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师之哲学三问

交互设计师之哲学三问,第1张

内容介绍:本文借回答哲学三问的形式,对交互设计师进行底层思考,试图找到解决交互设计师在成长过程出现的迷茫无措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正文

“交互设计师”做为一个新兴岗位,近年来主要存在于互联网行业,帮助企业解决产品的体验问题。百度指数中2011-2017年间,“交互设计”一词的搜索量逐年上升,“交互设计师”逐渐出现在各互联网企业中。虽然从业者普遍看好这个岗位以其价值,但无论是交互从业者还是其他互联网从业者,均无法准确定义岗位范畴、界定岗位价值。一方面,各互联网企业通过招入交互设计师、设立体验部门,以期望达到提升产品体验的目的;另一方面,却对交互设计师或设计部门的价值输出存有疑惑,在体验与效益、成本冲突时,体验往往最先被舍弃。

从交互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是怎样的呢?随着用户体验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其他岗位从业者高举着为用户卫道的理念大旗转入交互设计岗。导致短期内充入大量“学徒”,而“师傅”不足。另外,体验的主观性强,部分企业PM、UI设计师介入交互设计,让新晋交互设计师压力山大,茫然无措。隐藏在理想丰腴肉体下的却是缺钙的现实——一些新晋设计师变成了PM助理、原型仔。

在行业期望度高、企业设计环境差、岗位认知不清三者的暧昧纠缠中,很多交互设计师们出现过自身定位不清晰、输出价值茫然、未来发展无措、提升成长无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专业组从自身出发,进行了一些的思考和讨论,最终希望通过回答哲学三问的形式,来帮助团队内外的交互设计师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但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内容是基于当前我们的业务和岗位认知,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仍然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思考,为关注自身发展的交互设计师提供正确认知的线索。

交互设计师的起源,有诸多说法。较多为来自于某个特定的人物、事件、或某个产品的发布。约翰·古腾堡(Johannes Gensfleisch)的印刷术、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的巨人机、苹果的第一部图型界面电脑Apple LISA[1]等,都曾成为标记交互设计的开端。但谈及“我从哪儿来”,并不是想要知道一个历史事件,它没什么指导作用。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通过它的发端,找到它的历史背景,进而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因此,本着这个思路,我们找到了一种可能——交互设计师来自于“供需求关系的变化”。这一观点来自巴利·卡兹(Barry Katz)2017年8月在青腾大学的分享“设计思维”[2]时,对设计思维在硅谷兴起原因的分析,我认为提供了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

此处所述”供需关系的变化”来自于三个方面:竞争力的转移、科技产品的普及、产品平台化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除了部分高精尖技术,大部分公司的产品已经没有技术壁垒——技术不再成为竞争力。各家提供的功能大同小异,用户在满足了需求痛点之后,追求的就是情感上体验。体验就成为新的竞争力。产品体验的提升,必然来自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移动设备、APP、OFO、VR/AR、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科技产品不再是个别机构、公司、实验室才能看到的东西。随着技术突破和民用趋势的发展,科技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日用品中的一部分。百姓对日用品易用性的阈限低,相对的,就对科技产品的体验有更高的期待。体验,再次需要设计来达成。

狭义上看,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不只是输出单一产品,多产品结构、平台化趋势明显,例如苹果、小米等品牌。广义上看,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各系统下的设计规范趋于统一,保证自家的软件在不同系统上保持体验的一致;在同一系统下,产品体验保证在水平线上以上。这就需要统一的设计语言来进行保证。

基于市场的需求,关注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设计岗位开始逐渐受到从业者的青睐。然而,基于对岗位认知的不足以及体验的主观性强,导致这个岗位天然存在感和成就感弱,岗位价值定位模糊——想的到,却说不清。一方面,“只能意会”的概念往往意味着认识不清,另一方面,草率的描述容易创造文字魔,变成千人千面。只有准确的描述与定义,才会有清晰而统一的认知。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概念,来为上述问题找到答案,在当前业务范畴内,统一岗位认知。

