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防长称俄军在俄对乌特别军事行动中损失5937人,如何看待这一数据?

俄防长称俄军在俄对乌特别军事行动中损失5937人,如何看待这一数据?,第1张

乌克兰战争在爆发之后,战况一直都变化莫测。国际社会对这件事情也是非常关注,虽然俄罗斯向乌克兰发动战争这件事情受到很多欧美国家的抵制,但是俄罗斯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任何让步。俄罗斯国防部长对外公布在此次战争中,俄罗斯已经损失了将近6000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数据。俄罗斯都损失了将近6000人,那么乌克兰肯定损失了更多的人。

乌克兰的战争情况一直都比较紧张,虽然各位网友在中国可能对战争现场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从俄罗斯的伤亡人数上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是非常激烈的。其实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是非常强,在国际上都能名列前茅,之所以这场战争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乌克兰一直受到欧美国家的军事武器援助。所以乌克兰才有底气,一直与俄罗斯正面硬刚。

目前乌克兰的战况似乎局势导向,乌克兰这边因为俄罗斯军队在很多战略要地中撤退。也称乌克兰军方一个炫耀的名头,乌克兰方对外宣称目前乌克兰已经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然而俄罗斯方却称这些撤退是为了达到最终的军事目标,并不是被乌克兰军队击退。双方各执一词,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是俄罗斯确实没有结束这场战争的意思,总统普京甚至还动员俄罗斯人参军入伍,加入到这场战争中。

无论如何战争对于人类而言都是一件非常悲痛的事情,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伤亡人数将近6000人,那么乌克兰肯定会有更多伤亡人数,毕竟这场战争是在乌克兰爆发。而且乌克兰确实处于一个弱势,毕竟俄罗斯是一个战斗民族,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沙皇统治下俄国最黑暗,比如说凡卡吧,凡卡的生活状况就是十分凄惨的

《凡卡》是十九世纪末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河夫所写的反映沙俄时代儿童生活的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那是沙皇统治下俄国最黑暗的年代。契诃夫满怀深情地描写了一个饱受摧残与虐待的小学徒凡卡。通过凡卡对自己的悲惨遭遇的控诉和向爷爷发出一声声凄惨的呼救,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控诉了资本主义的魔爪攫取儿童血汗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将课文所反映的事距学生的生活较远,加之构思巧妙,有些语句含义深刻、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采取:寻找线索,理清层次,注意细节,抓重点句子的方法来突破难点领会课文。 一、寻找线索,理清层次 课文有一根像红线似的串起人物和事件的线索。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寻找这条线索,弄清课文的内在联系。学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就不会被课文中的插叙的情节搞乱,比较深透地理解课文。课文以写信时凡卡的思想起伏和情感变化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始终。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哪些是信的内容,哪些是插叙的部分。明白信的内容加了引号,插叙的部分没加引号。搞清信的内容人称代词是“我”,插叙的部分人称代词是“他”。

2008年8月9日 格鲁吉亚冲突升级 这张摄于8月8日的电视照片显示,俄罗斯军队正在开赴格鲁吉亚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7日晚至8日晨,格鲁吉亚军队与南奥塞梯自治州武装人员在茨欣瓦利市附近再次发生武装冲突。俄罗斯电视台8日早些时候报道说,俄军队及坦克当天进入南奥塞梯地区。8日晚,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向国民发表电视讲话说,格军已完全控制了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 新华社/法新

十几年来,两国剑拔弩张的危情时有发生。不过,每次都是只见“乌云密布”,“雨”并没有下来。

自打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格鲁吉亚这两个新诞生的国家之间矛盾、冲突和对峙几乎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有越来越紧张的趋势。2008年4~5月间,由于格鲁吉亚无人驾驶侦察机接二连三被本国国内阿布哈兹军方击落,政府大动肝火,开始向与临近阿布哈兹的地区大量屯兵,而俄罗斯则向阿布哈兹增加维和兵力,声称要严厉回击格鲁吉亚可能发动的侵略。双方剑拔弩张,以致有人用“临近开战状态”来形容俄格关系的危机局面。十几年来,两国之间类似的情况经常出现。不过,每次都是只见“乌云密布”,“雨”并没有下来。

