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非常青睐关羽,为何关羽是他一生都得不到的男人?

曹操非常青睐关羽,为何关羽是他一生都得不到的男人?,第1张

曹操非常青睐关羽。穷其一生也得不到关羽的根本原因是关于是一个非常忠义的人,他这一辈子已经认定了刘备是他的大哥,是他这一辈子的主公。刘备和关羽自从桃园三结义之后,他们就经历了很多的风风雨雨,他们生死相随,从来没有离开过半步。这样的感情已经打下了他们两个之间的基础,他们的命运已经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没有任何人可以拆开他们两个。

曹操要怪也只能怪命运不公。因为关羽在曹操之前已经预见了刘备,刘备也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很会笼络人心。刘备对关羽和自己的亲兄弟没有什么区别。关羽也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刘备就通过这种感情上的沟通,建立了他们两个之间无比的信任。这不是任何金钱权利能够交易的事物。这种情感只能只能够在经历过生死之后刘备和关羽,他们才懂得其存在的价值。

其实不只是关羽不愿意投降曹操,很多的人心里都存在着一种障碍。他们认为曹操是汉朝的乱臣贼子,这和他们常年受到的思想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儒家思想一直都在宣传一种正统思想,君王昏庸臣子也不能做出叛乱的行为。曹操的这种行为显然是违背了儒家的正统思想,很多的人在打心底里是看不起曹操的。

关羽在曹操这里已经得到了别人一辈子也得不到的待遇。给他金钱,给他美女,给他自己想要的功名。他上疏请求把关羽封为汉寿亭侯,给了关羽建功立业的机会,让他斩颜良诛文丑,成为天下间的名将。但是这些都不是关于内心最真实想要的东西,他的心仍然在刘备那里,这也是刘备的厉害之处,能够让关羽死心塌地的跟随他。

下邳之战,刘备与曹操联合攻打吕布,破城之前,关羽曾向曹操请求,破城之后希望能把秦宜䘵的妻子赐给自己,曹操答应了,后来关羽怕曹操反悔,于是多说了几次,曹操就起了疑心,派人去看秦宜䘵之妻,结果发现非常漂亮,曹操本来就是好色的人,于是自己就把秦宜䘵之妻给收编了。

曹操这事做得很不厚道,既然答应了关羽又反悔,反悔就反悔,还自己跟关羽争抢美女,当时曹操的地位可是比关羽高得多,关羽跟随的刘备都是以投靠曹操来获取生存的,所以曹操也算是关羽的主公,曹操抢了秦宜䘵之妻,关羽也没有能力有任何反抗,而只能默默接受。

史书没有记载关羽对此事如何反应,但从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来看,这事都不能忍受,所以关羽肯定对曹操有怨恨,而且相当不满,后来刘备背叛了曹操,夺取了徐州,曹操亲自率军攻打徐州并俘虏了关羽,关羽为了活命,而得暂时投靠了曹操,曹操也因为关羽有才,所以厚待关羽,但是在白马之战后,关羽斩杀了颜良,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然后将曹操赏赐的财宝封存,去投靠刘备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关羽不愿意效忠曹操,与曹操抢了关羽看中的秦宜䘵之妻有没有关系?

关羽还在曹操那里的时候,曹操曾经觉察到关羽可能不会久留,于是派张辽打听过关羽的去向,关羽是这么跟张辽讲的:

我知道曹公对我情深意厚,但我深受刘将军(刘备)的厚恩,发誓与他同生共死,我绝对不会背叛他。我最终不会留在此地,但在离开前,我一定会立下大功报答曹公的恩情后再离去。

关羽的意思很明确,他不愿意效忠曹操的原因是刘备,因为关羽与刘备曾经发过誓言要同生共死,那么关羽说的原因可信吗?会不会是关羽转移了焦点,把曹操抢了他看中的美女的仇恨转移到这个原因上来?

再来看看刘备是如何对待关羽的?根据史书的描述,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感情非常好,三人经常同睡一张床,在白天人多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就侍立在刘备身后,为刘备办事时,关羽和张飞从来不避艰险,三个人关系就算不是结拜兄弟也胜过结拜兄弟。

关羽是非常高傲,同时一般人根本看不起,再加上关羽当时已经是万人敌的名声,一般人根本不在关羽眼中,像关羽这种人最需要的是主公的肯定,而不是什么荣华富贵,也不是什么高官厚䘵,而是感情,而刘备这个当领导的人,对关羽这种尊重的态度,可以是把关羽捧上了天,完全满足了关羽对将来的追求,关羽在情感上就是倾向于刘备的。

要知道当时的刘备什么也没有,四处流亡,关羽图什么?金钱,财富,官职,爵位,刘备全都没有,关羽都不计较,关羽只在乎感情,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追求,也是关羽与人不同的追求,关羽可不知道将来的刘备会建立政权,他只单纯地跟随他所追求的东西,而这种情感的需求是曹操无法给关羽的,关羽宁愿跟随刘备吃苦也不愿意跟随曹操享福,这就是关羽不会效忠曹操的原因,与秦宜䘵之妻没有任何关系。

郭嘉很受曹操器重,但曹操征乌桓时郭嘉不幸病逝,曹操很是难过,赤壁之战大败时曹操曾今大哭说道“要是郭嘉郭奉孝还在,我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虽然有表演的成分在里面,但曹操当时确实深感赤壁之败他责任最大,如果不解释解释,手下人心里会不平,他想到已死的郭嘉,并使手下人都怀念起这位早逝的智囊,自然也转移了手下人对他的不满;典韦在张绣叛乱时始终坚守在曹操营帐之外,誓死保护曹操,曹操对这样忠勇可嘉的将才之死自然感慨良多,如果典韦活着,曹操必当重用;曹操对于关羽完全是因为欣赏他的武功,但是曹操也不是不知道关羽和刘备等人的交情,他只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劝关羽入伙,这体现他不拘一格、求贤若渴的作风,他实际还是怕关羽的,当关羽首级送呈曹操时曹操受惊吓就可以看出。曹操既有五子良将又有五大谋士,试想如果他不是爱才之人,怎么会谋士众多、猛将如云?曹魏为什么就没有出现人才缺乏的窘境?他惜才完全是为了曹魏日后不要无人出头、完全是为了以后曹魏集团的发展着想的。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就表明了他爱才的心境,他的爱才,也为曹魏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广阔的人脉资源基础

关羽的主要事迹及性格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下面是我整理的关羽的性格特点供大家参考!

