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本人散文

认知本人散文,第1张

  君在公司里面,被那些老人们称之为乳臭味干的小伙子。其实,公司里面的那些老人,无论是工作方面,还是为人处事方面,都要比君,略胜很多。在这些方面一总结之后,君也觉得自己非常的渺小。于是,君在工作的时候,总是愿意听话。无论那些老人们说什么,君都会言听计从。

 时间久了,君就觉得怪怪的。平常时候,君的穿戴,要说已经很正常了。公司里面的一些女人,没事的时候,就拿君的穿戴,做起了文章。

 一些女人说:君,我觉得你穿的衣服,太赶潮流了。你一个大男子汉的,为何要穿九分裤。你看你穿的九分裤,看起来好像女人穿的裤子一样。

 一些女人又说:我觉得你穿的衣服,稍微应该再拘谨一些,把你穿的九分裤换成长裤。这样以来,你会显得成熟一些,我们也不再把你当成小伙子对待了。

 君听完这些,他的心里面一下子纳闷起来。尽管他再不愿意听他们的话,君也得表面答应说好。

 第二天,君果真不再穿九分裤了。君发现穿衣服的事件,告一段落之后。随即又迎来的就是君的吃饭问题。

 公司里面的男人和女人,每天中午吃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女人,爱节俭的会带着盒饭,在公司里面吃饭;有的男人,不节俭的会直接手机,在大众点评上面订餐。另外,有的一些男人和女人,还会直接去饭店吃饭。而君恰恰直接喜欢去饭店吃饭,赶上吃饭点人多的情况下,君就直接把饭打包。每次君,带着盒饭回公司吃饭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女人,讨论起君来。

 一些女人说:君,你每次带的盒饭,品种都不一样。你这顿饭,要二十多块吧!想想你这顿饭钱的总数,我的内心就立即特别羡慕你。

 君听完这话,就有些招架不住了。

 君说:这有什么好羡慕的。我们每个人每天吃来吃去的菜肴,还不都一样。

 一些女人说:当然羡慕。我在公司里面都呆了好几年,你看我平常吃饭,要不带饭盒;要不买烧饼;要不买一份便宜的卤面面条。说好听点,我中午就是凑合一下,我晚上回家会再好好吃饭。

 君没有说话。

 君突然想起来一些事情。前几天,公司里面,有一个女人,她是典型的'购物狂。而且,每次买的物品,她都会带到公司里面。这样以来,一些女人和一些男人,就讨论起她来。说她是个大富豪,每天的吃穿用度,都很奢侈,他们无法与她相提评论。这个女人,听了他们的一些话之后,并无生气之感。她只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她尽量把买的物品,不再带到公司里面炫耀。君就感觉这个女人,非常的随性和合群。可是,经历过君的吃饭事件之后,君就感觉自己一身的缺点。无论怎么做,他都是一身的毛病。由此,君就经常感觉到自己的悲观和失落。无奈的情况下,君就尝试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在买饭的时候,他会稍微买便宜点的饭。这样以来,君就感觉到他和公司里面的老人们,达成了共识。

 君更没有想到吃饭的事件,告一段落之后。君就又迎来男女婚姻的事情。

 一些男人说:君,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找个女朋友了。

 一些女人说:你赶紧结婚有多好,你看我们公司里面的男人和女人,差不多都结婚了。你要是结婚了,公司里面也就又少了一个单身汉。

 君说:遇到好的对象了,我就立刻结婚。

 一些男人说:过日子,随便找个就可以结婚。我跟我老婆,将就过来将就过去的,我们两个人也走过了七年之痒。

 一些女人说:所以,君你要加油,再加油。争取过几天,我们可以一睹你的女朋友的芳颜。

 君说:我会的。

 君的心里面,明显有些烦躁了。君发现,她在公司里面完全成了话题男人了。君还发现工作上面的事情,他就没有受多少话柄,倒是一些闲事,总与他有关系。君在想结婚的事情,他会有那么快找到女朋友。如果过几天,他找到了女朋友,他就要立刻结婚吗?君想完这些,君的心里面,就开始有些特别纠结了。

 这结婚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公司里面的男人和女人,就不再讨论这事情了。而君还是如以往一样,愿意倾听老人们的话语。即使有一些事情,他改变不了,他还是勉强自己去尝试一下。可是,时间越久,君就老是感觉到别扭。如果工作方面,他多受一些质疑还好。想完这些,君又发现工作方面的事情,也不过是多开几个单子;多挣些钱;多写好几分资料而已。这些不足的批评,君得到过。君会突然感觉有一些事情,他无论模仿的再好,他也总会有些缺憾发生。就像公司里面的男同事和女同事一样,他们身上或多或少也会散发出很多的缺憾。只是,作为新人,君从来不提出这些问题。和公司里面的同事,相处的时间长些,君就感觉到自己的太认真。同事的话语,就像闲话一样,而且,每天都会有这些闲话发生。不光君,是这种待遇,公司里面的每个人,都是这种待遇。他议论她,她又议论他;他说她的不是,她又说他的不是;他说她的好,她又说他的好公司里面的每个人,总是在这种状态之中,相互的拉扯着。

 君有一次,在电视上面看了一篇新闻报道,讲述的就是一个人要认知自己的话题。君看完之后,君就开始嘲笑起来自己。君发现在公司里面,无论他多么的听同事的话;无论他多么的好好学习;他身上的标签,依旧是不够优秀。即使他非常的愿意改变自己,最后的下场,也是要遭遇到很多人的攻击。君想来想去,君就感觉与其每天这样改变自己,他倒不如直接认知自己。君会想到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有着怎么样的性格;我平常都喜欢什么。想完这些,君就发现公司里面的同事,每一次对他提的意见,再过了没有几天的时间,公司里面的人,也并没有再提起。所以,君就觉得自己是个笑话一样。无论他怎么去改变,有一些事情,他还是会面临劣处出现。君直接想明白了,也就是他满足不了所有人的眼光,别人的眼光里面,总会不小心的出现他的好与坏,他的对与错。想完了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君就更加感觉到了自己的太过于认真。君就会突然在想,他有时候可以把公司里面的同事,每次讨论的话题,当成是开玩笑一样。他可以在听完之后,他用不着那么快速度的去采纳。他可以先问问自己,我喜欢这样做吗?问完自己之后,如果我是很喜欢,我就可以去做;如果我不喜欢,我就不用去做。想完这些,君的心里面,就没有那么多的沉闷出现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君果真不再像从前那样了。君比 君在公司里面,被那些老人们称之为乳臭味干的小伙子。其实,公司里面的那些老人,无论是工作方面,还是为人处事方面,都要比君,略胜很多。在这些方面一总结之后,君也觉得自己非常的渺小。于是,君在工作的时候,总是愿意听话。无论那些老人们说什么,君都会言听计从。

其一,解读时应充分关注“我”的存在。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的选材虽说自由、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

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此,阅读和欣赏散文,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尤其是像《藤野先生》这类经典散文,作者是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人生的,如果不能从阅读中感知到作者流淌于文字中的丰沛而含蓄的情感,那就无法领略文章之美。

回忆性散文之美,首先应该是情感之美。《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着力写的,不止是浦口送别之事,着力表现的,也不止是艰难环境中父爱子、子爱父之情,更写出了七年后对父亲的理解和愧疚。《背影》是一个父亲与另一个父亲的特殊交流,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对话,其感情的力量不在于文中写了作者多少眼泪。很多时候,我们忙着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几次写“背影”、几次写流泪,却忽视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所碰撞出的丰富的情感;很多时候,我们精于引导学生去分析买橘送别的细节描写中那串动词所折射出的父爱情深,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去体会背影后面作者的那双关注的眼睛。不能真切的体会到文字中“我”的存在,感受到“我”的情,那送别之事在学生眼中当然就平淡无奇了。

