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影评解析

满江红影评解析,第1张

满江红》是岳飞写的一首词,本片选用这首词作为题目又是知名导演的贺岁片,想必少不了英雄和家国主题,原以为是像历史片直接讲述岳飞,没想到背景却选在岳飞被陷害后的第四年,健翅已远,英雄的身躯逐渐消失,故事从一个无名小卒讲起。这样的历史架空题材不由得想起三国志战略版拍的一部短剧《川流》,讲述赤壁之战同样一个无名小卒与历史大人物的对话,最后结局依然是火烧赤壁,但达成这个结局的过程却是可操作的,用小人物的视角带我们看古时风物,亲身接近历史大事件。这种视角的出发点是平民,因此更容易让我们看到平民,也就是看到史书中没有记载、垫在帝国马车下的尘埃,抛却成王败寇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回到脚踏实地在时代变动中左右逢源努力求生的普通人。

故事开头还在处处布局,层层推演,从追查刺杀金使的凶手到追查金使的密信,从舞姬调查到更夫到亲兵统领王彪,主角张大在威逼下支支吾吾地认出金使放信的皮囊,然后被秦桧用玩玩的心态派去找信,给观众的感觉是赶鸭子上架,张大完全是为了活命随便编的瞎话,走一步编一步,这样也更符合喜剧的元素。但后面随着人物关系的一点点挑明,知道张大这一系列弄巧成拙原来都是早有预谋后,故事的主题从“看一个小兵在豺狼虎豹间周旋保命”又变回了抗日奇侠一般的英雄故事,虽然这样为后面的剧情推进提供了必要基础,但我认为这是一处败笔。张大的身份从平民变成英雄后,岳飞精神就成了一种传承,是某些非凡之人的专属,而不是落红护花般弥散到每一个大宋军民的心中。

整部**除去结尾前面的人物关系、心理、行为梳理刻画的都不错,尤其是从明争暗斗中展现出许多中国特色的帝王权术和宦海诡谲,半露不露的说话艺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看得颇为过瘾。比如一封信拿到手却没有人敢看,看了就要负责;你我在场把你杀了那任何理由都是我说了算;哪怕再小的事也需要一个理由;哪怕再离谱的理由只要能拿出来就能用等等封建官场的“潜规则”。还有直到结束依然无法盖棺定论、半信半疑的台词。例如武义淳亲口给张大和何立说朝廷的武贵妃是他的姑母,但秦桧却给何立说他只是恰好姓武罢了,究竟是秦桧诈何立故意让他放纵,还武义淳诈何立让他误以为自己有背景,一直到结束都难以断定。如果是真的,那么朝廷里许多非议秦桧是奸臣皇帝依然派他作为主管议和,但身边又安排武义淳这么个外戚做副总管掣肘是帝王常用的制衡之术。一可监督,二赐金牌可以随时代皇帝远程操控军队。

孙均只想爬上高位,借张大追查的机会直接公报私仇做掉上级王彪,不可谓不心狠,但是对待密信却一再避而远之,因为知道的秘密越多死的理由也就越多,这不可谓不聪明。他是一个纯粹的利己主义者,被张大拖到泥潭里沾了一身的污水,最后即便没有张大精忠报国的大义凌然也因为淌得太深不可能全身而退,早晚要跟秦桧决裂。倒不如顺了他们的宏愿,既能脱身又能得个好名声实现个人价值。于情于理这个人的摇摆都是合理的。

何立是秦桧一手提拔的人,混官场的哪有什么人情世故,都是利弊权衡,尤其是这种搞阴谋手段的人。秦桧得势一天他就要当一天的狗,做肮脏的事;秦桧若不得势,他都是秦桧提拔来的,要么尽力把秦桧扶正,要么跟着一并被清算。而秦桧自己呢,脏活累活交给何立,出事了还能让何立背锅,无非再换一根拐杖,自己作为幕后主使不仅清闲而且安全。所以无论如何何立一边卖力办事一边又努力寻找秦桧的把柄,这样才能形成平等的利益联盟。前半段他在追查信的过程中逼问瑶琴,谈笑间杀了一个人可见心黑手狠不择手段;抓到刘喜后说放了烟花谁过来同伙就是谁,然后又让前来的三人捅刘喜自证清白,既能一招试三人,又能让他们手上都沾血可谓头脑清晰精明算计。但是后半段知道密信是秦桧通敌的证据就有些急于求成,和带着免死金牌的武义淳针锋相对、放任张大和瑶琴单独见面、看张大被用刑后的松懈、以及最后带瑶琴见张大时的大意,足见此人计谋、手段之高,实为秦桧所传;但心性稍逊,不愧“后生”。还有他从头到尾喜欢用的机关匕首,以及爱玩游戏的爱好,都为这个角色增添了特色。

秦桧是剧中最大的反派,但是提及他陷害岳飞的事时说辞是议和有利百姓和国家安宁,我们听着荒谬可从他嘴里说出来也可以增添一份看历史的眼光,万邦来朝的大汉打空了三代人的积蓄,军队的每一声振呼都要由天下百姓买单,没有人喜欢战争。但是,你有没有和打不打是两回事,即便为了百姓休养生息不让岳飞领兵远征,也至少要有适当的军备,哪怕让岳飞贬为庶人也比直接将帝国栋梁连根拔掉要强。

