使用者产生共鸣,得到一种基于物质需求之上的精神愉悦。

情感化设计并不是当代才出现的新型设计思维,早在手工艺时代,甚至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情感化设计产品。可见,情感化设计是人类本能的需求,只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设计的进步,人类对设计的情感需求也在不断的发展,不同时期人们对情感化需求的程度不同,对情感的诉求亦不同。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迅猛、人类的社会节奏快,导致现实的生活压力非常大,使人们就越来越倾向于追求这种内心最质朴的情感因素。奈斯比特曾说过,我们正走向高科技与高情感两个方向,人类试图给每一种新技术都配上一种起补偿作用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对一种非物质方面的情感价值、人文内涵的追求,以及对设计与情感因素的平衡。现代设计不应只简单地追求机能价值,应该更多地将情感价值融入设计作品中。

2亲子装是服装情感化设计的完美载体

随着情感化设计的发展,其设计范围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展,延伸到各种设计领域。服装作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的一种着装态度,更加贴近人类,因此对情感化设计的要求更高。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人类的着装不仅是用来遮身护体,也更多地追求一种精神意味。服装被赋予的功能不断增多,但大多数的服装在功能、质量、价格等方面都趋于同质化,反而不能满足现代人多元化、个性化的情感需求。因此,现代服装设计应该更多地将注意力逐渐地转移到服装的情感性方面,更加注重服装本身的情感特性和使用者的情感心理反应。

亲子装的出现正是立足于现代的发展需要,将情感概念通过服装的语言表达出来,亲子装是情感化设计的完美载体,其基于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因素下所逐步形成。亲子装作为一种新型概念服装,首先要表达的是家庭观念与服装文化的融合,通过全家人穿着同系列、同风格的服装来传递一种家庭归属感和亲情关怀,将服装升华到一种精神范畴和文化认知范畴。

3亲子装的形成背景及现状分析

亲子装形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刺激了需求的多元化。消费注重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加注重商品的附加价值,如亲子装所附载的情感化象征性元素,体现了其对亲子家庭情感需求的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也给亲子装提供更多的展示场合与发展空间。由于中国人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自古以来就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而亲子装以服装为载体,间接地为家庭提供了一种质朴含蓄的情感交流方式。并且,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变化,也为亲子装的形成和流行提供了社会条件。亲子装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它迎合了时代的潮流和文化的变迁,亲子装的设计更注重人性的情感诉求和个性化需求。

亲子装是在欧洲兴起,目前在欧美、韩国、日本等地比较流行,但是在国内的发展较为薄弱。中国亲子装的发展水平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不论是亲子装的设计还是经营方式都有差距,国外对亲子装的个性要求比较高,款式风格相对较丰富,内地的亲子装发展较单一。并且,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促使其亲子装的市场的快速扩大,而且亲子装设计方式较成熟,这些都值得中国借鉴,但是国外的亲子装也存在一些设计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4亲子装的情感化设计创新探索

亲子装设计是设计师通过服装表达情感的媒介,亲子装如何创新设计,如何更好地传递情感概念,也成为现代设计师的难题。亲子装并非传统服装分类,是以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分类,其目标顾客定位于家庭,所涉及到的服装类型涉及到男装、女装、童装,因此对设计能力的要求较高,也为现代设计师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了一个创意平台。下面将从设计要素的角度对亲子装的情感化设计进行分析。

41款式风格上的情感化设计创新

亲子装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款式型号的变化,而是对整个系列服装风格的设计。服装的风格有很多种,现在市场上的亲子装大多数都拘泥于单一的运动休闲风格以及雷同的款式设计。服装有一定的穿着场合,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风格搭配,而不同的人也需要不同的款式去衬托穿着者的气质,因此服装的风格应该多元化发展,应更注重服装的个性化和情感内化。

亲子装涉及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其设计必须满足不同年龄顾客。如,目前的一些仿生形态的亲子装设计就不够成熟,只考虑到孩子的因素,忽略了家长对设计的要求。所以在款式的设计上,一定要找到父母与孩子的平衡点,去更好地实现情感的物化。

