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古人是如何表达恨嫁的?

历史上古人是如何表达恨嫁的?,第1张

还没有结婚的80后女性,可以说是恨嫁团体的主力军,这是大环境造成的,其中也有个人意愿方面的原因,也就是单贵一族。

不管怎么说,只要你单着,就有人替你着急,自己也会产生一些想法。今天我们就看看历史上古人是如何表达恨嫁的。

因为古代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规矩约束,古时女子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翻阅古代历史,那些表达爱意的诗词歌谣也都是遮遮掩掩,含蓄不露。

爱恨情仇乃人之常情,所以尽管规矩森严,依然有人大胆抒发恨嫁之意。以南北朝时期民歌为例,其中就有很多这样直抒胸臆的作品。

有年龄大了嫁不出去,从而跺地喊天的,如“老女不嫁,踏地唤天。”(《地驱乐歌辞》)即便是放到现在,估计也没有多少人敢这样,毕竟我们要保持矜持。

还有想早点嫁出去,过日子论家计的,如“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折杨柳枝歌》)闺中女子多愁绪,这其中也包含了古人养女的无奈,母亲迟早都会变成娘家人。

还有嫁不出去,责怪父母的,如“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折杨柳枝歌》)说好的给人家做好嫁衣,把人家长发盘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感觉被忽悠了。

读了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以后,就会发现,历史上不都是死板的条条框框,还有劳动人民表现出来的热情泼辣,这才是最真实最可爱的历史画卷。

古人都这么直白了,你还怕什么,心中有爱,就大胆说出来。

原文

唧唧①/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②。不闻/机杼声③,惟④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⑤,问女/何所忆⑥。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⑦,可汗⑧/大点兵,军书/十二卷⑨,卷卷/有/爷名⑩。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⑾,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⑿,南市/买/辔头⒀,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⒁。旦⒂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⒃/鸣啾啾⒄。

万里/赴戎机⒅,关山/度若飞⒆。朔气/传金柝⒇,寒光/照铁衣(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Ⅱ)/坐明堂。策勋/十二转Ⅲ,赏赐/百千强(Ⅳ)。可汗/问所欲(Ⅴ),木兰/不用(Ⅵ)/尚书郎(Ⅶ);愿驰/千里足(Ⅷ),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Ⅸ)/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Ⅹ);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Ⅺ)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Ⅻ),对镜/帖花黄一。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市集里四处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在西边内房的坐榻,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旧时女子的装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① 唧唧(j ī j ī):织布机的声音。

②当户织 :对着门织布。

③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

④惟:只。

⑤何所思:想什么。

⑥何所忆:思念。

⑦ 军帖:军中的文告。

⑧可汗(kè há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怡者的称号。

⑨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⑩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⑾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⑿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⒀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⒁ 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

⒂旦:早晨。

⒃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⒄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⒅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

⒆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过。

⒇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Ⅰ) 铁衣:铠(kǎi)甲,古时军人穿的护身符装。

(Ⅱ)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Ⅲ)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十二转为表示多数,非确指

(Ⅳ)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Ⅴ)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Ⅵ)不用:不愿做。

(Ⅶ)上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Ⅷ)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Ⅸ)郭:外城。

(Ⅹ)扶将:扶持。

(Ⅺ)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Ⅻ) 著:通“着”,穿。

一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二 帖花黄:贴,“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三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三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地走,并排跑。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编辑本段]相关背景

作者资料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

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文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

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第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南朝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璧。

乐府诗的简介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南方民歌的细腻委婉清秀大相异趣,显示出北朝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二、赏析

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凉州词二首

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此篇的诗旨、诗艺和风俗背景,前人基本约言点出。《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抓住了此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

从抒情主人公的主观心态看,“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无觅。全诗三章,“庶士”三见。“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爱情。青春无价,然流光易逝。“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鲜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罗丹艺术论·女性美》)。如今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不能不令人情急意迫。青春流逝,以落梅为比。“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这也正一遍遍在提醒“庶士”:“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曲》之忧心“无花空折枝”,似乎深有《摽有梅》之遗意。

