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对妻子有情有义”和“夫妻之间感情”,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区别呢?

“丈夫对妻子有情有义”和“夫妻之间感情”,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区别呢?,第1张

有区别的

有情有义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有感情,讲义气。

有感情,讲义气叫有情有义。情是指人类的共同的情感,称为普遍的情感,义是义气,是情感中的个人情感。

出处:宋.苏轼〈杭州故人信至齐安〉诗:「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

释义:老友很有情感道义,教我一定要往西边去。

夫妻感情

基于爱情为基础的现代婚姻关系,是爱情伦理关系与婚姻伦理关系的复合存在。夫妻之间感情是夫妻双方共同付出的感情

夫妻之间如果有这4个表现,就说明已经没有了感情,一定要注意

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比较难处理的,而且想要维持这份感情也是很不容易的。毕竟你们要在一起经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容易把你们之间的感情都消磨。下面,我就给大家说一说夫妻之间的哪些表现代表着你们之间没有了感情。

第一个,突然开始冷战,谁也不理谁。

如果夫妻两个人变得谁也不理谁的话,那就说明你们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肯定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你们之间没有爆发过激烈的争吵就开始冷战,那就说明你们之间一定是出了问题。因为冷战是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发生的。而如果你们开始冷战,那你们的感情就会慢慢地被消磨,或者说你们已经没有了感情。因为相爱的两个人,是不会愿意不理另一个人的。所以,如果夫妻两个人突然开始冷战,那就说明这两个人肯定是没有感情了。

第二个,两个人一碰面就吵架。

如果夫妻两个人一碰面就吵架的话,这就说明这两个人之间已经没有感情了,在他们之间只剩下了厌烦,而这些厌烦就会引起争吵。你想一想,如果夫妻之间只剩下了争吵,那这种日子还有什么可过的呢?等到你们吵架的时间长了,你们一碰面就会吵架,就算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会让你们爆发争吵。这样吵下去,就算是两个人明明有感情,也会在后来变得没有感情,因为你们的感情已经在那些争吵里面消磨殆尽。

第三个,有一方总是不回家。

如果夫妻两个人总是有一个人不回家的话,那这两个人的感情一定是出了问题。或者说,这两个人已经没有感情了。因为一个人总是不回家,另一个人也不想让这个人回家,因为在他们两个人的心里面,他们两个人早就没有了感情,早就不是夫妻了。所以,他们才不会在乎对方到底回不回家。而且既然有一个人总是不回家的话,那就说明这两个人的感情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解的地步,所以只能分开过。而这也说明这两个人之间早就没有了感情。

第四个,从来不关心对方。

如果夫妻两个人已经不关心对方做了什么或者去了哪,那就说明这两个人已经没有感情了。因为在他们心里,他们两个人已经是陌生人了,你会去管一个陌生人做了什么吗?所以,如果夫妻两个人已经开始不关心对方了,那就说明这两个人已经没有感情了。

总之,如果夫妻之间出了这些行为,那就赶紧离婚吧,因为你们之间已经没有感情了。

证据和利益,是遭遇感情背叛之后,两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第一、另一方背叛的证据

的,另一方背叛感情的证据其实非常关键,而很多人第一时间却并没有能及时保存这种证据。自然,这儿所讲的证据,并不是法律意义上那类严苛界定的证据,反而是足以说明另一方的确背叛自己的证据。要是没有证据,那样,另一方可能赖账,会否定,两人之间就根本不存在能够沟通的前提。你只需要一说背叛这一话题,对方就会说“我并没有!”

证据的重要性有二:

第一是抑制对方气焰嚣张,是否有证据在自己手上,另一方的态度是不同类型的,假如你没有一定的证据,另一方一般会赖账,死也认不出,气势十分猖狂,乃至反倒斥责你有病;第二是有利于后续解决,特别是假如最后选的是离异。不论是离婚调解,或是诉讼离婚,由于有证据,另一方多多少少都会有所顾虑,这也是基本上这个道理。离婚调解好于诉讼离婚,而证据有利于协议的达到,由于背叛的人也怕大吵大闹人民法院,弄得人尽皆知。但如果是提起诉讼得话,即使一些证据可能不能组成法律法规传统意义上的证据,但是这些证据也有利于法院的裁定从情感道义上适用自身。

