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这样的人,我不喜欢人品不正的人,也不喜欢三观不行的,所以我会远离这样的人群,如果说我的朋友,他喜欢玩暧昧,那么我就不会跟他再做朋友了,因为很多时候,你的朋友的三观,是会影响到你的,而我不想做一个跟他一样的人。
有一句话叫,你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失 ,你就有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自己自认为其实我的定力还是不怎么行的,如果说我跟一群这样的男生做朋友,那时间久了,我可能也会成为这样的人,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喜欢玩暧昧,是及度的没有责任感的人,以后的婚姻说实话也不会幸福,我还是想要平平淡淡的生活的,不想天天没事浪费时间去跟人家暧昧。
有些人可能会说,人家暧昧管我们什么事呢,是的管我们什么事呢,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若是他是一个喜欢玩暧昧的人,你交了一个女朋友,你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就很危险了,毕竟对方显然并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而且也一定不会是什么朋友妻不可欺的家伙,很有可能他会觉得身边的人的妻,他才更喜欢去暧昧,而你是不是就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啊。
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整天的都害怕,害怕自己的朋友是不是跟自己的另一半有点啥,而且看到他们跟我的另一半说话,我都有可能会害怕,我可不想自己天天活的那叫一个胆战心惊的。
而且要相信这样的人,真的就会干出这样的事情来,他们那种喜欢暧昧的人,很多时候特别的喜欢去征服女生,这时候再把这种征服欲用到了你的身上,那就真的是朋友不是朋友了,所以还是想开一点,远离这种人一点吧。
有的人毫无人性,不是常人眼光能够理解。毫无情感就毫无人性。在现实生活中,情感不仅能体现人性的光辉,有时还能触动良知未泯的犯罪人的内心,进而改变他的犯罪意图。其实,越是弱者,越是一无所有的人,有时越需要一种柔软的情感去唤醒他们的人性。有些犯罪人最后没对被害人下手,就是被一份情意打动了。北京就有这么一个案例,有个男人想抢劫一位女出租车司机,最后却由抢劫者变成了照顾者。
这个男人一上车就说:“把钱拿出来,跟我走,不许喊,不许叫。”
女司机说:“钱我可以给你,但你不要害我。我是单亲家庭,就我一人带孩子,他现在生病了,正在住院。”
男人说:“你甭骗我了。”
女司机说:“我没骗你。”然后,女司机就把孩子住的医院、病房和床号全部说了出来。
男人说:“真的?那你带我去看看。”
女司机说:“你敢去吗?”
男人说:“有什么不敢的?走!”
女司机就把男人拉到医院去了。一进病房,儿子就冲她喊:“妈妈。”
男人看了一愣,不说话了,最后居然对女司机说:“你没有骗我!原来你比我还不容易,我真不是个东西,居然还想抢你的钱!”
最后,这个男人主动提出要帮助这位女司机,说:“我能帮你做点什么?我要赎罪。”在女司机劝说下,他去自首并得到宽大处理。这个真实的事件发生在北京通州。
我记得贵州也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男孩从小就没见过爸爸,妈妈后来也去世了。爷爷一天到晚骂骂咧咧总打他,于是他就自己跑到山上的一个山洞里生活。多年后他也长大了,开始对女孩有性冲动。他到山下劫持女孩上山强迫发生性行为,女孩若是反抗,他就把她杀害,然后下山再找一个。这样当他杀了两三个女孩后,这一天又绑了一个女孩上山。这个女孩没有强烈反抗,而是告诉他:“你千万别杀我。我家特别穷,我从小就没了爸爸,我妈妈有病,她还等着我放学回去给她做饭。我要是死了,我妈妈怎么活呀?”这段话触动了男孩,他想起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想到之后的痛苦,所以他没有杀害女孩,还将她送下了山。这个女孩成了唯一在他手里活下来的被害人。
如何运用情感感动人很重要。
而其他留在母狼身边的狼崽,身上还没长毛,四肢还不能站立,眼睛也睁不开,就靠嗅觉寻找母狼的奶头吃奶。与狼相近的哺乳动物还有与人类亲近的猫、狗等,这些哺乳动物幼崽还有一点自理的能力,只要母亲躺在那里,它们就会蠕动着自己找乳头吃奶,一个乳头吃到没奶了,它们会用嘴去探索另一个乳头。