 关羽的性格特点一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的性格特点二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有许多优秀的历史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后世子孙对前朝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真实的材料。作为文学作品,与真实的历史资料是不尽相同的,文学作品可以夹杂作者的个人情感,可以将人物塑造地更加丰满,刻画地更加形象生动。《三国演义》作为众多优秀历史小说中的优秀作品,主要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衰历程,以三国的兴亡作为写作线索,生动描绘出了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以及军事斗争,塑造出了一大批生动丰满的形象,至今仍为世人所周知和称颂。

 《三国演义》在人物的塑造上成就最高,在战争场面的描绘上也十分优秀,读者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为最生动的人物形象之一,关羽的形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称颂,并最终赋予了他“武圣”的美称,与孔子的“文圣”并称于世,也被许多人视为财神的化身,在广大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但是这毕竟是经过小说作者集大成的塑造,再加上人们其赋予的情感色彩,才形成这样的局面。关羽的性格既有积极值得推崇的一面,又有消极不值得学习的一面,下面将对其性格色彩进行客观的分析。

 二、关羽性格形象中积极的一面

 关羽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忠贞不贰、义薄云天、威武神勇等等。

 1、有勇有谋,有万夫不当之勇。

 关羽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武圣”,是因为其武艺高强,当关羽还是一个小人物的时候,就勇于在众位优秀将领面前表现自己,主动申请去挑战华雄,并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如此气势磅礴的话,表现了关羽的勇武,但不是蛮勇,这才有了“温酒斩华雄”的佳话传说。孤胆英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再加上单刀赴会等故事情节,将关羽勇武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不仅显示其勇武,而且足智多谋,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领导能力,得到了人们深深的佩服。

 2、正气凛然,性格刚毅坚强。

 小说开始,就对关羽的身形相貌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十分威严、具备大侠的豪气和英姿的形象,即“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因为将仗势欺人的恶霸杀了,所以才落得逃难江湖的下场,表现了关羽的疾恶如仇,浑身具备凛然正气,是一个威武的大侠形象。在乱世中,与刘、张二人结义,将报效国家,匡扶汉室作为毕生誓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说明其系国家安危于自身。不仅如此,关羽对曹操的“篡汉”行为十分反感,义愤填膺,甚至要在天子面前斩了曹操。为了消灭邪恶势力,不禁要冒犯天子圣颜,表现出了关羽对邪恶势力的仇恨,这是正气凛然的生动表现。而“刮骨疗毒”的故事情节,则表现出了关羽性格坚强刚毅的特点。刮骨疗毒并不是不痛,而是关羽以强大的毅力忍住了肌体疼痛,并以笑容等闲视之,不仅是对医者的鼓励,更是对将士士气的鼓舞,虽然受伤,但依然统帅全局。

 3、忠贞不贰,义薄云天。

 关羽一生不忘桃园三结义,在曹操的利诱之下依然不忘结义之志,当听到刘备的消息之后,毅然离开曹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如此种种冒险的做法,都是为了一个“义”字,表现出了关羽忠贞不贰,不忘结义之情;当被曹操围困时,拒不投降,视死如归,也表现出的是“义”;而关羽不顾军令状的约法,在华容道义放曹操,表现出了足够的义气,也是对曹操当年珍惜将才的报答,表现出了知恩图报的一面。

 三、关羽性格形象中消极的一面

 但是,关羽性格也有消极的一面,那就是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凡是都具有两面性,正式由于关羽种种优点为他赢得了极大尊重,所以也造成了他心理上的骄傲和自满,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缺点也逐渐地暴露了出来。关羽的种种性格弱点导致了他与蜀国将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融洽,诸葛亮在中间还起到了一定的调解作用。最严重要的是这个弱点被敌人利用,并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由于关羽的刚愎自用,导致其打破了与东吴联合抗曹的战略布局,东吴利用他这一弱点,将荆州夺了回来,导致了关羽败走麦城。不仅如此,在麦城突围之后,关羽不听谋士之言,走小路被生擒,落得杀身之祸。一代英雄落得如此惨烈的'下场,令人感到惋惜。从此之后,蜀国逐渐走向了衰落,尽管诸葛亮力挽狂澜,但是也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

 四、关羽形象总体分析

 作为历史人物,关羽的性格特点是十分复杂的,但同时也十分鲜明和突出。在当今不但变换的时代,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尽管关羽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但是其战略眼光的缺乏注定了其只能作为一个武将,而不能成为一个著名的军事家。

 关羽的性格特点三

 关羽的性格特点可分为以下4点:

 关羽的性格特点1、忠义:

 这是关羽最大的性格特点,也是被世人所敬仰的主要原因。书中以他对大哥刘备以及汉室江山的忠诚完全可以断定这一性格特点。

 关羽的性格特点2、勇猛好战:

 关羽被称为武圣可见他的勇猛,千里走单驹,诛颜良斩文丑足等。在刘备封五虎将时想找马超单挑可见其好战性格。

 关羽的性格特点3、智慧过人:

 他熟读兵法且行军打仗可见一般,水淹七军大败于禁可以看出。

 关羽的性格特点4、刚愎自用:

 这是他最大的性格缺点,也是最后败走麦城的主要原因。

 拓展阅读: 描述关羽的诗句

 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唐人郎君胄《壮缪侯庙别友人》

 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加一国,敌号万人。——宋无名氏《武成王庙从祀赞》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功成自合归玄德,解印封金离许都。不羡金银光照室,惟思恩义走长途。人言俊杰千年少,我道将军万古无。不是追兵无铁骑,曹公尤重去时书。——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东吴赴会,单刀往还。足摇地轴,手撼天关。鸿门小可,渑池等闲。关公之名,威震江山!——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粗豪车胄运机筹,要害仁慈刘豫州。赖得云长施义勇,青龙刀劈乱臣头。——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振乾坤。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北人更欲生关羽,犹倚糜芳信士仁。曹操雄心怀白马,董昭空自弄精神。——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三

 白马当年事困危,将军立效干功时。斩头出阵来无阻,策马提刀去莫追。壮志威风千古在,英雄气概万夫奇。堂堂庙貌人赡仰,忠勇惟君更有谁?——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巴山汉水本兴刘,诸葛才华备赞留。但得关髯师广武,北州韩信在南州。——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一

 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斩颜良。只因云长武艺强,致使猛将束手亡。——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宋人黄茂才《武安王赞》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鼓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来往军中胆气高,平欺许褚胜张辽。又夸益德真勇猛,致使当阳喝断桥。——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开疆施妙略,决水运良谋。功盖三分国,英雄敌万夫。孙权应丧胆,曹操欲迁都。华夏威风震,声名绝代无。——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将军气概与天平,匹马单刀独自行。干里寻兄恩义重,五关斩将鬼神惊。鼓声响处人头落,旗影开时血刃红。堪笑蔡阳无计算,山鸡要与凤凰争!——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将军降汉不降曹,千里寻兄岂惮劳。送别许都关外路,刀尖曾挑锦征袍。——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虽为感恩者,竟是思归客。流落荆巫间,裴回故乡隔。离筵对祠宇,洒酒暮天碧。去去勿复言,衔悲向陈迹。——《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唐郎士元

 治病然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陀。骨上肉开应刮毒,盆中血满若流波。樽前对答犹谈笑,青史英名永不磨。——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跃马斩将万众中,侯印赐金还自封。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元人郝经《重建庙记》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月缺魄易满,剑折复铸良。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男儿有死节,可杀不可量!——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羽血未乾蒙陨命,蒙妻正哭妾分香。天地有心诛汉贼,但迟数月取襄阳。——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四

 夜半征鼙响震天,襄樊平地做深渊。怪风怒拨汉江水,巨浪齐吞罾口川。八月霖霪飞黑雨,七军偃仰丧黄泉。关公神策谁能及?华夏威名万古传。——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惟凭立国安邦手,先试青龙偃月刀。——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鼕鼕。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望盖挥鞭骑若风,将军飞入万军中。马奔赤兔翻红雾,刀偃青龙起白云。虎豹堕牙山鸟静,凤凰坠羽树林空。历观史记英雄将,谁似云长白马功?——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誓把功勋建,须将恩义酬。奋身诛虎豹,用命统貔貅。白马颜良死,延津文丑休。英雄谁可似?不负寿亭侯。——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三国演义》诗一(颂关羽)