因此,针对遭受感情背叛的人而言,第一时间收集保存证据是很重要的,不可忽视这种情况,特别是在不要因为优柔寡断或者其他缘故,有所顾虑,你应该知道,对方已经背叛你了,你就得学会保护自己了。很多人在这过程中存有的另一个关键是,并没有不容置疑的证据,仅仅猜疑,而对方又没认可,但你的猜疑结论是“ta毫无疑问背叛了自己”,那样,这样的情况下,逻辑与逻辑思维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去找证据——如果你没证据,两人之间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不论是合好,还是分开。

第二,好好保护自己利益

很多话很残忍,但确实是实际,例如下面这一句:“没了感情,就只剩利益了”。遭遇到了感情背叛以后,第一时间需要考虑的,其实是自己的利益而非两个人感情,感情难以控制,也是别人单方所决定的,可是利益不一样,属于自己利益就一定或是属于自己——可是你得先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从来不知道家中经济状况的,这些绝大多数财产都归入另一方名下,在遭遇到了背叛以后,一定掌握家庭资产状况,包含另一方收入这些,而且,一样需有证据。

实际上,如果最后来到离异的边缘情况下,你就明白了,人的本性最极端的一部分就暴露出来了,那类为了能利益小肚鸡肠,一丝一毫寸土必争的人数不胜数,不要高估人的本性,不然自已的结果会非常惨。一个可以背叛你的人,不要指望ta在利益上可以让着你。对方的心态还比较合适,想要承认错误,想要回过头,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是能够,都应签一个婚内财产协议,不必以什么“另一方一旦背叛,什么什么就归己方全部”为条文,这类协议书基本上没用,最有效协议书,便是不管以后对方是不是背叛,时下,该划入自已的都划入自身——这也许是本人维护利益的最佳机遇,但很多人通常错失了这次机会。

答案: 陪你逛街8小时

男人做事理性大于感性,因此对于逛街这种事儿,大多数男人买完需要的东西便会回家,但女人不同,她们更期待继续逛,逛街的乐趣在于发现“新大陆”,逛一天下来,男人早就累趴了,女人还乐在其中,对男人来说,逛街8小时,太遭罪了。

包容你的邋遢

男人邋遢是普遍现象,你若认为两个人要平等,因此你也放松自己,甚至变的一样邋遢,他心里一定会忍不住打个寒战。即便你没有体香,但至少要保证身体气味的清新,他才会更喜欢靠近你。永远别指望男人会爱上不爱洗澡、打理自己的女人。

爱上黄脸婆

年轻力胜的我们,看见欧巴桑气质的女人,忍不住感叹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悲哀,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若是变成这副模样,男人的爱也会迅速消退。难道你真的相信男人爱你和外貌无关吗那你也太天真了。

婚后依然像恋爱般激情

恋爱时只要你情我愿的,没有房贷压力更没有养娃的辛苦,生活自然是轻松自在的,一旦结了婚,各种压力袭来,每个月还信用卡、还房贷、养老人和孩子以及生活开销等等,他还有什么精力想着浪漫呢

记住每一个纪念日

结婚纪念日、生日、情人节等等,节日说都说不完,可能连你自己都会忘记,更不用说男人了,他们始终认为事业是重心,尤其是结婚后,经济支出更是需要银子,一股脑的扎进事业里,别说过节日了,他能记得周六日就不错了。所以亲爱的,他若能给你庆祝节日的短信,你就应该知足了。

爱情、感情、情义,可以放在一块玩,而感情可以不要爱情一块玩,什么情都可以玩,如果说情是物,那么义就是行为态度表现,可以说情是道义是德,感情,心的意识,感触,轻重多少深浅有无,算外星球的量词吧。至于是什么为何物,随意想,反正都不是东西。

道德与情感

由于时代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人类对道德的认识亦随之不断发展、变化,由于科学对情感奥秘的探索复杂、漫长的过程,同时还由于东西方文化在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差异千百年来,人类对情感与道德的关系、情感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众说纷纭。在当代,我们有必要站在哲学与科学新的发展高度上,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上重新审视这个论题,作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解释。我们认为,在德育的视域里,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梳理和认真探讨,即:情感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在个体道德形成中情感具有怎样的特殊地位?在德育目标中如何考虑情感的教育、培养?如何在德育过程中促进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情感与人的生存发展

