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市场饱和吗?我想要读心理学,可怕找工作难。怎么办?我很善于分析别人的情感,然后帮助他们

心理学在市场饱和吗?我想要读心理学,可怕找工作难。怎么办?我很善于分析别人的情感,然后帮助他们,第1张

心学不会饱和,心理学会越来越热。但是现在心理学的市场都被鱼龙混杂的的人占据着。比如每个学校都应该有一名心理学老师,有心理咨询室。但是事实上有些学校只是空设的,心理学老师就是随便找人替的。还有外面的一些咨询室。还有现在有些专做心理咨询的人,自己开咨询室的或者是在网上搞咨询的,真正合格的没几个。都是看心理学现在受重视,来挖这桶金的。其实就算有心理咨询师几级证,国家发的,那也不说明什么。我就是学心理的,学着学着就发现,应该属于自己的饭碗都被别人抢走了。但如果你想钻进去研究,发挥自己的长处,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可以的。那就不能只在学校学那四年。读研读博,或者去参加一些名师的课,就看到时候你怎么走了。

哦~通过你的描述,看得出来你的目标非常明确。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跟你确认一下,你今年的年龄是多大?

就像您说的目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不是很理想,如果现在进入这个领域,而且是以副业的形式进入,这个里面肯定要考虑到你的年龄因素。如果你年纪偏小的话,现在取得证书肯定更多的就是要自我提升和学习锻炼,想通过这个获取利益的话,好像难度有些大。

如果你年龄偏大一些的话,相对来说有一些阅历上的优势。但是无论年龄大小,如果只是通过心理咨询师培训,其实很难达到好的咨询效果,也很难开展业务,所以取完证的心理咨询师还必须进行自我成长与相关疗法的学习、实践。所以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前期无回报的准备。

不过你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一方面,你提到自己不会辞去现在的工作,那起码你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另一方面,你现在是在编老师,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与当地的心理咨询师多交流、学习,这是非常有利于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自我成长的方式。另外,也可以加入当地的心理工作室,成为兼职的心理咨询师,这样如果自己接到案例的话,当然肯定是有收入的。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虽然,这几年一直走在艰难的道路上。不过,我坚信,未来一片光明。无论对别人的帮助有多少,无论从中能收获多少利益,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我的成长和锻炼。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追问,多多交流……

只要是正规权威的机构,其心理咨询做的都很好,在我国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对心理机构排名。

根据咨询的内容,心理咨询可以分为发展咨询和健康咨询;根据咨询的规模,可分为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根据咨询采用的形式,可分为门诊咨询、电话咨询和互联网咨询。

选择心理机构要选择泊恩心理这种大型机构,泊恩心理是由澳洲、美国、英国、德国等多国专家联合创办,我们与国内外最受人尊敬的医学专家以及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以此为基石,针对不同患者的多元医疗需求开设了国际水准的精神心理门诊、特需门诊、跨科室专家会诊、海外专家远程诊疗以及跨境医疗服务。

有没有发现我这个题目就是错的,我应该是需要教你们“如何辨别什么样的挽回机构才是靠谱的?”

因为“挽回机构”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如果要问那肯定是 骗子机构 是不靠谱的, 专业机构 是靠谱的。但骗子机构是完全仿制专业机构的 表面模式 的,那你应该如何辨别呢?

很多人咨询过我挽回机构,我想应该也没多少人比我更了解这个行业。不诋毁谁,但希望骗子机构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给这个行业能去一点污是一点,也不让用心做专业的人总受老鼠屎牵连。(我们天秤对于不公平正义的事真忍不下去)

现在网上大部分人说 挽回机构都是骗人的 这个评断显然是建立在无知或者一知半解的基础上。

因为机缘巧合,我接触了国内做这个行业的第一批人。

第一次接触挽回机构的时候我年纪不大,初恋刚分手,因为一直在国外,心理咨询和情感咨询已经比较普遍了,但因为语言适应性的问题,我在国外找的老师交流沟通于我而言都比较费劲,我还是通过国内的网站找了国内的机构。

那时候应该是14年,我在国内找到的情感导师我觉得很水,至少比起国外的完全不成体系,都是些散装的游民。后来我自己通过恋爱和学习实践,也隐约接触到这个行业的一点东西。

转机要从我和我现在的女朋友当初分手说起。

因为她是一个我“搞不定”的女孩子,本来是她先追的我,后来我,也算是不懂珍惜吧,总之失去她了。那时候我心理状态也是极差的,加上家庭学校的双重压力,挽回也是越搞越糟。

这一次分手我开始疯狂找挽回机构,报了接近十家,欠了一屁股债,挽回没有多大进展,倒是对这个行业基本摸了个遍。

后来经济和感情的双重压力下想要自杀,遇到了一个,算贵人吧。那时候我觉得那人是傻,对我完全不了解,就倾心相助,也不图什么。其实那人只是活得比较通透,也把我看得透透的,且目光长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

果然人情才是最难还的,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帮我挽回,又帮我解决经济危机。我只能“乖乖听话”了。

他们做情感机构很早,有的自然被淘汰了。但他们还在规划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像我一样的留学生,很需要这样的服务。

我的生活进入正轨后,老师给我介绍了我也在加拿大的一个师兄,叫亚当。是他们最早的一批学员之一,在多伦多大学学天体物理的,跟了老师们很长一段时间了,后来我们也都修了心理学。

现在我看网上很多人宁愿找个人也不找机构其实是很搞笑的,还以为找到个人就找到靠谱的了? 在大众的固有印象里,似乎觉得挽回机构的就是骗子,不是挽回机构的才愿意去沟通 。其实是更没有保障的,找私人其实更加碰运气,即使有点才华和能力,很多就是一群混饭吃的散民。

你们看很多人自己在网上说着挽回机构多不靠谱,结果个人还干着这一行,收着比专业机构更昂贵的价格,也不用纳税给国家,这种首先都不一定合法

即使是找个人咨询师,也希望你们找 个人工作室和营业执照的 ,其次是 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 。还有这是个私密性很强的行业,至少也要有 规范的合同和保密协议 ,保证双方合法权益。不是说有这些的就一定靠谱,但你们筛选 起码要有个最低门槛

自己辨别不了的,先让国家给你筛选掉一部分。

这些门槛基本上可以筛掉80%的骗子机构了,至少剩下的是 在国家合法范围下经营 的。但筛选有几个层面, 最基本是合规合法 ,然后才是专业水平问题,很多机构确实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标准和培训体系,所以只能算合法,不能算靠谱。

靠谱的你要看他们是否有体系和严格的保障和职业界限 。而专业水平的高低,对行业不了解的人,你要看他们是否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对每个人的情况有没有一个系统的专业分配(因为每个咨询师擅长领域不同:比如男 性心理、女性心理、聊天话术、情商提升、快速狙击、魅力打造、婚姻关系、婆媳矛盾、潜意识分析、创伤修复 ……等等,比较厉害的老师当然是全领域,但这样的人中国目前找不出10个)

总结下,判定正规公司有一下几个方法供参考:

所属心理咨询人员有没有心理资格证书 公司是否有合格的营业执照和纳税证明 汇款转账是公司账户还是私人账户(与纳税渠道有关) 公司创始人是不是专门从事情感行业 是否运用同一套模板解决所有人的感情问题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虽然你可以确定是正规的公司,但有的公司会利用消费者 低价陷阱 ,诱导消费,然后再一步步引导消费者继续投资,花费得越多,咨询者的成本也就越大,ta就很难摆脱继续消费的心理,想着已经花了这么多,还不如多学点,要不然什么都没有学到,不是更加的亏本吗?