张大依然是同样的问题,前半段是普通人的身份,用灵巧和智慧在大佬间周旋,但是后半段知道了配合他周旋的都是自己安排好的托,惊喜感有些下降。前半段游刃有余,被逼亲手刺刘喜后出门大哭,本以为是真情流露但哭着哭着骂何立残忍的过程中还不忘把自己和孙均绑在了一起;后半段身份被看穿后却只能打感情牌。不过这也让观众再次认识到张大有了团队但仍然是底层群众,无兵无权,任人宰割。

最重要的结局。因为前半段有悬疑成分,各方博弈才显得精彩,后面身份一一揭露“瑶琴是张大老婆”的苦情戏、“其实那个是我替身”的夸张翻转、“我不杀你是要留着你被人唾骂”的神奇理由、“这下几千人都知道了你就杀不了了”天真的想法等等展开都拉低了前面生死博弈的水准,让它成为一部不错的网剧,而不是贺岁片。但仔细一想,一切又好像是最好或者说迫不得已的安排。瑶琴是张大老婆,也就是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的软肋,这样才能顺水推舟把张大逼到绝境,没有退路的话才能信,没有退路了才能让人放松警惕。在结尾秦桧被迫朗诵满江红词的时候是整部**情感升华的最高点,由一个反派朗诵正派的词来带动大家的情绪,怎么想都感觉有点怪,所以要安排一个假秦桧,并且这个假秦桧悄悄记下了岳飞绝笔流传时间也是“自己人”。秦桧身边的武义淳和何立全都想要抓住他的把柄,就连他倾心培养的替身都日日夜夜念着岳飞的词,如此众叛亲离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派的待遇。这个替身的设计也能圆上前面的不妥:岳飞遗言连秦桧本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张大一行人筹备几年不惜性命敢赌这个谣言是真?因为真正见过遗言的替身在传播。为什么秦桧这样一个小人能记住除之后快的政敌写的抒发豪言壮志的词,总不能因为秦桧也很感慨仅仅是立场不同不得已才害死岳飞的吧?因为那就不是秦桧!还有为什么刀架脖子上都不杀秦桧,因为这是历史架空题材,只能杜撰历史没有描写的过程,不可能改变历史的结果。

再说本剧的戏剧和严肃元素,戏剧元素对剧情节奏的调节作用不用多说,值得一提的是与官场斗争的结合,说是戏剧其实更偏向黑色幽默,不仅没有戏谑甚至更偏向真实。韩信被杀时吕后召见入宫,关到笼子里让一群宫女乱棍打死;解缙编纂完《永乐大典》,朱棣仅一句“解缙安在哉?”入了锦衣卫的耳朵就成了“解缙还活着呢?”于是寒冬腊月解缙被灌醉后丢在了风雪中冻毙。历史,是一本鲜血淋漓的书,它的幽默建立在白骨如山,微微一笑,覆国倾城。结尾全军复诵《满江红》有点歌剧的味道,我的理解是**选择让结局走情感路线,而不是剧情路线,毕竟伏笔都收完了,最后就煽煽情吧。

这部《满江红》看完我依然不太清晰“红”的是什么?是追随岳飞精神的岳家军吗?为了让秦桧亲口朗诵《满江红》然后全部牺牲就是“红”吗?我觉得《满江红》应该是一种决心和血气,是失地之于国家,将士之于百姓,匹夫之于民族的一种浩荡之气,是辛弃疾临终前高呼的:“杀贼!杀贼!”这不是一两个脸谱就能撑起的意向,没有黄沙,没有铮鼓,何来得“凭栏处”?

中国文学》“岳飞”条说: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一首,以“不见于岳飞之孙岳珂的《金陀粹编》中,至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袁纯所编《精忠录》始加收录,故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今人夏承焘《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等文,皆对此词作者、作年提出疑问。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此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实非后人所易伪托”[1]。作为海内外学术界一直争论未决的悬案,“愚者千虑”,坚信其真伪的症结在于:认为是岳飞的杰作的人(真作说),对作者没有确切的论证,对作年其说不一莫衷一是,而对贺兰山的解释又于理未安。一些深信两位大师的疑问,认为是明人拟作的人(伪托说),则忽略了此词经历的坎坷,对贺兰山又未作全面的历史的考察,更提不出有力的佐证。两方既难于自圆其说,也没法说服对方。于是,《辞海》“满江红”条便说“相传为岳飞所作的‘怒发冲冠’一首,最为有名” [2],《中国通史纲要》讲到南宋的词[3],则称“相传岳飞写的《满江红》也是著名的词 ”(相传说),而“实持两端以观望”了。对于这三种说法,如果沿波讨源,根据八十年代两个重要的发现,以及《明史》的确切记载,那就完全可以断定岳飞《满江红• 写怀》(怒发冲冠)绝非明人所能伪托,而只能是岳飞的作品。

