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经历一段感情遇到危机的时候,千万千万不要轻易说放弃,因为失去后的滋味不好受,只有真的为了挽回感情,付出很多努力了,才可以无憾地说爱过了。
情人分手后不删除微信,跟人的性格,男女思维差异,感情的投入,谁提的分手都有关系。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人性和情感诉求,才可以归类归纳出分手后不删除微信的理由原因。
删除微信的心理
男生提分手大多挣够了失望,心渐渐冷了,积累了太多的失望,从而走向绝望。给了女生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男生心寒哀莫大于心死,狠下心来删除微信,从此作为陌生人永不联系。
付出了真感情,男生感到疲惫不堪,女生肆意挥霍爱情的筹码,对感情危机视而不见,我行我素。交流不畅,女生在自己的心中强求男生,却又在男生的心里修行自己,这样男生伤神心碎,特别在乎又有怨恨,分手后就会删除微信。
不管是男生女生对感情投入不深,没有痛彻心扉,刻骨铭心,对对方不在乎,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没有感情的又有了新恋情,喜新厌旧会去删除微信。
女生提分手,男生也感觉没有必要再强留,不如各自安好,彼此做陌生人,男生也会删除微信。
更多的分手删除微信,对于女生来说家常便饭。在冲动下情绪化,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提出分手,然后在气头上删除微信。
越是付出了真感情,越放不下对方,越拉黑越难忘记。懂得珍惜感情,也要敢于拒绝离开伤害的人。对于伤害的人不拉黑也不删除,不联系不纠缠,哪怕是偶然遇见,风轻云淡的打声招呼,就算从心里真正的放下了。
不删除微信心理
受到伤害的男生伤心难过,一般不会非常决绝的离开,分手只是让自己更加冷静去衡量曾经的感情,可以说还没有想好,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不删除微信。给自己一个冷静期,气头消后,冷静思考做出理智的选择,是坚持还是离开?
相处就没有投入太多感情,情感不深,世界观差异大。分手后不删除微信,只是挂在那形同虚设,没有半点情绪和感觉,也不会做出任何行动。
一方心里还有留恋,对过去的感情纠葛不清,耿耿于怀,分手也许是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彼此之间还有感情,自然舍不得删除微信。
性格比较固执倔强的男生或女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对感情的操作比较理智,不管感情如何?都不会表现出来,心里会纠结放不下,但想到那些负面的情绪,不愿意再在一起,采取中庸的态度做法,不删除,不拉黑也不联系。
不删除微信是放不下,还有所期待,情侣分手冲动下情绪化作出的错误决定,分手后,感觉到心里隐隐作痛,保留微信就是等待一番,从情绪失控中清醒,也许随着一声道歉或者承诺,两个人可能就会重新走在一起。只要微信还在,希望就在。
对双方有着深厚感情的情侣来说,一方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所期待的,希望对方有所改变,只要稍微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就会说,让我们再重新在一起吧。
情侣分手后不管微信删不删除,在今后的日子里,要抱着对离开的人释怀,对留下的人珍惜的态度。不去伤害对你好的人,也别去纠缠厌恶你的人。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男生女生对分手后是否删除微信心理想法做法不一样。对女生来说,分手后男生不删除不拉黑也不主动联系,并不就代表有挽回的可能,只是男生觉得没必要。只有对感情特别执着的男生分手后才会决绝的删除微信。他们认同一个说法,过去的就等于灰飞烟灭,留着微信干嘛?
对男生来说,分手后女生不删除微信,还在纠结矛盾中,在一起付出真心过开心过,有幸福的泪水,经历过美好时光,留下了一段幸福的日子,不管这段感情能否挽回?都没法抹去已经发生过的感情,分手后不删除微信。
爱情不易,需要珍惜,感情需要经营呵护,作为女生要知道没有哪个男生能够一直忍受伤害,也没有谁能够无缘无故的永远爱一个人,遇到一个真爱的人就要学会珍惜,不要肆意挥霍爱情筹码,抱着无所谓不在乎态度,去伤害一个爱你的人,要知道他的热情被消耗完后,真正分手删除微信,再想挽回就很难了。
离婚冷静期是真的可以降低离婚概率的!首先从数据方面去看,民政部官网日前公布的《2021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年2139万对夫妻完成离婚登记。这一登记量为2020年(3733万对)的5730%,少了1594万对,数据不是不会骗人的,然后再从自身体会上去看,有一次也跟媳妇吵得很凶差点离婚,但是别说冷静30天了,隔天就感觉差点酿成大祸!