可是,身为最高级的动物——人类婴儿在刚出生时连身体蠕动的本事都没有。你把奶瓶送到他嘴边,他只会张开嘴,却无力将奶嘴放进嘴里,必须由他人帮忙才行,妈妈第一次喂奶也必须将孩子的脑袋按到乳房上,否则他只会歪着头张着嘴,哇哇地哭喊。
吃上奶后他还会咬着奶头睡着,你必须不断地轻轻拍打,移动一下他的体位唤醒他接着吃奶。当他吃饱后,还不算完,因为此时你若不把他立着抱起来,不把他搭在自己肩膀上替他拍嗝,帮他把吃奶时吸进的气排出来,那他吃的奶水就会通过自己打嗝都吐出来,你就白喂了。
人类生命初期就笨到这种程度,与生存有关的所有需求,包括吃、喝、拉、撒、睡、翻身、保暖、打嗝等没有一项能自己解决。婴儿非常脆弱,如果没细心照顾,几乎连一个月都活不下来。如果抚养人不小心把被子压在他脸上,他没办法闪开,就会被憋死;他要是吐奶,又正面朝上,若不被及时发现,他会因呼吸道吸入奶水把自己呛死。
所以,婴儿都要斜着身子放在床上,后背要垫着枕头,就为防止他的口水倒流到鼻腔里。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尽管被父母亲自养育,尽管出生在正常家庭,爸爸不暴力、妈妈很贤惠,家庭经济水平也良好,甚至兄弟姐妹都很好,可唯独他表现另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你对他多好也没用,即使是把他养大的母亲,他也可以不在乎。这种人被视为情感上的白痴,也叫道德白痴。
反社会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这里的“反社会”并不是“反对社会”之意,而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反,缺乏社会情感力,无法感受他人的情谊并予以回报。这种人虽然在情感方面是白痴,但通常他们在智力方面并非白痴,甚至大多很聪明。
许多轻度的反社会人格者,在高智商成群的院校师生中或在具有艺术天赋的人群中很容易见到。他们与人交往时极少投入真正的情感,喜欢独处。有些男性可以跟很多女性发生关系,但从不想负责任。生活上他们在家里跟谁都不太亲,在事业上几乎没有知心朋友。他们外表极有教养,但内心却从不认真待人,甚至利用自己的聪明或善于伪装的外表哄骗他人。
其实,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绝大多数都不犯罪,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很容易成功。但是,这种人一旦作案,一般都是“独狼”,而且是高智商式的犯罪。
2017年,一名中国女性学者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交流学习,但在4月突然失踪,后警方刑事调查后公布她已经遇害。嫌犯曾与她在同所大学读过物理学硕士,并当过物理学教授的助理。面对这样一个在读物理学硕士,一个以欺骗的方式骗取被害人的信任,然后将其杀害的犯罪人,有人问我:“这是高智商的犯罪人吗?是反社会人格吗?”我当时的回答是,他的犯罪并不显现为高智商犯罪,而是普通的欺骗手段,至于他有无反社会人格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但是,同年美国发生了另外一起案件,则是较典型的反社会人格者的犯罪了。
2017年,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场枪击事件的制造者史蒂芬·帕多克选择在一家酒店作案。他提前租下这家酒店的贵宾房间,分多次将作案工具即枪支零件带入宾馆,然后自己组装、改进发射机制。最后从酒店32层向楼下一个露天音乐会的听众开枪扫射十几分钟,导致59人死亡、527人受伤,制造了美国史上最为惨烈的大规模枪击案。最后,他在警察进入房间之前饮弹自尽。美国警方公布了很多关于他人生经历的信息,他做期货生意,自己开公司,很有钱,交往过几个女性,但从不结婚,作案前他还将同居女友打发回她的国家。