建议从这样几个方面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一是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二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三个方面无一不是紧扣作者,紧扣“我”的。离开对“我”的关注,单纯理解文章所写之人、所写之事,那就很难真正触碰到回忆性散文的命脉,也就没法体会它的美。

依据体式教散文

——读王漫《重构散文本体知识和教学知识》

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顾志文

近来阅读王漫教授发表在2010年第3期《语文教学通讯》上的文章《重构散文本体知识和教学知识》一文,深感孙绍振先生批评的“中学语文知识落后于学术界‘20年到50年’,而散文教学尤其触目惊心”的论断的正确。的确,我们应该对散文的文体特征和散文阅读和教学的原则厘清,尽量去除散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使这一中学选文中数量最多的文体的教学能够进一步科学与深化。

一、重新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我们已经不能够再用“形散而神不散”来界定它的文体特征,这仅仅是部分杨朔式散文的特征。而现代散文的主题具有多元性,以《散步》为例,中心就有亲情,和谐,孝道,责任,生命等多种理解。读了王漫的文章后,我理解的散文的文体特征应该是:

1必须有“我”。

品读散文的关键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郁达夫说过: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学者刘锡庆先生有一个精彩的概括: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散文必须有“我”,即使写的是其他的事情也要“着我之色”。

散文,写的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事物产生的特定情感,一切是围绕“自我”展开。散文的关键点不在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关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即“自我”。

2高度个性化的言说。

散文的语言表达极具个性化。“对于散文来说,文类尺度的撤离几乎使个体特征成为唯一的依据。”谈论散文时,我们更多的是说某某人的散文:鲁迅的散文,周作人的散文,郁达夫的散文。不同时期的散文有不同的样式,不同作者的散文有不同的样式,就是因为散文是极具个性化的一种表达。就他们个人的特征而言,每个人的言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现代散文更讲究“”率性而为”。

二、按散文体式教学的原则

(一)散文的阅读

要想真正的教好散文,我们除了对散文的文体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要学会阅读散文。按照散文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散文,才可能为用散文的方法去教散文做很好的准备。

1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散文重要的是自由精神,散文的内部生命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散文抒写性灵,是个性情怀的见证,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梁实秋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遮掩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地表现出来。

其他文学作品有虚构性,而散文却具有写实性,它不尚虚构。散文的言说对象是个性化的,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在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性特色的感官过滤过的人、事、景、物。高度个性化的言说和对事物独特的情感认知,是文学性散文的重要特征。散文不企求成为公认,而只求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要体认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与阅读“这一篇”散文无关。

2体察认识理解的分享。

阅读散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体察、认识和理解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言说方式的过程。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替代作者在文本中的言说,我们也不能用我们所理解后的片面结论去占有作者的经验。对散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只能在体察认识理解基础上去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阅读去扩展丰富对世界和他人的认识理解,通过认识和理解观照自我,触发对自己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3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

散文作者的丰富细腻的人生经验是通过精准的言语表达出来的,是存活于言语中的。唯有通过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的人生经验。体味散文的语言必须细读,不可以用我们自己的语文经验去篡改作者的言语,把自己的经验幻想成作者的经验;体味散文的语言还需要仔细领会,体味作者能够用语言精准捕捉细微的感觉和知觉;体味语言也是体会和寻味语言、体会作者情调。这些体味语言的精准表达有时比散文内容更重要。作者的情调就是作者的胸襟、情怀、气度。可以说散文的语言是通向作家独特的个性和独特情感的重要通道。

(二)散文的教学

所有对散文文体特征的认识以及对阅读散文的一些基本策略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散文,指导学生按照散文的方法去读散文、学散文、写散文。

1找准“这一篇”散文的特质。

教学散文我们很难找到共性的特征,因为散文是作家个性化的言说和“必须有我”的一种情感抒发。散文中的客体(所描写的人、事、景、物)都是为它的主体(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我们需通过这篇文章所写的人、事、景、物,触摸到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到作者的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诗,体验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所以“这一篇”定是独特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找到“这一篇”的独特性,我们就没有真正的读懂这篇散文,就没有找到教学这篇散文的切入点。

2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散文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作者以其独特的情感认知来叙写在日常生活中独特的发现和感悟。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经验与我们不同,我们才能够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才能通过阅读丰富和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我们只有理解把握散文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方式,以作者之眼来观察,以作者之心感受作者眼中的主观的人事景物,在散文的记叙描述中关注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才能真正读懂散文,教好散文。

3要学会细读:体味语言的功力、意味和情调。

散文的语言是精准的个性化的语言,是作者丰富而复杂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文字里的思想是文学的实质。”阅读散文不顾作者的言语表达,不能见识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这无异于买椟还珠。精准的言语表达体现在作者对细微的人生经验的细腻表达中。读者体会优秀散文的精准言语,就该落实在对作者感悟到的人生经验的领会中。品味语言实质是挖掘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思、意味,体会语言的滋味,寻味作者的情调。

(三)教学散文的误区。

在我们的现实散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对散文文体特质把握不准、理解不深的现象,以至于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偏离和浮化的情况。

1没驻足“个性化的言说对象”。

散文教学要着眼于作者主体的情思,而不应该停留在记叙、描写的客体上,去谈论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动。散文教学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要防止用读者的经验去替代和覆盖作者的感受。散文中个性化的言说,表达的感情丰富甚至复杂,体会和品味时不可以脱离语句,概念化、抽象化为某种思想,某种精神,甚至演变成口号。这些都不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的。

2散文情感的“贴标签”现象。

散文的语言是个性化的语言,散文的情感是抒发作者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对特定的人事景物的独特情感。对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我们易犯的错误是“贴标签”式概括,使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没有了独特性。比如,把《背影》解读为父子情深,把《济南的冬天》解读为表达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忽略了散文所表达作者情感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3散文教学混同于其他文体教学。

散文教学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是把它混同于其他的文体教学,特别是小说;用教小说的方法去教散文,去分析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即使是叙事类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一定要有别于小说的人物分析的。比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把握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所发生的感情变化,甚至要把握人物感情变化的强度和情感变化的品质。

4文本解读的肤浅化。

散文教学不够深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本解读的肤浅。教学只停留在对散文中人事景物的分析上,而忽略了散文的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思索。散文中情感体验的独特性和思想认识的深刻性是结缘而行的。如果只对散文中人事景物进行通俗的分析,就失去了对散文阅读的价值,没有真正读懂散文,更不可能真正走进作者内心。

5散文教学太过于注重抒情。

散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倾向,就是过分强调感动和煽情。实际上好的散文是“情思一体”的,它们是作者在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体现。所有的散文都是有抒情的,不过这种抒情是在叙述、议论、描写的基础上,更多的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容易出现抒情而淡化了思想。所以在散文教学中,不可以简单的只注重抒情,而把散文本来所应该具有的“思想”和“理趣”置之一边。

6散文教学“以言逮意”的追求不够。

散文是作家个性化的言说,散文的语言是走近作者理解其感情,把握其思想的通道。在阅读和教学散文时,对语言“以言逮意”的追求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追求,也是散文阅读的追求。我们应该对作家“以言逮意”的功力予以敬重。如果看不到作家言语表达的功力,不能从他的言语中体会到他的细腻的人生经验,感悟到它独特的气质、人生感悟,我们就没有抓住散文的根本。所以散文语言的品味体味不仅要细读领会,更要体会寻味它的意味甚至情调。

