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古诗的鉴别技巧 情感基调有哪些?

高中 古诗的鉴别技巧 情感基调有哪些?,第1张

没时间看(一)有时间都看吧,对答题有帮助!!!

(一)

诗歌鉴赏:如何处理感情基调的“矛盾”

诗歌鉴赏中,有时会感到一些诗歌的感情基调似乎不一致,不和谐,如激昂与低沉交错,喜悦与凄凉相糅,旷达与愁闷并存。有时是属于作者思想复杂、心情极其矛盾的自然呈现,如李白《将进酒》,有时是属于读者的误解。这些“矛盾”迷惑了读者对文句的理解,更严重地“干扰”了读者对诗歌的整体意境和丰富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思考,总让人有如噎在喉、食而不化的感觉。这种“矛盾”如何化解?

现以杜甫《登岳阳楼记》作分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初读诗歌,整体把握感情基调,能使对诗歌的理解居高临下,这种全面扫描下的理解对化解“矛盾”来讲既是参照物,又是指南针,可使化解的走向不致偏离。初览本诗,便知是登楼抒怀之作。从“老病有孤舟”的叙述中可知,是作于晚年抱病孤舟、漂泊江湖之时。“亲朋无一字”,亲朋好友连一点音信都没有,写个人境遇,孤独凄凉。“戎马关山北”,关山万里,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里,写时局动荡,战乱频仍。“凭轩涕泗流”,写倚栏望水,不禁悲己、忧时、伤国,以至涕泗交流。整体把握,不难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应为忧愁、悲怆,沉郁苍凉。

二、明确矛盾,突出问题

但通读全诗,不免对前两联有所疑惑。首联,岳阳楼高,洞庭水阔,早有耳闻,今日终于有机会来此登临,似乎应是喜悦之情,如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颔联,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意境宽阔宏伟,很是壮美,似乎与全诗的悲怆相冲突。这样,一“喜”一“壮”,如何与后面的“孤”“忧”协调一致呢?

三、品词语、析句式,凸显隐含信息

诗歌讲究推敲词语、锤炼句式,抓住关键词语(特别是一些动词和副词),推导词语间的组合关系,推导句式特点、句间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细致分析、深入理解隐含信息,从而找出与诗歌整体相一致的意蕴。“昔”“今”这两状语便能透露出作者情绪。“今”从后文看应是自己身躯老病、颠连漂泊之时,应是国家多难、时局动荡之际。“昔”应是往昔、过去,那是什么时候呢?依据句间关系,两句相互连接、紧紧对应,可以推知,“昔”应是自己年轻体壮、欲为国施展报负之时,是诗人踌躇满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时。品味这两字,再比较句间关系,可以看出,诗人在壮怀激烈的早年就听说洞庭湖水的壮美,当年多么想来此驰目远眺、激烈情怀,可是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在这国破家亡、身老体病的晚年才能了却夙愿。“昔闻”“今上”在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壮气蒿莱等诸多感触,诗人内心是无尽的悲怆,哪能是“喜初登”呢?

四、结合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

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五、梳理结构,顺藤摸瓜

诗歌的结构虽有较大的跳跃性,但多是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安排的,由所见之景、所处之境、所做之事引发联想,由物及人、由事及情、由景及情或由此及彼,产生感慨或感悟,再归结为人、事、景、物、情的统一,这是古诗歌常见的结构安排形式,也是我们理解诗歌、解决感情基调“矛盾”的有效途径。此诗,联想之处的抒情体现的是“孤”“忧”,那么叙事、写景的前两联也应和它一致。首联平平的叙事中含有许多伤感,颔联中的江湖壮阔的形象从首联顺承而下,并且它也从属于全诗基调,所以,颔联的壮阔只能理解为用来反衬诗人的漂泊孤独。

(二)

古诗感情基调解读法

一、审视诗题

诗题对诗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领功效,因而许多诗的感情基调通过诗题即可略见一斑。诗题中的一些诸如“怨、哀、恨、喜、送、别、忆、赠、答、吟、怀”等字眼,就有明显的点睛作用。例陆游的《书愤》,这首诗从诗题上就可品味出作者抒发的是感慨与忧愤之情。例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题运用了起兴手法,暗示恩爱夫妻离别悲哀之情。