42图案色彩上的情感化设计创新

图案、色彩通常给人最直观的视觉刺激,在亲子装设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对比协调等设计手法能够给服装起到完美的装饰作用。亲子服装的特点是,服装个体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通过色彩图案的组合排列,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通过一些设计元素的显性搭配或者一些设计文化的隐形联系,使整个系列的亲子装能够既独立又整体。个性、趣味性、创新性是亲子装设计的宗旨,图案和色彩设计方面也应重视服装趣味性和情感化的提升,亲子装应使人在穿着服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快乐的情绪,实现人与衣自然合一,而不是纯粹的物质外壳。

43面料工艺上的情感化设计创新

面料的选择对于服装是极其重要的,不同面料的质感直接影响到服装款式的实现。亲子装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成年人,还要考虑到儿童,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面料的舒适性、安全性,如选择棉、麻等,通过面料的人性化选择使消费者感受到温馨的情感关怀。在绿色环保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进行服装的面料选择时,应该适当地考虑新型环保面料的运用以及开发。同时,面料的二次处理,也能够使服装大放异彩。

44情感文化理念上的价值创新

亲子装并非简单的服装设计,是对概念的创新型设计。亲子装概念的产生是情感观念、服装文化结合的产物,亲子装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输出的过程,要重视服装文化价值的塑造。在进行一系列亲子装设计时,首先要对其进行文化定位,如风格、功能性、设计要点的定位等等,这些因素都能够成为主导该系列服装的价值创新。如以绿色环保作为系列亲子装的主题,将世界主流趋势通过亲子装的形态去展示,使该亲子装并不是单一地体现出家庭归属感,也可以映射出整个家庭的价值观与素养。另外,不同的地区,也可以考虑将地域性民族文化融于亲子装设计,不仅体现出亲子概念,还能体现出整个家庭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可见,亲子装的设计是多元化的,其涉及的内容也很丰富,并不是简单地拘束于个体款式的重复,更多地应该考虑通过一些文化理念的创新,指导亲子装的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更好地呈现出现代家庭的精神面貌。

5结语

情感化设计将设计的精神层面提升到一个新的认知与实践高度,亲子装设计是设计师通过服装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对亲子装设计的研究和探讨,旨在强化现代家庭亲情概念,通过服装的形式去传递积极的主流情感,对内维系亲情观念,对外塑造家庭形象,将中国传统的家庭理念发扬光大。