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在受到这类诱惑时,还是要谨慎。

也看你的主观感受和碰运气 ,很多人吹牛的能力我都叹为观止,虽然不是专业的咨询师,但一定很会蒙人。But对专业和行业基本都不了解的人,你们就自己看着办了。

一开始我也会多多少少有点躲闪,因为很多人一听挽回机构就排斥或者辱骂。现在有人问我我再也不避讳说我在挽回机构工作,愿意相信的人始终是相信的,暂时不愿意相信的也强求不来。

我想再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情感机构。

情感挽回机构是专门为情感服务的一个行业,他的内部公司成员主要由心理学专业的人组成。

情感机构服务的内容很广泛, 在个人方面 ,可以帮助学员了解两性心理学,学会和异性相处,懂得为异性提供情绪价值。

在跨度范围上 ,不仅仅是从事挽回服务,还专注于婚姻修复,以及如何脱单。

简而言之情感机构就是教会你如何去恋爱,修复感情,让你更深层次的进入亲密关系。

在西方市场上最常见的还是 婚姻家庭修复师 ,这是相对历史较长的领域,从事这一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的学者,我们公司也有几位。

例如婚恋心理学博士 盖瑞·查普曼(Gary Chapman) ,成立公司专门为婚姻生活质量服务,最开始是调解婚姻关系,后来慢慢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内,也接受为恋爱关系服务和调解。

国内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情感机构,早期的有乐嘉、陆琪及其所属团队,还有涂磊的工作室等等,让人们开始了解情感婚恋公司。不过他们经营的情感咨询范围比较广,没有专门做挽回这一块。

有的也是先做恋爱婚姻大类,后来转型只做挽回的。

这个领域确实很小众,同时人才也很稀缺,没有市面上看起来那么多

培养人也是最花精力的地方, 把心理学专业作为门槛 是因为目前没有学校有挽回专业,心理学的人是接受过相对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的,但光学过心理学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在在这个滥竽充数的新兴市场里,谁都可以自称老师,但你们知道多少个心理咨询师里才能出一个情感咨询师吗?又有多少个情感咨询师里才能有一个专业的挽回导师?

挽回是高难度的情感案子,比感情修复和脱单追求都难,这是一级比一级要求高的 。要阅历、要兴趣、只要知识深造,也要天赋和努力。目前来说我,我确实还属于中游(混子不算在内),这个在专业的圈子里不敢多造次。

老师跟我说“ 任何新生事物刚刚出现,都必然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状态,人们一开始肯定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这是人们一种习惯性的避开事物的倾向和绝对坚持,把自己限制在了能够想象的最低标准上 。”

包括每天我们的文章一写出来,即使我的文章水平很一般,都会有人抄袭,更别提我老师们的文章了。我每次很愤怒却又无能为力,老师们说现在网上所有关于挽回的名词和概念都是一开始他们那群人从国外翻译然后二次加工出来的,资本推动的抄袭之风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这类知识在国内的传播。

有些事轮不到我们去管, 自然运作的市场规律也会将他们淘汰 ,人们的辨别能力也会随着这个市场的成熟不断提升,包括曾经风靡一时的pua机构。 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保持专业和进步才不会被淘汰

当初淘宝出来的时候,一样遭到排斥,因为没有实体感受过东西的质量,很多人会觉得不靠谱,没想到几年后就成为了中国第一大电商。

其实 情感的产品也是如此。我们统计过,目前最能接受这一形式的往往也是高知人群,并且以北上广香港等城市的居多 。你开始的时候是感觉不到有什么作用,但是当你逐渐能够摆脱焦虑,不是那种动不动就和自己的伴侣发泄自己的脾气,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让自己不传播负能量给别人。

在那个时候,你就真的感受到了情感课程作为产品的有效性。

我也知道,正是由于产品是呈现虚拟的一个状态,导致很多人会存有坏心思, 利用产品的不可见性和当下挽回人的焦虑心态,而骗取大量的钱财

导致挽回者人财两失,对挽回这个行业失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在网上发布很多机构是骗子的原因。 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行业乱象特别严重。

因为乱收取费用的人不是专业的,会在交完钱后就发几个课程链接给你,其实都是网上找的视频链接,这就已经是咨询完毕。

还有咨询者觉得收费太贵,实际上, 国内的心理咨询师每小时的收费是300~1000左右,资深的心理咨询师2000~300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

(一般心理咨询师的价位表)

因为 挽回是一个徐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挽回感情或者修复感情是按月收取费用,根据咨询者的挽回难度来收取费用

有一部分人一直在纠结挽回复合追人的 成功率问题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你还是无法判断什么是专业的挽回机构,那么记住一条, 只要保证百分百成功的,一定是骗子

专业的前提一定是客观和严谨 ,再专业甚至厉害到我觉得不是人的老师,都不能说自己是神,也没有神药可以药到病除。 挽回成功率确实很大一部分要看当事人自身的可塑性和环境,只能说可以在你当下拥有的条件里(或者说提升所有可能条件),让你挽回可能性最大化,同时修复心理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情感问题。

就像是考研的教育机构一样,考试之前教育机构说包过,不包过就退款。

实际上一个班里过得人不超过二分之一,还有很多考研失败。

你想想每个只要上了包过关的班,就能上岸,那么大家就只花钱得了,还要那么多日夜的学习呢?

你报了挽回机构也是如此,机构教你如何和异性相处, 你只看了一点,就觉得自己会了 。实际上,你才领悟了一半都不到,还怎么谈论你都学会了呢,怎么去挽回呢?

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面对前任,你总是暴露自己的需求感,彻底失去机会,挽回也随之失败,到头来怪机构骗了你的钱。

对于这类情况,在确认他们正规的情况下,你需要信任你报名的机构,跟着对方的脚步走。

有的人被骗钱是纯粹被骗,但是有很多人是不甘心,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问题,去说自己被骗了,其实是自己的领悟能力有待提高,而且不相信专业机构的人,暗自操作,出错后将责任推卸给老师,最后去挽回不成功。

我也是一个自负而傲气的人,家境也还过得去,工作不是为了生存。但进这个圈子,遇到了很多的大佬,让我看到了可能存在的高度,才会进入这个行业。

不管外面的人如何,有人依旧对这个专业有着极高的追求,老师们不断对我们专业技能夜以继日地培训、层层考核,以及对每个学员的 心理成长分析、挽回成功率评估、顾客满意度调研 等等的实时反馈持续调整模式,24小时工作全年无休

这世界上还是有用心做事的人。

很热爱我的工作,也许这个领域本身,和这个行业达到一定高度的人都有一种魔力,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人能够停下提升自我的脚步,包括我们觉得很厉害的人却比我们每天学习的更多。上个月考核我还没及格来着,可能最近也是受气到一定程度,需要发泄下吧,跑来这里写这个文章。

说了很多有的没的,不过这本来就是我的知乎个人号,也不会有太多人看,就当写日记了。

最后,情感机构的意义何在?

很多人说, 情感是一个很私密的东西 ,怎么可以把感情这种事情让一个公司来辅导经营呢?

亲密关系和心理学息息相关,在解决感情的困惑时也是需要心理辅导。

很多人在恋爱中总会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都是和一个人的心理有关,与他的家庭有关。

导致很多人在恋爱中总是作天作地,回避到底,两人总是要互相伤害的遍体鳞伤。

心理咨询师会非常专业的找出你最核心的东西, 让你认识你自己,更好的进入亲密关系

由于国内并没有开展任何关于恋爱必修课,只有一些大学才开设,而且很难抢到。武汉大学从2012年开设《恋爱必修课》,是全校最难抢的公选课之一。

恋爱课程并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恋爱,而是希望 你对恋爱有怎样正确的认知 ,对于性取向问题该如何的判定等等。

可是这样的大学太少了,也是最近几年才兴起,有太多的人没有正视自己在感情中出现的问题,不管是婚姻还是恋爱,都很难处理好,有很多人会出现出轨现象。

根据调查有一半的人承认恋爱过婚姻中出过轨,尤其是中年出轨现象更加严重。

大部分理由是 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会寻求婚外的恋情来填补心中的空缺。

有接受过受婚外困扰的咨询者,他说在家里得不到老婆的安慰,老婆整天只知道围绕着儿子转。

比我们大上一辈的长辈们,很多家庭都是维持着婚姻关系,但是之间没有爱,让自己的孩子也很难去感受到真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孩子还会模仿自己的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在感情中备受折磨,无法真正进入亲密关系。

对于我国情感匮乏的教育资源来说,情感公司是应运而生 ,帮助大家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伴侣。懂得如何处理关系,真的才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财富,与一生的幸福息息相关。接触了这个行业我有时候也会感叹,原来真的什么都能用钱买到,包括幸福的能力。这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吧,我自己也是受益者。