智者千虑而为所见局限

人所景仰的国学大师余嘉锡(1884—1955)怀疑岳飞此词为明人所伪托:岳珂《金陀粹编》没有收录,且不见于其他宋元人的记载或题咏跋尾,而赵宽岳坟词碑也未说明来历[4]。愚以为,这是他忽略了此词经历的坎坷,而且也许未能见到《精忠录》所致。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5月,浙江提学副使赵宽为杭州西湖岳坟书《满江红》(怒发冲冠)、立“岳武穆王词”碑,没有词题,末句作“朝天阙” [5]。这绝非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赵宽写了《精忠录• 后序》,赞扬岳飞的品德,可“立教化之端,励人臣之节,使忠良知所勤,而乱贼知所惩” [6]。无可争辩,他是为岳飞那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所感动,又有了任浙江提学副使的机会,才毅然决然书词立碑的。而1980年12月,在河南汤阴县城岳王庙(内设岳飞纪念馆)中,发现了一块嵌在墙上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碑,为英宗天顺二年(1458)庠生王熙所书,末句作“朝金阙” [7]。毋庸置疑,这和《精忠录》所收都是来自民间,而且绝非偶然的。两碑分别出现,影响逐渐扩大,并成为珍贵的实证。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大学士徐阶编《岳武穆遗文》(附录于其《岳庙集》后),就据岳坟词碑抄入其中。而在元明杂剧传奇中,诸如《岳飞破虏东窗记》(有题《秦太师东窗事犯》的)、《精忠记》、《精忠旗》、《翻精忠》,凡用此词的末句都作“朝金阙”。其实“金阙”即“天阙”,两者都是对皇帝居住的京城宫殿的美称[8]。而所以出现异文,那就涉及此词的坎坷经历了。

在岳飞改定此词刚一年,竟被诬“意欲谋反”而冤死,且词中对赵构、秦桧的投降卖国流露着愤恨。岳飞冤死时,被簿录其家,“奏议文字同遭毁弃”;发还文稿时,“其佚篇盖不可殚数”;“飞之零章断句,后人乃掇拾于蠹蚀灰烬之余” [9]。而岳飞冤死后,奸贼秦桧及其党羽仍窃据相位,“至孝宗始荡涤无余” [10]。是后来理学家朱熹(极少赞许武人)一再说“岳侯识道理”、“亦大段是有见识”,民族英雄文天祥也称颂岳飞“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11],他的诗文才逐渐受到重视并为世人所知的。显然,此词遭遇的不幸正是当时难于流传的根本原因,而终于留存至今也说明了毕竟人心是不可侮的。

至于岳珂专为其祖辨诬编纂的《金陀粹编》,作为岳飞传记资料汇编而未能收入此词,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当时尚未发现。尽管他与其父不遗余力,终生搜求,一再补充刊印,终究无法收入。其次,也很可能是遗漏了。《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与同样保存了岳飞手迹的《书简尺牍三章》,岳珂均未能收入(其中收词只有《小重山》)。而1133年,岳飞“题诗青泥市萧寺壁间”,因无人告知岳珂也被遗漏了[12]。时至今日,王瑞来还发现了岳飞《送轸上人之庐山》诗[13]。再其次,此词确有打破作词惯例之处(详后)。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联,“壮志”与“壮怀”微嫌重复,且出句与对句意义相同,是为“合掌”,犯了诗家的大忌。岳珂精通词学,精于鉴赏,因而不愿把其祖有“毛病”的作品选进“粹编”,或许也是未收入的一种可能性。降及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压抑汉族的民族英雄。然而,“公论在野人”。不管蒙古贵族的统治如何残酷,居于正统地位的诗文态度如何,俗文学——杂剧照样歌颂岳飞,此词在民间依旧代代相传。因此,出现异文不仅是难免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充分说明了人民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人,未见于宋、元人的记载或题咏跋尾也就势所必然,而不必奇怪了[14]。

湮没300余年后,形势才出现转机。明正统十四年(1449)8月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蒙古族瓦剌部掳走,扣留一年始归。后历代宗、英宗、宪宗、孝宗约70年,为明代的中衰时期。延及武宗、世宗时代,其统治进入很腐朽的阶段。皇帝宠信曹吉祥、汪直、李广、刘瑾等宦官,政局常不稳定。蒙古族瓦剌部鞑靼部经常侵袭掳掠,刘通、石龙、侯大苟、蓝廷瑞、刘六、杨虎等领导的流民、矿徒起义此伏彼起,庞大的军费开支,更兼朝廷的穷奢极侈,导致财政危机日益加深[15]。时局与“靖康之难”以后的南宋初年非常相似,动员全国上下奋起抗敌卫国就成了当务之急。时势需要民族英雄了,岳飞才取得了应有的地位。不过,早在岳飞被害后,朱仙镇人民即暗地串连建庙,秘密祭祀,历尽金、元统治时期。到明初(1368年),朱仙镇共有四座岳庙;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朝廷出面建庙,武宗正德四年(1509)又加以扩建[16]。代宗继位后,大学士徐珵(后改有贞)奉命前往汤阴,经查证落实奏准,于1450年在城内修建了岳飞祠,敕赐榜曰“精忠之庙”[17];1458年,王熙为书岳飞《满江红》词碑。在这前后,朝廷又将杭州原祭祀岳飞的“褒忠衍福寺”正式改名“岳王庙”,并赐额“忠烈”;之后,屡有修葺拓展。而宜兴、九江、武昌等地早就修建了岳飞祠庙。祠庙的纷纷修建,一再为岳飞书词立碑,《精忠录》和《遗文》的成编,实为形势发展使然。这一切,能够初步判定《满江红》(怒发冲冠)只能是岳飞作的。不宁唯是,在前述三种可能性中,无论《金陀粹编》属于哪一种,岳珂终于未收也绝不能证明岳飞确实未作。明清出版的《岳忠武王文集》、《宋岳鄂王文集》所收的都比《金陀粹编》的多,并且都有《满江红》(怒发冲冠)。这个颇具说服力的旁证也说明了此词为岳飞所作是确定不移的。因此不能不说,余先生智者千虑而为所见局限,有点疏失也就理所当然了。