因为姐弟恋这种恋情本来就不受到支持,更何况是年龄还相差很大呢,因此会被异样的眼光看待非常正常!在现代社会,姐弟恋这一恋爱模式出现在人们眼中。从演员明星到普通大众,都普遍存在着。很多男人也都喜欢比自己年纪大点的女人,但是往往是女人不容易接受比自己年纪小的男人。在很多人眼里,姐弟恋也不被认可,年纪的差距,阅历的差异等等,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不可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我们选择姐弟恋的话,那么在我们周围的那些思想比较传统的人,他们会对姐弟恋指指点点,甚至有可能自家人也不会支持。但是如果你们之间的感情很好,发自内心的想要维护这段感情,那么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说法,只要你能够在这段感情中,收获自己想要的爱情与幸福就够了,不要管什么年级差距。爱情本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能被别人眼光左右的爱情,也不会长久。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只有经受住那些流言蜚语,才能让你们的感情更加牢固。
千万不要去觉得那些人看待姐弟恋目光异样的人很奇怪,毕竟我们中国从古到今的传统理念是“男大女小”,似乎这样的搭配才是比较合理的男女关系和家庭组成。如果女大男小,就会受到长辈的质疑和反对。“姐姐”和“弟弟”相爱,是对传统的反叛,肯定受到很多传统理念的抵触。
因此说句实在话,如果两个人真的要选择姐弟恋的话,那么在他们之间,感情应该占据着首位,而不是女人的美貌或者是男人的金钱等等,抛去物质的感情,往往更加纯粹。情感需要沟通,性格互补往往比相同的性格,在感情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姐姐也未必心智稳重,弟弟也不一定幼稚单纯,三观相同才会有着共同语言。
感情的事人是说不清的,有的时候可能看人一眼就能够产生感情,有时候两个人一见面可能并没有好感,但是相处久了之后就会产生感情,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因此就感情来说并没有绝对的,在感情里也不分年龄,只要相爱就足够。93岁的李嘉诚和小33岁的女友一起踏青,太多人不看好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因为年龄相差太大,但我觉得爱情不分年龄,只要两个人相爱就可以,我们要用平常心去看待他们这份感情。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情侣之间相差的岁数很大,有的是女方比男方大20多岁,有的是男方比女方大二、三十岁,真正走到最后的比较少,因此很多人都不看好这样的感情。但是对于李嘉诚和自己的女友,我觉得他们的这份感情我们要尊重,我们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毕竟两个人走在一起不容易,不管彼此之间相差多少岁,只要感情到位了,那么一切都不是阻碍。
李嘉诚和周凯旋一起踏青,从相处的过程中看的出来两个人特别的恩爱,李嘉诚的气色也很不错,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很多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爱人去游玩,李嘉诚当然也不例外,虽然女友比自己小33岁,可看得出来,两个人特别的默契和恩爱,出去游玩,两个人也是手牵着手,看起来很幸福。
感情是强求不来的,如果两个人不是真心相爱的话,那么不可能在一起这么久,所以对于李嘉诚两个人的感情,我秉持着正常心态去看待。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爱情,李嘉诚如今90多岁了,还能够找到比自己小33岁的周凯旋,这说明就是一种缘分,或许就是上天的安排。你看好他们的感情吗?
“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这句话对所有的家长来说都不陌生。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理解并做到,却不是 一件易事。 “把它们都扔掉”――“它们是我的宝贝”
儿子脸上涂得像熊猫,浑身上下脏得像是刚从地里钻出来,两只小黑手里攥着泥巴,那副狼狈的样子让人看了觉得可笑。这是儿子周末在公园游玩时的一幕。
“儿子,咱们要回家了,把你手里的东西都扔掉。”我的丈夫对儿子说。
“为什么?”儿子极不情愿。
“这还用问,这么脏的东西拿回家干什么?快点扔了!”丈夫显然认为儿子是明知故问。
“可我还想拿回家玩。”儿子固执地说,虽然这些东西他已玩了整整一上午了。
“不行,”丈夫依然坚持,“快点!”
儿子没有说话,只是紧紧地攥着手里的东西一动不动,我看到他的眼里有泪花。
丈夫显然被儿子的“不明事理”惹急了,大声说:“这都是些垃圾,上面沾满了病菌。在公园里玩玩就罢了,还要拿回家,难道你不知道这会让人生病吗?”
