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意义很宽泛,它的含义包括1一种艺术门类。2一件书法作品。3书写的规则法度。
书道这个词是舶来品。大家都知道早在唐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开始了。书法这门艺术传播到日本以后,无疑与日本本土的文化产生交融演变,成为一种修行方式。表现在引入段位制等,使书法作品的质量成为一种可以进行硬性的可衡量的标准化艺术。这种量化标准虽然不失偏颇,但是无疑的是使得传统的书法教育方式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无形中降低了门槛,使得书法这种看似莫测高深的技艺成为人民大众都可以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艺术与生活的论文篇3
舞蹈改革中的艺术与生活
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的艺术概念下的一个艺术门类,因而,舞蹈从宏观上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包括它的表现目的和要求,必然在于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但是,由于舞蹈天然的借助于身体表现和表达着人类的情感,它也必然会趋向于消费、休闲的一种代称,而沦丧了自己本应拥有的高尚本质,消解了舞蹈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舞蹈借助于身体的特性,让许多人在论述艺术的时候,总是对舞蹈避而不谈以求高洁。
一舞蹈对于艺术本真的回归
舞蹈史上最长久最轰轰烈烈的变革当数 现代舞 ,但是,有许多人对于现代舞是嗤之以鼻的。而我却十分同意现代舞的最高宗旨便是标新立异和严肃探索。现代舞蹈是对于传统的极度反叛和背离,但是我认为它回归了人体的本质。毕竟,类似于舞蹈、绘画、音乐等等艺术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符号,它们主要是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但由于它们的独特性,它们并不具有生命的永不停歇的节奏、升与沉、永恒的新生、不断分化和重生统一。这些形式是富有模仿性的生命的安身之所,因为,归根结底生命没有任何余地可留。框架一旦获得了自己固定的同一性、逻辑性和合法性,这个新的严密组织就不可避免地使它们同创造它们并使之获得独立的精神动力保持一定的距离。
其实,只有艺术上不断变革才能保持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力。当然,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过于个人化是会遭到批判的,但是人们也总是逃不掉要追求自由的冲动和命运,这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担忧的文化危机产生的原因。毕竟生命只能通过形式来表现自己和实现它的自由;然而形式又必然妨碍着生命的发展并阻止它的自由。也正因此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有了不断的追求。在我个人看来,借助于身体作为媒介的舞蹈,在追求身体获得自由、获得话语权力的同时,切记它的发展是以能够产生交流为基础的,否则它的生命力将是短暂的。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价值系统。现代舞在工业化、都市化、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变革。这个时代是个多元化的时代,因而现代舞的阵线、表现内容和价值选择是相当广阔的。最为典型的有早期的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的人”的观点的认同,现代舞中的许多身体向上、扭曲、抗争的动作都是对于现实带给人们的异化和变形的表现。接着是对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观点的认同。再有就是对于尼采的“毁灭偶像”的观点的认同和对萨特的对于自由选择自己希望成为的存在的观点的认同,以至于人们在欣赏现代舞时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循。
随着现代舞越来越向哲学领域靠拢,也越来越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看似是对舞蹈本质的一种疏离,实则我认为是舞蹈艺术越来越回归本真的趋向。舞蹈的价值追求趋向于个人化正是对于舞蹈产生的追溯。舞蹈是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产生的。它就是比较个人化的反映,以至于现代的许多舞蹈艺术家们的舞蹈并不会刻意苛求他人能理解,他们舞蹈的目的只在于能够宣泄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引发一些人的思索。因而也有人说现代的艺术主要有两种较为主要的倾向,即“英雄”情结和“自恋”倾向。
二舞蹈对于生活的认同与融合
现在的舞蹈一如其他艺术一样,不再像芭蕾时期的舞蹈那样站在一个不可亲近的位置让人望而却步,而是越发的切近于生活、切近于普通的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艺术的趋近生活,以至于现代的艺术成为了一种行为和参与的艺术,于是艺术作品也就不再是一种静观的对象,而像是一种公众的游戏,像是人们的一种行为。从舞蹈到音乐甚至我们的文学艺术都趋向于这一特征,人们从对艺术的静观走向了对艺术的琢磨和体验。
可以说,在这样的转变中,审美距离似乎渐渐显得不明确了。当然,艺术的接近生活来源艺术家对于人们生活的切近,他们不再像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神”,而就像一个存在于世界的平常人。他们有着与平常人一样的困惑和对困惑的无所适从。于是就将这些一如平常人的感受和体会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希求的是理解、体悟、共鸣和更深层的思索。于是,艺术创作也不再显露一种神秘感,而是置身于生活中。
因而,现代的艺术也呈现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内容。近年来在健身房和舞台上逐渐热闹起来并被誉为“是唯一让人带着笑容进行训练的运动”的“ 街舞 ”,最早就是来自于美国黑人在街头的即兴舞蹈动作,因其轻松随意、自由个性和反叛精神而备受年轻人的喜爱。同时,现代的舞蹈及各门艺术由于创作元素和表现手法的变革,他们越来越与商业拉近关系,带上了极强的商业操作性质,遵循着市场交换的逻辑而发展。前面提到的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就是商业化的成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就是生活的同格,我坚信艺术必然是高于生活的。只是在越来越商业化的社会,人们在金钱的追求中并不会完全丧失自身欣赏美、崇尚美的心灵。另一方面,艺术自然地贴近于生活,也并不是说艺术接近于终结。
高高在上的艺术,呈现的结果只是一种虚幻的追求,一般人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得到这种艺术的陶冶。艺术切近于生活说明了艺术的自觉回归,只有更多的人接受才会不断地发展并演化,产生更多的选择,提高鉴赏能力。
艺术与生活的论文篇4
试谈书法艺术与生活辨思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在中国可以说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此进行了重点论述。就书法艺术而言,如何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辩证的认识书法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对书法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源于生活”――书法艺术在生活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卢卡契在《审美特性》中指出:“人们的日常态度是每个人活动的起点,也是每个人活动的终点。这就是说,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由这条长河中分流出了科学和艺术这样两种对现实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式。”一切意识形态活动都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同样,日常生活也是书法艺术的母体。