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迄今,不同学科以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它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经过情绪生理、心理的实验研究和现代哲学的概括,有不少论断已经成为各学科的共识。

情绪和情感是生命体在进化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情绪在进化过程中先于情感而产生,情绪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情感是在与理性的相互作用下,并在社会关系形成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情感仅属于人。对于人类来说,情绪着重体现情感现象的过程和状态,情感主要体现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而且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那部分情感现象。情绪是随着动物进货,作为适应机制产生的,其中最重要的适应功能是储备和释放能量的功能、信号的功能以及学习和积累经验的功能。随着人类自身的功能、信号的功能以及学习和积累经验的功能。随着人类自身的演进,人类情感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用于人类发展自身、提高生命质量的价值越越被发掘出来。在德育的视野里,我们主要考察以下几种机制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一、激化-动力机制

关于情感的动力性质,东西方哲学家有过很多哲学描述。如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墨子》中已有:"为,穷知而县(同悬、系也)于欲也。"即人的行为活动,既要穷知,又同情欲不可分。近代西方的霍尔巴赫提出,如果激发有关公共福利的情欲,情欲往往会成为真实的动力。傅立叶也有情欲引力是"社会运动的第一动力"的思想。黑格尔作为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同样不否认情感的作用,甚至断言:"冲动和激情是一切行动的生命性。""没有激情,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但是为什么情感具有动力作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各学派才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如:情绪能量理论认为,情绪作为一种能量,是由情绪所由产生的脑生理机制及其整个生命机体的相应反应决定的。这种能量在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下不会消失,只会表现为潜在的平和,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即外化为情绪。情绪依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或构成审美和艺术的条件,或构成认识的先导,这种平和-骚乱-平衡的过程是释放能量的过程。又如:情感放大器理论认为,人为活动的内驱力的信号需要具有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化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情感。情感与内驱力相比较具有更大的驱动性,人完全可以离开内驱力的信号而被各种情感激动起来去行动。再如:认知评估理论认为,人的高级情感形式是通过思维活动,以评估为中介的。因此不仅下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激活情绪,而且大脑皮层进行分析、综合,暗示对事物quot;认知-理解",提供"体验-动机"状态,控制和调节神经中枢的活动,从而引导行为的走向。

二、认识-预测机制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能力,它以特殊的情绪形式预见未来。现代对情绪的研究在自然实证科学的基础上做了各种新的理论概括。除了认为情绪可以构成人类认识的内在动机,构成认识产生的先是以外,认为情绪是主客体发生关系时主体方面最积极的反映,是不加选择的第一次,也是最直接的反映。情绪构成主客体分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构成认识发生最直接的材料。因为情绪是生命体与外界在感受心理层次上的交融,是客体表象在人的欲求机能制约下的直接感受反映,其间必然包含着外界事物的表象杂驳在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形式作用下的自然归类,这种归类实际上是情绪的一种自身剥离,即将明晰化了的情绪体验从整个混沌的情绪体验中抽象出来的过程。

情绪这一特殊的认识能力为什么具有预测能力,当代存在主义哲学所建立的情感认识论提出情感意识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常以特殊的形式(希望的、可能的、应当的、预先的)预见主体与世界的关系,预见人自身的趋向。所以,情感又是世界的转化,它赋予某物以全新的质,是对某物作出质的变化的努力。由这种情感意识作指导,人改变了自己同世界的关系。真实的外部世界可能一如既往,但人的情感却建立了一种奇妙的转化。

三、评价-选择机制

人的认识并不一定寻致行为。从认识到行为发生,其中介是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情感在其中作为评价的震荡机制使人选择某种行为,并使它现实化。