总之,对散文文体特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很好的读懂散文,更深刻的理解作者。透过它独特的言说方式和独特的情感认知以及它精准的语言表达,来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以体味语言为管道来真正的读透散文。

秋雨散文读后感 评论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有人评论说:从空间上它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树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读完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到最近的《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几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大哉斯文,大美为美!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股罡风劲吹。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

如果说余秋雨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邦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

  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呻吟着。

  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而且更深刻地蕴藏着爱国的内涵。

  ……余秋雨的苦旅“文化”,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余秋雨散文的精邃的思辩、丰富宏魄的内涵,都导源于他的渊博精湛的史家修养。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在他那里,文化如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滚滚浪涛,推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自序》)。《莫高窟》一文中的描述更具典型,“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历史的韵味可谓浓矣!《莫高窟》一文哪里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他从画像的色流中,竟将几千年文明看了个玲珑剔透。历史在他那里与文化相结合,便没有了冷漠和严峻,历史的生气驱除了“文化苦旅”的单调和干枯,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活泼与洒脱,或许这也正是“文化苦旅”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

(张昭君等《血凝·精灵·积淀──〈文化苦旅〉的文化观》,《社会科学探索》)

 长久以来,人们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一般多侧重于对形式层面元素的关注,因而对散文文体的阐释往往更为注重突出其共性化特征。这种思维显然对散文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年杨朔散文对篇章结构的刻意雕凿便是一个典型。然而,如果对于散文文体的界定仅局限于形式层面的思考,必将对当代散文理论的建构与散文的发展有所局限。

  追寻自《文化苦旅》以来的散文创作足迹,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在散文创作实践中,余秋雨格外强调创作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叩问。2004年余秋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作了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其间曾谈到:“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所谓“感觉”,即指作者对这些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探入人类文明历史,透过两难困惑的辩证思索步步逼近真理是其散文的重要特征。“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1]这里所谓“文体”指向大众的普泛理解,专指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形式规范,即散文在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语体风范等形式元素的综合统一。然而这并不是余秋雨关于散文文体的思维,显而易见,这段表述明确地告知人们他写作散文是重在“倾吐一种文化感受”。由此可见,余秋雨的散文文体意识体现这种精神:散文创作是一个心灵追问的历程,散文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散文的本质应定位于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内涵为“真诚”与“价值叩问”的统一,它积淀着作家个性化的生命意识,是作家对历史人生、社会文明切身体察、探寻追思而超越了世俗平庸的价值性认识与感悟。

  事实上,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别林斯基在论及文学文体问题时就曾指出:“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2]别林斯基的文体意识明确指向作品的内在精神,突出强调创作主体的个性化体验。说明文体实质上是富于作家艺术个性的把握生活的方式,它首先指向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遗憾的是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对文体的阐释往往囿于单纯的技巧或形式,散文领域亦无例外。由此直接导致散文创作或者是对形式技艺的过度加工,或者是作品内在精神显得浅薄或矫饰。余秋雨散文对精神内涵、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强调为当代散文文体作出了富有启示性的阐释,并提供了可贵的范式。

  这种散文文体意识带来了余秋雨散文文本浓厚的主观感悟色彩。他的散文虽然多以游记形式出现,如《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但与一般游记篇章大有不同。其笔墨所涉虽然表层也在访山问水,却不似一般游记重在“潇洒一游”。亦即说余秋雨的目光并非止落于对一个个无声景点的形象摹写,整体叙写经营也不是首先重在技艺精巧的追求。他散文笔下的客观风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家对社会历史文化省思的介质,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才是创作思维营构的主导。如记写我国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风雨天一阁》实际关注的是这样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3] 它重在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体悟,因而叙写“天一阁”的历史变迁实际上成为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表层依托,全文精髓在于作者对以“天一阁”主人范钦为代表的一类传统优秀知识分子“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4] 的、“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的人格光辉的揭示与歌颂。

  应当说,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动因是生命意义追问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我把我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写作散文是有“另外一种追求”,同在上述讲座中谈及散文创作体验时余秋雨如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余秋雨是个求真的学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他的不仅止于一般生物性的经验积累,更是以诗性情怀感悟人生的价值体验。对他而言,散文既是心灵困惑的诉说,同时也是一种解决困惑、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散文文本实际上是作者自我价值观念、生命意识的外化。因而他的散文创作完全是“笔”随“心”走,至于对形式层面问题的考虑,正如他说自己在许多时候写作文化游记时不考虑诸如谴辞造句等因素那样,倒是位在其次的。因此,在余秋雨散文世界中,“散文”不可单纯从表现形式上作界定,创作主体对所观照客体的“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由此而进入价值叩问与发现的境界,抒写出超越一般生活经验的诗性情感才是散文的真谛;散文是一种有着深刻反思、舞动着诗性灵魂的文体,创作主体以超越经验与平庸的诗性情怀表达出对社会人生的关怀才是散文核心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

  

  余秋雨对散文是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认定,与现代散文大家郁达夫所提倡的散文创作第一要写“散文的心”的观念是有共通之处的。我们可以把这“心”理解为蕴含于文的、富有意义的主体精神,这是决定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元素。

  回顾建国后散文创作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十七年散文虽然有着明显的关注社会、思考现实的倾向,但思想情感大多淹没于纯粹的社会生活之中,缺乏必要的、独立的创作主体人格精神。如五、六十年代“写中心”、“赶任务”、“歌颂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 这样的散文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不少作品呈现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神圣化”或背离历史现实的“伪崇高”色彩。此时散文创作虽然努力切近社会主流生活,然而大多却因思想的浅薄、情感的浮泛而显示出一份贫弱与苍白。此外,即使在当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由于主体意识淡化,思想个性在有意或无意之中被遮掩,艺术创作中极为可贵而重要的主体精神在相当程度上被消解。有时乍看起来表现的是个性,但实际上共性色彩浓厚;看似抒发自我怀情,但矫饰成份居多,创作主体富于个性化的情感理想、艺术思维受到极大抑制。十七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散文创作由于深受建国后散文模式的影响,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延续着以往的散文传统。进入新文学时期,虽然也有了一些年轻作家的散文创新,但就总体而言,散文创作仍未形成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撞击与交融之中思索着,在多元融合对立的现实中开始冷静定位自己的坐标。在这种背景之下,散文也开始了以新的姿态走向当代人的心理。开始由相对浅显单一的抒情、言志进入深层的思考,由感性的热情转向理性的期冀,由难以企及的“神圣”、“崇高”而切入到关联千古常人生活的文化反思。由此一种优美崇高而切近生活现实的精神品格开始渗入散文实践,散文领域日渐形成艺术创作新格局。在这个新格局当中,余秋雨散文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一种强健的主体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确立。余秋雨由《文化苦旅》所开启的系列散文笔涉中外,它们在聚焦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探寻社会文化真善美的历程中,通过文化品位的渗透而确立了独具个性魅力的精神品格。也就是说,郁达夫所说的“散文的心”,在余秋雨散文中得到了真切的落实,也正是这个散文的“心”把他的散文推进了深远的艺术境界。

  

