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基本知识有:剧情、角色、对白、灯光、音乐、化妆、表演等。
1、剧情:指整个故事或事件线,是故事的核心。
2、角色:扮演剧本中的人物,具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3、对白:演员之间的台词和交流。
4、舞台:演员表演的场所和环境,包括舞台背景、布景和道具等。
5、灯光:用于烘托舞台氛围和情境,营造整个舞台的视觉效果。
6、音乐:作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渲染气氛、起到强调作用。
7、化妆:演员根据角色和情感需要形成不同的造型,突出人物特征,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8、表演:演员通过表情、动作和语音等手段来传达角色情感,从而打动观众。
戏剧注意事项
1、注意场馆:选择适合的戏剧场馆,可以充分感受到舞台的氛围和视听效果。
2、入场时间:提前到场,避免错过演出。
3、着装得当:为了尊重演员和剧情,应穿着整洁,避免穿着过于随便或暴露不当的服装。
4、关掉手机:演出期间手机应关闭或静音。
5、避免嘈杂和妨碍:不要在演出期间吃东西或大声喧哗,以免干扰演员和剧情。
6、集中注意力:观看戏剧时应全神贯注,以便更好地理解剧情和探索人物内心。
7、艺术鉴赏:尝试理解戏剧中的文化、历史背景和艺术表现,以便更好地欣赏、理解和鉴赏戏剧。
8、演员应做好准备:演员需要认真准备,熟悉角色和剧情,以便提供高水平的表演。
9、演出时注意细节:演出期间演员和工作人员要关注细节,确保服装、化妆、道具、背景等各个方面都符合剧情需要。
观看和演出戏剧时需注意礼仪和表演品质,以便提供更好的观赏体验。对于观众和演员而言,都需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准备,致力于创造更加完美的戏剧作品。
传统戏曲艺术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门艺术需要继承和发展;它对社会、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当下的社会娱乐休闲方式太多,分散了人们对戏曲这种传统娱乐方式的注意力,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几乎很少接触戏曲。
虽然戏曲舞台简陋,不如明星演唱会的激情四射或大型晚会的隆重大气,但就因为其简陋和鲜有道具才更能让人注重于演员的表演和剧情,充满了想象空间。 传统戏曲声腔繁多,剧目数以万计,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段、美学特征、以及灿若群星的艺术家,它是华夏多样化的文化文明审美观念的集合。我们没有理由去舍弃这块瑰宝,更应该在当下逐渐消亡的趋势下保护和发展这门艺术。
当下的流行音乐中也会加入戏曲元素,如周杰伦在《霍元甲》中有的片段以京剧的青衣唱腔演绎,而陶喆的《苏三说》用到了京剧《苏三起解》的镟律等,还有一些歌词创作会借鉴戏曲剧目的念白。 这些都说明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娱乐中还是有地位和价值的,戏曲艺术丰富了流行歌曲的文化意蕴,这是不同艺术的相互碰撞与切磋融合。
所以社会在发展变迁,传统戏曲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一味墨守成规只会继续衰退,必须面向现实生活,开出时代的“新花”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
(一)提高个人文化品位
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多寄情于梨园,而他们编写的剧目都暗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爱国情感等,这也就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质。 戏曲艺术表演有着独特的美感,演员在舞台上三两步便走遍天下,七八人即是千军万马,它用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刻画人物形象、描绘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它的程式、语言、 镟律遵循着美学原则和精神内核,这种抽象、写意的表演耐人寻味,这便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 它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观赏戏曲艺术可以领悟传统文化底蕴、提升人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丰富校园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十分重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艺术它包含的人文精神、 审美情趣、哲理思想等构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它能够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2011 年10 月29 日国家京剧院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进行了“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让在场的五千余师生们享受到一场精彩绝伦的京剧文化视听盛宴,感受到了国粹艺术的非凡魅力。 这种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在全国各地高校都有展开,能够普及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让学生了解世界艺术经典进而更加热爱中华文化,这对引领高校学生弘扬中华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
传统戏曲融合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主流思想,反应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价值观有着宣扬和教化的功能。 古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中说:“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 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 ”是说戏剧有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就像儒家提倡礼乐教化一样。 当然,戏曲剧目中也有迷信、 封建等落后低俗的内容存在,这就需要继承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向上的戏曲剧目广泛传播。 也需要创作者创作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好戏,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它被认为是起源于酒神祭祀。
