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种兰、养兰、画兰、以兰自况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郑板桥种兰、养兰、画兰、以兰自况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第1张

兰花的花语和象征及代表意义是:淡泊,高雅

板桥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写兰竹花卉的一代宗师 史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他的书法自成一体,隶楷参半,称“六分半书”,具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趣他的诗反映生活,言之有物,又具形象化,通俗化的特点以这样的诗书配在写兰作品上,就使他的画更具意趣与真气他的“三真”是他内心的表露,集中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人……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因此他的画兰,就是为了表达这种“民胞物与”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他说:“凡吾画兰、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下在安享之人也”有了这样的襟怀,他的画就有了“三真” 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 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色,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出成就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Ⅰ 有关竹子的小故事大启发

胸有成竹,据说郑板桥的画非常传神,能够使画中之物成真。话说郑板桥有一个朋友,家里新砌了一道墙,他一直请求郑板桥给在墙壁上画个画,无奈郑板桥总是忙著没时间。

有一次,这朋友请郑板桥还有一些朋友到家裏喝酒。酒席喝到一半,主人当著大家的面,非请郑板桥在墙壁上画一画不可。郑板桥见推不掉,就说:"行,你磨墨吧!"

主人连忙让儿子拿来一砚墨来,郑板桥一看,说道:"不行,太少了,至上要磨半小盆的墨。"大家一听,那么多的墨,难不成要将整壁墙都涂黑?主人心疑之际,仍赶紧让儿子端来半小盆的墨。这时郑板桥已经是醉得摇摇晃晃了,他走到墙壁前面,用手往盆子里一沾,就往墙上抹起来,抹了几把,又把整个盆子端起来,将里头的墨汁整个都泼到墙壁上,弄得黑鸦鸦一片。这主人心里可不痛快了,他原来只想让郑板桥画在墙上,一是风光,二是好看。谁知黑鸦鸦一片不知在画何物?又不好涂掉,只好留下,自己生闷气。

有一天刚下一场大雨,天上不住地打雷,加上闪电,好不惊人,谁知雨过天晴,这道墙壁前面竟然死了上百只的麻雀。

过了一些时日,来了一个老头,来到这主人家门口,就对著这道墙壁仔细地看。这主人看见了,一时好奇,就问:"您在看啥?" "这画,一定是名人画的吧?"

主人心中还有气,说道:"那是什麼名人,只是一个朋友用手抹的。"

老头儿问:"这画成了之后,可出过什麼奇怪之事?"主人答:"奇事倒是有一件,有天下大雨,又打雷又闪电,之后就在墙前面发现死了上百只的麻雀。"

老头点头说道:"这画,真是太好了!一般人看不出他画的是竹林,只有打雷下雨的时候,闪电一照,才看出是竹林,麻雀将它当成真的竹林,飞来避雨,所以就撞在墙上死了。"

Ⅱ 围棋中关于双打吃的小故事大启发

双吃—-就是一步棋可以同时叫吃对方的两块棋,对方逃掉一块,就会被吃掉另一块。专使用双吃要找对方两块属棋的公用气

当我们被双吃时,我们应该救出有用的那个子,或者子多的。所以,被双打吃时,不要慌,把少的、没用的子,让对方吃掉。

被双打吃一方要看哪边的子重要就要去逃哪边。

一个小歌谣:

双打吃,真奇妙,

总有一个逃不掉,

芝麻西瓜选哪个,

哪边重要逃那边。

Ⅲ 小故事大启发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刚才在网络百科里面搜索到《小故事大启发》这本书,ISBN号是 9787538640342,2010年出版,共287页,是一本儿童读物,虽然我没读过,但是请看看我摘录的书籍简介:精彩的故事丰富着生活的色彩,润泽着孩子的生命。通过读故事,孩子可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爱……伴着有趣的故事成长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童年。这些生动的故事仿佛一个个小精灵,挥舞着翅膀,引领孩子们在故事王国中漫步,在故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收获人生的智慧、扩宽眼界、进而提升人生品味和文化修养。