作者作年不容争辩

1983年,在浙西江山县(古名须江),收集到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从其卷14《诗词歌赋》集中,发现了岳飞在绍兴三年(1133)赠祝允哲(官居大制参)的《满江红》及祝的和作[18]。现将原词略变格式抄出,并录出流传到今天的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以便对照研究。

岳飞《与祝允哲述怀》(调寄《满江红》):“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阒。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和岳元帅述怀》(原调):“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揣情度理,《写怀》应当是岳飞后来在特定环境、特殊心态中,以原作《述怀》为基础(保留41字),吸收和作的一些词语(10字),表达自己轻视过去(已建勋业不足道)、神往未来(赶走金人,收复失地)的尽忠报国的“壮怀”(新增42字),从而写成了这首慷慨激昂、大气磅礴,永远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的绝妙好词。而抓紧年富力强的大好时光,为国家为民族洗雪奇耻大辱,则是两首一以贯之的。

岳飞这一震古烁今的壮志宏图由来绝非一朝,完全有理由说自他1122年应募从军即已开始萦回脑际。经过抗击女贞贵族入侵军的战斗洗礼,1130年6月,他发誓要“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8月,他向朝廷尚书省陈述个人愿望:逐步收复“故地”,以少快“平生之志”,略尽“臣子”之节;1132年7月,他重申“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是自己的志向;1133年夏,他在平定游寇、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紧张战斗中,仍然念念不忘雪国耻、复金仇;1134年夏,他上奏赵构,正式提出“直捣中原,恢复故疆”的建议[19];1136年夏,他主动率军北进,相继克复了伊、洛、商、虢一带;1140年6月,他大举北伐,计划攻取汴京(今河南开封),北渡黄河,去收复河朔的大片失地。他历经这一切的充实、凝炼、升华,蓄之也久,其发也烈,满腔忠愤喷薄而出,《写怀》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它是岳飞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自然流露,矢志不渝地拯救沦陷区人民的真挚情感的生动写照,掷地作金石声的千古不朽的光辉篇章。

以《中国文学》所收彩图《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石刻》,前书“调寄满江红”、后题姓名盖印章[20],必定拓自汤阴岳庙中另一块“相传为岳飞手书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碑刻[21],均无词题;且尚未发现岳飞此词真正的手迹;因而王力先生说“这首词没有题目” [22]。唐圭璋《全宋词》第二册,《满江红• 写怀》(怒发冲冠)词后注曰:“岳集卷五”;第一册“引用书目”中列有“岳集五卷”,下注曰:“宋岳飞撰,明徐阶编,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23]“岳集五卷”即《岳庙集》,“岳集卷五”即《岳武穆遗文》,《四库提要》是析出分别著录于史部(卷60)和集部(卷158)的。由此证明,词题《写怀》是唐先生据其内容加上去的。以其准确鲜明、合情合理,而为学术界欣然接受了。

特定环境,换言之即写作年代。而这,有建炎初年、绍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十年、十一年诸种说法(所据选本论著从略)。愚以为,当是改定于绍兴十年(1140)秋。

这年7月,经郾城、颍昌两地的恶战,岳家军击溃了金兵的主力,毙其统军上将夏金吾(兀术之婿)。后又大败之,金兵全线崩溃。中原大震,金人大恐,恢复河山的形势空前大好。两河豪杰李通等帅众归岳飞,金人动息,山川险要,飞皆得其实。中原尽磁、相(今河北磁县、河南安阳)等8州之地,皆期日兴兵与官军会;其所揭旗,以“岳”为号。自燕京(在今北京城西南隅)以南,金人号令不行。兀术欲佥军以抗飞,河北无一人应者。金将乌陵思谋等8人,或谕部下“待岳家军来即降”,或“密受飞旗榜”,或约定以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岳飞上奏高宗:“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而我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24]当他满怀胜利信心、异常兴奋激动,正准备向汴京进军时,赵构、秦桧以“金字牌急递”,命令立即退兵。他愤惋泣下,无可奈何,师还鄂州(今湖北武昌),所复地尽失。他深知“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恢复河山的壮志没法实现了。在无比愤怒、万分沉痛中,他改写《述怀》,因而成就了这首壮怀激烈的千古绝唱。