交互设计师关注体验,是团队中是用户的代言人。在很多项目中,这恰恰成为矛盾与冲突的原因。“矫情的用户代言人”常常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与PM撕、与开发撕、与运营撕、与老板撕(被撕)。一方面,这种尴尬的情况,让设计师们的想法难以推进、成为项目进度的绊脚石。另一方面,设计师不免常常感叹“xxx一点都不懂用户”。是什么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是设计师对商业的理解。Jon Kolko在《交互设计沉思录》一书中,对商业环境下的交互设计师及其活动进行了讨论:

一提到商业,不免充满铜臭味。和有一个艺术家梦的视觉设计师们一样,关注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师似乎天然拒斥商业。然而,大部分设计师却天生的拥有商业标签。

首先,大部分设计师是在企业中工作,而企业必然是逐利的。因此,设计师是一个在本身逐利的环境中工作——其工作输出必然体现于利润(商业价值)之中,这一点是无法忽略的(非盈利机构中的设计师除外);

其次,企业中的职场人要想获得幸福感,往往需要将个人愿景与企业愿景统一。清晰认识商业,有助于设计师在当前业务环境下找到定位和价值评判标准。

最后,对设计方案的价值认知不仅要从体验角度,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在商业层面的价值——方案满足用户体验的同时,所带来的“利润”是什么。

目前整个业界从老板到一线从业者都在讨论用户体验。其中一种思考方式是,优先考虑产品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功能体验和情感体验,在这之后,再来看其中有哪个部分具备商业价值。由此可见,需要设计师们改变以往的思考方式,创建“体验-商业”的思维模式。然而,有一种东西前文讲的更重要,在思考方案价值之前,设计师必须具备另一项至为关键的认知和能力——完美协作与快速反应的“一线认知”。

我曾就读的大学有句名言:这所大学毕业出去的学生应该“眼高手低”——看的长远,也能踏实做事。踏实做事、快速反应、协作团队高速高质完成任务,是一名设计师(不仅是交互设计师)需要具备的最基础能力。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曾有个交互设计师十分注重商业价值和体验思考,接到需求必先和需求方撕逼一通,探讨一通需求价值,多次导致项目延期,即没有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团队满意度也很差。想的多本身没有错,但“多想”是基于能快速满足业务要求。

设计本身并不是高大上的、不能把自己定位为用户的卫道者、产品的体验斗士,首先我们应该有少说多做、随时做最苦最累的工作的意识,这无关工作年限和资历,它是一个设计师最基础的职业素养。

什么交互设计?Jon Kolko在《交互设计沉思录》一书称“是指在人与产品、服务与系统之间创建的一系列对话”。为了便于指导工作,我认为的交互设计是“行为与情感引导的设计”,行为与情绪是一体两面的,情绪会影响行为,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情绪(《正能量》,Richard Wiseman)。因此,引导行为,最终也会导致情绪情感的变化,前者影响功能体验,后者影响情感体验。通过交互设计方法,满足和创造卓越的用户体验,是交互设计师的职业追求。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业务环境下,我们这样定义交互设计师:

世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变数。中国互联网发展了20多年,在快速变化和适应中,这个行业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互联网下的各个岗位也在不断细分,随着这种变化的持续进行,设计师岗位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变数,这其中也许包括行业更多的期待而转型,也许也包括被AI降维攻击而不得不进行的改变。

人工智能在2017年很火,不管它以后会怎样,但不得不说,当前它所具有的能量就开始对各行来业产生冲击。一部分设计工作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主要体现于“体力活”以及功能性要求更高的业务。虽然乐观的看,人工智能目前依然不可能代替设计中创造性和情感化的部分,但这一趋势却依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跨出行业,从职场整体来看,近几年职业化要求也在发生改变。最早行业对职场人的要求是做“I字型职业人”,即专业精深;后面,出现了“T字型职业人”,专业精深基础上,还需要知识广泛,相关知识都要涉猎;今天,又出现了“+字型职业人”的新要求,在T字型要求的基本上,还要在某一方面有超过他人的研究和能力。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在交互设计师的专业能力、业务范围以及职业综合要求的基础上,参考行业优化设计师团队的研究,构想了交互设计师的三种转型方向,以应对变化的未来和更高的职业化要求。

