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许,期望自许,称许自己,自负而又自信
(当年我期望并自信能成为保卫边疆的“长城”,可而今老了,壮志未酬,镜中照见衰老的双鬓却已先斑白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自己体会~~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长城”,是用南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长城
诗中,陆游说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但是,期望没有实现,鬓发已经白了
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召,恐有大祸」檀道济却说:「我率师抵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何故负我心」于是坦然入京适逢文帝病情好转,卧榻召见,文帝慰勉鼓励,让他返阙议事,用心边防不料檀道济刚要启程,文帝病情加剧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虎归山,即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济,旋加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檀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大将临刑前,檀道济投帻于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① 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二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其三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编辑本段注释 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书 愤》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 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 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 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 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江 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 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 西南,是军事重地。[1] ⑤塞上长城 :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这里作者用作自 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⑥衰 (cuī)鬓:苍老的鬓发。 ⑦空自许 :白白地自许 ⑧堪:能够。 ⑨ 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 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 意。 编辑本段译文 其一: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 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 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 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 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 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 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 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 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编辑本段鉴赏 其一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 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想那山 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 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书愤》 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 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 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 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 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 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 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 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 (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 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 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 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 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 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 )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 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 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 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 杀 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 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 ,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 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 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 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 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 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 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 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 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 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 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 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 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 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 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 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 ,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 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 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 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 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 的。 其二 这两首诗是作者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 作。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 ,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 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 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 “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 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 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泽 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其时,诗人 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 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 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 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 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 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 ,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 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 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 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 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 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 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 ,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 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 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 。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 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 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 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 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 炽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 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 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 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 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在今 四川璠番东南。这里泛指川、陕),鏖战 皋兰(县名,在今甘肃兰州北)。然而, 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 指征战疆场,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终于 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 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苍 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 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 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 作中的精华所在。 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 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 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 ,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 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 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 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 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 ,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 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 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 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 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 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 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 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 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 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 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 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 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 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 ,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 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 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 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 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 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 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 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 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 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 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 “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 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 ,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 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 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 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 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 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 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 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 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 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 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 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 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 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 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 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闲的业绩,表明自 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 ,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 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 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 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 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 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 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 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 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 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 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 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 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 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 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 ,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 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 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 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 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 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 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 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 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 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 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 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 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 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 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 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 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 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 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 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 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 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 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 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 ,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 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 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 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 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 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 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 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 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 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 两首诗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 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 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 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 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 ,这两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书愤 》——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 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 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 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 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 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 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 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 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 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望采纳,求悬赏)
一、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上
陆游诗歌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的的各个层面,其中爱国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与成就。陆游诗歌的气势磅礴体现在他将爱国情怀表现在“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魄上。
1借助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孕育了千万优秀的子孙。华夏儿女热爱和平、注重礼仪、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自强不息。每个儿女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报国的梦。陆游的一生虽然命运坎坷,却常常在梦境中幻想自己热血报国,起笔写下现实的冷酷,陆游热爱人民生活,常常亲自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体验人民生活的疾苦,满怀同情。他的《楼上醉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就是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梦境中,他往往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2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陆游诗歌中深刻的爱国情感也源自于他家庭生活的熏陶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诗歌中体现了护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宁死报国的献身精神,无情地讽刺了南宋朝廷的屈服、妥协的投降态度。所以其诗歌中爱国主题体现在探寻自我理想的从存在方式上。陆游的诗歌《秋思》中有一句“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恰恰解释了他将爱国情怀寄托梦境的原因以及宣泄情感的内容。在这类型的诗歌中,陆游将自己时而想象为一员大将,一跃而起,过关斩将;时而想象自己成为一名军师,披荆斩棘,随帝亲征。当他做一幅草书时,就好像对敌激烈的作战,故诗中有闻:“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当他一听见鸿雁的啼鸣,便会勾起无限的遐想与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陆游这种借梦境幻想抒发的深刻爱国情怀,在诗歌中也是一种独到的体现,他的独特情感注入方式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二、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上
1陆游与劳动人民共同生活数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陆游于农村的生活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中国古代没有一位诗人能与之相比。他的目光几乎都投在了老百姓的身上,不仅与人民朝夕生活在一起,而且还深刻了解、忧虑人民的劳苦辛酸。他将自己与人民进行对照,深深查验自我,对老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看到人民群众的疾苦,他不顾一切地想办法帮助那些贫困的人民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亲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迈向光明的大道上。在这一点上充分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在诗歌《农家叹》中表现了广大农民辛勤劳作、善良性格以及残酷的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无情掠夺,表达出作者对农民大众深受劳苦的莫大关心。陆游还曾为融入到人民生活中而作诗表达情怀,“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他经历着农民的生活,亲自扮演纯粹农民的形象,体验真正农民的生活,用远离尘世、淡泊名利的方式来贴近人民大众的内心。只有像陆游这样切身的去体会广大农民的艰难困苦,才能发自内心的对农民的生活报以强烈的同情,才能有感而发写出感人心扉的诗句。在对广大农民的疾苦的同情与关怀方面,深深体现了其诗歌中的人文关怀。
2陆游与人民感情深厚,同甘共苦
陆游的诗歌中不乏多篇与人民共命运、同生活的内容,他为平民百姓送医问药、赠送礼品,忧人民之忧,喜人民之喜。以“雨”字为例,他就写了许多关于人民生活的记载,有久旱逢甘雨的快乐,有大雨滂沱的忧虑,还有雨夜不能寐的慨叹。陆游融入人民生活而且还十分虔诚地为自己身为一名农夫而感到自豪,为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士大夫阶层而感到光荣。他的诗中无比热情的歌颂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着真实淳朴的感情。其诗作主题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草木虫鱼无孔不入,纷纷被纳入诗中,正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三、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他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
陆游所生活的年代是饱经风霜、内忧外患的年代,由于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导致外族的不断侵略,陆游因此自小从少年时代就饱受流离失所、兵荒马乱的疾苦。但是成年后的陆游也没能摆脱坎坷的命运,虽然走向仕途,可也无比艰辛。不过陆游并不委身屈服,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励志要成为一名反对投降、决不妥协、坚持抗战的爱国将士。所以他以笔墨代利剑、立场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上,挺身而出,不仅不屈不挠地痛斥入侵者的行为,而且还极力揭穿卖国者的丑恶面目。他坚持身为一名爱国志士该有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坚持“雪耻御侮,收复失地”。其爱国之雄心并不局限于纸上,他不满足于以口击贼,而是要亲临战场杀敌,将爱国情怀化为热血,为国效力。陆游的诗歌直抒胸臆,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书愤》中情感的直译。但是他如此报国的丹心并没能得到重视,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只能借助诗赋抒发自己的压抑和愤慨,用慷慨激昂的词句吟唱思国的悲怆。陆游的壮志雄心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但并不影响他对国家的热爱,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感慨。在他的心中,爱国家、爱人民、爱山河这三者是一样的,并且他描绘祖国的山河壮丽的情感与他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如《思故乡》中“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诗人无比畅怀的感情抒发。还有《柳桥晚眺》中“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陆游借助描写纯美的自然风光来感叹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将黄河、五岳群山这样气象雄壮、意境宽阔的祖国山河十分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饱含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由衷的赞美以及对沦陷区人民由于国家沦陷而艰难生活的真切怀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