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是正史,一个是小说
本来这么简单的事情无需劳师动众发帖来解释,不过我更想说的是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
大家看其他小说,根本就不把它当成真实,知道那是虚构的,但为什么天下的人都觉得三国演义说的都是
历史事件呢?大家谈起来,好像孔明借东风,木牛流马等都是真人真事,说得眉飞色舞。关键是我觉得三
国演义写得太传神了,而且跟着正史去走,所以能达到这种以假乱真的境界。过去三国志由于太深奥,所
以只流传于上流社会高级知识分子之中,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现在蛊惑仔恐怕拜的不是关公,而是其他神
佛了。更难得的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的谋略,例如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反间计等等。当年清兵入关
靠的就是一本三国演义,毛主席在战争年代,随身带着的也是三国演义,可见其参考价值之高!现在日本
人研究中国,也是从三国演义着手。大家很多都玩过光荣的三国志吧,对三国的把握我觉得比很多中国人
都准确,实在让人汗颜~~~
不过演义终究是演义,不是正史,我们也不要太迷信了。那么三国志里面的东西应该是真的吧,我可以
告诉大家,也不全是。大家千万不要太迷信史书上面写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由人根据资料写出来的
其准确性不可能达到100%,如果史书都是完全正确,那还要历史学家干什么?历史学家就是从资料
中分析历史记载的正确性,纠正历史和研究历史。例如太史公司马迁对秦始王不满,就把他母亲写成
一个风骚的妓女,一点都不客观。现在电视上面也是按照这些描述演的,大家看这也不觉得什么,因为
秦始王他母亲风不风骚已经无关痛痒了,呵呵
现代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不知道都有没有看过雷锋日记,我感觉并不像真的,反而写作风格很像
当时的作家的风格,说的东西也很难让人尽信,什么看病回来去工地帮忙,回来一下别人就敲锣打鼓
前来感谢,工地完工了?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也是无所谓了,毕竟大家相信这些事情还是很有好处的
就如大家喜欢说关羽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纵一样,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管他那么多干啥~~
陈寿《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很多不同只处~~~演义版本毕竟是小说,加了不少个人修改,大家,应该知道《三国志》是我们中国真正的三国时代的故事,不过陈寿《三国志》的文言文看了也够呛~~以下说点我所发现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几点冲突,挺有意思的。。。
关于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关于关羽的英雄事迹: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所为。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华容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关羽并未和黄忠发生战斗。单刀赴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乱搞封建迷信。。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并非武将; 六出祁山——诸葛亮只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之做,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可见并无曹操伪书之计和徐庶‘走马荐诸葛’之事。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而并非凤雏死前献地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可见是罗贯中为了借此描写曹操之奸雄之见。
另外还有些人物,也很不妥,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为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还有就是演义中声称骑赤兔马的人多半都不能驾之,均被落马,唯有吕布和关羽两英雄能用,为何吕布手下侯成在出卖吕布后能骑上???这不很矛盾?))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从年龄上,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失实上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在从武器上说说: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转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是正史,一个是小说
本来这么简单的事情无需劳师动众发帖来解释,不过我更想说的是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
大家看其他小说,根本就不把它当成真实,知道那是虚构的,但为什么天下的人都觉得三国演义说的都是
历史事件呢?大家谈起来,好像孔明借东风,木牛流马等都是真人真事,说得眉飞色舞。关键是我觉得三
国演义写得太传神了,而且跟着正史去走,所以能达到这种以假乱真的境界。过去三国志由于太深奥,所
以只流传于上流社会高级知识分子之中,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现在蛊惑仔恐怕拜的不是关公,而是其他神
佛了。更难得的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的谋略,例如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反间计等等。当年清兵入关
靠的就是一本三国演义,毛主席在战争年代,随身带着的也是三国演义,可见其参考价值之高!现在日本
人研究中国,也是从三国演义着手。大家很多都玩过光荣的三国志吧,对三国的把握我觉得比很多中国人