二、熟识诗人

诗言情,又言志。诗人往往把自己的身世处境与个人荣辱融于自己的诗文中。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含蓄、深邃的蕴藉,把握其情感基调提供了依据。如杜甫诗《蜀相》,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安史之乱年代,为国出力的远大政治抱负得不到如愿,创作此诗正处于他人生最困苦的晚年,借游武侯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感伤、叹忱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

三、捕捉形象

古诗塑造的人、景、物等物象,其所蕴含的“冷、热、哀、怨、悲、愁、忧、喜、伤”等人格化的情绪,往往就是诗人情感的“晴雨表”,即作者感情世界的窗口。而古诗意境含蓄,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画面,我们可借助直抒胸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的情与景的对应规律,借助联想、想象、涵咏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分析推理出诗中的物象所折射出的感情色彩、观点态度。如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塑造了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远去的景象图画,透过这幅画面,我们可以品味出诗人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惜别情怀。

四、抓关键词

1.找准诗眼

诗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情感和特色的字词句,有了诗眼,诗的形象会更鲜明,韵味更浓郁。因此,找准了诗眼,也就找到了理解该诗的一把钥匙,即打开该诗思想情感和意境的一把钥匙。如孟郊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得意”二字即为该诗的诗眼,其情感基调为诗人科举考中之后的无比喜悦。

2.找感情词

感情词是理解某一句或某一联诗的中心字词。根据古诗结构的起、承、转、合模式,阅读古诗时,只要抓住了诗句中情感色彩很浓的字词,读者就能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的思想内容。如杜甫诗《登高》,只要读者抓住首联中的“猿啸哀”,颔联中的“落木萧萧下”,颈联中的“悲秋”、“多病”,尾联中的“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那么就很容易品读出诗人所抒发的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3.发掘典故

古诗往往借助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起到以少数字表达丰富内蕴,给读者具体鲜明形象的作用,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袁枚诗《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这首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个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二是杜甫诗《石壕吏》中所反映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根据这两个典故,读者可品味出诗的主题是揭露战争给人民造成夫妻离散,团圆无期的痛苦,感悟出诗人那无限感伤与同情之心。

五、明辨手法

古诗情感的抒发是把生动、具体、鲜明的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它以语言为媒介,又常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并使用各种抒发情感的言语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展示诗人的想象,表达含蓄丰富的内心情感。如李白诗《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国的胜利、欢乐、荣华、美丽、喜庆热闹的场面,诗人运用了铺陈、夸张、比喻手法渲染昔日的繁华,让人渐感乱花迷眼。然而结句笔锋突然一转,极写今日之荒凉衰败,使古今对照极为强烈。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即乐景哀写,强烈突出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咏叹和嘲讽。此外,诗的结句写了“鹧鸪”,这既是比兴手法又是借物抒情之笔法,“鹧鸪”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鸟,其声哀婉,诗人用此鸟而不用其他的鸟,足可断定诗人之用心在于哀叹感慨之情。

(三)

古诗词鉴赏“公式”的构建

2007年湖南高考《考试大纲》中提到古诗词鉴赏题主要考查古诗词遣词炼句的技巧、形象特点与意象内涵的把握、意境的营造、情感基调与表达技巧。考纲的这一要求就是我们构建诗词鉴赏“公式”的依据。为了规范答题,笔者结合其他省市高考题提出了三个诗词鉴赏“公式”:

1.意象+意境+诗人感情

在每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中常有这样一种题型:考查考生对诗词意境、诗词形象和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积累相关的古诗词的内容和结构特点的基础知识。比如我们常说的诗歌的主旨句一般在律诗的尾联和绝句的最后一句;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等。

2.表达技巧+意象分析+诗人感情

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也有这样一种题型:考查考生对诗词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要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有关诗词表达技巧的相关术语。考生可以按下面这个框架的提示去复习准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用典、虚实结全、动静结合、对比、反衬、赋、比兴等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等

行文结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先总后分、起承转合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语言风格+意象(词语)分析+诗人感情

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中还有这样一种题型:考查考生对诗词词语、语言风格和特点的理解和运用。分析诗词的语言 常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③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④鉴赏诗中的语言(某个词语)。

前三种题型完全可以按照上面所述的第三个公式的模式去答题: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其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语言特色,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四种题型则可以只用第三个公式的后两步去作答:首先从艺术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所要求鉴赏的诗中的某个词语,接着再点明这个词语所传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分析的妙处:先解释的意思,再写这个字对这一句诗或全诗的作用,还好可以联系作者的感情。