两国关系的基本底色

高加索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横亘在黑海和里海之间,构成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一部分。山脉南北两侧的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关系复杂而特别。高加索山脉北边称为内高加索或北高加索,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南方大区,那里有与俄罗斯中央政府关系比较好的北奥塞梯—阿兰自治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也有与俄罗斯中央政府关系曾经不好的车臣共和国,另外还有卡拉恰伊—切尔卡什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高加索的南边称外高加索,也称南高加索,分布着三个国家——以东正教为主要信仰的格鲁吉亚、以传统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亚美尼亚和信仰伊斯兰教并与伊朗关系密切的阿塞拜疆。高加索山脉把欧亚大陆分成了两部分,而它自己也被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分成两部分,被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大国势力所撕裂。

一个是与俄关系密切的阿布哈兹

在外高加索的三个国家中,与俄罗斯关系最紧张的是格鲁吉亚。格鲁吉亚是一个小国,国土面积是俄罗斯的0.41%,2006年初的人口总数是俄罗斯的3.1%。两个大小相差如此悬殊的国家为什么关系紧张?原因无疑是多层次的,其中,最直接的是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与俄罗斯关系过于密切。

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位于格鲁吉亚西北的黑海之滨,首府是沿海城市苏呼米,距离俄罗斯南方疗养胜地索契非常近。苏联时期,斯大林等***都在索契建有别墅。在经济方面,苏呼米在沙皇俄国和苏联时期是茶叶和柑橘的主要产地。阿布哈兹与俄罗斯西南部黑海沿岸地区同属一个地区经济圈。另外,阿布哈兹人早在公元6世纪就皈依了基督教,11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又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历史、语言和文化上与北高加索人更为接近。阿布哈兹与俄罗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远远比与地处山中的格鲁吉亚中心第比利斯的交往更加密切。由于阿布哈兹人长期有亲俄倾向,格鲁吉亚在语言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常常对其采取压制政策。苏联解体、格鲁吉亚独立建国后不久,阿布哈兹也于1992年7月宣布独立,格鲁吉亚中央当局派兵进驻,由此引发长达一年多的武装冲突,造成上万人伤亡,一半居民逃离家乡。在俄罗斯和国际社会的调解下,冲突双方于1994年5月在莫斯科签署了停火协定。根据这个协定,俄罗斯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了阿布哈兹地区。从这之后,俄罗斯以各种方式加强与阿布哈兹的联系,如简化阿布哈兹人加入俄国籍的手续,重开通往苏呼米的铁路等等。格鲁吉亚则对阿布哈兹施行经济封锁和禁运。直到今天,这里仍是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角斗场。

一个是有恋俄情结的南奥塞梯

奥塞梯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与阿布哈兹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奥塞梯分为南北两部分。在苏联时期,北奥塞梯最初只是属于戈尔自治共和国的一个区,但其后地位不断提高,相继于1924年、1936年升格为自治州、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北奥塞梯更是升格为俄联邦的一个共和国。

南奥塞梯在地位上就远不如北方的兄弟了。苏联时期,南奥塞梯虽有自治的地位,但在行政区划上只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格鲁吉亚独立后,它仍是一个自治州。因此,南奥塞梯始终谋求与格鲁吉亚平起平坐的独立地位,不服从格中央政府的管辖。早在1989年,南奥塞梯就和格鲁吉亚政府公开发生冲突,一直持续到1992年夏,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其间,南奥塞梯不仅于1990年1月通过全民公决宣布独立,而且提出要与俄罗斯的北奥塞梯共和国合并。1992年6月,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北奥塞梯四方就和平解决武装冲突举行会谈,达成了停火、成立维和部队和监督委员会的协议。7月,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三方联合组成的1500人的维和部队在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边界建立了安全走廊,实际上是把南奥塞梯从格鲁吉亚分离了出来。考虑到复杂的国际关系,俄罗斯既没承认南奥塞梯的独立,也没支持它同北奥塞梯合并,但明里暗里保持着同它密切的联系。比如,多数南奥塞梯人都持有俄护照,卢布在当地广泛流通。近十几年来,由于南奥塞梯的这种暗恋俄罗斯的情结,俄格两国不仅打嘴仗,有时甚至相互以武力威胁。