首先,情感在评价过程中起着内部监控的作用。人的情感体验以满意不满意的感受状态把人本身的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携带构成一个主体对自己活动关系(物我、人我关系等)的一种内部监控系统。对活动关系满意,人将注意指向某类信息、采取某类信息,而忽略、回避与立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将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这时,注意保持地得长久,程度也强烈。结果,使人对这些信息的加工、消化与自信心、自制力形成良性的正循环。相反,对活动关系不满意,主体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被凄楚、焦虑、烦恼所困扰,这时,感知取向、理解向度带有否定性色彩,导致主体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对与失败有关的信息反应阈限降低,不仅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倾向于否定,而且容易对关于自己的任何信息都作出否定性的理解。其次,由于内部监控作用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人不是依外部世界的客观要求,也不是根据主体自身的原发性需要,而是从内部世界反观自身,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各种现实或可能的意义关系,审度其中的利与弊,然后才可能有效地把各种心理能量聚合起来、组织起来,在感情的基础上产生意志能力,从而通过神经系统的下行传导道路将其信息传向感受器和外围,使人的行为上升为随意的动作水平,即直接控制着主体活动的发动与停止,调节活动能量的强弱与速度,决定着持续时间的长短,尤其是刺激主体克服各种困难去争取活动目的的实现。

四、享用-保健机制

生存、发展、享用是人类及其个体活动的一个完整的目的性链条。过去我们常常离开感受谈意志,离开享用谈发展,对人在道德关系中的情绪感受色调及其精神享用价值研究和强调不够,对情绪享用对人的健康保健的意义也强调不够。70年代以来,情绪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突出进展。其中的分化情绪理论认为,有两种最主要的正性情绪状态可用来解释人的内在动机。一个是兴趣-兴奋,一个是享受-快乐。这对于提高人的道德行为的生命享用价值和提高生命质量是很有意义的。关涉人的道德生活的感觉情调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积极情调是快乐,以及具有快乐色调的自慰、自足、兴趣、憧憬、希冀等。快乐是主要的正情绪,快乐情绪的快乐调(hedonic tone)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它的生命享用机制在于:快乐反应有助于建立人际联系,而良好、协调的社会交往反过来增进人的快乐感受,增强人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快乐还增强人的自信和能力。一方面通过快乐的激励使人勇于承受生活的负担和压力,提高克服痛苦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快乐的激励使人心胸开阔,对未来充满信心,鼓舞人运用智慧、调动潜能,并享受到成功的欢愉。

希求、愿望等唤醒体验也是重要的感觉情调。4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提出过这种类型的情绪现象,但在后来的情绪理论中已没有这类情绪现象的地位。当代教育人类学提出这一情调的享用价值,认为它们是生命的重要支点,因为希望具有不定浴⒖�判浴T谙M�铮�奔涫俏尴薜摹⑽蠢吹摹⒃洞蟮模�谙M�心芄环⑾秩擞胛蠢吹墓叵怠K�裕��⑾M�侨硕晕蠢醋钣芯龆ㄒ庖宓奶�取K孀湃死嗟慕��⑸缁岬慕�健⑷死嗑�竦奶嵘��赖掠�从�咏鼋龇⒒由缁峁娣逗鸵馐缎翁�闹澳芨�嗟刈�蛉死嘧杂删�褡非蟮闹澳堋H税训赖伦魑�竦米晕铱隙ā⒆晕彝晟啤⒆晕曳⒄沟亩韵笪铮��赖伦非蠛偷赖禄疃�胁��幕��楦猩�髯魑��裣硎堋5贝�⒋锕�业南质狄殉浞窒允救死嗟奈镏噬�钚枰�怯邢薜模�嗣窃嚼丛叫枰�痈髦稚菩小⑸颇钪校�拥赖吕硐搿⑿叛鲋醒罢揖�竦募耐校�赖虑楦性嚼丛骄哂凶晕蚁碛玫募壑怠

与快乐色调享用价值相反,不良情绪状态的经常出现和持续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内因,它以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为中介而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第二节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特殊地位

由于情感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特别功能,其作用的机制越来越被现代科学与哲学揭示出来,同时,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道德的立体性质,道德作为人类自由精神的本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情感与主体道德形成的内在关系也就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情感不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而且在个体道德形成的完整过程中,始终具有特殊的地位、特殊的价值。

一、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

人对道德观念的真正接受、理解、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是在八九岁抽象思维发展以后。但是道德教育并不是从这一年龄段才开始,原因在于,婴幼儿的自然-社会性情感是人的道德发展在早期最重要的心理基础。

