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视孩子,努力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绝不能通过体罚的方式,以下是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方法供大家参考。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1心理障碍不仅仅大人会出现,孩子也会出现。出现心理障碍和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性格特点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及时的了解,尽快带儿童去相关的医院做检查,通过检查可以知道儿童是不是性格方面出现问题。
1、心理障碍指的是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儿童出现心理障碍之后,症状是比较明显的,出现心理障碍,儿童内心会比较焦虑,会通过一些偏激的行为表现出来。
2、心理活动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改变,比如说会出现幻觉、妄想的情况。建议家长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和儿童多沟通,缓解心理障碍的情况。心理障碍和家庭因素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那么就会影响到儿童,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障碍。
3、患者在情绪方面会比较消极,比如说会出现悲观、抑郁的情绪,这些情绪对儿童会有很大的损害。
心理障碍的情况比较复杂,可以利用药物的办法来进行治疗,主要是使用一些神经类的药物来进行抑制。具体要怎么用药,要根据医生的指导来进行使用,不要自己随意使用。还可以通过心理的办法,来进行治疗,主要是找到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然后进行解决。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2儿童可能会患有以下一系列的精神疾患:
1、焦虑障碍:比如强迫症、特殊恐惧症、广泛性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些疾病会体验到焦虑,并且会持续的成为一个问题而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
2、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这种疾病表现的是一种综合的症状,维持注意力的困难、多动和冲动行为的表现。
3、孤独症:这是一类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严重的发展问题,常常发生在3岁前;会严重影响到孩子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4、进食障碍:例如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饮暴食症;孩子的精力全部局限在饮食和体重上面而无暇其他。
5、情感障碍:例如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悲伤和极端的情绪波动。
6、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的精神疾病,失去了和现实的联系。
那么什么时候会给我们警示,提示我们的孩子会有精神 类问题呢?
以下的表现会是十分重要的警示:
1、情绪变化:悲伤和退缩的感觉,并且在家庭和学校产生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
2、强烈的情感:无明显原因的极度恐惧,有时会伴有呼吸心跳加速,担心和恐惧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3、行为变化:行为和人格的明显变化,危险的或是无法控制的行为;经常打架,表达伤害别人欲望也是危险的提示;
4、注意力困难:聚焦困难和静坐不能,导致在学校的成绩表现不好。
5、不能解释的体重减轻:突然丧失胃口,频繁呕吐,或导泻剂的使用;这些提示饮食障碍。
6、自我伤害:有时候精神问题导致自杀观念和自伤自杀冲动。
7、物质滥用:有些孩子使用药物和酒精对抗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觉得有疑惑请咨询您的医生,告诉他/她你的困惑,并且和您的配偶和老师以及相关的照料者确认您的观察和担心,与医生分享相关的信息。
儿童精神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那些影响儿童日常生活的表现和症状,精神专科医生需要和当面评估儿童以决定儿童是否患有符合诊断标准的精神疾病,您的医生会评估全面的疾病史以寻找相关的病因,包括医疗情况、创伤、儿童发育情况、病程、照料者和老师对异常表现的观点、以及家族史。
对于儿童的精神科诊断是存在困难的,因为儿童自己表述情绪情感存在困难,并且不同的儿童有着不同正常的发育过程,即便这样,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治疗而言。
对于儿童的精神疾病的常规的干预手段包括两种方式:
1、心理治疗:就像大家所了解得谈话治疗或行为治疗,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提供。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儿童会学习自己的病情常识,以及情绪、情感、思维、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学习到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困难的情境。