其一,书法是书写的艺术,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汉字,而汉字则是依据生活创造的。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记事的方式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用线条和笔划勾画出所要表达的对象,于是产生了绘画的的方法帮助记忆,表达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逐渐从图画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文字符号,诞生了最早的文字――象形字,在汉字的演变中又产生了会意字和形声字。
其二,书法艺术中书体的变化,也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有据可查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也就是甲骨文,约产生于殷商后期。由于青铜器的产生,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人们把汉字刻在青铜器上,形成了金文,亦称为钟鼎文,西周后期,逐渐演变成为大篆。
秦朝统一六国后,由于大篆字体繁复,书写不方便,影响了在生活中的使用,丞相李斯对大篆去繁就简,形成了小篆。而隶书的产生,既有社会因素,又有文化背景原因,然而重要的应该是秦汉时期人们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对文字形态、书写方式的影响,以及竹简的大量使用则是隶书产生的直接原因。随后,在隶书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楷书。行书在两晋时的盛行,则是玄学在士人中影响的结果。狂草是唐人直抒胸臆的产物。宋体更是活体印刷术产生后形成的书体。书体的变化深深地印刻着中国社会变迁的烙印。
其三,书法批评中,对书法美的评价往往用现实生活的事物比拟。中国 传统文化 讲求“道法自然”,讲求“天人合一”,书法也把这些作为追求的目标。表现在书法批评理论上,则常常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事物品评书法。如虞世南《笔髓论释真》中说:“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风摇于碧海。”再如对褚遂良书法,刘熙载《艺概书概》说:“褚其如鹤游鸿戏乎”形象地表述了书法的曲线美。又如怀素所说“其痛快处如惊蛇入草”, 草书 的抒情美直跃其上。以上种种,无不说明中国书法与自然、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高于生活”――对美的追求使书法从书写上升为艺术
鲁迅曾指出:“尝闻艺术由来,在于致用。”艺术与其他 社会实践 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艺术的审美特性,即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中国书法亦是如此。虽然我们无法揣测先贤们的书写心理,但我们可以想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先贤亦不例外,他们在书写中将自己的审美理想融入其中,使书法不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而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正是在对美的追求中,书法从书写中升华成为了艺术,同时书法艺术也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
书法之美,在于形式美。草书和行书或敏捷、或轻盈、或矫健,楷书、隶书在安定稳重里流露出飞动流美,篆书分行布白齐整圆润、用笔流畅飞扬,它们显示着各自独特的造型美。书法作品中,字型笔画自由多样,线条或曲或直回环运动,笔法墨法相兼相润,传达出各种姿态和气势,产生了一种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书法家人格的蕴藉和社会环境,更使点画笔墨形成一种风格即用笔之力、运笔之势,从而反映出生命的运动美。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这段话形象地表述了通过用笔、运笔,产生的不同书法造型,表现出的不同的书法美的形式。
书法之美,在于气韵美。气韵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气韵是否生动是评价一副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认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张怀《书断》也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气韵并不缥缈,它依附于墨法、笔法、章法等技法中。线条、笔画作为笔法的基本构成,是笔墨的有形堆砌和形态不同的字体特点,给人的视觉以形式美的体验。比如隶书的蚕头燕尾以及起伏的横画,通过弧和圆给人优雅、拙厚、神气内敛之感。卫夫人在书论《笔阵图》说:“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石如崩也;撇,陆断犀牛,弯钩,百钧弩发;竖,万岁枯藤;横弯钩,崩浪雷奔;横折钩,劲弩筋节“。
书法创造中,线条的变化与空间的构造,表现出书法家宽泛的情感境界,书法家将个人生命情调和内在气质带入笔墨,使之成为人格与精神的生动写照。“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这种情感化的笔墨线条,与鉴赏者之间产生的情感效应,唤起彼此的审美体验,使之得到审美的享受以及美的陶冶、。宋人韩拙在《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中曾说:“凡用笔先求气韵,次求体要,然后精思。若形势未备,便用巧密精思,必失其气韵也”。
书法之美,在于意境美。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东方艺术精神的内在意蕴。在有形的线条中荡漾着味外之旨,通过点线的组合变化,使作品超越形式,上升到无限的境界之中,这便是书法的意境。岳飞在出征途中,夜宿武侯祠,读《出师表》,有感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联系自身实际,“挥涕走笔”,以“稍舒胸中抑郁”,字里行间激荡着英雄豪气,充满着忠贞义烈的真挚情感,铸就了撼人心魄的艺术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艺术“无色而具绘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便是源于意境的构创。
蔡邕《笔论》中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写字者,写志也。”意境深远的书法作品,必定体现出书法家特定的审美理想。“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唐人颜真卿在精神上追求“肃然巍然”之境,体现在他的书法上端庄宽舒、刚健雄强,令人感觉正气凛然、酣畅淋漓。清人郑板桥天性自然,其书真率活泼,运笔出之自然,有形的字迹飞动中创造了一种美的神韵,使书法艺术超越有限形质而进入无限境界。“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这种创意之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意向,也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三“应用社会“――在生活中学习书法,用书法艺术教化生活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宋代诗人杨万里“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等诗句,也说明艺术要从自然生活中获取力量和灵感。
