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一>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长岛。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1855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南北战争期间,他自愿到华盛顿看护伤员,战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1873年身患瘫痪症,以后始终没有恢复健康,直到逝世,卧床达20年之久。但他的乐观主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是诗人惠特曼为悼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就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刻,反动势力雇佣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很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在欢庆胜利之时悼念自己的领袖,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的。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废奴斗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赏析<二>
1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出生在纽约附近长岛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迫于生活很早就出外谋生,当过杂役、木匠、排字工人、新闻工作者和编辑等,他只受过几年初等教育,后来靠自学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但哺育他成长为时代歌手的,主要还是美国沸腾的社会生活。他的主要作品有《为了你,民主》、《大路之歌》、《今天的军营静悄悄》、《起义之歌》、《啊,法国之星》和散文《民主展望》等。这些诗歌都编在《草叶集》中,这部优秀诗集成为美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典范。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在艺术上进行大胆革新;打破长期以来诗歌因袭的格律,首创后来称为“自由体”的新诗形式,即以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并吸收了一部分劳动人民的语汇和少量外来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
2 写作背景
1783年,美国脱离英国的统治独立后,国内存在着雇拥劳动制和黑人奴隶制。
1860年11月,以反对奴隶制而著名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几个州宣布脱离联邦政府而独立,1861年4月,又首先出兵叛乱,引发了内战。林肯总统上任不到半年,就领导联邦政府军,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了四年的奋战,击败了南方叛军,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的成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林肯总统为美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功勋卓著。在全国欢庆大胜利的时刻,对民主怀有刻骨仇恨的南方奴隶主派间谍暗杀了林肯总统。在林肯总统死后,惠特曼写下了《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以表达对林肯的痛悼与怀念之情。
(二)文本分析
1思想内容
全诗三节,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1)航程结束,大船凯旋,船长却倒下了。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人们为船长的死而悲恸、痛惜。
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长”,把林肯率领联邦政府军战败南方叛军的过程比作是“度过了一切风险”的“艰苦航程”。这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驾驶美国这个大船的船长,把南北战争比做艰苦的航程,通过大船的胜利返航表现林肯的功绩,形象地赞颂林肯,表达对他的爱。
这一节描绘了大船的形象:稳定、威严而英武;突出了航程之艰苦,胜利的来之不易。借此来肯定船长林肯的伟大功绩。
在这一节里,在抒情方式上,诗人直称林肯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表达了一个士兵,一个水手,抒发对自己的统帅亲切爱戴之情。
(2)人民群众为大船凯旋而热情欢呼,钟声军号齐鸣,旗帜飘扬,鲜花飞舞,但船长倒下了,人们是多么悲痛!
这一节描写的欢庆胜利的场面极为壮观,通过侧面描述人民群众对林肯的爱戴、敬仰之情,来赞颂林肯。
在抒情方式上,这一节里,诗人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人,这比上节只称林肯为船长感情更近一层。对林肯直接称为“你”,这第二人称与“父亲”的称呼相配合,直接与林肯对话,感情热切而真挚。
(3)航船下锚,大功告成,而船长永远倒下了。
这一节诗人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的成绩,并表达了自己万分悲痛之情。诗人终于从想象(梦境)中回到现实中来,明确地知道“船长”真的是死了。在这一节里,诗人把林肯改称为“他”,表明诗人清醒的绝望、极度的悲痛。
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林肯这个人物的形象,赞美林肯的业绩,表达对林肯的敬仰与爱慕之情。