“有比较才能鉴别”。诸种作年中,以主张绍兴六年者居多,也似乎言之成理。然而,还是远不如绍兴十年秋的无可辩驳。那一年,岳家军出奇制胜,攻占了伊洛商虢等地,因受到牵制,孤军无援,钱粮不继,不得已而又把大本营迁回鄂州[25],岳飞是沉痛的。这一年,岳家军以弱胜强,重创金兵,又有“河北忠义四十余万”配合,“力图依靠本部的力量攻取汴京”,但受到赵构、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阴谋破坏,在“金字牌急递”的“高压”下班师[26],岳飞则是万分沉痛、无比愤怒了。而按照“小商桥战后,岳飞得知河北一带形势大好”,“十分激奋”,作词“以明志”的说法[27],人们就有理由要问:为什么词中只有壮志难酬的凄怆,而毫无大胜在望的喜悦呢?!至于绍兴十一年秋所作的认识[28],那就更值得商榷了。“事到艰难意转平”。4月24日,岳飞与韩世忠、张俊一齐被解除了兵权。8月8日,赵构更罢了岳飞枢密副使的官职;他遂到庐山闲居去了。愚以为,在那种处境写词就应该类似其《小重山》(绍兴九年作):委婉含蓄地表达他“不满和议,反对投降”或“曲高和寡,知音难遇”,在舒缓宁静的语气中蕴藏无限的抑郁忧伤,从而两词的格调必然相同。但实际不正相反吗?(再详后)一言以蔽之,岳飞此词改定于绍兴十年秋是颠扑不破的。

王 越 伪 托 无 以 为 验

然而,久负盛名的词学大师夏承焘(1900—1986)除了肯定此词的爱国精神和历史作用,赞同余先生的论据以外,又断言“踏破贺兰山缺”,“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词中这样写,“正是作这首词的明代人说当时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29]。于是,“伪托说”除了把作者、作年视为最大的疑点以外,又认为“踏破贺兰山缺”是“全词最可疑的一句”[30]。其实,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已经明确指出,共有三座贺兰山:一在宁夏中部(卷52“陕西名山”),二在河北磁县(卷49“磁州”),三在江西赣州西北(卷88“赣县”)。可是,“真作说”或囿于所见,或失之拘泥,都咬定绵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边境、长达500多里的那一座,并进而曲为之说:“泛指金人占领下的西北一带关山”[31],“北方民族居地之泛称”[32],犹如“用西北、楼兰来说金兵”[33],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两方各持已见而互不相下,小小一座贺兰山遂大大影响着岳飞的著作权,颇为耐人寻味。

愚以为,只要对两方所持见解略加辨析,不仅“曲说”既于理未安、也与岳飞的“半生心志”大相径庭是彰明较著的,而且“伪托说”之荒谬也就毕露无遗了。一则正如夏先生所说:唐、宋及明代中叶以贺兰山入诗者,都是实指而非泛指、泛称。二则僻处西北的贺兰山当时属于西夏,宋金并未在那里打过仗,通晓地理形势、洞察金兵行踪的岳飞是绝不会去踏破它的。三则岳飞不是一般习用书本上的典故的词家(详后),而是一心救民于水火的民族英雄。他在下句中沿用“胡虏”、“匈奴”(名异实同)的蔑称、旧称,正如其题记、奏札、申状中的胡虏、金贼[34],都是为了准确地表达其“半生心志”。假若贺兰山犹如西北、楼兰也说金兵,那就既隔靴搔痒,又叠床架屋,更愚不可及了。四则据《明史•鞑靼传》的确切记载,元蒙灭亡后,其贵族退回大草原及东北各地。作为其遗民的鞑靼人对东北、西北的搔扰,从1450年起连年不断,1457年以后愈演愈烈。到1461年即入居宁夏河套,逼近陕、甘、凉;1495年更入据贺兰山后,以与河套相策应。势力更加强大,劫掠更加疯狂。直到弘治十一年(1498)秋,王越才首次击败鞑靼人于贺兰山后。史实清晰地显示了明军和鞑靼人交兵的轨迹。然而,岳飞此词则是从民间沿着元明杂剧传奇、《精忠录》(1455)、岳庙词碑(1458)、岳坟词碑(1502)、《遗文》(1536)的轨迹,历经300余年后,应时势需要而被发现的。两条各不相同的轨迹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交会了,又因为词中贺兰山确实难讲,于是抓住这种奇巧的偶合,也没有任何佐证,对此词的真正作者,就有人“宁信其为后人拟作而不敢遽以为真”了[35],就“不敢‘保证’”“真是岳将军手笔”了[36],就被徐著新怀疑为王越了。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

以愚管见,徐著新颇具代表性。他佩服孙述宇对此词的“质疑”(详后),并回忆了多次聆听夏先生的教诲之后,“推知”此词“假令不是王越本人所作,也极有可能是幕府中人所代笔,借岳武穆王之名,以鼓舞军中士气焉”。其根据是:王越有战功,取得了贺兰山大捷;王越能诗文,有《王襄敏集》[37]。