  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很多时候是因为情感。对于很多人、很多事的判断,情感也通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 香甜的味道、悦耳的音乐、爱抚、微笑的面孔、漂亮的人们、对称或者圆润平滑的物体、温暖舒适的地方等等,相信都能带给大家正向的情感。 相反的:高处、太冷或者太热的环境、黑暗、拥挤的人、畸形的人体等等,都会带给大家负向的情感。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在很久远的时候人类对于情感的研究并没有分离,而是属于哲学范畴。直到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出现才发生重大转折。冯特将对于人类情感的研究正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尝试着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随着后来的发展,人们对于冯特人类情感的研究又被细化为三大分支:行为理论、精神理论、认知理论。 夜晚活动活跃的物种有那些吸血鬼僵尸当然还有设计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脾气不佳、脸色苍白、面无表情、都曾经无比健康,呵呵,有同学笑了……你笑了吗笑或者不笑……,笑属于一种行为。我个人很倾向于关于解释情感和行为关系的&lduo;认知理论&rduo;,这个理论认为外界事件 – 能够让人产生情感 – 情感能够影响人的行为。我们不能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但是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行为影响对方的情感,最后达到影响对方行为的目的。比如追求一个女生,可以英雄救美、温柔攻势、吃货的满足、浪漫的氛围等等,让她感受到幸福、愉悦、感动、爱,慢慢的影响她的情感,以至于后来她接受你,和你在一起。看似很平常的日常实例,但其中蕴含着&lduo;认知理论&rduo;。什么能让人产生情感: 关于Walkn,相信提到它很多80年代的同学都有共鸣。小时候很希望自己你能拥有一台。首先:Walkn在儿时还蛮贵的,当时全家人一月多元,这个就多元;其次:并不是想就能,一定要有人出国或者去香港才能带回来。如果有一天你通过考试好成绩,或者什么原因受到奖励拥有它。因此虽时过境迁,walkn或许都已经不能用了,但是它还被保留着~~ 想想你有什么东西是保留了5年/10年的码、初恋的情书、有纪念意义的东西等等,这些东西为什么会留着是因为好用或许并不是,很多时候人们记得一件产品或者东西,并不单单是因为性能很好,而是因为拥有对它的回忆,因为有情感。因此我们并不单单要把产品设计好,产品设计好是最基本的,产品总是会被更好的产品所取代,但是情感是没有办法被取代的人们为一件产品消费也并不单单是因为你产品的好,很多时候情感也着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的三个层面:人通常的情感因素分为三个层面的需求: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那么当我们要设计一款产品的时候该怎样做呢必须考虑人的三个层面需求。而只有三个层面都满足才能让产品产生足够的粘性。 本能的设计关注的是视觉,视觉带给人第一层面的直观感受,相当于视觉设计师完成的工作;行为的设计关注的是操作,通过操作流程体验带给用户感受,相当于交互设计师完成的工作;反思的设计关注的是情感, 相当于用户体验的提升,情感设计无处不在,也是这里要和大家探讨的如何对产品进行情感化设计。情感是感性化的东西,如何设计通过刚才的&lduo;认知理论&rduo;和例子我们知道,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设计用户情感,但是可以通过设计用户行为,特定场景下的行为,来最终达到设计用户情感的目的。当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相信大家都是希望让特定的用户或者更多的人接受、使用并喜爱我们的设计。那么就需要满足人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三个层面的心理需求。情感化设计体现在:功能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运营设计……等各个环节。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 功能设计: 人们对设备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端输入成本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屏幕小、物理触感反馈差、室外受光线影响大等问题都在影响用户的输入体验;同时随着设备功能的不断发展,设备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打的功能,很多时候承载了沟通、朋友圈子、分享关注等等新功能,这时人们对输入的需求又是必须和明显的。那么对输入需求增大,输入成本高,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lduo;百度输入法&rduo;通过数据,并结合高端智能的特点,创新性的推出了&lduo;多媒体输入&rduo;模式,可以让用户在输入文本框中根据需要插入、录音、涂鸦、随写、位置等信息,让用户通过非文字的方式进行输入。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是&lduo;输入现实世界&rduo;新的开始,通过最符合用户需求行为的设计带给用户情感。当然这还只是一个新的尝试,后续百度输入持续关注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设计。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 界面设计: 端(Phone、Pad等)相较于PC而言更为个人化,一款界面风格想要满足千千万万用户的,想要满足用户多变的心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lduo;定制&rduo;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也成为设计产品需要关注的一点。&lduo;百度搜索&rduo;提供的背景壁纸自定义的功能,可以让使用者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的满足,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随心更换产品提供的壁纸,甚至选择自己本地设定为壁纸。采用这种方式的产品已经很多,相信大家都不再陌生了。这都很明显的体现了通过设计用户行为,特定场景下的行为,来最终达到设计用户情感的目的。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 交互设计:产品的交互设计也能直接影响用户的情感,举个简单的例子&lduo;单线程 – 用户引导式&rduo;设计,是交互模式中常见的一种。 当用户面临选择的时候,如果一定有两种选择,是放任用户自己做主,还是做强我们需要引导的方向 例如左图:在苹果的APP store中,当用户点击下载一款APP,如果此时没有登录,弹出框需要输入用户,这时大多数用户对于下载软件这个需求是占主要的,因此&lduo;OK&rduo;为高亮显示。例如右图:当用户点开时钟软件时,这时大多数用户对于计时这个需求是占主要的,因此&lduo;Start&rduo;为高亮显示。此时采用&lduo;单线程 – 用户引导式&rduo;设计就可以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快速选择。也是通过设计用户行为,而最终设计用户情感的表现。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 运营设计:运营宣传是连接用户与产品的桥梁,是让用户知道、了解并喜爱产品的渠道。除了传统的运营方式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并喜爱的形象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Android机器人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看到这个形象就能联想到Android平台。通过形象对于功能讲解,就犹如一个朋友悉心教导,在身边娓娓道来。百度输入法也设定了产品形象&lduo;毛笔人&rduo;,通过功能讲解、节日、主题活动等与用户沟通,让人感觉输入法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产品团队也不再是陌生人。而是切实关注用户需求,志在为用户提供最好输入体验的团队。产品者和用户之间是朋友的关系,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Android30版本发布的时候,通过形象来展示使用场景,让用户一看就明白。产品的情感化设计,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不仅仅要满足用户视觉、操控层面的需求,还需要实时关注用户的情感,用户真正需要什么领域是正在蓬勃发展的领域,结合端的相应特点,满足用户情感化的需求,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不断对产品带来突破,才能真正做出让用户喜爱的设计。