书法艺术更是如此。唐人张旭偶然看见江岛地平沙润,不由得兴致大发,用锥尖在沙面上面写起字来,发现笔划沉稳净润,由此大悟,创造了“锥画沙”的笔法;唐人颜真卿看到 雨水 从屋檐流下,墙壁染上了斑斑渗痕,因而领悟到行笔应为“屋漏痕”的转折自如;晋人王羲之看到白鹅游荡而悟得了意境,唐人怀素观赏夏季云的变幻,悟得了云的变化和气势,北宋人黄庭坚见长年荡浆而变化结体。所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闭门学书只能成为书匠,只有不断从生活中获得滋养,获得感悟,才能真正领悟美的内涵。
书法艺术毕竟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美的升华,存精去芜,它的美是高于生活的,以艺术的美引导生活,则艺术的教化作用昭然若揭。一幅隶书“宁静致远,淡泊明心”,可供欣赏,更是对人处世待物的警醒;一幅行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铁钩银划般的笔迹赋予奋进中的人们多少豪迈;一幅 魏碑书法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可谓忠厚之人的座右铭;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刚柔相济,铿锵有力,人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的感染,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思想境界,深化了审美感受。凡此种种,枚不胜举。当前多元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令人眼花缭乱, 理想与现实的分离, 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非理性的“信仰危机”。以书法艺术引导人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如明代杜琼所言“启人之高致,发人之浩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四结语
思想的多元化,对书法艺术领域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书法艺术的认识和发展也呈现出多种声音和不同的理念。重温并辨思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论断,当此之际,亦有其必要意义,有助于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
1 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
2 艺术与生活的论文
3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
4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5 艺术源于生活文章
一
书法艺术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就是好看,耐看,就是能吸引人看,就是能回味。
书法本身最基本的就是一种汉字的组合,要好看,要耐看,要能吸引人,务必就要最基本的让人能看懂,能看明白。随之才能去体会书法艺术的字外功夫和意境。否则,挂在墙上的书法,内行人看得不舒服,外行人看的不明白。那就失去书法本身的艺术性。
书法能称之为艺术的,绝不是单单汉字的组合。书法家也不是单单的会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内容。其中包含着书法家们的修养,基本功,以及对书法艺术内涵的积淀和艺术美感的把握。否则光是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即使是模仿别人的字体,能做到形似,最多也不过是个“书匠”。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
书法之所以能称之为艺术,除了字体,除了结构,除了章法,除了内容的体现,除了用笔中的轻,淡,浓,重,枯,飞白,疏,密;用笔的中锋,侧峰;这都是属技巧的范畴,更重要的是一个书家的字外功夫如何?包括:艺术修养如何?汉字功夫如何?古诗词功底如何?美学知识掌握的如何?形象思维的把握如何?形体表现力如何?等等,等等。没有这一些的功夫所在,就没有资格称之为书法家。
现在书法家多如牛毛。稍微写点字的就称之“大家”,或者称之为“书家”。我可以告诉大家:书法其实是一门用笔表现力最难的一门艺术。因为:
第一 所有的汉字人人都识,对字体的结体,只要认识字的人,都知道笔画怎么摆放,笔画应该在什么位子才好看。所以只要书写者没有把握这个最基本的,大家都不会去认可它。就会认为字体不好看。它不像花鸟画,山水画,少一棵树,少一朵花,枝干少一笔,花瓣少一叶,还能混过去,中国字完全就不可以这样去做。
第二 书法没有色彩。书法完全靠基本元素的“字”来表现。完全是靠大家都认知的“字”来表现。结构也好,字体也好,笔画也好,都是有一个字本来的基本规定。如果要有所突破,就要有一定的规范,就要有一定的法度。即使是草书,如果不当心笔画收一点,笔画长一点,字义就完全变了,就是另外的一个字了。所以要在整体篇幅中表现没有色彩的书法,让人看到了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应该感到的是一个书家特有的气质,内涵,情感,创意。要做到这一些,书法是何等的难啊。
第三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传承几千年,从甲骨,中鼎,石鼓,大篆,小篆,汉简,魏碑,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在前进,都是在演变。但不管怎么的演变,中国字的字体,结构,结体,始终贯穿着一根主线。象形文字的演变,形象思维的进化,字形的美的再创造,但就是“字”的本身永远还是存在。凡是认识中国字的人都知道字形的笔画,一个十几亿人都会看的字,都会认识的字,我们的书家要去表现出一个字的美感,一个字的内涵,一个字的情感,一个字的意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到了现在,有人把我们的中国字用画的形式去表现,用字义的内容形象的去表现,结果画是看懂了,字不存在了。字本来的结体原意没有了。你能说这是一种书法的创造吗?结论是:否定的。
第四 书法的表现力,是所有平面艺术中最难表现的一门艺术。因为它表现的手法单一,要在单一的表现手法中去丰富,去寻求内涵,去追求美,去表现自己的情感,实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没有长时间的磨练,没有丰富的艺术修养,没有很好的基本功,没有平面艺术的表现力,没有形象思维艺术的功底,是完全没有办法来表现书法这一门独特的艺术魅力的。
第五 书法的美,字体要美,书写的字体的结构要美,书写的章法要美,书写的内容融合在整体的章法中体现出来的美,书写出来的整幅作品能体现书写者的性格,心情,念想,意志,情感的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书法完美的表现了,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书写者才能称之为书法家。否则哪来那么多的书法家啊。
第六 古代固然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书法大家。但不是每一个古代的书法大家都是我们统一模式的都可以去学习和模仿练习的。那时的朝代所体现的艺术作品,在我们当今看,有好多的书法艺术作品的内涵已经是不能再重复体现了。那时的书家所书写的作品和那时书家所处的地位,处境和心情,情感已经和现在截然不同了。所以现在不管什么书法大家,绝不可能写出颜真卿的“祭侄稿”那样悲愤的心情以及愤慨的笔意。也永远写不出王羲之那样悠闲自得的,群贤毕至的“兰亭序”。之所以然,就是我们现在的书法也要与时俱进。要体现时代的风貌。绝不能一味的追求古意,追求“偶像”,一定要有新时代的自己的风貌。
第七 书法艺术没有捷径可走,现在有一些“书家”在走捷径,认为写清朝书家的东西,可以出效果。因为原来大家过去都没有注意的东西,他们拿起来去表现,就认为可以成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好多的“书家”根本不从基本功学起,楷书都不会写,就拿起笔来写行书,写草书凭自己原本的认识的中国字。总认为,只要大家看不明白的就是书法艺术了。现在还有好多的“书家”,就像歌星那样,只会唱一首歌,而且老是在任何地方就唱这一首“成名曲”,在任何场合就写这一幅字。别的什么都不会。这难道是一个能称之为“书家”吗?