2《啊,船长,我的船长》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反复咏叹。诗中以“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2.象征。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当这只大船凯旋时,船长却牺牲了。诗人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
3《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林肯卓越的功勋的赞颂。
诗人把林肯比喻成船长,把美国比喻成一只大船。在第1段中,这只大船在船长的指引下,“艰苦航程已经终结”,“渡过了一切风险”,“显得威严而英武”,突出大船的凯旋,借以表现林肯的功业;在第2段中,“旗帜正为你飘扬,军号正为你发出颤音”,“为你,送来了这些花束和花环”,“他们为你欢呼,他们的热情的脸转朝着你”,表现了广大人民对林肯的爱戴、拥护和敬仰;在第3段中,“这只船安安稳稳下了锚”,“大功已经告成”,从历史意义的角度,对林肯的功勋作出极高的评价。诗人在诗中一步步地深入表现林肯的功勋,使人倍感诗人对林肯的推崇之情。
(2).诗人对林肯的个人感情。
在第1段中,诗人将林肯称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这时他流露的是战士对统帅、水手对船长的敬仰之情。在第2、3段中,诗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入,他深情真挚地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我的父亲”,表现诗人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这样的深入变化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浓郁深重,在第1段中只是为失去领航人而悲伤,在第2、3段中则是为失去慈父般的亲人而惨痛,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感情上的深入。
(3).诗人对林肯的悼念之情。
在第1段中,诗人对于林肯之死,只是客观地叙述道:“甲板上躺着我们的船长,倒下来了,冷了,死了”,林肯之死的突然,使诗人在震惊中感情麻木而没有感到过度的悲伤,只是当作一件客观事件来接受,来陈述;在第2段中诗人从震惊中惊醒,悲伤涌上他的心头,但是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不肯相信船长已经死去,他呼唤“亲爱的父亲”,他用“手臂把”船长的“头支起”,他宁肯相信这是“在一场梦里”,他对船长仍用“你”来称谓,表示船长和他一样,仍是在人世间活生生的人,只是暂时“倒下来”而已;在第3段中,诗人不得不接受这惨痛的现实,他不得不承认船长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手臂,船长“他已经没有知觉,也没有脉息”,自己支起船长的头呼唤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只好放下船长,“踏着悲哀的步子”在“甲板上走来走去”,诗人忍受“他倒下了,冷了,死了”给自己带来的悲痛。诗人用第三人称“他”称谓船长,表示诗人已经承认船长和自己已是冥世人间永隔了。
在第2段中诗人还觉得像“梦”,还有一丝希冀,而现在却只有绝望了。整首诗诗人对船长由无人称到第二人称再到第三人称称谓的变化,呈现了诗人悲痛心情的发展过程。
(4)总结:本诗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旋律是起伏波动的,每一段的感情主旋律都是由欢乐的激昂转到悼念的悲痛。第1、2段的前部分都是欢快的语调,船已经回来了,“争取的胜利已经获得”,港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欢呼”,但是在这两段的下半部,却都一下子跌入沉痛悲伤的气氛之中;第3段除去前几行叙述船长的语句,也基本上和第1、2段一样,从“大功已经告成”的欢乐中又跌入到“悲哀”之中。整首诗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反差,更使人体会到诗人心中那种悲怆欲绝的感受。
4《啊,船长,我的船长!》表现了对林肯总统的崇敬和哀悼。歌颂林肯的功绩,实质是赞美、肯定什么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对建立自由美国而献出生命的领袖林肯的无比崇敬和悲悼之情,诗中的林肯是自由、平等、民主的象征,实际上就是赞美了为追求人民的自由平等而不惜一切的奉献精神。
5《啊,船长,我的船长!》共三节,在思想感情方面不断上升、加深,请留意体会。“倒下来了,冷了、死了”这句诗多次间隔反复,起了什么作用?
反复咏叹,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诗中以“倒下了,冷了,死了”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6为什么说《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的象征手法用得很巧妙?
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庇佑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一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任务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增添并表现了诗的悲壮情感
http://wwwverycdcom/topics/65080/
看得出你很喜欢带有生活气息的文艺片,我感觉弗拉哈迪的作品挺符合你的要求的我想你会喜欢的,希望以后能互相交流观片感@-@以后找**就在电驴上找吧,又多,片源又好,又经典~~
**中文名:亚兰岛人
**英文名: Man of Aran
其他中文片名:阿兰人 / 阿兰的男子汉
片长:USA:76 min
国家/地区:英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黑白
混音:Mono
上映日期:1934年4月 英国 (London)
IMDb:0025456
导演:罗伯特 J 佛拉哈迪 Robert J Flaherty
编剧:罗伯特 J 佛拉哈迪 Robert J Flaherty
剧情梗概:
弗拉哈迪来到爱尔兰三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这里距伦敦只有15小时的车程。由于水源充分,他们决定把这里作为拍摄地点。岛上没有摩托车,没有**院,也没有任何奢侈的东西。但土壤对当地人来说比金子还宝贵。弗拉哈迪从伦敦请来一位专家教居民用鱼叉捕鲨鱼。亚兰岛人的祖先曾经这样捕鱼,但到弗拉哈迪拍片时早已改用蒸汽轮船了……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
上世纪20年代,拍摄北极或南极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险**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镜头从风俗猎奇转为长期跟踪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现他们的尊严与智慧,关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并且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弗拉哈迪所开创的这种拍摄模式直到今天仍为纪录片工作者所尊奉。
拍摄纳努克一家
1884年2月16日,罗伯特·弗拉哈迪出生于美国密歇根铁山脚下,父亲是位探险家。弗拉哈迪回忆说:“当我长到十几岁时,总盼望着同父亲一起探险,我们常常一走就几个月,夏天划着小船,冬天穿着雪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随父亲来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区开采金矿,他喜欢这里天然的原始状态。后来,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矿产学院,但没能毕业。据说学校认为弗拉哈迪没有成为专业矿业者的资格。大学时代也并非没有收获,他学会了拉小提琴——这是陪伴他一生的爱好,也遇到了未来的妻子——弗朗西斯·哈宾达。
后来,弗拉哈迪三次去北极探矿,旅程的最后弗拉哈迪确实发现了一些铁矿,但开采价值微乎其微。他获得的唯一奖赏是加拿大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处小岛。他想把探矿中拍摄的胶片剪辑成一部探险影片。就在将要完成的时候,从桌子上掉下的烟头把胶片点燃了,弗拉哈迪也被烧伤。唯一幸运的是,他保住了生命。胶片烧掉了,他决定等到春天再一次去北方。
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拍摄计划直到1920年才在法国皮毛商雷维永兄弟的赞助下实施。这一年,他已经36岁。
哈德逊港的一间小屋是弗拉哈迪的住所,他找到优秀猎手纳努克一家作为主要拍摄对象。第一场拍摄的就是猎海象,拍摄前,弗拉哈迪对纳努克说:猎捕海象时如果有任何情况干涉了我的拍摄计划,一定要放弃捕杀;记住:我要的是你捕象的镜头而不是它们的肉。
其实,当时爱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经不用鱼叉,而是用步枪。为了拍到更为原始的场景,纳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猎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后来的影片中一再重复这种拍摄方式,让人们用父亲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商业的侵入、人与人的矛盾都被他挡在摄影机镜头之外。**史家称弗拉哈迪为浪漫主义者。
把戏剧性引入纪录片
拍出第一批胶片,弗拉哈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冲洗,他的敌人是寒冷的天气。如何过滤混入水里的狗毛和爱斯基摩人衣服上的鹿毛同样是个难题。
爱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块砌成的,叫伊格鲁。冰屋通常大约为12英尺宽,弗拉哈迪需要的却是25英尺。纳努克没造过这么大的冰屋,花了几天时间实验,却一次又一次塌下来,每一次倒塌,同伴们都轰然大笑。
因为冰屋是黑的,纳努克用冰做窗户,还借用太阳的反光照明,这是爱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创造。纳努克教儿子射箭的细节淳朴动人,祖辈传统在劳动的间歇传递,简单的动作传达出父子亲情。
冰屋在拍摄时被迫削去一半,因为没有照明,拍摄只能在露天状态下进行,纳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风里表演起床。结果要真实,为了真实不惜搬演,这是弗拉哈迪的信条,他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了纪录片。
弗拉哈迪在北极生活了16个月,胶片已经用完,准备动身回家,纳努克惘然若失,依依不舍。弗拉哈迪指着身边河床的石子说:“会有像石子一样数不清的人看你的**。”几年之后,弗拉哈迪为一些杂志撰写探险游历的系列文章,并在妻子的协助下,于1924年出版了《北方纳努克》一书。弗拉哈迪在他的书中记录了爱斯基摩人在北极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在拍片过程中的种种趣事。影片拍完后,第一批观众就是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弗拉哈迪在书中这样描绘:“他们(爱斯基摩人)一直向后看放映机的光源,就像看银幕一样,我以为这次放映不会成功。突然一个人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他们以为海象真的会跑掉。当时屋子里一片混乱。爱斯基摩人在胶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们开始互相耳语,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间,他们仿佛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
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给派拉蒙公司,看完样片后经理走过来,和蔼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非常抱歉,让观众去看这部片子是勉为其难的,“你到北方去历尽了辛苦,却落得这般结局,实在令人惋惜。”几经周折,最终还是法国百代公司同意发行。