“离婚冷静期是指夫妻在离婚时,政府强制要求双方暂时分开考虑清楚后再行决定是否继续离婚。”2021年1月的时候才出台离婚需要有30天的冷静期,所以从数据上看,离婚的人数减少,跟离婚冷静期肯定是有关系的。
而现在据数据统计90后离婚人数占比高达57%,先不去说这个数据的真假,但是现在冲动结婚,还有不够理性结婚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越来越开放,这就导致了婚后婚姻状况不是很好。
我上学就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大学要毕业的时候,突然传出一个关系还可以的同学要结婚了,这在当时绝对是大新闻,因为毕竟还没毕业呢,那个时候我对对婚姻还没有什么概念,一周后两人果然领了结婚证,这让大家都很惊讶,更惊讶的还在后面,那就是结婚仅仅过去一周,两个人居然离婚了!虽然关系还不错,但是肯定也不会去傻乎乎的问为什么离婚!但是其中更大原因就是冲动了!结婚冲动,离婚肯定也冲动了。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自我,脾气也很大,在结婚之前,看对方哪都是好的,但是结婚之后却发现对方身上的缺点却越来越多,而且结婚之后跟婚前相比肯定也不是那么自由了,毕竟多了一份家庭的责任,所以当发生问题的时候,吵得很凶的时候,往往都是“别在一起过了”、“离就离,谁怕谁”然后就冲忙的去离婚了,而离婚冷静期却能让这种冲动降到最低,变得更理智一些。
这种事情也发生过在我身上,有一次因为吵架吵得急头白脸的,直接上升到了想要离婚的程度,而且是一个话题吵了N多次,所以当时就想放弃了得了,还过什么过,然后直接去奔着民政局去了,结果去了之后,开始照相,开始填各种表格,慢慢的冷静下来,但是又不想先低头,所以硬着头皮去做一项项流程,到最后要盖章的时候,一个负责人说“你俩考虑好,我看你俩比较年轻,今天正好也到下班点了,今天办不了了,你俩要想离,明天再来。”
当时吓得我感觉溜了出去,到门口看了下时间才3点多,根本没到下班时间,其实工作人员就是想给我俩找个台阶下了,否则真的可能因为赌气,因为冲动直接变成二婚了!
这种情况离婚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很多人都是因为冲动,然后选择了离婚,而冷静期却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毕竟冲动是魔鬼,冲动的时候都是不理智的,而离婚这种大事,还是要冷静下来,理智去思考才行。
彭臻华 文
1
一个人与一本书与一位作者相遇,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当恋情终结》,我以前一定也是在书城看到过它的,然而都被我忽略了,我也不知有格雷厄姆·格林这么位伟大的作家(我承认我读的书太少,而且都是一些庸俗的读物)。
然而,在春季一个多雨的日子,我带着阴郁的心情点开了《恋情的终结》了电子书,首先是蓝色的封面让我的目光停留,然后是标题让我想知道恋情是怎样终结的,终结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书的腰封上一行字也引起了我的好奇:格雷厄姆·格林一生获得21次提名。
就这样,我随作者走入了1946年1月那个漆黑的雨夜。
作者却又说“这个故事所讲述的与其说是爱,倒远不如说是恨。不也”一部恨的记录,一部痛苦的追忆史,关于与命运的抗争。
我尽量读得很慢,全书17万多字,但没我忍住,还是在两天内把整本书读完了。故事的情节可谓是不断推进、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作家莫里斯与一个公务员妻子萨拉的婚外恋情。探究了情人之间、夫妻之间、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爱与恨的关系。读完全书,我相信爱是源于不安全感,身为人,总想抓住点什么去抵御不安全感,以便获得踏实感和内心的安宁。拥有爱情,有时让人安宁,但更多的时候让人内心混乱。而真正让人内心安宁的是亲情,永远也不会失去,也没有背叛和怀疑。