第八 书法艺术其实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集汉字,古诗词,美学,构图,书法本身的结构,结体,章法,自身的修养,情感,意志,以及胸怀等。它绝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书法艺术可以体现像音乐的节奏感,像美术的平面美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情感。可以知会一个人的性格,脾性。可以给人一种激励,可以给人一种力量,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愉悦。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境界。所以书法艺术的魅力从古到今,能延续,能传承,这就是书法艺术的所在。
二 书法艺术的个性和特点
书法是一门艺术,这已经不用说了。书法的技巧通过磨练,学习,是可以掌握的。但书法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握的。就像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一样。
有人认为书法只要临了碑,临了贴,通过时间,就会成功。其实不然,因为古代的碑帖固然是好作品,但这些碑帖是否适合自己去练,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学习,去练习。这就很难说了。每一个书家都不是一样的。这和书家本身的性格,气质,脾性,文化底蕴的深浅是分不开的。一个没有中国文化修养的人,不懂中国文化的人,对艺术没有一种美的享受和欣赏的人是写不出一手好字来的。一个秉性懦弱内敛的人,是永远写不出颜真卿那样的大气的书法的,一辈子就是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再练习也没有用;一个奸猾,妩媚的人,也永远写不出欧阳询那样内敛刚劲的字体;一个粗狂和不拘小节的人,永远也不会写出陈道周那样秀美拘谨的字体。
王羲之的字体悠闲,颜真卿的字体沉重,柳公权的字体梅骨柳枝,苏东坡的字体潇洒,米芾的字体狂颠,赵孟頫的字体洒脱,董其昌的字体妩媚,王铎的字体内秀而险峻;郑板桥的字体拙中带巧;刘墉的字体稳中带滞,邓石如的字体风骨耐寒,赵之谦的字体怀古老陈。
这些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和他们自身的个性,脾气,经历,修养和艺术的历练分不开的。看到他们的字,我们就可窥见他们的人。
就从近现代的书家来看同样是如此。沈尹默的书卷气;林散之的游丝劲,沙孟海的遒劲力,启功的皇族贵,任政的大众贫,周慧君的悬崖险,刘炳生的柳叶风,范增的红枫秀,张海的杂交稻,沈鹏的炸酱面,欧阳中石的歪靶树,聂成文的大花脸,王庸的孩儿气。都是每一个书家所拥有的个性特点,从而就可以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窥见一斑。
书法艺术是艺术中最具有个性展示的一门艺术,看到了字体,就可以想象得出此书家的个性和脾性。甚至可以推断出此书家的为人和处事。过去说:字如其人。确实如此。
对于书法艺术,总结一下的话。就是凡是有志学习书法的人,应该先认识一下自己的性格和脾性,先了解一下自己的个性以后,再去选择自己喜好的字帖和攻克有关的书体。这样一定会事半功倍。
看过《青蛙王子》你就明白青蛙王子了,下面地址是格林童话《青蛙王子》http://wwwmypceracom/book/wai/ge/001htm
白马王子”是女孩子青春期唯美主义的浪漫情结。最经典的王子抽象是在莎翁的戏剧中或安翁与格翁的童话中;最本尊的王子具象当属戴妃的两个儿子。
“白马王子”这个词到底来自什么典故有人说是来自印度的婚俗。不过新郎骑“白马”可以解释,但“白马”与“王子”合为一体恐怕不是如此可以解释的。佛祖本来是一个王子,但不知是否骑过白马,不过他的一生是脱离浪漫;弥勒佛原本也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王子,曾经有过不少浪漫,但似乎与白马无关。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谈过王子,却不记得有白马一说。阿拉伯《天方夜谭》中也有王子,但也想不起有白马。荷马两大史诗似乎也没有王子加白马。有人提到,“白马王子”是最近三十年的新词,对这一点可不同意;至少50年代就有这个词,最早的翻译应该是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吧。我想当时徐志摩一类新浪漫文人似乎不会忽略这种即显示意境又表现意匠之词的。
依我本人并非专业的考证,“白马王子”也许至少有以下三个来源:
一、来自欧洲传奇故事中那个圆桌骑士团的首领,不列颠国王亚瑟,有一种说法称他为“白马王子(King Arthur: Prince on White Horse)。本来,亚瑟王就是一个近乎神话而无法考证的人物,而“白马王子”的称呼也许是后来有关他的无数文学作品之一虚加给他的。不过,传说中的亚瑟王当然具备了所有正面男性气质,但决无现代女孩子追求那种女性化帅哥的丝毫特征。不信,你看一下好莱坞2004年的大片“亚瑟王”,但它只是经过加工的传说之一。
二、来自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国王约翰。1337年,法国国王腓力六世企图收回英王爱德华三世在法国的领地,后者则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孙的名义,自称自己比前者更具继承法国王位的合法权力,再加上海上贸易和陆上领地的争夺,两国战争爆发。1356年英军生擒法王约翰二世,迫使法国求和。第一阶段战事告一段落。有一段记载说,被俘的约翰骑着一匹美丽的白马,而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儿子“黑王子”则骑一匹小黑马(King John was mounted upon a beautiful white horse, and beside him rode the Black Prince on a little black pony)。
三、来自公元1228年间那个中世纪瑞典王子基尔(Prince Gear)的爱情故事,有一本书叫《她的白马王子(Her Prince Rode A White Horse!: An Urban Fairytale)》讲的就是这段浪漫。
在欧美文化传统中,白色象征浪漫和爱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喜欢开白车,穿白西装的男子至少在表象上最显得“飘逸和风流”。从视觉艺术角度看,将王子与白马融合在一起,无疑有着赏心悦目的美感。
一个正常的女孩子在其春心萌动、情窦初开时,必会有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即理想中的情侣。大多数女孩子先从童话,继而从言情小说中逐渐形成自己半朦胧、半刻板或半虚无、半实体的白马王子形象。所谓“朦胧虚无”是说并非确定的张三李四,所谓“刻板实体”是说往往以某种伟人、英雄、师长、骑士、明星或其他崇拜的人物为原型,借助想象完成追求的完美形象。倘若有人有意或无意破坏了这种形象,她们轻则可能失常迷惘,重则可能或疯癫崩溃、或短见轻生、或找人拼小命儿。这可不是吓人的,前不久,某地就有几个女孩子合伙杀了诋毁她们崇拜歌星的男子。
有许多“写书匠”,专门粗制滥造各种“白马王子”,甚至伪冒假劣的“白马王子”来误导女孩子,而女孩子则也进入角色,把自己精雕细琢成纯情的、唯爱的和无功利的追慕者,甚至殉情者。
说穿了,在现实中,多数“白马王子”乃是权力或金钱堆积出来的和包装起来的。这里,我说的是多数,给自己留点余地,因什么事情都不可说绝对了。
我们先来界定“王子”:
其一,要有显赫的贵族化门第及相应的权势或财富;
其二,要有这种权或财堆出来的贵族化外形,如昂贵得体的发型和服饰;
其三,要有权或财堆出来的贵族化气派和风度,如高雅的钢琴修养与高尔夫运动技能;
其四,要有权或财堆出来的贵族化教育,如名校熏陶的知识才能;
其五,要有权或财堆出来的贵族化体魄,如极优越的营养和运动条件促成的健全发育;
其六,要有权或财堆出来的贵族化前程,如职业地位早就被安排得尽善尽美;
其七,要有权或钱堆出来的贵族化浪漫环境和气氛,如花园、泳池、烛光美餐、贵重礼品、豪华游轮、异国风光等等;
最后,还要有胯下的那匹“白马”(在现代,要对等成法拉利、劳思劳斯,或至少是奔驰、宝马),它不是老杂毛马,更非小黑叫驴,一定是珍稀的良种,甚可价值百万千万,这些当然也是权或财堆出来的。
难怪乎!不少女孩子都爱“白马王子”,而非“黑驴小子”,更非无任何座骑的无名鼠辈。
“白马王子”大都是世袭或简单的继承,而非靠自己的努力。而真正的亚瑟王决非如此,全靠自己拼杀出来。请看影片“亚瑟王”中的场景和情节:从小在战乱中与家人失散的亚瑟,被人收养而成为卑微的杂役,但魔法师预言他将为神圣的英国君主,而他自己也以“石中剑”印证了这个预言。亚瑟既有神力,又有志向,年轻的他不甘动乱,立誓要推翻罗马人对大不列颠残暴统治,建立一个全新的家园。亚瑟骁勇善战和超凡的气魄感召了一些杰出的骑士,组织成著名的“圆桌骑士”,结果所向披靡。亚瑟终于成功地开创了大不列颠王国,而与他起初相互不理解的另一支义军的贵族美女领袖格温娜维尔也成为了他的王后。当然这只是好莱坞的八股套路。不过传说中亚瑟王的确无比神勇、睿智、坚毅、大度和富有远见。