章节目录:猪小戒的沙小净、蜘蛛姑娘找朋友、救助仇人、面对有灰的凳子、三胞胎娃娃、三胖娃娃、分苹果、说声“对不起”、瘸医生收徒弟、小多说谎、小猴送苹果、笑笑发苹果、“半事”松鼠、喜鹊与猫头鹰、两只千里眼、坚强的麻雀、小猪赴宴、给小马当老师的驴、小兔的花伞、勇于改正错误的米米、脏小猴赴宴、虎王被吊在了树上、去过黄金国的驴、幸福岛、花猫过节、什么最可贵、价值连城的腿、聪明的猎人、狐狸找朋友、眼睛、鼻子和耳朵、农民国王、金渔钩、山谷里的杉树、精灵的愤怒、爱跳舞的小鹿、小鹿和人、三兄弟、一只想独居的小蚂蚁、画在气球上的画、小刺猬的刺、自卑的小老鼠、等待好日子、懒惰的蚂蚁、奶酪哪去了、哭泣的洋娃娃、斯文的故事、贪得无厌的财主、乌鸦、白鹅、勇敢的王子、孝顺的儿子、百灵乌、小鸟的朋友。

如果感兴趣,您可以在数字图书馆(在线阅读)、公共图书馆(借阅)、网上书店(购买)。

Ⅳ 小故事大启发中的其中一篇故事

一、 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二、 鹦 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

三、 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

”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管理心得: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

重要的方面下手。

四、 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管理心得: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而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结果于事无补。

五、 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管理心得: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六、 救人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七、 出门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把这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些牵强,但他们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故事中的小战士和弟弟是幸运的,但更加幸运的是故事中的上尉和大哥,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管理心得: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八、 鱼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九、 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十、 右手握左手

桌上流行一首顺口溜:握着老婆的手,好像右手握左手。

每当有人念出: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一桌子人便会意地放声笑起来,气氛立刻就轻松了。当然,这是基于人家对该顺口溜的一致理解——感觉准确,描述到位。

有一天在餐桌上有人又念起这段顺口溜,男人们照例笑得起劲。后来发现餐桌上的一位女人没笑。男人们忙说闹着玩别当真。没想到女人认真地说:最妙的就是这“右手握左手”。第一,左手是最可以被右手信赖的;第二,左手和右手彼此都是自己的;第三,别的手任怎么叫你愉悦兴奋魂飞魄散,过后都是可以甩手的,只有左手,甩开了你就残缺了,是不是?一桌子男人都佩服,称赞女人的理解深刻而独到,妇人淡淡地说:有什么深刻而独到,不妨回去念给你们各自的老婆听听,看她们说些什么。

男人当中有胆子大的果然回去试探老婆,果然老婆们的理解均与餐桌上的女士相同。

她们都是左手,男人们当然要以左手计。

而他们都是右手,他们当然作右手想

Ⅳ 《小故事 大启发》读后感

书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个东西,想起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吉本说过:“创见的书籍传布在黑暗的时代里,犹如一些太阳光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这些书是人类精神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人们凭借它们的原则,向种种新的发现迈进,书本是将圣贤豪杰的心照射到我们心里的忠实的镜子。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图书室,看到了我最爱的一本书——《小故事大启发》。

从《小故事大启发》这本书我知道了,别人说的坏话对于你而言,不一定真的是坏话。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山村里有一位姓张的人家。有一天张家来了客人,客人在院中散步,无意间发现厨房的烟囱中随着烟冒出的烟,还带了点火星。客人急忙来到厨房对主人说:“你们厨房的烟囱砌得太短了,这样很容易把旁边的干柴和草点燃”。主人听了不一为然,很快就把这件事丢到脑后。又过了不久,张家给父亲做寿,请了不少客人,厨房里热热闹闹地忙了一个通宵,正在大家开怀畅饮时,烟囱旁边的柴草堆冒烟起火了,把张家宅子的三分之一都烧掉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当时如果听了客人的话,及时补救的话,就不会酿成房屋被烧的结果了。

在我的生活中,也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事。爸爸妈妈经常唠叨叫我不要乱跳,可我把他们的话当成耳边风,出门就忘了。可有一次,我在学校跳阶梯时,一口气跳了五梯,结果把脚扭伤了。那时我想,如果我牢记了爸妈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