  突出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从而强调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显著特征。而透过艺术创作探视创作者的心灵世界,余秋雨散文呈现给人们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叩问意义、价值世界的理性自觉。应当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是余秋雨强调内在精神价值的散文观形成的根源。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可以使创作主体在社会思考中渐进形成优美深沉的诗性情怀。这种情怀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生成于现实而又能挣脱现世物欲的羁绊,在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超越中探寻生命、生活的意义,能动地构筑人类精神家园。余秋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始终立足于现实,满怀强烈的现实忧患意识,以现代的价值评判而执着于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洞察,通过意义的追寻、价值的叩问而逼近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本质。所以确切地说,他的散文创作是其作为创作主体以诗性情怀对客观世界审美观照的结果,因而不难理解其作品为蕴含着丰厚深沉、令人感慨的精神人格。对此《文化苦旅》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作者写作《文化苦旅》的初衷,就是想从古老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之中捕捉到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仍然闪烁着价值光辉的历史亮点。他用“生命”开始其意义深远的“文化苦旅”,用“生命”捕捉“历史亮点”的过程便是一种超越经验而走向意义与价值追寻叩问的历程。

  同时,在余秋雨身上不难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薰陶下的优秀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使命自觉。这种自觉促使他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来唤醒、强化大众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以及民族意识,于是散文成为了他以诗性情怀观照历史人生所获的感悟的有效表达方式。在意义与价值追寻叩问的历程中,创作个体人生际遇与经历转化成为了一种意义深刻的价值性体验。在余秋雨看来,散文是这种价值性体验极为适宜的载体,他期望通过散文这样一种创作主体个性意识可以得到充分而自由发挥的文体将它们传达出去,以使人类文化精髓得以传承,精神人格光辉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在其关注人类文明、文化底蕴深厚的系列散文创作中可看到作者往往以一现代“介入型”知识分子的身份而走入渊远流长的文化历史长河。

  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引领余秋雨散文笔触探入人文精神深层。“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5]这里所谈虽然是关于《文化苦旅》的创作,实际面对欧洲文明余秋雨也表现出类似的意趣,比如《行者无疆》便是如此。在《文化苦旅》中,他借助“游记”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观来探触古老中国沧桑历史文化的灵魂。如在《道士塔》、《阳关雪》里,作者追根溯源,通过对过往历史的透视展现泱泱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字里行间渗透兴叹与无奈、豁达与悲凉,表现出了一个富有良知的现代知识分子与历史对话的深沉慨叹。在余秋雨笔下,历历山水古迹实际上是座座历史和文化活着的雕像,其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作者的深层探寻与深邃的思辨凝聚成了独特的思想精神,使其散文创作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对知识分子人格精神问题的关注同样是这种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的一个重要表现。从余秋雨以《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为代表的早期散文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关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是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和传统文人的心路历程。因为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是传统文化的承传者和集中体现者,借助对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人格考察可以读解民族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所以,在余秋雨散文中你常常会感受到一个怀着强烈社会责任感与知识分子良知而介入现实、评点人事的艺术形象存在,从中可品读出强烈的儒家文化的“入世” 精神,由此可见余秋雨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感特质。余秋雨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情怀来观察生活、思考历史和把握时代,并于其中倾注进了浓重的个性和“自我”色彩。他写苏东坡磨难中的刚强豁达,赞佩其有着“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 ,把他誉为“时代的峰颠和精英”[6];写柳宗元的“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起一个可人小天地”[7],颂其在贬官之地造福于民,创出斐然政绩等等,从中我们应当可以清楚地看到余秋雨对中华民族文化人格的体认,并且也可感受到在他通过散文创作呼唤一种“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的过程之中,这种精神人格已内化成其自我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生成于对历史文化、社会人生的眷注与思考,却又带着浓烈的个体价值评判色彩。

  我们说,散文的主体精神要想达到“真”而“美”的境界,必须以创作心灵的自由、真诚为前提。“散文创作是知识分子精神和情感最为自由与朴素的存在方式”[8]其中所揭示的应是散文创作的内在规律。然而在漫长的年代中散文创作往往陷于刻意雕琢的境地,人们很难从中真正体味到作者的真实人格和复杂的人本心理世界。余秋雨散文则以其形神之不拘一格地自如挥洒而展示给人们一个解放舒展的心灵。它拒绝雕琢虚假与矫揉造作,敞开心灵,使得一种令人惊喜的真诚而大气的审美风范得以张扬。

  

  三

  

  在其散文观念的主导下,余秋雨的散文实践实现了双重突破:一是突破了长久以来或是抒写服务于政治的“伪大我”之情,或是吟叹个体化、私秘化的小情感,或是籍闲遐小品游走于世事之外的模式,以真诚、强健的主体精神人格营构出底蕴深厚的“大散文”;再则从艺术表现上看,应承“大散文”精神内涵的表现需求,余秋雨散文突破了长久以来被规范化、样板化了的表现形式,以大气磅礴、放荡不羁的手法创造了憾人心魄的艺术境界。

  从余秋雨散文创作精神内蕴方面看,作者深沉的文化追思凝结出凝重丰厚的诗性情感,把散文创作推向了意蕴绵长的大散文境界。余秋雨散文内在精神突出地表现为鲜明的文化反思性。从《文化苦旅》开始,从中华传统文化到欧洲历史文明的追寻足迹,人们可以看到余秋雨遭遇着一个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的困惑,于是有了他一次又一次的价值追问。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他所有的困惑与追问最根本处可归结到一个古老的话题:蒙昧——野蛮——文明。在《文明的碎片•题序》中余秋雨写道:“写作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的题材和主旨,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结线是什么我究竟是凭着什么样的精神标准把这么多陈旧的故事快速召来又依次推出的呢” 其中“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为它呼喊几声。”[9] 由此可以,作者始终在努力探寻、追问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关于蒙昧、野蛮与文明之间相互搏击的历史,使得其创作指向鲜明的文化反思。

  正是这种对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意义深刻的省思以及从中自然传达出来的生命意识与精神人格,使得余秋雨散文得以超越平庸而进入高迈境界。作者以其生命智慧观照社会人生、历史文明进程,在充满创作主体个性特征的深沉体验之中铺就一条深远的历史文化隧道,于历史文化隧道之中穿行的历程生发出作品灵动的诗性,张扬的艺术个性令其散文篇章携着宏大气魄走向高远境界,从而收获气韵生动、气度非凡的“大散文”魅力。如在《十万进士》中,作者怀着对中华文化艰涩的两难思索,洋洋洒洒的笔墨从科举制度游走到社会秩序,从追求个体生命的飞黄腾达到普遍的社会人格灾难,飞扬的神思将读者引入灵动深致的艺术境界,人们在掩卷沉思之间获得如许思索的愉悦与启迪。

  

  为使作品精神得到适切的传达,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推陈出新也就成为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必须。对于自己的写作,他原本就明确意识到与传统的悖离:“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10]而在《文明的碎片》的题叙中,他甚至说最好不要把他放入散文这个“界”中,不要把他的文章叫做散文。但从体裁角度而言,人们还是将其此类创作归为散文,这已是个公论。但由此可知,在创作之始余秋雨就明确地突破了建国以来关于散文定义的传统,奉献出一种新的表达范式。

  建国后几十年对散文的传统认识之一即散文是“文学中的轻骑兵”,相应的对散文体裁有着“篇幅短小”的规范,这直接导致不少散文作家或热衷于描摹微景细象以明志,或沉湎于吟唱个人心底悲欢以抒怀,让人看到的是散文视域相对狭窄与风格的小家子气。应承着博大情怀、超迈精神、宏阔视野的选择,余秋雨散文往往篇幅浩大,洋洋万言之文不在少数。外在形式之气势与内在情理之气魄相契合的结果便是明显地突破了散文以往那种“小体会”、“小摆设”的格局,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当作家探入历史文化长河,依凭着洋洋篇章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地自由漫溯时,人们惊叹于他的大命题、大表现,强烈的阳刚之气动人心怀。