如果说交互设计师是某一行业的交互设计师,那么交互设计专家就是多行业的交互设计师。交互设计师需要具备的两项基本能力分别是“分析能力”“设计能力”,这两项能力的进一步放大和精深,同时对更多行业的了解,加上娴熟的设计思维,初步构成交互设计专家的能力模型。

用户体验设计师是在高级交互设计师的基本上转型而来,它的能力模型是交互设计能力(高级交互设计师水平)+部分用研能力+部分UI设计能力。这是一种全流程设计师,从专业角度输出用户体验相关的所有内容。是在用户体验维度同时向上、向下兼容的方向。

与用户体验设计师相同,产品设计师也在资深交互设计师的基础上转型而来,它的能力模型是交互设计能力(高级交互设计师水平)+部分产品技术+部分项目管理技术。它是以设计思维方式,推动项目进行。产品设计师是在项目研发与管理维度进行兼容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拥有什么,比成为什么更重要”,以上三种转型方向,仅是为了仍然迷茫的设计师们提供方向和目标,并不能做为职业追求。为了培养综合的职业能力以应用未来的变化,同时也让设计更多赋能项目,我们根据实际工作流程总结出了交互设计师赋能项目的“5F模型”。

快速需求是第一步。要求设计师参与需求上游制定需求的讨论和流程中去。与需求方共同讨论需求的目标和背景,观察他们对业务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提前介入业务讨论,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业务内容,并且提前获得业务需求,从而获得更多时间进行分析和设计。此阶段的成功进行,取决于设计师的积极性,且能否获得需求上游的信任。后者取决于设计师是否真心关心项目进展、产品情况,并为此提供尽可能多的建议和支持。

使用需求分析的相关技术,以UDC视解,进行需求的拆解和重构,明确最终的需求内容和设计初步方案。在此阶段,还可能会用到用研技术、数据分析方法,以获得足够的与用户有关的信息。由于在“快速需求”阶段只产出了简短的需求,因此,在此阶段需要从用户视角,进一步分析需求的可能性。此阶段的具体方法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说明。

在2的结果下,运用交互设计技术进行方案设计。这一过程需要阶段性的输出方案,并与需求方进行确认。在同步获得更多信息的同时,也能让需求方意识到方案的情况和进度。这其中除了快速原型技术以外,较为核心的是要娴熟掌握包括信息架构、心理学、工业设计、工程学方面的交互设计相关知识。同时,对业务要有一定的了解,能做出符合业务要求和用户体验要求的方案。

这一阶段主为跟进项目开发,快速收集开发、测试以及其他岗位的反馈,快速调整交互方案,并告知开发。交互设计师要跟紧项目进度,与测试们一起对产品进行测试,保证交互方案的落地。在这里,交互设计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了解一定的敏捷开发流程和内容。知道如何协作不影响、有益于项目推进。

项目上线后,需要通过一些方法验证交互方案的有效性,是否达到了设计目标。此阶段中,我们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论是与前期方案设计时设置的数据验证指标一致,则方案有效。反之,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选择在当下或者下一迭代的[1]中进行优化。在这一阶段,要求交互设计师拥有基础的数据分析框架和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技术。

以上就是目前我们对交互设计及其从业者的思考。对于一个新晋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先打好基础,培养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快速高效的协作团队完成设计。当能做到快速反应、完美协作的时候,才适合进一步进行上述内容的思考。切勿本末倒置,成为多说少动的设计师。交互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掌握更多专业的知识,才能将体验做好,仅凭借感觉还是落了下乘。