婴幼儿成为社会的人,情感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婴儿在前语言阶段的学习是利用情绪信号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三个月的婴儿开始有社会性微笑,六个月的婴儿出现依恋感不足八个月的婴儿已经有表示高兴、愤怒和其他情感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幼儿在一岁左右出现最简单的同情感,二三岁出现最初级的道德感。总之,婴幼儿在为社会的人,感情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儿童首先通过感情表明他们的需要,感情帮助他们建立或割断与别人的联系。与此同时,他人的情绪表情和事物信息的情绪性也是儿童借以进行判断并接受某种信息的重要线索。有些哲学家(劳伦斯、布莱姆)用"联系感"的概念来加以概括。 我们认为,联系感是一种自然社会性情感,它深深植根于人的自然天性之中,与人的一定的先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早发性、自发性和直接感受性。如果家长或抚育人以及家庭亲属在举止行为与亲情关系方面自然渗透并传递了道德文化的内容,婴幼儿的初步道德观念完全有可能过情绪表情的携带在早期打下基础。国外许多幼儿道德教育专家认为2-3岁幼儿有可能产生道德观念。我国发展心理学专家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也证明,3岁前儿童由于自我意识尚停留在生理自我的水准上,还没有转向社会自我,完全意义上的道德行为尚不可能,但是可以对他人某些行为作出移情反应,如感受他人悲伤、痛苦,作出同情反应或模仿性的援助行为,这虽然称不上真正的亲社会行为,但都是初级形态的社会性情感,是进一步亲社会性行为的心理基础。

至于高级形态的道德要求,如爱国主义品质,也以爱国情感为其心理基础。有专门研究认为,对12岁前的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爱国的基础情感培养起。这一基础情感是指对形成爱国情感有影响的情感体验,它分直接性基础情感和间接性基础情感。其中间接性基础情感主要是指爱父母、老师、爱母校、爱集体、爱家乡等不断扩展、放大了的爱心。这些基础性社会情感虽然与爱国情感在内容指向上不完全相同,但在心理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伴随着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在教育的影响下,有可能不断分化、演变和发展,成为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操。

情绪对于接受道德信息的先在性、早发性不仅表现在婴幼儿时期,即使成年人也常常以他人的情绪表情和事物信息的情绪性作为鉴别、判断的线索之一,以自己满意、不满意,肯定或否定的情绪化特征作为不加选择的、第一次反应。当代情绪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认定:情绪过程可以在无意识觉知的情况下和无认知加工参与的情况下发生。研究者用麻醉手段,证明人的感性知觉在一开始的下意识中,就具有把人的周围现象分为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机制。"道德记号"的特性原来是内在情感所具有的,甚至在个体意识范围内从道德意义上没有区别的东西,也会以道德色彩出现在下意识中。正因为如此,德育才有可能利用人的无意识领域,通过设计各种情境,使人借助无意识联想激发起来的移情效应不断积累、丰富情绪经验,提升无意识领域里的道德信息贮备,形成必要的道德准备态势。

二、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人类对道德价值的学习方式,自古以来在东西文化传统中,就有不同的强调重点。西方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的伦理教育思想强调人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对道德规律的认识,而后才有善在自身的展开和显现。东方文化中孔孟的儒家伦理教育思想强调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主要是社会规范习俗的熏染、潜移默化,以及人的理性思维活动的内化和积淀。但是,长期以来,以西方教育文化为参照背景所逐渐形成的知识论、教学论,无论是唯理论派还是经验论派,共同地都从客体方面理解知识。当代中国德育应站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从主体方面,从主客体的关系上重新认识道德价值学习的性质,可以把对道德价值的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事实性知识。它是关于道德现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怎样的条件下其发展变化的进程可能怎样等等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认知学习的方法来掌握其中的概念、范畴、规律及其逻辑推导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训练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促进对道德规律的认识、辨析和创造。第二是评价性知识。这是人类,特别是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规范体系;社会风尚、习俗;道德理想等等。这类知识必须以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将自己的热情、激情、甚至全部身心融合进去才可能获得个人的理解,成为个人的内在需要,融入到个性经验,成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第三是人事性知识。它是人在直接或间接参与的道德交往关系中由本人领悟、获得的道德道德经验与体会。这类知识通过榜样作用,通过舆论传导,通过奖励与处罚,更多地通过生动的直接触,表现出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内疚感,直达人的感情喜恶、爱好、偏向与兴趣,使参与主体在思想、情感和意志方面相互渗透、交融或互补,使每个个体原有的自我感和人际感增添新质,形成新的、超出任何原有个体的通性。