  对于散文的创作,当年鲁迅曾经说过:“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然而后来人们对散文提出了“形散神不散”的理论,当这理论发展到极致便是长久定位于“景—情—理” 的结构模式,这就使得散文表现形式在相当程度上作茧自缚,呈现出呆板的局面。余秋雨散文创作则明显表现出不再囿于传统教条,而是“笔”随“心”走,道法自然。整个篇章行文可以在一种放射性思维与情感的推动下自由挥洒,感慨往往极为丰富,思索往往也是多重的。如他的《道士塔》,既有对愚昧道士的批判,也有对古代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还有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同时抒发出对腐败国家机制的痛憾。在《莫高窟》中,面对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他神思飞扬。他既可以抒写自己深致的礼赞与自豪,也可以由艺术表征的特质揭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人本的复归与生命的灵动,并由此而感叹一个时代的强悍。他也可以突破“起承转合”的结构教条,通过独特视点的选择以局部表现整体,借助一人一地为焦点自然地辐射开去,摇曳多姿而又条理井然地展现历史的概貌。如《一个王朝的背影》,镜头对准的是一个帝王避暑山庄,然而展现了清王朝的崛起、鼎盛和没落。这种结构方式为他的散文的超长篇幅、大容量的思想内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总观其散文创作,看似并非传统所谓的章法谨严,却是恢宏畅达,自在潇洒。

  余秋雨散文以其鲜明独特的文体意识拉开了当代散文新时期的帷幕。他的散文实践以广阔的视野、宏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及奔放不羁的表现形式,为当代中国散文提供了一种风格独具的范式,其雄厚的实绩表现出对当代散文创作长期处于平庸状态的超越。读他的散文,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在一种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与民族意识被强烈唤起的同时,获得巨大的艺术享受。

例文1:

野性的林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当我们进入林中,瞧那藤萝缠绕,蕨类丛生,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桩的林干,又使人堕入了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我却从森林里瞧出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它的铁划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地茁壮成长。你瞧,每一棵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优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十分艰苦,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看那桢楠合抱着坡榈,高山榕的气根绞勒着另一株大树,然而它们终于成长起来了。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仰着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它们的根长成板状,一块一块地深深陷入地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于是,我从这些勃勃的生机中好像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的刻画力的珍品。

  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的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

  仅仅两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上的乔木和草本。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绿楠干细似杖,乌臼蕨径粗如椽,黄桐高可擎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于原始的美,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隆冬的霜都为它们淡抹浓妆,使守林人觉得:春色新,促人振奋;夏色暖,教人舒坦;秋色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定。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根深蒂固。

  我们愈往里去,只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我们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鹇、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爱;从错杂的蹄印里看出鹿、豹、山猿、黄、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万木之巅,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碎骨补似繁花四散,鸟窠蕨上撑云天,青的、绿的、红的、白的、紫的奇花异草在树尖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啊!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升。

  终于,我从力和美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貌似粗鲁、莽撞,但却充满活力。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到这可贵品质的特征。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片刻放弃对光和热执著的追求。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虽然奔走竟日,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点评

这篇文章描绘了一片亚热带原始森林的壮观景象,借以赞颂充满活力的“野性之美”。这是写景状物散文的一般构思模式。作者善于观察,精于体味,他从这片森林之中提炼出蓬勃坚韧的“野性”主题,可谓感受深刻,慧眼独具。本文写景很有特点,作者把景和情融为一体,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写景物,给森林带上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形象地表现了“野性”的活力。写景采用多种手法,比如这几句:“绿楠干细似杖,乌臼蕨径粗如椽,黄桐高可擎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连串的比喻、夸张,绘形摹色,真是形神兼备。

例文2  

  人是世间最睿智的动物,可一旦被各种各样的“感情”所困,再睿智、犀利的目光也会变得黯淡。

  人是世间最会利用大脑的动物,可一旦被复杂的“情感”所困,那么,思考的理性也只能臣服于盲目的直觉。

  爱慕之情,让人“热血沸腾”,不只爱那座破旧的屋子,甚至会爱停落在屋顶上的奇丑无比的乌鸦!不,怎么能说是“奇丑无比”呢在倾慕者的眼中,他看到的是一只全身金光四射、惊世骇俗的火凤凰!“什么愚顽、笨拙的思想,不,那是伟大的哲学。”于是,低俗的诗句也成了不朽的篇章,恶意的举止“化为”了善意的帮助……感情上的亲近把毒蛇幻化成美女,将毒酒变为琼浆。可当你厌恶一个人时,你便开始敌视与之有关的一切。

  于是,也许真的是凤凰,在你眼中却成了乌鸦;也许真的是苦心相助,却成了图谋不轨;伟人的诗章成了一文不值的符号,真理也成了捏造的谬论……感情上的疏远无情地把真理和友善挡在了门外。

  是与非在感情的支配下变得扭曲,是是非非、真真假假逐渐被“爱”与“恨”、“疏”与“远”所取代。

  客厅里的花瓶摔碎了,气愤的母亲总是把怀疑责备的目光投向邻人家的孩子。黑板被擦得干干净净,老师欣然地望了望那位成绩最优秀的同学。

  人们总喜欢用感情去衡量这个美丽的世界,于是别人家的泰山轻于自家的鸿毛,别人的真话比不上自家造的谎言。凡是别人的,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就是恶意中伤;凡是自家的,不是握在手心,就是捧到天上。

  被这样一张错综复杂的“情网”死死地缠着,让人如何理智清醒地认识事物让人如何分辨出真真假假对对错错人浑浑噩噩地活在这汪感情水、这片亲情雾中,怎能看清花与月借我,借我一把利剑吧!让我斩断这束缚着灵魂的网,将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这是2003年高考学生作文。作者用散文的笔法,揭开了情感制约这张大网,向我们展示了在认知事物时的对错真假与是非曲直,抒发了“情感作用于认知,认知也作用于情感”的不平之感。文章有丰富的联想,修辞手法多样,句式错落有间,情感的表达淋漓酣畅而又优美自然。

例文3

         &nbs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 // 高质or满意or特型or推荐答案打点时间 windowiPerformance && windowiPerformancemark('c_best', +new Date); 推荐律师服务: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其他类似问题2013-05-19为什么我能感觉到有六道轮回?42011-04-20四季轮回遵循什么32010-01-18人死后还有感觉吗?会轮回吗?2017-10-12单曲循环是一种什么心情?32010-02-21四季轮回之美的写景作文262010-12-18谁知道“经过四季的轮回,学会要勇敢面对”是那首歌172010-04-30佛教中讲到有六道轮回,有前世今生,有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有吗?为什么?如有,怎么才能感觉到?572017-11-23有关四季的语段各一段,每段要有景物描写和思想感情,50字左右,反正越短越好,快点,很急145为你推荐:特别推荐 Fcontext('cmsRight', [ { 'url':'https://laiyecom/wes', '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72309f7905298226a21185ac5ca7bcb0a46d41c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 { '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49154050808452660/answer/4424088330', '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5a85edf8db1cb133e5b1f8acf54564e92584b7c' } ]); 二阳前有预兆吗?比首阳症状轻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选择“延迟毕业”?职场中的「好学生困境」指什么?怎么走出这种困境?如何评价《漫长的季节》大结局?百度律临—免费法律服务推荐超3w专业律师,24H在线服务,平均3分钟回复免费预约随时在线律师指导专业律师一对一沟通完美完成等你来答换一换帮助更多人下载APP,抢鲜体验使用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