1922年6月11日《北方纳努克》在纽约首都剧场公映,一炮走红,观众如潮,一位评论家将《北方纳努克》比作古希腊悲剧。《北方纳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极探险的结晶,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也为记录**提供了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摄模式。《北方纳努克》是世界记录**史光辉的起点。
听从灵感,再现往昔
派拉蒙公司失去了《北方纳努克》,现在想弥补,派人找到弗拉哈迪说:您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自己提个预算,请再给我们带回一个《纳努克》。弗拉哈迪认为在北方过了许多年,现在应该去相反的方向。1923年,弗拉哈迪带着妻子女儿和一个红头发的爱尔兰女佣,来到太平洋小岛一个只有百户人家的波利尼西亚村庄。由于传教士和商人的努力,岛上人已经开始穿西装。弗拉哈迪找到村里的酋长,要求他们穿上民族服装。为了制造高潮,特地让一个男孩纹身——当地人称为刺青,这种成人仪式几十年前就已经失传了。仪式前的舞蹈庆典和化妆活动也都是弗拉哈迪按照当地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搬演的。
在这部名为《摩阿拿》的片子的拍摄过程中,弗拉哈迪开始尝试使用摇镜头去跟拍一个主体对象,当时还没有人用过这种拍摄手法。不仅如此,长焦镜头和特写镜头在他的影片中也同时被使用。在刺青一场中,当针扎进男孩的身体时,弗拉哈迪用特写镜头记录下了他脸上的痛苦神态,并把摄影机摇向他身边的母亲,把母子间的亲情在一幅画面中表现得至真至善。
弗拉哈迪拍片有一个特点,就是毫不遗漏地记录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时,他的素材已经达到14万英尺。但他并不在乎,只要他的灵感存在,那么他的机器就不会停止。拍完的素材弗拉哈迪会不时地拿给村民们看。他们在椰子树上绑起银幕,放映工作样片,看完后,岛上的居民立即把感想告诉他。特别是那些还记得岛上古老仪式和生活习惯的长老们,不仅帮助弗拉哈迪再现往昔,还来检查他的片子是否有错误。
《摩阿拿》并没有为派拉蒙公司赚到钱,即使采用“南海群妖的爱情生活”这样夸张的广告语。格里尔逊在《太阳报》发表评论说,“我不应该说哪些镜头是漂亮的,因为所有的都是那么美”。这里,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这个词称呼纪录片,从此纪录片自立门户,直至今天。
格里尔逊邀请弗拉哈迪拍摄一部反映英国工业化进程的**。拍摄前,英国政府的某个上层人士想要看看稿本,可是弗拉哈迪从来没有写过剧本,他只好回到旅馆像隐士一样呆了几天。最后,他给了格里尔逊一打纸,第一页写的是:关于手工业者的**,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第二页写的是:**剧本——工业化英国的场景。此外什么都没有。
弗拉哈迪非常喜欢伦敦。在英国拍片时,傍晚他常常去小酒吧喝上几杯,并讲述他早年在北极遇到的事情。尽管故事有时很荒谬,弗拉哈迪讲故事的天赋却无人能比。
因为《北方纳努克》,弗拉哈迪获得了善于拍摄边缘人群的名声。1932年,高蒙公司制片人贝克决定冒险投资1%的公司预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摄《亚兰岛人》。弗拉哈迪来到爱尔兰西海岸三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这里距离伦敦只有15个小时的车程。由于水源充分,他们决定把这里作为拍摄地点。岛上没有摩托车,没有**院,也没有任何奢侈的东西。但土壤对于当地人来说比金子还宝贵。
为了拍到亚兰岛人本来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从伦敦请来一位专家教居民用鱼叉捕鲨鱼。亚兰岛人的祖辈曾经这样捕鱼,但弗拉哈迪拍片的时候早已改用蒸汽轮船了。弗拉哈迪想把《亚兰岛人》拍成另外一部《北方纳努克》,但没能如愿,也许他没想到,《北方纳努克》是他十年探险与爱斯基摩人交往的结果,而《亚兰岛人》是为了拍摄而结识这些陌生的人们,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北方纳努克》是他无法超越的高峰。
这部**给亚兰岛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人,岛上人把曾参加过弗拉哈迪**拍摄作为向旅游者炫耀的资本。
《亚兰岛人》高超的摄影技艺赢得**理论家保罗·罗沙的赞叹,但罗沙说,影片中的人物是“表演祖辈生活的蜡人”。
从未放弃他的模式
弗拉哈迪从未放弃自己的拍摄模式,1938年,他和妻子回到美国,想过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宁静生活,但事与愿违。不久,负责美国**服务社的纪录片导演帕尔·罗伦兹邀请弗拉哈迪拍摄反映美国农业问题的**《土地》。弗拉哈迪从小云游世界,四处探险,他55岁才第一次有机会接触美国人民的真实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是弗拉哈迪一生中最不快乐的时光。住在黑山掩映下的农场,日子安静却了无生趣,宜人的环境似乎更增加了他的挫败感。弗拉哈迪感慨地说:“威望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汉堡包和三明治。”
然而,弗拉哈迪错了,威望给他带来了一份奇怪的合同:它规定弗拉哈迪行动自由,拥有影片的版权,甚至出资者要求不在片子上署名,而资助的金额却非常慷慨。这就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弗拉哈迪最后一部成功的作品。
影片展示了一个男孩的欢乐与悲伤。一开始就将观众置于神奇而美妙的丛林之中:池塘、荷叶、露珠、水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少年划着小船缓缓入画。可以看出他在这片森林里如鱼得水,他熟悉这里的一木一草。他最亲密的朋友是一只小浣熊,他们常常在一起嬉戏玩耍。然而,鳄鱼吃掉了浣熊,他决心为浣熊报仇。正当少年与鳄鱼相持不下时,爸爸正焦急地寻找着他。少年与鳄鱼的搏斗惊心动魄,这个场景让人想起纳努克与海象的搏斗,想起亚兰岛人与鲨鱼的搏斗,突出人与自然的搏斗是弗拉哈迪一贯的主题。
弗拉哈迪把自己对自然的深情和对少年时代的回忆都融进这个男孩的故事中,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自传性的影片。
出资者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它想借助弗拉哈迪的名声改善公司形象,因为二十年的**工作经验已经使弗拉哈迪的名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他们希望通过这部**说明石油开采并没破坏这里的生态,一切依旧那么和谐。