 寝席羹杯几载同,不知玄德访隆中。吕蒙陆逊诚奸贼,消为孙登作妇翁。——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二

;

问题一:三国演义里关羽主要事迹 关羽(-220),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问题二:关羽的主要事迹 桃源三结义

温酒斩华雄

斩颜良诛文丑

解白马之围

过五关斩六将

三英战吕布

大意失荆州

败走麦城

问题三:在《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的故事有哪些?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桃园三结义 斩颜良诛文丑三英战吕布 温酒斩华雄 关公赚城斩车胃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三顾茅庐 关云长义释曹操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关云长单刀赴会 关云长刮骨疗毒 败走麦城

问题四:《三国演义》中的关于关羽的故事名称 一宴桃源豪杰三结义 二关公赚城斩车胄 三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四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五关云长挂印封金 六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七关云长义释曹操 八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九关云长单刀赴会 十云长攻拔襄阳郡 十一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十二关云长刮骨疗毒

十三关云长败走麦城 十四云泉山关公显圣

问题五:《三国演义》中,与关羽有关的故事 温酒战华雄,自信果敢

千里走单骑,忠义无双

华容道,重情重义

单刀赴会,胆识过人

刮骨疗毒,铁血纯爷们,热血真汉子

大意失荆州,骄傲自大

问题六:三国演义里关羽的故事名称 桃园三结义

温酒斩华雄

三英战吕布

赚城斩车胄

屯土山约三事

斩颜良诛文丑

挂印封金

五关六将

义释曹操

战长沙

单刀赴会

攻拨襄阳

水淹七军

刮骨辽毒

走麦城

玉泉山显圣

问题七:最能体现关羽重义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说三个 过五关斩六将

华容道义释曹操

斩颜良,诛文丑

问题八:简述<三国演义>中体现关羽"忠义""英勇"的故事各一个 例一:

“千里走单骑”是关羽“忠义”品行的集中体现之一。关羽被逼降曹后,尽管曹操对他敬重优待有加,关羽却始终心系刘备。当关羽得到刘备的准确消息后,立即挂印封金,写书告辞曹操,独自保护着二嫂,踏上了寻找刘备的千里长途。一路上虽然屡遭凶险,但寻找刘备的习意却不曾改变。这种不恋高官厚禄,不顾危难艰辛,始终忠于桃园之盟的高风亮节,足令后人千秋敬仰。(见《三国演义》第25回-26回)

例二:

“华容道放曹”最能突出关羽“忠义”个性。当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关羽面对狼狈不堪的昔日恩人,陷于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之中。几番犹豫之后,关羽还是体现出自己“重义”的一面,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曹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华容道放走曹操,固然不利蜀汉,但关羽的重情义却使他得到刘备的原谅和后人的敬重。(见《三国演义》第50回)

 在学生时代不可避免就是写作文,写作文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冷静,更客观。写作文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生动,内容具体,你对哪篇作文印象比较深刻?栏目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作文我和关羽,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作文我和关羽(篇1)

 在这个暑假,我对于关羽的情感很特殊,有时我会觉得他做的有些事情让人大快人心,有时他做的事情也会让我感动,所以我喜欢看他征战天下的样子,威武,霸气!

 他面如重枣,身高九尺,髯长两尺,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威风凛凛。在戏曲中,脸如赤枣的人代表忠义,关羽的忠义在《三国》里面已经十分明显了,这与奸诈的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三英战吕布”中关公武艺初露锋芒。而在关羽斩反贼车胄得了徐州,关羽忠义也开始渐渐提现出来。

 最让我无法理解的事是关羽对于曹操总有种特殊的情感,在华容道中,他放走了曹操,又放走了张辽。他自己也说过了当初的恩情已经还给了他,却又于心不忍,对于这点我是不太喜欢他太过于重情感,对于敌人应该当断则断,不可优柔寡断。所以我觉得关羽这点应该理智对待。

 最能体现他的赤胆忠心还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了。关羽挂金印帅,帮助曹操,深得曹操喜爱,给他高官厚禄,金钱权力,都不为所动,可见其对刘备的忠心。哪怕是关羽走了以后,曹操也依旧带人给他送些盘缠在身,关羽的忠心,已经到了“人皆爱之”的地步了!

 关羽亦不是心中狭隘的人,在去攻打黄忠时,黄汉升战马被掀翻,关公并没有杀了他,而是说:“你且去换马,明日再战!”可见他心中有多么大气,赢就要赢的光彩!

 在关羽败走麦城时,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多么好的忠义之士,就这样落到碧眼小儿手里,直到临死时也不忘三结义时他们说过的话,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很悲伤,只因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就要被打破了。

 关羽就是这样一个人,忠义、尊敬他人、重情感,有勇有谋。

 真是“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苏某我献上我的膝盖!

作文我和关羽(篇2)

 历史上曾经有过关羽温酒斩华雄的记载,关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把武艺高强的华雄杀死,足以说明他的武艺高;在与黄巾大军的大战中,他与义兄刘备分开了,曹操见关羽是条好汉,就劝关羽投降,可是关羽就是不同意,曹操无奈。一次,曹操把吕布的“赤兔马”送给关羽,关羽高兴地说:“有了这匹马,如果有义兄的消息,便可早日见到他了”;不久,他听到了刘备的消息,便带着嫂嫂,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回到了刘备的身旁;他曾水淹曹操的七军,杀死于禁、庞德、曹仁三员大将;一次,关羽中了毒箭,扁鹊为他刮骨疗毒,没有使用麻药,他却一声也没吭。

 可是,关羽有一种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太狂妄自大。刘备让他镇守樊城。曹操联络孙权夹攻樊城。东吴孙权派陆逊去进攻关羽,陆逊知道关羽骄傲自大的毛病,便写了一封信给关羽。信中说自己年少,多蒙关将军照顾。关羽看了,便不把他放在心上,全力对付曹操。这时,吴国大将吕蒙让军士全穿上商人的衣服进入樊城,一举攻下樊城。关羽败走麦城,孙权派人在小路上设下埋伏,杀害了关羽。

 智勇双全的关羽,就被自己一个缺点害得丢了性命。他不仅害了自己,刘备、张飞也因为为他报仇而死。

 骄傲是一颗定时炸药,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所以我们要吸取关羽的教训,培养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作文我和关羽(篇3)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称为武神。可是为什么关羽会在刘备喝张飞之前就死了呢?这是有原因的。

 众所周知,关羽最后死在了曹操手下,可是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有一次在诸葛亮的指挥下,是成功捉住了曹操了的,所以证明了关羽的武力是肯定在曹操之上的。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关羽捉住曹操又将其放走的原因吧:

 当年曹操大破刘备的军队,使得刘关张三人分开,关羽就在这个时候被曹操捉住,成为了俘虏。但是曹操善用人才,想要将关羽收入自己的麾下,所谓上马一寸金,下马一寸银就是描写的当时曹操对待关羽的方法了。所以关羽在之后捉住曹操,又念旧情,将其放走,这才使得自己之后死去。真是自作自受。

 在一次战斗中,诸葛亮说关羽得死,开始众人不信,而此时的关羽已经进入了曹军的圈套。在又一次被曹操捉住成为俘虏后,曹操因为以前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决绝,所以忍痛割爱将关羽的首级割下。