色情低俗涉嫌违法犯罪时政信息不实垃圾广告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取消领取奖励

我的财富值

0

兑换商品

--

去登录

我的现金

0

提现

下载APP

在APP端-任务中心提现

我知道了

--

去登录做任务开宝箱

累计完成

0

个任务

10任务

略略略略…

50任务

略略略略…

100任务

略略略略…

200任务

略略略略…

任务列表加载中新手帮助如何答题获取采纳使用财富值玩法介绍知道商城帮帮团合伙人认证高质量问答

您的帐号状态正常

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投诉建议意见反馈账号申诉非法信息举报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231034-029号     ©2023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知道协议| 企业推广

辅 助

模 式

void function(a,b,c,d,e,f){function g(b){aattachEventaattachEvent("onload",b,!1):aaddEventListener&&aaddEventListener("load",b)}function h(a,c,d){d=d||15;var e=new Date;esetTime((new Date)getTime()+1e3d),bcookie=a+"="+escape(c)+";path=/;expires="+etoGMTString()}function i(a){var c=bcookiematch(new RegExp("(^| )"+a+"=([^;])(;|$)"));return null!=cunescape(c[2]):null}function j(){var a=i("PMS_JT");if(a){h("PMS_JT","",-1);try{a=amatch(/{["']s["']:(\d+),["']r["']:["']([\s\S]+)["']}/),a=a&&a[1]&&a[2]{s:parseInt(a[1]),r:a[2]}:{}}catch(c){a={}}ar&&breferrerreplace(/#/,"")!=ar||alog("speedset","wt",as)}}if(aalogObjectConfig){var k=aalogObjectConfigsample,l=aalogObjectConfigrand;d="https:"===alocationprotocol"https://fexbdstaticcom"+d:"http://fexbdstaticcom"+d,k&&l&&l>k||(g(function(){alog("speedset","lt",+new Date),e=bcreateElement(c),easync=!0,esrc=d+"v="+~(new Date/864e5)+~(new Date/864e5),f=bgetElementsByTagName(c)[0],fparentNodeinsertBefore(e,f)}),j())}}(window,document,"script","/hunter/alog/dpminjs");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859ce5aaf00fb00387e6434e4fcc925";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windowtt = 1688821052;

在当代散文家中,念人是多产作家,其作品除九十年代写作了散文集“海”的三部曲《海风轻轻》《海浪柔柔》《海南风情》外;近年来,还出版了散文集《那夜风轻轻》《念人散文精选》等作品。念人散文写作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物言情,在现实生活中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意象抒发的一件有意义小事写作抒发。他的作品写作特点:短小精悍、内涵丰富、词语优美。念人独特的写作特色,令人喜欢。

浴着光辉的母亲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

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

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

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

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人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

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人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

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

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

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不孝的孩子

在机场遇到一位老先生,他告诉我要搬去大陆定居了。

“为什么呢?”

秤说,他在台湾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本来都很好的,自从他找到大陆的儿子之

后,就变得非常不孝。

“为什么呢?”

“因为,担心大陆的儿子也来抢我的遗产嘛!其实我还没有死,哪里有遗产呢!”

看到老先生蹒跚上飞机,我想到,难道我们长大成人,还只想到向父母要什么,没

想到能给老人家什么吗?

再想到大陆的儿子是台湾儿女的大哥,就是父亲的财产分一份给他又怎么样?何况

父亲还没有死,财产还不知道怎么分呢!

那为自己儿女不孝而哀叹的老人告诉我:“有时候想想,既然这么不孝,连一毛钱

也不要留给他们。”然后他苦笑着说:“我也不会真的那样做,总是自己的孩子嘛!”

他避居大陆,只是希望避免台湾的子女每次看他就生起一次怨恨。

唉!我多么希望这世间的子女都能体贴父母的心呀!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浴着光辉的母亲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

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

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

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

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人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

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人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

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

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

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与父亲的夜谈

我和父亲觉得互相了解和亲近,是在我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

有一次,我随父亲到我们的林场去住,我和父亲睡在一起,秉烛夜谈。父亲对我谈

起他青年时代如何充满理想,并且只身到山上来开辟四百七十甲的山地,

他说:“就在我们睡的这张床下,冬天有许多蛇爬进来盘着冬眠,半夜起来小便,

都要踞着脚才不会踩到蛇。”

父亲告诉我:“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拼和勇气。”

那一夜,我和父亲谈了很久很久,才沉沉睡去。

醒来后我非常感动,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和父亲单独谈超过一小时的话,更

不要说睡在一起了。

在我们的父母亲那一代,由于他们受的教育不多,加上中国传统和日本教育使他们

变得严肃,不善于表达感情,往往使我们有代沟,不能互相了解和亲近。

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这一代的父母较能和子女亲近了,却因为事情更繁忙,时间

更少了。

从高中时代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年了,我时常怀念起那与父亲秉烛夜谈的情景,可惜

父亲已经过世,我再也不会有那种幸福了。

我们应该时常珍惜与父母、与子女亲近的时间,因为好时光稍纵即逝!

分到最宝贵的妈妈

一位朋友从国外赶回来参加父亲的丧礼,因为他来得太迟,家产已经被兄弟分光了。

朋友对我说:“在我还没有回家以前,我的兄弟把家产都分光了,他们什么也没有

留给我,分给我的只是我们惟一的妈妈。”

朋友说着说着,就在黑暗的房子里哭泣起来,朋友在国外事业有成,所以他不是为

财产哭泣,而是为兄弟的情义伤心。

我安慰朋友说:“你能分到惟一的妈妈是最大的福报呀!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

多人愿意舍弃所有的财富,只换回自己的妈妈都不可得呀!”朋友听了,欢喜地笑了。

我说:“要是你的兄弟连惟一的妈妈也不留给你,你才是真的惨呢!”

小猴子种豆子

在森林里,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一个猎人到森林中打猎,所有的动物听见猎人的脚步声都四散奔逃,那一

群猴子也跟着其他动物往森林的内部逃去。

只有一只小猴子躲在树上,没有逃走。它在树丛中看着猎人,感觉到那个猎人多么

高贵,身上没有会长虱子的毛,还穿着虎豹的皮袍,手里拿着弓箭,多么的英俊威武!

而且所有的动物看到他都立刻逃走,多么的勇猛伟大!

“唉呀!人是多么高贵呀!我不要再作猴子了,我要学作人。”

于是,小猴子慢慢的从森林里移出来,住在森林的边缘,这时它感觉人是多么幸福,

住在有灯的房屋,而猴子只能住在黑暗的森林;人站着是多么高贵,猴子却只能蹲着走;

小猴子一定要学会作人的决心。

它每天都跑到森林外面观察人的动作和生活。

它看到人走路,就学着人的样子走路。

看到人耕田,就学着耕田的样子。

看到人笑,它也咧开嘴笑。

这只小猴子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猴子,一天不看到人,就觉得很寂寞,只要看到人,

就高兴的走到人的旁边,摹仿人的动作。

森林边缘的人们看到这小猴子很可爱,都很喜欢它,每天带东西来喂它,看到它学

作人,也很高兴的讨论着:“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已经不像人了,你看看,这小猴子竟有

作人的心,真是难得!”