1948年,威尼斯**节因为弗拉哈迪的热情和勇猛授予他大奖。
这位纪录片**开创者晚年生活拮据。此时,他对用摄影机“还原”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1949年开始拍摄有关毕加索著名壁画《格尔尼卡》的影片,但是直到1951年去世,这部片子仍没有完成。它成了弗拉哈迪作品中令人期盼的“遗憾的艺术”。
http://libverycdcom/2004/12/04/0000029001html
《北极圈恋人》中文名称:北极圈恋人
英文名称:The Lovers of the Arctic Circle
别名:极地恋人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98年
**导演:Julio Medem
**演员:
Najwa Nimri
Fele Martinez
Nancho Novo
影片简介
西班牙导演朱力奥麦迪1998年作品,法国、西班牙合拍,朱力奥麦迪被认为是继绍拉、阿莫多瓦后的新一代西班牙**导演中的佼佼者。影片的主角奥途和雅娜八岁时相遇,从那时起,命运将他们分分合合,但两人之间的爱却一直没有终止,当他们发现彼此之间的感情时,也发现了他们之间每一次的聚散离合都是一个循环,于是他们决定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一个太阳永远不会终结的地方——北极圈。
**以 Otto和 Ana两个人的视角交替呈现。Otto和 Ana,他们的名字无论正着念倒着念,意思和发音都是一样的。
母亲自杀后,Otto出现了心理危机,他离开Ana,以飞行员(在西班牙语中,“ Otto”与“飞行员”谐音)的身份从事夜邮工作(一个空中邮差),往返于西班牙和芬兰之间;四年之后,听从命中的“圆形”的召唤, Ana也到了芬兰,住进她母亲情人的父亲(二战时期轰炸格尔尼卡的德国飞行员Otto,他被西班牙Otto的祖父搭救,后者用这个德国人的名字为刚刚出世的孙子命名)在北极圈内的一座小木屋。在北极圈内,有午夜的阳光,太阳似乎永远不会下沉…… Ana等待着奇迹的再一次出现,而 Ot to真的来了,乘降落伞从天而降,但这一次,两个失散的“圆”会相交乃至重合吗———人生总有一个地方欠缺,命运在转角处伺伏,谁也无法预料下一刻———所以, Ana想奔跑着回到过去,回到几小时,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前,最亲爱的人还未消失的时候;所以,梅德姆将影片献给了他的父亲。
美国诗人:http://baikebaiducom/taglisttag=%C3%C0%B9%FA%CA%AB%C8%CB&tagfromview
惠特曼:http://baikebaiducom/view/1487076htm#3_2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生于纽约州长岛,他是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他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 Verse),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1855年《草叶集》的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其中最长的一首,即后来被称为《自己之歌》的那首诗。共1336行。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诗中多次提到了草叶:草叶象征着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的普通人。这薄薄一册划时代的诗集受到了普遍的冷遇,只有爱默生给诗人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惠特曼从这封信中得到巨大的鼓舞。
1856年,第2版《草叶集》出版,共收诗32首。《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是诗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此外,《阔斧之歌》、《大路之歌》也是名篇。
1859年,《星期六周刊》的圣诞专号上刊出了惠特曼的一首优秀抒情诗《从水不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这是一首爱情和死亡的颂歌。次年应波士顿一出版家之请,印行了《草叶集》第3版,这本诗集算是第一次“正式出版”。集中有124首新诗,包括《从永不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和3组分别名为《民主之歌》、《亚当的子孙》、《芦笛》的诗歌。
邹仲之 译
惠特曼,1854年
1
我轻松愉快走上大路,
我健康自由,世界在我面前,
长长褐色的大路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从此我不再希求好运气,我自己就是好运气,
从此我不再抱怨,不再迟疑,什么也不需要,
消除了闷在屋里的晦气,放下了书本,摆脱了苛刻的责难,
我强壮满足,迈步走上大路。
大地,有它就足够了,
我不要星星离我更近,
我知道它们正好各居其所,
我知道它们满足了属于它们的人。
(我仍然肩负着我多年喜爱的责任,
我带着他们,男男女女,我无论去哪里都带着他们,
我发誓我不可能甩掉他们,
他们充实了我,我也要充实他们。)
2
我走上大路,环顾四周,我相信这不是你的全部,
我相信许多未曾看到的也存在于这大路上。
这里是关于接受的深奥课堂,没有偏爱,没有拒绝,
卷发的黑人、罪犯、病人、文盲,没有被拒绝,
生孩子,在医生后面紧赶,乞丐流浪,醉汉晃晃悠悠,机械工聚会哄笑,
逃走的青年,富翁的马车,纨绔子弟,私奔的男女,
早市上的人,灵车,家具搬到镇上又搬回来,
他们走过,我也走过,一切都走过,不能被禁止,
一切都被接受,无不使我感到亲切。
3
空气,你给了我谈吐的气息!
万物,你召唤我迷茫的思想并赋予它们形象!
光,你包裹了我和一切,美妙宁静地沐浴我们!
大路旁的小路,你们被践踏得坑坑洼洼!
我相信你们潜藏了没有被看见的事物,你们于我如此亲切。
你们这些城市里悬挂旗子的人行道!这些路边结实的石头!
你们这些渡口!这些码头上的舢板和桅杆!这些木材堆积的河岸!遥远的船!
你们这些一排排的房子!这些镶嵌着窗户的门面!这些房顶!
你们这些走廊和入口!山墙和护铁!
你们这些透明的窗户,会让人瞧见里面很多东西!
你们这些大门、上升的台阶和拱门!