希望大家在选择挽回机构的时候能够擦亮眼睛,避免被骗。还有,根据自己承受能力来,这种咨询确实挺贵的,毕竟人才时间成本高,而便宜的又大多不靠谱。

摘要: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唐玉抱着“被治愈”的期待推开咨询室的门。她不曾预料,与“被治愈”交织发生的,还有与咨询师不断发展的亲昵与暧昧关系。这不是寻常的爱恨情事,在心理咨询中,“爱情”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唐玉起初只是有轻度抑郁情绪,渐渐有了自杀的念头。她保留了信件和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向多家机构投诉,咨询师最终被平台下架。

在心理咨询领域,这是为数不多能够获得证据支持的投诉。目前这个行业基本处于没有明确主管单位的野生状态,准入门槛低、过度市场化、缺少强制监管机制等问题,让大部分来访者在遇到咨询师违规操作时选择沉默,维权者则面临比寻求咨询帮助之前更为艰难的精神困境。

文丨魏荣欢

很特别的来访者”

第二次做心理咨询时,女孩唐玉说得有些口渴,她拿起杯子,才发现边缘留着一枚口红印——这是咨询师喝过的杯子,但对方没有阻止,或给她一杯新的。这种亲昵,唐玉不知道女咨询师常凤茹是有心还是无意,因为对方明明知道,自己喜欢女生。

接下来的见面里,唐玉常常听到“你是一个很特别的来访者”之类的话,常凤茹甚至提议把见面增加到一周三次。咨询之外,唐玉偶尔会收到对方发来的心理学文章,伴随一两句问候和“亲亲”表情。那时,她还不清楚咨询师私下联系来访者,是违反工作伦理守则的。

在那间称不上环境优美的咨询室内,唐玉一点一点袒露着自己。大学毕业两年,她仍然不知道未来想要做什么,陷入焦虑,待在家里不愿见人。在一次崩溃大哭时,唐玉得到了一个拥抱,这个拥抱使她的情绪平复下来,也让她对个子不高、长相普通,甚至一开始没留下什么印象的咨询师加深了依恋,把常凤茹看作生命中最亲密的人。后来,常凤茹在咨询室里直接问她:“你为什么不承认你喜欢我?” 唐玉的脸红了。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唐玉抱着“被治愈”的期待推开咨询室的门。她不曾预料,与“被治愈”交织发生的,还有不断发展的亲昵与暧昧关系。

这不是寻常的爱恨情事,在心理咨询中,“爱情”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2014年,资深心理咨询师王星波与来访者发生亲密关系,多年后女孩在网上发帖,形容那段日子“像是堕入地狱”,可起初,她以为那是真爱。

后来女孩实名投诉,王星波被“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中国心理学会成立的会员监管系统,简称“注册系统”)永久除名。这是国内第一起,也是迄今唯一一起被“注册系统”公示的违反伦理案。按照《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咨询师不可以跟来访者恋爱,除非是结束咨询关系后三年以上。

唐玉经过一年多的心理咨询,和咨询师常凤茹互相表白,相爱。但她的精神障碍更重了,常凤茹一时约定三年后见,一时又忍不住约见面,反复刺激下,唐玉有了自杀的念头。

她开始同时服用好几种精神药物。有一种情绪缓释剂,吃了不能静坐,每天不得不在楼下跑圈,几天下来腰腿酸痛。换另一种药代替,终于不用跑圈了,又出现极度饥饿——刚吃完一顿大盘鸡,又去点200元的海底捞,肠胃不适只有药效减退后才会感觉到。

唐玉每天要吃的十粒药。

2019年春天,唐玉向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注册系统”以及常凤茹入驻的心理咨询平台发起投诉,她保留了信件和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常凤茹接受过CAPA的培训,该机构最终给出处罚——取消其会员资格,且五年内不接受申请。常凤茹入驻的心理咨询平台也将其下架,还发了内部通报。

这件事在心理咨询圈子炸了,因为这是为数不多能够获得证据支持的投诉。2017年政府部门取消心理咨询资格认证后,这个行业基本处于没有明确主管单位的野生状态,大多数类似的投诉都止于证据不足。

据产业研究报告数据,目前我国约有8000万需要服药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可能需要咨询与帮助的心理障碍人群已经过亿。但是,这个行业正在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失去它最重要的资源 —— 来访者的信任。

除了移情产生的亲密关系,隐私泄露也在加速破坏这种信任。来访者可能想不到,自己的故事会走得多远。

去年3月,某知名心理咨询平台发起过一场线上直播教学,10余名业界大咖参与督导(督导通常为资深咨询师,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帮助咨询师,也起到监督作用),99元就可围观100场督导示范教学。“注册系统”当时发出了伦理提醒——网络平台参加者人数“上限一般以40人为宜”,但这对新手咨询师是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活动没有因此停止。

五个月后,教学视频被违规的咨询师发到了外网,几天内就有2万多人观看。虽然每个案例在上报时,都有来访者的知情同意书,但来访者是否知道使用场景?咨询师彭烛璇在知乎上发贴,认为来访者需要知道,在两个人、十几人的范围内被讨论,和在几万人的范围内被讨论,是截然不同的状态,“后者几乎可以等同于:我要把你的故事写一本书发表,你同意吗?”

面对来访者隐私泄露的质疑,相关文章下也有不少这样的留言,“哪个咨询师的成长不是靠不断伤害来访者长大的?你要是学医学临床,也得知道,大体老师是多重要。”

“万人督导”并没有就此止步,今年3月,2021年度的100场督导课即将开始,大咖从11位增加到15位。根据官方宣传,今年新增了保密协议签署,视频也会加密存储。质疑声还在:这样就能防止信息外泄吗?

还有的来访者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了。在唐玉和常凤茹关系亲近的那段时间,两人会很自然地聊起其他来访者。因为同在一个地方咨询,互相打过照面,又有着相同的小众爱好,唐玉想要打听到对方的名字很容易。

而且,当她得知常凤茹的督导也知晓她们这段特殊关系,自己在督导那里被称为常凤茹的“情人”,唐玉忽然觉得自己像是赤身裸体地被一群人围观。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被控制的、难以自证的

很多来访者跟唐玉一样,在走进咨询室前,对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几乎一无所知,敲开那扇门,只是一心想被拯救。

与家人之间难以处理的关系,待业的迷茫,唐玉的这些感受和行为背后,埋着最隐秘的秘密和最羞耻的念头。分享给咨询师,在专业的分析和引导下到成长经历中寻找线索,这是个艰难的过程,有点像是解剖自己。

这时来访者往往会出现“移情”,预示着咨询师对来访者而言正作为一个依恋对象。在精神分析疗法中,“移情”通常是来访者的内心映射,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解释,咨询师要做的是帮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分析原因,探寻和修复过去的伤痛,从而治愈来访者。

但在咨访关系这类权力机制特殊的关系中,边界混乱和滥用权力,都会造成对来访者的伤害。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侯志瑾曾发表论文阐述:“如果发展了亲密关系,通常是咨询师没有很好把握专业的边界。咨询师也是普通的人,也会有种种需要,于是在咨询关系里进行满足,某种程度上可谓近水楼台了,但这是滥用了咨询关系。”

当唐玉查到《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里关于咨询室里不可以恋爱的规定时,她开始感到不安,多次问常凤茹:“你这样操作是正确的吗?” “你觉得我们现在究竟是什么关系?” 有几次唐玉生气说不要咨询了,常凤茹都会笃定地看着她,“我知道你一定会来,因为你受不了不见我。”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她还写了一篇文章发给唐玉,第一句话就是——“如果第一眼就爱上你的来访(者),那对咨询师来说是什么?” 文章标题是「对来访情欲反移情的几点探讨」,常凤茹记录了自己的感情变化过程,认为“这是一份相爱的关系在治愈来访(者)”。而在唐玉看来,这是对“我爱你”的深层表白。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移情”是来访者的责任,甚至连来访者自己也这么认为。留美博士生王顾芹曾深陷于此,对自己的咨询师终日牵念。而咨询师对她的评价是——“你是偷懒的、狡猾的、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想不劳而获的”。

这让王顾芹对自己十分失望,咨询过程中积极地检讨和反省,“每次都像一个勤奋刻苦的学生,汇报自我觉察的心得,渴望着肯定、好评甚至安抚。” 有几次她的讨好让咨询师很欣慰,对方回应说,“你其实还是会顺从的”。

这位咨询师在自己的公号里自称“上师”,且“接受来访者的供养”。他还公开发表过与来访者产生了亲密关系的文章,但评论区的留言不是声讨而是赞赏,赞赏他的坦荡。陷入这种不对等关系的来访者往往难自知,更难的是自证:如何证明自己具备正常的判断力?