从这故事本书中,我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收益非浅

Ⅵ 美容知识小故事大启发

楼主,您好我不知道您所说的语文小知识指的是什么,但下面的这几个故事对人生会有所启发,至今也一直震撼着我,希望你会喜欢吧 (一) 英国皇家海军有一次招考雇员,口试题目为:在一个大风雪的夜晚,你开着一辆车,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在等车。一位是快病死的老太太、一位是救过你命的医生、一位是你梦寐以求的情人。你会载哪一位?说明你的理由。载老太太,因为救人第一?载医生,因为知恩图报?载情人,因为可能一辈子再也碰不到?二百多位应征者,录取的那位没有申论说明,只有答案:“把车钥匙给医生,让医生载老太太去医院,我留下来陪梦寐以求的情人等车。” 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是最好的答案,但是居然没人能事先说出同样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思维习惯受限制?还是因为我们把持原有的利益,不愿放手(没想过要放弃自己的车)? (二) 上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我们说:“兔子不会爬树。”, “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还有哪?”老师继续问。直到我们再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里去了?” 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被途中的细枝末节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精力,扰乱视线,以至中途停顿下来,或是走上岔路,而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 不要忘了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哪去了?

Ⅶ 小学二年级的小故事大启发

我向大家推介一本好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小故事大智慧全集》,作者是翟钟雷。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去看的好书,因为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一个小故事,而从这一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很多的道理,这些道理加起来就是大智慧。

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是细细品读《小故事大智慧全集》,就像喝一杯陈年老酒,需要慢慢啜饮,渐渐懂得每个故事所蕴涵的生活意义。它们或许会使你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或许会使你以新的视野和方式去观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那些飞扬的青春、动人的情感、奋进的力量,以及令人震撼的生命本性的跃动,如清风过心田,如春雨滋润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净化自己,感动自己,使你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感动别人的人。

同学们,我向你们推介这本书的原因,一是:这真的是一本值得人去慢慢品味的好书!二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会激励我们做好一生。三是:这每一篇小故事中蕴含着大智慧,你会发现每个故事都能从不同的方面洗涤自己的头脑与灵魂,使你更有信心地去追寻梦想与末来!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曾不明白的道理,那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比教育、金钱,环境更重要。查尔斯·史温道曾说:“态度比你的过去、教育、金钱,环境……还来得重要。态度比你的外表,天赋或技能更重要,它可以建立或毁灭一家公司。”在总经理人物“CEO”问卷调查中,有80%的人承认,并非特殊才能是他们达到目前地位。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人在班上是名列前茅的,之所以能达到目前的地位就是凭借态度!同学们,告诉你们一句关于态度的人生格言:如果你的态度是正确的,你的世界就是正确的,知识未必可以创造价值,百分百的态度,可以让你成为驾驶知识的优胜者。当态度成为竞争的决胜武器时,你准备好了吗

在学习上,我们应该用认真的态度,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同学们,请记住这六个字,“态度决定一切”!大家听我讲了这么多,应该很了解了这本《小故事大智慧》了吧,那么,这么好的书,赶紧去看看吧!

Ⅷ 小故事大启发

1碎罐

过去,有一个人提着一个非常精美的罐子赶路,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啪”的一声,罐子摔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顿时成了碎片。路人见了,唏嘘不已,都为这么精美的罐子成了碎片而惋惜。可是那个摔破罐子的人,却像没这么回事一样,头也不扭一下,看都不看那罐子一眼,照旧赶他的路。

这时过路的人都很吃惊,为什么此人如此洒脱,多么精美的罐子啊,摔碎了多么可惜呀!甚至有人还怀疑此人的神经是否正常。

事后,有人问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

这人说:“已经摔碎了的罐子,何必再去留恋呢?”

大道理:洒脱是一种摆脱了失去和痛苦的超级享受。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何必还要空留恋呢?如果留恋有用,还要继续努力干什么?