 关羽为什么会死这么早?还是因为狂妄自大的心理。

 关羽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无人能敌,所以目中无人,不把诸葛亮的命令放在眼中。可是他却不能忘记,有一个人,是自己根本打不过的,他就是吕布。当年的三英战吕布,三人一起上阵才险将吕布战胜,而可惜吕布短命,使得关羽更加狂妄。

 论武力,关羽是真的比吕布差得远,如果吕布没被中计杀死,我想关羽是不可能被区区曹操给夺取性命的。

 本来关羽因为过五关斩六将就沾沾自喜,加上大破曹军,气都不喘一下,更是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再加上吕布死的消息,才使得这个局面渐渐浮出水面。

 关羽啊关羽,一代武神,死在狂妄。

作文我和关羽(篇4)

 说起三国的英雄,我定会想起他:他身长九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武艺精通,便青龙偃月刀犹如青龙飞舞,刀起处,首级落,没错,他就是三国名将关羽,又叫关云长。

 刮骨疗毒的故事就因他而起,关羽与庞德激战时,手臂中了庞德放的箭,由于箭上有毒,毒已经沾到骨头上了。华佗决定为他刮骨疗毒,一边与马良下棋,一面将手臂伸给华佗,华佗把肉割开,用刀往发黑处来回用劲地刮,远处都能听到,军帐中人个个吓的脸色发青,唯有关羽神情自然。一会儿,盆里的血满了。骨头上的毒刮完了,华佗用药敷上,又用针线将切开处缝合。关羽手臂伸展自如,一点儿不痛。

 关羽不仅意志坚强,还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人。

 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于是千里走千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不降曹操,他重于刘备、张飞的情义,尽管曹操送了很多礼品,还送吕布曾经骑过的赤兔痛快,他都不降,还送了许多金银珠宝,关羽谢了三拜,又走了。曹操想把他抓回来,让关羽投自己麾下,于是让六位大将挡住他,关羽仍去过五关,先后斩了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又与夏侯大战三十回合,才过五关,去袁绍处见刘备。

 啊!关羽,我太佩服你啦!

作文我和关羽(篇5)

 关羽,让我心生敬意

 《三国演义》叙写了一个个英雄传奇,有力大无比的吕布,有智勇双全的赵云,有大智若愚的黄忠······但关羽才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英雄豪杰。

 关羽,身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一袭美髯,一双丹凤眼,两条卧蚕眉,给人一种威严中带着亲切的感觉,他是五虎将之一。

 在《温酒斩华雄》这一章中,就能体现出他过人的勇武:在讨伐董卓时,大家敌不过大将华雄,都纷纷战败。关羽站了出来,驾马前去。在战场上,我仿佛听到了擂鼓声和呐喊声,我仿佛看到了关羽骑在马上与华雄杀得难解难分,我仿佛听到矛与盾碰撞的声音······桌上的酒还没凉,他就提着华雄的项上人头回到帐中,曹操与在场将领无一不敬佩他武艺高超。

 斩颜良文丑,刮骨疗伤……他在每一场战役中都是独当一面,为刘备重振祖业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他的过人之处不止武艺高强,还有他对一个“义”字的了解。

 《过五关斩六将》就是写关羽的:被曹操生擒后,他依然日夜想着刘备和张飞,不管曹操怎样优待他,关羽依然不为所动,一打听到刘备的消息,便过五关,斩了袁术的六员将领,最终二人千里相会。我仿佛看到了关羽夜夜在窗前望着远方,面容愁苦,心中暗自叹气,我仿佛听到了关于听到消息后欣喜若狂的欢呼声……

 关羽,一块坚韧不屈的钢板;一位战场上的军神;一位讲义气,与张飞刘备情同手足的好兄弟,你,让我心生敬意。(泰河小学江亦宁)

作文我和关羽(篇6)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那你一定知道大英雄关羽吧!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关羽,他有很多英雄事迹,比如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伤等。

 那你知道是哪个医生给关羽刮骨疗伤的吗?你们肯定会说是大名鼎鼎的华佗,因为《三国演义》中就是这么写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的爱子曹冲病重夭折,曹操仰天长啸:吾悔杀华佗,令吾儿强死也!当时是建安十三年,而关羽刮骨疗伤的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所以由此可见华佗在关羽刮骨疗伤之前就已经死了,又怎么可能给关羽刮骨疗伤呢?

 那帮关羽刮骨疗伤的到底是谁呢?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在医生的建议下,关羽进行了刮骨疗伤。这个给关羽刮骨疗伤的医生极可能是樊阿,他是华佗的亲传大弟子。当时樊阿就在关羽附近的彭城,而且刮骨疗伤属于外科手术,而樊阿所学的正是针灸和外科手术。《三国演义》中写道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可能是因为樊阿是华佗的弟子,写华佗是为了向他致敬!

 同学们,你们认为我说的对吗

作文我和关羽(篇7)

 提起关羽,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人都在心里敬仰他。当然我这个痴迷于《三国》的人,也是打心眼里敬佩他。哦,我听到你问了,是怎样喜欢关羽的。别急,听我慢慢讲来:我是从《三国》的其中三回悟出了关羽的性格从而喜欢上关羽的。

 从《三国》的第五回(温酒斩华雄)中悟出了关羽“神速”的作战风格,书曰:“其人身长九尺,丹凤眼,卧蚕眉,迎战华雄也,眼间,手起刀落,关公已提华雄首级提入帐营中矣。”不仅如此,还悟出了他不夸大功劳,而且不狂妄,书曰:“关公提华雄首级来到营中,曰:“吾此将华雄斩于马下,只将首级提来,小弟束是无能。”关羽是多么谦虚啊,这对于我的学习也受益匪浅。关羽的第一次战斗出场便在我的脑海中定了一格。

 还从《三国》的第二十八回(古城相聚)中悟出了关羽精忠报国的精神,虽然在魏国吃香喝辣,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国家,在孙乾的劝告之下,关羽回国的决心更大,于是他带着孙乾保二嫂赤兔行千里向汝南进发。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到了蜀国,碰见了多月不见的张飞,书曰:“关公望见张飞到来,喜不自胜,付刀与周仓接了,拍马来迎。只见张飞热泪滚滚,兴奋至极。”关羽是多么忠厚啊,他既能身在曹营却不忘桃园三结义。他是多么赤心报国啊。他的作风对我们也受益终生,于是关羽这个勇谋大将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又攀升了一格。

 也从《三国》的第五十回(义释曹操)中悟出了关羽仁义的精神,虽然曹操是自己的敌人,但关羽把曹操的位置放的很重。在关羽诈降到魏国时,曹操为了留住他,日日大型款待,关羽的赤兔马,便是曹操所赠送的。后来,关羽虽然回国了。但他也很仁义,不忘曹操所赠送的每一件物品。所以,当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关羽这个仁义汉,放过了曹操。这就等于放虎归山啊,可是关羽这个仁义将,就是白白将虎归了山。有些人说:“关羽真是个愚蠢的大将。”我却极不认同这种说法,虽然三国相争,拼杀各不相让。但总是一个世界啊,我想:刘备也该在心里高兴,因为有了一个仁义的大将,他都能对敌人仁义如亲,还愁对义哥不仁吗??读到这,关羽这个忠义大将在我心中的位置彻底攀升到了顶层。

 关公这个有胆有识、赤胆忠心的将军,他忠心耿耿、殉节报国的精神,感动着无数人。在这里,我想说一声:“关公,你的英雄形象会被无数人所倾佩的!!”