有女孩子不服气的说,“白马王子”只是一种情感追求的意念象征。是的,这种说法,若始终停留在朦胧阶段或审美状态是不错的;一旦有了现实载体,当人们知道究竟是用什么打造的,它就难免落入大大小小权或钱的俗套了。
古代的文人一般不存在稿费,文人墨客会投靠一方官员或者一方霸主,他们能靠着投靠的主子养活他们了;有少部分人靠抄书赚“外快”,一般按月拿俸禄。
在古代有“门客”一说,这些门客中就有那些文人墨客。尤其是战乱年代,那些但凡有点野心的人,都会招揽有文采的人才为己用,像是写写什么颂扬自己的文章,讨贼檄文之类的。他们的文章的用处有时候堪比军队,比如曹操就称赞陈琳的讨贼檄文胜过百万大军。
所以主子对这些文人墨客,也是爱惜的很,工资不用说,自然至少是有肉就有汤的。古代还有一类文人,他们不需要“稿费”,因为他们本就是朝廷官员,有朝廷的俸禄,属于不愁钱的一类文人。至于写诗作赋,那只是他们的爱好而已,比如苏轼之类的。
也有的文人,因为仕途坎坷,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他们也写诗,但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抒发自己的情感罢了。如杜甫之类的。而另外一些文人,他们属于“富家子弟”,如唐伯虎之类的。他们写诗作画完全就是兴趣爱好了,因为已经不愁吃穿用了,不会在乎什么“稿费”。
但有些也会拿自己的作品去卖,一是赚“外快”,而是以显示自己的价值。古代也设有这样一种官员,专门誊抄历史典籍,他们都是按月拿俸禄的。
古代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有电脑有扫描仪有磁盘,数据记录特别方便,古代有的就是笔墨纸,记录靠的就是这样一个原始但作用很大的东西,但记录的载体,不管是纸还是竹简,都不能长时间保存,所以,只能靠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就产生了誊抄历史典籍的官员。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中班图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中班图书活动教案
一、主题来源:
书是一个奇妙的、彩色的世界,动听的故事,漂亮的图画,有趣的游戏,丰富多彩的知识,都能让孩子们陶醉,心怡。书的种类很多,有立体形状的,有能发出声音的,有能发出香味的,还有撕不坏的……这些奇特的书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象小鱼一样快乐的遨游着。
我们班的孩子对阅读图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只要你来到我们班,你就能够看到书架上不断更新的图书,看到孩子们手捧图书或津津乐道,或聚精会神的样子,当然,也会时常发现“受宠之书”破损着躺在书架上,或看到被孩子们好心修补过的粘在一起、无法打开的图书。各种各样的书可以教会孩子们许多知识和本领,也同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和多种能力,基于以上诸多原因,再考虑了周边环境可以为活动提供的帮助后,我们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主题活动《我们的图书好朋友》。
二、主题教育总目标预设:
1、认识各种各样的书,了解书的来历、结构及功能,在与书对话的过程中喜爱书,和书交朋友。
2、学会看书的正确方法及修补图书的基本方法,激发对阅读的兴趣,及对文字的敏感性,能够爱护图书。
3、活动中愿意合作、分享、交流,能大胆运用语言、绘画、歌唱、制作等形式进行表征。
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环境创设:
主墙饰——创设“我们的图书好朋友”网络式环境;布置“美丽的书签展”;张贴“修补图书方法记录”。
生成区——添置幼儿搜集的书签,各种奇特的书,有关书的文字、信息。
美工区——破损图书供幼儿修补、装订;各种绘画、折纸书供幼儿翻阅;各色彩纸、花边剪刀供幼儿制作书签和图书。
图书区——张贴幼儿自制宣传画、分类标记;添置幼儿自制图书《小猪的靴子》。
建构区——提供积木、木板,幼儿搭建“小小图书馆”
走廊——布置“家庭藏书展”
家长参与:
联系大学图书馆,并参与参观和讲解;和幼儿一起到书城看书、购书;收集各种图书和相关信息;参与“书展纪念券”征集设计,配合班级开展“家庭藏书展”活动。
幼儿园与社区资源利用:
参观图书馆;参观幼儿园阅览室,关注阅览室的发展。
四、主题活动开展与生成
活动一:有趣的图书(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图书的结构,知道图书的种类很多,有不同的作用。
2、知道可以从图书中学到很多知识,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3、激发幼儿对进一步探索图书有关知识及信息的兴趣、愿望。
活动准备:
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图书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阅读图书,引起他们对各种图书的兴趣
(1)教师介绍自己的书,从书名、封面、封底、内容等方面
(2)幼儿与同伴自由交换图书阅读,要求交换时做介绍
2、幼儿初步了解图书的作用
讨论:你喜欢图书吗为什么
3、初步了解图书的多种类别
(1)向幼儿分别展示收集到的图书(如;立体图书、照片形式的图书、文字、故事为内容的图书等),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用途,适合什么人阅读。
(2)幼儿讲讲你还见过或知道什么特别的图书。
(3)激发幼儿通过多种渠道继续发现多种图书的兴趣。
4、讨论:你想发明、制作一本什么样的图书,给什么人看。
活动延伸:
1、将自己的想法画下来,教师帮助记录
2、继续收集有关各种书的资料
活动二:图书中的数字朋友
活动目标:
1、知道图书中的数字作用很大,有各种不同的用处。
2、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数字有敏感性。
活动准备:
幼儿读物若干本,有关条形码的录像
活动过程:
1、在图书中寻找数字朋友。
幼儿自由阅读图书,寻找图书中的数字。
说说自己找到的数字。
2、讨论:这些数字的作用
提问:你在哪里找到数字的
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3、欣赏录象,了解条形码的作用。
提问:你看见了什么
条形码在书的什么地方
为什么要贴条形码它有什么用
4、小结:数字朋友的作用真大,不同的数字组合就有不同的作用,它们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
活动三:制作图书(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回忆、巩固对图书的认识
2、学习制作图书的基本方法
3、共同制作图书,体验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单页单幅画面的图书一本;
事先熟悉故事《小猪和靴子》;
幼儿辅助用书“小猪和靴子”;
纸、笔、订书机、胶水等
活动过程:
1、回忆书的结构,设想制作图书的方法
(1)出示单幅单页图书,回忆书的结构--封面、内芯、封底
(2)引导幼儿充分发表意见,谈论制作《小猪和靴子》图书的设想。
2、师幼共同制作图书
(1)先制作内芯:重点帮助幼儿分析怎样用七幅图来表现故事
分析:小猪发现靴子--八哥的话--小猪当帽子戴--狐狸的话--当花瓶用--遇见小狗--找到靴子的主人小熊
(2)按故事顺序给画面编上序号并排好
(3)制作封面、封底
教师协助幼儿选择纸制作、绘制封面、封底
(4)装订成册,写上故事题目(教师协助)及制作者,完成一本书的制作过程。
3、引导幼儿
归纳、总结图书
的制作方法。
归纳:制作内芯(用几幅画表现故事、编号并排好);
制作封面(写上书名、作者名)装订成册(封底用白纸)
4、欣赏交流,将自制书送给小班弟弟妹妹。
活动四:小猫为啥看不清(健康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造成近视眼的原因以及给生活带来得不便。
2、懂得保护视力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活动准备:
1、正确保护眼睛的
2、事先联系好近视的教师,做好配合教学工作。
活动过程:
1、听故事《小猫为啥看不清》,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小猫的眼睛怎么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故事里怎么说的
小猫的眼睛为什么看不清他该怎么做
2、讨论;近视眼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不方便