从诗篇的艺术结构看,“急”就急在三章复唱而一步紧逼一步。重章复唱,是《诗经》基本结构。但从诗意的表达看,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重章之易辞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渐进。《召南·草虫》首章末句“我心则降”、次章末句“我心则说”、末章末句“我心则夷”,即为语虽异而情相类的重章之易辞申意。《摽有梅》则属于重章之循序渐进。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到中唐无名氏的《金缕曲》“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从《牡丹亭》中杜丽娘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叹惜“花谢花飞飞满天”;以至闻捷《吐鲁番情歌》中的“苹果树下”和“葡萄成熟了”这两首名作,可以说,无不是这一原型模式的艺术变奏。然而,《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却更为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过着居野泽,逐水草,以畜牧为业,以狩猎为生的生活。浩翰的沙漠,广袤的草原,培养了人们粗犷、博大的胸怀,居无城郭常处,以穹庐为舍,各部落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父子男妇相对踞蹲无礼的习俗,造就了人们质朴、坦率、真诚的性格。

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没有中原汉族那种繁缛的礼教约束,也没有严重的压抑人性等级森严的政治统治,因此,他们可以坦诚地、直率地、无须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北朝民歌中有一曲叙述畜牧、射猎、爱情紧密结合的《地驱乐》,其辞曰:青青黄黄,雀石颓唐。槌杀野牛,押杀野羊。驱羊入谷,自羊有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侧侧力力,今郎无极。枕郎左臂,随郎转侧。摩捋郎须,看郎颜色。郎不念女,各自努力。

这是一曲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民歌,关于南北朝时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的婚姻习俗,在我国史书上多有记载。《后汉书》云,其嫁娶,则先略女通情,或丰岁百日,然后送牛马羊畜以为聘币。又云,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咽宴毕,然后配合。还云,婚姻之法,二家相许竟,辄盗妇将去,然后送牛马机聘,更将妇归家,待有孕,乃相许,随还舍。

由以上史料可知,《地驱乐》一诗,描写和叙述的是青年男女从射猎、畜牧、求爱、欢娶、通情、配合的全过程。老女不嫁,蹋地唤天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北方少数民 族年轻少女那种粗犷质朴的性格。枕郎左臂,随郎转侧,把青年男女欢合的情形,表露无遗。语言朴实,心境坦诚,没有丝毫的羞涩之感。摩捋郎须,看郎颜色,又表现了他们心心相印,情意胶合,相互间深深的爱恋。纵观全诗,表达的感情粗犷而不粗野,质朴而不庸俗。《折杨柳枝歌》也是一曲描写爱情的歌,诗中描写了一个年轻少女以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诗曰: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敕敕何力力,女子等量齐观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直言快语,无遮无掩,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是对阿婆的谴责和埋怨,但却没有悲观的色彩,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在性格上和南朝汉民族的明显不同之处。这里,我们可以引一首南朝的内容相同的民歌作一比较。《子夜时歌》其一曰:寒鸟依高树,枯木鸣北风。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

对得不到的爱情,遮遮掩掩,内心是何等的悲伤!而表达却指东说西。

又如《读曲歌》一首云: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失去了爱情,等于失去了生活的情趣。而抗争的办法是何等的软弱无力!

然而,北朝民歌,绝无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他们可以主动地、大胆地、直率地、坦诚地、去寻求,公开地、毫不掩饰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爱心。《捉搦歌》就是这样的诗篇。歌辞曰:粟谷难春付石臼,弊衣难护付巧妇。男儿千凶抱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禅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

诗句明快爽朗!男儿千凶饱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这是大声的呼唤,公开的宣讲,男子就是给人吃饱饭的,女人就是生儿育女的,这里只音毋,读wǘ,即不的意思。老女不嫁,是不会生孩子的呀!这就说得多么粗犷坦诚,大胆而又真实!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生男女是要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两个人结纸吧!这种求爱的态度和语言,是何等的直爽、大胆、坦荡、干脆!

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女孩子小时候是爱母亲的。长大了就该爱丈夫了,我们早点结婚吧,结了婚你当家!

论家计是鲜卑族的一种社会习俗。也是一种美满幸福家庭的标志,妇女专持门户,也是人们对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追求。

《颜氏家训》在讲到鲜卑族这种社会习俗时说: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何不早嫁论家计正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爱情及家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爱,是人类的天性,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 ,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美学思想和对美的追求。民歌,是一个民族的美学思想最原始的材料。从以上引述的材料可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他们的爱是质朴,也是坦率真诚的,甚至是肆无忌惮、无所顾忌的。

这,正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固有的民族性格美! 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一直过着散居野泽,随逐水草,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不斋资粮而饮食足的游牧征战生活。特定的生活环境,各部族间不断地互相攻战侵伐,形成了他们特殊的美学国想和对美的追求,这就是贵壮尚武、尊强崇健的社会习俗。关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这种社会习俗,我国史书上也多有记载。