作文我和关羽(篇8)

 “久仰将军盛名,如雷贯耳,文人幕士。成居于此。区区一东吴小国,人贫地乏,不足为将军忧耳。望将军竭力攻打曹魏,使东吴得以残喘。”

 “哈哈,东吴百姓人人皆知吾名。好!明日应战。”关羽抚着髯道。

 “将军,此举妥,东吴素有窥视荆州之意。若攻打于禁,恐中了吕蒙之计,让他袭了荆州,望将军三思”一谋士进谏。

 “汝不闻吾自征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区区吕蒙,安足挂齿。吾意已决,退下!”

 “退下!”

 经过几日苦战,活捉于禁,但关羽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正准备班师回荆州。

 “报——,荆州已被吕蒙袭了。东吴陆逊正引兵望此处而来。”

 “报——,陆逊用攻心术,本部军士多有降敌之意。”

 “报——,本部军士多**而出,降吴去了!”

 “报——,麦城中粮食将尽,急需救援。”

 关羽跌坐帐中,“悔不该,悔不该不听您的意见,忽视了东吴,才落得如此下场。那,下一步该怎么走?”

 “惟有去上庸请孟达、刘封援助。”

 求援的将士还没归来,守城的士兵却一个个地逃跑了,关羽仰望苍穹,满脸失意与不服:“我自破黄巾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可谓身经百战,哪一次不是自己做的决策,哪一次不是充分利用我的智慧。为什么会有今日的败局,不!我不相信,我就是英勇、智慧的化身。我不会输,看我下—次!”

 上庸军迟迟不来,关羽决定突围出去。

 “将军,东吴兵料想咱们势单力薄,一定会埋伏在小路,请将军走大路。”

 “不!山路较崎岖,容易突围出去,走小路。”美髯公再次斩钉截铁地说。

 于是,有了“美髯公被俘,先主兴师报仇”这一幕。

 是的。对于南征北战的勇士来说,自主决策,显示出了英明与智慧,这也是每一个成功的将士所应有的。但是也应看到无论在军队中抑或是朝廷中,文臣是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不妨听一听别人的意见,那样,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作文我和关羽(篇9)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手持青龙偃月刀,一腔热血洒三国。在我眼中,关羽是二分忠,二分义,二分谋,二分勇,二分傲,罗贯中笔下活脱脱的一个豪气大汉。

 忠,他曾在曹操部中守候良久,有锦衣玉食,有美酒美色,但他一心向蜀,从未动摇过向着刘备的心,临走时,还骑着曹操赠送的千里马,头也不回地奔赴蜀国。在他的心中,只有忠于蜀国的坚定。在我眼中,关羽是忠。

 义,他一直清正不阿,但他也是个讲义气的铮铮铁骨的大汉。本来在华容道可以一举灭了魏军,可是他的刀迟迟没有出鞘。他回忆着,曹操将他留在魏营时对他的好。那时,曹操本可以灭了关羽,以除后患,可是,曹操没有。关羽当时面临着多大的抉择呀!放了他,又背叛了蜀国;不放他,余心何忍呢?他一挥手,上马退军,留出一条容曹军逃走的路,这是他发自骨头里的义气,也是我称赞不已的他的处事品行。

 谋,关羽早已知道吴方首领不会听从部下的话,飞扬跋扈,就早早在两旁的栈道上守着。他趁敌军扎在山间,趁大雨倾盆,令军卒凿开水库,大水淹掉了七军,不费一军一马,轻轻松松将吴军打败。我看见了她一颗运筹帷幄的心思虽然比不上诸葛亮,但也胜人一筹。

 勇,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那群英战华雄,也不过是他半响的功夫。当日,刘备几人一同在帐中指挥,手下大将连连退兵。几人正在温酒,关羽自告奋勇,提着大刀,告别刘备战华雄。只见他飞奔而来,手起刀落,手提华雄之手,丢回帐中,刘备手中的酒还是温的。他就是勇者中的佼佼者。

 傲,关羽本应听从诸葛军师的话,干什么事都要经过手下将领的同意,但他傲然违抗命令,信任了手下的小人,同意了外来商船入城躲避风雨,不将孙策的阴谋放在眼里。结果在半夜,麦城失手,被吴军俘虏,最终命丧吴国,令人扼腕痛惜呀!

 关羽,我眼中堂堂一个大男人,虽然傲气冲天,但也有忠有义,有勇有谋,为世人所传颂,留千古佳话

作文我和关羽(篇10)

 他,曾驰骋战场,无人匹敌。

 一束束红旗插在城池上,上书:汉寿亭侯关羽

 关羽带着关平周仓,站于城上,大呼:“我的城池,东有吴国,西有大哥,谁人匹敌?”周仓回报:“东吴有变,周瑜死前,留下遗书,现我国分兵,此书可立。”关羽问:“书上写了什么?”“‘主公在上,受周某一拜,我即将夭亡,愿主公打回荆州!’这就是他的遗书。”“哈哈哈哈哈哈哈!东吴小儿!我去破他江口”

 关羽亲率骠骑十二万,朝江口杀去。

 (离战场三十里路时)

 杨康说:“主公轻率重兵,敌人若用计谋,怎么办?因此,不可先战呀!”关羽怒着,挥刀斩了杨康,高呼:“今后,若有多言者,杨康下场!”

 众兵皆惧怕。

 有些人,怀了反心……

 (抵达战场)

 “江口上,何人把守?”关羽问。

 “陆逊。”关平回答,“此人阴险狡诈!恐有伏将!”

 “陆逊小儿!出来应战!”陈绶出马。“关羽手下的无名小将,我甘宁来也!”甘宁舞刀拍马赶过来,一刀,斩了陈绶。

 关羽手下博士仁,持戟出马,二回合,败下阵来。关羽见甘宁厉害,自己出战。二人战了三百回合,不分胜负,各自收兵。

 第二日,关羽出马,陆绩出战。关羽一回合斩了他,继续前进。甘宁出马,战了三十回合,甘宁逃跑,关羽重兵起追。

 (两天后……)

 关羽杀了甘宁之弟甘,回营……一片狼藉

 关羽大叫倒地——羽之妻胡氏被擒,甘宁留下纸条,上述:“汝妻被擒,任由吾处,若有怜惜其妻之意,独马于麦城。”

 (第二天……)

 关羽独自来到城边,被潘璋所擒,关羽斩了敌将马忠,放走了胡氏,自己逃往荆州,没想到,荆州被敌人的调虎离山计给调走了周仓,丢了荆州。

 关羽被包围了,羽瞑目大泣,自献首级……

 孙权听见此战,大笑:“关羽一世英雄,因女人而亡?”