请近视眼教师说说自己的苦恼
3、讨论:如何保护眼睛
定期检查视力,有眼疾及时就医。
绘画、书写或看书时,保持正确的姿势
不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下看书、画画。
不长时间用眼,用眼后向远处看一会。
不走着、躺着或在动荡的车里看书。
不用脏手揉眼睛。
活动五:哪个看书好(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在教师带领下有表情的朗诵。
2、培养看图书的好习惯,知道看书要认真、仔细。
3、丰富词汇:凑热闹
活动准备:
、手偶
活动形式:分组活动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猫、小狗手偶,进行对话
2、教师操作手偶,朗诵儿歌
提问:小珍是怎样看书的,小宝又是怎样看的
3、学诵儿歌
4、以小猫和小狗身份提出问题,启发幼儿说说怎样看书好,用什么样的方法看书不好,并进性小结。
5、采用多种形式朗诵儿歌。
活动六:图书穿上新衣裳(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图书、爱护图书的情感。
2、学习几种修补图书的方法,能独立的修补图书。
3、理解故事《白雪公主和洞洞》的基本内容,领会故事的主题思想。
活动准备:
撕破的、有破洞的图书若干本,新书一本;
纸张、修补工具;修补图例(方法一栏空缺)
活动形式:分组活动
活动过程:
1、幼儿谈论《白雪公主》的故事,说说喜欢故事里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能用较恰当的词语形容白雪公主和坏皇后。
2、讲述故事《白雪公主和洞洞》,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晨晨为什么把书上的剪下来了妈妈为什么讲故事时总说“洞洞”晨晨为什么脸红了他是怎样做的
3、出示破书和新书,激起幼儿爱护书、修补书的愿望
提问:这里有两本书,你们喜欢那一本为什么
讨论:除了象晨晨那样用透明胶补,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4、指导幼儿修补图书
(1)归纳出几种基本的图书修补法
(2)带幼儿示范性共同修补图书
(3)幼儿独立修补图书
教师观察、指导,及时给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
5、将修补好的图书放在书架上,激发幼儿爱护图书的情感及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自豪的情感。
活动延伸:
将修补工具放置图书区,鼓励幼儿随时修补破损图书。
活动七:参观图书馆(社会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图书馆是收藏书籍的地方,人们在图书馆可以看书和借书。
2、使幼儿知道在图书馆看书要安静,学会阅读图书的基本方法。
3、教育幼儿要爱护书脊,培养对阅读的兴趣。
4、能在教师提醒下关注图书馆的文字、标志,激发幼儿对它们的兴趣及对求知的欲望。
活动准备:
1、联系好参观的地点,确定参观路线。
2、教师与工作人员做简单准备
3、分组、每组准备一相机。
活动形式:外出活动
活动过程:
1、参观前向幼儿介绍参观地点并提出参观要求,提醒幼儿照管好自己组内的相机。
2、带幼儿参观图书馆
(1)引导幼儿注意门口、馆室及墙面上的文字、图画标志。
(2)观察人们是怎样认真、专注地看书的,感受阅览室安静的气氛。
(3)参观书库,观察书库里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向幼儿介绍一些书名,让幼儿知道人们看书是为了得到更多知识。
(4)教师办理借书卡,幼儿观看感受
(5)提醒每组幼儿分别作好资料记录
3、参观结束,告别图书馆工作人员。
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就参观活动进行谈话、表征及照片、图画的整理。
2、启发幼儿思考我园的、班级的图书室、图书角可以怎样调整、制作什么样的文字和。
活动八:书的种类(区角活动)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各种书的功用,能按顺序翻阅图书,了解图书中的基本内容。
2、引导幼儿学习归纳分类图书的方法,会按大小、用途、内容、色彩等给书分类。
3、引导幼儿认识图书分类标记,制订出本班图书区的图书分类表。
活动形式:分组活动
活动准备:
各类书人手10本、纸、笔;活动前带幼儿参观图书馆活动过程:
1、引导回忆参
观图书馆的情形
提问:在图书馆看到了什么书是怎样摆放的图书架上都有些什么标记
2、幼儿给图书分类,讲述理由:(1)请幼儿为面前不同种类的书分类(2)问:你是怎样分得为什么这样分是按什么分得(引导幼儿按大小、厚薄、用途、内容、色彩等分类)
3、师幼讨论书的分类
(1)请能力强的幼儿讲分法和理由
(2)师幼归纳分类的方法
4、幼儿制订本班阅读区的图书分类表
(1)每组商量哪种方法分。
(2)制作相应的标记,贴在阅读区相应的位置。
(3)把图书分类摆放整齐。
活动九:一本书来得不容易
活动目标:
1、用完整的语句谈话,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2、知道一本书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一本书来得不容易。
3、培养看书、用书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请幼儿每人带一本图书,并向家长询问这本书是哪里来得,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准备图书:图书的制作过程
活动过程:
1、幼儿介绍自己的图书
这本书叫什么名字是怎么来得(买的或别人送的)
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把家长告诉自己的讲给大家听)
2、出示制作图书的图书,介绍制书的主要过程。
(1)写书的写,画图的画
(2)印刷工人印
(3)装订工人装订
帮助幼儿了解许多人的劳动才能制作出好看的图书。
3、请幼儿讲讲自己是怎样保护图书的:
家里的书放在哪里
自己看书是怎样取书的
看完了怎样放图书
4、交换阅读,幼儿自由互换图书阅读,分享交流。
活动十:书匠舞(音乐活动)
活动目标:
1、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建立的新经验共同创编歌词内容。
2、幼儿能随音乐合拍的作绕线、拉线、订书等动作。
3、帮助幼儿体验书匠劳动中愉快的心情。
活动准备: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
活动过程:
1、出示,引导幼儿了解书匠的劳动内容及过程。
(1)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幼儿观察思考
(2)幼儿自由表述
2、教师小结幼儿的讲述,并提炼关键性词语,用符号表示
3、引导幼儿结合、符号尝试为旋律添加歌词
4、幼儿演唱歌曲,教师以示范性动作提示幼儿
5、边演唱边随音乐完整的做动作,能表现出书匠在完成任务时愉快的神情。
年复一年地走唱、年复一年地在黄土高原的深沟拐峁里漫游, 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竟还存活在这片苍老而美丽的土地上。 历经三年,一位美籍华人女摄影家行走陕北,苦苦追寻着延川一群卖艺度日的盲书匠。
记录、感受、体会――人世的冷暖沧桑、生活的悲喜哀乐如抽丝拨茧地展现出来……如果你遇上了一个盲书匠,请放慢脚步,不要错过。静下心来,他们吟唱的故事里可能有你一生的寻觅。
9月,太阳斜斜地扫过陕北金色的黄土高原。我在延川寻找一群说书的盲人……
延川隶属陕西省延安地区,它深深地嵌在黄土高原的心脏中,黄河由北奔腾而下,在此转了几个大弯再向南而去。这儿山高沟深,道路崎岖,是个有名的贫困县。因贫困而得以长久保持着的淳朴这两年也不可避免地被现代化着。夕阳下,延川县城边的秀延河堤上新起的大楼逐渐地遮住了对面的山头。
在陕北,盲人说书有着深远的历史,据说源于周朝宫廷里掌管阴阳礼法的“瞽史”(瞎子乐官)。民间的盲人效仿宫廷瞽史,学习音乐和阴阳八卦,在谋生的过程中不断演变,从依附皇室到依附神灵生存。至今陕北说书的开场白还和瞽史的诵诗相似,艺人也大多数精通阴阳八卦和算命术。在延川目前有规模的盲艺人演出团体还有十二个。县文化馆将他们组织成“延川曲艺队”。“单位五十,农村四十,望关怀残疾人,给予方便”,领着文化馆的一张便条,盲艺人每年抽签决定各组走唱的乡镇,直唱到岁末才回家。
年复一年地走唱、年复一年地在黄土高原的深沟拐峁里漫游。这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竟然还存活在这块苍老而美丽的土地上。一群为生存而吟唱的艺人,在他们神秘的、流浪的外衣下,究竟有什么样的表情?