分析作者的情感:先找出与作者情感有关的诗句,再翻译之,再写出诗句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表达技巧:本人知道的不多,一般有比喻、拟人、借代、直接表达等等。你可以把你老师说过的表的技巧都收集起来,把它背下来。一般诗文都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步骤是先找出相关句子,不用翻译,直接适当的把句子代入就可以了。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 、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 “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2、品味题目

答题技巧: (1)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 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2)再思考深层含义:中心(主旨) :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 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 结构:线索、悬念 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 A 内容上 B 主题上 C 线索 D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3、记叙线索及作用

答题技巧: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线索判断技巧:A 看题目,B 看议论抒情句,C 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 理清楚、层次清晰。

寄高三十五①书记

杜甫

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主将②收才子,崆峒足凯歌。

闻君已朱绂③,且得慰蹉跎。

(注) ①高三十五,高适,在族中同辈排第三十五。②主将,哥舒翰。高适在天宝十一年(752)秋冬之际,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③朱绂(fú),指做官。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高适的年龄和创作,一“老”一“新”,体现了高适的老有所为。

B.诗歌颈联中的“才子”写高适文物兼备的才华,“凯歌”指杜甫写作此诗以示祝贺。

C.诗的尾联写诗人听闻高适已经做官,感到欣慰,“蹉跎”与首联的“老”相对应。

D.诗作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有对事实的追记和感慨,又有对所想象场景的描述。

19.诗的颔联写到“美名”和“佳句”,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8.B“‘凯歌’指杜甫写作此诗以示祝贺”错误,“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意思是主将识得才子,山川也为之欣喜。

19.(1)对高适年高却获得无人能及的美名的赞美和羡慕;(2)对高适诗歌非常有章法的欣赏和赞美;(3)表达了诗人对年高而能成就功名的渴望;(4)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认可。

简析

《寄高三十五书记》是唐代伟大杜甫写给高适的作品。此诗前部分赞美高适的诗才,后部分表达作者为友人的升迁而感到欣喜的感情。

海南昌江思源实验学校 杨祥雨 (湖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何作品所写的内容,所揭示的题旨,都是受作者的世界观的制约和影响的。倘若没有作者生活体验对它的冲服与消化,那么,作品也就没有生命力。作者在作品中抒的情、发的感,便是作品的灵魂。一、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知时论世而后解文。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最为切要的是须做到三看:一看作于何时;二看选自何集;三看因何而作。例如:《难老泉》只要一看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即知是一篇时文,作者在人民有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之际,通过难老泉的记叙,唱出了青山不老的赞歌,激励了人们战胜困难的意志,这便是作者当时的寓意,也即文章的精神所在。二、抓作者独到的议论,挖作品闪光的语言。好的文章往往句秀、骨秀、神秀,而秀就秀在作者的独有见地或别开生面,那独到之处,往往就是情感的喷发处。政治家兼诗人毛泽东作《七律 长征》,是因为亲自率领中央二万五千里长征,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才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这颂歌的独到议论就在于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议论是全篇的总纲,议论得极有气势,论得万丈豪情。它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的勇敢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铿然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感情调子。这就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全诗的主旨与灵魂。三、借助于种种语文手段,了解情感的表露手法。文章有风采还得借助于各种语文手段的综合运用。或白描或飞白;或比拟、或连喻、或夸张、或正写侧写、或烘托陪衬;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或似贬实褒,或欲扬先抑,总之变化万千,因景而异,因情而化,因文而别。下面略举几例:夸张的妙用。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把巍峨雄壮、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而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绝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表露。对比的妙用。《荷塘月色》作者以盛赞六朝江南采莲旧俗,来针砭当时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因为国民党政府和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南京。这一对比,真是匠心独运,极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憎与爱,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性和人民性。比喻的妙用。《包身工》一文,作者借包身工被喻为猪猡、懒虫、芦柴棒、血肉机器、灌装劳力、没锁链奴隶、墨鸭等等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比喻,既活生生写出了童工的身份、地位、悲惨的必然结局,又赤裸裸地揭露了资本家、工头的凶残、贪婪、更是血淋淋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吃人罪恶,同样有利于深化作品揭示的主题。总而言之,文章是投情之宅。情感,是作品的灵魂。读书,当理解作者的感情,方能读出韵味来。(杨祥雨老师系海南昌江思源实验学校语文学科带头人)

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答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表现手法: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对比,借古讽今,双关,互文,烘托,所角度描写。可以从多个方面去分析,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精锐老师为你解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33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