还有历史上的恩怨情仇

除了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利益冲突之外,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关系难以理顺还有历史原因。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有学者用“曾经的‘兄弟’、今天的‘冤家’”一语来形容。格鲁吉亚人建立自己国家的时间比俄罗斯还要早些。不过,到了19世纪上半叶,格鲁吉亚人的国家便被沙皇俄国兼并。十月革命之后,格鲁吉亚一度宣布独立,但不久就被苏俄红军占领。1921年2月,格鲁吉亚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年底作为联邦成员加入苏联。1936年12月,格鲁吉亚升格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许多重要***出自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在沙皇俄国时期是被征服者,在苏联时期则是从属者,但是格鲁吉亚人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主情感。因此,在苏联还没有解体的时候,格鲁吉亚就于1990年11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并改国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宣布独立。为了抹去往日的阴影,格鲁吉亚1995年8月通过的新宪法将国名定为“格鲁吉亚”。独立后,格鲁吉亚积极靠近西方。

又是大国的赌盘

影响俄格关系的还有更为广泛的国家因素,即格鲁吉亚实际也是西方大国与俄罗斯博弈的“赌盘”。格鲁吉亚国家不大,但地缘政治十分重要,西方国家把它作为从南方挤压、遏制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基地,而失去了中东欧、巴尔干和波罗的海等传统势力范围的俄罗斯当然不会轻易让西方的如意算盘得逞。大国之争反映在格鲁吉亚内部,那就是亲俄派和亲西派之间没完没了的政治斗争。在2003年的所谓“颜色革命”和2007年大规模反政府的示威游行的背后,都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影子。为了挤压俄罗斯,北约在1997年和2002年的两轮东扩把中欧、巴尔干半岛北部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接纳进来之后,今年又开始酝酿第三轮东扩,其主要对象之一就是格鲁吉亚,格鲁吉亚有近73%的民众希望加入北约。如果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再加入,北约就把前沿阵地推进到了俄罗斯的西南和南部,在西南对它形成合围之势。俄罗斯深感危机,反应也比较强烈,认定这是“危险的信号”。因此,它不仅以恢复远程战略轰炸机在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黑海海域及北极地区上空例行战斗值班飞行来示强,而且以向阿布哈兹增加维和部队和支持南奥塞梯独立来威胁北约和格鲁吉亚。现在看来,北约和俄罗斯谁都不肯让步,博弈还将持续下去,格鲁吉亚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同俄罗斯的关系也就更加难以相处。

目前看来,俄格关系一时还很难得到根本改善,但彻底破裂和全面爆发战争也不太可能。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特别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基本能源的供应方面格鲁吉亚都要依靠俄罗斯。俄罗斯现正在谋求加入WTO,而格鲁吉亚已经是该组织的成员。俄罗斯也不能不有所顾及。外高加索地区的形势比较复杂,反映在这里的大国关系也很复杂。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俄罗斯、西方大国和格鲁吉亚都不会简单行事,俄格之间的不和谐关系还将持续下去。(孔寒冰/《世界知识》杂志)

  现在老毛子的日耳曼族跟本地的斯拉夫人没有什么区别了,除了黄头发。

  俄国立国千年,不算现在普京时代,共历三朝,即留里克朝,罗曼诺夫朝,苏联帝国时代。其中,留里克朝七百年,罗曼诺夫朝三百年。在这一千年中,大部分时间里,统治俄罗斯的是日耳曼人。

  说起这留里克朝,起根儿上就是北欧日耳曼人的。东斯拉夫人居住在北起北冰洋沿岸,南至黑海,东到乌拉尔山脉的广阔的平原上。这些东斯拉夫人,从事渔猎和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因此,他们通常以分散的家宅和小村落,而不是以人口密集的村庄和城镇为单位。出现的城镇,很少发展成为主要河流沿岸的贸易中心。只有第聂伯河沿岸的基辅和伊尔门湖畔的诺夫哥罗德是当时的贸易中心;前者担负着南北运输,后者控制着东西贸易。