白志亮和郝能
南方旅馆在延川城南界。是盲书匠一贯落脚的地方。两块钱一个铺位,是城里最便宜的。20瓦灯泡微弱的光亮下,煤黑的被褥散发着一种浊气。我和文化馆冯向前摸进黑黢黢的窑里,雕塑一样卧在炕上的是盲艺人郝能和白志亮……
第二天,我随他们上路了。
明晃晃的太阳,灰扑扑的大路,炙热难熬的空气,让人仿佛置身火炉中,只有远处用水泥雕塑的假交警无动于衷。老白和老郝自一辆三轮车里蹒跚地爬出来,带着不少演唱家具。30多年来,他俩都是这样靠四根长长的棍子,远远地摸索着漫漫的长路。
书匠在村子里演出,由大队一次性给40元,个别的村民请说书,便只管食宿,不需再给。他们每人每年必须上缴文化馆二三百元包租费。其中包括了文化馆的集训费、一个月2元的医疗费、车马费、县里的旅店费和修乐器的费用。除去包租费,一个书匠一年大约能挣个七八百元。
关庄是他们的第一站。一条直而长的路,稀疏的几行平房,两家餐厅和杂货店……乡政府里,我看到了盲艺人窘迫的一幕:艺人在文化站等批文下村子,而文化站明显不愿给予方便。
白志亮无奈地叹气说:“其实咱们就和讨饭吃差不多……”
办公的注意到我来到旁边,便有些不好意思:“不不!是艺术家,民间艺术家……”
财政所的人好心,出钱让他们在大院里唱了一场;信用社的人又领去唱了一场;邮政所半价把他们打发后艺人们去了一所中学。中学也不热情,转手将他们送到了小学;小学又烫山芋似地送他们去了大队……
山间的夜色说到就到,是一种很深的蓝。远处传来集市的闹声,仿佛来自另个世界。书匠们一边说着古人的故事,一边听着今人的烦恼,无数的故事随风而过。深蓝色的夜色中盲艺人站在街上没有人答理。那两个茫然的身影不辨东西,寸步难行的模样,让我久久难以忘怀。那晚,满天繁星,夜凉于水。我哆嗦着听完书,随着几个女人回到温暖的窑里,电突然停了,烛光亮起来之前,在黑暗里我想象着老白老郝的心情和世界。他们别的没有,有的只是时间。黑暗中的时间无穷无尽……
高家的院子里渐渐聚满了乡亲,高老头跛得厉害,还打着谷子,矫捷地做着各种事情;高老婆瘫了,长年累月地躺在炕上。这场书是高老汉为他瘫痪的老婆演的,“包公案”终于接近了尾声,到底谁对谁错,善恶是否真的终自有报?热闹之后终又归于平静。
拄个拐杖,搬个小凳凳,大队长家80岁的刘老婆婆,在关庄说的每一场书都有她。没有听众时,她会安慰瞎子:“都坐满了,只是大家都鸦雀无声……” 盲人当然知道有多少人在听,他们无奈地笑着。
谁家有求于神灵,就请盲人说平安书。说书前要准备香烛、常青纸花、糕点水酒。在一户姓曹的人家白志亮叠起纸,铰起了花。黄的敬神,白的敬家里的先祖。装着小米的斗里插着“供献曹门三代宗亲之灵位”和“供献一切孤魂之灵位”白色的灵牌;装着谷子的斗插着“奉请天地诸神土神之神位”**的神牌等。**的纸花前用红碗装上供果。一支蜡,三柱香,献上白酒。一段平板请来诸神野鬼和老家亲,把一切心愿唱出。掌柜的或家中长子则适时地敬酒、磕头、烧纸钱;香不断,蜡长明。然后说书的节目开始了,两段书几曲民歌,直到尽兴。节目完了还必须把请来的神明送回去,黄的神牌、纸花在黄盆里烧了,洒上三杯酒;白的灵牌、纸花在白盆里烧了,洒上四杯酒……屋子里烟雾弥漫,三弦声中神界人界扑朔迷离。这时老郝拉着二胡,悠悠长长,如泣如诉地唱起“走西口”、“兰花花”。乡亲们的心愿一一满足。
白志亮和郝能都是幼时得了白内障治疗不当而瞎的,已经说唱了30多年。我喜欢听他清唱“小米棍儿下山”,小姑娘思春的心让他唱得酸溜溜的。高兴的时候,他会手舞足蹈,跳起他想象中的舞;吃饱饭,他喜欢摸摸肚子叹口气:“饱了,又和富人一样了!”