你们这些无尽道路上的灰色石头!这些踏平了的十字路口!
我相信你们从接人待物中获取了什么,现在要把同样的秘密传授给我,
在你平静的路面上生者和死者曾熙来攘往,他们的灵魂于我清晰又亲切。
4
大地向左右扩展,
生机盎然的图景,每个部分都光彩夺目,
悦耳的声音在需要的地方响起,在不需要的地方沉寂,
大路上公众的愉快声音,欢乐鲜活的情感。
啊,我行走的大路,你是不是对我说“别离开我”?
你是不是说“别冒险——你离开我就会迷路”?
你是不是说“我准备好了,我久经磨炼,从不被人拒绝,跟随我吗?”
大路啊,我的回答是我并不怕离开你,可是我爱你,
你表达我的意思胜过了我自己,
对于我,你比我的诗篇更有意义。
我想英雄业绩都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自由的诗篇也是如此,
我想我可以在此停住脚步,干出奇迹,
我想在大路上不管遇见什么,我都会喜欢,遇见我的人也都会喜欢我,
我想我看见的人必定幸福。
5
从此刻起我规定自己摆脱羁绊和虚构的限制,
来往随心所欲,做自己完全绝对的主人,
倾听别人,仔细琢磨他们的话,
停顿,探索,接受,沉思,
我意志温和但不可抗拒,摆脱那会束缚我的束缚。
我把广大的世界搂入胸怀,
东方和西方属于我,北方和南方属于我。
我比我过去想的更伟大更卓越,
我不曾知道自己具有这样多的美德。
我看一切都很漂亮,
我能对男男女女反复说,你们这样善待了我,我要同样回报你们,
大路上我要使自己和你们抖擞起精神,
大路上我要插入到男男女女之中,
我要在他们中注入新的快乐和豪爽,
不管谁拒绝了我,我都不会烦恼,
不管谁接受了我,他或她会得到祝福并祝福我。
6
现在假如有一千个完美的男人就要出现,那不会使我惊讶,
现在假如有一千个女人的漂亮形体出现了,那不会使我诧异。
现在我洞悉了造就完人的秘密,
那就是在阳光里成长,和大地同餐共宿。
这里是个人施展伟业的广阔天地,
(这样的伟业攫取了所有男人的心,
它迸发的力量和意志压倒了法律,并嘲笑一切反对它的权威和争议。)
这里是对智慧的考验,
智慧的最终考验不在学校,
智慧不能从智者传给无智的人,
智慧属于灵魂,不容许证明,它是它自己的证明,
它适用于所有阶段、事物和品质而得圆满,
它是对事物的现实性和不朽性的肯定,是事物的精髓,
事物的表象中存在某种东西,将智慧从灵魂中唤出。
我现在重新检验哲学和宗教,
在课堂里它们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可是在广阔的天地和奔腾的海洋,它们根本得不到证明。
认识在这里产生,
在这里人被检验着——在这里人有了自知之明,
过去、未来、尊严、爱情——假如它们于你是虚无的,你于它们也是虚无的。
只有事物的精髓才有意义;
为你和我剥去外壳的人在哪里?
为你和我揭穿阴谋和蒙蔽的人在哪里?
在这里事情是固有的,不是预先安排的,是碰巧发生的;
你知道当你路过时受到陌生人喜爱是怎么回事吗?
你知道那些转动着的眼珠子说些什么吗?
7
这里是灵魂的流露,
流露的灵魂出自树荫隐蔽的大门,它永远在发问,
这些渴望为了什么?这些黑暗中的思想为了什么?
为什么当男人和女人走近我时,阳光就会使我血液沸腾?
为什么当他们离开我时,我快乐的心旌就会偃息?
为什么那些我从未走过的大树,却将宏大美好的思想的果实降落于我?
(我想无论冬夏它们挂在那些树上,当我走过时它们就会掉下;)
我和陌生人突然间心领神会的是什么?
当我和马车夫并坐齐驱时彼此心领神会的是什么?
当我在岸边行走、停留,和拉网的渔夫彼此心领神会的是什么?
是什么让我随意接受一个女人和男人的祝福?是什么让他们随意接受我的祝福?
8
灵魂的流露是幸福,这里就是幸福,
我想它弥漫于空中,时刻等候着,
现在它流向我们,我们正好接受。
它是不安分的、依恋的,
这不安分的、依恋的,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新鲜和亲切,
(这不断从灵魂流露出的新鲜和亲切,不亚于清晨从香草根里萌出的嫩芽。)
年青人和老年人沁出的爱的汗水是不安分的、依恋的,
从它升华的魅力足以嘲笑美貌和成就,
起伏着、震颤着、渴望着接触的痛楚。
9
走呀!不管你是谁跟我同行吧!