 他并不知,关羽武力超群,却似南方之狼,孤独,而又多情……

曹操对关羽的感情是:爱惜。

爱惜曹操爱惜关羽重情重义的品质。当年曹操攻打刘备,在下邱,曹操爱惜关羽的人才,就派关羽的好朋友张辽去劝关羽投降,关羽为了保护刘备一家老小,就暂时归降了曹操。后来袁绍攻打曹操,曹操进行反击,关羽带着他的大刀杀了颜良诛了文丑,立下了大功。

曹操高兴极了,给关羽记了头功,封他为汉寿亭侯,还给了很多奖赏。

扩展资料:

根据史书所记载的,曹操第一次见到关羽的时候,也就是当刘备被吕布杀得落荒而逃前去投靠曹操之时,他不但没有对其表现出重视不说,甚至连看都没有看过关羽一眼,由此可见曹操其实并未将关羽放在眼里。

而在五年之后,当刘备在徐州正式决定开始跟曹操对抗之时,曹操以强大的兵力直接将刘备给击败,并且成功地将关羽俘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曹操不但对其十分重视不说,还将关羽封为了偏将军。

其实实际上曹操之所以会那么看重关羽,不是仅仅是因为关羽能力出众而已,他是想把关羽甚至刘备手中的兵力也一并抢夺过去。

要知道曹操的兵马之所以会那么强大,就是因为他对于那些手底下有着人马的将领都很看重,但凡是带着人前来投靠曹操的,曹操必定都会给他们一个官职,就比如张辽跟徐晃二人,他们在投靠曹操之时也是带着人前去的,因此曹操便直接将张辽封为了中郎将以表对张辽的重视。

关云长义释曹操

李存葆的《东方之神》(载于《十月》2002年第四期)被作者自己称为纪实文学(见《中篇小说选刊》2002年第六期该篇作品后所附作者创作谈)。我读了该“纪实文学”后的感觉是名不副实,如果可以开个玩笑的话,我宁可称它为“纪虚政论”:该作品纪录的事情大多不是史实,而是虚构的;形式上似乎侧重于历史考证,实际上依据的主要是小说和民间传说、故事;该作品并没有很强的文学性,较多地是在“纪虚”的基础上大发政治议论。

要谈关羽和三国的事情,陈寿的《三国志》应该是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而李存葆的《东方之神》(下称李文)却说,陈寿是“坚定的拥曹派”,因其父曾受诸葛亮的髡刑,在写《三国志》时掺进个人恩怨,具体到《关羽传》,则“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

陈寿修《三国志》,确实以曹魏为正统,但这并非他拥护曹魏,而是身为西晋臣子的缘故;西晋是继承曹魏的,因此他修史书,不能不以曹魏为正统。如果一定要说拥护谁的话,也只能说他拥护司马氏的西晋,与曹魏并不相干。

从有关史实看,陈寿在形式上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作为蜀汉旧臣,他在思想感情上却倾向于蜀汉,从这个意义上倒可以说他是“坚定的拥刘派”。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三国志》,就是表明魏、蜀、吴三国对等的意思。在材料的取舍上,他对曹丕称帝时群臣百余人劝进、颂德的表文均不记载,对刘备称汉中王和即皇帝位时群臣请封之辞、劝进之表、告祀之文则大书特书,可以说明他的真实倾向。

陈寿修史时因其父受诸葛亮髡刑而掺杂个人恩怨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自北魏以来,有许多学者为陈寿辩诬。其主要史实是,陈寿在西晋时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奏于朝廷,并作了一篇表,其中对诸葛亮做了公允的评价。清代学者王鸣盛综合朱彝尊、杭世骏两家之说并加以申述补充,指出:“(陈)寿入晋后,撰次《(诸葛)亮集》表上之,推许甚至,本传特附其目录并上书表,创史家未有之例,尊(诸葛)亮极矣。评中反复称其刑赏之当,则必不以父坐罪为嫌。”清代另两位学者钱大昕、赵翼也指出,陈寿对于蜀汉人物,最推重的是诸葛亮,对其称颂不遗余力,所谓因私嫌而对诸葛亮有贬词的说法,是无识之论。

由此看来,陈寿作为修史者,其职业道德是好的;他的《三国志》,正如历代史家所公认,是一部可称为“良史”的最有价值的三国史籍。我们要探求一个真实的关羽,不能不首先从《三国志》中找史实。而李文却说,由于政治态度和个人恩怨,陈寿在写《关羽传》时,“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这一评价也是毫无根据的。李文拿《武帝(曹操)纪》与《关羽传》的篇幅相比,一个“洋洋洒洒万余言”,一个不足千字,以此证明其论点,但这种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曹操是正统的开国帝王(故其传不叫《武帝传》而叫《武帝纪》,以示与其臣下等的区别),按照修史者的惯例,他的传记篇幅理应是最大的。而刘备、孙权虽不是正统,也是帝王,陈寿也给了他们较大篇幅。至于三国的臣子之传,其篇幅比帝王小得多,且大都是数人合为一传。《关羽传》紧接在《蜀书》的《诸葛亮传》之后,且为关张马黄赵五人合传之首,应该说是适当的,符合关羽在蜀国的地位。如果一定要比字数的话,也只应该拿《关羽传》与曹魏相当的大将传记相比,这里根本看不出陈寿有薄此厚彼的倾向。

李文说,关羽“亡命走涿州”,陈寿只写此五字,对其原因“讳莫如深”。李文确认其原因是“仗义杀人”,他叙述了民间传说的五种版本故事之一种,然后将这当成确凿不移的事实说:“正是关羽为民挥剑之一杀,才奠定了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在《关羽传》中这本应不可或缺的一笔,却被陈寿老先生给‘贪污’了。”

这贪污之说不知从何而来?假如李文能够在其他史籍中找出关羽仗义杀人的事实,还可以说陈寿贪污;然而它连一条也找不出来,只是列举了民间传说;而民间传说是不能当成确定的史实的,怎能说陈寿贪污,怎能说他故意“讳莫如深”?

在我看来,陈寿是真的不知道关羽“亡命走涿州”的原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胡编乱造。正如李文所引,《关羽传》详细描写了关羽“刮骨疗毒”的硬汉形象。像这样的小事尚且详细入传,如果关羽确实有“仗义杀人”的豪侠事实,陈寿为什么要贪污掉,他有什么必要“讳莫如深”?

由此看来,李文加给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没有史实根据,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关于“桃园三结义”,李文一方面承认它不见诸正史,另一方面又说,经考证,这一故事是可信的,即符合史实。他举了两个理由,在我看来,这两个理由都站不住脚。

其一,《关羽传》中关羽对张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李文根据这一句话,断定说:“这足可表明,刘、关、张曾按民俗,举行过结拜仪式,且面对苍天立下过诸如‘不求同生,但愿共死’之类的誓言。”

我们只要稍微认真琢磨一下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它并不足以表明李文断定的任何东西:首先,这里没有张飞什么事,因为提都没提他;其次,这只是表明关羽受过刘备厚恩,他立下誓言以共死报答,而与结拜并无关系。

其二,李文认为更能印证结拜说的证据是刘备伐吴。李文说,一向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却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一意孤行伐吴,这是因“桃园结义”要为关羽报仇的缘故。诸葛亮劝谏刘备放弃伐吴,无论在《先主传》还是《诸葛亮传》中均无记载,不知李文所说有何根据?恐怕依据的是《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不足为凭。

李文还说,刘备伐吴时已即皇帝位,御驾亲征而为一员大将复仇,如果他与关羽没有结拜兄弟之谊,于国于家于情于理于己于人都难以说通。这一理由实际上预先假定刘备御驾亲征是为关羽报仇,这种假定有何根据?刘备伐吴主要是因为失去荆州战略要地,他想将它夺回来。无论关羽是否被杀,这一仗恐怕都是要打的。这里还有一个可以反驳李文的证据:据《先主传》,刘备败守白帝城后,孙权主动遣使求和,刘备同意了。如果刘备真的如李文所说,是铁了心为关羽报仇而宁可抛弃江山社稷、身家性命于不顾,他就不会同意和解,而势必与对方拼个鱼死网破。刘备没有这样做,可见说到底他还是一个政治家,御驾亲征的目的是为了实际政治利益,而非意气用事。