儿子嘟着嘴低声地说:“它们特别好玩,我回去好好洗手不就行了。”看来儿子有情绪了。
丈夫看威严不起作用,就换了策略:“儿子,把这些扔了好吗?爸爸下午给你买新玩具。”
“我不想要你的玩具,这些不是垃圾,是我的宝贝!”儿子不满中带着委屈。
丈夫一脸的不理解,却又无可奈何,站在那里沉默着。这时我悄悄把丈夫叫到了旁边,小声地说:“你想想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把那些小石子、小树枝、沙土、树叶当宝贝?在孩子眼里,宝贝并不是以物品的价值来区分的。我记得你曾经给我讲过你小时候在农村的日子是你最开心的日子,那些小石子和树枝给你带去过无限的快乐。我还记得去年我们旅游时,你带回家那么多鹅卵石,开心得像个小孩,其实那些鹅卵石并不漂亮,但你仍把它们当作宝贝。我们尚且如此,何况儿子呢。我们再试着用孩子的眼光看一看,在孩子眼里钱不一定能买来快乐!”
丈夫思索良久,似乎在回忆什么,然后他走到儿子面前说:“儿子,回去可要好好洗手。”
儿子眼里噙满泪花,却面带笑容地使劲点点头。
“我相信儿子长大了会感谢我们,感谢我们让他也有同样值得回忆的快乐童年。”回家的路上我悄悄地告诉丈夫。
“别亲人家小女孩”――“我们是好朋友”
每天下午放学后,儿子总是还要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撒欢儿似的玩个痛快。这天,他却格外安静地和一个名叫点点的小女孩蹲在沙坑里玩沙。他们俩配合得十分默契,完全没有以往男孩子在一起时的争执和吵闹,那情景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两小无猜”。
到了离园时间,儿子和点点一起手拉手走到了大门口,就在大家都没有注意的时候,儿子突然在点点的脸上亲了一下。点点妈妈表情极不自然地看了一眼我的儿子,匆匆地拉过点点走了。看样子她有点不高兴,或许她认为我的儿子是个不太单纯的孩子吧。顿时我也觉得有些尴尬,而儿子依旧很自然地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边回忆着儿子生活的点点滴滴,试图找到儿子不“单纯”的蛛丝马迹,也企图寻找儿子不“单纯”的根源;一边暗暗责怪自己为什么没能明察秋毫,以至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儿子很少看电视,而且都是看一些少儿节目,遭受电视污染的可能性不大;生活中也没有人“教唆”,我和丈夫又都很“检点”,没有可供模仿的“榜样”……难道是跟幼儿园的哪个孩子学的?如果孩子这么早熟,以后……一阵胡思乱想后,我告诉自己要冷静,于是决定先摸一摸儿子的想法。
“儿子,以后别亲人家小女孩啊!”
“为什么?”儿子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那你为什么要亲点点呢?”我反问他。
“我们是好朋友嘛!”儿子一副轻松快乐的样子。
“就因为是好朋友才亲她?”我有点不太相信,心里却已如释重负。
“对啊,除了点点我还有很多好朋友呢,梧梧、楚楚、浩浩……”儿子如数家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快乐中。
原来就这么简单!刚才我还把问题想得那么复杂,多亏自己处理时还算冷静,否则……我觉得自己的脸颊发热,幸好儿子全然没有察觉。这时,一个画面忽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儿子亲昵地亲一亲我的脸颊,抒情地说:“妈妈,你真是我的好妈妈!”是啊,儿子常会因为在他需要时我帮助了他,就用“亲亲”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而那时的我总感到无比幸福和欣慰。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对于点点,儿子不过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她是我的好朋友”而已。
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告诉儿子应该尊重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更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们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总会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其实,孩子的世界是一个简单、纯净、透明的世界!