跟我同行你永远不会疲倦。
大地永远不会疲倦,
起初大地是粗犷、沉默、深不可测的,起初大自然是粗犷、深不可测的,
别丧气,继续走,那里隐藏着圣洁的东西,
我向你发誓,那里的圣洁之物美得超越了语言所能描述。
走呀!我们决不在此止步,
无论这些商店多么可心,这间住处多么便利,我们不能在此停留,
无论这个港口多么安全,这里水域多么平静,我们决不在此抛锚,
无论周围的人们多么殷勤好客,我们只能做短暂的享受。
10
走呀!前面还有更大的诱惑,
我们将扬帆在那没有航道的蛮荒大海,
任凭风吹浪打,扬基式的快船要全速驰骋。
走呀!带着力量、自由、大地、风雨雷电,
带着健康、反抗、快乐、自尊、好奇;
走呀!抛开一切陈规俗套!
抛开你们的陈规俗套,啊,你们这些瞎了眼、丧失灵魂的牧师。
腐臭的尸体阻塞了道路──应该马上埋葬。
走呀!可是要当心!
跟我走需要热血、肌肉、坚韧,
没有勇气和健康的男女,不必来经受考验,
耗尽了生命精华的人,不要来这里,
只有身体健壮坚强的人能够来,
病秧子、酒鬼、染上花柳的都不准来这里。
(我和我的同伴不会引经据典、巧言善辩,
我们以我们的存在来信服人。)
11
听着!我将和你以诚相待,
我不会给你古老华丽的奖品,只有粗糙新鲜的东西,
这就是你必会遭遇的日子:
你将不会积累所谓财富,
你将以慷慨之手分散你挣到或成就的一切,
你抵达你要去的城市,还没满意地安顿下来,就有一个不可抗拒的呼声召唤你离去,
你将被那些落在你后面的人讥笑嘲讽,
你接受了爱的召唤,却只能回报以离别的热吻,
你将不容许那些向你伸出手的人搂抱住你。
12
走呀!跟在伟大的伙伴们之后,做他们的一员!
他们也走在大路上──他们是矫健伟岸的男人──她们是最伟大的女人,
他们是宁静之海和狂暴之海的欣赏者,
他们驾过千条船、行过万里路,
他们是许多遥远国度的常客、遥远住处的常客,
他们是众多男女的信托者,是城市的观察者、孤独的劳动者,
他们停下脚,对着花草树木和岸边的贝壳沉思,
他们在婚礼上跳舞,亲吻新娘,热心帮助、抚育孩子们,
他们是叛乱的士兵、守墓人、抬棺人,
他们是旅行者,走过四季,走过岁月,走过年复一年的奇妙岁月,
同行的旅行者,处在各自不同的时代,
有从懵懵懂懂的婴儿时代向前举步的人,
有快活的年青人,有完全成熟的须眉男子,
有丰硕、不可企及、满足的成熟的女子,
有进入庄严的老年时代的男人和女人,
老年时代,平和、豁达,具有和宇宙相同的豪迈和宽广,
老年时代,自在地流淌,具有玩味的临近死亡的自由。
13
走呀!走上那无始无终的旅途,
去饱经历练,白天跋涉,晚上休息,
把所有旅途上的经历、把日日夜夜的经历融汇在一起,
在更加崇高的旅行的开端,再次把它们融汇,
不要心怀旁顾,只盯准你能达到、能经过的东西,
不要遐想时间,只盯准你能达到、能经历的时光,无论多么久远,
不要上下张望,只盯准那为你伸展、为你等候的大路,无论多么漫长,它为你伸展、为你等候,
不要留意别人,管他们信仰上帝或别的什么,只盯准你要去的彼岸,
不要奢望财富,只看好你所有的,享受那无需劳累和破费的一切,享受整个宴席而非小菜一碟,
要享用农场里最好的东西,富翁优雅的别墅,老夫老妻的纯洁祝福,果园的水果和花园的鲜花,
要享用你途经的人烟稠密的城市,
以后无论你去到哪里,要记得那些建筑和街道,
你遇到了人们,要从他们头脑里获取智慧,从他们心里采集爱情,
带上你爱的人一起走上大路,尽管你将把他们落在后面,
要知道宇宙本身就是一条大路,是许多大路,是走上旅途的灵魂之路。
为了让灵魂前进,要甩开一切,
一切宗教,一切具体的事物,艺术,政府──所有存在于这个星球或别的星球上过去和现在的明显事物,在沿着宇宙的宏伟大路前进的灵魂面前,都退避到了阴暗的角落。
男人和女人的灵魂沿着宇宙的宏伟大路前进,对于它,所有别的进步只是必要的象征和支持。
永远生气勃勃,永远向前,
气派的、严肃的、悲伤的、孤僻的、困惑的、疯狂的、吵闹的、怯弱的、愤世嫉俗的,
绝望的、骄傲的、多情的、有病的、受人欢迎的、遭人拒绝的,
他们在走!他们在走!我知道他们在走,但不知他们走向何处,
但我知道他们走向最佳──走向伟大。
无论你是谁,出来吧!无论你是男是女,出来吧!
你决不能待在屋子里睡大觉,虚度光阴,尽管那屋子是你盖的或为你盖的。
从黑暗的禁锢中出来吧!从屏幕后出来吧!