他们用手抚摸小猴子的头说:“你愈来愈像人了。”

和小猴子坐在一起谈天。

牵小猴子的手跳舞。

远远看去,小猴子真像一个人。

小猴子也觉得自己除了不会说话,和人没有什么不同了。

有一天,农人到田里种豆子,小猴子也学人抓一把豆子要种在田里,可是它不小心

掉了一颗豆子,就把手里的一把豆子丢了,去找那颗掉了的豆子,它没有找到丢掉的豆

子,可是回来的时候,发现别的豆子也被鸟雀吃光了。

农人看了都哈哈大笑的说:“到底,猴子还是猴子。”

小猴子听了很伤心,才悟到自己是一只猴子,于是跑回森林找它的同伴,可是它的

动作太像人,同伴已经完全不认识它了。

鸳鸯香炉

一对瓷器做成的鸳鸯,一只朝东,一只向西,小巧灵动,仿佛刚刚在天涯的一角交

会,各自轻轻拍着羽翼,错着身,从水面无声划过。

这一对鸳鸯关在南京东路一家宝石店中金光闪烁的橱窗一角,它鲜艳的色彩比珊瑚

宝石翡翠还要灿亮,但是由于它的游姿那样平和安静,竟仿若它和人间全然无涉,一直

要往远方无止尽的游去。

再往内望去,宝石店里供着一个小小的神案,上书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晨香还未

烧尽,烟香镣绕,我站在橱窗前不禁痴了,好像鸳鸯带领我,顺着烟香的纹路游到我童

年的梦境里去。

记得我还未识字以前,祖厅神案上就摆了一对鸳鸯,是瓷器做成的檀香炉,终年氤

氲着一楼香烟,在厅堂里绕来绕去,檀香的气味仿佛可以勾起人沉深平和的心胸世界,

即使是一个小小孩儿也被吸引得意兴飘飞。我常和兄弟们在厅堂中嬉戏,每当我跑过香

炉前,闻到檀香之气,总会不自觉地出了神,呆呆看那一缕轻淡但不绝的香烟。

尤其是冬天,一缕直直飘上的烟,不仅是香,甚至也是温暖的象征。有时候一家人

不说什么,夜里围坐在香炉前面,情感好像交融在炉中,并且烧出一股淡淡的香气了。

它比神案上插香的炉子让我更深切感受到一种无名的温暖。

最喜欢夏日夜晚,我们围坐听老祖父说故事,祖父总是先慢条斯理地燃了那个鸳鸯

香炉,然后坐在他的藤摇椅中,说起那些还流动血泪声香的感人故事。我们依在祖父膝

前张开好奇的眼眸,倾听祖先依旧动人的足音响动,愈到星空夜静,香炉的烟就直直升

到屋梁,绕着屋梁飘到庭前来,一丝一丝,萤火虫都被吸引来,香烟就像点着萤火虫尾

部的光亮,一盏盏微弱的灯火四散飞升,点亮了满天的向往。

有时候是秋色萧瑟,空气中有一种透明的凉,秋叶正红,鸳鸯香炉的烟柔软得似蛇

一样升起,烟用小小的手推开寒凉的秋夜,推出一扇温暖的天空。从潇湘的后院看去,

几乎能看见那一对鸳鸯依偎着的身影。

那一对鸳鸯香炉的造型十分奇妙,雌雄的腹部连在一起,雄的稍前,雌的在后。雌

鸳鸯是铁灰一样的褐色,翅膀是绀青色,腹部是白底有褐色的浓斑,像褐色的碎花开在

严冬的冰雪之上,它圆形的小头颅微缩着,斜依在雄鸳鸯的肩膀上。

雄鸳鸯和雌鸳鸯完全不同,它的头高高仰起,头上有冠,冠上是赤铜色的长毛,两

边彩色斑谰的翅翼高高翘起,像一个两面夹着盾牌的武士。它的背部更是美丽,红的、

绿的、黄的、白的、紫的全开在一处,仿佛春天里怒放的花园,它的红嘴是龙吐珠,黑

眼是一朵黑色的玫瑰,腹部微芒的白点是满天星。

那一对相偎相依的鸳鸯,一起栖息在一片晶莹翠绿的大荷叶上。

鸳鸯香炉的腹部相通,背部各有一个小小的圆洞,当檀香的烟从它们背部冒出的时

候,外表上看像是各自焚烧,事实上腹与腹间互相感应。我最常玩的一种游戏,就是在

雄鸳鸯身上烧了檀香,然后把雄鸳鸯的背部盖起来,烟与香气就会从雌鸳鸯的背部升起;

如果在雌鸳鸯的身上烧檀香,盖住背部,香烟则从雄鸳鸯的背上升起来;如果把两边都

盖住,它们就像约好的一样,一瞬间,檀香就在腹中灭熄了。

倘若两边都不盖,只要点着一只,烟就会均匀的冒出,它们各生一缕烟,升到中途

慢慢氤氲在一起,到屋顶时已经分不开了,交缠的烟在风中弯弯曲曲,如同合唱着一首

有节奏的歌。

鸳鸯香炉的记忆,是我童年的最初,经过时间的洗涤愈久,形象愈是晶明,它几乎

可以说是我对情感和艺术向往的最初。鸳鸯香炉不知道出于哪一位匠人之手,后来被祖

父购得,它的颜色造型之美让我明白体会到中国民间艺术之美;虽是一个平凡的物件,

却有一颗生动灵巧的匠人心灵在其中游动,使香炉经过百年都还是活的一般。民间艺术

之美总是平凡中见真性,在平和的贞静里历百年还能给我们新的启示。

关于情感的向往,我曾问过祖父,为什么鸳鸯香炉要腹部相连?祖父说:

鸳鸯没有单只的。鸳鸯是中国人对夫妻的形容。夫妻就像这对香炉,表面各自独立,

腹中却有一点心意相通,这种相通,在点了火的时候最容易看出来。

我家的鸳鸯香炉每日都有几次火焚的经验,每经一次燃烧,那一对鸳鸯就好像靠得

更紧。我想,如果香炉在天际如烽火,火的悲壮也不足以使它们殉情,因为它们的精神

和象征立于无限的视野,永远不会畏怯,在火炼中,也永不消逝。比翼鸟飞久了,总会

往不同的方向飞,连理校老了,也只好在枝桠上无聊的对答。鸳鸯香炉不同,因为有火,

它们不老。

稍稍长大后,我识字了,识字以后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想像力飞奔,常常从一个字一

个词句中飞腾出来,去找新的意义。“鸳鸯香炉”四字就使我想像力飞奔,觉得用“鸳

鸯”比喻夫妻真是再恰当不过,“鸳”的上面是“怨”,“鸯”的上面是“央”。

“怨”是又恨又叹的意思,有许多抱怨的时刻,有很多无可奈何的时刻,甚至也有

很多苦痛无处诉的时刻。“央”是求的意思,是诗经中说的“和铃央央”的和声,是有

求有报的意思,有许多互相需要的时刻,有许多互相依赖的时刻,甚至也有很多互相怜

惜求爱的时刻。

夫妻生活是一个有颜色、有生息、有动静的世界,在我的认知里,夫妻的世界几乎

没有无怨无尤幸福无边的例子,因此,要在“怨”与“央”间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

移的鸳鸯。鸳鸯香炉的腹部相通是一道伤口,夫妻的伤口几乎只有一种药,这药就是温

柔,“怨”也温柔,“央”也温柔。

所有的夫妻都曾经拥抱过、热爱过、深情过,为什么有许多到最后分飞东西,或者

郁郁而终呢?爱的诺言开花了,虽然不一定结果,但是每年都开了更多的花,用来唤醒

刚坠入爱河的新芽,鸳鸯香炉是一种未名的爱,不用声名,千万种爱都升自胸腹中柔柔

的一缕烟。把鸳鸯从水面上提升到情感的诠释,就像鸳鸯香炉虽然沉重,它的烟却总是

往上飞升,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吧!