情感化设计是指旨在抓住用户注意、诱发情绪反应(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以提高执行特定行为的可能性的设计。情绪反应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例如,通过影响唤醒水平(即生理刺激),一个有着明亮色彩的按钮能够无意识地抓住用户的注意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月光曲》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而《月光曲》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重点的极好例子。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同时也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文脉清晰,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暗线是贝多芬的感情发展。这种感情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喜爱的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另外,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加深刻是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

 《月光曲》这篇课文,感情深沉,意境深远,特别是第九自然段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习,反复品悟语言内涵,真正读出深层次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等词语。

 2、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3、学会分辨实在的事物和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意境,感受乐曲美妙和作者在叙事中将两者恰当结合,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四、说教学重点:

 定为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感情变化原因。

 五、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六、说教法:

 抓住重点、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感悟写法、拓展阅读、迁移运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说学法:

 读思、批画、体悟、说与写。

 八、说教学流程:

 结合211导学练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让教法、学法充分应用于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两课时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检查字词学习情况(重点指导“粼”和“霎”的书写)

 三、抓住课文线索概况文章主要内容

 四、探寻原因,体会情感

 五、小结

 以上五个环节的实施,主要为了达成两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等词语。

 2、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温故而知新。在这一环节主要复习两个知识点:

 一、听写词语 。

 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复习,做好与第二课时内容的衔接,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

 二、抓住重点 ,品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相信学生的能力,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放在了八九自然段上。文章的第八九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最能表达月光曲旋律和作者情感的变化,是文章的精妙之处,是本单元及本课读写训练的着力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停留驻足在此,引导学生读思、勾画批注、概括画面、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点。默读八九自然段,勾画批注,分辨出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品读第九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写《月光曲》旋律的变化的。在这里我做了三个预设。预设1首先出示重点句段,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

 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借助这些词语还可以清晰的想象画面。有利于后面的朗读指导。预设2联系文章内容,体会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情感变化之间的联系。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月光曲旋律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学生用绘声绘色地个性化朗读,再现文本的情境,彰显语言学习的魅力。内化语言、体悟情感、积淀语感。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和孩子们一起欣赏《月光曲》,让语言与音乐相通相谐。

 三、领悟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要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鼓励学生在习作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的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四、拓展阅读 ,扎实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方法在课外拓展阅读中得以实践。学生亲历了概括、表达、训练的过程,奠定了授之以渔场的方法。

 五、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会阅读和表达。朱作仁教授曾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月光曲》说课稿2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新课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教材的编排按专题组织单元,本文是单元主题为“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本次活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学习字词。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预设的本课教学目标为: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为: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激情,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叙述故事,领会“平静”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初步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3、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再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咬文嚼字,才能领悟语言的情感,品出语文的味道。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

 2、朗读句子,想象旋律

 学生朗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述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从而再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3、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闭眼欣赏,感受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4、机动:在乐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情叙述,总结下课

 本课的板书设计围绕教学重点,按三条线索展开,分别由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乐曲的旋律、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组成,通过板书,既可以了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确《月光曲》创作的原因。课文结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发现:一首优美乐曲的产生,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需要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不仅如此,一幅美妙的图画,一首隽永的小诗……他们的诞生也是如此。真情是生活的永恒!