《史记·匈奴传》云:匈奴族、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为食。力能弯弓,尽力甲骑,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又云,其战,人人自为趋利。善为诱兵以歼敌。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又云,匈奴习俗,有勇健能理讼决斗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学而部众不敢违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其俗,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弱食其余。

这种贵壮贱老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人们贵壮尚武、尊强崇健的美学心理和审美趋向。《企喻歌》就是一曲歌颂壮健尚武精神的民歌。其辞曰: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牌子铁裲裆,尾桑。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前头看后头,齐著铁衤瓦。。

诗的第一节,歌颂了勇健的男儿们,他们结伴不多,却非常有力量,他们征战一处,就象经天的鹞鹰,被攻战者,就如同群雀一般,纷纷躲避,仓皇逃窜。第二节,是歌颂他们一边放牧,一边练武的情形。第三节是写牧民们出征前的雄壮场面。真是军容整齐,雄姿英发,所向无敌!

健壮而武艺超群的人,可以被人们推为大人,强大的部落,可以征服其他部落充当盟主,呈令一时,威震四方。因此,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武艺高超的壮者、健者、强者。

《折杨柳歌》中写道: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他们希望通过战斗、角逐、比武,战胜对手,使自己成为人们崇敬的英雄人物。

人们对壮者、强者表现出由衰的敬慕和佩服。《琅琊王歌》中写道:客行依主人,愿得主人强。猛虎依深山,愿得松柏长。快马高缠鬃,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

人们歌颂强者,愿意依附于强者,追随武艺超群的人,一则是自身获得保护,同时,也使自己在强者的手下,施展才能,在征战侵伐中,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改善自己的生活待遇。《幽州马客吟》一曲中写道:快马常辛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赢马,有钱始作人。

有了财富,才获得做人的资格,财富从何而来。就是剿--攻战侵伐。要在战斗中获得胜利,当然就得强壮、勇健、武艺超群。不然,就会当俘虏,或被对方杀掉。由此可见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社会的物质基础密切相关。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由于他们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培养了他们特有的一种高亢激越、豪迈奔放的民族情怀。最能表现这各种民族情怀的民歌首推《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里,诗人用高亢激越的情怀,豪迈奔放的语言,歌颂了游牧民族的草原生活。苍苍是天,茫茫厚土,牛羊在牧草中时陷时现,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啊!

天高地阔的草原,不仅给牧民们送来丰盛的畜牧产品,还培养了牧民高亢激越、豪迈奔放的情怀,同时,由于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和游牧社会不断发生的争抢劫夺,牧民们的灾难也是深重的。人们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也就训练了人们一种雄浑、悲壮、豪迈、顽强、坚贞不屈的意志。不论在什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们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战斗下去。

《紫骝马歌》是一曲描写战争导致人无家可归的民歌,其辞曰: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北人恋土,尽管他们无城郭常处,随逐水草,但是,一去数千里,对故处的游牧之地,还是深深怀念的。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只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才能获得战斗的胜利,《陇头歌》一曲,写的就是一位掉队的战士,战胜困难,追赶大部队的事。诗曰:陇头流水,流离西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看秦川,心肝绝断。

诗的主人公在战斗中掉了队,天寒地冻,旅途艰险,寒不能语,舌卷入喉,但是,我们的主人公仍是坚忍不拔,兼程前进,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慷慨激越,豪迈奔放,乐观欢快的情绪,在北朝文人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北朝诗人温子升的几首乐府民歌,就是很好的说明。

乐府民歌《白鼻》歌辞曰:少年多好事,揽辔向西都。相逢狭斜路,驻马诣当垆。

又,乐府民歌《凉州乐》曰: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

汉族诗人曰:春风不度玉门关,又曰西同阳关无故人。可是,在北朝诗人的笔下,却是那样的高亢激越,豪迈奔放、乐观欢快。 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象北朝民歌那样敬重女性,歌颂女中豪杰的现象,在汉族统治者心中,就认为女子是小人,是祸水,是乱天下的罪魁祸首,对待妇女问题,汉族文人多采取鄙视的态度,根本谈不上对女中豪杰的赞扬和歌颂了。可是,在北朝民歌中,歌颂女杰的诗,却是屡见不鲜。《李波小妹歌》是其中的一首,其辞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诗中集中歌颂了李雍容这个女中豪杰,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她是那么的英勇善骑、武艺高强啊!

《折杨柳歌》是一曲描写少数民族女子要随丈夫上战场的事,歌辞中写道:腹中愁为乐,愿做郎马鞭。出入郎臂,蹀座郎膝边。

她的丈夫可能是一个汉族青年,以歌相劝,折柳相送,她气愤地说道: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人歌!