这三种类型的学习,在对道德价值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现代教育及现代德育中很需要重视,并引导学生学会后两种主要属于情感-体验型的学习方式。

三、人类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

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的引发和调节作用可以三种作用形式出现。

第一,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什么是道德情感呢?道德情感是人对道德原则、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共鸣,又是人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的向往之情。它们可能表现为积极的、肯定性的情绪反应,如:道德自豪感、尊严感,利他行为后的愉悦感,也可以表现为否定性的,但同样是积极的情绪反应,如:羞愧感、内疚感等。但无论哪一咱情绪反应都以当下或者未来出现满足、愉快、安心、尊严等自我肯定的情绪体验力精神报偿。英国近代伦理学家、哲学家休谟在以情感原理建构他的伦理及道德学说时,提出情感力量和人的精神运动水平的关系,认为quot;心灵处于自在的状态中时,就立刻萎靡下去;为了要保持它的热忱,必须时时刻刻有一个新的情感之流予以支持。"也就是说,神经冲动的紧张度会在心灵的构成中起作用:"凡使支持情感和充实情感的东西,都使我们愉快;正如在另一方面,凡使情感微弱无力的东西,也都使人不快一样。"情感力量的运动,创造着道德,没有这一运动,也就无所谓精神。当然,古典哲学对情感的精神价值的肯定,当时并没有取得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实证根据。本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逐步认识到,一个人趋向积极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表现出先天性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先天性倾向,才使得情感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苏联的库尔奇茨卡娅研究发现,学前期儿童已能独立出现羞愧感。起初,它是情境性的,与做出某种行为相联系的体验(如小班、中班),以后,它会变成儿童个性的稳定形成物,不但在做出某一行为时羞愧,而且在做出这个举动之前也会产生羞愧(大班以后)。西方学者Ruma等人(1967年)测量过失者和普通人的内疚品质,发现这两种人在道德评价发展阶段上没有差别,但过失者的内疚得分明显低于普通人。研究认为,内疚得分与道德行为之间是正相关,与说谎、欺骗、偷盗、争斗等是负相关(r=-41)。心理学家们认为,当人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后,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定向的行为。相反,当人想象到将要实施的偏离社会(集体)要求的行为遭到社会否认,而体验到消极情感时,人便会发生情感校正现象,以此来"超前"影响自己的后继行为。

第二,情感本身构成特殊的道德认识,即以道德感觉的方式引发或调节行为。

由于道德认识的对象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客观伦理关系,它们始终与人融合一体,难以分解。道德认识更多地靠意会理解,而不靠言传揄。其二,道德认识是人对伦理关系的认识,这一认识主要是在伦理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伦理交往更多地是以情绪感受的形式作用于主体。其三,人在处理这一关系时有更多的情境性、个人具体性和时效性,因此更多地靠个人由理性积淀、规范内化而成的心理财富"不假思索"地在瞬息间完成。这使得以情感为主要表征的体验性思维、体悟性思维,以道德直觉的方式成为道德认识的基本思维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所quot;良心"、义务感、道德冲动,便是这种以情感为载体,有效引发和调节人的行为的道德认识。

第三,由情感的状态水平所构成的稳定道德心呈侨说牡赖滦形�暮愠P睦肀尘啊br> 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倾向于把道德行为看作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美国的雷斯特(J Rest)详细分析特定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构成因素,概括为四种成份,它们是:

(1)解释情境:研究表明一个人对道德情境的理解能力越差,对情境的道德敏感性越是缺乏,产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少。

(2)作出判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主要是与道德判断有关的一些问题。

(3)道德抉择:在道德决策过程中,一些非道德的价值观念往往引起个体内部理智与情感的斗争。

(4)履行道德计划:需要坚定的意志去克服挫折,抗拒诱惑,完成道德行动。

http://wwwzsjygovcn/dangxiao/dygz/dygz3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4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