书的结局让我惊叹:我以为随着女主人公萨拉的死去,故事也就完结了,没想到作者到底不愧是伟大的作家,作者竟然让萨拉的情人与丈夫在萨拉死后不但和好,还同居一室,这两个共同爱过萨拉的男人。萨拉死了,而关于爱她的故事还在继续。当恋情终结,而爱还在。当萨拉死了,爱她的男人还活着,对她的爱依然。然而,有些爱又是多么的自私、狭隘、自以为是、回执已见。我们需要爱,但有时,狂热的爱反倒害死了我们。
2
故事的讲述运用了复杂的叙事艺术,通篇采取以本德里克斯为核心的内聚焦型视角,我们看到他如何地在内心的痛苦中、在仇恨的欲火中挣扎,如何执拗地编织起自我欺骗的谎言,如何的与命运做无谓的抗争。
故事的叙述者本德里克斯在讲述时并不甘于隐身于文本之后,他是一个站在时光之外的回忆者,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是一部恨的记录”。这是一种营造距离感的技巧,使我们明白,那段恋情早已被刻进了过去的岁月,不属于现在,更不属于未来,它在很早之前便已终结了。我们又看到本德里克斯以局外人的身份对一切冷眼旁观,努力克制自己的冲动,仅采用冷静的审视,便知道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是不该过于沉浸其中的。
在叙事时间上,作者运用了闪回、闪前、交错等复杂时序,建构起回环重叠的叙事结构。从1946年1月开始,文本中出现了两个时间轴,一个向后延伸,追忆消逝的恋情,1939年与萨拉的相识,1944年6月一场灾难带来的诀别;一个向前延伸,讲述本德里克斯雇佣侦探调查萨拉的事件,而在这一维度的时间里,又采用闪回手段,在侦探得到的萨拉的日记里追述了诀别以来萨拉内心的挣扎轨迹。
在仇恨与嫉妒中痛不欲生的本德里克斯读到日记之后豁然开朗,终于明白萨拉离开他的原因,明白自己的可笑。但这只是意味着,故事开始走向下一个悲剧。被狂喜冲昏头脑的本德里克斯迅即给萨拉打电话,要求一同远走高飞。
然而此时已信仰天主的萨拉亦在丈夫与爱人的选择中备受折磨,而且,她已卧病在床。她拒绝接受治疗,她认为自己是堕落的人,应当接受痛苦的馈赠,在身心双重的折磨中与天主同在,以此来求取灵魂的安宁。
本德里克斯坚持要前来带她走。被逼无奈的萨拉从床上挣扎而起,在雨雪交加的晚上艰难地逃走,但本德里克斯穷追不舍,很快找到了躲在教堂的萨拉。这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是男女主人公唯一在现时相依相偎的片刻。然而本德里克斯的爱是残酷的,他几乎不在意萨拉已经虚弱无力的身体,还要求着双宿双飞。
萨拉万般请求自己安静片刻,本德里克斯才作罢。第二天开始,萨拉便重病不起。一周之后,她去世了。
残酷的爱是近于恨的。本德里克斯直言不讳,他恨萨拉,他始终在逼迫萨拉,因萨拉使他痛苦,因惧怕恋情的终结。他曾经用嫉妒和愤怒加速了爱情的凋零,如今又用私心和欲望加速了萨拉的死亡。甚至在萨拉死后,他也不允许让她得到安息。
本德里克斯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如果说在萨拉生前,他的恨是对于萨拉的丈夫和其他的情人,那么萨拉死后,他恨的是萨拉信仰的天主。他认为,是天主让萨拉离开他的,是天主夺去了萨拉的生命,是天主幻灭了他们终生相守的期望。
萨拉在奄奄一息之际请求神父来为她祈祷,而本德里克斯坚决认为萨拉不可能信仰天主,她说的是胡话,于是,萨拉失去了最后得到祈祷的机会。在举行葬礼时,本德里克斯也力斥以天主教徒入土为安的葬礼形式,于是,萨拉什么也没能留下。
在萨拉死后,本德里克斯一直在与真实的命运抗争,与观念中的天主进行抗争。他否认天主的存在,否认萨拉对天主的信仰。他以为否认一切,自己就胜利了。“那些年里,你是我的,不是他(天主)的。”