“小朋友不理睬你”――“我不生他的气”
一天傍晚,我和丈夫陪儿子去附近的广场玩轮滑。在那里,遇到了幼儿园的同学晨晨,儿子开心极了。两个孩子玩不多久,广场上来了几个十二三岁的大孩子,晨晨很快就和这些孩子凑在了一起,迅速地跑开了。只见儿子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喊晨晨的名字,晨晨却毫无反应。我和丈夫都知道,晨晨其实听到了,只不过是不回应罢了,但儿子依然固执地喊着。
过了一会儿,儿子有些失望地来到我们身边,我告诉他:“每个小朋友都有选择玩伴的权利。没关系,你再去和别的小朋友玩呀。”儿子问我:“妈妈,那我是不是也有选择的权利?”我说:“对呀!”儿子若有所思地说:“那我喊他他却没有回应――是不是不应该这样?”
我告诉儿子:“也许他在想什么事,没有听到。”这个解释儿子显然可以接受,他马上就和别的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
临走时,儿子执意要和晨晨告别,我和丈夫都说:“算了吧,晨晨正玩呢,别打搅他了。”因为我们看得出晨晨正和那些大孩子玩得很专注。儿子依然坚持,跑过去说:“晨晨,再见!”儿子一连叫了好几声,但如我们所料,晨晨依然没有反应。
我们开始担心儿子会不会受到打击。在走回来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他的表情,只见儿子一副坦然的样子,像是完成了自己的某种心愿。
“小朋友不理睬你,你就别再找他了,难道你就不生气?”丈夫看来是心疼了,有点“恨铁不成钢”地对儿子说。
儿子不理解地说:“我不生他的气。”
“你能不能有点骨气?明天到幼儿园别找他玩了,什么时候让他主动找你玩!”丈夫有点生气地说。
“为什么?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不生他的气!”儿子更加不能理解了。
在旁边思考了良久的我对丈夫说:“我们又在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把成人的世故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孩子的世界里并不存在轻蔑、势利,所以也就不存在着什么骨气的问题。儿子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颗快乐的心,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啊!”
当我问人是什么时,总有人告诉我,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动物。每当听到这个回答时,人们的表情甚至总会显得不耐烦。似乎这是特别小儿科的问题。人们总是这样,总会免不了陷入独断论。
人是什么的话题,对我来说是大问题。当然这么说并不是我对上面的回答有什么意见,也不是说我有新的关于人的定义。而是对于回答的本身我有更多的探讨。
人首先是思考的动物,思考予人本就具有一定重大作用。当然思考的本身也是极复杂的,在认识科学中有详细的说明。这点上本文并不加以过多叙述。
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在人际之中的作用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情感的作用本文并没有加以怀疑,而是用更细微的眼光发现或者说是重新看待情感。
情感的产生条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的刺激模式,另一种是主体的意识刺激。先看第一种,第一种情感的产生更多的是基于外部物质,如我吃一顿饭,然后变的很开心。这种情感是低级的,直接的。当然如果过多的追求这种情感,可能会出现拜金主义,利益主义等。另一种情感更多的是基于内部,它不是直接由物刺激反应的,而是在物的反应下形成感官材料,通过人的感受与想象加工为意识材料,由大脑传递全身,甚至进而影响人的物质行为。这种情感的影响是持续的,普遍的,高级的,间接的。如果把握不得当的话,甚至出现精神及心理问题。
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人们对人的认识越来越迷茫。表现在对人概念的成分认识不清。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对于外在的情感都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没能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而发展,人们的思想表现出高低不齐。当代内在情感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产生许多恶劣影响,都说明当前我们对内在情感研究的必要。
情感问题出现的谬误,及归谬。人们总是常常把情感与客观对象联系起来,这里的对象不只有客观的实体,还包括思维的实体,比如回忆,幻想,猜测。人们还总认为客观对象是导致情感的因素。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成立。若是由客观的物质引发的情感,影响主动性的并非是物质,而是人体内情感材料的加工,这包括人的经历,人的理解,人的感官。比方说人们看见花开就开心,可是失落的人看见花开就更加伤感。还有当别人看起来很可怕的东西,你却感觉很可爱。这都说明主体的影响性更大,物理的属性是恒定的,主体的感官却是易变的。既然人对人的情感拥有主导影响,那么人们常说的物质情感论就是谬误。我们往往可以看见很多贫穷的人家活动津津有味,而富翁却总是愁眉苦脸。古代的皇帝未必比乞丐幸福。