其根据能证成其推论吗?一、王越不具备写出此词的才力。据《中国文学》,王越并未跻身“明代诗人”行列,但岳飞却荣立“宋代词人”之林[38]。细检《王襄敏集》,殊属平庸。就选入《明诗别裁集》那仅有的一首《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七律)说,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由前后两半合成。“青山”和“黄叶”同在,难道真是“久历边陲”的王越所见?而“雁度西风白草新”也只有在南方才能见到吧[39]!无怪乎《四库提要》说王越:“诗文有河朔激壮之音,而往往伤于粗率。”[40]该集与《遗文》相距不可以道里计。再看汤阴岳庙中王越所题《谒岳王祠》,似抒情言志的小赋,但内容上表现上贫弱拙劣,辞不达理未举,而只剩下了冗长[41]。王越焉能出此绝妙好词?!二、王越生于仁宗洪熙元年(1425。一说宣宗宣德元年,即1426),也实在太迟了。早在南宋绍兴三年(1133),岳飞即有《述怀》一词。至于在王越登进士第(景泰二年,即1451)前后,由于种种可想而知的原因,他作伪的可能性小到没有;而明代任何人即使作伪,也不能一手遮天。因为到这时,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已经在民间流传300余年了!三、王越死得太快了。据《明史》本传记载:成化十一年(1475),王越因奸人韦英勾结势倾中外的宦官汪直,孜孜以求擢升;十九年(1483),“直得罪,言官并劾越。诏夺爵除名,谪居安陆”。“弘治七年(1494),越屡疏颂冤,诏复左都御史。”“复结中官李广,以中旨召掌都察院事”,被言官“交章论,乃寝”。十年(1497)冬,起用王越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十一年(秋),“越以寇巢贺兰山后,数扰边,乃分兵三路进剿。斩四十三级,获马驼百余”。“会李广得罪死,言官连章劾广党,皆及越。越闻忧恨,其冬卒于甘州(今甘肃张掖)。”[42]王越作伪的最大可能在进剿贺兰山前后,但是,却比《精忠录》成编(1455)晚了40余年!比岳飞由《述怀》改定为《写怀》(1140)晚了350余年!这对王越、对明代任何人来说,有心作伪也无力回天!!四、王越幕僚无暇代笔。“越在时,人多咎其贪功。及死,而将馁卒惰,冒功糜饷滋甚,边臣竟未有如越者。”王越为人,“既躁于进取,依附攀援”,“与群小关通”,“为朝议所齮”,“为礼法士所疾” [43],又死得极不光彩。而上行下效,其幕僚“早励良规,自求多福”尚且不暇,焉能为他代笔?并且,有识之士以其卑劣可鄙,与岳飞不能望其项背,也不屑于为他代笔!

更遗憾的是,徐著新非但推论绝对不能成立,也根本没有提出任何佐证!

而且,他既“暗于自见”,还引来《明史• 鞑靼传》的“十五年,吉囊以十万众屯贺兰山,分兵寇凉州”,说“词碑题年”(1502)“正与贺兰山大捷的年份相符合,则此词的作年已可十得八九”[44]。此乃“奇文”,有“疑义”。找书一查,嘉靖十一年(1532),始见吉囊;而二十一年(1542)秋,吉囊死去。徐著新所引误嘉靖为弘治,且实属断章取义。原文相对完整应该是:“(嘉靖)十五年夏,吉囊以十万众屯贺兰山,分兵寇凉州,副总兵王辅御之,斩五十七级。又入庄浪境,总兵姜奭遇之于分水岭,三战三胜之。”[45]当是时,王越已死去38年,“墓木拱矣”!而且,既然“吉囊以十万众屯贺兰山”,战事确实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庄浪(今甘肃永登),又哪来什么“贺兰山大捷”?!“弘治十五年”这“词碑题年”与“子虚乌有”那“大捷年份”又怎能符合呢?!可见,“此词的作年”也就难得一二了! 一句话说到底:王越伪托云云,实属无验而言!

踏破贺兰山为的直抵黄龙府

究其原委,“贺兰山”既为《祝词》中先用,岳飞改定时才吸收的,那就应该有其深刻的用心。要揭示其遣词造句的深刻用心,就必须对“贺兰山”作全面的历史的考察。而只要联系岳飞的战斗经历,具体分析、实事求是,那么疑云也就荡然无存了。

而且,既如上述,用宁夏贺兰山解释此词矛盾百出,那么赣州贺兰山(即郁孤台)又如何呢?绍兴三年(1133)夏天,岳飞受命去虔州、吉州(今江西赣州、吉安)镇压“土寇”(诬蔑农民起义)时,或者曾经登临过。但是,它与其“直抵黄龙府”以“取故地上版图”[46]的“半生心志”相乖悖。岳飞说的“黄龙府”所指何处?《辞源》(1986年版)说即辽国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城);史学界“影响最大的”观点是指“当时的燕京”[47] ;而《辞海》则一“泛指金国大本营”,二“实指上京而言” [48]。愚坚信燕京是确凿不移的。农安即使显赫辽金两朝,对于岳飞既鞭长莫及,也毫无必要。“靖康之难”以后,万里中原尽成“故地”。岳飞“取故地上版图”就是“从头收拾旧山河”,亦即所书“还我河山”的意思。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市南白城乡)既为女真贵族的老巢,就并非汉族生息的“故地”,更不是北宋未收回的“旧山河”。而燕京是金国侵略军的大本营,打下燕京,故地(包括燕云十六州)可复。“方指日渡河”收复汴京时,“恂恂如书生”[49]的岳飞,以黄龙府指燕京,既饱含着诗人词家的幽默风趣,也是他一贯的误会。1122年10月,宋军6000人马攻入燕京城,与辽军巷战时败溃。岳飞时任“敢战士”小队长,到过燕京城下。之后,他就误称它为黄龙府。1136年9月中旬,岳飞撤军途中和部属闲谈时,提起自己早年曾经到过黄龙城下。还说等咱们大军向北挺进,一直打到黄龙城时,定要大大庆贺,和你们痛饮一番。他所说的黄龙府(城),均实指燕京城[50]。再就现实可能性讲,即使“他将(张俊、杨沂中等)不相为援”[51],如果投降派不用“金字牌急递”施以“高压”,攻取汴京之后,岳家军与敌后义军合力奋战,也只能力求打下燕京,根本无法直捣会宁府。既壮志凌云又脚踏实地的岳飞,所说的黄龙府只能是燕京。赣州与燕京分处天南和地北,赣州贺兰山因无须“踏破”而与此词的写作无关,是无可争辩的。