郝能有张长脸,高大的身材,一双修长的、感性的手。他有非常浑厚的声音,低沉而震撼。“有人喜欢了,欢天喜地;没人想听,难受。到底不是讨饭的……”人世的冷暖沧桑凝结在他们的每声叹息中。
两个瞎子,两杯茶。两个老人相互扶持,犹如两屡清风相互戏解着人生的寂寞。渐渐地我和他们生出了一种情感,他们也习惯了我的相伴,让我帮着点钱,转过头随意地呼唤着、找寻着……
贺生明和樊世凯
车子从塞砂坝干涸的河床边开过,在泥泞的路上颠簸着往山谷里去。在永坪听说贺生明和樊世凯已下乡,我一路追赶,在丰百胜村的山沟里我终于找着了他们――斜倚在窑里的炕上,打着盹儿。
樊世凯有个圆圆的脑袋,胖乎乎的身材,睁得圆圆的眼睛还能朦胧地辨出一些影子。他不爱说话,总是静静地喝着茶。只有谁踏着了他新纳的布鞋才着急,脾气不是特别好。文质彬彬的贺生明是砍柴火时给崩瞎的,失明前曾当过村里的书记,现在是“延川曲艺队”的队长。他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的,演唱时会把自己的名牌挂上。他对“阶级”、“领导”有种说不出的尊敬,他悄悄告诉我:我的出现会改善村民对他们的态度……
老樊20岁就开始说书,一说就是30多年,在延川颇有名气。他说书的时候,除了三弦琴和脚上的踏板外,手上还带着一串木制的不知名的道具,演奏起来打着一串串细碎的节奏。也许是改行晚,老贺不说书,但他会唱许多歌曲,最擅长的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道情。他的声音细且长,像胡琴般凄凉。这对搭档还带上了扩音机和麦克风。演出前会把流行音乐大声放出,广告村民。开场时贺生明要唱一段,宣传歌颂伟大的主席领导;樊世凯来上一段快板,宣传“三个代表”、“吃碘盐”、“少生优生”等种种政策,然后才开始真正说书。他们的书给人带来了教育和娱乐,一方面成为村民和神灵之间的桥梁,了却人力无法完成的心愿,另一方面又成为政府一种最原始的宣传媒体。
顺着山沟一村村地走唱,山道越来越狭窄,两边的山壁渐渐地逼近,终于成为一个小小的峡谷。开始,还有拖拉机送我们一程,后来乘驴车,最后便只能步行了。丰百胜、白家河、老好沟、十沟……越走人迹越少。偶尔有几个老人驻足闲聊,偶尔有几个村童嬉笑,黄土高原的深处人烟已稀。我想,这些角落也只有书匠为着一口饭吃才走得到。
我们一直走到了最后一个村子。山沟的深处,美丽而荒凉。一个接一个原始的土窑洞、一串串红辣子,天空很蓝,是秋天纯净的颜色。这地方原本缺少人气,有本事的早已远走西安、延安,留下一个个空窑,像荒废的城。
我们在小队长家等待着。阳光明媚,把门帘的图案洒在地上,万里无云,偶尔有一阵风,扬起一片尘埃后,又平静下来。无尽的等待,时间和路一般漫长。贺生明轻轻地唱起了歌,樊世凯接着唱,你一首我一首,孤单地吟唱在这世界的尽头,歌声里有一种温暖的色彩,我们的距离拉近了……
晚6点时分,小队长的婆姨才背着大包小包,从黄昏里走来。她清晨两点不到就起,3点把饺子做上,5点左右出门,背上40斤的黑豆翻过后山赶到盘龙村赶集,卖了黑豆再买回干粮、蜡烛等生活用品。现在把脸一擦,围裙一系,就开始做饭,这就是陕北女人的一天。
“田地挣下千万亩,死后占不了半分田;粮食攒下了千万石,墓里只放一个祭食罐;金银财宝万万千,死后嘴里只放个口含钱。人吃黄土土常在,黄土吃人影无踪……”这是一段开场白,跟着一段典故:“千里来书一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窑里渐渐暗了下来,豇豆米汤熬成了诱人的稠粥。盲艺人一天的平淡庸懒,无所事事,终于换来晚上的红火。老汉们上了炕,点了烟,婆姨们三三两两进来,窑里一会儿就挤满了人。红烛暗暗地照着一个个疲惫期待的脸。三弦声起,人们慢慢地进入了古老的时光之中。
“这会儿是唐朝盛世,人人锦衣华服,家家雕梁画栋。有富家子弟乘千里驹上京赶考,途中忽遇贼人…… ”只觉得耳畔风起云涌,蹄声如雨,刀枪剑影,哭笑怒骂,在老樊的三弦里,各路人物粉墨上场,错综复杂的情节把人们带入如梦年代,那光影、音乐里交织了一种粗旷又哀凉的情感和信仰。
一地脱下来的布鞋,炕上靠墙坐着一排婆姨,织着毛衣,悄悄地拉着话;老汉们东倒西歪,有些恍惚了;小孩儿打着哈欠,又不肯离去。夜,就这样悄悄地爬进窑里,睡意也爬进人的眼底。天明之前,我们已远远抛开了生活的辛苦和粗糙,享受着一种今生难得的奢侈。
贺文阳和张成祥
从山中出来,脑里充满着各种声音、颜色和人物。当我在土岗中学的会客室里见到盲艺人贺文阳和张成祥的时候,感觉自己竟是和他们一般的尘土满面落魄无助。
拿着旱烟,蹲在地上,为一个学校对他们的冷遇而大发牢骚,张成祥那股嫉愤让我吃惊。他说还是毛主席好,现今盲书人的待遇一日不如一日…… 多数时书匠都是顺受命运,走一天唱一天,这是我第一次听盲书匠批判社会。那天晚上大街上空荡荡,只有电信局前围着稀疏的几个听书人,窗前一个低瓦数的灯泡照着气氛的凄清。张成祥的开场白里满是对各个领导的感激和鸿福齐天的祝词,那份仰人鼻息的辛酸令我恻然。
抱着个土琵琶,忘我地投入说唱中,一天的失意和落寞都似乎消失无踪。张成祥一张嘴大开大合,每个表情又都像在呐喊。阴影里的贺文阳叼着根烟,打着板为他伴奏,轮到他说书的时候,弹起三弦琴,两眼一闭,悲悲切切,似乎故事里的一切都是真的。天上忽然下起了毛毛雨,像一个个休止符,淋散了听书的人群。土岗上的演出不得不结束,他们很是失望。这时,我忽然深切体会到,说唱不仅仅是他们吃饭的手段,更是他们惟一的灵魂慰藉。
返回延川,下车的地方,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盲艺人一步步消失在卡车、吊车和楼房的阴影里。年老的书匠,声音渐渐嘶哑,脚步蹒跚;年轻的步履不稳,神情茫然。从山里到城区,从土窑到大街,从红火到凄清,一个变迁的社会里这群为生存而挣扎的盲艺人的未来会怎样呢?
如果你遇上了一个盲书匠,请放慢脚步,不要错过。静下心来,他们吟唱的故事里可能有你一生的寻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