  正是这种长途贸易,为第一个俄罗斯国家提供了基础。彼此不和的东斯拉夫诸氏族,为了平息战乱,遂邀请北欧人的酋长留里克为其统治者。“我们的国家富饶辽阔,但却没有秩序,快来管辖和统治我们吧!”于是862年,留里克成为诺夫哥罗德的第一任王公;不久以后,他的北欧追随者们南移基辅。这些北欧人,即东欧人所称的瓦良格人,他们创建了俄罗斯国家,创造了最早的俄罗斯文化。

  留里克兄弟俩带着随从入主诺夫哥罗德,成为该城及周围地区的统治者,留里克朝开始,其对俄罗斯的统治自862年直至1598年。留里克的继承人奥列格后来创建了基辅大公国(882年-1132年)。

  基辅大公国的著名君主除了那些开国之主外,还有奥莉加女大公和弗拉基米尔一世,前者开始接受基督教,后者则使俄国接受了东正教。

  后来基辅大公国分裂为诸俄罗斯公国,被蒙古人征服达两个世纪,这些俄罗斯王公,都是北欧人的后裔,都是留里克朝的贵族兄弟。

  在南方罗斯被蒙古统治期间,唯一幸免于蒙古统治的北方公国诺夫哥罗德,在大公涅夫斯基亚力山大的率领下击败了瑞典人的进攻,正如两次世界大战中,击败德国人的主力是德裔美国人一样。

  通过讨好蒙古人而悄悄崛起的莫斯科王公,也是留里克家族成员。

  1446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被敌俘获并刺瞎双目,其子6岁的小伊凡起初躲藏于隐修院,后被秘密送往安全地方。同年父亲获释后,小伊凡才结束了逃亡回到父亲身边。在父亲的教诲下,伊凡学习了作战和治国之道。他12岁便担任远征军统帅,深入北方地区,指挥大军肃清残敌;18岁又挥师南下,与宿敌鞑靼人作战。1462年3月27日,22岁的伊凡即位,成为莫斯科大公并首次自称为“全俄罗斯的统治者”,这就是伊凡三世。他在位期间做了两件大事,统一俄罗斯,推翻鞑靼统治。从他的继承人瓦西里三世(1505—1533)开始,俄罗斯的君主都称“沙皇”(源于古罗马执政官“凯撒”——Caesar),沙皇俄国的历史开始了。

  伊万四世(1533——1584)执政期间极力对外发动战争,扩张领土,同时以残暴的手段铲除异己和镇压民众,从而获得伊万雷帝的称号。他消灭了残存的一些鞑靼小汗国,将俄国领土推进到伏尔加河以东。1584年,伊万四世去世。1598年沙皇费多尔过早离世,身后无子。至此,留里克朝绝嗣。此后,俄国皇位更迭,战乱频繁,进入混乱时期。日耳曼人对俄罗斯七百年的统治暂时告一段落。

  1613年,俄国军队赶走了波兰军队之后,贵族米哈伊尔-罗曼诺夫(1613——1645)被推举做沙皇。从此开始了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7)。这算是正经八百的俄罗斯族的君主。1645年,沙皇米哈伊尔去世,其子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1645——1676)继承皇位。这时,欧洲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而罗曼诺夫朝的几任沙皇却顽固坚守封建农奴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各种矛盾的爆发,市民骚动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7世纪最大的一次农民反抗运动当属斯杰潘-拉辛领导的农民起义。

  在短暂的俄国本土皇室统治时期,出现了俄罗斯帝国第一位大帝,彼得大帝(1689——1725)。1689年,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的幼子彼得即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十七世纪末,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均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十七世纪初的混乱年代将俄罗斯国家推向毁灭边缘。彼得一世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引进欧洲的先进科学技术,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实现进一步扩大疆域,实现自己的俄罗斯帝国梦。他首先隐姓埋名,亲自到欧洲各国考察和学习科学技术;然后,大力开办兵工厂、造船厂、金属冶炼厂、化工厂等;他不仅从欧洲各国引进了大批专家和技术人才,同时还强迫贵族学习知识;他大力发展各级教育、建立海军学校、军事技术学校以及国家科学院;推行新历法,发展通讯事业。在短短的几年里,俄罗斯的工业生产、教育、强大的海军、陆军都建立和发展起来,俄罗斯迅速增强了国力和军事力量,在北方战争中击败瑞典,夺得了北方出海口,从而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彼德大帝还有一大业绩,在荒无人烟的涅瓦河畔沼泽地建设一座新型港口城市——首都彼得堡,在那里建造军舰,建设海军。为了推行改革,彼得一世用残暴的手段镇压一切反对派、屠杀敢于反抗的民众,甚至对自己的儿子也毫不手软。