李文说张飞“在闻听二哥遇难后,涕泗滂沱,肝肠寸断,昼夜酗酒,怒鞭部下,未待出征,便被帐下将张达、范疆杀死”。这些情节完全是根据《三国演义》得出的,而非史书所载。《张飞传》关于此事只有两句话:“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张飞为部下所杀,仅此一个事实,其余均为小说家的杜撰或想像,由此也扯不到为“二哥”报仇的事情上去。

总之,被李文称为“对人类友情的最经典的诠释”之桃园三结义,没有任何史实可以说明它是确实存在的。

李文还花较多篇幅为关羽投降曹操一事进行辩护。本来投降的问题是不须辩解的:当继续战斗或抵抗对战争胜负已经毫无意义时,投降并非坏事,也不应该在道德上予以谴责。尤其是指挥官,他的这一决定可以避免许多人无谓的牺牲。但李文似乎不是这样看问题的。他举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战俘为例,认为即使社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宽容他们,他们一旦被俘而不是拼命战死,在人格上就有了生死关头的污点,永远无法还原于以前的清白。

因此,李文极力为关羽降曹辩护,想还他一个“清白”,说以他的刚烈性格,理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只是由于要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才不战死而降曹。此说没有史实根据。《关羽传》记载此事只有“曹公擒羽以归”六字,《先主传》也只有两句:“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擒关羽以归。”根本没有说关羽是为了保护刘备夫人而降曹。

关羽逃离曹营的情况,《先主传》只有六个字:“关羽亡归先主。”《关羽传》只有一句话:“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根本没有提及他保护刘备两位夫人逃走的事(实际上也不可能)。既然如此,当初投降是为了保护两位夫人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李文说:“有史料表明,关羽降曹的条件,也相当苛刻。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一旦得知刘备的下落,即弃刘奔曹。“但他没有将这些史料开列出来。我想,这些史料恐怕是不存在的。我所见到的史书记载,只有一个意思:关羽是被活捉的,“曹操擒关羽以归”。这里哪容关羽谈什么条件?李文说的史料,只能是《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料。

关于关羽在曹营的情况,李文一方面承认,《三国演义》描写的曹操对于关羽的各种赏赐并无史实根据,另一方面又说,曹操赐予关羽赤兔马和美女,“恐不为失真”。接着就将这当作已有的事实,说“曹氏赐与的十名美女,他从未染指”,以此来体现关羽不好色,是个“英雄能过美人关”的超级“人杰”。

关羽真的不好色吗?《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说:“时秦宜禄为(吕)布求救于张扬。(关)羽启公(指曹操),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三国志〉注》引《蜀记》说:“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至少有三部史籍(《华阳国志》、《蜀记》和《魏氏春秋》)都谈到这一情况,且说法相同,看来关羽确有战前索要他 子之事。

这三处说的是刘备归属曹操,与曹操合力生擒吕布时期的事情。秦宜禄是吕布手下的将领,关羽希望攻破下邳后能得到秦宜禄的妻子,曹操开始时答应了,后来又反悔。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关羽向曹操提出这一要求前,是见过秦宜禄妻子的,或至少是知晓对方的情况的。而最根本的情况是,秦妻是一个绝色女子。关羽以自己的妻子没有生儿子为由提出这一要求,显然不是真心话。他怎能断定秦妻一定能生儿子呢?难道别的女子就不能生儿子吗?这不过是个幌子罢了。他是看中了对方的美色。

由于他一再提出这个要求,引起曹操注意,猜想这个女子是不是“有异色”(特别漂亮),于是破城后先派人将她带来看,看的结果是将她留下自用。这也说明该女子确实特别出众,不然曹操也犯不着为她横刀夺爱。

李文说曹操“贪色”。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关羽在这一方面恐怕不亚于曹操,只是权势不及对方,无可奈何对方而已。由此观之,关羽降曹后,如果曹操果真给了他十名美女,我不敢保证关羽肯定不会笑纳和享用。《三国演义》在这一方面对关羽是大大美化了,不符合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关羽。

李文所说的电视连续剧《武圣关公》我无缘看到。李文因为一个情节(有三个女子与关羽有情感纠葛,且有私生女),而指斥该剧是“圣头着粪”,认为阻止该剧的拍摄和播放,是维护了正义。此说我颇不以为然。关羽在有妻室的情况下,又觊觎敌人的妻子,原因是对方为一绝色女子。由此看来,假设他有妻有妾,有不止一个女人,并非不符合他的性格,算不上给他泼了一瓢粪。而且我想,该剧大约不会说自己是“纪实”电视剧,恐怕也是“戏说”之类的。现在戏说的东西多了,为何独独到关羽的头上就不行?

李文在作了上述种种“历史考证”后,得出结论说:“纵观关羽的一生,他将‘群与己、国与家、理与欲、穷与达、力与命、生与死’等那些带有警示性的人生路堑,大部分都腾越了”,是“至大至刚的人杰”,“至忠至义、至仁至勇”,这不也吹得太神乎其神了吗?根据我们知道的确切史实,关羽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溢美过誉之辞。

作为一个从政者和一方主帅,关羽在性格和素质方面有着不小缺陷。从《关羽传》看,至少有这样三条:首先,好与自家同事争谁第一,有窝里斗之嫌。马超归降蜀汉,关羽在荆州致书诸葛亮,要与马超争一个高下;幸被诸葛亮巧言回函,极力称赞他“绝伦逸群”,充分满足其虚荣心,才得以化解矛盾,避免一场内部争斗。

其次,不能妥善处理与盟国的关系,逼友为敌。关羽在荆州与曹军作战,曹操派人约孙权合攻关羽。孙权未作决断,先派人为儿子求婚于关羽之女,以试探关羽的态度。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孙权大怒,遂决定夺取荆州,与刘备翻脸。可以说,蜀、吴交恶,荆州被夺,关羽作为一方主帅,他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

再次,不能妥善处理与部下的关系,导致内部生变。这是失荆州的关键。吴国大将陆逊总结关羽的性格是“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即以勇气自负、欺凌他人。屯守战略要地的糜芳和傅士仁平素被关羽瞧不起,关羽出征时两人因军资供应有时不足,被关羽威胁说“还当治之(回来后再治罪)”,心中常常恐惧不安,最后接受了孙权的诱降。孙权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了关羽的根据地。

从个人的角度看,关羽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这种悲剧也是由他性格上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无论怎么看,关羽都谈不上完美、完善或“至”什么什么。能当得起上述溢美过誉之辞的,只能是神化后的关羽。

关羽神话能够长期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显扬,历代统治者的认可、赞赏甚至着意打造是一个主要因素。李文也承认,关羽由人到神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统治者造成的,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即以李文的举例看一看:首先同意关羽以伽蓝护法神走上神殿的,是“弑父杀兄、奸母*嫂、横征暴敛、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杨广。接连四次将关羽封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的,是自封“上帝元子太霄帝君”降世、但却无德无能的宋徽宗赵佶,他“不惜民财,大兴土木,官逼民反”,最终为金国所掳,死于他乡。