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师们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人或者事儿的问题,影响着我们,但我们需要保持最起码的认知,我们给环境以贡献,环境才会给我们以尊重和认可。当下的交互设计师,是行业的开拓者,走在布满荆棘和障碍的未知之路,但前行过才知道行者的苦与乐,才能体会到跨过山峰与河流的激情与平静。我们对交互设计的未来、不确定和挑战满怀期待,但始终做到“踏实做事,远眺未来”。

局限于业务环境和认知,不当之处还请斧正。

参考文献:

[1]沃尔特·艾萨特森.乔布斯传[M].魏群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

[2]Barry Katz《在硅谷屡试不爽的设计思维,你值得拥有》

[3]科尔特.交互设计沉思录[M].方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9;

交互设计原则与方法包括:

1、预见性原则,很多情况用户是不知道当前状态的,所以在适当的时间内做出反馈很重要。不仅能让用户知道情况,还能防止用户发生错误操作。

2、场景化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让软件看起来跟符合真实世界,还原现实认知。通过直观的视觉快速传达给用户。

3、可控性原则,说白了就是给用户发后悔药,当用户误操作时要给用户提供提供撤销、取消、重做等相关功能。买错商品可以无条件包邮退回。

交互设计 (Interaction Design),通常缩写为 IxD,被广泛认为是一种互动式数字产品、环境、系统和服务的设计实践。

「1」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交互设计首先以人机交互(HCI,Human-ComputerInteraction)的形式,作为填补缺乏适用于设计数字产品的可用技术和工具出现。

「2」1960 年,Liklider 通过分析人与电子计算机之间合作互动的一种预期发展,提出“人机共栖(Man�computer Symbiosis)”概念

「3」成为现代计算机革命的基础。早期的人机交互关注的是人与机器,尤其是与计算机的交互。通过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将使用者的行为传达给计算机,将计算机的行为解释给用户,重点始终放在识别和理解面向任务的计算机系统的可用性问题上。其内容与主要性质为:计算机的使用和语境(Use and Context of Computers)、人的特征(Human Characteristics)、计算机系统(ComputerSystem)、界面结构(Interface Architecture)及开发过程(Development Processes)

「4」,1984 年,Bill Moggridge 提出了“交互设计”的概念。由于一开始只是想将软件与用户界面设计结合,所以命名为“软面(Soft Face)”,随后在 Bill Verplank的帮助下更名为“交互设计”

「5」其重点是设计用户的技术体验,强调提升用户体验以增强人们的交互方式。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交互设计仍处于相对边缘的阶段。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可用性(Usability)和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重点将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运用于创建有效且无差错的交互以支持工作任务的方法

「6」进入世纪之交,交互设计的概念开始流行。1999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以人为中心的交互式产品设计原则和程序规范 ISO13407:Human-Centred Design Processes forInteractive Systems

「7」为整个人机交互系统设计提供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流程与框架。这是一种更具设计性的方法,超越纯粹的实用性和效率,同时考虑到了使用的美学品质。随着有形和物理计算技术的出现,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除了扩展用户界面之外,交互设计还将信息技术嵌入到日常生活的新领域,以创造可以吸引人类体验的各种情感、视觉、动作、手势,以及各种相互关系的技术系统与产品。交互设计已从单纯的可用性和效率性研究转移到了趣味性、探索性和情感性的交互探索

「8」交互设计起源于计算机科学,其领域的复杂性结合了诸如人机交互、人体工程学、人类学、工业设计、信息学、应用物理和电子学等多元学科。从初创到发展至今,国内外设计研究学者从不同视角都对交互设计的概念、范畴和组成要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虽然尚未达成统一的交互设计定义,但是作为一门“设计学科(Design Discipline)”,交互设计本质上还是通过模式、指南、组合、方法和工具等产生不同的创新生成类别,开发不同的用户体验交互方案,并进行体验质量实证评估的设计思维与实践。