  1725年,彼得大帝死去。此后,经过一番皇位争夺,1761年,俄国皇位重又为日耳曼人所占据,直到俄罗斯帝国灭亡。

  事情是这样子的,彼得大帝死后,其孙彼得二世即位,但很快就感染天花而死,罗曼诺夫朝的男性后代绝了种,于是,先是彼得大帝远嫁德国的侄女取得皇位,成为安娜女皇。安娜女皇死后,彼得大帝的小女儿叶丽萨维塔夺得皇位。这位女皇颇为能干,治国有方,但她也有不幸事,她的德国未婚夫早死,此德国小伙颇为英武,他死之后,叶丽萨维塔矢志不嫁,当然也就没有正式的皇子。彼得的大女儿也远嫁德国,与德国丈夫生有一子乌尔里希。叶丽萨维塔就把这个姐姐的孩子接到俄国,作为皇太子,改名为彼得,费多罗维奇。

  再说叶丽萨维塔未过门的德国婆家,虽是贵族,经济却颇为窘迫,听说叶丽萨维塔成为女皇,忙发来贺信,这女皇对未婚夫家一直是极为热情。后来听说小姑子有个女儿,便接到俄国,改名叶卡捷琳娜,女皇做主,让皇太子彼得和叶卡捷琳娜成亲。

  您看仔细喽,这彼得和叶卡捷琳娜都是根红苗正的德国人,所以他们的后代保罗一世,保罗的儿子,那个摧毁拿破仑帝国的亚力山大一世,亚力山大的兄弟,那个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大败,愤而自杀的尼古拉一世,尼古拉一世的儿子亚力山大二世,亚力山大二世的儿子亚力山大三世,亚力山大三世的儿子,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当然也就都是德国人的后裔了。

  叶丽萨维塔去世后,皇太子即位,是为彼得三世。这彼得三世,是个不忘本的好同志,是铁杆哈德派,时刻不忘自己是德国人。他极为崇拜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刚一即位,立刻报效故国。当时,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被俄国奥地利和法国打得找不着北,普王身上揣着毒药,随时准备自杀。彼得三世一上台,立刻停止对普作战,归还所有侵占的普鲁士领土,并且派俄军协助普鲁士作战。本来面临亡国之难的普鲁士,绝处逢生,击败奥地利,一跃成为德意志强邦。

  彼得三世还坚持信奉路德教,拒不改宗东正教,德籍官吏遍布俄国朝廷,连俄军总司令也由德国人担任。

  那叶卡捷琳娜却完全不同,她的家庭不富裕,所以,她对德意志故乡没有什么好印象,相反,地广人众的俄罗斯,却使她十分热爱。这位皇后玩了命地学俄语,学习俄罗斯的风俗文化,改宗东正教,拼着命,想尽快融入俄罗斯社会中去。

  由于夫妻二人感情不和,渐渐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叶卡捷琳娜抢先发动政变,杀死彼得三世,成为女皇。

  叶卡捷琳娜登基。推行“开明专制”政策,主张自上而下地取消和改革业已过时的封建制度。她在位期间,镇压了普加乔夫哥萨克暴动,还频频发动对外战争,大大扩张了俄国的领土。她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攫取了波兰62%的领土,灭亡了波兰共和国,在波兰建立殖民统治。她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夺得了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使俄国船队能顺利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实现了彼得大帝都没能实现的梦想。

  在亚洲,叶卡捷琳娜通过修筑军事堡垒,蚕食高加索,侵入中亚北部的哈萨克草原。到18世纪80年代,俄国完全占领了西伯利亚北部。俄国还从亚洲东北部越过白令海,占领了北美阿拉斯加,俄国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叶卡捷琳娜的文治武功使得俄罗斯帝国达到极盛,她也因此成为俄罗斯帝国两大帝之一。