“因为一开始大家就把你当精神病人看。” 王顾芹说。尤其当她把事情公开到网上,帖子优先吸引的就是来“练手”的咨询师,给她贴上各种诊断标签:偏执分裂、全能感、表演型人格……

作为深陷心理疾病的患者,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意味着要遭受各种评判。2019年4月,唐玉把自己的故事发到社交平台,不少人质疑截图的真伪,说整件事情是假的,也有各种诊断标签贴上来。唐玉硬憋着不回应,“如果绷不住跟他们对骂,这些内容立刻就会被拎出来,然后说你看这个人果然有病。” 那个月,她一直在书房打地铺,“只有书房能给我安全感”。

为了了解和证明是否受到“剥削”,来访者们往往阅读大量心理学书籍。图为三位来访者的书架。

在求助于心理咨询的人群中,唐玉属于社会功能受损轻的,仍可保持清晰的条理与人交流。有很多来访者讲起话来思绪纷乱,更难说清自己的经历是真实的,把经历分享到网上,很容易遭遇“社会性死亡”。这也是大部分来访者在遇到咨询师的违规操作时,选择沉默的原因之一。

美国历史上,这样的误解也曾持续多年。弗洛伊德曾在《移情之爱的观察》中讲到,以前美国法院都会选择相信咨询师的申诉,认为不当性关系的指控起因于精神不稳定妇女的性幻想。1975年Barbara Noel指控她的治疗师性剥削,警察的最初反应也是“你肯定是在做梦”。

在很多受害者和学者的坚持下,心理健康领域才开始赞同禁止从业人员与来访者发生性接触,直到1981年,美国心理学会制定了第一部伦理规范,才明令禁止。被判定违反规范的从业人员或组织,可能会被暂停执业或吊销执照。

不过,来访者的控诉都是客观成立的吗?心理咨询师王雪岩说,在咨询中,来访者成长过程中的愤怒会投射在咨询师身上,很多愤怒是来自对“被完美养育”的期待,“而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父母不是完美的养育者,咨询师也不是完美的帮助者,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来访者感到委屈、愤怒,跟咨询师吵架,甚至说不来了,都是一个修复的过程,“当他能够直接表达这些而不隐藏起来,实际上也是他的信任能力、自我保护功能等在逐渐成熟的过程。”

王雪岩介绍,临床中并不鲜见的情况是:一个来访者恨了咨询师多年,感觉咨询师在伤害自己,多年后,他才能够理解,是自己对世界的恐惧让自己处处提防被伤害,才把咨询师的帮助判断为伤害,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之前他没有积累起“被善待”的经验。

但真正的伤害一旦发生,想再修复、重建信任十分困难。和这些来访者一样,在学习早期,王雪岩也曾作为来访者经历过来自不成熟咨询师的伤害:“面对一个信任的人,内心无从判断是这个人在伤害我,还是我自己内部的创伤引发了伤害的再现。这样的混乱直接导致了对自己对他人无法信任。重建信任的过程,就像把没接好的但已经长在一起的骨头再掰开了重新接,痛苦而漫长。”

投诉无门

已经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一些专家和从业人员,正在寻求改善措施,希望能够守护住与来访者之间的信任。北大心理学教授钱铭怡曾在期刊上讲述,《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总则第一条,就要求咨询师要使来访者从其专业服务中获益,“此类性关系(咨访之间亲密关系)从最根本上影响了来访者,使其不但不能从咨询服务中获益,而且受到伤害。”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但是,这部《伦理守则》仅对“注册系统”内几千名人员具备约束力,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唐玉发起投诉时,常凤茹正在申请成为“注册系统”的会员,她的投诉才获得受理。

但调查尚未开始,唐玉已经受不住了,因为此前她已经接受了三轮调查——由于缺少统一的投诉渠道,常凤茹从业的两个平台和CAPA都要投诉一遍,接受调查时,同一个细节要回忆三遍,每次都是一身伤。最后投诉成功,但其中一个平台在结果通报的开头,直接点明了唐玉的微博与知乎ID,“一瞬间不知道通报的是我还是咨询师”,唐玉说。

心理咨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引入我国,很多咨询师没有相关受训背景,除了一级心理咨询师,报考并没有专业的限制。“国外咨询师在整个受训期间,只要与个案接触,就会有督导。即使在最后一年的实习期内,如果表现不符合标准,仍然得不到许可。而在我国完全看考试成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侯志瑾的论述显示。

而且,开设伦理课程的高校和培训机构也很少。心理学考研讲师孟莎莎说,“伦理道德”只是心理咨询书里的一个章节,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的书,更没有专门的课,“想考心理学专业硕士的人,因为考纲里面没有这部分,即使你教也不听。”

去年孟莎莎花了5400元报培训班,通过了考试,在心理讲师头衔外又增加了一个身份——婚姻家庭咨询师。“其实我一节课没看,一道题没练,就是通过网上搜题复制粘贴就拿到了证书,你说我会不会做婚姻家庭咨询?” 孟莎莎心里清楚,如果自己真的去做咨询,来访者是分辨不清的。

遇到滥用咨询关系的咨询师,多半会像王顾芹这样投诉无门。即便是“注册系统”中拥有会员资格的专业咨询师,最重的处罚也只是永久除名,无权吊销执业证书;对“非注册系统”的人员而言,是否遵守《伦理守则》目前只能看个人自觉。

在加拿大,自1960年起就有明确的官方渠道接收和审查投诉。居住在加拿大的华人心理学从业者许梦然介绍,此外还有一个纪律委员会做进一步庭审和惩罚,一旦被认定违规,轻则吊销执照,重则可能坐牢。被处罚的详细信息会显示在咨询师名字旁,一直跟随其从业生涯。

我国直到两三年前才出现第一起心理咨询隐私纠纷诉讼案,在此之前司法领域一直是空白,能保护来访者的只有《精神卫生法》中的两三条。2018年,北京一所高校学生赵明月在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有一次情绪崩溃,提出增加一次会面的请求,结束时咨询师说:“你知道你这样给我们带来多大的麻烦吗?”

“我们?” 赵明月愣住了,追问之下她才知道,自己的案例每周都会在内部督导会公开分享,就连没有专业背景的前台也参与其中。去咨询的学生没几个,而她已经持续了两年,大家很容易知道是谁,“自己的秘密可能连前台都知道了!”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赵明月一气之下把校咨询中心告上法庭,但那些让她愤怒的对话内容由于没有录音无法成为证据。2020年12月15日,她收到法院的终审判决,驳回起诉请求,认为咨询师属职务行为,没有侵犯隐私。赵明月的遭遇不是孤例,但诉诸法律的这是第一例,以败诉告终。

“这个是很无奈的一个事实。” 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说,遇到争议,法院也没办法找到一个权威机构来帮助做判定。他曾声援过不少网上公开维权的来访者,但渐渐没了心气,“它是整个监管层面的缺失和漏洞,靠声援一两个案件也没太大意义。”

公开在网上发布自己经历的来访者越来越多,作为咨询师,王雪岩并不赞同那些简单抨击咨询师的行为,“愤怒很容易唤起共鸣,读者很容易从他人的愤怒里感受自己是个受害者,但被伤害的感受并不等于被伤害的事实。”

在她看来,网络“维权”也可能是情绪宣泄,会积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愤怒。“咨询师不是神仙,当他愤怒的时候,担心被网络‘追杀’的时候,还有多少心理空间去帮助来访者?而那些被大量‘咨询师是坏蛋’的信息淹没的准来访者,怎么还有勇气去寻找专业的帮助?”

自从公开了自己的经历,唐玉收到很多来访者的私信。她发觉这不是个案,于是找了八名来访者,又写了文章《八位受到二次伤害来访者情绪纪实》,希望呼吁立法与监管的到来。只是这次没有突破圈子,他们的声音没有传出去。

她时不时还会被药物的副作用折磨,但开始试着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给黑白色调的家里买一幅彩色的画。偶尔,她梦到常凤茹,会在醒来时默默点上一根烟。被平台下架后,常凤茹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依然在做咨询。唐玉已经不关心了,“处罚信息没有公开,新的来访者又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呢?”