若是由思维实体引发的情感,这是近年来最多见的。所谓的思维实体就是把一系列的思维对象客观化形成的。隐藏在人们心底,长时间挥之不去。思维实体的思维对象具有广阔性,无限性的特点。它可能是过去的,现在的,甚至未来的。可能是存在的,也可能是未存的,更可能是根本虚构的。它不仅可能只是一种对象,甚至可能是多种对象的联合。这种情感的影响是内在的,长久的。对于此类情感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直面情感对象。认真分析情感对象出现的原因,自己情感调动的原因,分析这种调动是否合理,清晰的认识清情感的表现及对象。人往往容易把情感的引发与这些思维实体联系起来,当然人们习惯性的察觉出每当自己情感受到引发总是随着一些思维实体发生,人们误以为这些思维实体所导致情感的引发。思维实体经过上面的清晰认识之后,并不会其本身产生多大的困扰。人们往往产生困扰的其实是自己主观性的情感扰乱。只不过这种扰乱总会借助于一定的实体,由一定的实体表现爆发出来。实体本身因为规律性的把握,彻底性的认识。本身并不会给人带来扰乱。比如,老师明天告诉你,明天不用上课。那么你决不会为明天是否上课而担忧。但是如果老师没告诉你,明天上课不上课,你就有可能对明天上课与否担忧。所以实体本身不会给人困扰,当然认识论中已经明晰没有不可认识之物。那么这种具有寄托性的情感困扰,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它并不是由客观的实体引发的,而是一种主体性的主观情感的堆积。我们可以放开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合于道。把体内的主观情感与客体的规律有机的结合起来。除去非念,杂念。保持有机的生态心灵。
对于主体内主观情感扰乱的研究。这种思维具有任意性,可以是虚假的,可以是真实的,可以是感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我们可以思考日常生活的琐碎,也可以思考本来就远离生活的宇宙。可以思考今世,可以思考来生。主体内思维具有任意性,人的情感也具有任意性。甚至随着思维的悲剧而伤感,尽管思维对象是难以发生的虚幻。人的情感具有物质的承担者,物质的器官为心。一切的情都出自心。心具有定向性的特点,及一旦确定某个方向,需要花更大努力才能改变其运动方向。如果一个人沉浸在悲剧过久,情感的任意性就会受限,成为悲剧的原意识。如果一个人沉浸快乐中,情感也会成为快乐的源泉。心还具有其它特性,如悲伤的情感重,快乐的情感轻等特征。人们总是很容易沉浸悲伤,却很难开心起来。以上这些都是导致情感扰乱的因素。我们只有把一切感知物客观的看待开来,把握其规律,理解内涵。并培养自己的内心,做到不为所动,不强加因果。说到底,只有强大的内心,才是克服的根本。
我们对于情感的控制,不要自以为的构建因果,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有着自然无形的法规,人只有顺应自然,把握自然,在规律的基础上立法自然,才能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我们生来看似自由的,其实自由只是找到隐含的和谐,并非真正完全意义上的放开自我。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句话出自姚鼐的《登泰山记》,描绘的是冬日的泰山美景,覆盖着白雪的山峰照亮了南方的天空。这句话不仅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还蕴含着一些感情的启示。
首先,这句诗可以启示我们在感情中要保持清醒和理性。泰山在雪中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这象征着在感情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冷静,不被情绪的波动所左右。当我们在面对感情问题时,应该像泰山一样保持稳定和冷静,用明亮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
其次,这句话也暗示了爱情需要付出和奉献的精神。泰山在寒冷的冬天中并没有停止存在,而是以一种更纯净、明亮的方式存在着。同样,在感情中,我们也应该像泰山一样,无论何时都对对方有奉献和付出的精神,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也要坚持下去,让爱情更加美好。
最后,这句诗也表达了感情需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泰山在负雪之中,没有局限于自己的存在,而是照亮了更广阔的南方天空。同样,在感情中,我们也应该有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不局限于自己的利益和立场,而是以更宽广的胸怀去理解和接纳对方,让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和长久。
综上所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句话虽然描绘的是自然景色,但其中蕴含的感情启示却是深远的。在感情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和理性,有奉献和付出的精神,同时也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和超越自我的精神。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感情更加美好、坚韧和长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