因为,她决心要随郎上战场,于是,提出了与丈夫比武的请求,诗中写道: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要和丈夫决一雌雄,只有少数民族的妇女可以这样做。

《后汉书》云,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谋用妇人,唯战斗之事乃自决之。又说,父子男女相对踞蹲无礼。就是说,女子在家中和父母丈夫具有平等的地位。

北朝民歌中描写妇女英雄行为最好的是《木兰辞》。木兰,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女,在父亲无力出下的情况下,她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她武艺高强,所向披靡,在十二年的征战中,她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位巾帼英雄。她一心报国,不求名利,视高官厚禄如粪土,战争胜利后,又回到家乡,成为一位普通妇女。战功卓著而本性不改,这种高贵的本性,是一种崇高的美德,是永远值得歌颂。 北朝民歌和当时南朝民歌最大的区别,不仅在所描写的民族性格、社会习俗、人的情怀、人性特征上不同,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南朝民歌仅限于个人性情的抒发,而不注重民歌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北朝民歌特别注意诗歌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的。这个社会作用,不仅表现在它们的扬善,而且特别是用民歌来惩恶,对社会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

《高阳乐人歌》就是一曲揭露统治者及其爪牙巧取豪夺、横行乡里、为非作歹的民歌。其辞曰:可怜白鼻,相将入酒家。无钱但共饮,画地作交赊。何处蹀来,两红似火。自有桃花客,莫言人劝我。

高阳王,魏孝文帝的弟弟,据《魏书·高阳王传》说,此人识怀短浅,不学无术,因为他是皇帝国戚,依仗权势,巧取豪夺,权极人臣,富兼山海,僮仆六千,妓女五百。他的走狗、爪牙也仗势欺人,横行乡里。《高阳乐人歌》对高阳王的走狗和爪牙为非作歹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

北朝民歌把自己讽刺、揭露、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北朝的最高统治阶层,这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咸阳王歌》就是这样一首民歌。其辞曰:可怜咸阳王,奈何做事误。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踏霜与露。洛水湛湛弥崖长,行人好得度?

咸阳王,亦是魏孝文帝的弟弟,孝文帝死,他欲发动政变,夺取皇位,事发逃跑,欲渡洛水、黄河,逃回故都平城,未及渡河而被擒,人们编造了这首民歌,予以批判和揭露。

《陈留章武歌》,也是一曲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民歌。其辞曰: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 陈留,是指陈留公要崇;章武是指章武王拓跋融。《魏书》载,灵太后胡充华,一次反把大臣们带到国库里对大臣们说,这些东西,你们任意拿吧,李崇和拓跋融贪财心切,因拿的东西太多,一个扭伤了腰,一个摔断了腿。人们编此民歌,对他们的贪婪行为进行辛的讽刺。

《狐非狐歌》,也是一曲揭露北朝最高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民歌,歌辞曰: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啮断索。

据《魏书》载,公元534年,宇文泰强迫魏孝武帝迁都长安,高欢在邺城立元善见为帝,称孝静帝,北魏分为东、西魏。公元557年,宇文泰夺取西魏政权,建立北周。此诗就是对宇文泰篡夺西魏政权行为的讽刺。

因为宇文泰小名叫黑獭。獭这种动物,既像狐,又非狐;既像貉,又非貉。故诗中说他狐非狐,貉非貉。索是指北魏拓跋鲜卑族的统治者,因为他们把头发编成辫子,称为索发,南朝人称他们为索虏。所谓咬断索就是夺取了拓跋鲜卑族的统治权。

《青雀子歌》是揭露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的事。其辞早:可怜青雀子,飞入邺城里。作巢犹未成,举头失乡里。寄言与父母,看好新妇子。

青河王之子元善见,公元534年,被高欢立为东魏皇帝,历史上称孝静这,建都邺城。十六年后,即550年,高欢公子高洋迁孝静帝于晋阳,并告知他的父母把孝静帝看客起来,他回到邺城后,一举夺取东魏政权,建立北齐。诗歌针对高洋的作法,予以讽刺。

北朝民歌,词义贞刚,重乎实用,就是说,北朝人认为,民歌应该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予以强烈的反响和抗争。民歌不应该,也不是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人行为,它是时代的风雨表,它应紧密地和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以歌为武器鞭挞和揭露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丑恶的现象,以抒发人们的愤怒和不满,这是民歌的社会和用之一,它深刻地蕴含着人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784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