 附: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平静、悠闲、轻松—————→感动、同情—————→激动、激情喷涌

 ↓ ↓ ↓

 舒缓、柔和—————→气势增强—————→高亢激越

 ↓ ↓ ↓

 月亮初升—————→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曲》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十课《月光曲》。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四、说教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 、“悟”、“勾”等学法。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为了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讲课伊始,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让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 。

 (二)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问是一点,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相当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悟文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让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梳理学生懂或不懂的内容,以学定教。这一步,体现了尝试教学法的“自练”;体现了学法“读”、“议”、“悟”。

 (三)直奔文章重点,体会乐曲意境。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我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施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具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三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水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这一步,体现了学法“勾”和“议”。

 (四)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我让学生尝试自学后,出示插图,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静,听到琴声;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

 (五)突破文章难点,解决“两境”统一。

 为理解本课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我让学生连贯全文,体会贝多芬散步时心里平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十分感动,正象第二乐段节奏渐强发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多芬,贝多芬更加激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描写,从而解决了文章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六)释放情感欲望,强化朗读训练。

 进入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读书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读、品读、读句、读层等,通过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 ,进一步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七)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

 在作业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我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之后出示两幅图画,并配以音乐,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再让学生发挥想象,练习写作,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写作背景

北宋诗人梅尧臣(字圣俞)一生颇不得意。诗作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淡朴实,有矫正宋初靡丽倾向之意,对宋代诗风的转变有倡导和力行之功,甚受陆游等人的推重。在理论上,他注重诗的政治内容,并认为写诗须“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这一审美创造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他为梅尧臣的诗集作序,一方面是肯定梅尧臣在矫正宋初浮艳诗风方面的功绩,另一方面也是借以宣扬自己“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层次结构

全文四段,第一段是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理论。先从辨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世俗观点人手;接着阐明:凡“传世”之诗,皆仕途穷困者长期积优感愤、然后兴于怨刺的产物;最后顺势得出结论;穷而后工。

第二段写梅尧臣其人、其诗。分三层:首层述其生平,突出一个“穷”字;第二层评其诗文,突出一个“工”字;第三层感叹其怀才而不得用于世,将老,可悲,这悲的底蕴还是“穷”和“工”。可以说,这第二段是以梅尧臣为例,用事实证明了“穷而后工”的道理。

第三段和第四段是交待梅尧臣诗集的搜集、整理、编次、作序过程。这是‘“序”应有的内容。从中亦可看出欧阳修对梅尧臣其人、其诗的爱重,从侧面烘托梅诗之工。

作为一本诗集的序言。本文体现了“序”这一文体的应有内容要素:一是应交待成书的基本情况。文章的三、四段完成了这一任务。二是介绍作者及该书有关的思想、创作情况,述评其着作的主要特点。这是作序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故而本文的第二段用了较多的笔墨。三是要有作序者的主导思想,而且这主导思想要与该书及其作者密切相关,从而形成融贯全序乃至全书的灵魂。本文一开头就阐发的“穷而后工”思想,就起到了这一灵魂的作用。

穷而后工

欧阳修这篇序文之所以历来受人推重,主要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吴楚材等在《古文观止》中说:“‘穷而后工’四字,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司马迁的“发愤而作”说和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一脉相承,共同发挥着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创作本原论。

“发愤而作”之语,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认为《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子兵法》、《吕览》、《诗经》等,“大抵贤圣发愤而所为作也”,这是对《屈原·抽思》中“发愤以抒情”的继承和发展。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对这一思想阐发得较简明:“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 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蒲松龄也称自己的作品《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由此可见,“发愤而作”是中国文论的一个传统思想。