2、药物治疗:精神科医师会根据诊断推荐使用相关的药物,比如:中枢兴奋剂、抗抑郁剂、抗焦虑剂、抗精神病药物和情绪稳定剂。
有的孩子可能会受益于联合治疗,请咨询您的医生关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当孩子被诊断为精神 类疾病时,您和您的孩子可能会感觉到无助、愤怒和挫败。这时候如何与孩子相处变得极为重要,你们需要一个放松的环境或活动,多给与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一同学习压力管理技巧,这时候家庭治疗也许对于增加家庭的能力和韧性是有建设性的,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寻求更大的网络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学校和社会机构提供的相应的资源。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3这6种表现,其实是心理问题,专家表示不能暴力解决,该正确引导
1、咬指甲
孩子在三岁之后,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咬指甲,有些孩子还喜欢撕指甲皮,甚至撕裂甲床,导致甲床出血,严重的还会形成甲沟炎。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确实是身体上存在的缺乏维生素,另一种原因就是心理原因导致的。孩子遇到了某些问题,可能是家庭方面的,也可能是学习上的,从而导致孩子过度的紧张。
作为父母发现孩子存在这样一种问题之后,第一反应千万不要使用暴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情况更糟糕。可以通过对孩子行为上的约束,正面地引导孩子这种不良的行为,平时父母可以多对孩子进行关心,用其他娱乐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且教会孩子如何发泄负面情绪,那么咬指甲的行为也会有所缓解。其次,也可以通过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来补充孩子体内缺乏的维生素。
2、选择困难
孩子出现选择困难症,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父母为孩子包办了太多。当孩子本身出现一种选择时,父母一味地把自身的选择强加给孩子,时间一长,孩子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主见。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尽量给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哪怕是一个错误的结果,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这样孩子在长大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没有选择困难症的人。
3、过度依赖
很多父母应该都发现孩子的这种情况,明明长大了,但是对家长的依赖仍然不减。其实这里面的原因,无外乎家长对孩子过度照顾。而想要解决孩子过度依赖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来慢慢,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停止对父母的依赖。孩子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会有自我的一种成就感,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也能够慢慢的离开父母的怀抱,去独立的完成事情。
4、自虐行为
孩子有自虐行为,可能是无法发泄负面情绪,只能通过自虐去让自己发泄,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只要找到孩子出现自虐行为的根本原因,那么对症下药,比如说可能是因为父母关系破裂等等。
5、暴力倾向
孩子有暴力倾向,父母是脱不了干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孩子本身就属于模仿期,并不知道好与坏,是与,而父母在孩子面前展现的一切都会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控制好自身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解决方式。
6、易怒
有些孩子脾气很暴躁,只要有什么事情没有达到自己想象的那样,一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且还会出现一些攻击他人的行为。有些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天生脾气就差的原因,其实这并不是,大部分都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而形成的原因和家长的教育和生存环境有关。如果孩子在发生暴怒情况是可以先给孩子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冷静下来,这样孩子的情绪会得到释放。而家长也必须从自我反省是否是自己的某些情绪,在孩子面前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从而导致孩子易怒。比如父母之间有不快,想要发生争吵的时候,可以彼此冷静之后,再做处理,如果实在控制不住,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这样只会孩子树立坏的榜样。
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那么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到底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我一起来了解下吧!