因而应该考察坐落在河北磁县城西北30里的贺兰山。它长20里,宽1—5里,西起新坡,东至车骑关,南山为平缓起伏的丘陵,北山稍见高耸。自唐代以来,车骑关就是“贯通南北、往来必经的大道” [52]。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这里自然便成了抗金的战场。靖康元年(1126),宗泽驻守磁州,贺兰山就是他北边的防线。岳飞两次从军及料理父丧,往返都经过贺兰山。建炎元年(1127)8月,岳飞诣河北招讨使张所,说曰:“国家都汴,恃河北以为固。苟凭据要冲,峙列重镇,一城受围,则诸城或挠或救,金人不能窥河南,而京师根本之地固矣。”[53]被待以国士,借补武经郎,充中军统领。岳飞驻军磁州西南35里地(其地后因名岳城镇),贺兰山就是他的练兵场所。这其间,他对磁州的山川形势了如指掌,对贺兰山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就有了充分的认识[54]。由于宗泽、岳飞驻守期间训练了人民,加强了防御工事,后来磁州从1127年11月被围,直到1129年6月才落入金人手中,而成为最后沦陷的河北州郡之一[55]。但是,人民并没有放下武器。绍兴三年冬,经过深思熟虑的岳飞就把“连结河朔”确定为进军中原的战略方针,而十分注意支持、团结、壮大河北、河东、京东的抗金义军。绍兴五年(1135)冬,“梁兴和另外几名忠义首领,率领了上百名骁勇骑士,夺河径渡,一直向着鄂州的岳家军营奔来”[56]。岳飞很快就上奏朝廷,更增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和信心,加紧了进军中原的筹措谋划。宋金和议达成后,岳飞预见到金必败盟南侵,便派出将领李宝渡过黄河,联络磁、相等州义军,做好抗金的准备。绍兴十年(1140)6月岳飞大举北伐时,又派出将领梁兴等过河联络河东、京东抗金义军,约定河朔义军以“岳”字旗为号,牵制金兵,相机杀敌;待到大军过河即群起接应,“掩杀金贼,收复州县”[57]。显然,这一座贺兰山在“连结河朔”中是重要的战略据点,又是“直抵黄龙府”必争之地,对于岳飞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不必为大师讳,忽视这一点则正是夏先生的疏失。

但在这同时,还不能不重视另一点:岳、祝的唱和。岳飞出身佃农,为挽救国家危亡,先后四次从军,力求以身报国家。以英勇善战功勋卓著,到绍兴三年9月,即与大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并列。授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等官职,建帅府于江州(今江西九江),负责直到湖北江陵的沿江防务,方圆达数百里,直联中原腹地[58]。岳飞故乡早已沦陷,深知人民的苦难、父老的呼声,因而他“誓作中兴臣,必殄金贼主”(在战袍上刺绣),转战南北数千里,始终“以恢复为已任”[59]。在升任独当一面的将帅之后,自然对拯救沦陷区人民更有了信心。就在这年秋天,他作词“述怀”,决心“一统士卒捣巢穴”,洗雪奇耻大辱,“依旧奠家邦”,是毋庸置疑的。而岳飞厮杀半生,戎马倥偬,就目前所知,他与人唱和并述及自己抱负的词,对祝允哲实属仅有的一次。由此可见,这时岳即引祝为知已、同道,而彼此心心相印了。所以,祝在和词中反复致意、再三强调的,是殷切热烈地希望岳飞再接再厉,发扬威武

满江红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作,从它传达的情感来说,是充满正能量的,很多人都很喜欢这首词,说明它写的确实不错。

满江红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作,从它传达的情感来说,是充满正能量的,很多人都很喜欢这首词,说明它写的确实不错。满江红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作,从它传达的情感来说,是充满正能量的,很多人都很喜欢这首词,说明它写的确实不错。满江红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作,从它传达的情感来说,是充满正能量的,很多人都很喜欢这首词,说明它写的确实不错。满江红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作,从它传达的情感来说,是充满正能量的,很多人都很喜欢这首词,说明它写的确实不错。满江红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作,从它传达的情感来说,是充满正能量的,很多人都很喜欢这首词,说明它写的确实不错。

停顿

停顿是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它不仅可以让诗句更加动听,更能使诗歌表达出更深的意境。而《满江红》这首诗中停顿的运用更是达到了极致,使得全篇诗歌凝聚了一股澎湃之势。