(文中唐玉、常凤茹、赵明月、王顾芹、孟莎莎为化名)

拯救你婚姻的情感导师可能是个菜鸟,情感咨询师最快一周可拿证接活情感咨询行业乱象起底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伴随着“情感心理咨询”市场热度持续升高,背后“办证”的上游产业也在疯狂蔓延。情感咨询类证书在市面上有十几种,如婚姻家庭咨询师、婚姻情感咨询师、婚恋情感指导师等,颁发机构也各不相同,有网站、协会、服务中心。在网络购物平台,记者也找到相关商家,可以考取该证件。一商家表示,考取婚姻情感咨询师证书“十分简单”,学员只需学习40个课时,每个课时平均仅20分钟,可以提供代刷服务。客服称,“保过的,考试前有习题和答案,只是走个流程。”业内人士称,目前一些机构在互联网平台开办的心理咨询服务和颁布相关证件,目前缺乏明确的上级主管部门,面临着谁来监管、如何监管的问题。(齐鲁晚报)拯救你婚姻的“情感导师”,可能是个菜鸟!交钱后最快一周,就能出证接活婚姻靠情感咨询挽回靠谱吗

消费者心理

社会心理学也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分支。消费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科学,用于观察、记述、说明和预测消费者行为,致力于探索消费者特有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消费心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1.消费者购买行为根据消费者卷入程度(卷入程度是指消费者购买时的谨慎程度以及在购买过程中愿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信息,选择判断,有多少人参与购买过程。)和商品差异的组合,主要有4种消费者购买类型:

消费者心理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也是有一定的心理因素

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也是有一定的心理因素的

(1)复杂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初次购买那些卷入程度高、品牌差异大的商品的场合。多数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知之甚少,但因其价格昂贵,属于耐用消费品,故购买前的选择决策非常谨慎,要花费时间大量收集信息,多方位挑选比较。这种购买决策最为复杂。

(2)和谐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购买卷人程度高,但品牌差异较小的商品时。这种购买因不同品牌的商品只要价格在同一档次内,质量功能差别不大,故不需要收集很多的信息或进行评价,卷入程度高主要因商品价格较高或不经常购买引起。决策重点在买不买,买什么档次的,而不在乎买什么品牌的,且更关心能否得到价格优惠,购买时间和地点是否方便等问题。

(3)多变型购买。发生在品牌差别大,卷入程度低的商品上。消费者经常变换所购商品的品牌,主要是出于尝试一下新东西的随意性,避免单调乏味。消费者在这类商品购买前,一般并不主动收集有关信息,只是通过广告等宣传媒体被动接受信息,对商品的品评也是发生在购买之后,而且即便对所购买商品的感觉不错,下次购买时仍可能更换品牌。

(4)习惯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购买卷人程度低,品牌差异小的商品时,是一种多次购买后形成的习惯性反应行为。消费者经常购买某种固定的品牌,并非出于忠诚,而是出于习惯,当货架上没有这种商品时,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购买另一种看上去十分相似的产品显然对于不同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企业的机会不同,促销的重点也不同。同时,企业在设计和导入CIS,尤其是VIS时,必然也要以不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类型为基础,使VIS起到识别企业产品、诱导购买的作用。

消费者心理品牌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品牌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2.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可以分为几大类:

(1)环境因素,如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

(2)刺激因素,如商品的价格、质量、性能、款式、服务、广告、购买方便与否等;

(3)消费者个人及心理因素。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经济状况和个性等因素。其中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因为不能直接看到,又被称作黑箱。而刺激因素则由企业出发,然后被输人消费者黑箱,经过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变为有关购买的决策输出。心理因素包括:

①动机。任何购买活动总是受着一定的动机所支配,这种来自于消费者内部的动力反应了消费者在生理上、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要。

②感觉与知觉。两个具有同样动机的消费者,会因为各自的感觉和知觉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购买决策。

③学习。学习是一种由经验引起的个人行为相对持久变化的心理过程,是消费者通过使用、练习或观察等实践,逐步获得和积累经验,并根据经验调整购买行为的过程。企业应创造条件,帮助消费者完成学习过程。

④信念与态度。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形成了信念和态度,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其未来的购买行为,企业最好改变自己的产品以迎合消费者已有的态度,而不是去试图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消费者心理-学术研究

消费者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消费需要、消费动机、消费爱好、购买决策、消费体验、群体消费者心理、影响消费者心理的不同因素等内容,以及依据这些研究结果制定企业管理战略与营销策略的一门学问。除此之外,消费者心理学中还研究不同商品的消费心理、营业环境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服务人员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广告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等。调查和研究消费者心理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是这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消费者心理的基本目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为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决策信息,指导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二是研究消费者的需要、动机与消费体验等,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最终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研究消费者心理的目的,还包括满足消费者在心理上与生理上的要求,为消费者服务制定更加合适的策略,为维护消费者利益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日常生活中,除学习、工作、娱乐之外,满足消费的愿望会产生乐趣和愉悦,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乐趣。在消费者心理学中,研究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与体验、消费者的内心期望、消费者的满意度等内容,是制定服务策略的必要前提。

一、国外研究消费者心理的简况

国外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各国家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科学系统的消费者心理研究要早于中国,这些国家当中首推美国。

重要人物: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盖尔·沃尔特 D斯科特,华生(1878—1958),勒温·库尔特(Kurt Lewin,1890-1947)伊·杰·麦卡锡(E J McCarthy),阿尔·里斯和杰·特劳特等。

西方发达国家重视消费者心理的研究,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也是他们重视消费者心理研究的因素之一。

第一,非常重视消费者心理研究。在产品的设计、研制和开发过程,为了了解消费者对于该产品的看法、购买过程和消费心理的体会,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投入研究消费者心理的费用占产品开发费用的比例很高。

第二,研究人员所使用的研究手段相当先进。他们不仅普及使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而且拥有先进的消费者心理分析工具,有基于消费者心理理论的模型,以及专门为研究消费者心理而开发设计的计算机软件。

第三,研究过程的操作速度快,信息反馈速度快。由于他们具备先进的现代化研究手段,消费者心理体会的反馈速度十分迅速,这样能及时地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研究结果,便于企业迅速做出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

消费者心理相关书籍

相关书籍

二、中国研究消费者心理的简况

中国在商品交换出现的时候,商品出售者就开始研究购买者的心理。在商品交换的初期,商品出售者为了更快地将商品出卖并及时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常常会使用一些推销技巧。

中国研究消费者心理的特点是:工商企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营管理决策对消费者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把客观的研究结果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决策依据。部分行业的研究费用支出越来越稳定,研究机构日渐成熟。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与竞争激烈的产品,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经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中国系统地研究消费者心理的工作起步较晚,各厂家和各研究机构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质量相差十分悬殊。国内专业性的研究机构研究消费者心理的质量和水平已经拉开了距离。部分研究机构尤其是一些具有国际声望的合资研究公司,已经接近国外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而大部分国内研究机构的研究质量,还难于用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程序来管理消费者心理研究。在对待消费者研究这个问题上,许多工商企业还存在着模糊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

消费者心理-主要内容

(1)消费者的价值心理艾尔·强森认为,消费者之所以喜欢某种产品,是因为他相信这种产品会给他带来比同类产品更大的价值,也就是说具有更大的潜在价值。潜在价值取决于产品的潜在质量。所谓潜在质量,它不是指质量监管部门检测出的质量,而是指消费者心中感受到的质量,是消费者主观上对一种品牌的评价。可口可乐之所以领先百事可乐一个多世纪,就是因为它以标榜“正宗”、“原创”、“独一无二”而使消费者相信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它的潜在价值。事实上,一种品牌之所以能够打开销路,常常不是因为它的真实价值,而是由于它的潜在价值。潜在价值具有独特性、独立性、可信性和重要性。潜在价值就是名牌效应,正如名人效应一样,就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已深深根植于消费者的心目中。

