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关于情感诗句

苏东坡关于情感诗句,第1张

1可以表现苏轼的情感的诗词

最佳答案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赏析: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

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

2苏轼的爱情诗句

1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2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 苏轼《贺新郎·夏景》

3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苏轼《贺新郎·夏景》

4 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 ——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5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6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 苏轼《贺新郎·夏景》

7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苏轼《江城子·记梦》

8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苏轼《江城子·记梦》

9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10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记梦》

3苏轼对爱情的诗词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

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

数峰青。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幕。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江城子 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苏轼描写爱情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释义: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2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苏轼《鹊桥仙·七夕》

释义: 相逢之时对饮直到酩酊大醉,这续的是前缘,醉后却依然免不了酒醒,各自上路亦如风吹雨散,又该去往何处。

3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结发为夫妻》

释义: 如果我还活着,就一定会回来;如果不幸死去,也会永远地思念你

4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苏轼《贺新郎·夏景》

释义: 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

5: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苏轼《贺新郎·夏景》

释义: 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

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

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5苏轼表达感情最复杂的诗是那一首

苏轼诗歌的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5636633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去可汗。”(《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

苏轼时常关心边事,因此,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

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牧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放(一作皆。)

春容。”(《闻洮西捷报》)写熙宁五年(1072)洮西大捷。

又如元皊二年(7087),擒获吐蕃首领鬼章,苏轼写诗称颂道:“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

但他也清醒地告诫说:“羌情防报复,军胜忌矜骄。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

(《获鬼章二十韵》)苏轼一向认为,山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大自然身上;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浪迹山水禅寺,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他在应试的答卷《咏怪石》中写道:“谁知兹市石本灵怪,忽从梦中来我前,骇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 写怪石向苏轼托梦为自己辨解,实际上是苏轼借怪石之口热烈歌颂怪石的高贵品质。

这表明苏轼从青年时代就具有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可见他高燃的理想火炬。其三、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

北宋时期,诗词以婉约而著称,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诗词,因而在他的诗中,主要是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同时又兼有婉约等多种姿态。正如刘克庄所评:“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

(《后村诗话》)看苏轼诗《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中前两句翻用刘禹锡《看牡丹》诗“只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最后一句翻用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语意。

描绘杭州百姓观赏牡丹的欢乐氛围以及笑看其带醉而归的情形。诗中描写出自己白发簪花的情态,赏花醉归,十里花街,珠帘半卷,佳人仕女,纷纷探头观看。

诗中“人”、“花”、“老”、“羞”四子有意重复,使音节回环往复,带有很强的婉约情调。又如他的诗《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等,更是婉约细密,幽微深远。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

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这是苏轼诗《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

从诗中感觉出有种笔墨淋漓,锋芒毕露,豪气喷薄的感觉。而苏轼的词其豪放特点更甚于诗。

其四、品茶论禅,书写绘画。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的作品中便集中体现为。

6对苏轼和他的第第诗句感情深诗句

1、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以为必死的时候写过一首诗给苏辙,很感人(题目好长):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璫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沪弧高旧薨搅胳些供氓其中:“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最是情深意切。这是诗,若论词,当数《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伟大祖国的的赞美赞扬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把对长江“赞美”: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及作者对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整首诗歌共分两个部分,热爱,依恋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把长江源远流长、“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为主线、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历史悠久、力量无穷: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游戏流程超级短 根本用不着攻略 你就说你什么地方过不去吧 我告诉你 昨天才刚通关的

拉瓦就在那个什么峡谷里面最里面全都是山洞 里面有扔雷的龙 一直向右调查下去就能在最后找到了 有的地方要跳上去 很多跳跃的地方~然后就是多走 就在那山上 因为在绿水洞里的那个人会告诉你他的位置的~

他是主角认识那个老头的弟子 见到他之后会发生告诉你 剑坛的事件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这个民间故事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赞颂了牛郎织女的美好情感,鞭挞了破坏美好生活的专 制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牛郎织女》,导入新课:

 二、齐读课文,思考变化:

 1、师:带着这个问题,师生共同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语气,读出感情。

 2、师: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认为主要是以谁为线索写的?