戏剧是由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能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戏曲、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同时,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戏剧表演的感情表现技巧目标还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理论,不同研究者对此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如“三个统一”“双重人格”“百变归一”“匠人说”“体验说”“表达说”等。这些理论在戏剧艺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后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表演艺术发展需求,戏剧表演的技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模拟,时空互联
感情表现与戏剧表演内涵基础之间存在的矛盾是戏剧表演发展的重要挑战,表演者需要借助虚拟的内容实现真实情感的表现,从而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感情表现的准确而深刻。人们的情感不是无根之萍,它来自现实的经历和感悟,凭空产生的情感很难保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因此,戏剧演员对剧本情境,特别是人物情感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初学者无法很好地完成情感演绎需求。因此,演员在戏剧排练时应围绕表演内容展开深度剖析,尝试创设自己能够理解和感悟的剧本情境,将虚拟的情感用更加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恋人的分手、站台的离别、生活的惊喜等,这些均需要演员借助生活中的真实经历来模拟情境,使情感的传递和表达更加自然,这对演员的表演而言至关重要。因此,戏剧演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观察和体会,努力将个人情感与真实经历更好地融入作品中,同时提升自身情境创设能力。
(二)设身处地,忘记自我
设身处地是为了让演员在戏剧表演中将自身融入整体表演中,避免其过度强调个人想法而忽视角色特点,这也是很多演员在戏剧表演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演员的想法与作品表达诉求之间的差异会导致角色演绎出现矛盾。因此,戏剧表演需要演员将个人身份与作品情节更好地整合起来,进而置身于戏剧人物的行为之中,演员的行为是否符合作品整体也是观众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因此,演员在作品表演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实现作品的全面演绎,准确把握人物在作品中的情感变化,特别是人物情感与作品表达需求之间的契合点。演员通过个人对作品角色理解的加强能够使感情表现更加契合戏剧情节,进而实现整体表演质量的全面提升。演员只有真正将自己代入角色,才能够忘记自己在表演,从而有效融入角色之中,这种代入感能够让演员进入另一个世界,进而寻找到自己的身份归宿,明确自己正在做什么。“入戏”是演员忘记自我的最佳解读,通过不断的实践,演员能够全面提升表演能力与表演层次。
(三)双重人格,忠于角色
演员双重人格的构建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表演技巧,戏剧表演过程中,演员需要将人物个性准确展现出来,这就需要其感情表现得更加接近现实,因为所有人在现实生活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矛盾。演员在戏剧表演中不仅要专注于自己正在扮演的角色,还需要准确把握角色的特点与情感。
当演员在戏剧表演中形成了双重人格之后,观众的情感共鸣更容易被唤醒,这样,演员的表演才能够真正触动观众并将角色情感传递给观众。戏剧表演的技巧不是简单地呈现角色的悲喜,而应具有深度,将表演艺术层面的情感用多样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特别是在情感表达方面,返璞归真和相互融合对角色演绎而言更加重要,演员只有忠于角色才能够让角色更加真实而饱满。
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演员要秉承自己的初心,借助个人情感强化角色与演员之间的关联,从不同层面反映出真实的生活,从而带给观众不同的情感体验,最终获得更好的艺术表现效果。
发表一下行外人的见解,因为戏剧艺术服务的是戏剧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而戏剧以以抒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为主,在冲突中可以凸现,放大某些问题,吸引人的注意力,引人深思。比如窦娥冤里表现的是窦娥和官府的冲突,引起共鸣与同情,使看戏着可以更加直观明了的了解历史,人间疾苦,不识字的人也行。(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是戏剧性冲突但还是厚着脸皮发表感想)
一、匡时济世艺术
中国文人素有“文以载道”的思想观念,因此,戏剧从来不是唯美的产物。特别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一些有志之士急欲拯救斯民于水火之中,把它拿来运用和作为一种武器,就带有匡时济世的目的。
文明戏时期的主潮是以勇猛的姿态,配合着民主革命,对腐败的帝制进行冲击,对外国列强发出愤怒的抗议。这使是中国话剧第一波所展现的战斗性。“五四”时期,之所以掀起模仿易卜生的浪潮,是因为其“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战多数”的战斗精神。
到了三四十年代,田汉、夏衍等倡导的“普罗列塔利亚”戏剧、左翼戏剧、国防戏剧直到抗战戏剧,都被赋予特定历史阶段的革命的民族的政治色彩。
中国话剧发展中,可以发现:每当话剧与时代、人民、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它就欣欣向荣;
否则,就会凋谢枯萎。一个世纪以来,话剧艺术家与人民共患难,与时代共命运,在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鼓舞革命热情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战斗作用,展示出中国话剧的战斗力、生命力,没有辜负时代的期望,这是中国话剧的骄傲!