第一段:诗歌中的停顿

停顿是从音韵顺畅角度出发,对诗句中某个位置进行的停滞,让读者在那里暂停一刻,吸收前文,体味后续。诗歌中的停顿可以分为“语感停顿”和“规则停顿”两种。

语感停顿是指在朗读时由语音表达和读诗者自身感受决定的停顿。规则停顿是指诗句中的停顿符号,如: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停顿可以分为短停顿和长停顿两种,短停顿是指读一两个字时停顿一下;长停顿是指读两三个字或者更多时停顿。

第二段:《满江红》中的停顿

《满江红》是一首描写明末农民战争的诗,讲述了“红太尉”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了明朝重镇扬州,并俘虏了统领镇守的总兵官张献忠,从而使得起义军在全国掀起了胜利高潮的故事。

《满江红》中的停顿处处都有体现,比如,第一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里的停顿符号就非常重要,逗、句、问、感等标点,都能使语句呈现出不同的语感变化。这里的“凭栏处”处就是一个语感停顿的例子,读者在这里可以由一股战斗的高涨感变成一个叹息。而在“都督阵前震地吼,何时虎啸龙吟出?”中,“出”处的停顿恰到好处,给人以增色不少的感觉。

第三段:停顿的作用

停顿不仅仅是停一下,更多的是在向读者表达诗人的感情、思想、意境等等。

停顿的作用不只是在表现语音节奏,还有表现文字节奏,它是诗歌的一件重要的装饰品。诗人通过精细的断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停顿也能让诗句更加生动,增加文本的艺术感。

第四段:总结

以上便是关于《满江红》中停顿的分析。细品每一处停顿,我们能更好地领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深意,感受到时间和空间上颠扑不破的感人情感。这也许就是中华文化中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缘起于中国文化的生动描绘与诗歌中倾注的情感。因此,学习和掌握停顿技巧,也是学习和掌握文学艺术技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平简介

段克己(1196-1254)字复之 ,号遁庵,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 “双飞”二字名其居里。词存集中。单行者有《遁庵乐府》一卷,凡六十七首。多作于金亡后。“大抵骨力坚劲,意致苍凉,值故都倾覆之余,怅怀今昔 ,流露于不自知”(《四库总目提要》卷一八八),为金词中“清劲能树骨”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

满江红

段克己

雨后荒园,

群卉尽、律残无射。

疏篱下,此花能保,

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

夕餐谁似三闾洁?

到而今、狼藉委苍苔,

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

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

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

汝身孤特应难立。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

歌还泣。

1。词中的“此花”是什么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

答:是菊花。借花喻人,借物言情。处处写菊花,但却无处不寄寓着词人的生世之感。

2。表达的情感: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 。具体分析如下:

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开头三句 ,首先展开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律残无射(y è)”,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象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接下来,轻轻一转,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细细品味,作者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这里,词人显然是以他们高洁的情操来激烈自己,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惋生不逢时。综观上片,处处写菊花,但却无处不寄寓着词人的生世之感。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难以言传的苦衷 ,使人觉得凄婉悲怆。”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惋、怜花惜人的深情 。 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 。“ 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 。“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中心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

   

 原文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词。它并不注重对月夜美景的具体描写,而只借月亮的圆缺和宴会的气氛来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内容略同于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风格与手法各别。苏词充满浪漫气息和奇特想象,此词则快言快语,直道眼前事,直抒心中情,写实特征比较明显

 上片写赏月。当头一个“快”字,生动的表现了作者借月怀远的迫切心情。以下写月而寄情。最可注意的是“问嫦娥”二句。嫦娥独居广寒宫,凄凉孤寂,这神仙日子怕不好过吧,想必你早已愁得头发花白了!这里暗用李商隐《嫦娥》诗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句意。这实际上是明写月中仙子,暗指自己的怀念对象。从自己对对方的怀念,设想对方也在千万里之外孤零零地怀想自己,也许头发都急白了吧语意双关,含蓄隽永。

 下片直接宣写离情,盼望早日团圆。过片四句,由夜宴饮酒和歌舞引出人各一方的哀愁。“叹十常八九”二句,以月之难圆而常缺,喻人之离多而会少。“但愿”以下至结尾,则转为乐观旷达之调,深信离别的日子定会过去,有情人终有团聚之日。这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同一胸怀,表达的都是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作者毕竟是英雄壮士一流人物,虽写人人难免的离愁别恨,却不堕入低沉琐屑之中,更不作无病呻吟,这正是辛派豪放词的本色。

   

  扩展阅读:辛弃疾词的成就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扩展阅读:辛弃疾的部分词作

 《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鹧鸪天·戏题村舍》《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鹧鸪天·送人》《鹧鸪天·代人赋》《玉楼春·戏赋云山》《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西江月·遣兴》《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霜天晓角·旅兴》《卜算子·修竹翠罗寒》《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一片归心拟乱云》《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生查子·游雨岩》《生查子·漫天春雪来》《生查子·去年燕子来》《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南乡子·舟中记梦》《南乡子·好个主人家》《定风波·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新荷叶·和赵德庄韵》《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汉宫春·立春日》《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满江红·暮春》《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水调歌头·舟次扬洲和人韵》《水调歌头·盟鸥》《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念奴娇·赋雨岩》《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贺新郎·赋水仙》《贺新郎·赋琵琶》《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蝶恋花·送祐之弟》《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一剪梅·中秋元月》《瑞鹤仙·赋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911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