至于“香炉”,我感觉所有的夫妻最后都要迈人“共守一炉香”的境界,久了就不

只是爱,而是亲情。任何婚姻的最后,热情总会消褪,就像宗教的热诚最后会平淡到只

剩下虔敬;最后的象征是“一炉香”,在空阔平朗的生活中缓缓燃烧,那升起的烟,我

们逼近时可以体贴地感觉,我们站远了,还有温暖。

我曾在万华的小巷中看过一对看守寺庙的老夫妇,他们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在晨昏

时上一炷香,以及打扫那一间被岁月剥蚀的小端。我去的时候,他们总是无言,轻轻的

动作,任阳光一寸一寸移到神案之前,等到他们工作完后,总是相携着手,慢慢左拐右

弯地消失在小巷的尽头。

我曾在信义路附近的巷子口,看过一对捡拾破烂的中年夫妻,丈夫吃力地踩着一辆

三轮板车,口中还叫着收破烂特有的语言,妻子经过每家门口,把人们弃置的空罐酒瓶、

残旧书报一一丢到板车上,到巷口时,妻子跳到板车后座,熟练安稳的坐着,露出做完

工作欣慰的微笑,丈夫也突然吹起口哨来了。

我曾在通化街的小面摊上,仔细地观察一对卖牛肉面的少年夫妻;文夫总是自信地

在热气腾腾的锅边下面条,妻子则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清洁桌椅,一边还要蹲下腰来洗

涤油污的碗碟。在卖面的空档,他们急急地共吃一碗面,妻子一径地把肉夹给丈夫,他

们那样自若,那样无畏地生活着。

我也曾在南澳乡的山中,看到一对刚做完香菇烘焙工作的山地夫妻,依偎的共坐在

一块大石上,谈着今年的耕耘与收成,谈着生活里最细微的事,一任顽皮的孩童丢石头

把他们身后的鸟雀惊飞而浑然不觉。

我更曾在嘉义县内一个大户人家的后院里,看到一位须发俱白的老先生,爬到一棵

莲雾树上摘莲雾,他年迈的妻子围着布兜站在莲雾树下接莲雾,他们的笑声那样年少,

连围墙外都听得清明。他们不能说明什么,他们说明的是一炉燃烧了很久的香还会有它

的温暖,那香炉的烟虽弱,却有力量,它顺着岁月之流可以飘进任何一扇敞开的门窗。

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景象,总是站得远远的仔细听,香炉的烟声传来,其中好像有瀑布奔

流的响声,越过高山,流过大河,在我的胸腹间奔湍。如果没有这些生活平凡的动作,

恐怕也难以印证情爱可以长久吧!

童年的鸳鸯香炉,经过几次家族的搬迁,已经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或者在另一个

少年家里的神案上,再要找到一个同样的香炉恐怕永得可得,但是它的造形、色泽,以

及在荷叶上栖息的姿势,却为时日久还是鲜锐无比。每当在情感挫折生活困顿之际,我

总是循着时间的河流回到岁月深处去找那一盏鸳鸯香炉,它是情爱最美丽的一个鲜红落

款,情爱画成一张重重叠叠交缠不清的水墨画,水墨最深的山中洒下一条清明的瀑布,

瀑布流到无止尽地方是香炉美丽明晰的章子。

鸳鸯香炉好像暗夜中的一盏灯,使我童年对情感的认知乍见光明,在人世的幽晦中

带来前进的力量,使我即使只在南京东路宝石店橱窗中,看到一对普通的鸳鸯瓷器都要

怅然良久。就像坐在一个黑忽忽的房子里,第一盏点着的灯最明亮,最能感受明与暗的

分野,后来即使有再多的灯,总不如第一盏那样,让我们长记不熄;坐在长廊尽处,纵

使太阳和星月都冷了,群山草木都衰尽了,香炉的微光还在记忆的最初,在任何可见和

不可知的角落,温暖的燃烧着。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随风吹笛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为萧的

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

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

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

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

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

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

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

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

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

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

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

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

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

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

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

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

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

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

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

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

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

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

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

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

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

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

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

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

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

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

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

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

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

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

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

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一九八三年五月四日

挑水肥的人

昔时乡间有一种专门挑水肥的人,他们每隔一星期会来家里“担肥”,也就是把粪

坑的屎尿挑到田野去施肥,因此我们常会和他们在田间小路不期而遇。

小孩子贪甜恶咸,喜香怨臭,很讨厌水肥的味道,我们只要看见挑水肥的人走近,

就捏着鼻子往反方向逃走,跑很远了才敢大口呼吸。

有的挑水肥的人喜欢捉弄孩子,远远地就说:“香的来了,要闻香的孩子紧来喔!”

那语调好像他就要挖一块分给人闻香一样。

有一次,我与爸爸同行,不巧遇到挑水肥的人,我不敢跑开,只好捏着鼻子把头别

到一边去,好不容易熬到水肥的味道错身而过。

爸爸立刻叫我立正站好——每次他有什么严重的教训总是叫我们立正站好——然后

他严肃地问我:“为什么遇到担肥的人捏登子转头?”

“因为真的很臭嘛!”我委屈地说。

“他们挑肥的人难道不会臭吗?”

我说:“大概会吧!”

爸爸说:“他们忍着臭,帮我们把水肥倒在田里,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呀!知不知

道?”

我点头说:“知道。”

爸爸忽然以一种十分感性的语调说:“这担肥的人,在家里也是人的儿子,也是他

儿子的爸爸,我们应该尊重人、疼惜人,以后你在田里遇见他们,不可以把头转开,不

可以捏鼻子,知道吗?”

“可是真的很臭呀!”

爸爸说:“你可以深呼吸、憋住气,等他们走过再呼吸呀!”

后来,我每次遇到担肥的人,总是深呼吸、憋住气,想到他们也是人于,也是人父,

就感觉那样的憋气使我有一种庄严之感。

我后来肺活量大,可能与那深呼吸和憋气有关。

现在,父亲虽然过世了,但他那一天对我说话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讲完话,我们一

起在夕阳下的田园漫步回家,田园流动着金**的光到如今还照耀着我。

这世间的每一个众生,彼是人子,亦是人父,应善待之!

狐狸和兔子

有一个禅宗的故事这样说,一位禅师与弟子外出,看到狐狸在追兔子。

“依据古代的传说,大部分清醒的兔子可以逃掉狐狸,这一只也可以。”师父说。

“不可能!”弟子回答,“狐狸跑得比兔子快!”

“但兔子将可避开狐狸!”师父仍然坚持己见。

“师父,您为什么如此肯定呢?”

“因为,狐狸是在追它的晚餐,兔子是在逃命!”师父说。

可叹息的是,大部分的人过日子就像狐狸追兔子,以致到了中年筋疲力竭就放弃自

己的晚餐,纵使有些人追到了晚餐,也会觉得花那么大的代价才追到一只兔子而感到懊

丧。修行者的态度应该不是狐狸追兔子,而是兔子逃命,只有投人全副身心,向前奔跃,

否则一个不留神,就会丧命狐口了。

在生命的“点”和“点”间,快如迅雷,没有一点空隙,甚至容不下思考,就有如

兔于奔越逃命一样,我每想起这个禅的故事,就想到:兔子假如能逃过狐口,在喘息的

时候,一定能见及生命的真意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63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