可是这就像一个固执的孩子自欺欺人的伎俩。生活已变得波澜不惊,最终,疲惫不堪的他也学会了祷告。
“天主啊,你做的已经够了,你从我这里抢走的东西已经够多的了。我太疲倦,也太衰老,已经学不会爱了。永远地饶了我吧。”
所有的抗争终以失败告终。他终究承认了,恋情的终结。
3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曾以什么方式拥有过她,这可真是愚蠢到家了。我们不被任何人所拥有,就连我们自己也不能拥有自己。"
莫里斯“因为一盘洋葱而爱上一个人”,“人的心里有着尚不存在的地方,痛苦会进入这些地方,以使它们能够存在。”莱昂•布洛依的话,被格雷厄姆•格林放在书首页,作为题记。
二战时的伦敦,莫里斯和萨拉这对婚外恋人,在彻夜的欢爱后,被一枚飞弹击断了四年的恋情。他不明就里,在郁闷、孤独、愤怒、悲伤中过了两年。一切似乎都结束了,如他所叹:“让爱情耗尽自己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在一个阴郁的雨夜,他碰到萨拉的丈夫——亨利,那个单纯、善良、深知他们的恋情却没有丝毫妒嫉和愤怒的绅士,满怀忧愁地告诉他:萨拉可能有新的情人。莫里斯怀着被抛弃的悲情、被嫉妒燃烧的欲望,甚至某种可恨、可怜的报复心理,雇用了一个私家侦探,试图找到答案。侦探不负所望,找到了重要证据,萨拉的日记。
《恋情的终结》,从恋情终结开始故事,结构不复杂,文字不艰涩,读来却引人入胜,颇堪回味。随情节展开,穿插着莫里斯对恋情开始及终结过程的回忆。潦倒的私家侦探,萨拉的丈夫亨利,母亲伦伯特太太,讲演人斯迈思和克郎普顿神父,所有的人,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真相展开,带着些悬念,也带着抽丝剥茧的隐隐透露。
从萨拉的日记中,莫里斯知道了她离开的真相:当飞弹将他压在门下,她以为他死了,便对天主祷告:假如你让他活,我就永远离开他——莫里斯最终活了,所以她就得离开。真相大白,莫里斯追悔不已,要和萨拉私奔,开始新生活。可是,萨拉病了,而且,很快就去世了。
按作者的说法,“这个故事所讲述的与其说是爱,倒远不如说是恨。”或者,是关于爱,和失去的痛。此情此境中莫里斯的阴暗心理,其实也是所有人的共同弱点:因爱而来的猜疑、忧郁,与爱如影相随的嫉妒,痛苦,愤怒。
“爱情的发生有如小小的死亡”。 在人一生里,爱的终结,不会比死更痛,但往往比死更早。爱已不在,需要爱的人,还得孤独地活着,在所有幸福和伤痛记忆的熬煎中,在既往细节与幻影的纠缠和折磨里——曾经的美好、激情,与现在的破碎、冷清,形成巨大的沙漠,或冰川,荒芜而冷硬。
尘世间,难以自拔的,除了牙齿,或许就是爱情。爱与伤,以及由此而来的痛,总像连体婴儿。爱得越真,伤得越深。爱得越重,伤得越痛。或许,这就是爱的魔障,和迷醉——幸福的接近,便是痛苦的开始。尤其是在莫里斯和萨拉这样的情人间,爱,更是与恨、妒忌、自私的猜忌和伤害纠结在一起,既互相背离又唇齿共存。就像书中的感叹:“情人们命中注定要看到不快活像从热模子里倒出来的东西一样,裹在自己恋人的身上冷却变硬。”
他们因爱在一起,又因爱而分离。他们是情人,而情人间那种最糟糕的“不安全感”如影相随,毒害着“彼此间的信任”。在恋爱时,他是嫉妒的,甚至对她已经过去的、“自己没能分享的那些岁月”。他可以接受她跟丈夫一起的事实,却无法容忍别的男人出现。他以不断的猜疑和伤害,来表现他的爱。
“每一个恋爱的人都是嫉妒的。”他说,“我用自己嫉妒的程度来测算爱情的深浅。”而当爱成为往事,他更是“专心致志地自哀自怜”。他无法接受她说的“爱不会终结”,更不相信“人们可以在彼此不相见的情况下去爱”。他觉得自己是被无端抛弃的,因此更加愤怒、狂躁、猜疑、嫉妒。
即使最后,他知道她的“新情人”是天主,他也愤怒、嫉妒。他以自己的不信来报复。像大多数男人一样,他狭隘而自私,他想要的,其实就是一份尘世的、渴望永恒却如神话般脆弱的爱情。
爱得更深更苦的,其实是萨拉。