为维护关羽神圣形象,首次降旨禁演关戏的,是明代残暴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而他的后人明神宗朱翊钧,“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导致“黎庶田园不保,庐社为墟,饿殍遍野”,“为消民冤”,三度大封关公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禁演关戏以维护关圣形象的,也是最为残暴的雍正皇帝。而赋予关羽“登峰造极”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的,是在外忧内患中束手无策、其王朝濒临灭亡的光绪皇帝。

很有意味的是,这些帝王或是暴君,或是无能昏君,或是濒临亡国丧位之君。我想,这也许不是偶然的。暴君要求臣子绝对的忠、愚昧的忠,他们将关羽作为忠的化身,以此向臣下提出绝对服从的要求。昏君在朝政上昏庸无能,则希望国家大事由这个忠心耿耿的神灵替他们操持。而对于即将亡国丧位之君来说,关羽这样的守护神是救他们之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代顶礼膜拜关羽的帝王,主要取了他的忠义二字,且最后落实到忠,因为对朋友讲义气,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这朋友同时也是主上。在君臣关系上是忠,另外加上一层带情感色彩的对兄长之情义,我想,君王要求于臣下的,不可能比这更多了。

如何解释揭竿而起的造反者也拿关羽作保护神呢?如果说统治者主要取了关羽的忠,义也化归为忠,那么揭竿造反的被统治者则主要取了他的义,其忠也化归为造反哥们的义气。其实再深究一下,这两种现象并不矛盾:如果造反成功,大哥坐了皇位,那种哥们义气又可转化为臣下对主上的忠心耿耿。

其次,关羽之被美化和神化,小说《三国演义》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罗贯中在小说中宣扬和强调的,仍然是“忠义”二字,但通过艺术形象的渲染,让它们比皇帝的加封和褒扬更能为老百姓所接受。特别是,《三国演义》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它的描写是真实的。

李文说《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我看不确:顶多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李文自身就列举了罗贯中不少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描写,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三国演义》颠倒历史事实和虚构史实的地方就更多了,不胜枚举。

但这“三分真、七分假”的说法仍然是不确切的,因为这七分假和那三分真混在一起,除非是专门研究这一段历史的,一般读者难以分辨孰真孰假,只得统统接受下来,以为《三国演义》叙述和描写的,是十分真实的历史(读者大多只知道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或者以为两者是一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给了我们一个十分虚假的历史,一个被完全美化和神化的关羽。

再次,关羽之被美化和神化,是社会各等级或阶层在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需要。除了上面所说最高统治者和造反的被统治者外,例如,当官的供奉关羽,是指望他保佑自己仕途得意,官运亨通;商人们将关羽供奉为财神,是指望他保佑自己生意兴隆,财源旺盛;一般百姓崇拜关帝,是指望他保佑自己生活平安,少受欺凌,等等。

我很同意李文这样一段话:“对关公的信仰与崇拜,我们不能随意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实际上,通观全篇作品,李文对这种信仰和崇拜的意义是持肯定态度的;至于这种肯定是否简单化,则有待分析。

李文说:“中国经过上千载、亿兆人美化神化的关公,既是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亮铮铮、光闪闪的良心宝剑,又是华夏民族用传统文化锤炼出的一个民族的人格坐标。”

在历数日下的世风后,李文说:“面对这一片片陌生、冷漠、麻木、残忍及戕害他人的灵魂废墟,善良的人们岂能不深切地呼唤关公,让关公那正直、仁义、充满着善与爱的大纛,重新在人们的心灵里猎猎飞舞!”

在我看来,这种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肯定是简单化的。说它简单化,是因为,它对被美化和神化的关羽在民族精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是绝对的肯定,没有指出其必然具有的负面影响。说它简单化,还在于,它在肯定关羽神话对于挽救当世颓风的必要性时,并没有从更深层次思考一下: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需要借助一个神灵来救赎世人的灵魂?

李文承认,“文革”期间的造神运动是一场失败,“因为人与所谓的神之间,需要有极大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当伟人从神坛走下后”,李文认为,需要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距离都足够大的新神来占据当代人的心灵,因为“一个没有伟大英雄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没出息的生物之群”。当然,他这里所指的英雄或神就是关羽:“关羽的陵墓早已松柏拱矣,关圣作为一株凝有‘忠义仁勇’的精神巨柏,却仍以其芬芳的松香长留在我们这个民族之间,并向世界四面八方的每个角落中弥散它的馨香。”

“一个没有伟大英雄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没出息的生物之群。”这话听起来不错,似乎不证自明。实际上这里“伟大英雄”是“被神化的人”或“英雄神话”的不确切的说法,李文在论述中将这两种不同概念给偷换了。针对这句话,我宁可说:“一个始终匍匐在神话英雄脚下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没有出息的生物之群。”

李文还举了一些事例:如毛泽东在谈及“关老爷的大刀”时高度赞许,对百姓信仰关羽表示宽容;美国总统里根竞选时在关帝庙祈祷以求得保佑;泰国法院开庭前全体法官在关羽像前宣誓;加拿大警察署允许华裔警察在办公室摆放关羽像;香港公共场所供奉关羽像十分普遍;九十年代以来东南沿海一带关羽庙香火鼎盛、崇拜者众多……在有意无意之间,李文将它们当成关羽神话在当代存在的必要性之根据。

在我看来,上述事例只是一些意义各别的社会现象,它们同一的含义只有一个: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是当代社会的一个事实。但已经存在的东西不一定是合理的,不一定是必要的,不一定是应该提倡的。

李文不仅是叙述关羽神化的过程和情况,它还作出论断:这种神话是否必要,对当代社会是否有积极意义。在这样做的时候,李文缺乏足够深入的分析,即使从“政论”的角度看,也显得过于随意。

在分析关羽神话问题时,我觉得有一点是应该提及的:我们的民族很容易产生对强势者的神化和崇拜(关羽的强势是他的勇武),要消除它却艰难万分。即以当代而论,李文说“文革”期间的造神运动是一个失败,因为它缺乏极大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这话并不完全准确。有段时间,你随便坐上一辆出租车,就会看到那在你面前晃来晃去的伟人像。对的哥来说,它主要不是装饰品,而是守护神,保佑他平安和发财。伟人刚刚从政治神坛上走下,立即又被捧上民间的神坛,这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多么善于造神,而且是多么实用。

那些愿意将人崇拜为神的人,自有他们的理由和缘故。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究者,他应该做的,不是加入到这个造神运动中去,不是将这个神作某些改造后再供人崇拜,而是将它还原为人,还原为一个跟我们一样毫无二致的人,一个我们可以理解而无须盲从的人,一个我们可以交流而无须仰望的人。在这一基础上,再进一步揭示造神的由来和意义。这样一种工作,我觉得,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净化和健全,才是十分必要的。自称“纪实文学”的李文,本该做这种还关羽以本色的工作,可惜它没有这样做。

现在不仅李文这样的文字作品标榜为“纪实”,影视作品中也有“历史正剧”之说。这成了一种很有意味的文化现象。历史也好,正剧也好,都意味着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尊重客观历史,而非胡编乱造,从而与“戏说”、“大话”之类的东西区别开来。实际上,这些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即以与李文相关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论,它被看做标准的历史正剧,实际上仍然是戏说,因为它依据的文字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戏说的产物。真正的三国“历史正剧”,应该依据《三国志》等正史来重新编写。所以我愿意再给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个开玩笑的称呼:它不是历史正剧,而是假历史偏剧――假是指其所谓的历史是虚假的,偏是指其内容大大偏离了真正的史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324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