内容来自 《交互设计方法的分类研究及其可视化》,编者: 徐兴,李敏敏,李炫霏,胡飞(广东工业大学,广州 510006)

关于这个交互设计的方法,我来谈谈的见解。其实打造企业管理系统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它拥有长久生存的能力,所以优秀的企业管理系统交互设计就成为了一个突破点。

首先一个问题是与用户的维系问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用户也会逐渐流失,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三分钟效应的用户,用户无法找到产品的亮点,或产品无法解决用户的问题,这是产品自身的问题。另一种是用户在某个特定时段没有需求而被搁置,这种情况需要不断运营让用户在需要的时候想起产品。

在维系用户问题上,除了从产品入手就是从用户体验入手,在合理限度内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使用体验,这是打造良好用户体验的重要方面。

数据结构复杂,流程长、节点多就是企业级系统的特点。这些系统都出生的比较早,而由于早期的技术条件的限制,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的框架都比较老旧。以今天互联网的审美来看,像SAP、用友金蝶这些产品的界面和交互简直都不足为提。如果大家有机会去看看国内医疗行业HIS系统的界面,保证你会好几天都不想吃饭了。

总之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主要还是要注意,

整体局势排版整洁明了,一定要简洁!简单!切忌复杂!如果简洁和明了都不能兼顾话,放弃了简洁,因为人员流动性可能较大,简洁不明了就意味着更高的培训使用成本。还有B/S链接目标页也就是点击进入页面的次数不能大于三次!其次一定要注重速度和高效率!切忌拖延症!

最后便是我们的数据一定要高度集成!注意这里!一定要高度集成啊!

随着现在设计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致,许多新兴专业也逐渐崛起,其中就包括

交互设计

但是对于交互设计,许多同学们都不太了解,甚至因为同样涉及到产品,因此容易和工业设计混为一谈,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详细讲一讲

交互设计与工业设计的区别

工业设计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的设计构思上需要考虑到产品整体外型线条、各种细节特征的相关位置、颜色、材质、音效、人因工程等;产品范围上包括杯子、电脑、交通工具等实体产品。认为「工业设计」是与「互联网产品设计」并行的概念,行业性较强。

交互设计是一种设计方法,或者理念:它定义人造物的行为方式相关的界面,包括目标用户、使用流程与结果;并且考虑到有用性、可用性、情感因素等。

不管是工业设计,还是互联网产品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和理念都越来越流行,因此也越来越重视「交互设计」,一些团队的职能分工上有专门的「交互设计师」。因此简单地说,「交互设计」是「工业设计」整体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环节。

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从其历史和目前现状看,差异很大,分属不同范式。但未来双方必定互相融合。

二者的差异

1、产品特点差异:工业产品的特点“形式即功能”。而交互产品功能多,操作复杂,使用层级多,形式和功能关系不大。

2、产品成本的差异:交互产品开发成本、购买成本低,开发时间短,但客户使用投入的机会成本高,因此其成败在于客户的使用体验。工业产品,购买成本高,因此其造型很重要。

3、设计方法上差异:目前交互设计还处与“以用户的目标为导向”的设计阶段,交互设计的目的就是帮助用户快捷方便的达到目标。如果将“帮助用户达到目标”看做交互产品的功能,那么交互设计还处于“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阶段。

交互能给工业设计带来什么

1、包豪斯的失败:为什么形式追随功能会在工业产品中失败呢,原因在于这个原则的自相矛盾。如果将形式和功能看做一种映射关系,那么一种形式应该具有一种功能,工业品应该是标准化的。但如果将功能看做形式的约束条件的话,那么仅有一种功能的工业品,其形式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矛盾。

2、交互的馈赠:交互产品是功能集约产品。在未来,智能产品将不仅限于计算机,而将广泛的嵌人日常工业品。这样日常工业品的功能势必增加,那么就会打破前文所述的矛盾。

最有趣,脑洞最大的艺术公开课,

ROSSO等你来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689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