路上的石头

国王费迪南决定从他的十位王子中选一位做继承人。他私下吩咐一位大臣在一条两旁临水的大道上放置了一块“巨石”,任何人想要通过这条路,都得面临这块“巨石”,要么把它推开,要么爬过去,要么绕过去。然后,国王吩咐王子先后通过那条大路,分别把一封密信尽快送到一位大臣手里。王子们很快完成了任务。费迪南开始询问王子们:“你们是怎么把信送到的?”

一个说:“我是爬过那块巨石的。”

一个说:“我是划船过去的。”

也有的说:“我是从水里游过去的。”

只有小王子说:“我是从大路上跑过去的。”

“难道巨石没有拦你的路?”费迪南问。

“我用手使劲一推,它就滚到河里去了。”

“这么大的石头,你怎么想用手去推呢?”

“我不过试了试,”小王子说,“谁知我一推,它就动了。”

原来,那块“巨石”是费迪南和大臣用很轻的材料仿造的。自然,这位善于尝试的王子继承了王位。

大道理: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甚至交给某一个人,自己一点儿也不动脑筋,只是相信别人那太危险了。自己要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Ⅸ 小故事大启发的作文怎么写啊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

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许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自成一家,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这就是他的“板桥体”。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节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遇上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被罢了官。 

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得来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听说,他常常身背一个长口袋,卖字画的银子就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光了。 

郑板桥活到73岁,他一生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原因     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甘于清贫的生活态度、正直刚强的君子品格、爱护百姓、好善乐施的崇高精神。

  写作主体如何追寻心理境界?进入心理境界需要经历哪些环节,每个环节又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呢?对此古人曾进行过有益的探讨,郑板桥《画竹》中的论述尤为精彩: 清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虽然他谈的是绘画的艺术技巧,但绘画艺术与写作艺术是通灵的。所以我们可以借此向郑板桥学习写作心理转换的三层境界以及每层境界所独特的心理特征。

第一层境界:“眼中之竹”――浅度的心理境界。在这里,写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已超越物理境界,进入到心理境界。其特征是,在不同的人眼中,事物仍保持着基本一致的知觉样式,没有出现与原事物过大的疏离,写作主体“以我之情观物”,物我彼此独立。

第二层境界:“胸中之竹”――深度的心理境界。写作者的心理实现了飞跃,其显著的特征是“心”与“物”的彼此对峙达到相互契合,甚至物我合一。这就如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也就如同近代美术的所谓“移情说”:“移情作用”的发生是由于我在凝视观照事物时,霎时间由于物我两忘而致物我同一,于是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换句话说,移情作用就是“死物的生命化”或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如“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这个层次,写作者的内心世界处于骚动状态,他要运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尽可能地超越物理境界,向心理境界过渡和深化,事物在他的眼中已经变弦、变形或变态。作者的气质、个性、人格都会渗透到事物中,故不同的作者面对同一事物,可以构筑出不同的艺术世界。社会生活、客观事物作为写作的客体,经过了作者个性和情绪的折射,打上了情绪化、心灵化的烙印,形成了“心物同构”。

第三层境界:“手中之竹”――形成后的心理境界。作者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转化用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形式化的世界,形成物化的书面语言文字。这个层次的特点是临时情绪的介入,“落笔倏作变相”。写作主体的艺术情感特别活跃,在把握生活、反映生活的过程中,一方面受到描写对象的“力”的牵引,客观事物以其固有的特性,顽强地按照自己得到应有的轨迹运转,写作者将受到客观事物的制约“随物赋形”,描绘出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受到写作者审美情趣的“力”的牵引,这种“力”即是由写作者的经历、教养、审美理想、艺术趣味等组合凝聚而成的艺术追求。作为一种力在主体的写作活动中力图引导、控制和规范描写对象,赋予客观事物以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样,心与物、主体与客体高度合一,物我交融,乃会物我两忘。这也契合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契合王国维所说的“造境”。

当我们描写达到感知的过程,达到呈现一个独立自足的生活世界时,我们是在舍去不相干的经验,把相干的纳入系统,组成一个纸上完整的世界。也就是说,从另外一种意义上,它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单纯懂得对现实之模仿。