在莫里斯可能已经死去的绝望中,她虔诚地向主祷告:“如果你能让他活过来,我什么都愿意做。我非常缓慢地说:我会永远放弃他,只要能让他侥幸活下来就行。”而当她看到莫里斯真的活着,“当时我想,没有他的痛苦开始了,我希望他还是再回到门下面安安稳稳地死了才好。”这样的矛盾,这样痛彻无奈的绝望。
当她遵守信诺离开莫里斯,她对他的爱,和对天主的信,始终在内心纠结。“我们在同一片沙漠里,在寻找的也许是同一眼泉水,但却相互看不见,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要是我们在一起的话,沙漠就不再会是沙漠了。”
这沙漠的存在,既因为爱,就像我们熟知的话:“世间本无沙漠,我每想你一次,上帝就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也因为恨,如作者的感叹:“恨似乎与爱一样,都作用于我们体内同样的腺体;就连它们产生的行动都是一样的。”在莫里斯那里:“恨萨拉只不过是因为爱萨拉,恨自己只不过是因为爱自己。”在萨拉那里,除了爱,也有恨,而这种恨,正是更深、更绝望的爱:“有时候我恨莫里斯,但是如果我不是也爱着他的话,还会恨他吗?”
与莫里斯分手后的两年里,肉欲、现实的爱,与精神、虚幻的爱,始终在纠缠着萨拉。到生命弥留之际,她仍然在矛盾和痛苦中,无法决断:“我真想像以往那样地要他。我想同他一块儿吃三明治。我想同他一块儿在酒吧里喝酒。……我要莫里斯。我要平常人的、堕落的爱。亲爱的主,你知道我想要你的痛苦,可是我不想现在就要。”那样地迷惘,那样地揪扯。
莫里斯说:“如果爱情注定要毁灭的话,我倒很想让它快快地毁灭,就好像我们的爱情是一只落进了陷阱、流着血快要死去的小动物一样:我得闭上眼睛,扭断它的脖子才行。”而当他感觉到恋情真的已成往事,他甚至觉得:“我会每天一点点死去,但是我多么地渴望能够留住痛苦。人只要在受苦,就还是在活着。”
爱是生命的能量。当一个人不能再爱,他的生命,便只能是垃圾时间,漫长难捱。像报废的卫星,漂游于空寂的宇宙。随着萨拉的死,莫里斯的爱情之火也熄灭了。他以怨恨和厌倦天主的方式,让他对萨拉的爱伴随自己。他“活得要生病,健康得要腐烂”。他只有无边无际的回忆,而没有明确清晰的未来。
小说最后说,他“找到了一句似乎同冬日的情绪很相称的祷告词”:“噢,天主啊,你做的已经够了,你从我这里抢走的东西已经够多的了。我太疲倦,也太衰老,已经学不会爱了。永远地饶了我吧。”再没有比这更伤感、更绝望的告白了:对于爱,对于生命——萨拉临死前向他求饶,而他则向天主求饶。
他们因为一盘洋葱而相爱,而其实,生活就是一枚洋葱,当你一片片剥开,或切开,你最终看到和感受到的,或许就只有眼泪和痛苦。
正如莫里斯和萨拉的爱——永远的爱和占有,是不可能的。或者,也是可怕而自私的。一切曾经的情感,都会消逝,终结。因为生命,就是不断走向终结的过程。因此,我们看到,当洋葱被剥到尽头,恋情深处,那充满残忍的悲悯,一无是处的胜利。
这,或许才是最大的空洞,荒芜,绝望和悲哀。
4
小说中一些有趣的句子:
有些人身上有着你没有的美德,这样的人总让你忍不住要去逗弄逗弄。
人们会在喝醉了酒的人身上,在孩子们身上发现快乐,但很少会再在别的什么地方看到它。
失望必须推迟,希望则必须尽可能保留得久一点。
想到自己曾经被人爱过,自己的存在曾经有力量造成另外一个人生活中快乐与无聊的差异,这也是一件多么奇怪和陌生的事情呵。
伤害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悲剧:荒唐事也是有着伤人之利器的。它们佩着可笑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武器。
唯一真正能持续的爱是能接受一切的,能接受一切失望,一切失败,一切背叛,甚至能接受这样一种悲哀的事实:最终,最深的欲望只是简单的相伴。
姗姗来迟的胜利与久久不去的失败一样折磨人的神经。