消费者心理消费者对购买行为总设有一定的底线

消费者对购买行为总设有一定的底线

(2)消费者的规范心理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全部道德行为规则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规范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制约着我们的言行,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的面孔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原则、理智、义务、礼貌、友谊、忠诚、谅解等多种因素。在许多情况下,规范可以成为诱发消费行为的动机。据营销专家的长期调查与研究,消费者之所以喜爱某种品牌常常是为了避免或消除一种与其规范和价值相矛盾的内心冲突。消费者在做出购买或不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时,规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掀起一股环保热。“青蛙”作为德国第一个重视环保的大众品牌,它不仅把属于规范范畴的环保观点当作价值广告战略的补充,而且还非常自豪地将它放在广告宣传的中心位置。短短3年,其产品的销售额便提高了3倍。它的成功,正是因为它与全球性的环保意识相吻合,从而让消费者拥有一个与之所信奉的规范相适应、相协调的良好感觉。

(3) 消费者的习惯心理习惯是长期养成而一时间难以改变的行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有各不相同的习惯。例如,我国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北欧人喜欢喝啤酒,南欧人喜欢喝红葡萄酒;有人爱抽烟,有人爱打扮;等等。习惯常常是无法抗拒的,它甚至比价值心理对人的决定作用还要大。消费者一般都有特定的消费习惯,这是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的消费行为中形成的。例如,当消费者最初使用某种名牌商品后感觉很好,形成了对该种商品质量、功效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对这个品牌的喜好,就建立了对该品牌的信任,增强了使用该品牌的信心,一般情况下不会改用其他品牌的商品,而成为该品牌的忠诚顾客。又比如,有的消费者喜欢去大商场买服装、家电,去超级市场购买日常用品、食品。消费习惯一旦形成,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品牌定位表达了一种哲理化的情感诉求,会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由于习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渐渐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历史中沉淀,使成为一种文化习俗,沉淀到一定的厚度,便是一种文化底蕴。营销专家们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早已形成了一套充分利用这种潜在的文化底蕴的经营理论——利用消费者的习惯心理来实现销售目标。20 世纪90年代初,箭牌香口胶在德国面市。在消费者心目中,它是香口胶,防龋是它的一个独特的附属功能。同时上市的还有混合洁口胶。在消费者心目中,混合洁口胶的主要功能是洁齿护齿,香口则是其附属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竞争较量,混合洁口胶终于败下阵来,箭牌香口胶则以90%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原因其实很简单:是消费者的习惯在作怪,大多数消费者已习惯于首先是香口胶然后才是防龋功能。

消费者心理

消费者产品心消费者心理的层次理

(4) 消费者的身份心理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身份,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显露着自己的身份。尤其是那些有了一定名誉、权力和地位的人,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注重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身份,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言谈举止与社交活动同自己的身份相符。而最能表现人的身份的是衣食住行用,譬如某人穿的是名牌高档服装,乘的是劳斯莱斯轿车,住的是五星级豪华酒店。当这一信息传递给外界后,那么这个人的身份就会很自然地显露出来。于是营销专家根据人性本身的这种心理,总结了一套相应的营销理论——身份原理,让品牌成为消费者表达自我身份的有效武器。对企业来说,开发比竞争对手更胜一筹的、能够显露消费者身份的产品,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进而影响到产品销售。

(5)消费者的情感心理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如喜欢、爱慕、悲伤、恐惧、愤怒、厌恶等。消费者喜欢或者厌恶某种产品,都是消费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有经验的品牌经营者早已看重这些,他们往往不遗余力地通过广告、公关等手段,挖掘品牌成长的潜力,触动消费者的情感,充分利用消费者的情感心理来提升品牌。

消费者心理-示例类型

一、 面子心理。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营销人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面子心理,找到市场、获取溢价、达成销售。

二、 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消费者在很多购买决策上,会表现出从众倾向。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

三、 推崇权威。消费者推崇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的成分。这种对权威的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

消费者心理对产品需求举例-金字塔型

消费者心理对产品需求举例-金字塔型

四、 爱占便宜。刘春雄先生说过:“便宜”与“占便宜”不一样。价值5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便宜;价值10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占便宜。中国人经常讲“物美价廉”,其实,真正的物美价廉几乎是不存在的,都是心理感觉的物美价廉。

五、 害怕后悔。每一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会有恐惧感,他生怕做错决定,生怕他花的钱是错误的。按照卢泰宏先生提到的就是购后冲突,所谓购后冲突是指:消费者购买之后出现的怀疑、不安、后悔等不和谐的负面心理情绪,并引发不满的行为。

六、 心理价位。任何一类产品都有一个“心理价格”,高于“心理价格”也就超出了大多数用户的预算范围,低于“心理价格”会让用户对产品的品质产生疑问。因此,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价位,有助于市场人员为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有助于销售人员达成产品的销售。

七、 炫耀心理。消费者炫耀心理,在消费商品上,多表现为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正是这种炫耀心理,在中国目前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创造了高端市场,同时利用炫耀心理,在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有助于获取市场,这一点在时尚商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消费者心理攀比心理也是促使消费者购买的一种

攀比心理也是促使消费者购买的一种

八、 攀比心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相比炫耀心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更在乎“有”——你有我也有。

品牌战略与消费者心理企业在开发产品的时候,策划人都会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品牌规划。当产品进入市场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时候,产品的品牌规划成功与否,看消费者对产品接受程度和购买心理就可以得到结论。下文就来分析下消费者的购买商品的对品牌的选择。当购物者确定要买的商品后,他就要决定买哪种牌子。有时他们同时作出这两项决定,例如购物单上写的是汰渍,而不是洗衣粉。但如果消费者是先确定商品再选择品牌的话,他往往要经过几个步骤才能作出决定:消费者首先根据相对简单的标准考虑一系列的品牌;然后经过仔细的分析比较后选中一个。对消费者购物方式的观察表明,他们把商品从货架拿到购物筐里平均要用12秒,平均只能仔细考虑12个品牌。这种购物速度说明消费者选择品牌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平常对各种品牌的了解,而他们获取商品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广告。消费者对所需商品的分类能够对他们获取商品信息的方式产生影响。例如,他们将商品分为日用品和特殊用品。日用品又细分为水果和厨房用品;特殊用品细分为法国式餐饮食品和野餐用品等。在购买特殊用品时,如果消费者不是对这类商品特别了解,他们则要更多地受到店内促销信息的影响,而不是凭记忆和经验。如果是购买日用品,则情况相反。

消费者心理-店内因素影响

鉴于消费者在购买特殊用途商品时更多地依赖店内信息的影响,一些超级市场已经开始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对商品进行分类。例如,有些超市里出现了意大利食品专柜、国庆日及其它节日商品专柜。甚至在日用品和传统商品方面,超市的商品摆放形式也能影响销售情况。

消费者心理琳琅满目的超市

琳琅满目的超市

例如,大多数超市都将同一品牌的各类商品放在一起。在进入这样的超市时,消费者首先要考虑买哪种品牌,然后再在这种品牌里挑选他们要买的商品。另一种方式是将同类型但不同品牌的商品放在一起。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消费者首先决定买什么商品,然后决定买什么牌子。对品牌的熟悉程度和发展品牌的关系消费者对品牌的熟悉程度影响他们的购物行为。他们在货架上一般首先注意到他们熟悉的品牌,然后考虑是否购买。如果时间紧迫,这一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尤其显著。因此商品的牌子是影响消费者做出购物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加深消费者对其品牌的熟悉程度,很多企业在广告上投入巨大。一旦企业成功地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它们就可以尝试生产冠以这种品牌的其它产品以拓展市场。

不过,企业在发展品牌时应该注意两点。首先,新产品必须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例如,将柯达牌同在一种新冰激凌上就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其次,新产品同同类产品相比应该具有创新性。将一个名牌放在一种仿造产品上不大可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消费者心理-消费者心理学

消费者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规律的商业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之一。这里涉及商品和消费者两个方面。与前者有关的研究包括广告、商品特点、市场营销方法等;与后者有关的研究包括消费者的态度、情感、爱好以及决策过程等。消费心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有密切联系。消费者心理学是从广告心理学发展而来的。早期的消费研究主要是从消费者收集信息,以便制作更有效的广告。