文章写作的心理效应正是在这三层境界的转换中完成的。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顺利通过这三层境界,关键是要掌握好每层境界中的相应的写作能力。具体来说,在第一层境界里,要具备摄取能力,包括观察能力、采集能力、以及感悟生活的能力;在第二层境界里,要具备运用思维的能力,包括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立意选材能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在第三层境界里主要是要具备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修改定稿的能力。文章写作的奥秘就在于调动各种心理因素,架起物与心的桥梁。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心理转换的三层境界的能力培养方面,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写作效果。

徐兵强,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画竹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工楷隶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擅画兰竹石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书画特色独创写意,着意趣味。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诗文特性(1)去陈旧套语。(2)白话代替古典。(3)暗喻民族志节。郑燮(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另一首为“题画竹”:“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郑燮六十自寿》:“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 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绘画艺术封建社会中,士大夫自以为清高、坚贞、虚心,往往在画图中、题画诗中表露其意,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这些士大夫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公往往多采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作品大都是以闲情寄兴、自娱娱人的为多,即使有感而发的诗题也是泛泛而 邮票上的郑板桥绘画作品谈,有它的局限性。而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却有所不同,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郑板桥书画作品(40张)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品析郑板桥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使单幅画面犹如文学作品、影视片一样,叙说着许多许多……当他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类似的还有,如《墨竹图》题云:“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另一幅竹图题云:“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思绪万千……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郑板桥作品(39张)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荆棘丛兰石图》题画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 另一幅《荆棘丛兰石图》题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郑板桥最著名就是《墨竹图题诗》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写他在任上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作画,成就此篇,送与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他又上书请示放赈,打开官仓,救济百姓。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同时动员官人煮粥赈灾,因此得罪了上级,被罢官。上述种种,都是郑板桥借兰竹石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发生紧密联系,有感而发的创作画,也正是将“文人画”,“脱离现实,逃避现实”,引向“关心现实,注意现实”做出的贡献。题画诗,使比较单纯的花鸟画,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产生深刻的思想性、抒情性,拉近了与读画者的距离,仿佛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对话,使“凝固的瞬间”不断延续着,加强了艺术感染力。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 “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如《兰石图》,郑板桥别具匠心地将诗句用书法的形式,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街”地题于石壁上,代替了画石所需的皴法,产生了节奏美、韵律美,又恰到好外地表现了石头的立体感、肌理美,比单纯用皴法表现立体感更具有意趣。这倒成了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既深刻揭示兰花特征,寓意高尚人品的意境美,又有书法艺术替代皴法的艺术美。让人在观画时既享受到画境、诗境的意境美,又能享受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中。另在许多兰竹石的画幅上,他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法,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因而他将题画诗或长题于侧,或短题于上下,或纵题、或横题、或斜题、或贯穿于兰竹之间、藤叶之间,断断续续地题,观其形态,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因而,世人无不赞叹他们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最佳创作者。综上所述,郑板桥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花鸟画藩篱,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是前人艺术的翻版,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因而,自它的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不难发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喜欢有个性,有意境,有创新,有感染力的作品,这就给我们启示:作品只有具有个性、创新,才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郑板桥(1693—1766),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作七品县官。兼擅诗、词、曲、文、联、印、书、画,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名世。

郑板桥绘画,学于现实,博采众长,自成风格。他一生最喜画竹、兰、石,兼画梅、松、菊等,效法“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春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做“千秋不变之人”,这是板桥所欣赏的“四美德”。竹、兰、石代表着作者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是他“倔强不驯之气”的象征。

小知识:

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秃的作品。

他画兰石,也与别人不同:“兰叶用焦墨探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清代学者像传》,既撤撒得开,又收得拢,未开、初开、半开、全开的兰花;山上、岩下、石畔、盆中的兰花,他都画。“画石亦然,有横块,有竖块,有方块,有圆块,有欹斜侧块”,既有细皴,又有乱为,有时甚至用畅笔酣墨画“一笔石”。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默竹如人》文中小诗表现了郑板桥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与百姓打成一片,不媚权贵,安贫乐道)的感情

  原文:

  《墨竹如人》

  郑板桥是清代画家中的一位奇才他一生爱竹画竹,并以竹自喻无法统计他一生画过多少幅竹,但所画之竹皆风骨峥(zhēng)嵘(róng),潇(xiāo)潇洒洒,舒展自如,人们从竹的绰(chuò)约风姿中不仅能体味到"劲节""高志""虚心"的品质,更能透过它,见到画家郑板桥的品性人格