  不过,虽然自彼得三世后,俄国历届沙皇都是德国裔。但是,除了彼得三世外,自叶卡捷琳娜大帝以下,在精神上和相貌装束上,历代沙皇可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俄罗斯人,与德国已没有什么关系了,正如留里克朝的各位王公,除了开国的留里克兄弟还被认为是北欧人以外,其他后来的王公,从里到外,早已是毫无疑问的俄罗斯人了。

格鲁吉亚议会国防和安全委员会主席塔尔加马泽20日说,截至目前,格方在南奥塞梯冲突的军事行动中共有215人丧生、1469人受伤。 塔尔加马泽说,死者包括内务部13人、国防部133人和69名平民;伤者包括内务部209人、国防部1199人和61名平民。此外,还有70名军人失踪,平民失踪人数将在俄军撤出格鲁吉亚后确定。 为寻找在军事行动中丧生和失踪的人员,格议会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由塔尔加马泽负责协调有关工作。 另据报道,俄罗斯武装力量副总参谋长诺戈维岑2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根据最终统计结果,截至当天俄军共有64人在南奥塞梯冲突中死亡,受伤人数为323人,无人失踪。 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与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接壤。南奥塞梯因要求独立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与格鲁吉亚中央政府发生激烈冲突。近年来,南奥塞梯与格中央政府的武装冲突不时发生。本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军队对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进行炮击,使冲突地区局势骤然恶化。当天,俄第58集团军部分部队开进南奥塞梯,增援驻扎在冲突地区的俄维和部队。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12日宣布结束“迫使格鲁吉亚当局实现和平”的军事行动,并于当天和前往莫斯科斡旋的法国总统萨科齐达成包括撤军在内的解决南奥塞梯冲突的六项原则协议。冲突各方随后接受并签署了六项原则协议。俄罗斯18日开始从南奥塞梯冲突地区撤军。 据俄罗斯《观点报》8月14日报道,俄罗斯武装力量副总参谋长诺戈维岑上将8月13日在莫斯科新闻发布会上总结南奥塞梯冲突中的初步伤亡情况的同时,详细披露了格鲁吉亚准备从三个方向攻打阿布哈兹的军事行动计划。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8月12日,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爆发军事冲突后的第5天,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俄军结束在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同时,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最好辞职”。 在南奥塞梯武装冲突期间,俄罗斯方面共有三架苏-25战斗轰炸机和一架图-22MR远程侦察机被格鲁吉亚防空火力击落。拥有强大攻击能力且对格方保持绝对优势的俄空军为何会在短短几天内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俄《观点》报军事分析员和美国专家日前分别撰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本文来源:新华网 )

俄罗斯军队打出征兵广告,释放了俄罗斯军队兵源短缺的信号,同时也说明俄罗斯在俄乌冲突当中,存在着严重的人员伤亡情况,除此以外,也足以说明俄罗斯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糟糕。

虽然俄罗斯军队的规模非常庞大,但是在俄乌冲突当中的表现,却并没有符合人们对于俄罗斯军队的预期,因为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俄罗斯军队应该拥有着强大的实力,但是在俄乌冲突当中,俄罗斯军队的糟糕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一、俄罗斯打出征兵广告,说明俄罗斯军队出现了兵源短缺的问题。

由于俄罗斯这些年新生儿的出生率呈现着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使得俄罗斯已经出现了招不够兵的情况。虽然在俄乌冲突当中俄罗斯派出了很多的精锐力量,但是随着精锐力量出现大量的人员伤亡情况后,俄罗斯根本没有办法补充足够的兵源,所以俄罗斯才会打出新的征兵广告。

二、俄罗斯打出征兵广告,说明俄罗斯出现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情况。

要知道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国家,这使得俄罗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根本不会出现临时招兵的情况。要知道俄罗斯除了正规部队以外,还有预备役部队,而如今俄罗斯却想要通过社会层面招兵,这就足以说明俄罗斯在战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人员伤亡情况。

三、俄罗斯打出征兵广告,说明俄罗斯军队的表现非常糟糕。

如果俄罗斯军队在俄乌冲突当中表现非常出色,那么俄罗斯军队就不可能出现如此严重的人员伤亡情况,进而就不可能出现临时招兵的问题。正是由于俄罗斯军队的糟糕表现,使得俄罗斯军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才导致俄罗斯出现了兵员短缺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08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