抗议没有用,我知道一切,让它们曝光。
看得出你跟别人一样糟糕,
从人们的笑声、舞步、吃吃喝喝,
从衣着打扮,从洗净修饰的脸上,
看得出一种秘而不宣的厌倦和失望。
没有信得过的丈夫、妻子、朋友来听心里话,
另一个自我,每个人的副本,躲躲闪闪隐隐藏藏,
无形无息走过城市的街道,在客厅里彬彬有礼,
在火车车厢里,在汽船里,在公共集会,
在男男女女的家里,在餐桌上,在卧室里,在一切地方,
穿着体面,笑容可掬,形象端正,死亡藏在胸腔里,地狱藏在脑瓜里,
藏在呢绒和手套下面,藏在缎带和人造花下面,
办事循规蹈矩,开口言不及义,
话说东拉西扯,从不触及灵魂。
14
走呀!走过奋斗和战争!
既定的目标不能撤回。
过去的奋斗成功了吗?
是谁成功了?你自己?你的国家?大自然?
现在仔细听我讲──事物的本质要求,不管什么样的成功,都必将产生某种东西,呼唤更伟大的斗争。
我的号召是战斗的号召,我为积极的反抗鼓劲,
和我同行的人必须全副武装,
和我同行的人要忍受饥寒交迫,遭遇顽敌和背叛。
15
走呀!大路在我们面前!
路是安全的──我试过了──我的脚实实在在地试过了──不要拖延!
把空白的纸留在桌子上,把没有打开的书留在书架上!
把工具留在车间里!把钱留给鬼去挣!
让那些说教中止吧!别理会学校里老先生的叫嚷!
让牧师在讲坛布道!让律师在法庭辩论,让法官去解释法律。
伙伴啊,我把我的手给你!
我把比金钱更珍贵的我的爱给你,
我先于说教和法律把我自己给你;
你会把你自己给我吗?你会来和我同行吗?
我们会彼此忠诚至生命的尽头吗?
该诗出自《草叶集》。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
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被公认为是美国的“诗歌之父”。1819年,惠特曼生于现今长岛。1823年,惠特曼一家移居到纽约布鲁克林区。惠特曼只上了6年学,基本上是自学的,他特别喜欢读霍默、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在做了两年学徒以后,惠特曼搬到纽约市。1835年,他返回长岛,在一所乡村学校执教。1838年至1839年期间,他办了一份叫做《长岛人》的报纸。他一直教书直到1841年,之后他回到纽约并当了一名记者。他也在一些主流杂志上担任自由撰稿人,或发表政治演讲。
19世纪40年代是惠特曼长期工作的第一个收获期:1841年他出版了一些短篇故事,一年后他在纽约出版了小说《富兰克林·埃文斯》(Franklin Evans)。第一版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出版于1855年,由12篇长篇无标题的诗组成。一年后,在《草叶集》的第二版,连同爱默生的祝贺信一同被出版。第二版有20组诗。
惠特曼于1892年3月26日逝世,他被安葬在哈利公墓(Harleigh),在他自己设计的墓碑下面。
许多现代诗人,不论是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还是智利的聂鲁达,或者是西班牙的洛尔伽,还是中国的郭沫若,都在一定程度上受过惠特曼(1819-1892)的影响。
《草叶集》简介
《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他所以给自己诗集取名为《草名集》,其寓意是在于“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 同时,“草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会想和希望。
《草叶集》具有沈郁郁的理想色彩。由于惠特曼对于处在上升时期的美国寄托着光明的希望。因此,他认为未来的美国,是“民主的大地”、“友爱的城池”,没有奴隶制,而总统、市长“只是有报酬的雇佣人”。由于对民主、自由的向往,他与1848年欧洲人民的革命斗争相呼应,激烈地反对惨无人道的蓄奴制度,歌颂为实现进步的理想而斗争的人们。他的著名诗篇《哦,船长!我的船长哟》就是痛悼为摧毁蓄奴制而被刺身亡的英雄、美国总统林肯而写的。
《草叶集》中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自我”色彩。不过,惠特曼诗中的“我”,是人民,是大“我”。他的诗通过“自我”来歌颂改造大自然、开放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如《我听美洲在歌唱》,诗人一开头就写道:“我听见美洲的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颂歌”。接着写他听到“机器匠在唱着”,“木匠歌唱着”,“泥瓦匠歌着”,……“白昼歌唱白昼所有的”,“晚间……张着嘴唱着他们的强健而和谐的歌”。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自我”,其实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草叶集》中的诗歌热情地歌颂了大自然。在惠特曼笔下,美好的大自然不是人的对立物,也不是人发泄痛苦的消极承受者,而是活跃向上的,是使人感受到自豪和满足的。如《大路之歌》、《自己之歌》等,都有讴歌了美国的壮丽河山,描绘出美国的森林、草原、田野、大海以及形形色色的自然景色,给人奋发向上的激情。
《草叶集》在艺术上,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创立了新的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