但是,对战斗性的片面强调,简单地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理解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缺乏独特创造的艺术形式,去图解思想、观念、路线、政策,这在较长的一个时期中,不同程度上导致了非艺术化的倾向,要引以为训的。
新时期以来,话剧舞台努力真实地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的心声,使新时期话剧艺术走向一个新的高峰。但是,在对“从属于政治”的观念进行拨乱反正时,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远离政治,远离现实,同样也会远离群众,使话剧丧失群众基础。
二、借鉴传统
20世纪初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为代表;给中国话剧以深刻的影响,中国话剧在历史上从来不是封闭、排他的,而具有开放的度量。
20世纪二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两度西潮”便是突出的时期。如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创作,深受20年代新思潮的影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话剧开放性的特点,他是以现实主义作为主体而有机地融进其它多种美学因素,达到一种深层次的结合,留下了人们称之为“诗化现实主义”的不朽剧作。
20世纪80年代始,新时期中国话剧与文学同步,加强了“人学”研究,推动了话剧艺术的探索和革新,经过“左”的思想禁锢,话剧美学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封闭之后,又一次敞开了自己的胸怀,于是,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思潮、流派再度引入。
如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戏剧、贫困戏剧以及布莱希特等戏剧理论的被关注,吸收其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种借鉴、消化和融会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结果。
三、民族化的道路
中国话剧虽然是一种外来的艺术样式,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进行了探索民族化的创造,它塑造了民族的性格,传递了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魂魄。焦菊隐等具有深厚传统文学、戏曲修养的艺术家,实践着戏曲传统美学与话剧固有美学的嫁接,用于表现近代生活;
同时,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和民族传统美学的碰撞,学习了民族传统艺术、特别是向戏曲艺术。因此,话剧民族化的实验表明,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和魅力,使作品具有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不过,话剧的民族化并非话剧的戏曲化。
话剧需要学习戏曲,不是照搬其形式和手法,而应该是将它的美学原则、美学思想、美学精神以及艺术方法,融会贯通在自身的艺术创造之中。
如戏曲的“写意”美学(表现性美学)、它的“情”“理”观,它在戏曲程式中透出的美学精神和艺术方法,它对精湛技艺的锤炼,它对形式美的追求等,这方面的继承会给我们带来广阔的天地。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但表现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生活上,重要的是对西方戏剧予以创造性地转化与改造。比如,在中国话剧中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现象,即追求戏剧意象的创造。
意象所要求的是一个有机的内在的和谐完整而富有意蕴的境界,不仅在于追求真实的诗意,还在于创造出诗的意境,使中国话剧有了民族审美精神的更深层的渗透。因此,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的根底,中国话剧是很难立足和发展的。
四、诗意戏剧精神
中国是一个诗歌比较发达的国家。剧与诗的结合,或者说话剧诗化的美好倾向,是中国话剧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浪漫派的戏剧创作,如田汉、郭沫若等是代表。
他们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这自然使他们很容易把诗切入戏剧。郭沫若借主人公的大段心理独白烘托情境,田汉则常将音乐、诗歌直接融入作品之中,以增强其抒情性。
这种诗化倾向,自然同接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有关,但不可忽视接受民族的艺术精神、民族戏曲的质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中国话剧的诗化倾向。
这里,诗化的倾向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原则或方法为其主体,相互吸收,相互交融,多元并存的。较长时期中,为使话剧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与广大群众进行对话,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实主义历来不是自我封闭的美学原则,而是宽容的、能够吸收多种美学因素。经历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已有坚实的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根基,又有传统艺术中深厚的“写意”、“表现美学”的传统;
它能够深刻、敏锐地反映现实,深刻地剖析人物心灵,能够揭示无限丰富和深邃的人的精神生活,并能引向哲理的概括,充满时代的诗情。它已经给当代话剧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诗化现实主义,在真实观上即渗透着中国人的特色。
中国话剧的诗化和现实主义,注重情真,在“真实”中注入情感的真诚和真实,把表真提高到一个超越一切的境界,同时也把理想的情愫铸入真实性之中,可以称之为“诗意真实”。
五、走向辉煌未来
话剧的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代中国话剧事业还面临着挑战。因此,话剧仍需要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时代,深入新的生活;在戏剧美学、艺术观念方面,需要有新的继承和借鉴和继续创造。也需要有原则性的、健康的戏剧批评;
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戏剧经营管理学,培养有才干的戏剧经营管理人才。一位诗人说:假如戏剧没有脊梁,就难以塑造顶天立地的中华山魂;
假如戏剧没有热血,就难以塑造澎湃万里的中国海魂。戏剧,有了自己的灵魂,才能走进人们的心灵深处,才能塑造出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国话剧已迈入了二十一世纪。
回顾风风雨雨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继往开来,以百倍辛勤的劳动和崭新的创造,使中国话剧艺术在中国新文化格局中,更加繁荣与发展!
-话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