补充作者简介: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年10月2日-1991年4月3日 ),英国作家、编剧、文学评论家。1932年,以《斯坦布尔列车》成名。1950年,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一生获得21次提名,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1976年,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最高荣誉奖--大师奖。1981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6年,由英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 授予英国功绩勋章。直到格林去世,他一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威廉·戈尔丁 将他评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最卓越的记录者"。同时,格林也是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作家之一,马尔克斯曾对他说:"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格林先生。"
「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131天」
亲密关系从建立之初就不同于其他关系,因为亲密关系有很强的目的性。两个互相吸引的人走在一起,会有结果,至少是短期的结果:要么结婚,要么结束亲密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亲密关系的最终结果已经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预测。有些恋人已经觉得自己注定要结婚了,事实就是这样。有些恋人,意识到了他们之间的隔阂,在Takuya之后无法分手。那么,亲密关系走到最后之前有哪些前兆呢?这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亲密关系的基本矛盾,亲密关系的发展方向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关。能妥善处理矛盾的恋人,最终走向婚姻。根据心理学理论,亲密关系的基本矛盾包括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指的是彼此的吸引,亲密指的是彼此在情感和生活上互相照顾的能力,承诺指的是彼此对彼此的承诺。一对恋人之所以能建立亲密关系,是因为激情,也就是对彼此的吸引。这种吸引是本能的,无法用语言清楚地描述。是一种直观的感受体验,也可以理解为“一见钟情”。
恋人相处久了,激情会逐渐减弱,矛盾会出现。彼此缺乏吸引力是亲密关系中的基本矛盾之一。有些恋人的激情褪去后,被亲密取代。因为对方懂得照顾对方,所以矛盾一直没有解决。然而,当一方开始忽视另一方时,矛盾再次被点燃。缺乏相互关心是亲密关系中的基本矛盾之一。有的情侣承诺以后互相补偿,虽然目前还不能让对方满意。通过对未来的承诺,这个矛盾也得到解决。但如果恋人连承诺都没有直接,那么矛盾就不可调和了。
试图改变对方,人与人相处,不自觉的就想改变对方,期待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变化会更加突出。在一段亲密关系的开始,恋人看到了彼此的优点。新鲜感消失后,我们对彼此有了更好的了解。接下来,人性的本能就会暴露出来,就是按照自我认知去改造对方。其实,试图改变对方并不意味着恋人会因此而分手,而是要看有多大的认知差异和情感差异。如果对方性格很固执,没有人愿意改变,关系很快就结束了。