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预防儿童心理疾病的方法1、哪些行为伤害孩子自尊心
(1)父母对孩子过分包办
家长永远是孩子的避风港,作为父母的,总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总觉得自己要时刻保护着孩子,因此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过分包办,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机会。可是孩子并没有家长想象中这么“没用”,他们有时候更希望自己可以去亲力亲为,而家长的这种包办行为,反而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2)父母不能以身作则
家长自己的行为举止都不好,如何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呢所以想要培养出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把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作风灌输到孩子的脑子里去。
(3)父母忽略了孩子
孩子是需要家长陪伴成长的,对他们来说,有家人陪伴的日子才是最快乐的,但是有些家长由于工作比较忙,所以就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甚至有时候会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因此对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造成伤害的。
(4)父母不尊重孩子
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家长也要学会去尊重孩子,这是相互作用的。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喜欢在外人面前批评数落打骂孩子,孩子的颜面何存啊这对孩子的自尊心也会造成伤害。
(5)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
孩子很不喜欢家长老是拿自己去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的,因为每个人的优缺点都是不同的,没办法拿来公平对比的,所以,老爱作比较的家长 ,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6)父母经常打骂孩子
孩子错了、顽皮了、不听话了,家长给予适当的小惩罚是有必要的,但是经常打骂孩子的话,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而且也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
2、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必须从小开始,具体的做法是:懂得去尊重和信任孩子;平时要多和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尽量让孩子有选择权和决定权;当孩子进步了就要适当地鼓励支持孩子;孩子退步了就要帮孩子找出原因,下次再接再厉;再忙再累,每天也要有时间去陪伴孩子。
儿童情绪障碍 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症样症状,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或羞怯等情绪异常,与成年期神经症并无连续性,其预后较成年的神经症病人为佳。 1、儿童离别焦虑 儿童与亲人离别而引起的严重焦虑反应。 诊断标准(CCMD-2-R) 一、在学龄前期发病。 二、不愿离开亲人,不肯独睡,不愿上学,怕亲人一去不复返;在亲人离开时出现焦虑,在亲人离开后出现抑郁、悲伤、退缩等症状,有时并有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 三、病程至少一个月。 四、排除其他疾病,例如儿童恐怖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等所引起的情绪异常。 2.儿童恐怖障碍 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份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 诊断标准(CCMD-2-R) 一、通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二、由于强烈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影响日常活动。 三、惊恐时伴有心悸、出汗、脸色苍白、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 四、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或其他原因所致恐惧症状。 3.社交敏感性障碍 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达到异常程度。 诊断标准(CCMD-2-R) 一、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 二、主要表现为对新的环境和陌生人产生持续的或反复的害怕、紧张不安、回避和退缩行为。 三、 社会接触的回避和害怕程度超过了同龄正常的范围,并伴有社会功能损害。 四、 排除其他儿童精神障碍例如儿童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儿童孤独症等。 4.选择性缄默症 通常起病于童年早期,在特定场合,例如学校或陌生人面前沉默不语,而在熟悉的环境中则言谈自如。缄默时常伴有焦虑、退缩、敏感或抗拒等情绪。 诊断标准(CCMD-2-R) 一、在一种或多种特定社交场合场合或学校中长时间拒绝说话,但在另一些场合说话正常或接近正常。 二、具有正常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三、排除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广泛发育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以及脑器质性损害。 儿童情绪障碍是以焦虑、恐惧、抑郁为主要表现,包括强迫症、癔病在内的一组疾病。其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多见于7岁以上学龄儿童,随年龄增大而发病率相应增高。发病前大多有精神与生活事件的影响因素可查;发病时呈现多个症状,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晕、胸闷、憋气、气短、叹气样呼吸、阵发性过度换气、胸痛以及四肢麻木、肢体活动障碍等;但体检及各种化验检查指标均为正常;并且上述症状的出现可呈反复性和暗示性。综合这些情况后,一般可考虑为儿童情绪障碍,采取以心理治疗为主的原则,辅以维生素B1、B6、谷维素等,大多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对儿童情绪障碍特别强调要以预防为主。首先,要正确看待儿童情绪障碍,不能将其与精神病相联系,应当看到这种障碍是与儿童情绪多变,心理素质不稳定,情感易带有冲动性和易变性有关,因此,每当遇到困难、挫折、批评和外界刺激时容易发生本病。特别是女孩发病较多。其次,家长应特别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过分的溺爱,孩子从小得不到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一旦愿望得不到满足就感到焦虑或抑郁,容易发生情绪障碍。另外,家庭环境不良,父母经常争吵或离异,使得孩子安全感降低,自尊心受挫,往往是构成发病的易患因素。因此,家长们不仅要重视孩子身体上的发育和生活上的教育,也要重视孩子精神与心理上的发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爱护但不溺爱,并注重自身形象,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且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带给孩子一种安全感、温馨感,以促进心理行为的正常发展。此外,学校及老师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学教育,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启迪学生的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心理行为。教师切忌粗暴责骂或批评学生,避免一切过激言行,对于学生的过错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学校成为孩子增长知识才干和培养健康心理的大家庭,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