消费者心理相关书籍

相关书籍

后来,重点转向研究产品设计前后消费者的意见和态度。这样一来,消费者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1960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组建了消费者心理学分支。中国的消费者心理学研究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自从消费者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研究重点有所改变,从着重研究消费者购买活动转向于更一般更全面地研究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决策观就是一例。这种观点认为,购买只是购买过程的一个阶段,消费者心理学还应当研究购买前后的事件。要全面研究消费者的行为,研究影响这个行为的一系列社会、个人和体制变量。不仅要研究说服消费者购买已有产品的问题,还要研究消费者需求什么以及消费者福利等问题,进一步还要研究消费行为的两个方面,即社会对消费者的责任和消费者对社会的责任, 前者包括卫生和文化娱乐系统的责任,后者包括消费者保护公共卫生、防止污染的责任。产品测验是一类课题,它研究产品的特点和消费者对产品特点的反应。

这种研究诵常采用蒙目测验来确定产品的非视觉特点是否是该产品特有的,如饮料的味道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主要依赖于通过产品测验从消费者收集到的信息。另一类课题是消费者调查,主要是了解消费者的态度和意见。这种调查既包括消费者对现有产品和劳务的意见,也包括有助于新产品设计的一般意见。所采用的方法既有一般人格测验法,也有为研究某一产品市场特制的测验法,既可用客观量表,也可用投射量表。市场区分也是研究课题之一。它的目的是把握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发应需适销产品。市场区分是按不同的需要内容、不同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愿望等标志对消费者作出的划分。

一项心理市场区分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性别、收入、地区的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几种需求上的明显差异。家庭生活周期的观点是市场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出成人生活周期的不同阶段,仔细研究每一阶段的特点,显然具有市场营销的意义。从年轻单身阶段到新婚阶段到生儿育女阶段到儿女成人离开家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当代消费者心理变化趋势当今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市场正由卖方垄断向买方垄断演变,消费者主导的营销时代已经来临。在买方市场上,消费者将面对更为纷繁复杂的商品和品牌选择,这一变化使当代消费者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一种新的特点和趋势。

消费者心理-当代消费者心理

消费者心理相关书籍

相关书籍

1个性消费的复归之所以称为“复归”,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工商业都是将消费者作为单独个体进行服务的。在这一时期内,个性消费是主流。只是到了近代,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才使消费者的个性被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在短缺经济或近乎垄断的市场中,消费者可以挑选的产品本来就很少,个性因而不得不被压抑。但当消费晶市场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种上都已极为丰富,现实条件已初步具备。消费者能够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或服务。更进一步,他们不仅能作出选择,而且还渴望选择。他们的需求更多了,变化也更多了。逐渐地,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准则,他们不惧怕向商家提出挑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考察,消费者所选择的已不单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包括其他的“延伸物”,这些“延伸物”及其组合可能各不相同。因而从理论上看,没有一个消费者的心理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分市场。心理上的认同感已成为消费者作出购买的品牌和产品决策时的先决条件,个性化消费正在也必将再度成为消费的主流。

2消费主动性增强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即使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中,大多数消费者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鉴别和评估,但他们对于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和知识的心理需求却并未因此消失,反而日益增强。这是因为消费者对购买的风险感随选择的增多而上升,而且对单向的“填鸭式”营销沟通感到厌倦和不信任。尤其在一些大件耐用消费品(如电脑)的购买上,消费者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这些分析也许不够充分和准确,但消费者却可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减低风险感和购后产生后悔感的可能,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和争取心理上的满足感。消费主动性的增强来源于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和人类追求心理稳定和平衡的欲望,而且人天生就有很强的求知欲。

3 消费心理稳定性减小,转换速度加快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速度极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消费心理受这种趋势带动,稳定性降低,在心理转换速度上趋向与社会同步,在消费行为上则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过去一件产品流行几十年的现象已极罕见,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品种花式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反过来又会促使消费者心理转换速度进一步加快。例如电视机在中国由黑白发展为彩色经历了十几年时间,但现在几乎每年都有采用新技术的新功能电视机推出,消费者今年才买的电视到明年可能就过时了,以致于一些别出心裁的商家开始经营电视机出租业务,以配合某些消费者求新、求变的需求。

消费者心理相关书籍

相关书籍

4 对购买方便性的需求与对购物乐趣的追求并存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紧张度高的消费者会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追求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特别是对于需求和品牌选择都相对稳定的日常消费品,这点尤为突出。然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恰好相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可供支配的时间增加。一些自由职业者或家庭主妇希望通过购物消遣时间,寻找生活乐趣,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心理孤独感。因此他们愿意多花时间和体力进行购物,而前提必须是购物能为他们带来乐趣,能满足心理需求。这两种相反的心理将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和发展。

5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虽然营销工作者倾向于以各种差别化来减弱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避免恶性削价竞争,但价格始终对消费心理有重要影响。例如最近的微波炉降价战。作为市场领导者的格兰仕拥有技术、质量和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到最后却也被迫宣布重返降价竞争行列,为市场占有率而战。这说明即使在当代发达的营销技术面前,价格的作用仍旧不可忽视。只要价格降幅超过消费者的心理界限,消费者也难免不抨然心动而转投竞争对手旗下。

消费者心理-相关词条

心理效应、心理暗示、心理定势、心理消费、心理经济学

消费者心理-参考资料

(1)《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作者唐赤华;戴克商

(2)《广告与消费者心理》作者:[澳]马克斯·萨瑟兰著

(3)《生产消费者力量》作者:(美)奎恩著,赖伟雄译

(4)《消费心理学》作者:臧良运主编

(5)《杰克·特劳特营销定位》作者:罗伯杰著

大学生发展阶段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 提出大学生发展可分为三阶段五层次,并分析了各阶段(层次)的主要心理特点厦其相应的教育时策。对高校遵循大学生内在发展规律,培养符合社套要求的合格人才,在认识上有一定的理论意叉并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大学生 发展阶段 心理特点 教育对策

 大学生的发展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大学生能否成才、怎样成才,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且研究较多的问题。大学生的发展是分阶段、依层次递进的。教育实践表明,如果不了解和遵循内在发展规律,一些学生的发展就会出现“断层”,成为教育的“残次品。在近20年的高校教育教学和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育者与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教育和成长的阶段性概念。我们对大学生的发展阶段及层次进行长期的专题研究,尤其是重在发展阶段和层次的心理特点的研究,意在总结其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相应的目标和要求,以便教育者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采取相应对策,加强教育引导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一、第一阶段:适应阶段——正确定位,克服心理落差(这一阶段只有一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我定位。新生入校,面临着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心理角色转换大学生要求更强的生活自理性,学习自觉性以及班级管理的自主性。新生一下子难以适应,往往不知所措。这一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自我定位。从心理临床案例综合来看,大学新生阶段许多心理问题是由心理落差形成的或者间接诱发的。所谓心理落差,是指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意向、自我定位或自我预期在新的情境中的实际感知和心理体验(真实的或假想的)差别较大而形成的自我失落感,即一种心理反差。主要类型有:

 1.真实落差:即现实的自我地位的反差,如学习成绩排名,在高中阶段总是排前5~10名,而在大学阶段却总是排在后5~10名,即使排在中等,许多人仍有落差感,这是一种成就动机的失落,又如身份与地位,在高中阶段一直担任班上或学校的主要干部,在大学则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因而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或感到不受重视,或感到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从而产生落差感;还有人际关系方面,许多学生反映高中阶段同学之间沟通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而大学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不密坷,好似各行其事,互不交往,社会支持微弱,形成人际交往动机的失落总之,这类落差是由现实情境产生的心理体验。

 2.假想落差:即心理构想的反差,是一种自我贬低的心理倾向。自我定位比实际的地位要低,实力相等的竞争环境中常常发生这种心理反差现象。如有些同学在高中阶段鹤立鸡群”,具有绝对优势,长期具有强烈的优越感,感受不到“风险意识”。而在大学,高手云集,大多数学生都差不多,原有的优越感丧失,自我优势地位不再或不稳的“风险”不期而至,因而总感到处境“危险、“不安全”、“不如人”、‘很快就要落后”,同往日的优越感相比,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这种心理落差是由于缺乏竞争意识形成的。

 3.预期落差:即往日的理想与未来现实的反差。许多或大多数中学生都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的理想,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才而进人大学后,充耳都是要面向社会竞争,始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特别是要找到称心的工作远非易事加上种种有关社会复杂的传闻,因而整日忧虑将来在社会上有无立足之地、有无出头之日,有的同学甚至达到食不甘昧,寝不安枕的地步。自感往日的“幼稚”,“美好的理想”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担忧和无奈或是牢骚满腹,因而没劲”、“无聊”几乎成了口头禅。这种落差是由于过高的焦虑水平形成的。由于这种落差是由高焦虑水平引发的,又可称之为“落差焦虑”。