试图控制对方,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得寸进尺。情侣之间努力改变对方,对方也愿意为对方改变。这并不意味着两个人一定会结婚,还需要经历下一次考验。人要改变对方,不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而是想控制对方,让对方服从自己。如果你发现无论你怎么改变,都无法满足对方,那么对方显然是想控制你,让你完全服从对方。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所以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命令。所以亲密关系会面临严峻的考验,甚至走到尽头。
试图离开对方,如果一方在亲密关系中试图离开另一方,其实是在考验他在对方心中的地位。这种诱惑的目的还是为了控制对方。一次成功后,对方会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你,直到你在家庭中确立了自己的“绝对地位”,才会放弃。这种人内心对家庭地位有一种病态的需求。就算你能适应他,他的家庭也未必能在成家之后适应。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家人像狗一样飞。面对这种情况,亲密关系很难继续发展,彼此都要权衡自己的立场和资源,最终导致关系的结束。
慢慢疏远对方,试图离开对方并不是最坏的情况。更糟糕的是逐渐疏远对方。一方疏远另一方,意味着没有精力和信心去改变另一方。人会对自己不能马上改变的事情失去兴趣。就像面对一块石头。如果改不了,就扔到一边。这种情况很危险,意味着一方彻底心灰意冷,无法再信任另一方。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亲密关系无论有多糟糕,都很难分手。所以,如果一方逐渐疏远另一方,还有回头的余地。
利息转移,如果还有慢慢背离对方的余地,那么利益的转移几乎就意味着关系的结束。当亲密关系中的一方对另一方失去兴趣而对其他事情产生兴趣时,就意味着另一方正在以破坏性的方式尽快结束关系。对方可能会变得特别喜欢花钱,就是通过心理补偿从对方那里获得补偿。另一种情况是开始和其他异性发生关系,也是用心理补偿来惩罚对方。亲密关系发展到这种地步,就算没有结束,也只是名存实亡。最好早点结束,互相解释清楚。
《恋情的终结》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备受推崇的作品,马尔克斯和福克纳都曾给予这部小说极高的赞誉。
小说以二战为背景展开,讲述二战时期,作家莫里斯为了获取写作素材,接近了一位资深公务员的妻子萨拉,想借此了解公务员的生活,为自己的小说人物寻找原型。但两人在相处中产生了恋情,他们终日厮守在莫里斯狭小的两居室里,挥霍着自己的爱。那时候,爱情是比战争更重要的事。
一次轰炸当中,萨拉为救被炸昏的莫里斯,向天主祈祷,只要能让莫里斯活着,她会永远不再见他,莫里斯活了下来,萨拉痛苦又决绝地不辞而别。二人的恋情就此终结。
两人分开后,莫里斯在嫉妒与猜忌的痛苦中度过了两年,他恨萨拉,他相信萨拉离开自己是因为另有新欢,自己不过是她众多情人中的一个。一次和萨拉丈夫的偶遇,驱使他找到一位私人侦探跟踪萨拉,想要找出那个让萨拉离开了他的男人。在跟踪萨拉的过程中,他意外得到了萨拉的日记,并从中得知了萨拉离开自己的原因,也确认了萨拉对自己的从未停止的爱。
但不久之后,萨拉死于疾病,莫里斯与萨拉的丈夫迈尔斯和睦相处,死亡消解了他们之间的嫉妒,对同一个女人的爱让他们成了同室而居的朋友。
福克纳称此书为他那个时代里最真实也最感人的长篇小说之一,格林写出了一段狂热的恋情如何煎熬着身处其中的两个人,细腻的心理描写恰恰是此书中最动人的地方。