 生:织女。

 (板书:织女)

 3、师:那么他们结婚后首先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生:首先是他们婚后生活挺美满。

 (板书:婚后生活挺美满)

 师:“挺”是什么意思?

 生:很。

 ②师:是从哪几自然段中看出来的?

 生:(从)第1、2自然段(可以看出来)。

 (要求学生必须把话说完整。)

 ③师:齐读第1、2自然段。

 ④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或: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

 生:怎样“美满”(或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得出“美满”?)

 生讨论:(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

 生归纳:从五个“喜欢”,可以看得出牛郎织女结婚后生活美满,这五个“喜欢”具体是:

 a、喜欢人间的生活;b、跟爸爸一块儿干活,她也喜欢;c、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d、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e、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

 ⑤师:比赛读这五个“喜欢”,赛一赛谁能读出“美满”。

 可以分小组读、分男女读,或指名读等。

 ⑥师:读得真好!这美满的生活是人间生活,是自由的生活,那么天上的生活又是怎样?

 生:“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以没有自由,她不喜欢。”

 ⑦师:所以……

 生:所以织女有时也发愁?

 ⑧师: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发什么愁?

 生:(愁的是)怕失去自由的人间生活。

 4、师:接着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生: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他们被无情地分开。

 (板书:被王母娘娘抓走无情分开)

 ②师:从哪几自然段可以看出?

 生:第3——6自然段。

 ③师: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或与同桌一起读,比一比,看谁能读出王母娘娘的这种无情。

 ④师:绝大多数同学真的读出了这种无情,真了不起!那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或: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

 ⑤生:织女为什么被抓走?

 生计论:

 生归纳:织女被抓走的原因有:a、王母娘娘为门风。b、为她的尊严。c、为发誓把织女捉回来。d、给织女顶厉害的惩罚。

 ⑥师:怎么理解“王母娘娘”、“门风”和“顶厉害”的“顶”的意思?

 生1:王母娘娘:古代神话中的女神。

 生2:门风:家规。

 生3:顶:最。

 ⑦师: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怎样抓走?

 生计论:

 生归纳:a、(王母娘娘)她亲自到牛郎家里。b、她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c、王母娘娘狠狠地一推,孩子跌倒了。d、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到了天上)。

 ⑧师: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如果学生提不出,老师可以提示:面对这种情况,牛郎会干些什么或怎么做?)

 生讨论:

 生1:归纳:他赶紧披上牛皮……飞起来了,到了天上。

 生2:这是第5、6自然段的内容。

 师:默读第5、6自然段。

 ⑨师: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牛郎怎么可能会“飞”?

 生2:因为牛说:“我死了以后,你可以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见特别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这对你会有帮助。”

 师: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是神话故事。

 生3:牛郎、织女虽然都到了天上,但却被天河分开了。

 5、师:最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生:织女抗争,喜鹊搭桥让他们七月七日会面。

 (板书:抗争鹊桥会面)

 ②师:从哪几自然段可以看出?

 生:第7——8自然段。

 ③师:自由读这一部分。

 ④师:结合课文,观看插图,展开想象。

 三、归纳思路,复述课文:

 1、归纳思路。

 ①生1:课文的思路是:织女的婚后生活——被王母娘娘抓走——抗争。

 ②生2:按照老师的板书思路,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课文复述,字数不超过100字。

 ③人人自由复述课文。

 ④全班学生一起复述课文。

 2、将第26、27课合起来,复述牛郎织女的完整故事。

 ①生1:将第26、27课合起来,复述牛郎织女的完整故事。

 ②生2:人人自由复述第26、27课。

 ③全班学生一起复述这个完整的故事。

 四、谈体会:(以阅读提示中问题谈)

 师:谈体会,可以谈寄托了人民群众怎样的理想?也可以谈赞颂了什么?鞭挞了什么?

 ①分小组讨论。

 ②推荐几个代表发言。

 ③选一两名学生全班交流。

 五、课后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找一些民间故事读一读。

 

篇二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 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471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