都准确,实在让人汗颜~~~
不过演义终究是演义,不是正史,我们也不要太迷信了。那么三国志里面的东西应该是真的吧,我可以
告诉大家,也不全是。大家千万不要太迷信史书上面写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由人根据资料写出来的
其准确性不可能达到100%,如果史书都是完全正确,那还要历史学家干什么?历史学家就是从资料
中分析历史记载的正确性,纠正历史和研究历史。例如太史公司马迁对秦始王不满,就把他母亲写成
一个风骚的妓女,一点都不客观。现在电视上面也是按照这些描述演的,大家看这也不觉得什么,因为
秦始王他母亲风不风骚已经无关痛痒了,呵呵
现代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不知道都有没有看过雷锋日记,我感觉并不像真的,反而写作风格很像
当时的作家的风格,说的东西也很难让人尽信,什么看病回来去工地帮忙,回来一下别人就敲锣打鼓
前来感谢,工地完工了?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也是无所谓了,毕竟大家相信这些事情还是很有好处的
就如大家喜欢说关羽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纵一样,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管他那么多干啥~~
陈寿《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很多不同只处~~~演义版本毕竟是小说,加了不少个人修改,大家,应该知道《三国志》是我们中国真正的三国时代的故事,不过陈寿《三国志》的文言文看了也够呛~~以下说点我所发现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几点冲突,挺有意思的。。。
关于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关于关羽的英雄事迹: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所为。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华容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关羽并未和黄忠发生战斗。单刀赴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乱搞封建迷信。。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并非武将; 六出祁山——诸葛亮只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之做,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可见并无曹操伪书之计和徐庶‘走马荐诸葛’之事。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而并非凤雏死前献地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可见是罗贯中为了借此描写曹操之奸雄之见。
另外还有些人物,也很不妥,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为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还有就是演义中声称骑赤兔马的人多半都不能驾之,均被落马,唯有吕布和关羽两英雄能用,为何吕布手下侯成在出卖吕布后能骑上???这不很矛盾?))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从年龄上,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失实上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在从武器上说说: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开皇舆驻武林,宫前新柳渐成阴。西湖风月愁难度,艮后岳峰峦梦枉寻。老马惊思归汴路,寒江吼激破胡心。白苹洲上怀乡久,夜夜啼鹕卧未深。——宋代·庞谦孺《答何中丞伯寿》 答何中丞伯寿 三开皇舆驻武林,宫前新柳渐成阴。
西湖风月愁难度,艮后岳峰峦梦枉寻。
老马惊思归汴路,寒江吼激破胡心。
白苹洲上怀乡久,夜夜啼鹕卧未深。片石飞来入品题,曲栏池上尔偏宜。老怀易得生欢喜,冷面相看又赋诗。——宋代·钱时《得片石著岁寒栏干外二首》
得片石著岁寒栏干外二首
片石飞来入品题,曲栏池上尔偏宜。老怀易得生欢喜,冷面相看又赋诗。使君朝天骑霜啼,朔风猎猎吹裳衣。钲铙聒天山谷应,旌旗弄日龙蛇飞。帮人遮留留不得,壮儿截镫小儿泣。老翁数十相扶携,喘若筒吹行转疾。且行且止相叹嗟,若怨若慕言纷拿。一翁指我门前土,向时蓁莽今桑麻。自言新年年九十,旧使姓名多记忆。从头屈指细平章,清静安宁今第一。狡胥每欲挑民争,能令衽席生五兵。我公平易与民近,智巧有尽苦难行。里中少号刀笔,曾向公庭瞯讯息。归来语我使君明,胸中是非纸上律。吾农疾苦年来多,公今归去谁抚摩。留公无计可奈何,呼儿起舞吾当歌。官家神圣似尧禹,蠖濩宫深有言路。借留谁格向来书,犹有民谣能取否。或闻朝廷虚柄臣,须公经济难逡巡。延英奏对刻易下,囊封且说江南贫。——宋代·彭龟年《送赵使君老父吟》
送赵使君老父吟
宋代彭龟年
展开阅读全文∨ 使君朝天骑霜啼,朔风猎猎吹裳衣。钲铙聒天山谷应,旌旗弄日龙蛇飞。
帮人遮留留不得,壮儿截镫小儿泣。
老翁数十相扶携,喘若筒吹行转疾。
且行且止相叹嗟,若怨若慕言纷拿。
一翁指我门前土,向时蓁莽今桑麻。
自言新年年九十,旧使姓名多记忆。
从头屈指细平章,清静安宁今第一。
狡胥每欲挑民争,能令衽席生五兵。
我公平易与民近,智巧有尽苦难行。
里中少号刀笔,曾向公庭瞯讯息。
归来语我使君明,胸中是非纸上律。
吾农疾苦年来多,公今归去谁抚摩。
留公无计可奈何,呼儿起舞吾当歌。
官家神圣似尧禹,蠖濩宫深有言路。
借留谁格向来书,犹有民谣能取否。
或闻朝廷虚柄臣,须公经济难逡巡。
延英奏对刻易下,囊封且说江南贫。 ▲ 少年负豪气,乃心在有为。天下非我能,胡为久栖栖。圣贤即在上,治具皆设施。一廛为天氓,岂不乐在兹。但愿禾黍肥,富贵从此辞。雨露被乐皋,草木含华滋。一物遂生成,仰荷皇天私。努力且加外,已矣复何期。——宋代·庞谦孺《古诗四首呈刘行简给事丈》
古诗四首呈刘行简给事丈
少年负豪气,乃心在有为。天下非我能,胡为久栖栖。
圣贤即在上,治具皆设施。
一廛为天氓,岂不乐在兹。
但愿禾黍肥,富贵从此辞。
雨露被乐皋,草木含华滋。
一物遂生成,仰荷皇天私。
努力且加外,已矣复何期。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