在两人的这段恋情之中,始终有着狂热的猜疑。莫里斯一直以为恋情会终结,这种不安全感,使他嫉妒萨拉的丈夫迈尔斯,因为萨拉不愿离开这个无趣的人。他相信萨拉忠于丈夫只是因为他有着稳定而不菲的收入,自己靠写书永远无法给她这样优渥的生活,不管他们如何相爱,爱情终会败给温情和习惯。在这种极度的不安之中,他与萨拉不断因为小事争吵,明知这样的争吵只会把一个爱的人更快地推出自己的生活,但是争吵还是继续下去,甚至负气般将事情越搞越坏。直至萨拉死亡,他仍然认为,并不是那个祷告终结了他们的恋情,在他们因种种不充分的理由,因为恐惧恋情的终结而争吵时,当他们的联系越来越少时,恋情已经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终结,他几乎是在眼睁睁看着两人如何走到了分手的那一步。
萨拉却始终相信,即使不见面,彼此仍然能够相爱,就像人看不见天主,却能爱着天主一样。和莫里斯在一起,改变了萨拉,本无信仰的她最终皈依了天主教,但是对天主的信仰和爱情一样使她痛苦。正是对莫里斯的爱,让她开始坚信天主的存在,而如果作为教徒,她就永远不能够再见莫里斯,信仰和爱情的斗争,终于使她疲惫。在她决定离开丈夫和莫里斯厮守的时候,却因丈夫的挽留而选择了留下来,她的爱,纯粹而隐忍。她宁愿忍受没有莫里斯的煎熬,过着自己无法喜欢的没有人仰慕没有人为她激动的生活。但痛苦,终于使她不愿在世间活着,她对莫里斯爱得深沉,但她所想要的平平常常的堕落的凡人的爱,却是她最不可得的。她是一个坚强到可以承担一切痛苦而给别人带去幸福安宁的人,也是一个一生追逐爱却终究爱而不得的人,她死了,唯如此,才能得到永远的安宁。而她对莫里斯的爱,也成为永恒,随着她的死亡消逝的只是这段恋情。
萨拉死后,莫里斯在痛苦当中思索两人之间的种种,才发觉自己对于萨拉并未有深的了解。开始时狂热的爱,狂热的嫉妒,在后来都变成了狂热的恨与猜疑,这样的状态,就像魔鬼,俘获了他,使他对于萨拉从不曾仔细审视过。直到永失所爱,他才从别人的嘴里了解到萨拉是多么像一位天使。而同时,萨拉童年读物上的只言片语,也让他看到生活是如何改变了一个人,当初那个天真又有些霸道的小姑娘,在和他相爱的日子里,所得到的更多的是痛苦,以及对自身的不能接纳。他也才意识到,对于萨拉而言,总是把自己的批评记在心上,而把自己的赞美像雪花一样从心中滑落。
“爱是长久忍耐”,萨拉正是奉行着这样的信条,让自己身边的人得到快乐幸福和安宁,而她自己忍受着种种的痛苦,直至再也不愿活在世间。她死了,时间流逝,痛苦的莫里斯终会得到安宁,这正也是萨拉向天主所祈祷的。也或许,在得到安宁的这一刻,莫里斯终于可以像萨拉一样去爱,也相信爱。
爱,爱情,是文学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需要爱,但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不仅需要爱,还要学会去给予爱。萨拉和莫里斯仅管相爱,但是爱情带给他们痛苦,莫里斯饱受嫉妒和猜疑之苦,而萨拉在拥有信仰还是拥有爱情中艰难抉择,在无性无趣的婚姻和炙热的爱情中徘徊,终于不堪承受这一切,所以她做出了选择,那便是不再活着。
以爱之名走进彼此的世界,而在这段关系中,两人所得更多的,不是快乐安宁,理解欣赏,而是痛苦。这种入骨真实的痛苦打动每一个曾饱尝爱的苦痛的读者。而这份痛苦,于他们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固然是因为萨拉是一个有夫之妇,但更在于两人对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方式。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爱与痛苦并生,或许才是世间众生真实的人生。而能够洞察人生真相,冷眼剖析人性,却同时以悲悯之心关照人的内心,小说才能真正打动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