 心理落差如果处置不当,可以产生气馁、焦虑、抑郁、强迫、回避,依赖、自卑、无奈,无助、自弃、怨恨、嫉妒等等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主要的阻碍。

 在这一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自我角色定位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认识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明确大学学习和自我发展要求:来日方长,只要各自努力.都是能得到良好发展的。这样尽快地稳定下来向前看.迅速地进入第二阶段。

  二、第二阶段:进展阶段——由被动学习变主动追求(这一阶段是主体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二层次:被动跟进。学习上尽量争取跟上课程教学的进度.逐渐适应教学方式方法,最关心的是课程考试的成绩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习中的困难要予密切关注.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克服困难。对于基础鞍差的学生来说.这是最困难的时期.一旦拉下将会严重影响其后续发展。如何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摆脱完全被动的处境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教育者要注意辅导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障碍。在品德心理方面同样要注意学生处于被动状况,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想品德修养,加强教育引导。当然,品德教育与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三层次:主动扩展。顺利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且学有余力。通过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逐渐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对此有了主动钻研的兴趣,井围绕发展方向主动扩展学习范畴。这是由一般水平开始进人“高层次水平”的一个明显特征由于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追求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因而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设计倾向明显,自我心理调控的能力亦有所增强在品德方面学生的主体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这既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好的主体条件,但引导不力叉可能会成为德育工作的障碍,即学生的所谓“逆反心理”现象。要特别关注潜课程”对学生心理的深层次的负面影响,做深人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一。这一层次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得较为微妙。心理咨询中普遍反映的就是人际关系问题和情感问题。

 第四层次:深化升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更加确定,自我追求目标更高也更加具体化。在主动学习和自觉拓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深度探究,在某些领域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甚至有独到的见解;专业发展信心更足、自我效能感明显增强,在专业学习和学术上进人较高层次。在思想上价值观念已构成较稳定的体系,注重品德的自我修养,政治上认识亦较成熟、盲从与被动大大减少,人格特征较为稳定,个性表现更为突出。

 进展阶段无论从那一方面而言都是大学生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主体部分在这一阶段,尽管学生在其心理反映上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大多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对学习的态度、知识的价值观与认可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学习的动机水平与成就感及对学习成就(或失败)的归因的性质上因而在这一阶段确定学生是否在沿层次递进.完全可从心理特征上得到反映和解释显著的区分标志是:正在沿层次递进的同学的心理特征主要是学习或学科的问题:专业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专业领域的发展在国内外状况如何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怎样怎样与相关教师联系或怎样请求个别指导等等有关学习、专业和自我发展(联系社会的问题他们也会发生诸如人际关系、情感纠缠及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困惑,但这些都是居于附属地位的.不会对其学习产生重大的、很直接的影响。而不能有良好进展的同学的心理问题可能集中表现为对知识的价值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过多思考(这类问题可以是无穷无尽且无确切答案的),人际关系的过于卷入、纠缠不体(也可以是无穷无尽的)或是花费过多精力于情感方面,或是过分热衷于各种与学习无直接关系的活动甚至直接卷入社会低层次行为。他们也会“经常”考虑学习问题,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只是附属的问题。在学习上总是停留(甚至满足)于被动跟进的层改,当然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判断大学生的进展有多方面的指标,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品质、活动态度与能力(包括管理组织能力)、社会关系与身心健康水平。但我们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其天职,任何不同方位的指标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上,这是判断进展状况的核心指标。

  三、第三阶段:社会心理适应阶段——适应社会要求,注重培养健全的社会人格(选一阶段进入了大学的最后时期即第五层次)

 第五层次:建立准社会心理角色。毕业前,面临即将走人社会,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将自己与社会(行业、岗位)进行紧密的实际联系、心理的社会适应——建立准社会心理角色。学术水平基本确定,特别注重社会(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部分发展不良或在层次发展上出现。断层”的学生其思想和价值观往往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各种矛昏冲突,产生所谓的毕业综合症”。出现严重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个别的甚至会出现行为变态。从心理临床的案例分析,许多心理危机都在这一阶段“不同症状爆发出来,且矫治相当困难。

 大学阶段在心理上属“人格再造期”。社会心理适应最根本的就是要确定什么样的人格标准作为评价指标。我们认为国际通用人格模式BigFive(“大五”)最适用作为评价指标的人格模式,而且“大五”在各个领域如:(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应用领域,如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S.P.,Robbins,2001)、(组织)领导学(G.Yukl,2002)、管理学(s.P.Robbins,2002)等受到广泛重视。“大五”的主体内容如下:

 1.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意向和性格表现(外倾性一一Extraversion):社会改革开放来,明显对我们的社会人格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社会交往的各种能力和性格倾向,只有通过积极的人际沟通,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中抓住机会。对于个体来说内倾性人格(包括性格与气质)的改变可能是有难度的。但依据社会需要,经过有意识的培养和矫正,具有适度的外倾性心向和行为是完全可能的:

 2.有爱心和同情心,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宜人性——Agreeableness);引导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自我为中心是人格健全的标志之一(A.H.Maslow)。实质上,一个人的自我中心不断分化的程度就标志着个体的成熟水平,也标志着他(她)的社会适应水平大学生正处于这种分化的决定性阶段,应不断理性“否定”(扬弃)自我,在与社会(他人)的互动中明确自我的位置.才会获得较高的社会支持。

 3.责任心强,要求人格特质与人品的统一(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什么样的人最受人欢迎最能适应社会,是社会心理学家最关注的课题之一。一项经典的研究成果颇能给我们以启示:N.H.Anderson的研究表明.人们普遍认为。最积极品质”有:真诚、忠诚、真实、可信、体贴、热情、善良、友好、不自私、负责等等:。最消极的品质”有:说谎、装假、不老实、冷酷、不善良、不真诚、自负、自私、粗鲁、不友好等等。此后,相关的复习都印证了这一成果。这一点通过我们长期的日常生活观察(Folkwisdom)亦被证实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要强调社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心品和人品”,才能真正适应社会,也才能走向世界。

 4.用理性调控非理性.制于理而不受制于情(情绪性一Em0ti0nalitv或Neuroticism)人是处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动物.始终难以摆脱非理性因素要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就必然要用理性有效地制约非理性,应引导青年大学生多做理性思考.多用理性来矫正非理性的归因偏差。,才能提高自我的心理成熟度(社会智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不断获得新知和探索未知.创造性地面对社会(开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或Intellect)。开放是一个广泛而模期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并不等同盲目地反传统,打破常规,或是生活方式上(侧如穿着打扮)的标新立异。而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富有创造性或创建性的工作.它与知识(经验)的广度与深度密切相关。如像爱因斯坦与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在生活方式上可能是很“保守”的,然而世界公认他们是最开放的人。人类发展至今的历史已经证明,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开拓发展,都与人的知识掌握水平和探索精神紧密相关,善于获取新知和勇于探索的人才是真正开放的人。

 实际上,大学生一开始就要以“大五”作为健全人格培养的指标。在整个大学期间时常对照自我。在毕业前作一个总的回顾与检查.“查祸补缺”。进一步在人格上来完善自我。

 四、结语

 以上概要地阐述了大学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五个层次,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但学生之间会有一定差异,有的甚至差别很大。有部分同学始终停留在较低层次如第二层次,至多能勉强达到第三层次的一部分要求,而最后又不得不进入第五层次.由于发展出现“断层使这部分学生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个性发展严重压抑.同时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这实际上是我们教育的失误。此外,上述各阶段及层次的发展包括知识学习(含学习心理)、思想品德(含品德心理)和心理健康水平(含个性心理)等主要方面,其发展并不是很平衡的。可能在某一方面能表现发展优势,而在另外的方面却明显滞后。因而教育者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从宏观管理的方面而言.这几个层次皆可进行辣人而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概括出各个层次的各项要素及指标(假设每个层次有20项指标,则20·5—100项),编制出《大学生发展层次量表》。可用此对学生进行个体发展的测量,就可明确各个层次量表,编制出《大学生发展层次达标要求》.使学生在明确自己所属层次的同时确定向高层次奋进的具体要求和指标,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层次的合格人才。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690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