“不平则鸣”之说,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韩愈的这一“不得其平则鸣”,是对司马迁“发愤之所为作”的进一步发挥,对后世影响颇大。贺贻孙在《水田居遗书》文集卷三《诗余自序》中说:“风雅诸什,自今诵之以为和平,若在作者之旨,其初皆不平也!若使平焉,美刺讽诫何由生,而兴、观、群、怨何由起哉?”王国维《人间词话》亦云:“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由此可见,“不平则鸣”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第一段,主要从三个层面阐发了“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一是认为“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这里的“穷”,指的是仕途坎坷、人生困厄。坎坷出诗人,困厄出诗人,从概率上看确实如此。二是强调“内有优思感愤之郁积”方能发而为诗。因为“穷”,才能感受真切、思悟深沉、感情激烈,这是文学创作必备的动力和源泉。三是肯定“愈穷则愈工”。工者,好也,美也。这让人想起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将以上三个层面联系起来看,那就是“穷”则“郁积”深厚、“优愤”强烈,故发而多能成为“愈工”的好诗。这是符合认识论、实践论、创作论的基本原理的。

从侧重点上看,“发愤而作”说强调创作需有一种强烈的 ,“不平则鸣”说强调这 来之于心中的不平之气,而“穷而后工”说则强调这 、这不平是源之于人生的穷困郁积。其实这三说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发挥,共同建构了一个关于文学创作本源论的系统学说。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这三说都是聚焦于创作主体的内在积累和情感。胸中有,笔下才能有,这是必然。但这三者也没有排斥客观现实的本源意义:“愤”何以生?“不平”从何而来?特别是欧阳修强调“穷”,就把“愤”、“不平”与社会人生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说,以“发愤而作”、“不平则鸣”、“穷而后工”三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本源论,是一个既抓住要领、又相当全面的学说,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发扬。

艺术特色

1.以“穷而后工”旨意统领全文。文章一开头就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从而形成一个高屋建瓴的主旨,并始终扣住“穷”、“工”二字,将序中应有的其他内容都贯穿起来,这是颇具匠心的。第二段写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写生平着眼“穷”,写创作着眼“工”,因穷而后工,可谓首段说理的实例演绎。第三、四段虽然是写诗集的成书过程,但其间处处流露着作者对梅圣俞其人其诗的爱重,可以看作是对梅诗之工的侧面衬托。其中有赞美,有喟叹:赞美的指向还是其诗之“工”,喟叹的指向还是其人之“穷”。而且作者行文的好处在于:虽欲紧扣“穷工”,却并不急切、黏滞;虽是写成书过程,却又总是不忘记“穷工”。这就是不即不离、从容不迫的大家手笔。

2.行文起伏跌宕,长于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说理先设对立面。作者本可一上来就正面展开对“穷而后工”的论说,但那样就会过于平板。于是作者第一句就揭出“诗人少达而多穷”的世俗流行观点,然后通过辨析这一观点的不确切,顺势展开论说,从而很自然地得出“穷而后工”、“愈穷愈工”的结论。二是多角度多手法地证明论点。为了突出梅诗之“工”,作者先说他自幼出语惊人,这是铺垫手法;次说他的文章“简古纯粹”,但人们却只知其诗,这是以文之美来衬托诗之工;再说“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这是借公众的推崇来赞扬梅诗之工;接着又写到王文康公对梅诗的赞叹,这是借名人名言来旁证;最后还通过作者自己对梅诗的热爱来侧面烘托梅诗之工。三是虚实并举,大起大落写感慨。文章在写完梅诗之工后,有感而发,顺势而带出感慨。为了充分表达这感慨,作者先通过虚设,写其若能“幸得用于朝廷”,则必将功德宏伟,这是大起大扬;后文突转,通过实写,叹其终不得志,久而将老,令人悲从中来,这是大抑大落。一虚一实,一起一落,不仅正反对举,事理昭彰,而且情致跌宕,感人备至。

步骤如下:

1、在百度搜索进入词条首页的官网。

2、直接注册百度账号登录完毕后,下来页面至活动卡展示项,右侧创建词条。

3、把新手创建和编辑词条的流程看几遍,这有利于词条的的创建和编辑通过率。看完之后,点击企业词条创建通道。

4、将企业的各项信息填写完毕后,进入编辑器的编辑框,只要将要编辑的企业词条内容添加进去即可,仅限800字以内。

5、在编辑器里选择好基本信息栏属性(一般企业词条的话都自动选择好了,这点可以忽略),然后添加内容,不要求有参考资料。只要内容客观公正即可等待审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324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