  郑板桥当县令时,时常到百姓中问长问短他不坐轿子不带衙(yá)役,穿着便鞋就下乡农民见他没有架子,都信任他,称颂他

  郑板桥十分关心人民的疾苦有一年天旱,粮食颗粒无收富户乘人之危,把粮食囤(tún)积起来,抬高市价,想发不义之财灾民们卖儿卖女,离乡背井郑板桥见此情景,焦急万分,于是一面向朝廷呈报灾情,请求赈(zhèn)济,一面就地查封富户仓里的存粮,责令囤户把粮食平粜(tiào)给灾民还把饥民们组织到修筑城池的工地上,使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又令富户在街巷里开设粥(zhōu)厂,免费供应老弱妇幼为了救灾,他还捐出自己的官俸(fèng)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衙斋(zhāi)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与人民痛痒相关的情怀溢于言表

  一次,从省里来了一位大官,郑板桥前去迎接,因为脚上穿的草鞋没有来得及换掉,便遭到斥责,说他有意犯上郑板桥看透了官场的腐败,决定辞官回家,卖画为生,图个清静自在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驮着他的琴书字画直奔扬州而去他离开县城的那天,老百姓倾城相送,情景十分动人

  重返扬州的郑板桥已名震南北,是诗、书、画造诣(yì)极高的"郑三绝"了,向他求字画的人络绎不绝,只要他动动笔,自然就有人送钱送酒郑板桥尽管生活清贫,却从不轻易将自己的画卖给别人有些盐商千方百计想买他的字画,往往不能如愿;许多农夫、小贩、工匠、士兵却很容易求得他的画他说过:"我画兰、画竹、画石,都是用来慰劳天下劳动者,并非是供那些达官贵人享用的"

  郑板桥不媚权贵,体谅百姓,寄情遣兴于绘画《墨竹》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图中几竿修竹倚石挺立,突兀的巨石之中长出一丛兰草竹之劲、兰之清、石之坚,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坦荡与落拓(tuò)之感,显出一种从容的傲然

郑板桥(1693 -1765年) 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他是江苏省兴化县的人,乾隆元年(1736)的进士。擅长诗、词、书、画 。 诗词不屑于写成常用的语言 。 画画擅长于画花卉木石,尤其擅长画兰竹。兰竹的叶子的妙处是用浓墨描绘,借用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用,多但是不凌乱,少但是不稀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法也有别致之处,隶书、楷书各一半,自称“六分半书”。有时也用画画的方法来书写。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放荡不羁,凭借进士的身份当选了县令,常常写诗喝酒,后来调到潍县,因为年荒为老百姓请求救济,得罪了上司,被罢免回家,居住在扬州,声誉大大的提高。爱好山水,常常与文人、野衲喝醉后在乡间游历。常常画兰竹石头在酒廊上、僧壁上,随手题诗句,看到的人都说写得妙,著作有板桥全集,手写刻印。他的著作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是“扬州八怪”之一

十笏茅草盖的书斋,一口天井,一些竹子,一些石笋,地方不大,耗费也不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不只是我爱竹石,即竹石也爱我。以前的人用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最后他们不能享受。但是我们这一辈想要游名山大川,又一时间不得即往,哪里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题画竹石》)

郑板桥善长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键的兰竹最为有名,尤精墨竹。主张不遵守古时候的画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画竹“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被人们看作是他自己的人格写照。画石则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再画一些横皴便成,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其作品无一雷同,莫不赋予它们性格和生命。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此幅《竹石图》是郑板桥的重点著作,画面上长竹挺立,长短有不同,有时向左偏,有时向右偏,虽然各自独立,但是顾盼有情,用笔遒健圆劲,极疏爽飞动的极致。竹后巨石耸立,用中锋勾勒,笔致瘦硬秀拔,皴擦较少,但是神韵充足。竹子用浓墨,石用淡墨,浓淡相互交映,妙趣横生。从全局来看,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的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23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